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刘姓族谱,第1张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姓氏源流

  随(Suí 随)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代时有诸侯随国,其后人以国名为氏。周代有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2、出自祁姓,为春秋时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士会,字季,辅左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晋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规。士会食邑于随(今山西省介休),后又食邑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其子孙以邑名为氏,是为随氏和范氏。随姓,在隋代时,去掉走之字,是为隋姓,从此又分为随姓和隋姓,随、隋两姓源流相同。

  ■得姓始祖

  随会。春秋时晋国大夫,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为随会;后又食邑于范,故又称为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故随氏后人奉随会为随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缺)随姓源于随国(今湖北省随县),是周同姓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后随国为楚附庸国,亡于楚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另一支随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后人。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他有个儿子叫隰权,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权的儿子士为以官名为姓,子孙为士氏。士为的孙子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393年,他领兵攻灭赤狄人的甲氏、留吁、锋派等部落,因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在山西省介休县),后来又得到范邑(在河南省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的子孙后来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随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随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随姓望居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

  ■历史名人

  随 会:原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随称随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随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随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随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随会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随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随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随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随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随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随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随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于随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随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随 巢:又称随巢子,战国时人,墨子的弟子,曾著《随巢子》六篇,载于《汉书·艺文志》,阐述墨子的学说。

  随 何:汉初人,以善辩著称,刘邦为汉王时,曾任谒者,负责接待宾客。楚汉战争中,奉刘邦之命赴淮南,劝说淮南卫英布,使之叛楚归汉,取了九江。后为护军中尉,佐汉高祖得天下。

  随清娱:西汉时太史公司马迁的侍妾。传说唐朝时,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叫随清娱,自称司马迁之侍妾,迁遇难后忧伤致死,随清娱之名遂传后世。传说,司马迁开始写《史记》的时候,随清娱便陪着他走览了诸多的名山大川,考察了无数的古代战场,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当司马迁受宫刑之后,随清娱强忍心中苦楚,留在了他的身边,比平时尽可能多地关心和抚慰他。在之后的几年间,随清娱一直鼓励他、支持他,才使他从极大的悲愤和屈辱中抬起头来,成就五十万言之煌煌巨著——《史记》。司马迁四十八岁受难,死于五十六岁,终了还是“有怨言,下狱死”。他因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他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他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韩城南边、黄河西岸、梁山东簏的高岗上。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2、堂号(缺)

  ■随姓宗祠通用对联

  〖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汉廷辩士;

  墨派高徒。

  ——佚名撰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随何,以善辩著称,曾任谒者,楚汉战争中,奉刘邦之命赴淮南,劝说淮南王英布归汉。后为护军中尉。下联典指战国时人随巢,墨子弟子,曾著《随巢子》六篇,阐述墨子的学说。

  汉廷辩士;

  晋国名卿。

  ——佚名撰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随何,以善辩著称,佐汉高祖得天下。下联典指周时士会食采于随邑,号随武子,其后人因以为氏。

  〖随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腐儒贤于骑士;

  史迁幸有名姬。

  ——佚名撰随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高祖尝谓随何为腐儒,何曰“陛下发步卒五万,骑五千而不能取淮南,何一说而下之,是贤于步骑多也。”下联典指西汉·司马迁有姬随清娱,尝从游。

  ■附录:刘姓与范氏、随氏、司空氏同宗

  大概是因为有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日益兴旺发达起来。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刘氏族谱记载,杜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蒍、士荐。

  士蒍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了晋国的士师。据说他做士师时,“朝无奸官”。他因政绩突出,后来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臣。《潜夫论·志氏姓》上说,士蒍“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随着政绩不断增加,士蒍在晋国的地位也日益加强。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蒍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蒍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

  姓氏学经典还记载,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蒍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这就是今日中国司空姓氏的来源;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历史上的士蒍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士蒍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君主赏赐领地——范(今河南省范县)。他的族人,因此又以采邑为姓,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起源。

