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姓历史坏人
傅姓
编辑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6%。
[1]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0多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
[1]
关于傅姓的起源,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
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
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记载:“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广韵》、《姓解》及郑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说,由此可见,这位傅说,便是傅姓的始祖。
中文名
傅姓
外文名
Fu surname
类 型
姓氏
得姓始祖
傅说
人 口
约610万(2013年)
分 布
山西、山东、辽宁、吉林、河南
著名人物
傅作义,傅莹,傅雷,傅冲等
发 源
山西平陆县
郡 望
北地郡、清河郡
堂 号
北地堂、清河堂、兴商堂
目录
1 历史发展
▪ 起源
▪ 始祖
2 人口分布
▪ 迁徙分布
▪ 人口统计
3 传统文化
▪ 郡望堂号
▪ 宗祠楹联
▪ 主要建筑
▪ 家谱文献
▪ 字辈排序
▪ 文字改革
4 姓氏名望
▪ 古代名人
▪ 近代名人
▪ 现代名人
5 研究考证
历史发展
编辑
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1]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
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
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1-3]
源流三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
[1] 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
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国语》记载:(周代丹朱之神显灵时)。
王使夿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
[4-5]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1] 。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6]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
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
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
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
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
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
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
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7] 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
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 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 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 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 Hala,东汉末
中国最早的圣人-傅说 (2张)
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
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6] 。
始祖
傅姓得姓始祖傅说,[8]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
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
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
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
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
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
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9]
人口分布
编辑
迁徙分布
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但在台湾省,傅氏名列第五十六位,人口总数约610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5%左右。
[10]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
到了秦汉之际,傅宽跟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
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
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
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
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福建、河南,这五省傅姓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55%。
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
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方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
