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第1张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拜谒了清河郡傅氏十七世太公墓。

柯城区畲族3000多人,有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七里上门四个民族村。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三个村的畲族以蓝姓为主,还保存着浙江省最为完整的畲族宗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上门以雷姓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少伸还分布着蓝家自然村。

航埠镇北一、北二村,1958年才始有其名,之前都称北淤村,始名于元朝仁宗年间(1285-1320),因村庄位于常山江古道水面北面溪滩上,故名。北淤的蓝氏,历史上称为“北川蓝氏”。 据《北川蓝氏宗谱》载:“元朝仁宗末年,元茂之子蓝敏受业于太学,授会稽尉。上任未久而疾作,即解印归……舟至信安北川,视此风景灵秀,而心旷神怡,留连数月而疾愈,从而留之。”也就是说,北淤村畲族蓝姓系元末明初名门望族由福建罗源地区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二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北方及广东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台湾等省份。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其聚居村寨大多都坐落于离县城很远的大山深处。“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因此,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民族村畲族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如,航埠镇北二村全村有15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0%左右。

而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为“三藩之乱”后先后从福建迁入。从时点上说,少岭坞的蓝氏先于上门的雷氏。同北淤的蓝氏河谷平原区聚集特殊性相比,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的普遍性。

据《上门雷氏宗谱》,上门雷氏源自陕西冯翊郡,其祖先为诸侯,方雷氏,是全国雷氏宗族中两大名望贵族之一,后移居闽鄞江、宁化(三明)。

鄞江,即汀江,在武夷山东侧、闽地西部,河从宁化木马山上发端,经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自北而南,蜿蜒285公里,流域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在江西省、福建省之间横亘着一条长550千米、海拔1000米,自东北向西南,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的武夷山脉,福建省因而与周边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相对独立成“闽地”。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基本吻合当年黄巢起义军从石粱大岭背开赴江山,实现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的仙霞岭之路。

雷氏在福建祖地,一世存裔公,至梁时,富号十万,由宁化移清流(三明),清流为黄巢(唐末)所灰灭。九世从俭公为宋朝雅州知府。十四世续尽公为新罗(龙岩市)主薄,任终回清流(三明)至上杭(龙岩市)胜运里增坑20余年,15世在姻丈傅公引崇下落业。17世移居大洋坝,21世移居铭乡茶排村,28世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生景公、主贵公、生林公、生彩公四兄弟,在妹夫博公的引导下迁入上门村。

在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普遍性中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作文化因素。今人若到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作客,你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半岭凹人上门人都是亲戚!”

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头)东行,下半岭,出上门,过少伸蓝家二十里,西达岭根”。半岭凹以下上门、少伸蓝家、少岭坞以下坡路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坞”,地势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高度吻合着畲族游耕民族辗转迁徙“结庐山谷”的地理位置选择。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仍有鹫岭古道遗迹。

在灵鹫山西北山区,分布着明末清初由福建辗转迁徙过来的汉姓的人口。如灵鹫山大坑的孟高寮的“寮”字,是福建深山老林村寨的特有地名词,相当于村或村庄的意思。在灵鹫山的坞口,还有高寮、外寮口自然村。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所以古时灵鹫山西北山区的畲民汉民们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古时的畲族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除了房子盖得很低之外,还在村寨四周栽种松树,枫树等,房前屋后种毛竹果树,村口有树能挡风,屋后种树能蓄水,空气也格外的新鲜。因此便有了“造成风水画成龙”的畲族谚语。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在建筑艺术上,畲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先的茅草屋“畲寮”,到后来的土楼 “土墙厝”,到今天的砖瓦房 “瓦寮”。而今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七里山区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并伴随着衢徽古道路的开通而走向历史上的繁荣。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

上门村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生息繁衍至今,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言,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诚如《上门雷氏宗谱》所说,他们“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别是种竹技术同邱山王氏的毛竹造纸技术成为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半岭凹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是同一宗亲。《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由于勤勤恳恳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历史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落后于河谷平原区的汉族农民。因此,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已找不到早期的茅草屋“畲寮”,但仍有土楼“土墙厝”旧踪,比较普遍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房。他们住房质的跃迁也从心灵深处滋长出对党和政府的热血感情。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竹里畲村“世外桃源”的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畲民,其眼界并不亚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纯粹的农民眼界,甚至于具有更为广阔的胸怀,在衢徽古道上与七里汉民一起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最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有两项,即高山蔬菜基地与竹林竹海。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含治岭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坞、下金家坞4个自然村,既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竹林竹海的主体区域,又是高山蔬菜的主要基地。流动山泉水养殖清水鱼也有资源潜力。竹林竹海配以治岭村6平方公里的山羊石林在江南也是少有的图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这个地方是一片“净土”,是一个无工业化污染的环境,生产的是一流的入口产品。越往后,具有这种“净土”的环境要素会越重要。

