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人物评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丁玲的人物评价,第1张

毛泽东:昨天文**,今日武将军。

人民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

孙犁:一颗明亮的,曾经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相伴随而终于不失其光辉的星,殒落了。

林贤治:一个具有巨大文学才能而为政治所吞噬的作家,一个忠实文学事业并为之苦苦挣扎的作家,一个未完成却受到意外打击而几近碎裂的作家。

王蒙:她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简单。在全国掀起张爱玲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了人们没有纪念和谈论丁玲而悲伤而不平。我愿意愚蠢地和冒昧地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是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

陈子善:丁玲能在作品中提出女性的地位。

扩展资料:

丁玲的生平: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丁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民国廿十年(1931年),丁玲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民国廿二年(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

民国廿五年(1936年)9月,丁玲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民国廿九年(1940年)十月十九日,延安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同日,丁玲、舒群、萧军发起成立延安文艺月会。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12年,期间创作了《杜晚香》。“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丁玲

1936年,毛泽东43岁。

1936年底,毛泽东有三件关于文学界的活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和《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电》,并向鲁迅夫人许广平女士致唁电。

唁电说:“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

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指出:“他没有一个时候不和被压迫的大众站在一起,与那些敌人作战。他的犀利的笔锋,完美的人格,正直的言论,战斗的精神,使那些害虫毒物无处躲避。”“鲁迅先生在无论如何艰苦的环境中,永远与人民大众一起与人民的敌人作战,他永远站在前进的一边,永远站在革命的一边。他唤起了无数的人们走上革命的大道,他扶助着青年们,使他们成为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他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立下了超人一等的功绩。”

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出席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发表演讲指出:

“中国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我们要抗日我们首先就要停止内战。怎样才能停止内战呢?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如果文的方面说服不了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那我们就要用武的去迫他停止内战。你们文学家也要到前线上去鼓励战士,打败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 

“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你们伟大的光荣任务。”

中国文艺协会,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抗日文艺团体。1936年11月,丁玲、徐特立、陆定一、李伯钊等34人在陕北保安县(现志丹县)联名发起成立。丁玲任协会主任,贾拓夫、成仿吾等16人为干事。

该会宗旨是:联络各地的文艺团体、各方面的作家以及一切对文艺有兴趣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标下,共同推进新的文艺工作,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设有组织、联络、研究、总务等部,在各地建有分会。

会员有成仿吾、伍修权、李克农、徐梦秋等近百人,后发展至数百人。编辑出版油印刊物《苏区文艺》,并在《红色中华》报附编“红中副刊”。1937年11月,中国文艺协会活动终止。

1936年12月,毛泽东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这首词毛泽东用电报发给随红一方面军赴三原途中的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毛泽东与著名作家丁玲同是湖南老乡,但从未谋面。1936年11月,丁玲从南京监狱辗转来到党中央所在地——保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为她举行了欢迎宴会。丁玲向毛泽东表达了“当兵,当红军”的心愿,受到毛泽东的热情鼓励,很快她就离开保安奔赴前线。

不久,毛泽东在拍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赠送给丁玲的《临江仙》词,称赞她“昨日文**,今日武将军”。由此为发端,丁玲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决心,为革命文艺笔耕不辍。

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有《梦珂》、《在黑暗中》、《三八节有感》、《十八个》、《田保霖》、《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也频与革命》、《阿毛姑娘》、《暑假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

