续修《和顺尹氏宗谱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续修《和顺尹氏宗谱叙》,第1张

      国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备遗忘。是故,凡家族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气。饮水思源,见木思本。家有谱,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

        吾和顺尹氏始祖图功,初讳基,号安叟。因常谓"大丈夫不出仕图吾君,则功勋垂手可建国,即平生之所期许。"故改讳为"图功"。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奉命随傅有德、蓝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事平,驻军腾越,以军功授指挥赠武德将军。和顺寺脚、尹家巷(含大石巷)、尹家坡保存之《尹氏宗谱叙》称:"当明太祖定鼎南京,荡除伏莽。命傅公、汤公平蜀。时当事者,上执事。公遂备列行间,相继平滇,以军功补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明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始祖图功作为沐氏部下得封官授田,随即卜居于"阳温暾"村(和顺古称),世代留守边地。《尹氏宗谱叙》亦有"公乃遍历腾境,见一隩区,其山如砺,其河如带,一派和喣之气,洋溢郊坼;万仞明秀之峰,接联霄汉。顾而乐之,不忍舍去,访诸土著,知为阳温暾村,遂卜居焉"的记载。自始祖图功始,褴褛开疆,披荆斩棘,定居于和顺六百多年,子孙繁衍,已传二十四代,人户千余家。居于尹家巷、大石巷、寺脚、小尹家巷、尹家坡,扩展至朗蒲、荷花、尹家湾、中和以及县外干崖、南甸、龙陵、芒市等地,更有远至东南亚、欧美、澳洲者。始祖灵根深,瑞叶繁,名公达人辈出。或出仕国家,或雄财异域;或以文称,或以武显。此皆吾祖洪仁硕德,是以庇荫后代于无穷也。

        吾族先辈,不忘根本,重视宗族源流,早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就开始修族谱。《尹氏宗谱叙》记载:"我七世祖愿公,聚集族众……族谱之修,其自兹始与。"然而,和顺各姓祖人,明以前相当一部分属军籍,因此宗谱具有军册之名实。到清兵入腾,宗谱中的军籍就成了"犯货""危禁品",于是"奈腾明季兵燹之后原本损坏"不意十二代间忽为隐匿"之类的记述,都见于各姓新修谱序中。至康熙年间,十一代祖梦鲸续修《尹氏宗谱》(寺脚、尹家巷、大石巷枝谱),之后十八代祖兆荣抄录了此谱并完整将之保存下来,成为现今留存最早的宗谱。至嘉庆间。十四代祖直臣又续修了《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这两部宗谱记录了和顺尹氏家族源流、始祖及其子孙名字,是今天续修《和顺尹氏宗谱》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关键依据。

        今天,吾族修谱之首要在于"正本清源"。即明确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还是尹土,尹图功是否是尹兰之子。查阅现今留存的和顺两部尹氏宗谱,皆以尹图功作为始祖,且谱中皆录有《明授衔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尹氏始迁祖图功奴实录并历传宗支族谱叙》一文。在文昌宫镶刻之《和顺乡两朝科甲题名录序》中,开头记有各姓各始祖名:"寸太师庆,指挥;李黑师波,卫所千户;尹图功,卫千所;刘继宗,总旗官;张正,总旗官;贾寿春,腾冲守御。"吾族先辈尹子鉴在《说和顺之原始》中云:"初至和顺者,为李、尹、寸、刘、贾,五姓都属四川巴县人氏……尹图功授千户指挥,赠武略将军。"子鉴公又在《先伯尹为裳先生传》中云:"伯父尹氏,讳蓉,为裳其字……始祖图功,原籍西蜀巴县。"子章公所撰《赠登仕郎敬之尹公墓志铭》中亦云:"公讳其懋,字敬之,而德庵则其号也。吾族为西蜀巴县籍,自始祖讳图功于前明洪武间以武功奉调籍腾。"以上均是确凿实录,有史可据。

