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家谱的前前后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重修家谱的前前后后,第1张

        据老人传,上一次杨胡张氏家族续修家谱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经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家的谱记都已经断档。盛世修谱,这件事情义无返顾地摆在了族人的面前。

杨胡小学退休教师张在阵,联合张道君、张道春等人,启动了续修家谱的工作。2002年,由张氏宗亲近二十人,共同集资筹建了家谱续订委员会,方才正式开始了家谱的续修编篡。这项工作细致而复杂,挨家挨户的摸底,研究从相公小康庄照相得来的原有张氏旧家谱,一家一家的对号,但是很多家庭已对不上号,几个人碰了碰头,考虑是不是把现有人员的家谱修好,过去的情况作为一个大帽子放在前面,但后来又觉得这样做不十分合适, 续谱工作就这样停顿了下来,这样又过了两三年,本家族张在星兄长从家中的一堆盛老医书的书箱子里找到了一本由杨胡张其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续修的报本堂《张氏家谱》的族谱,使的张氏续谱工作又有了新的依据,这项工作才得以延续了下来。

自此,续委会又诸家开始了摸底工作,这项工作量大又辛苦,二百多个家庭,现有九百多人,去挨家挨户的跑,个中滋味谁人能知经过了近三年的努力,才具备了第一手的资料,接下来,跑印刷厂,一遍一遍的核对、修正,还搜集来了张氏始祖弓长氏的许多资料,以及张家始祖以来的张氏名人,这些都作为新版《张氏家谱》的组成部分 ,并由张在阵和我两人共同为报本堂《张氏家谱》写了序言,前后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到了二零零三年,历尽千难万苦,才使这项工作大体定了下来。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进程。杨胡报本堂《张氏家谱》记录了自河北青阳迁来的章丘张氏鼻祖张重兴以来,杨胡张氏家族四百多年的兴衰历程,其中包括张氏始祖(轩辕黄帝少昊青阳氏之第五子)张辉的半身铜像照片、张氏名人的铜像及简介、续修的三十二辈族谱、现有杨胡张氏后裔的真实历程脉络及图集等等。续修家谱这项工作,利家、利族、利村、利国,这个贡献是人们永远铭记的。

毛利氏出于著名的兵法家大江广元,广元子季光所领为相模国毛利庄,其后人遂以地名为姓。建武三年(1336年),季光之孙毛利时清成为安艺国吉田庄的地头——这就是小豪族毛利氏的由来。

大江广元(1148~1225),是镰仓初期的大政治家、大谋略家,曾作为源赖朝的公文所(政所)别当而活跃一时。赖朝死后,他又辅佐北条氏,帮助确立和稳固了幕府执权体制。大江一族的子孙,主要分支有长井、那波、毛利、海东等。

毛利元就所以被称为“濑户内海的智将”,与其祖先世代相传的兵法也不无关系吧。

勇将的诞生

明应六年(1497年),元就诞生在吉田郡山城,他是次子,幼名松寿丸,后名少辅次郎。在松寿丸四岁的时候,其父毛利弘元让位给长子兴元,自己退居猿挂城。六年后,弘元殁,年仅三十九岁。

当时的毛利家,幼主临朝,重臣环绕——兴元虽然继承家督之位有年,年龄却并不大,要在弘元去世后的第二年才始元服。当时,大内氏纵横于西,尼子氏崛起于东,毛利夹在中间,朝秦暮楚,勉强维持生计。

元就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他十五岁元服,取名少辅次郎;二十岁时长兄兴元病殁,元就辅佐兴元子、年仅两岁的幸松丸即位。次年的永正十四年(1517年),他初次上阵,参加了有田合战,对抗安艺守护武田元繁。

安艺武田氏原本同样从属于大内家,当尼子势力蓬勃发展的时候,元繁突然易帜,倒向尼子,并趁毛利兴元去世的混乱机会,杀入安艺山县郡。元就接大内氏命令,与元繁在有田交战,以少胜多,突入敌本阵,杀死了武田氏大将熊谷元直与元繁本人。此战(有田中井手·又打川的合战)之舍身奇袭的原理,和以后织田信长在桶狭间杀死今川义元是一样的,因此又有“西国桶狭间”之称。

战后,大内义兴把山县郡的一半赏给元就,满意地回国了。同年,元就娶了小仓山城主吉川国经之女(阿玖)为正室。

此后的永正十五年(1518年),元就进攻备后国赤屋郡,大获全胜;大永元年(1521年),毛利倒向尼子;大永二年(1522年),攻克坂城。这些仗都是在东西两大强豪的授意下发动的,毛利氏的势力并未因此而大为扩张,终究,毛利不过是大内东进或尼子上洛棋局上一枚小小的棋子罢了。唯一可欣慰的,是元就的勇名从此响彻西国,他在家中的地位也日益稳固。