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
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这四省的傅姓又集中了26%。
宋元明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中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人口统计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0万,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0万增到610万,增长了约15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
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这五省傅姓又集中了28%。
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9%。
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
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湖南、鄂皖赣大部、浙江、福建北部、江苏南端、上海、重庆、四川大部、贵州北部、粤桂北端、陕西南端、山东北部、河北东部、天津、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黑龙江东部,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3%的傅姓人群。
在四川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云南北端、桂粤闽中部、江西南端、安徽北部、豫鲁苏大部、河北西部、北京、陕西南部、甘肃南带、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部、新疆西北,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6%一o48%之I司,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7%,居住了大约31%的傅姓人群。
[11]
传统文化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北地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
东汉末期地入羌胡。
清河郡:汉高祖刘邦置郡,刘邦五年(公元202年)建,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
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
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
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
他就是傅说。
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宗祠楹联
傅姓宗祠通用联
筑墙世祖远;清河道脉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联。
版筑宰相第;金玉君子家。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高宗时贤相傅说。
下联典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
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撰傅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1607年-1684年)自题联。
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著述颇多。
学士科举列榜首;巾帼鼎甲第一名。
四言通用联
尊儒尚学,崇俭抑奢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
河南世泽,贤隐家声
——全联典指商·傅说,贤而隐,武丁举以为相,国大治。
二邑称圣,三德兼优
——上联典指南朝齐人傅琰,字季珪,宋时,历任武康、山阴县令,都有能干的名声,二县人称他为“傅圣”。
盐梅世第,岩野家声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
上联“岩野”,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
“盐梅”,指咸盐和酸梅,为调味之品,用以喻整治国政。
典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
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
紫光绘像,玉尺谐姻
——上联典指清·傅恒,乾隆时定两金川,征缅甸,封一等忠勇公,图形紫光阁。
下联典指宋·傅自得,童时赋《玉界尺》,李邴叹为奇才,以女妻之。
宋代博士,殷商圣人
——上联典指宋代律博士傅霖,《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有《刑统赋》二卷。
下联典指商代宰相傅说的事典。
五言通用联
版筑家声远,清河世泽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金玉家声远,盐梅世泽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版筑宰相第,金玉君子家
——上联典指商代高宗时贤相傅说。
下联典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
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筑墙世祖远,清河道脉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联。
六言通用联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1607-1684)自题联。
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
著述颇多。
七言通用联
版筑家声传万古,云台事业耀千秋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
上联“岩野经纶”、“版筑”,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
下联典指东汉时傅俊,佐光武帝中兴有功。
“云台事业”,指刘秀修功臣阁、绘功臣像,阁名“云台”,傅俊画像得列其中。