  可见,刘姓实与今天的范姓同宗。

  在晋国的杜隰叔后裔为了巩固家族的地位,除了竭诚为晋国君主效力,还采取了与晋国王室联姻的策略。如晋文公的第4个妃子杜祁,就是士蒍的后人。(由杜祁的名字可知,当时杜隰叔在晋国的这支族人,有一部分仍然称杜氏。)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揭傒斯全集

作者: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

分类:I214

尺寸:

书号:

定价:

形态:510 页 - 846 章节

浏览:在线阅读 全文下载

网上冲浪更快更爽,下载 工具栏的 Firefox

全文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录

前言

诗集

卷一

杂诗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诗续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书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记

卷六记

卷七碑

卷八铭

卷九杂文

文集补遗

揭傒斯全集辑遗

附录

附录一传纪

附录二赠答题咏

附录三序跋著录

附录四评论佚事

题饶家桥

江涨一首时西师未息

桃花鹦鹉

题江道士清虚馆

寄题信州德元观何真人长春亭

桂林歌赠胡秀才

送袁先辈之〓江

黄尊师高轩观鹅因留宿

衡山县晚渡

登祝融峰赠星上人

饮张氏别墅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寄南岳圆上人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题张彦辅枯木

黄鹤山听雨得清字

至岳阳寄武昌诸生

三月二日闻西师捷口号

三月三日奉陪宪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雪楼

题曾观颐文集后

临川女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烟寺晓钟

渔村晚照

宿华盖山赠赵尊师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

女儿浦歌

登古头陀寺最高处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送李掾自北回归省长沙因简赵宣慰张徵士吕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后携新妾归省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贤兄处士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图

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

秋兴亭得南字

寄题傅氏吾一齐

贫交行

送赵履道虞叔常还江右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

张氏宅饮饯酒醒作

别武昌

秋风一首送邓东白归金溪

望葛市有怀故人卢子仪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见予往赴主一书院时卢寔送予至长沙今经其里乃不一造门能无憾乎至樊口作

过江州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连尊师求真阳诗久诺之而未作一夕梦中得之因书以赠

汉荼陵侯庙

春日杂言

山堂晚兴

饮酒篇悼亡后作

梦两雏

初夏和邻友见新蝶并次其韵

梦武昌

游麻姑山

云关

飞练亭

涌雪亭

三峡桥

麻姑坛

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卢学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钟陵相别闻尚宿留会稽有怀奉寄

喜赵顺昌官满来归

伤足不愈遣闷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梦

大饥行

蘘荷山

彭氏具庆图

送阿英童归杨氏

归故园新居落成后作

寄题朱氏真朴堂

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史馆独坐

张君寿鹄山隐居

文会图

山水图

寄题徐道士野愚轩

蜡梅太平雀

寄题鄱阳严氏悠然楼

送人从军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题胡氏园趣亭

山晖图为刘尊师赋

渊明归兴图

赋得海上云送良上人归径山

新安许氏兰秀轩

寄题上饶郑氏菊庄

云锦溪棹歌七首

寄题傅尊师兄弟所作宁寿道院

我我亭诗

寄题邺下樊氏钟秀园

送人之淮东

山行

北楼雪后酒醒独吟

野鸭词

寄题冯掾东〓园亭

宿梁安峡梦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携二侄游麻姑山

送陈教授赴郴州

送赵仲远赴瓯宁

出三洪峡

闻熊从正呕血亡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庄晚立有怀舍侄沆督获临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吁江从姑山