        另外,现存放于和顺尹氏宗祠内的图功始祖墓三方残碑也清楚地证实了图功就是和顺尹氏始祖。该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辛丑,1517年。后附说明),从建墓子孙名字能辩认者有"愿、思、元圣、尚儒、尚思"判断,此时尹氏已传至七世。残碑中其一为主碑,虽碑头断失,其上刻字亦有人为破坏,但"千户始祖讳图功尹太公墓"刻字仍可辨认。2001年3月,和顺尹氏族人重修图功始祖墓,于3月18日发现明代原碑深藏于墓基下,书字为"明授封千户尹主公宗亲墓"(见尹文和撰《始祖图功事略及尹氏源流实录》),而有论者将之误断为"明授卫千户尹土公宗祖墓",并以"土公"就是"图功"音近及一人多名附会,由此臆断"土公"就是"图功"。然而,按古汉语语法与训诂学对人之称谓习惯考据,显然,"土公"之"公"为对人的尊称,并非人名;而"图功"之"功"是人名之一部分,"图"与"功"二字,绝不能分开。故将"图功"与"土公"混为一谈实为谬也!至于一人多名,目前无确凿资料能够证明"图功"就是"土公"。且《腾冲县志》载"到腾尹姓始祖有尹兰、尹海、尹图功、尹睿天"等四人,亦证实了尹氏到腾始祖中有尹图功其人,"图功"绝非"尹兰"之后。

        若图功就是尹兰之子,则从图功始祖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71年)、建墓时吾族已传至七代的信息判断,建墓距图功到腾约135年,此时吾族的六代、五代、四代乃至个别三代亦有健在者,那么,认"图功"而不认"尹兰"始祖就显得十分荒谬,且查阅和顺两部尹氏原谱均无"尹兰"其人。而"尹兰"与"尹图功"同为两支尹姓到腾始祖,则两人均无父子、兄弟之血缘关系。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确定无疑矣。

        修谱中遇到的又一困难源于嘉庆间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中始祖虽为图功,但从二世祖起,出现所录各代祖与寺脚、尹家巷、大石巷和小尹家巷枝谱不能接合的情况。此问题早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腾冲尹氏第二次联族会中就进行过争论,莫衷一是。2001年腾冲籍尹氏联族并编修《腾冲籍尹氏家谱》时,有人误将和顺尹家坡支系归为"尹土"后裔,从而成为"尹兰"子孙。这是一种历史的错误,应予以纠正。基于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和尹家坡枝系均明确认定图功为共同始祖这一事实,结合上述考据推论,本着"求同存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增进和顺尹氏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应将尹家坡枝系归入和顺尹姓始祖"尹图功"后裔而列入谱内,并将续修谱定名为《和顺尹氏宗谱》。

        历来修谱,卷帙浩繁,工程巨大。余耗三年时间,详察祖茔、先人之碑记、采访父老之传闻,搜集、整理文字资料,探寻、考证遗迹遗物,问询、求教族内外师长。秉承"述而不作"的叙史原则,并遵从"蓝本寻祖,按辈下排,男女并重,娶赘加括,嫁就不续"的修谱宗旨,终于完成《和顺尹氏宗谱》初稿。奉送刘振东校长、马有樊先生、培健族长、伟章先生和义虎先生等方家、长辈审阅校正,诸方家、长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点。礼请有樊先生为本谱题写了书名,更使此谱增色不少。在此向他们致谢!同时还要感谢族内外对《和顺尹氏宗谱》给予鼎力支持和帮助的师长、亲友和同事们!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局限以及本人工作繁杂等原因,《和顺尹氏宗谱》肯定会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望族人、方家批评指正;更待吾族后来者,发现此谱有错能正之,有漏能补之,有断失能续之。也希望后世子孙览斯谱者,能"念祖泽绵延与宗功之博厚。溯渊源于累世,益思大振其家声;奋事业于当时,各欲光辉其祖考。"诚能如是,则足矣!

        早在2013年清明,培健族长、曰蘅叔祖、曰富叔祖等族中长辈就嘱余主持续修《和顺尹氏宗谱》,余以不才,且工作、俗务千头万绪而疲于奔命为辞。诸长辈多次临门敦请,其心之诚,其情之真,其意之切。余虽身为和顺尹氏子孙,因忙于工作、俗务,对乡族甚少建树,早是抱歉良深。况续修族谱是吾族朝思暮想宿愿,更是先父生前允诺族人完成之文债,故余慨然领命,"父债子还",尽余所能,了却吾族之宿愿,完成先父之遗愿。余之所以受此重任,斗胆涂鸦,也源于平日常得先父言传口授,更得先祖、先父遗留之大量乡史、族史和侨史资料。若无此,即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今新谱初成,聊以了却先父遗愿,告慰先父在天之灵!是为叙!

