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何却被三家瓜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晋国为何却被三家瓜分?,第1张

晋国为何却被三家瓜分?

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封国,最初的国号是唐,到了唐叔虞之子燮在位时期,才改为晋。到了春秋时期,经过“曲沃代翼”后,晋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迅速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当时的晋国可以称之为“超级大国”,无论是西面的秦国,还是南面的楚国,都是它的手下败将。然而,晋国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还被三家瓜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公族衰亡

分封制、宗法制是周朝的统治基础,诸侯们也按照这两项制度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于是在各国就出现公族。所谓“公族”指的就是各诸侯国国君的同族之人,他们并非嫡系,但依然能够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春秋初期,晋国就发生了一场公族内乱。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自己的叔叔成师,即曲沃桓叔。

可是曲沃这一脉的实力不断增强,居然开始挑战晋国国君的地位,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即晋武公。“曲沃代翼”是一场以下犯上的内乱,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在位时期,用血腥的手段,几乎将自己的同族杀尽,“自是晋无公族”。没有了公族的制衡,另一派的力量就此崛起。

二、卿族崛起

在打击公族的同时,晋献公启用了一大批异姓贵族担任卿大夫,“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赵夙就是后来“三家分晋”之一的赵国国君的先祖,毕万是魏国国君的先祖,他们都是在晋献公时成为卿大夫的。晋文公即位后,他封赏了那些跟随自己流亡的大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其中就包括赵衰、魏犨。

在此之后,这些卿大夫的势力不断得到增强,他们一方面发展宗族的实力,另一方面扩充自己的地盘,一些卿大夫的采邑居然超过其他的国家,到了最后,晋国国君的直辖领地只剩下绛、曲沃两个地方。另外,从晋文公开始,设置六卿来掌管军队,这些卿大夫趁机攫取了军权,世代担任要职,国君的权力逐渐开始旁落。

三、消灭异己

公族虽然衰亡,但仍然有一些旧支受到重用,比如狐氏、栾氏、先氏、胥氏等。于是,异姓卿族联合起来,与这些公族旧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狐氏、先氏、胥氏最先被灭,接着是栾氏,最后是祁氏、羊舌氏。至此,晋国的大权彻底落入韩、赵、魏、智、范、中行等六族手中,但是斗争仍未停止。

接着,六个家族又展开了一番斗争,赵氏联合韩、魏、智,经过八年的战争,彻底灭掉了范、中行。此时晋出公打算借用齐、鲁的军队重振君权,结果反被驱逐。到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灭掉了智氏,并且瓜分了土地。公元前376年,三家又联合了起来,将晋国残存的土地、人口瓜分,将晋静公废为庶人,至此晋国彻底灭亡。

有。

先氏来源

我先氏本出五帝之族尧系。尧之子监明,监明之子刘累。舜帝时有豢龙氏,善养龙,刘累因而学之。学成后,事夏朝孔甲重之,赐为御龙氏。商朝时为豕韦氏。周朝为唐杜氏,号杜伯大夫。周宣王登位后,褒姒将出之时,有“弧箕服实亡周国”之谣 ,已暗伏杜伯不祥之兆。杜伯之子隰叔于是投奔晋国,晋公封之于先国,始以先为姓,用为将军,子先丹木,晋国大夫。

先氏分布

先姓没有进入百家姓,可见其罕见的程度。为数不多的先姓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河南等地.尤其以四川泸州、泸县、合江、重庆璧山、乐山地区贵州毕节大方县居多.此外,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宁夏也有极少数分布。

根据2014年中华先氏家族总群收集整理的分布情况为,我先氏族人分别在全国30个地区,总人数为四万九千两百人,主要集中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重耳自晋献公晚年避祸逃亡,十九年后终于又回到晋国,以六十二岁高龄,坐上了国君的位子。晋文公即位后,由于公族势力的衰亡,卿室势力必然成为填补政治空白的新势力,其中既包括公室远亲宗族,他们与国君同姓异氏,也包括一些异姓卿室。

这些卿室势力,以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功臣家族为主,包括狐氏、赵氏、颠氏、魏氏、胥氏等,加上先氏、栾氏,构成了晋国最早的卿室势力。