然后,迎来了大永三年(1523年)。二十七岁的毛利元就,面临第一个大的人生转折点。

智将的奋起

大永三年四月,元就长男少辅太郎(隆元)诞生;六月,尼子兴久开始大规模的安艺侵攻战,毛利氏作为附属,也发兵参与。当月十三日,元就和老丈人吉川国经统率四千兵马,向镜山城发起了进攻。守备镜山的,是再度降服于大内的武田氏大将藏田房信。元就施计说动了房信的叔父作内应,很快将城池攻克。

通过此战,毛利元就开始从一员猛将,向奇变百出的智将转化。

七月十五日,毛利幸松丸在吉田郡山城病殁,福原广俊、志道广良、桂元澄等老臣召集诸将,连署书状,迎接元就即位家督。八月十日,毛利元就进入吉田郡山城。

当时,毛利氏家臣团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元就,另一派却倾向于元就的异母弟毛利(相合)元纲。尼子兴久为了可以长时间控制毛利氏,暗中支持元纲派发动政变,杀死元就。第二年年初,元纲派的阴谋终于暴露,首脑日下津城主坂上总介、长见山城主渡边次郎左卫门等被元就杀死。元纲退到船山城,四月,城被志道广良攻陷,元纲讨死。

战国时代,父子兄弟相争的惨剧屡屡发生,而且其背后往往都有他国势力的煽动甚至控制。以后在谈到织田家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要叙述。就连一直被认为感情甚笃的武田氏兄弟,也因为第四次川中岛合战时,信繁所在的阵列位置过于偏离本队,而有“被信玄谋杀”的说法出现。这就是乱世中悲哀的人心啊!

元就既斩元纲,稳定了家族内部,于是在次年(1525年)三月,再度叛离阴谋策划他兄弟相残的尼子氏,投向大内的怀抱。六月,攻陷贺茂郡米山城,收降豪强天野兴定。享禄三年(1530年),元就次男少辅次郎元春诞生。三年后,三男德寿丸隆景诞生,是年,元就还收服了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大将熊谷信直,攻克高松城,并与高田郡五龙城宍户元源签署和约,次年又议定婚约(将长女五竜姬许嫁于元源之孙隆家)。

百万一心

元就在继承家督之初,就花费很大功夫重筑居城吉田郡山,把它作为控制整个安艺的根据地。如今,在郡山遗址上,仍然矗立着一块石碑,上刻筑城时候作为口号的四个字——“百万一心”。其中,百字缺少横下一撇,而万字为简写,下方的折画出头,从上往下,其实应该读作“一日一力一心”。这个口号,很好说明了毛利氏崛起的最大秘诀,那就是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从大永三年到天文五年,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元就终于在安艺国站稳了脚跟,成为东西方两大势力都绝不敢轻视的强大地方力量。时机到了,该是雄鹰展翅高飞的时候了。天文六年(1535年),元就把尚未元服的长男隆元送到大内家做人质,获得了西方势力的全力支持。

五年后的六月,尼子国久统率“新宫党”三千人,通过备后入侵安艺,在犬饲平战役中,被宍户祖孙击败。大怒如狂的尼子晴久遂倾全力来战,包围了郡山城。经过改修的郡山坚固无比,经过前后四个月的恶战,在大内的援助下,元就击退强敌,并杀死敌大将尼子久幸(参考《战国的名将·中国篇(二)》),尼子势从此一蹶不振。

元就乘胜追击,攻克佐东银山,城主武田信实逃往出云,安艺守护武田氏灭亡。

尼子既破,陶隆房遂鼓动大内义隆远征出云。天文十一年(1542年),大内以总兵力一万五千军出阵,包括毛利、小早川、吉川等麾下豪族,浩浩荡荡杀向东方。大军行动迟缓,三月集中于石见,七月才攻克赤穴光清的赤穴城。十一月,风雪大作,义隆本阵在马泻的正久寺,而毛利元就父子则在白泻地方安营过冬。

次年二月,大军再动,义隆本阵向经罗木山移动,元就父子直取富山城,进出要隘菅谷口,并在莲池绳手地方击破尼子军。此后,又数战得手。

对应大内的进攻,已经无力反击的尼子,开始采取分化瓦解策略。四月末,大内方的数家强力豪族,包括三泽、三刀屋、本城等,甚至还有元就的外甥(同时也是妻甥)吉川兴经,都一起背叛大内家,而将军队开入富田城,成为尼子的助势。眼看双方的胜负天平突然倒转,大内义隆无奈,只得仓惶撤军。尼子军于后掩杀,大内势大败,而只有经石见路归国的毛利元就,因为防护得当,未受大损,安然回到吉田郡山。

此次战败,导致大内氏内部文治、武断两派矛盾更加激化,数年后即发生陶隆房弑主的事件。而相反,毛利元就却得以开始展开,并最终完成著名的“两川体制”,使小小的安艺土豪毛利家,可以一举创造比大内和尼子都更为辉煌的事业!