                        奉祀二十代孙尹春城      谨叙

                                二零一七年岁次丁酉清明

  方氏聚居于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该谱仕进表中,记有清朝以来的进士、举人及贡生、监生、庠生名录189人;自巡检、县丞至京官、封疆大臣各类职官383人;荫袭、封典(文职封奉政、中议大夫等,武职封武功、建威将军等)107人;晚清以来,中学、大学毕业生22人。其中四川巡抚方显、广东盐运使方功惠、浙江宁绍台海防道方桂、山西雁平兵备道方应清、广东惠潮嘉兵备道方应元、江南道监察御史方雪浦、山西布政使方大氵是、甘肃总兵方秋帆、兵部主事军机章京方稼轩、开封知府方宗钧等均有传。

  湖北黄冈立本堂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元末)。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因避元末战乱,自江南豫章丰城迁至黄州府。后因韩福通倡乱,屠陷蕲黄等处,兄弟星散仅万一公、万二公、万七公之后人仍居于黄。万一公支下流传字派1至60世:01世至10世:万省元福钜,志胜添凤一;11世至20世:应逢希世思,懋极道昌华。21世至30世:大学先明德,继之以新民;31世至40世:其成在止善,宗绪乃克行。41世至50世:物格后知至,身修必意诚;51世至60世:齐家治国本,天下乐太平。万七公支下流传字派:01世至05世:万召太人广;06世至12世:仕欲本绍目隐瞪,13世至19世:仰献观之日从轮,20世至26世:一恭志同修显尚,27世至33世:来迟进作四逢成,34世至40世:衣冠叠侣天颜观,41世至47世:甲第联绵海内名,48世至54世:运会璇推尊道德,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

  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

  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

  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

  为万一子孙堂号。

  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迁县城进士坊。

  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皊元年赘高

  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后期自诸

  暨陡徙居本邑卢溪。

  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皅,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

  鄂岳属邑,皅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井村。传八世岳,迁居嘉鱼。

  发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壮猷堂:安徽,潜山。始迁祖渊,元至正间陈友谅屯兵鄱阳,避战火,由江西鄱

  阳之瓦屑坝渡江,迁安庆�山车辋坂。

  观礼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阳牧亭:浙江临安,於潜

  伦叙堂:1、浙江,宁波。始迁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乡,南宋淳皊间入赘四明孙氏,

  因家焉。

  2、湖南宁乡方氏始迁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间由江西永新县徙居

  楚南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际,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远堂:

  光启堂:醴西黄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湾(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迁祖方义。

  2、福建平和、台湾嘉义始迁祖方民敬(五世来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长沙柞山方氏始迁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县,明朝中叶徙居长沙。

  4、岳阳方氏之始迁祖澄,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迁岳阳;至六

  世别而�沙陂、潼溪、杨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县绿化乡谢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统宗谱。该宗望出河南,远祖弦,官吴中,避王莽乱,因家歙

  县东乡(即后世之淳安)。孙储,三子,遂启严、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诸派。

  忠恕堂:始迁祖轸,北宋徽宗时以劾蔡京贬官鄞县令,后谢事,挈家由闽之莆田

  迁居慈溪北凤浦;传至十一世复由凤浦迁居堰头。又十世,应凤公迁镇

  海庄市。

  忠贞堂:始迁祖万镒、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际由歙县罗田乡同迁江阴周庄镇。

  诵芬楼:始迁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军职随西平侯沐英入滇,后释甲归农,

  卜居晋宁州治西之�睢厂。

  思福堂: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

  重庆堂:安徽河南方氏,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恩诚堂:安徽绩溪城南方安湾方氏

  积庆堂: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

  萃涣堂: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两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黄冈方氏

  崇让堂:湖北方氏,始迁祖方万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迁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见国危势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县清潭里。

  历世既长,支分派衍,进而扩散至虞、嵊二县各地。

  滋本堂: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敦义堂:始迁祖谕(智盳),宋太祖乾德间自睦州桐庐白云源(或云自江西新建县白

  云源)迁居祁门竹溪墩。建桥於水口山下,名赤桥,之后支分派别。

  敦睦堂:桂林方氏

  敦伦堂:始迁祖秩,明洪武间以武功尉州卫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县九十二都。

  敦叙堂:始迁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云源迁至义乌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迁祖方台生(明)。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

  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县府前方氏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诗人,世居桐庐白云源。

  敬义堂:始迁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寿昌城后街。

  敬投堂: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

  聚远堂:始迁祖景珍,北宋初年自严州桐庐白云村迁至永康长安乡化街。

  聚乐堂:安徽怀宁,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领部颁印照下屯池州东流县八都乡;