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

寄寿程翰林

熊英德哀辞

哭周隐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长风沙夜泊

扬州阻风

望岳

初至京师和答友人病中见示

不寐呈何太虚

何郎失镜词

赠青城侯尊师次韵

雪中访史馆陈仲刚兄弟皆疾未适坐语留赠

送何太虚南归

重饯何太虚

赠友

赠茅山刘尊师

暮归

晓出顺承门有怀何太虚

赠洪参军兄弟

留署丞宅观古图玩和田大夫

和吴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赠颠上人

庐陵玄潭观旧藏许旌阳斩蛟剑兴国有一道士过庐陵窃之至于京师以献吴真人邀予赋诗遣还本观

登海王庄古丘作

读蒋临淮碑

寄题太子文学张希孟凝云石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

居庸行

登怀来县古城

南城怀古四首

石鼓

铜仪

悯忠寺

长春宫

京城闲居杂言八首

雨渡桥干岭

次龙门

偏岭作

还宿泺河嘴望行宫

去妇词

四友诗

送郭祥卿架阁还姑苏省觐赴广德幕府选为中书礼部不就

送虞德修

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

是夕梦故人吴东之凄然感怀

徐州对酒和曾编修

宿宝应

高邮夜泊读曾可则诗集

烈山和曾编修

入秦淮和曾编修

二月七日早过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风急〓驶遥望黯然

泊安庆和曾编修

小孤山次韵

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赠〓者黄生

山水卷

寄题临川西磵范氏寓居

访所亲

寻舍弟将至东牟宿野店

赠王郎

别乡友徐明初

题寿昌寺

奇童诗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俞氏看雨轩

赵照磨虚舟

寒猿饮水图

余道士抱朴斋

画鹰

题罗稚川所画临川罗益谦溪居图

四清图

题南顿孔氏复明诗卷

青山白云图

次韵陈明仲喜雨时初免先子丧

程汉翁隐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园既日获谈讌何太虚有诗赠问且并予次韵奉和

赋双陆

自〓之临川晓发

题聂积道庭池大室

题陈掾菊庄

泊安庆

待潮

蛾眉亭

渔父

高邮城

淮阴阻雨

济州初度

杨柳青谣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太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十韵寄题祠下

城南宴集分韵得与字

题集贤赵待制赠黎使君罗稚川所画秋芦群雁图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

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

献张平章

和欧阳南阳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隐居二首

二贞诗

送吴士一南归

题张道士所藏宋复古古木寒泉图

集贤文学士挽词

竹雀图

寄题集贤周待制悠然阁

题祝道士龙虎山先天观图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肃省幕

卢沟风雨送别图

马氏岩溪图

山水图

周待制致乐堂

送道士薛玄卿归江东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饯集贤黄大学士宣抚山东河北

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

赵道士山水图

云中四老图

哭刘恩州致政

祖生诗

白莲诗

孤雌行为郾城徐节妇作

春风双秀图

送管录事赴东平走笔作

燕氏救兄诗

送人归蜀赴官云南

答胡明远述怀见示

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

送客省冷副使归豫章觐省

杜从事元美戏彩堂

庐山郭教授数相〓不见忽闻归省却赴官云南寄五言一首为别以答愿交之意

寄题卢沟桥符氏雅集亭

和酬马伯庸供奉史馆闲题见示

送秦从事岩卿赴迁安令

集贤王大学士生朝

送马雍古御史抚谕河西

送周山人之辽东

李宫人琵琶引

高隐君诗

题上都崇真宫陈真人屋壁李学士所画墨竹

大驾既还独候驿传未得和陈真人见示

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送李掾还泰山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

陵阳牟景阳以名祖父之子孙负奇才劲气而与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语不合竟弃去不顾以诗为别

结羊肠辞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送周待制奉母归番阳勒碑却赴官池州

题吴越王答周克俭谢赐物及陈事宜状帖

题胡氏茂清亭

砚山诗

题集贤商学士所画太乙崇福宫东西壁山水图为张真人作

读於潜谢氏三世圹记皆自作石柱桃花二〓处

送黄道士

渊明归去来图

寿陈道人

题孙教授所藏三画

楚山秋晚

天台图

雪霁图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阳

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

寄题新昌漆隐君桂轩

漆隐君作寿藏屋东筑亭曰可居求诗

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

河东何彦诚善八分书及署书携家入吴楚间有盛名虽贫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识艺文少监孙转臣为言其人且邀予赋诗

