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姓萧的名人-萧姓起名字-萧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萧氏-姓萧的名人-萧姓起名字-萧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山东枣庄市,江苏常州市,山东巷山县。

萧姓是一个中国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

「萧」源出

萧(Xiāo)姓源出有四: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得姓始祖:大心。

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597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jiapu dang'an

家谱档案

genealogy archives

中国古代通常将帝王、诸侯、名门望族的家谱称为谱牒。谱,指系统编制的表册;牒,指为表所加的注释。

问题一: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二: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第三部分为附录。

问题三:我想写家谱,怎样写 嗯嗯, 这位仁兄,你说的自己想编撰自己姓氏的家谱吗?

jiaz 这网站有各个姓氏家谱,供你参考

问题四: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问题五: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

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

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

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问题六:怎么写家谱 从长辈哪里询问出最早的最长的老人,兄弟姐妹多少,顺着排列

问题七: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说简单一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训也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自汉初以来,家训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演变。家谱里有很多著名的警句,比如“修身”“齐家”。比如“一粥一饭,当以为来之不易”的节俭。在族谱中,有许多家训、家规等。子子孙孙都可以遵循。如颜家训、增广圣贤等。

一个

收养一个孩子来教一个孩子。

1你要知道一个男生是可以教的,但是不要把一个男生知道的东西叫做。

2如果你不教,那是你父亲的错。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4有钱不教子,钱谷亡;不教孩子,衣服穿不了多久。

5居家过日子简单,教子要正直。

6三徙能教孟母,五桂芳定卜延山。

7训练必须从胎教开始,末端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

8性格一定是从小养成的,如果是权宜之计,别扭,那就意味深长,然后性格就坏一辈子了。

9当了作家,一定要循规蹈矩,余生无悔。

10孩子惯于傲慢,但大了就不会有爱心了。

11哪里不需要父亲的生意,哪里就不缺孩子。

12先请顺子去孝敬。

13心志不可得罪天地,言行要对儿孙好。

14国清才子贵,富家子弟娇。

15你应该是一个亲爱人,但你不应该偷你的儿子。

16儿孙自有儿孙,不要跟儿孙做牛马。

7所有凡人都期望自己的后代当大官,有的人不愿意当大官。我希望他们是受过教育和明智的绅士。

18首都的孩子都是因为骄奢*逸两个字变坏的。

告诉你的兄弟们退出,告诉他们告诉他们。

19所有贵族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都和卑微的人一样,都可以变得伟大;