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的一种。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梦珂》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透视,展露了特定环境里人们长期受到封建思想毒害所造成的精神麻木。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坚强女性,在灾难的泥潭里复杂的心灵,作家层层深入的揭示,引导着读者对沉重历史进行深深思索。作家新颖别致的心灵切入视角,细腻委婉的笔调,反映了积极大胆的探索性的艺术追求精神。1940年完成的《在医院中》却很长时间在文学史中未得到公正的评价,并且使作家受到许多责难。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的女主人公陆萍,来到延安成为***员,并服从组织需要到一个新办的医院当产科医生。丁玲将故事叙述侧重于陆萍在新的环境里所见所闻所感上,更注重其表现心灵体验的真实,因此,着力披露了革命队伍内部存在的某些弊端,医院里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般医护人员的保守、自私、苟安的小生产意识,还有病人中的愚昧麻木状态等现象;并通过代表现代科学、民主思想的陆萍与这些现象的矛盾冲突的对照描写,展示了革命干部与知识分子双向互动的精神成长的艰巨性。在那样的环境里,丁玲能够提出这样深邃的问题,正是因为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给了她胆识和勇气。丁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反面说明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现实主义力度。从由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可以进一步看到作家创作整体性的深入和发展。

  综观丁玲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她在现代文学史中是有独特贡献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的特色鲜明而有个性,主要有两点:第一,丁玲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她创作的阶段虽不同,但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思想穿透力这一创作追求,却是一以贯之的。从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到解放区创作真诚地揭露封建观念和种种现实弊端,都清楚地反映了作家深邃眼光下现实主义创作的力度。女性文学突破个人狭小范围,恰恰以丁玲的革命姿态和现实主义创作为标志。她是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第二,丁玲小说创作艺术的创新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丁玲善于写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长于透视性格多重性复杂性的特点,重视表现人物情感和讲求写作笔触细腻,这在女性作家中更显其艺术的独特。莎菲、贞贞、陆萍等形象,在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很少有丁玲那样在刻画时将自己人生的体验,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们身上的;尤其那来自心灵的振荡、灵魂搏斗的对于历史变革感受深切的描写,更凸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丁玲创作从最初的革命文学的峻急,到后来的深入现实的厚重,以及从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她突进主体(作家)和客体(人物)双重内心深处密切相连的。

  最后,不妨从丁玲早期小说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简析中,进一步印证作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探索。这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它在《小说月报》1928年19卷2号上发表后,主人公莎菲这个“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3],便引起了当时文坛极大的震惊,作家也由此获得了更大的声誉。这正是五四落潮以后知识女性精神追求和心灵颤动的生命真实在莎菲身上的集中体现。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叛逆的、苦闷的、彷徨的知识女性形象。莎菲充满矛盾的性格,在她与懦弱的苇弟、表里不一的凌吉士失败的爱情选择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从封建家庭出走,崇尚个性的真正解放,但总是求爱失爱,在无乐可寻中抱着“及时行乐”的幻想。她鄙视社会的隔膜、欺骗,以个人的孤独的灵魂进行倔强反抗。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反抗充满着病态,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则构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征。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时代剪影,即五四的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翻开了五四以来郁达夫式的感伤抒情小说新的一页 ,从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的基调。

丁玲代表作有《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

1、《梦珂》:就是讲述了一个知识女青年怀着理想走出家门,却被现实无情打败的故事。每次读《梦珂》,都会有新的感受。对于梦珂的热情,勇敢很是感动,对于她的隐忍,挣扎却又很同情。看到梦珂,似乎看到我们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对世俗的鄙视,却又无能为力,再加上梦珂所处的年代,她的选择性更加局限,也就理解她了。

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于1948年完成创作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在哈尔滨发布了单行本,不久后该书被苏联的女汉学家波兹德涅耶娃·柳芭翻译成俄文出版,并获得了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3、《莎菲女士日记》: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4、《在黑暗中》:是一本书籍的名字,作者是丁玲。还有一部反映二战时期故事的**与此同名。

5、《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丁玲的著名文学作品

 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一位作家,也是中国女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丁玲的文学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马主席曾说:“昨天文**,今日武将军”,这简短的八个字赞扬了丁玲内外兼修的美好品质。从文学上来说,丁玲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丁玲的作品有《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在黑暗中》等。