  传十数世至讳德先者,复於清雍正元年由东流徙居怀宁县西门,别为怀宁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琼,北宋咸平间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凤林乡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吴公岭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为苏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间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兵荒马乱,

  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传至

  十六世,由于文化大革命,谱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记载。1998年乃公议从

  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简要分三大门重修家谱

  根据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湖北黄冈籍方本仁将军倡议创修之《方氏联宗

  统谱》,1995-1997年湖北孝感方××、方××等发起编纂之二修全国《方氏联宗统谱》为线

  索,参考福建省云霄县云阳联谊会方福林、方建寅、方赋水等编纂之《云阳方氏谱牒》,福建

  福清市龙田方氏宗祠理事会、方氏宗亲联谊会方守祥、方友彬、方家章等根据明代方元会重修

  《莆阳金紫方氏族谱》及福州十邑方氏宗亲联谊会提供的各地谱牒世系等编纂的《六桂方氏源

  流》,河南固始《金紫方氏族谱》,河南禹州河南堂《方氏源流总图》、湖南平江《方氏光源

  族谱》、湖南郴州桂东文房《方氏族谱》、江西广昌致申公支系《方氏六修族谱》、《南昌方

  氏支谱》以及几十个省市有影响力的《方氏宗(族谱》若干套等为骨架,加上此次参与之支系

  提供的本支《方氏宗谱》,按统一要求整理到位之谱料为主要内容,上溯至清代方祖善、方大

  成等编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宋代方桂森公纂修之《汉歙丹阳河南方氏衍庆

  统谱图谱》、西晋方藏公纂《西晋诏定方氏历代谱志》,等历朝钦定的《方氏宗谱》,并依据

  史籍、方志和参考国家珍藏的吾族历史资料编纂而成,全书约400万字

  方氏新修家谱序 前言

  方氏家族日早在三十年前,先辈们就建过谱,也做过家谱会,聚过多次会,本谱在文化

  大革命期间已散失。

  方氏家族这次修谱,充分说明了本族继祖的生活习惯,更是反映了这代人继祖国统一的

  优良传统。

  方氏家族人多盛广,难以统计,公从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

  简要分三大门,初步为下代开了一个头,作一曲,望本族永远流传下去。方氏家族门庭极

  盛,对于左邻右舍的本族由下代人续修。

  志同道合青春美 地久天长幸福多

  自唐到清,世代相传,门庭及盛,眉前世系已尽,子孙命无绪,余亲族之情,加之本族

  之需,故新建家谱,修谱者,亲亲也,亲亲必尊祖,尊祖必敬宗,敬宗必聚族,聚族必理

  绪。人之有祖宗,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人之有子孙,古人云:而知其思本思源,岂无追先

  祖之德也,启示后人之道焉。方氏乃世方族大,遍及中华,祠堂较多,据历史记载,方门家

  族和睦相处,松菊同盟,克勤克俭,惟读惟耕,治家有法,教子有方,子教孙贤,以忠以

  信,不求非份,不作非为,受人称赞,名扬于世。

  吾宗先祖曾遗谕,明朝洪武(朱元章)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那时已兵荒马

  乱,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本祖宗是苏州人,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

  据十六世系的传说:本族人多盛广,一时难以统计,要划一年之久,才略有大概。

  这次修谱本族鸿喜提出看法:从十六世系始绪,公从安徽的龙西,江苏金湖南望、岗坂

  两地遥远,交往不便,延年月久,各行其是,字辈泛上,怡笑大方。为此,本宗子孙,慎终

  不忘先人志,追远常怀一片心。尊本宗之意,以解毋误,分清长晚世辈依据,流传万年。

  此本族修谱有愧,上有先祖名讳不全,加之其它地区无访,信立龙西、卞塘两地之谱。

  这次绪谱,本族子孙多者热忱,献计献策,吾本才疏学浅,负本族之任,继承祖业,义

  不容辞,与本族共商集众献智,晓荒,聊写之序,望本族长晚辈多谅解。

  方氏家族建谱重申:

  1、本族子孙应奉公守法,不得度之法外,更不得借此家谱生端,搞封建宗族主义,私立法

  章,集会迷信活动。如尚有所发生,应受法律惩处。

  2、本族建谱根据国家婚姻与计生有关规定精神,纠正重男轻女封建意识,生女入赘照入

  谱,生男赘入她方当女儿看待,如生二女者尚未成人,二女同时入谱。以后由自已选择

  入谱,对无子女者,抱养他姓子女同亲生一样看待,本族子女被他人抱养,不予入谱。

  3、本族建谱早在几年前就提出聚会建谱,因祖上老谱在广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散失,建谱难

  度较大,无法作手,经两地聚族合议,采取重建措施。组织人员专人调查研究,深入各

  门登记,走访老人,核实较对,仅能从十六世祖始编,但还不全面,对不在紧门尚未入

  谱之家族甚表歉意。

  4、本族从授谱之日起,希认真自录,世代相传,生枝添叶,应按世系排列填入本谱,如在

  发生逝世者,可在此人名字右边划一竖,表示此人名讳。对于出生或逝世,可见本谱最

  后两种表格,两者做到,以便后裔修辑。

  5、本族所建谱,至授予谱之日后,要妥善保管,世代相传,切勿散失。

  公元一九九八年

我和老公是在大学认识并相恋结婚的,我是家里的独生女,而老公有兄弟两个,所以在我们谈婚论嫁的时候,我父母是反对的,父母不同意我嫁外地,但我一直坚持,因为我们很相爱,我相信老公就是我的一生伴侣。

父母却坚持不让我远嫁,他们怕我受欺负,怕我婆家容不下我一个外地媳妇,怕我远嫁了如果受委屈了没有父母在身边会很可怜。

可是我还是坚信我和老公的爱情!

父母最后同意了,但告诉我们两个,一定要好好的,永远幸福,永远相爱,老公也向父母保证一定会对我好。

父母同意之后,我和老公都很高兴,他带我回家见父母,当时公婆见到我很开心,回来的时候婆婆还给我一个红包,我不敢收。但老公说一定要收,因为这个表示父母已经认可了我。

我谢过婆婆之后也就收下了,回家之后我打开数了一下,有2000块钱。我们那没这习俗,所以对于婆婆给的红包我感到很意外,心里也挺感谢老公的家人。

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家给的聘礼是8万,还有婚房,后来我父母凑成10万,放卡里,让我把卡带在身边,当做备用金。我对公婆和父母都很感激。

我们就这样顺利的结婚了,婚后才两个月,我就发现我怀孕了,公婆知道后都很开心,我一路产检都很顺利,直到宝宝出生,我基本没受多大罪。

在跟老公结婚之前,我也听老公说过公公的房产不少,但具体我也没有细问,在生完孩子后,我才知道家里有几套拆迁房。

当时刚出月子,公公就对我们说,他想把最大的一套拆迁房过户给我儿子,我们这有“大孙当小儿”的说法,所以公公想分一套房给我儿。

我当然是高兴的,我万万没想到,我儿刚出生,就能得到一套房,这对孩子来说,将来也可以减少很多压力了。

大宝几个月后就都由公婆帮我带了,我也就回去上班了,毕竟无论如何,女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

因为是顺产,我恢复得很好,可是不久,我又怀孕了,公婆听说我怀孕了,开心得无法形容,婆婆直接叫我辞职了,她每个月给我3000块零花钱。

但我还是坚持工作到快生才休息,毕竟咱打工人做事不能没头没尾。

生二宝的时候,我父母也来了,当产房外的大家听到医生说我又生了一个男孩子的时候,都很高兴,特别是公公,他老人家就觉得这是人丁兴旺的征兆,可是我一直希望要个女孩的。

妈妈才说出内心的想法。她和我爸希望二宝跟我姓,给我家留个后辈。我一时糊涂了,这让我该怎么向老公和公婆开口?

我跟妈妈说先回去,这事要慢慢来,先让我想清楚该怎么开口,毕竟我能理解我父母的想法,但是,公婆和老公肯定也是舍不得孩子啊。

父母回去之后,趁公婆不在的时候,我跟老公提起这事。老公刚开始很反对,但是后来我跟他解释了很多,他才慢慢接受,我父母也明确表示了,只要二宝跟我姓,到时候我娘家的一切财产都归二宝所有。

我们商量好了之后,我让老公去跟公婆沟通,我实在没勇气开这个口,因为我看得出来公婆对待儿子真的是爱不释手。

出了月子之后,老公便找公婆商量孩子姓氏的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沟通的,后来老公跟我说公婆同意了,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我们做主就好。

我暗地里高兴坏了,很感恩公婆的开明和理解。孩子几个月后,就被我父母带走了,我也轻松了,大宝公婆带,二宝爸妈带,我和老公又开始谈恋爱!!