后来晋文公创建三军,上、中、下三军各设将、佐,合计六人,为国君以下的六卿,其中中军主帅为正卿,六卿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到后期,形成了世袭制的十一家贵族势力,牢牢把控了晋国的朝政大权: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三家分晋”中的三家分别是指韩、赵、魏。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名为“春秋战国”的历史时期,而这其中的“春秋”与“战国”便就是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时间分水岭。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数量众多,其中像齐、宋、楚等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竞相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在这一社会形势之下诞生了“春秋五霸”,晋文公便就是其中之一。晋国竟然得以称霸,这就表明这个诸侯国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拥有称霸实力的晋国后来之所以会落得被瓜分的结局则也需从晋文公统治时期开始说起。

因“骊姬之乱”的发生而在外流亡长达十九年的晋文公于前636年返回晋国并登上王位。之后他为了促进晋国国力发展,对内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其中在军事方面,晋文公于前633年设立了“三军”(中军、上军、下军),后又于前629年改为“五军”。而在三军制度之下,每军又都各设有一名将、佐,也就是三军共有六名将、佐。这六人即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

晋国六卿手握兵权,掌管政务,可以说是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且这六卿还是以世袭的方式进行人员更换,这便意味着相关世族得以一直执政。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世族大家原先有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先氏等十一个世族,后发展至晋平公时期这些世族因相互争斗、兼并而仅剩赵、魏、韩、范、智、中行氏这六家。而后,这其中的范氏与中行氏也遭遇吞灭,晋国六卿只余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

春秋晚期,执掌晋国大权的智伯仗势欺人向其余三家索要封邑,其中韩、魏两家因忌惮其势力乖乖献出封邑,而赵家则不愿将自家封邑拱手让人。于是,智氏便联合韩、魏对赵发动攻伐,结果临近获胜之时韩、魏却临阵倒戈,智氏因此遭到反杀。之后,智氏因战败而遭遇瓜分,晋国自此为韩、赵、魏三家所控。前438年,晋幽公成为晋国国君,而韩、赵、魏三家则趁机瓜分晋国土地,晋幽公因此只得绛与曲沃两地。自这之后,韩、赵、魏三家便称“三晋”。而待前375年,晋国国君仅剩的一点土地也遭遇韩、赵、魏三家的瓜分,晋国彻底走向灭亡。

晋唐叔虞。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六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晋国曾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后来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因为打败楚国而正式崛起,成为当时一霸。不过春秋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没有哪个诸侯国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此后晋国也是同样开始步入衰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等晋静公被杀后,晋国就算是彻底灭亡了。为什么曾为天下一霸的晋国最后会落得一个被瓜分的局面呢?这其中就跟晋国当时发布的一项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改革军制,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权力最大,为正卿(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亚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四个则是下卿。

三军六卿由跟随他流亡的卿族大臣担任,将佐来自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六卿职位并非固定,一旦有去世空缺,根据才能和次序递补。六卿对外出战掌握军队,对内也管理内政,这项制度也就流传下来。

按照春秋时期世袭制度,卿大夫官职世代可以接替,卿大夫听命于国君,管理国家;对外时,六卿团结一致,共策共力,尊王攘夷,抵御四夷入侵,维护周室王朝,捍卫华夏文明。

曾任六卿的十一个家族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六族姬姓源出于国君,但是血缘已经出五服;智氏、中行氏、魏氏都属于周朝公族,智氏和中行氏源自荀氏。也就是掌握晋国内政和对外征战的核心家族都是都是客卿。

周代分封制,王子王孙,公子公孙都拥有很大权力,晋国继承制度却与众不同。

晋献公在位时,担心国内公子公孙势力太大,几乎夜不能寐。大臣士蒍献计策,离间群公子,8年时间将公族屠杀干净。

晋献公有贾女、齐姜、狐季姬和小戎子姐妹等后妃,生了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等公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

在骊姬影响下,太子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夷吾逃到别国。重耳后来虽然继位,但是父亲诡诸的做法也影响到了他。

从此以后,晋国历代公子只能流亡其他诸侯。而掌握内政和军事的六卿却世代传承,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晋国国君和周天子一样成了傀儡。晋桓公二十年(前369),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晋国为何却被三家瓜分?

晋国为何却被三家瓜分?晋国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封国,最初的国号是唐,到了唐叔虞之子燮在位时期,才改为晋。到了春秋时期,经过“曲沃代...
点击下载
上一篇:郭氏族谱下一篇:自己家谱怎么查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