两川体制

富田撤兵的时候,大内方的沼田城主小早川正平在鸱巢川与追兵恶战,大败自杀。小早川家与濑户内海贼众关系很好,本身也拥有强大的水军力,正拼命寻求陆地上的强力靠山。经过反复协商,天文十三年(1544年)十一月,元就三子德寿丸作为小早川分家兴景(毛利兴元的女婿)的继承人,更名小早川隆景,进入竹田城,并于六年后,娶小早川正平之女,正式继承沼田小早川本家。

安艺豪强吉川氏和毛利氏数代姻亲,但是吉川兴经却在富田城下倒向尼子,与大内和毛利交战,此事在战后引发了吉川家内部的分裂。在毛利元就的暗中策划下,最终决定由元就次子少辅次郎成为吉川家养子和继承人,改名吉川元春。天文十六年(1547年)八月,兴经退隐布川,元春正式成为吉川家当主。

这就是所谓的“两川体制”,由吉川和小早川两翼辅弼,毛利这只西国雄鹰,就可以放胆展翅高飞了。光荣的著名游戏《毛利元就·三矢之誓》中,叙述了这样一个传说——某日,元就将三子都召唤到身边,要他们一人折断一支箭,三子很轻松就完成了;接着,元就把三支箭合在一起递给他们,结果连最武勇的吉川元春也无能为力。元就趁机讲明了团结一心的道理,果然三子联合一体,把毛利家推到了光辉的顶点。

类似传说,中国各时代各民族中层出不穷(比如吐谷浑王阿柴的故事),因此也难以考证,究竟是毛利元就抄的中国故事呢,还是根本编这个传说的人抄的中国故事。笔者倒是更喜欢黑泽明**《乱》中的情节,那是一部把毛利家“三矢之誓”的故事和莎剧《李尔王》相结合的虚构影片——片中的老头子一文字信虎也是拿了三支箭交给三个儿子去试折,老大、老二装模作样摆摆架式,都无法成功,老三却抬起腿,轻松地就把三支箭在膝盖上折断了,把老头子事先准备好的一肚子团结道理,硬生生憋了回去……

天文十五年(1546年),五十岁的毛利元就,让位给刚被大内家放回来的人质——长男隆元,自己退居二线。名为退隐,其实元就仍然掌握着家中的主导权力。

为了进一步密切自己与大内的联系,三年后,元就派元春、隆景二人出使山口,觐见大内义隆。期间,元春和大内重臣陶隆房结为兄弟,并商定为毛利隆元迎娶义隆的养女(内藤兴盛之女)。此后不久,大内和毛利联军就攻入备后,神辺城主山名理兴逃走出云。

第二年,眼看外交形势一片大好的元就,开始整顿家族内部事务。二月,元春正式进入吉川居城新庄小仓山;七月,诛杀叛臣井上元兼一门,并以此为契机,要求福元贞俊以下家中武士二百三十八名递交血书,发誓效忠;九月,奇袭布川,杀死吉川兴经父子;同月,隆景继承沼田小早川家……

元就严密了家中的等级秩序,由亲信到谱代到外样到土豪,层层辖制,构筑了牢固的封建家族体制。这点,从每年元旦庆贺的日程安排,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元日,身份低微但就居于元就身边的御马屋方众(俗称马回众),一起向元就朝拜献礼;二日开始,一族众(包括一门众和谱代众)和外样众(包括被称为一户众或一所众的各地土豪)登城朝贺,一直延续五到六天;八日为寺家众;九日为佐东(佐东银山)众;十日为国众(独立势力)。

就这样,元就强化了家臣团,积聚了实力,终于迎来了弘治元年改变历史的“严岛合战” (参考《战国的名将·中国篇(一)》)。

最后的濑户内智将

在西战陶氏之前,元就必须首先把眼光放到东面,扼止尼子趁火打劫的妄想。他大量派出间谍,在月山富田城下散布谣言,说新宫党内通吉川氏,有反叛之心。尼子晴久虽非无能之辈,但玩谋略哪里是元就的对手?果然上当,自毁长城,杀死了新宫党尼子国久父子。