弟媳妇的孩子才几个月,公公也把一套房子过户给了孩子。我本来以为,公公是不是只给我老公他们兄弟的第一个孩子分房,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公婆有四套拆迁房,面积虽不大,但住一个小家庭足够了。

公婆自己住的也是拆迁房中的一套,那现在已经有两套分给了孙子了,还有一套给谁呢?

后来公公说,你们两家,哪家能先再生一个儿子,房子就给谁家孩子,我听了就不服气了,我家本来不就有两个儿子了吗?怎么二宝没有房子?

我找公公理论,为什么偏心?都是他们家的血脉,怎么二宝就没有房子?

公公却说,他只分给他的孙子,虽然二宝也是他的血脉,但已经不同姓氏了,他户口本上没有我二宝的名字。

公公接着说,儿子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决定他跟谁姓,可以决定他写进谁家的户口本,所以,同样的道理,他的房产,他也有决定权,他也能决定分给谁不分给谁,互不干涉。

公公这么一说,我突然无言以对。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举着新时代新思想的旗子,让孩子跟母姓,还要求老人家不干涉年轻人的事,如果老人家不同意,还会被强加上老古董等“罪名”,可是,一旦跟财产扯上关系,跟急眼了。

公婆没实力没钱力没权力的时候,就任由你们“作主”,大家可有想过,有多少老人愿意把家产分给一个外姓的人?给自己的子孙,多多少都可以。

再说了,财产本来就是爷爷的,爷爷不分给不同姓的孙子,合情又合理!

那些说只要血脉相连就好不计较太多的女人,那既然不计较太多,又怎么会有不同姓的孙子呢?这不就是小辈们在计较这个姓吗?

很多年轻人说得那么开明,那又为什么非要孩子跟妈姓呢?同样你怎么不想着有血脉相连就好呢?为什么要让孩子跟你姓呢?

既然当妈妈的想要孩子跟她姓,跟她娘家爸姓,那就请别惦记家公的家产。家公的家产想要分给谁,你也就只能听他老人家的了。

再说了,随母姓的孩子,到了外公外婆家,应该也就该称之为爷爷奶奶了吧?那外公外婆的家产,不也就是孩子的了吗?这不就是互不干涉吗?

友说是吗?[玫瑰][玫瑰][玫瑰]

首先,孙子跟谁的姓与爷爷立财产遗嘱不发生关系。

爷爷的财产,立遗嘱给谁是爷爷的法律权利!

记得,前段时间,拜读了一篇遗产继承权的文章。

实际案例是:

某上海老人,独居一套自有产权的房子。

老人的儿女很少来看,也不尽孝道。

老人楼下有一个小卖部,夫妻店,有一个孩子。老人经常到这个小店闲坐。

有时到午饭时间,夫妻两人留老人就餐。

老人家有什么事情,随叫随到。

有一次老人病了,老人很不舒服,老人叫小两口到家里来,小两口把老人送到医院住院,丈夫到医院陪护。老人病愈后,让小两口一家人搬到老人家住。

小两口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老人为感恩,写遗嘱,自己百年后,自己所有的这套房子归小两口所有。

老人过世后,都是这小两口处理后事。

不久,老人的子女们来了,要想要回房子。

老人的子女们将小两口告上法庭。索要父亲的遗产——房子。

经过法院查验老人遗嘱的有效性,才知道,老人订立遗嘱时,将社区人员作为证明人,老人的遗嘱合法合规。

小两口照顾这个老人,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回报,也不知道老人有遗嘱,老人的遗嘱放在社区,有专人保管。后来社区在法庭上拿去老人遗嘱,才有后来小两口得到意外财产。只是老人抚恤金分给了子女。由于是小两口为老人料理的后事,所以,丧葬费归这小两口。

最终将这个价值几百万的房子判给这个小两口。

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间正道是沧桑!

所以,爷爷立遗嘱不留分毫给孙子。

主要看爷爷的遗嘱有效性,合法合规。

这样做就对。 情感 代替不了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孩子姓谁的姓,父母说了算。老人遗产给谁?他自己说了算,没啥不对。既然你不愿意孩子跟他的姓,又何必惦记他的遗产。

孙子跟了妈妈的姓,爷爷立遗嘱不留分毫给孙子。这样做对吗?