如果你沾染了财富和习惯,你就别指望成功。

2

善良

1、诸德孝为先。

2、孝顺要努力,非徒生。乌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之恩。

3,重财,薄父母,不是人子。

4不要让长辈起疑,也不要让父母生气。

5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定要想想衰老的辛酸。

6父子和睦,家庭不败。兄弟和睦,家庭不分裂。

乡党和睦,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7趁早以甜意为撑,夕阳短。

8一个好妻子和好丈夫很少有灾难,但是一个孝子和一个慷慨的父亲。

9尊师重教,爱众爱人。

10那些极度孤独又能读书的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弄到一件周t恤。

11要富有,怜悯穷人的痛苦。

12我宁愿消极也不愿消极。

13、肝肠如春风,虽缺囊,犹可怜。

14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爱自己心爱的人。

15与肩并肩的交易,而不是占便宜;当你看到一个贫穷的邻居时,你必须温暖你的衬衫。

16、美不美,乡水;亲爱的不亲爱的,原生的。

17、切常数pro,

5事业文章会随你一起毁灭,但精神永存;名利代代相传,诚信千年。

6不要强行让自己孤独。不可贪食而杀生禽。

7千里不欺孤一人,孤木不成林。

8做一个金融迷。

9老实说,为什么要担心老鼠。

10贪图意外之财,酒喝多了。

11保持清洁要节俭。

12钱如粪土,义如金。

13当你失去生命的时候,羞耻是最重要的。

14财富是个无情的东西。如果你认真的看他,他会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

诚实守信

1许下承诺,你的钱永远不会变。

2一句话一旦说出口,就不可能再想起来了。

3,心是一样的,孩子不被骗。

4、没有信仰的人,一切都是空的。

经济的

1、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半缕丝,执着的思念,让事情变得艰难。

2自助须俭,宴客欲流连。

3器皿质量好,干净,瓦比金玉。

4、饮食精细化,园菜更珍贵。

5管理家庭节俭就没别的事可做了。

6、志气从肥而忧,心至淡泊明。

7总会有没有日子的日子。不要一直等着去想。

8从节俭到奢侈,从奢侈到节俭。

解决

1不要空谈,不要短视。

2要清楚自己的理想,为世界寻求更多。

勤奋学习

1多读书要有哲理,可以免除后顾之忧。

2你要知道学习的艰难,在乎自己的勤奋。

3读书必有用心,一言以蔽之。

4、百亩良田,不如随身带薄技。

5读书少了,就闲了;游手好闲,便是恶;如果你是邪恶的,你就会作恶并受苦。

6宜未雨绸缪,不要渴了再挖井。

7年轻人不努力,老年人难过。

珍惜时间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花忧旧景,可以教人花春。

3莫道君走的早,早的行人多。

4百年易,青春不再来。

5、一根白发会冲,一万两黄金也买不回来。

6枯树逢春依旧鲜,没有人再年轻两次。

7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勤劳进取

1天一亮就起床,把法庭打扫干净。

2、诚心实行,没有功德。

3又懒又自鸣得意,很难到家。

4江心浪推前浪,人间新人追旧人。

10

完成

1、乖张自然会有很多遗憾。

2轻听言词,警惕非人谗言,耐心三思;为一些事情争吵。如果你知道我有什么问题,你需要冷静思考。

3善良无念,不忘恩情。

4凡事留点余地,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

5、人是快乐的,不是嫉妒的;

人有难,不要喜。

6善被人知不是真善,恶被人知是大恶。

7、藏怨用暗箭,害子子孙孙。

8如果你知道你是谁,你就不知道你是谁。如果你闻到了某人,你就闻不到你自己。这锅也是。所以自私的想法,可爱的就铲走,不真诚的就拒绝。

9惭愧就是进步。

15后悔就不要抱怨,羞愧就不要算数。

不要找人,难过的时候也开心不起来。

16不要自私,反而害了将军。不要因为舆论而自私。

17不要利用自己的长使人变短,但也不要利用自己的笨而回避别人的能力。

18、欺软怕硬,欺负我;可怜的狗在巷子里追狗,可怜的狗在巷子里咬人。

19不自力更生显才华,不努力显幸运。

20坐着不动想想自己,聊聊别人。

21骄傲,失意,坦然。

22、不要妄自菲薄,还要自学。

23用正义报复仇恨。

24贪婪和放纵是苦海,而情欲是火坑。

25在你的生活中永远不要皱眉。世界上不应该有咬牙切齿的人。

26原谅别人不是傻逼,傻逼不会原谅别人。

27不要让自己的观点挡住群体质疑的路,也不要让自己的观点走偏。

28好在没有美德,只有吉兆。世界上的富足是一种诅咒。

家谱是以字辈来进行排列的。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出现与增多,男女比例失调,在不远的将来,许多姓氏不但要成为历史,很多字辈也将消亡。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但其实字辈对一个人来说如同姓名一样重要,按字辈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的族人。这在古时候各个名门望族都是有着无数个字辈,每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

字辈都是祖辈定下来,一代代传承的,每个姓氏可能都点不一样。以前起名字字辈一般就是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可是后来人们不愿意把字辈放名字里了。久而久之,字辈就被人们淡忘了。

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关于字辈的起源,现已难以考证,不过一般认为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

字辈的形式很丰富,其中以类诗体和对联最为常见。

用对联作字辈也很多,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山东蓬莱井湾周家周氏辈分,自十六世开始由前清秀才瀛泉拟定“敬绍成勋,林田自云可乐;广启善道,本宗永得其昌”。