在生产要素变迁,人口红利渐衰, 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将逐渐让位于创新、技术、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和文旅产业结构都将迎来巨变 ,疫情后城市目的地,短途、周边、自驾、微度假、轻休闲、跨界复合的产品将是未来的主流的今天,这个地方的一片“净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也是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上门到少岭坞,西连中国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柯城区七里进出口连接线,东连衢江区进出口。如果把大毛(大头村—毛坞村)连接线比作“天桥”,那么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处在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云雾“天桥”之上。而处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的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成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万代记在心”。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深山老林有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的特殊性,航埠北淤村一带的畲民具有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他们共同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航埠北淤村一带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同姜家山的柴家一起,创下了全国最大的柑橘鲜果包装加工集散中心市场。柯城区畲族四个民族村

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衢州乃至浙江都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

“特殊”隐含着“人无我有”战略优势。实践证明,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无各级政府的支持,结果会大不相同。在民族乡村振兴这个“特殊”的战略时点上,柯城区四个民族村的乡村只要“山上”(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山下”(河谷平原区的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联合互动互补发展,易于争取到省部级的战略支持。

具体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可紧扣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按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进行景区布局与打造,向人们展示我国南方畲族的游耕民族不停的迁徙变迁历史宏幅图景;在组织上可走围绕“ 景美 、 业兴 、 民富 、 村强 ” 八个字的 合作社模式(村民集体核心村民入股、政策支持、银行资本支持) 的组织与自组织的路子,并利用 创新、技术、文化驱动 三驾马达驱动整合沿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以上门为中心的七里乡中部及东北部10公里范围的资源——就是以村集体为核心实践三个依靠;依靠好的发展思路,依靠村两委和村合作社;依靠当地畲汉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在市、区支持下,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会越越宽阔。

这里用诗人林敏苏《畲族情缘》结束本文

奇丽的文化异族的风情一处山青水远原始部落一个凤凰图腾谟拜传承盘瓠与高辛公主的联姻也已是五千年前的故事却如畲族的青山绿水渊源流传绵延至今同一片皇天穹顶同一块闽越大地语言与服饰可以不同起居与饮食也有相异却是同属华夏一个渊源同流着炎黄一样的血脉帝喾韶乐凤凰来朝盘瓠英勇畲族绵延几千年的星月轮转不改畲族崇凤爱女的习俗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用脚步丈量畲族每寸土地瞭望苍茫远古历史的天空仿佛看见昔日的凤凰依旧翩翩起舞畲山青翠畲水流远凤凰于飞永志其祥!

(部分来自柯城发布及网络)

3月5日

许多人,包括柴氏族人都认为柴姓是一个单源的姓氏,出姜姓炎帝神农氏。其实不然,柴姓还有另外重要的一支,源自皇帝轩辕氏。并有少数民族改姓柴氏。

最早的柴氏宗谱见于西晋孝武皇帝太康年间,由著作郎柴宏道、中书舍人柴宏膜所撰。太康八年丁未七月,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权知谱事崔陵,奉勅纂修柴氏宗谱序云:“观在廷群臣,所进名宦仕绩,乃知柴氏家传本於烈山氏少典之后,娶有娇氏之女曰安登,生子曰石年,以姜为姓,以火德王,为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妃,曰附宝,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轩辕有熊氏。子元嚣为少昊金天氏,孙为颛顼高阳氏,生卷章。卷章生黎及回,黎与回代为祝融,官於高辛氏之世。回生陆终,陆终生六人:曰樊封於昆吾、曰惠连封于帝丘、曰钱铿封于徐、曰会人封於晋,赐姓柴,居平阳为平阳郡公。自少典至会人,凡十九世,会人至承勋凡二十九世,历秦汉魏吴以来,名乡贤相代不乏人。或佐理天朝,或宜猷於藩镇,皆济济缙绅之光,宗谱之辉也。因敬叙之,以垂不朽。”

大唐贞观六年五月,朝奉郎汪行忠奉勅修柴氏宗谱序云:

“伯子武王即位,封先圣之后得平阳郡,柴晋公二十九世孙承勋仍袭前爵,会人为柴氏受姓之祖也。乃帝王之胄,簪缨相承,三世孙耿光成□时,为西河守,孙季芳昭王时为晋阳承,子宣化□王时为大理卿,子辅国为赵城令,孙光济懿王时为太常丞,光济长孙范,厉王时为助教,子成楝为山阳令,楝子济时为洛阳牧,子从政平王时为济南刺史,子春萃为西安守,孙时行为即墨令,子□贞惠王时庶长有贞,子以华为南城刺史,子盛阳为禹城令,子惟庸为定王时大名别驾,孙俨国学禄,子普灵王时为汴州守,普子伯宗为会稽丞,子善长安东丞,孙端礼武昌刺史,礼孙遇时为郑州牧,子可齐武陵令,孙孔明显王时中丞,孙懋烈□王时都尉,子延爵任河内刺史,汉兴迁大理寺聊,□司马,座于官,谥文靖,子亮工汉文帝朝举文武全才,除郎中,迁司马府侍书转太子洗马,子宦景帝时为长沙刺史,宦子玺武帝朝为中丞,玺子懿□昭帝时太子宾客,子森为济南郡丞,孙知节为徐州牧,节孙宏济东汉时润州郡守,子有光为东安令,子应聘章帝时为太子校书,子永年为东昌牧,子寰为太平丞,寰子敷为宜州判,子京顺帝时历阳丞,迁广陵太守,因内艰复任丹阳,桓帝时为战功拜征南将军,灵帝朝迁黄门选部侍郎,都督江东诸军事,献帝兴平乙亥封富春侯,谥忠肃,子运昌为为建康丞,子益国后主朝为兖州刺史,都督荆豫诸军事,定国、经国、镇国,皆任郡守,邑令衣冠,蝉联延於历代子孙,蕃衍棋布星罗,若非纂集,安究流传,证得柴氏巨姓,昔西晋武帝梦与神人共语,自称先世名贤於是。

司空司勅校隶崔陵更集九州百仕贵名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天下大姓。当时太子赞善宏□馆侍读学士柴宏道等,赍先世名官年月投进,详撰成谱。”

另据光绪二十六年《富春屠山柴氏宗谱》云:“柴氏本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举,以王父名为氏,所谓以为氏者也。高柴齐人,其十世祖奚为齐文公子高之孙,故以王父名为高氏。而本姓实姜氏,出炎帝神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后世祀於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至唐而有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太宗贞观中,命尚书高士廉等编赍天下谱牒,品第为九等。襄公以勋戚次皇族,是为柴氏称大姓之始。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端,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间屡举茂才不就,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圣穆皇后。后无子,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守礼生二子,曰荣、曰华。荣承周统为世宗……”

据查,少数民族回、满、黎、土家等,也有柴姓者。

由此可见,柴氏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主要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额伯尔昆都伦河流域。

  阿鲁科尔沁: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东与扎鲁特旗为邻,南以西拉沐沦河、台河的老河身与翁牛特旗、开鲁县相望,西与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西乌珠穆沁旗接壤。清顺治年间设旗。

供参考。

柴家巷位于市区西北,北起水亭街,南至宁绍巷。小巷狭窄,却很有些来历。据民国《衢县。族望志》第6页记载:“柴家巷之柴氏,周恭帝后,叔夏封崇义公。收掌二帝位版权,就衢州景福院奉安,孙遂家予衢。”柴家巷就如上街的陆家巷、费家巷一样都是以姓氏得名的,而且有个特点,第一都不是普通百姓,第二并不是柴家巷里的百姓一定得姓柴。这和农村里以姓氏得名的村庄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如戴家、戚家、方家、黄家或徐家坞等,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大家族,或以本家姓为主。有的能拿出一大本家谱来。电视剧兄弟连里的一个家族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深山老林里,这个家族竟然没有一个外姓。

据清嘉庆《西安县志》记载:县西柴家巷乾隆四十七年<1782>实五十二年<1787>宁绍乡裔祠<亦称宁绍会馆>。民国元年<1912>衢州县知事楼宋光立同乡会创设英才小学校。

时光如梭,如今柴家巷也许早已不见了“柴家”的氏族。,也不见了县知事楼宋光立的同乡会,英才小学校也不见了踪迹。但离柴家巷不过千米的皂木巷到有新名小学,也可能有一点关系吧,可惜没考证过。小巷里有的古建筑墙门上隐约还能见到什么棋局的文字,想当年这里是棋友聚会的地方。据从小在柴家巷长大的周雅庆说:“柴家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井多,十户人家七户有井。如3号4号有井,斜对面又是井。另一个是这巷里的老人大多长寿,八九十岁的老人很普通”。井多一定和衢江的水有关系。那长寿的原因是什么呢?文革时期,柴家巷曾经一度改名叫和睦巷。邻里和睦相处,深巷里平静的特殊环境,也许是老人们长寿的重要原因。

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