这个问题无所谓对错。妈妈和爷爷的做法的都是合法的。合法就肯定不错。如果在这一事件中,妈妈认为爷爷做错了,那就是道德绑架。因为爷爷有权处理自己的财产。并不会因为别的爷爷愿意把财产留给异姓孙子,爷爷就一定要这样做。正如妈妈也不必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跟爸爸姓,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跟爸爸姓一样。跟妈妈姓也可以,跟外婆姓也可以。既然法律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谁也不能剥夺对方的权力。

孩子跟爹姓或是跟妈姓 历史 上都有。从 历史 和传统上来说,跟妈姓是绝对少数,跟爹姓是绝多数。跟妈姓的情况也与当下的情况基本上一致。既女方娘家的血脉传承已经面临中断时,做为女儿把自己的儿子出继给娘家,以延续香火。即使是这种情况,在中国 历史 上,也是少数。古代过继儿子继承香火一般也在男性的家族中进行。香火的传承,当然与利益有绝对的联系。除了独生子女造成的原因外,女儿的血缘肯定比同姓更近,这是许多女儿努力为娘家传承香火的原因。

血脉传承和家族利益的联系,从古到今,都有连续性,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在产生的这些问题和纠葛,是与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相关联的。假如只生一个的政策沿续下去,这情况会越来越多。因为持续的一胎,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姓变一姓,其中一姓,就要断绝。这时,无论是根据法律还是道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财产都会留给这唯一的后代。后代跟谁姓,必将引起双方的争夺。现在,三胎政策已经放开,这个死结已经通过政策调整而解开了。但是,一胎政策在解决了中国人口迅速膨涨问题的同时,也给 社会 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正是其中之一。

从文化的视角上来看。爷爷和妈妈的冲突,来自传统文化中的血缘传承。在这一点上,妈妈和爷爷都没有错。爷爷的做法,既符合当前法律的规定,也符合 历史 的传统。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叙,他自己就是过继给叔叔家当儿子的。所以,他父亲分家的时候,就没有他的一份。因为按当时的法律,他只能继承叔叔的家产。虽然他父亲和兄弟都挺富有,但他自己却一贫如洗。在《坎坷记愁》一篇中,他就详细记叙了自己因为贫穷外出借贷的凄惨经历。这就是所谓的“亲兄弟,明算帐”。

在爷爷的眼里,孙子姓了别人的姓,自然就不是自家的血脉传承。这时,你与他讲科学,讲血缘,都没有用。因为这时他心里想的是文化传统。既以后的家谱上,不会有一个外姓人。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一个根本性的东西。中国人历来是重视的。其实这个问题上,妈妈也是重视的,不重视的话,为什么非要儿子随自己姓不行呢?

中国的家族谱系,是以男性血缘为基本的。这种传承是符合生物学的遗传规律的。这已经被今天的科学所证明。因此,在古代,人们对家族血缘关系是比较重视的。同姓关系也是 社会 关系中一个重要部分。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新生儿的成活率低,人们都希望多子多福。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多个亲生儿子,但是,他还嫌不够,在战乱的年代里,他收养了许多孤儿,这些孩子开始的时候,一律都姓朱。长大之后,也都复归本姓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他们从小被朱元璋收养的时候,都曾姓朱。后来功成名就,就认祖归宗了。对血缘和家族荣誉的执着,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所以,朱元璋也支持他们认祖归宗。这算是文化传统上的一个方面吧。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谈一点吧。传统的中国人认为,生命的圆满状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富、贵、寿、考。富是有钱花,贵是有权力。富不一定贵,沈万三仅管富可敌国,见了七品小县令一样要下跪。贵也不一定富,张之洞贵为总督,一样当东西过日子。无钱而位高,谓之清贵。有钱有势,谓之富贵。这是富与贵。一般人都知道。寿是活的年纪大,那考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死去的父亲称考,母亲称妣。如丧考妣就是像死了爹妈一样。那么 富贵寿考的考到底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很简单,男人死后称考,死后不光写在墓碑上,还要写在族谱上,儿子越多,你的名字出现在族谱上就越多。这就叫考。也就是说,从族谱上可以查到你这个人。如果没有儿子,也就无考了。