岩野经纶光国史,云台事业耀家声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
学士科举列榜首,巾帼鼎甲第一名
——上联典指清代密书院大学士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
顺治间进士第一。
为官以清勤著。
学者称星岩先生。
有《贞固斋诗集》。
下联典指清代太平天国恩赏丞相傅善祥(?-1856),金陵(今南京市)人。
老杜遗风诗作楫,大明赤子赋名山
——此联为赋咏明末清初山西名士傅山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赫赫阴功,泽庇百年装元后;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
横批:一品三世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清代状元傅以渐祖宅相府联。
浩浩阴功,千年笃祐状元后;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
横批:皇恩宠锡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傅家坟(清代状元傅以渐祖茔)牌坊联。
积累溯前徽,博学能文,早树兰台品望;绳承期后裔,敦诗说礼,无惭玉尺风流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侍郎,自昔家声丕振;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业著商朝,派衍清河,想当年作霖雨,盐梅伟绩煌煌光谱牒;功崇汉代,流□梓里,到今日看旅楹,刻角簪缨奕奕焕宗堂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左江右湖兼领庐阜,荻花枫叶且官浔阳
——此联为清代康有为游九江时赠傅道尹联。
读说命数篇,作楫调羹形适肖;缅官声三德,品金题玉泽悠长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付”姓通“傅”,“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
目前,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晓原来自己本来就是“傅”。当然,由于应用量太大,进入户籍已经成了事实,法律已经认可,修订字典中已经将其解释为姓。所以建议,写法归写法,祖先不会变即可,不提倡改户口。
《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它的曾经存在是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论证,也无法考证。目前为止,至少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说“付氏”家谱了。请使用“付”字的宗亲们参考。
傅姓宗祠通用对联(084)
一、姓氏源流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得姓始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三、历史名人
傅 毅: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 宽:北地(治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 咸:字长虞(239-294),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 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著声名。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傅 亮:字季友,南朝宋国人,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 奕:相州邺(今河北省临漳)人,唐代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 寅:字同叔,唐朝大学问家。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 霖: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与下明代同名者有别)
傅 霖:明代太原人,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傅霖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傅霖去世前的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再次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傅 山:山西省阳曲(今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大学问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介子:西汉北地(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游艺:唐朝人,曾任武周宰相,是傅姓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今安徽省宿县人,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以渐: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山东省聊城人。字于磐(1609-1665),号星严。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为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作义:山西省临猗(今属万荣县)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守涿州孤城而一战成名,曾参加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1949年,率部起义,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傅抱石:江西省新余人,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画山水,善于将水、墨、彩色融为一体,对中国美术史和画论广有研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北地郡:治所秦时在义渠(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武忠西南),东汉末地入羌胡,三国曹魏相当今陕西耀县、富平等地。