所谓新宫党,是以晴久叔父国久为首的一门众集团。国久有子丰久、诚久、敬久、与四郎;丰久已经战死,诚久有子氏久、常久、吉久、弥四郎、胜久(助四郎)。这是战斗力非常强的一大家族。新宫党的覆灭,使得尼子复兴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在寒风中烟消云散了。

暂时消弭了背后的威胁,元就遂将矛头指向西方的陶氏。他故伎重施,伪造了与陶氏重臣江良房荣的来往信件,信中对陶晴贤(隆房)弑主之举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使其落入山口城中。晴贤果然中计,派弘中隆兼杀死了可称为自己左膀右臂的江良房荣。元就得报大喜,于是西向在严岛击破大内军,逼陶晴贤自杀。然后命三子分道直进,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基本统一防长两国。毛利隆元并将军势伸入九州,在丰前门司城大破大友义镇。

转过头来,再与尼子争夺石见诸豪族的支持。永禄三年(1560年),正亲町天皇即位,因献纳继位费用之功,封元就陆奥守、隆元大膳大夫、元春骏河守。同年,幕府将军足利义辉促成毛利、尼子两家和谈,并赐隆元安艺守护职。十二月,正当壮年的尼子晴久去世了,其子义久继承家督之位。

此后三年,毛利家东击尼子,西战大友,虽然仍是两线作战,但强弱胜负之势却全然不同了。最终,在义辉的调解下,与大友和睦,为隆元子幸鹤丸和大友义镇女商定婚事。隆元,更获得幕府赏赐备中、备后、周防、长门四国守护职。

停止了西方战事的元就,倾全力向东,先后取下白鹿、江尾等重镇,击破尼子伦久(义久弟)、龟井秀纲的援军万人,最后团团围住尼子居城月山富田。这场围城战打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尼子义久中了反间计,杀死老臣宇山久幸父子,导致军心混乱,局势才一发不可收拾。永禄九年(1566年)十一月,义久兄弟出城降伏,即被送往安艺高田郡円明寺幽闭起来。

在攻打名将松田诚保驻防的坚城白鹿的时候,毛利隆元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一岁。传说,隆元是被人毒死的,游戏《毛利元就·三矢之誓》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于是,元就临时离开战场,回到郡山城,为隆元十三岁的遗子幸鹤丸举行正式的元服仪式,并确定他为新的继承人。幸鹤丸获得足利义辉将军赐以偏讳,取名为少辅太郎辉元。

次年,元就九男秀包诞生,这时候,老头子已经七十一岁了……也不知道他哪来这么过人的精力。此后数年,北九州战火再开,并且毛利南下将势力伸向伊予。仿佛一位英雄已经度过了他最辉煌的青年时代,现在的毛利家,只是缓慢然而稳固地成长而已,过去的强大扩张态势,已经逐渐消失了。永禄十二年(1569年)六月,山中幸盛等于京都拥立尼子胜久,在织田信长的支持下,尼子家再兴了。辉元、元春、隆景合兵西向,再度攻破月山富田——但是,尼子家的二次灭亡,元就已经等不到了。元龟二年(1571年)六月十四日辰刻,毛利元就因为食道癌,病殁于郡山城中,享年七十五岁。

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氏望族

魏 晋 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东晋汉学家郑众的玄孙郑泰 郑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郑泰,字公业。郑泰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当时董卓篡权,各地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而不在众"等10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董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去任途中病逝。

郑泰的次子郑袤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因政绩显着升任济阴(今山东定陶)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袤进位密陵侯。郑袤生了6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

郑浑,字文公,是郑泰的弟弟,郑浑起先是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 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致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郑随之子叫郑 ,郑 生了六个儿子:郑翳 郑豁 郑渊 郑静 郑悦 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 郑晔 郑简 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并定居在那里,成为"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公,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

大唐盛世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北方的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 南祖 中祖3支郑姓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更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 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郑姓的主要代表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伯。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开始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怀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赠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 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此外,唐朝郑姓还有2位宰相:郑畋 郑綮等。

荥阳郑姓出仕的除了这9位宰相外,还有尚书 侍郎 郎中 常侍 大夫 御史等朝中官员60多人;刺史 节度史 廉访史等地方官员50多人;将军 司马 别驾 府率 参军 长史 县令等其他官员300多人。还有"六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八驸马:郑敬言 郑孝义 郑万钧 郑潜曜 郑巽 郑沛 郑河 郑颢。

重修家谱的前前后后

        据老人传,上一次杨胡张氏家族续修家谱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事,经过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家的谱记都已经断档。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