寄题湖广平章道童归耕亭

题宪台张史雪谷轩

寄题江东应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编修归南阳迎鲁学士因省觐

寄题馀干张氏让堂

周氏敖山驿水木清华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读书二字以名其斋因请予赋

赋得吴歌送人归吴中

走笔赠眉山郑县尉之官缙云

过族侄

碧溪堂诗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送孙志言远游

达摩西归图

题蒋氏倥侗集

赠戴逸人

兴国赠赵先辈

和酬李九时毅

秋涧吟

画鸭

梦游麻原

题聂氏陶轩

清江黄氏池亭

参禅图

送王员外还朝

送涂云章访旧武昌却入京师

初春以事暂之庐陵过临江望孔庙丽泽楼

归舟

小孤山晓发和蔡思敬韵

安庆阻风和李提举韵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诗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

扬州蕃厘观琼花和壁间郑损诗

入黄河和李提举韵

过古宿迁和李提举韵

白杨河看月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相传汉高祖伪游云梦至此而得韩信后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犹能历历指其处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

纪见和李提举韵

歌风台和李提举

永济渠阻风呈李提举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过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晓发齐家堰和李提举即事

河间郡治宋熙宁初尝建门曰瀛海之门其废已久皇庆初右师刘郎中出为总管方营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编修持太常陈博士所为序求予赋之为赋长

蔡氏四适堂诗

齿落

子陵独钓图

鼯鼠食瓜图

哭信州仙源观徐尊师

送泗州赵判官佐湖广省幕

送张天师归龙虎山

赠陈尊师归江东

送蔡思敬还豫章有怀辽阳李提举

潇湘八景图

孔林图诗

寿栎山诗为吴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齐图

寿王枢副

李将军歌送李天民赴邵武军口巡检

桃源图

送主簿宗公赴官长乐

送人归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荆湖

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王公既悬车之明年即所居西偏旧堂扁曰康乐赋诗述意猥蒙示及辄依韵奉和