清河郡: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北)。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
2、堂号
兴商堂:商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他就是傅说。请到朝廷,他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此外,傅姓的主要堂号有以:“清河堂”、“版筑堂”、“野版堂”等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傅姓历史上权臣政客颇多,福泽百姓,为后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有序。如山东高密一支字行为:“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另浙江绍兴丁巷傅姓字行为“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又新续傅姓派语字行为:“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傅姓宗祠通用对联
〖傅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尊儒尚学;
崇俭抑奢。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魏末任散骑常侍。西晋初,为御史中丞。曾上疏议改屯田二分制,恢复曹魏旧制,缓和民困,后官至太仆、司隶校尉,封鹑觚子。他学识渊博,精通音律,于诗擅长乐府。认为自然界由“气”组成。有《傅子》等集。下联典指西晋尚书左丞兼司隶校尉傅咸,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二邑称圣;
三德兼优。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人傅琰,字季珪,宋时,历任武康、山阴县令,都有能干的名声,二县人称他为“傅圣”。齐永明年间,历官庐陵王安西长史、南郡内史等。下联典指北宋须城人傅尧俞,字钦之,十岁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中进士,官监察御史、中书侍郎。为人厚道,寡言少语,与人交往,不设城府。司马光曾对邵雍说:“清廉、正直、勇敢三种品德,一个人很难兼备。我却在傅钦之身上见到了。”邵雍也说:“傅钦之清廉而不炫耀,正直而不激烈,勇敢而又温和,因此更难能可贵。”
宋代博士;
殷商圣人。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律博士傅霖,《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有《刑统赋》二卷。下联典指商代宰相傅说的事典。
兰台名宰;
版筑肖形。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傅毅,章帝任其为兰台令史,以文雅显于朝廷。下联典出傅说原为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殷王武丁梦得圣人,遂令人按梦中所见之形觅得傅说,举以为相。
河南世泽;
贤隐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商•傅说,贤而隐,武丁举以为相,国大治。
紫光绘像;
玉尺谐姻。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傅恒,乾隆时定两金川,征缅甸,封一等忠勇公,图形紫光阁。下联典指宋•傅自得,童时赋《玉界尺》,李邴叹为奇才,以女妻之。
盐梅世第;
岩野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盐梅”,指咸盐和酸梅,为调味之品,用以喻整治国政。典出《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此为殷高宗命傅说为相之辞。后来诗文中常以“盐梅”指宰相或职权相当于宰相的人(下同)。
〖傅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金玉家声远;
盐梅世泽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筑墙世祖远;
清河道脉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清河堂”通用堂联。
版筑家声远;
清河世泽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版筑垣亭古;
有德世泽长。
——清•傅以渐撰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联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严,山东省聊城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磊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后来继位的康熙帝的老师。改任国史院大学士。
版筑宰相第;
金玉君子家。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代高宗时贤相傅说。下联典指宋代傅尧俞,官至监察御史、中书侍郎。人们称赞他“清、直、勇”三德兼有的“金玉君子”。
〖傅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傅山(1607-1684)自题联。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著述颇多。
〖傅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学士科举列榜首;
巾帼鼎甲第一名。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密书院大学士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顺治间进士第一。为官以清勤著。学者称星岩先生。有《贞固斋诗集》。下联典指清代太平天国恩赏丞相傅善祥(?-1856),金陵(今南京市)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自幼熟读经史。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京后,“令女官举女子应试”,她考中鼎甲第一名,名列榜首。东王杨秀清将她选入东王府,先后任“女侍史”、“簿书”、“恩赏丞相”等职,成为东王政务上的有力助手,并对太平天国的政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筑家声传万古;
云台事业耀千秋。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上联“岩野经纶”、“版筑”,典指傅姓得姓始祖傅说(Yuè 音悦)事典(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1•得姓始祖》介绍)。下联典指东汉时傅俊,佐光武帝中兴有功。“云台事业”,指刘秀修功臣阁、绘功臣像,阁名“云台”,傅俊画像得列其中。