下面以孔氏字辈为例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

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这算得上是最奢华、最高贵的字辈来历了,代代都是由皇帝和政府亲自拟定。

举几个孔家名人的字辈吧。比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孔令辉就是令字辈。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的孔祥熙是祥字辈。著名援藏干部孔繁森是繁字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是庆字辈。

再说一个明朝皇室的字辈。明太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

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

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宋代修家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保持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

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家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宗姓

  宁波市鄞州区虎啸周 克 周徐生发布

  安徽 霍邱 玉、树、传、家 周树国发布

  河北邯郸县 佩、恪、?、永、玉、洪、广、振、家、邦 周洪昌发布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 ……永、宏、风…… 周超发布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 (前奉康熙赐给二十代)枝、兴、衍、崇、绪、隆、茂、庆、传、长、广、生、忠、厚、嗣、永、远、贞、正、方(增绪二十代)至、德、开、宏、运、达、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三代世表》、《周本纪》等所载,周姓最早出现于远古黄帝时,有个将军名叫周昌,至商代有个太史叫周任,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氏。

  2、出自帝喾高辛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篡》称:“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氏。”太王之孙周文王时,迁于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时,终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历八百余载,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其中部分周氏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一支是周平王时,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时人呼之“周家”,其后遂改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后。据史料记载,秦灭掉东周后,把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时称赧王为周家,其后称为周氏;还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后。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去世后,史称周公,其后代也以周为姓。周公的裔孙黑肩之后,世为周朝卿士,其后以国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

  (1)辛威之后周瑶,北周大将,初姓普屯,后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为周氏。

  (2)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周氏。

  (3)元朝时,有一位苏卓周的名人,改姓为周,并以“武功”为郡号。

  (4)北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后亦改为周氏。同时,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为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4、被赐姓为周。唐末有个叫成枘的,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周姓迁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

  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

  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

  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

  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

  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

  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

  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

  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训也可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自汉初起,家训随着朝代的演变。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治家良策,“修身”、“齐家”。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如颜氏家训、增广贤文等。

 1

 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2

 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

 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

 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3

 正直清廉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治家格言)

 2、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家诫要言)

 3、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增广贤文》)

 4、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增广贤文》)

 5、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6、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姿杀生禽。(治家格言)

 7、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增广贤文》)

 8、毋为财货迷。(家诫耍言)

 9、立身无愧,何愁鼠辈。(家诫要言)

 10、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家诫要言)

 11、俭以养廉。(家诫要言)

 12、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增广贤文》)

 13、丈失一生,廉耻为重。(续小儿语)

 14、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增广贤文》)

 4

 诚实可信

 1、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增广贤文》)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3、心口如一,童臾无欺。(《增广贤文》)

 4、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

 5

 俭朴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

 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治家格言)

 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治家格言)

 4、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5、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家诫要言)

 6、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

 7、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增广贤文》)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

 6

 立志

 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陈毅《示儿女》诗)

 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诗)

 7

 勤学

 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

 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示儿女》诗)

 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增广贤文》)

 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

 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增广贤文》)

 8

 惜时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增广贤文》)

 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增广贤文》)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

 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9

 勤劳进取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治家格言)

 2、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家诫要言)

 3、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治家格言)

 4、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

 10

 修养

 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

 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

 10、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

 11、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家诫要言)

 12、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家诫要言)

 13、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

 1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

 15、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

 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续小儿语)

 16、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增文贤文》)

 17、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增文贤文》)

 18、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增文贤文》)

 19、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

 20、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文贤文》)

 2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

 22、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文贤文》)

 23、以直报怨,以义解仇。(《增文贤文》)

 24、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增文贤文》)

 25、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文贤文》)

 2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27、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

 28、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增文贤文》)

萧氏-姓萧的名人-萧姓起名字-萧姓的起源与家谱

山东枣庄市,江苏常州市,山东巷山县。 萧姓是一个中国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 「萧」源出 萧(Xi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