奉题王大学士延佑二年奉使宣抚山东河北行卷

梦题墨梅

奉和王大学士康乐堂夜坐见示

送叶道士还庐山

题张尊师画

送徐长公归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陈存道教授广东

送播州杨宣慰归藩

前卫亲军百户张合剌普华丧其母于京师躬舆榇还广平又自穿坟以葬枢密王公作诗邀予赋

送徐元山

寄题括苍王氏东野二亭

耕雨

心远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吴特进初度

送唐尊师祠武当

送詹尊师归庐山

河西刘守中所临秦友谅衰柳飞蝉图

孤松篇寿王大学士

和族子节京城客思

登蓟丘

送雷巡检赴雅州

寿王枢副致政

赠淳真子张太古

许判官挽词

送何秀才南归

题金人王仲宝墨竹

胡编修挽词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余杭

秋夜长

廖母诗

送宁上人归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题黄金书华严经

谦上人自牧诗

送玄上人

寄姑苏张大监

送茂公

栾城范节妇郭氏诗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见和

元宵和张伯贞

和刘录事春雪二十韵

奉和傅与砺对雨见怀

和傅与砺近日二首

胡氏方齐诗

二月三日病中闻王少监东阁梅花盛开因寄赠

诸公见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监言先平章在时所蓄凡百馀株今无二三矣乃复用前韵

予卧疾两月中朝诸老皆为之忧及少瘥皆为之喜感而有作

读中书除目

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

夜坐

花朝连雨花皆未开与同舍诸君谈诗学书走笔作

十六日监中诸官长携羊酒相过许彦温照磨有诗次韵为答

有客自南来

奎章马典签作淮南招隐图其父伯庸中丞为之题以赠郊祀法物简库使索赋

墨竹

奉和吴特进送萧炼师还江东

奉题近臣所藏天历御赐渭川千亩图

前太常孙院判凡四哭子而两岁两得之麦著作有诗予亦次韵

题萧焕有历临江兴国二郡及广东帅府三照磨政迹

题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说书闻一之归省新安

寄题江阳毛氏天光云影阁

寄题丁左司崧岩精舍

题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画

李遵道枯木

唐子华山水

题陈道之所藏林和靖谢工部惠河阳法酝道服布财帖

送吴宗师弟归鄱阳

送孔惟中归临江

国子博士赵继〓既为乃祖丞相忠简公建祠闻喜董泽故居又乞为潮州推官修忠简谪居故祠赠以长句

胡氏嘉树轩

刘氏清修堂

送邓医士归庐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颇读书好画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间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师将归省士大夫多为诗文以夸道之释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独作五言诗三十六韵以大义责之谓多技为童坚

丹阳束氏山居图

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谢氏松巢

寄题庐陵林氏华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简氏七便面拟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刘遵道循史赴南台

听竹轩为王晋之著作赋

读庐陵黄琮以翁集诗甚清婉词亦秾丽集句尤工因题其后

连旬病卧闻集贤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问奉寄二首

前舒城长燮理溥化自迁乐安善政日闻荐牍交至病中有怀作诗志喜

施道士无一斋

烟江秋晚图

张真人象山图

送张尊师奉使龙虎山召天师赴阙

寄题刘氏城隐

莆田渊上人自号珠海近还自五台极言光景之异又言尝游补陀补陀亦有之然百无一二见者於其归赋诗以赠之

画马

十月十八夜南郊斋宿梦先帝召见便殿手赐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温日观葡萄

送周道士兼简江〓陈众仲提举

徐道士还茅山求友云诗走笔作

病中初度〓江严仁安周仕雅欧阳伯诚周伯达临江陈道之庐陵彭宗建乡友熊可大张伯贞九原陈伯丰各以歌诗见贻而楚国程文宪公之孙敬甫独宠以百韵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张尊师玄谷轩

孙氏世德碑

送林彦广南镇行香

张节妇诗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

雪中脊令图

王宪章

寿吴大宗师

虎图行

题黄文学所作南康杂造局使曹君寿诗工粮记后

送简河源

云岩

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题欧阳龙南所藏双龙图

题许参政所藏刘伯熙青山白云图

双秀图

题欧阳龙南所藏罗稚川秋江晚景图

张尊师夏山图

干勒源云山图为天台项子虚作

送熊秀才归江东

甯节妇诗

龙门和刘修撰

暘谷图

和刘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学士壁间韵

进士张子高得邛州判官归成都

赠项炼师

题御书雪林二字赐赵中丞应制

送仕虞掾刘立道分教沔阳

大驾既幸上都率奎章诸生之留京者读书宫南史馆中得大热疾势危甚项均子虚视之一药而起为赋五言一首为谢

番阳萧性渊携其祖将领所爱唐琴号霜钟者还自和林求诗六月三日五门宣赦后作

御马图

杜节妇诗

文瑞图

敕勒秋风

乌桓夕照

滦河晓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猎

陵台晚眺

古木图

送李伯傅宰归善

赵永嘉敬叔为予言瑞安有隐者曰唐景瑞尝有荐于行中书省中书用为宗晦书院山长不起因自号清节处士求为赋诗

渊明归去图

送人赴广州医官

刘汉璋挽词

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

题贺张仲渊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书诗卷

雪岩走笔次韵

追和虞学士陈助教宴董尊师城东杏花下之作

题何昭文所画归来图

和张太乙秋兴十首

题龚友辅缵古斋诗

河东周时用远临寓舍喜而有作

题张彦辅所画仙岩王氏野外堂图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贵溪之西昂有谢惠陶原集诗后三十有八年其诸孙天明至京师忽以见示予览之愧甚亟欲毁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韵志感

上在岭南时居独秀山寿甯禅寺有近臣宽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愿为上出家祝厘赐御书为识及即位赐名亦辇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旧所赐御书装潢请赋