岩野经纶光国史;
云台事业耀家声。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同上)。
傅岩□野千秋盛;
派衍云岩百世昌。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通用堂联(同上)。
传胪姓名无双士;
开代文章第一家。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题赠傅以渐祖厝联
傅以渐(1609-1655),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字于磐,号星严。今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顺治三年(1646年),中进士,夺状元,任宏文院修撰。顺治八年(1651年),任国史院侍讲。后为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5年),奉旨陈时务,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顺治十五年(1658年),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以葬亲请假还乡,自此卧病不复出。顺治十八年(1661年),闻顺治帝崩,直京奔丧后,又以病告归。顺治帝对傅以渐甚为器重,凡机务大政均与其磋商。傅以渐对帝竭诚尽忠。史料记载:公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与寒素无异。他书奏议,草诏书,拟御制,颇得皇帝赏识。傅以渐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他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丰。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其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义渐于康熙二年(1663年)在家养病期间,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康熙四年(1665年)病故,葬于聊城傅家坟。
〖傅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左江右湖兼领庐阜;
荻花枫叶且官浔阳。
——康有为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康有为游九江时赠傅道尹联。
浩浩阴功,千年笃佑状元后;
煌煌诰命,三代同称宰相家。
横批:皇恩宠锡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傅家坟(清代状元傅以渐祖茔)牌坊联。
赫赫阴功,泽庇百年装元后;
煌煌诰命,同称三代宰相家。
横批:一品三世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聊城清代状元傅以渐祖宅相府联。
读说命数篇,作楫调羹形适肖;
缅官声三德,品金题玉泽悠长。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积累溯前徽,博学能文,早树兰台品望;
绳承期后裔,敦诗说礼,无惭玉尺风流。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通用堂联。
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侍郎,自昔家声丕振;
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业著商朝,派衍清河,□想当年作霖雨,盐梅伟绩煌煌光谱牒;
功崇汉代,流□梓里,□到今日看旅楹,刻角簪缨奕奕焕宗堂。
——佚名撰傅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傅氏宗祠“版筑堂”、“清河堂”通用堂联
附录:傅姓典故、趣事
〖傅奕毁佛〗
唐高祖、太宗年间的太史令傅奕,是一个坚定反对佛教的人。在《隋唐嘉话•卷中》里,记载了他跟和尚们斗法的两件趣事。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资治通鉴》里也收录了这两则资料。
其一:贞观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生人。太宗令与飞骑中捡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苏。帝以告太常卿傅奕,奕曰:“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初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自倒,若为所击者,便不复苏。
不像后来的韩愈毁佛,韩愈那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傅奕自己是道士出身,后来还俗了。他的毁佛,并不像他对唐太宗说的“于国无利、于民有害”那样光明正大;倒是更像佛、道两家之间的斗争。傅奕自己也常常
傅奕十有八九学过些道家的气功术,并且修行比那个胡僧高。说什么邪不胜正,我是不信的。术有高低而已。正邪之说,也是宗教斗争中常见的手段。
其二:贞观中有婆罗僧,言得佛齿,所击前无坚物。于是士马奔凑其处如市。时傅奕方卧病,闻之,谓其子曰:“是非佛齿。吾闻金刚石至坚,物不能敌,唯羚羊角破之。汝可往试之焉。”胡僧缄[月系]甚严,固求良久,乃得见。出角扣之,应手而碎,观者乃止。今理珠玉者皆用之。
这倒是挺痛快,揭破一个江湖骗子。但这样的骗子,跟佛教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傅琰判案重物证〗
南朝时期,傅琰为山阴(今绍兴市)令。山阴是江南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县衙里的诉讼案件特别多。傅琰细察民情,办案公允果断。有一次,卖针和卖糖的两个老太婆争一团蚕丝,都说是自己的,并各自编出了一大堆理由,谁也不肯相让,结果官司打到了县衙公堂之上。傅琰不轻信言词,而是注重寻找实物证据。他将那团丝缚在房柱上,用皮鞭抽打,然后再仔细察看地面,结果从团丝中掉出一些造针而产生的铁屑。这样,一切都明白了,将团丝判归卖针老人。
还有一次,有两个村里老汉争一只鸡,而又都拿不出铁实的证据。这一次傅琰是既审问,又验之以物证。他问:“你们都是拿什么喂鸡的”一人回答是用粟,一人回答是用豆。傅琰杀死鸡,破开鸡的食囊,看到的是粟,于是以言豆者为诈骗,将鸡判给言粟的老汉。
据史乘记载,山、阴的傅琰司法“神明,无敢复为偷盗”。傅琰之子傅翙也如其父一样,为民兴福,审理疑案,捉拿盗贼,有如神明。建康令孙廉十分钦佩,问其采用的是什么妙法有何秘诀傅翙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勤与清而已。自己清白,处世才公正,法律的尊严才得到维护,官员们就会跟着你廉洁奉公。自己勤恳,就能了解下情,案件及时处理,社会矛盾不会激化,境内就自然治理好了。为官若能清白廉正和恪勤职守,事情就不会做不好的。”
