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约前2000年)
母系氏族晚期(约前6000年)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化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前4000年)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前2070-前1600)
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
商�(前1600—前1047)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西周�(前1047—前771年)
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 。
春秋�(前770—前477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战国�(前476—前222年)
周元王元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秦�(前221—前207年)
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西汉�(前206—24年)
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东汉�(25—220年)
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曹操再克黎阳。�
五月,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西晋�(265—316年)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东晋�(317—420年)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南北朝�(420—581年)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隋�(581—618年)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618—907年)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以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下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年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五代�(907—960年)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
北宋�(960—1127年)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
金�(1115—1234年)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又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元�(1206—1368年)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
� 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冢达二百余年。�
明�(1368—1644年)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年)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
清�(1644—1911年)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以河南省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日军拥入县城,大肆烧杀*掠。从早至晚,杀害男女老幼4500余口,焚烧房屋1000余间,毁坏抢掠各种财物无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0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1949年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950年八区道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1952年10月撤销平原省,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3年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954年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1955年撤销一、三、八、九区,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镇)。延津县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1957年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11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1958年将原乡、镇改为10个人民公社。 �
1963年7月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博物馆——浚县博物馆在浮丘山碧霞宫建立。�
1979年4月8日联邦德国德中友好协会访华团一行24人来浚县游览大伾山。这是浚县首次接待外宾。 �
1981年11月新华影院破土兴建。1982年底竣工。�
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开辟浚县大伾山风景旅游区。10月撤销安阳地区,浚县归属安阳市。�
1986年国务院批复省政府,将浚县由安阳市划归鹤壁市管辖。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浚县大伾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个),浚县名列其中。
辖62个村委会:东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后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齐小寨村、东褡裢村、西褡裢村、柴村、前赵庄村、徐家村、吴家村、下河里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韩庄村、光明村、贾村、王礼村、乔礼村、康村、李洪庄村、湾子村、店上村、赵礼村、贾胡庄村、陈村、曲河村、东葛庄村、郭家营村、东王庄村、田庄村、东海头村、西海头村、临河村、迎阳铺村、石佛铺村、九股路村、酸枣庙村、马村、李村、东什村、西什村、西郭庄村、下河村、了堤头村、杨梁村、打渔庄村、西韩庄村、军里庄村、程庄村、后寨村、东王楼村、西王楼村、东朱村、中朱村、西朱村、杨村。
作文:浚县一一家乡的大运河
地理位置: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交通条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旅游资源介绍: 浚县是与郑州市一起,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它与城区联为一体,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假日旅游,观光览胜的好去处先后接待了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年客流量达200余万人次2002年通过国际ISO9001和ISO14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景区
大伾山风景区包括大伾山、浮丘山这两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现有大石佛等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历代摩崖题刻460余处,汉唐古柏400余株
景区内现有佛道建筑9处,亭台楼阁、寺庙宫观遍布两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 全国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一处处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和一幅幅历史画卷,再现了宗教文化在中原传播、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庙会, 长达月余,朝拜者蜂涌而至,人如潮涌,高潮日达20万人,为宗教文化和经济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南北长700米,高12米,宽7米城墙上有垛,有两小门,一日"观澜门",一日"允淑门"(也叫水驿门)此城墙高峻坚固,构造精细,宏伟壮观,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 大佛楼是天宁寺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因楼内依崖雕凿跏趺式弥勒大像一躯,两脚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说,为浚县一大奇观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据明代《浚县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大石佛又俗称“镇河将军”
天宁寺院内原存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和金大定1180年铸造之铁铎等贵重物品中院正中为藏经阁,阁上原藏南藏经6053卷,1949年迁平原省,现存新乡市博物馆阁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内悬明景泰四年(1453年)铸铁钟,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5000余斤,钟身铸铭文中为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称“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后绘佛背光殿内两侧墙壁上画有24值使殿后为水陆阁,天宁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为我县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动后院即大佛楼院北侧院前为罗汉殿,东侧有钟楼,中军亭,是隋末瓦岗军的遗迹,据《新唐书》记载,当年瓦岗军首领翟让被李密杀害后,徐懋公被砍伤臂膀,后来他自率一军驻守黎阳,在大伾山操练兵马,建此亭用以了望敌情李密降唐后,又心存反复,被李渊父子射杀于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计私怨,请求把李密尸身运回黎阳安葬朝廷准许,李密即被葬于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卫河清淤时,罗庄村西发现了一块《李密墓志铭》,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