临川曾君俊始自豫章从故人入京师未尝请於其父也及以书报父乃以诗寄之词意悃恳读而为之和

送许可与赴武昌水陆事产提举

寄题王氏孝义堂

题龙虎山张太乙竹石

和酬徐则韶见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题高丽幼上人所藏金人画苏子瞻游赤壁图

折枝十韵

来禽

栀子

月丹

木香

月桂

张氏孝义诗

张氏望松亭

送笃御史赴南台

云山春晓图

保宝御史为南台从事时识文宗於潜邸尝御书其名以赐之因观宸翰感极成诗

寄题张尊师壶州道院

送奎章阁属王可宾归陈州

玛瑙石

送孔文学赴大庾巡检

题张使君弃官学道诗卷

渊明归去来图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

送龚立民之南康学正

题胡虔汲水蕃部图应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直赋

送秘书李道济赴峡州幕

送乡人佑上人从师归当阳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

送王伯循编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题欧阳少监所藏宋好古画竹

送苏尊师归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赵孝子

送阴阳萧教授赴浏阳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

送聂太祝赴潮州录事

送户曹掾于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

柏堂诗

题内府四画应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图御画御记

曹将军下槽马图

韩滉土星像

韩干马

题辛澄莲花观音像应制

忆昨四首

寄题张齐公庙

寄兄

寄题杨教授菊庄

送谭仲章归长沙

送郑司狱归衢州却赴调京师

六月七日得庐陵刘仲高及儿子汯书用集贤孙伯刚韵寄意

雨中感怀和壁间虞学士韵

我有八尺驹

关尊师松壑图

题临川黄炼师入京赠行诗卷

醉学士图

龚氏皆山楼

过何得之先生故居

赠吴主一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二首

赋得春雁送张郎中省觐扬州

所藏远山图

题陈氏松巢图

重送曾应奉及周邹诸君子

杂诗

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

雨中作

送刘旌德

题渊明抚松图

题赵子昂寒翠图

送冯尊师还岳阳

题芦雁四首

题李陵送苏武图

题风烟雪月四梅图

题牧羊图

题草虫图二首

再题二首

题石头和尚草庵图

题何尊师画牛图

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

丘氏南陵月矶亭

题四梅图

题蒲萄

从他痛辞

赠许道士

题李见心小蓬莱

黄母吴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

武冈扶丘山紫府延寿宫宋张真人守静所居也至今祷雨旸辄应其徒纯真子饶君礼诚延佑中入京师为今玄教大宗师吴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宫十五年将南还山中诗以送之

题渔樵问答图

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

题陈所翁双龙图为寅上人作

题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赠刘道士

题彭尊师祷雨诗卷

题春龙听雷图

送黄判官归江西

和刘修撰十二辰诗

发临湘得风

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特封济南公致仕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襄张荣加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

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

诸王罗罗〓追封保宁王谥昭义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制

进至大圣德颂表

皇太后加尊号监修国史府贺表

天寿节监修国史府贺表

元旦翰林国史院贺皇太后表

天寿节代蒙古国子监贺表

上再即位奎章阁贺表

奎章阁贺正表

册皇太子奎章阁贺表

圣节贺表

奎章阁贺表

艺文监贺表

上李秦公书

与尚书右丞书

答胡汲仲书

与萧维斗书

吴清宁文集序

丰水续志序

萧孚有诗序

孔氏谱序

重修揭氏族谱序

送刘旌德序

通鉴纲目书法序

范先生诗序

书王鼎翁文集后序

城南宴集诗后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张掾序

送陈文学序

赠医者汤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纯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归序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

送刘真叟赴广东宪幕诗序

宋史论序

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送张都事序

送艺林库提点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

送也速答儿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无底书囊序

临江路张同知自然颂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宝赴水北巡检序

富州重修学记

全州学记

舒城县龙眠书院记

涿州孔子庙礼器记

增城三皇庙记

建都水分监记

安福州东岳庙记

浮云道院记

抚州灵感庙记

胡氏园趣亭记

杨氏忠节祠记

孝通庙记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馀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大元敕赐修堰碑