 丁玲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前期的文学创作、解放区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晚年时期的文学创作。丁玲的作品反映出了她命运多舛的经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国,可以感受到丁玲站在女性立场上,大胆犀利地抨击了性别歧视者们,他们大多穿着革命外衣,实际内心非常保守。在丁玲的作品中还可以看见她为阶级和民族利益而战的决心和恒心。读丁玲的文章,如同醍醐灌顶般发人醒思,所以丁玲的作品深受后人的亲睐。丁玲发表作品的时间较晚,大约从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发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1930年初,丁玲发表了《韦护》和《1930年春上海之一》、《1930年春上海之二》。作品中流露出参加革命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虽然没有摆脱早期革命文学的桎梏,但是丁玲对人物的心理、性格描写刻画的十分真实自然,文章一发表,引起了很多社会人士的共鸣。后来,丁玲陆续发表了《莎菲女士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文学作品,所以丁玲也成为革命文学作家代表人物。

丁玲与张爱玲之间的联系

 张爱玲丁玲都是现代作家代表人物,恰好俩人也是女性作家。所以,后人经常将张爱玲与丁玲进行一番比对。丁玲生于1904年,卒于1986年,张爱玲生于1920年,卒于1995年。从时间来看,张爱玲丁玲生活在同一时期,俩人虽然在时间上有交集,但是在空间上却没有交集。

 或许都是女性的缘故吧,张爱玲和丁玲很多作品都是围绕女性的爱情故事而展开,或者歌颂爱情的伟大,或者道出爱情的心酸。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发展之下,也带来了文学方面的新生。张爱玲和丁玲都是典型的新文学作家代表,在张爱玲和丁玲的文学作品中,会发现女性意识在书中极为突出。虽然俩人以女性意识为意识主流,但是张爱玲、丁玲的`女性意识又不大相同。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敢于追求理想生活感情基调积极向上。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大多有着悲凉的人物命运,虽然感情基调哀伤,但是从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看到了社会的真实反映。《莎菲女士的日记》、《梦柯》、《阿毛姑娘》、《韦护》等都是丁玲的文学作品。《莎菲女士日记》是丁玲的早期作品,她以莎菲女士为主角,展现了莎菲女士敢于突破封建生活,敢于追求本性的新时代女性面貌,虽然文章具有局限性,但是作品中体现了女权主义等进步思想。如果说张爱玲、丁玲有过交集,那就是张爱玲曾经想要研究丁玲的文学作品。

丁玲的真名介绍

 很多作家都有笔名,一般在发表自己作品时,都会在作品上写出笔名示人。比如周树人的笔名为鲁迅,李尧棠的笔名为巴金。其实,《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也是作家的笔名。说到这儿,那么,丁玲的真名叫什么根据记载,丁玲的真名为蒋伟,又名蒋玮和蒋炜。

 其实,丁玲只是她的笔名之一,除此之外,彬芷、从喧都是她的笔名。只是,“丁玲”的名气要大一些,所以后人都愿意称呼她为“丁玲”。

 了解丁玲的生平时,会发现她的女儿叫蒋祖慧,儿子名叫蒋祖林。很多人都不了解为何丁玲的子女姓蒋,因为丁玲的真名叫蒋伟,而她的子女跟随她的姓,自然也会姓蒋。了解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时,往往他们都会有好几个笔名。古代文学家写著作时,都会以真名示人,为何现代文学家喜欢用笔名呢以丁玲举例来说吧,丁玲是一位作家,她还是一位中国***员,是先进的革命人士。丁玲善于写文章,她享用言词唤醒沉睡中的国人,拿起武器投入到抗日活动中去。当时,***人不断遭受到他人的迫害,如果身份暴露,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不光使自己陷入牢笼,而且可能会牵连大批的***员。对作家来说,更是需要谨慎保护自己的安危。所以,蒋伟一直以“丁玲”等笔名发表作品。后来,大家才解开了丁玲的真名叫什么这一疑问。

 

丁玲的人物评价

毛泽东:昨天文**,今日武将军。人民网: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