云溪桥为五孔桥,式样美观,坚固耐久长60米,高10米,宽12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态水兽,形象凶猛逼真,艺术价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吕祖祠,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
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格北墙壁嵌有刘德新书之"似瀛洲"硅刻院内存有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故后人称之"阳明书院"值较高,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治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阁",取"以文为治"意
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平台上建筑,高10米,分两层,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文治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又称"孔庙"、"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极宫是大伾山的标志,为八角攒尖建筑,楼高33米,三层,八面,每面宽25米,八面墙上按方位饰以八卦符号故又称"八卦楼"宫门为卷形,门额上刻"众妙之门"楼内有梯可供攀登,底层塑吕洞宾像,中层为文昌帝君,上层为三清列真
万仙阁为硬山灰板瓦建筑阁分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墙壁及梁、檩、椽、柱上嵌挂大小塑像万余,疏疏密密,错落有致这些塑像,高的1米有余,小的只有几寸,但个个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东王公、西王母、南极仙翁率领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万仙阵群仙争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过海赴瑶池盛宴,囚文王、进妲己、访姜尚、三仙岛借宝,姜太公封神等传说中的神仙故事,也在万仙阁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玉皇大帝执圭端坐,身穿蟒龙袍,腰系紫玉带,头戴峨冠冕旒,神态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临天下,主宰万物的王者之气他的身后,彩云缭绕,玉宇仙阙,笙萧悠扬,白鹤齐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谈经论道,或争强斗法,天上人间,其乐融融千佛寺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
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风景区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大伾山风景区目前完好无缺的保存460余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东麓伟观亭处无代刘题"大伾伟观"四字,字径95厘米为石刻题字之最"鹭涛虎岫"和"仙崿"为明代著名法家王铎题,笔法遒劲,风格独特,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铭文"、"大伾山后周准敕不停废记碑"、"大伾山宋代唐显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阳明诗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
这些石刻除露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外,充分体现了中华书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县历史文化的灿烂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现为“鹤壁市中原文化节”主要会址 2007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
名优特产: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产有小河白菜、新镇韭菜、善堂花生大枣、王庄茄子、义兴蒋烧鸡、吴记花生米、王桥豆腐等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始著于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建武元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阳,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坛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辽杀太守滕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为国家级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浚县也有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卫国黎(今浚县)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于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详,终于齐李崇(454—525),字继长,小名继伯,北魏顿丘(今浚县)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诞之子14岁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后为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时卫州黎阳县(今浚县)人,著名白话诗人谢偃,卫县人,本姓直勒氏尝奉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时李百药工五言诗,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卢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县城关镇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生年不详,卒于隆庆三年
中朱村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41062110126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10621。邮政编码为4566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92,车牌号码为豫F。中朱村与东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村、后村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齐小寨村、东褡裢村、西褡裢村、柴村村、前赵庄村、徐家村、吴家村、下河里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韩庄村、光明村、贾村村、王礼村、乔礼村、康村村、李洪庄村、湾子村、店上村、赵礼村、贾胡庄村、陈村村、曲河村、东葛庄村、郭家营村、东王庄村、田庄村、东海头村、西海头村、临河村、迎阳铺村、石佛铺村、九股路村、酸枣庙村、马村村、李村村、东什村、西什村、西郭庄村、下河村、了堤头村、杨梁村、打渔庄村、西韩庄村、军里庄村、程庄村、后寨村、东王楼村、西王楼村、东朱村、西朱村、杨村村、农场六分场村相邻。
中朱村附近有浚县兴国寺、大_山、大_山古建筑群、浮丘山、浚县碧霞宫、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等旅游景点。有浚县泥咕咕、角场营元宵、浚县石雕、小河白菜、浚县豆腐皮等特产。
驾车路线:全程约2158公里
起点:小王村
1郑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800米,左转进入庙王路
2) 沿庙王路行驶26公里,右转进入科学大道
3) 沿科学大道行驶4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科学大道
4) 沿科学大道行驶67公里,朝G3001/郑州绕城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5) 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西南绕城高速
6) 沿西南绕城高速行驶47公里,朝洛阳/开封/西安/连云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武枢纽
2沿广武枢纽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3沿连霍高速行驶314公里,朝北京/武汉/机场/G4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刘江枢纽
4沿刘江枢纽行驶36公里,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
5沿京港澳高速行驶1165公里,朝鹤壁/濮阳/范县/S26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鹤壁立交桥
6沿鹤壁立交桥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濮鹤高速
7沿濮鹤高速行驶294公里,在浚县东/善堂/S215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550米,直行
9衢州市内驾车方案
1) 行驶38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S215
2) 沿S215行驶31公里,左转
3) 行驶20公里,左转
4) 行驶39公里,右转
5) 行驶15公里,右转
6) 行驶420米,右转
7) 行驶2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中朱村
家谱名:彭城金氏宗谱: [汤溪]
作 者:金炳位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明]金海一
居 地:浙江金氏家谱 > 金华金氏家谱 > 汤溪金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29年(1903), 木活字本
摘 要:原姓刘,五代初避吴越王钱鏐讳,更姓金。谱名冠以“彭城”,即示不忘其所自。先世婺州金华三十都人,明成化间,海一公始自婺创寓汤溪县大砶南之朱村坞眧。越五世,分宅奠居,别而为三。存卷载谱序、像赞、里居图等。
辖62个村委会:东善堂村、西善堂村、前村、后村、郭小寨村、史小寨村、齐小寨村、东褡裢村、西褡裢村、柴村、前赵庄村、徐家村、吴家村、下河里村、西白毛村、郭坊村、李坊村、邢坊村、大何村、南韩庄村、光明村、贾村、王礼村、乔礼村、康村、李洪庄村、湾子村、店上村、赵礼村、贾胡庄村、陈村、曲河村、东葛庄村、郭家营村、东王庄村、田庄村、东海头村、西海头村、临河村、迎阳铺村、石佛铺村、九股路村、酸枣庙村、马村、李村、东什村、西什村、西郭庄村、下河村、了堤头村、杨梁村、打渔庄村、西韩庄村、军里庄村、程庄村、后寨村、东王楼村、西王楼村、东朱村、中朱村、西朱村、杨村;浚县农场6分场
浚县的历史
本文2023-10-17 11:5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