重建济州会源〓碑

天华万寿宫碑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

敕赐汉昭烈帝庙碑

双节庙碑

龚先生碑

严先生碑

乐丘碑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

赵功可墓志铭

奔清甫墓志铭

处士杨君墓志铭

饶隐君墓志铭

萧景能墓志铭

郑隐君墓碣

杨隐君叔芳墓志铭

杨隐君叔宏墓志铭

甘景行墓志铭

故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吕公墓志铭

奉议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铭

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顺墓志铭

逸士徐君墓志铭

逸士陈君墓志铭

何先生墓志铭

靖逸处士熊公墓志铭

刘先生墓志铭

刘福墓志铭

吾读吾书斋铭

孝友堂铭

潭心斋铭

思无邪斋铭

读书处铭

忍恕堂铭

方寸间铭

天马赞

仙茅述

静虚解

杨楚经字说

题昔刺使宋图后

题邹福诗后

幽忧赋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

九招一首为故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留公作

祭赵供奉文

李节妇传

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

题明皇出游图应制

题季安中白翎雀

寄题武宽则湖山堂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周氏慈云庵

题花鸟图

海棠

四爱题咏

望云道中

望云感秋

题玄妙观

开元宫碑诗

开元宫图诗

诗宗正法眼藏

傅与砺诗集序

送傅与砺序

欧阳先生集序

吴澄神道碑

金台集后序

潞阳郡公墓志铭略

王顺神道碑记

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传

丰城县志揭傒斯传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硕

遇曼硕有赠

酬揭曼硕重赠

访程汉翁不遇赋寄

酬揭曼硕赠别

和揭曼硕茂才揭尝过临不遇留题墙壁

题揭曼硕诗卷

和揭曼硕兼怀武昌名胜

读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寿揭学士

秋日怀揭翰林

夜宿揭监丞斋馆

奉和揭监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监丞枉和仍韵奉谢

对雨怀揭监丞病起

和揭监丞闻王少监宅二月梅花盛开

重午寓揭公馆

九日同陈道之携酒过揭公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题楼碧山为淦龚舜咨赋

揭学士舍我归丰城大雨阻江干五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呈揭曼硕学士

题授经郎献书图

揭学士过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东未至孤坐予因戏笔破闷

省郎中检校陪集贤揭学士宴集约赋十韵得清字

天马

京城访揭曼硕秘书

挽揭曼硕学士

翰林国史院祭揭侍讲文

汲古阁本跋

千顷堂书目

补辽金元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则

豫章丛书本跋

木天禁语一则

辍耕录三则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贯传

诗薮十三则

柳亭诗话一则

池北偶谈一则

漫堂说诗一则

说诗〓语一则

寒厅诗话一则

尧山堂外纪一则

古欢堂集杂著一则

元诗纪事二则

女孩名:

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悦爱 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自珍 自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星轩 指轩辕星官。古代以其中一颗大星为女主的象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坤则顺成,星轩润饰。”

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七发>》:“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俊慧 秀美聪明。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爱妓王屋山,俊慧非常。”

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曼丽 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

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懿美 懿,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尔雅》“懿,美也”。

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专业起名,名有出处 解释,字有内涵 寓意。起名字应该考虑周详 具体分析,音形字义体,区域习俗,方言口音,好名字要畅听别致 新颖时尚 字形简美 音韵朗畅 意蕴丰富 文化内涵 诗意优美 巧妙别致 新颖少见 五行互补 数理吉祥等。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回答的,谢谢!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男孩名:

每个名字均有出处和解释,仅供参考,取舍请便,朋友谢谢你。

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 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飞轩 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浩然 正大刚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 ,枢密直学士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博裕 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承德 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名字仅供您参考,取舍请便,谢谢您!

刘姓族谱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