因此,考在本质上,与青史留名有关。如果你不是圣贤,没有大功于 社会 ,但你对后代子孙一带是有功的。留下财富就是功。你的子孙在,你的功就在,这就是儒家的所谓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若是圣贤,有大功于 社会 。其名永远可考。比如黄帝、尧舜禹。因为他们有大功于民,所以,中国人都尊其为祖宗,称为炎黄子孙。

五千年文明,是有 历史 记载的。中国的 历史 有三部分,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每个人既便是无大功于 社会 ,也一定有小功于后代。有功则见诸青史。这就是五千年文化连续不断的内在逻辑。

话题有点扯远了。结论是,在这个问题中,谁都没有错。为人处世,一不违法,二不缺德就可以基本立身于 社会 了。

当然是对的。老人家有自己的思维想法,要去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自己的钱要怎么分,当然是有权利的。如果你想要这笔遗嘱,那么你就改姓啊。既然不改姓,那就该放手就放手了。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孙子跟不跟自己姓,都是自己的血脉,没必要太在意这个。姓对于人来说就是个记号,只要血脉能传承就可以了。也许在过去的几十年前,爷爷的祖先不一定就是现在的爷爷的姓。在古代很多人的姓都是改来改去的,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好。至于爷爷因为孙子不随自己姓,就不把家产留给孙子,这件事情看来是爷爷的思想有点狭隘,更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男女双方结婚,组织一个新的家庭,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这是组建家庭的目的。至于孩子姓什么,真的没必要这么在意。儿媳妇之所以让孙子姓自己的姓,也是出于老的传统的思想的影响。但反过来想,等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结婚后,娶得儿媳妇也要把自己孩子的姓随自己。到最后的结果是,谁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是吗?

生儿育女,组织家庭,目的不是单一的传宗接代,而是人类喜欢群居生活的特点决定的。孩子的姓氏不是最重要的,儿孙幸福,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幸福的生活靠自己打拼,不能把啃老和继承家产当做理所当然。如果年轻人有这种想法,对于老人家的这种使性子不给家产作为威胁改姓的借口,大可不必计较。不计较了,就谈不上威胁了。就不会影响自己小家庭的生活了。老人家也拿你没有办法了。所以这个 社会 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对,支持!

立遗嘱是爷爷的合法权益,他把身后财产留给谁,不留给谁,那是他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同样孩子出生后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其他人也无权干涉。

既然两不干涉,爷爷凭什么要把一生财产留给外姓人?

两头都想占,两头都想贪,便宜全是你的了,你觉得合适吗,你受用的起吗?

爷爷的做法没有问题,爷爷的意思就是认为孙子不跟他的姓不是他的孙子,你的观点完全颠覆了中国的传统,孩子跟父亲姓说明孩子就是父亲的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跟父亲姓就等于是种上的地瓜长出了土豆!是不是种子有问题?孩子跟母亲姓就说明孩子的父亲不知道是谁,所以只能跟父亲姓,这么明白的道理也不懂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要去纠结谁对谁错,法不禁止就可行,也用不着去道德绑架。

一是法律没有规定子女的姓氏必须取父姓,所以子女的姓氏可以是父姓,也可以是母姓,也还可以是第三姓,只要父母达成了共识,公安户籍是不会为一个孩子的姓氏提出问题的,所以,孩子随母性是孩子父母的选择,母亲没有没有错。

二是爷爷依法立遗嘱分配他的财产也是爷爷的权力,只要爷爷是清醒独立的,谁也不能干涉或者剥夺他的权力,也没有资格去要求爷爷对他的财产进行平均分配。他给谁不给谁,完全是他权力范围内的事。所以认为孙子不姓爷爷的姓,爷爷不分配财产给孙子有意而为之,而对他进行道德绑架,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绝对不会对父辈、祖辈的财产据为己有,也会听从父辈和祖辈的安排,给你是锦上添花,不给你是不想让你躺在父辈、祖辈的功劳簿上躺平,而是让你自力更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下。

既然双方都没有过错和违法的行为,那爷爷的做法就没有错,不要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中国的传统,尤其是老年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跟谁姓就是谁家的人。所以不把财产留给外姓的孙子无可厚非。你既然选择了让孩子跟妈妈姓,相当的你应该也就有放弃婆家财产的打算。现在好多人财产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给。所以你就不要既想着让孩子跟你姓,继承你家的香火,还想着继承婆家财产的便宜。两边占便宜 没有那样的好事。更何况钱是老人的,他想给谁就给谁。

续修《和顺尹氏宗谱叙》

      国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备遗忘。是故,凡家族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