傅氏家谱 世系表
有戎氏之后。元德生子克明、克绍、克继。
远才
远德
始祖之祖
克明
始祖之父
商高宗武丁得公于山西平陆县,举为大丞相。
傅说
一世始祖
傅恒
二世
傅继
三世
生子松、柏、梅
傅谆
四世
傅松
五世
傅炳
六世
生子诚、诫、识
傅经
七世
诫公为周朝祖
傅诫
八世
生子佥、俞
傅能
九世
傅佥
十世
傅朝
十一世
周朝时官拜内席经天文又见广技
傅宰
十二世
傅旸
十三世
生子远后、日昃
傅升
十四世
生子隆、陶
傅远后
十五世
生子岐政、王贤
傅隆
十六世
生子佑、绍、嘏
傅岐政
十七世
生子嗣先、嗣政
傅嘏
十八世
傅嗣先
十九世
生子端、冠、冕。迁陕西灵州都山之称圣里焉。
傅瑞始
二十世
生子德姓、德裕、及时、及 、仁仲、安发。自殷相至此二十代均居平陆,冕公迁居灵州,是为灵州始祖。旧谱载冕。
傅冕
二十一世
傅德胜
二十二世
生子雨、雾、露、云。
傅显先
二十三世
傅雨
二十四世
周庄王朝上大夫。
傅燮
二十五世
周惠王朝太史。
傅霖
二十六世
傅炅
二十七世
生子德、政
傅公发
二十八世
生子达、通、远、游。
傅政
二十九世
生子景道、能仁。
傅达
三十世
傅景道
三十一世
生子振、纯、姜。
傅廷臣
三十二世
傅纯
三十三世
周显王朝讲经院学士。
傅楫
三十四世
周慎靓王朝谏议大夫。
傅亮
三十五世
生子万春、万节、乾元、乾亨、乾利、乾贞、用洵、用迅、骥文、骥武、醇醪。
傅祖仁
三十六世
傅万春
三十七世
周赧王朝上卿。
傅又燮
三十八世
生子毅、瑞起、迪立。西汉初以封恭德君赐爵通德侯诏定开国元功封阳陵侯为齐相。
傅宽
三十九世
字亦说。由灵州徒陕西庆阳府,子孙繁盛不下万户,是为庆阳之始祖。介子公墓在府城西。玄公咸公俱在其地。任武帝朝兰台令。
傅毅
四十世
傅伦
四十一世
四十一世
生子勉、禧。汉昭帝时元凤四年诱楼兰王斩之还封义阳侯。汉书有侍。卒墓庆阳府城西太白山。
傅介子
四十二世
傅勉
四十三世
任兖州刺史。
傅奇
四十四世
傅璜
四十五世
字雅游,授哀帝朝光禄大夫。封高武侯,又见笃行。
傅喜
四十六世
生子衍、辅、弼。字子卫,授光武朝昆阳侯。
傅俊
四十七世
任兵部尚书。
傅衍
四十八世
安帝永高置亭侯。
傅铁
四十九世
傅溥
五十世
傅文明
五十一世
字南容。灵帝朝安定都御史邦议郎。
傅燮
五十二世
字彦林,号别咸,授拂凤太守。
傅干
五十三世
仕献帝朝有功卿邦荣之。
傅仕仁
五十四世
蜀汉朝祖,字兰石,任延熙朝平阳侯。
傅虾
五十五世
西晋朝祖,字休奕。任泰始朝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
傅玄
五十六世
生承圣、承仁、承义、承智、承和、承孝、承忠。
傅咸
五十七世
官印黄煊门侍郎,由宁州迁山东青州。
傅承义
五十八世
仕襄邑令。
傅浑
五十九世
字长献,南北朝仕为右丞。
傅迪
六十世
南北朝祖,字仲虞,仕刘宋历位太尉行参军。
傅弘
六十一世
任山荫令
傅曾卓
六十二世
字秀圭,赐爵新亭侯,迁尚书左丞。
傅琰
六十三世
号攸期,拜安远将军迁中书博士。
傅永
六十四世
字景平,任梁武帝朝新始令。
傅岐
六十五世
字伯祚,南北朝迁建威将军升御史中丞,甚得司职之体。
傅隆
六十六世
南北朝迁雍州刺史。
傅伏
六十七世
字宜事析太安任隋帝朝监右卫将军。
傅宰
六十八世
唐朝祖。
傅纯之
六十九世
任唐高祖朝扶风太守。
傅奕
七十世
唐时任河南府尹。
傅廷
七十一世
唐朝武则天时在朝廷做官,当时其国号改周就是因傅游艺而改,他很崇拜武则天,所以,其子也取名从周
傅游艺
七十二世
傅从周
七十三世
回籍青州。
傅霖
七十四世
傅彤
七十五世
唐朝时授侍御史职。
傅枢
七十六世
唐五代祖,任朝阳侯。
傅瑚
七十七世
傅彪
七十八世
宋朝祖,由青州析孟州。
傅循
七十九世
宋朝授内殿直部。
傅潜
八十世
字命之,由进士迁龙图学士权开封府。
傅求
八十一世
号钦之。一谱载系翼公长子。十载能文,未冠及第。宋熙宁时官至中书侍郎,清直勇三德卓著及卒,太后谓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始终不渝,金玉君子也。
傅尧俞
八十二世
宋哲宗时由山东孟州济源县官籍江西临江府之新淦县转居南昌府进贤县之洪桥。
傅宣
八十三世
号公时。宋宣和时举进士,官至青州司法参军,后升员外郎。
傅察
八十四世
字行熹,宋咸淳时有神童之目,因元乱遂隐居不仁,安贫乐道。
傅自握
八十五世
生元顺帝十年。明洪武二十六年钦调湖北沔阳指挥众事。后封明威将军。
傅履
八十六世
洪武朝镇远将军
傅广
八十七世
傅溶
八十八世
傅债
八十九世
傅旭
九十世
第九十一代祖。其后居沔阳门楼湾、傅家台、五业潭、黄沙湖。
傅柏
九十一世
傅文汇
九十二世
清朝始祖
傅大言
九十三世
傅肇弼
九十四世
傅之纬
九十五世
生五子祖贵、祖智、祖道、祖杰、祖雄。
傅康
九十六世
傅祖智
九十七世
傅位鳌
九十八世
傅禄玺
九十九世
由沔阳门楼湾迁天门黄沙湖。
傅名成
或明成
一百世
傅寿润
一百零一世
生子开榜、登榜。登榜生子汉香。
傅德新
一百零二世
生子铜汉、同兰、同兵。同汉生子雪阳、照阳;兵二生子天好、天祥。
傅开榜
一百零三世
生子主流、主光、东渔。1976年回迁门楼湾。
傅同兰
一百零四世
主流曾执教乡学,卒于二OO二年,生子傅振、傅维(兼祧戴氏,改名戴维)。主光以经商初迁武汉,后迁广州,生子傅泽融、女傅宇虹、傅宇霞。东渔从仕初迁武汉,后迁北京。
傅主流
傅主光
傅东渔
一百零五世
傅泽融
一百零六世
傅氏家族代代兴盛,源远流长
现如今离婚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对古人的生活的想象,似乎是会觉得,古人想要离婚,尤其是女子想要离婚,应该是非常难的事情了。毕竟在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经常听说男子休妻,却很少见到女子休夫或者离婚的,这恐怕只有在小说里面才会存在了。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宋仁宗最疼爱的女儿,福康公主,她即便是自己身为公主,却也还是对自己的婚姻无能为力,想要离婚却一直办不到,为何她身为公主却还这么难?是因为宋朝时期对女子离婚有什么要求吗?
1从连夜回娘家到奉主无状
关于福康公主的婚变,最易找到的记载是《宋史公主传》。内容大略如下:
玮朴陋,与主积不相能。主中夜扣皇城门入诉,玮皇惧自劾。谏官王陶论宫门夜开,乞绳治护卫,御史又共论主第内臣多不谨,帝为黜都监梁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应为梁怀吉)一辈十余人。后数年不复协,诏出玮于外,主降封沂,屏居内廷。久之,复召玮,使为驸马都尉如初。英宗立,进越国长公主。神宗治平四年,进楚国大长公主。熙宁三年薨,年三十三。以玮奉主无状,贬陈州。
显然,当时福康公主与驸马李玮关系非常恶劣,以至于福康公主某天半夜奔回皇城,叩门告屈,驸马惊恐,主动请罪。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续长编》),这事发生在嘉祐五年九月的某一天。
但是,谏官、御史的关注点全不在公主受了什么委屈至于半夜跑回娘家,而是抓住宫门夜开这件事不放,或认为公主和宦官的关系有失谨慎,最终处分了公主身边的一众宦官。根据《宋会要辑稿》,这一事件以后,公主的内侍都被换成了年长谨慎者,并且不准与驸马过多接触,这也算是保护公主的方式。但是,事实是公主与驸马依然数年不复协。宋仁宗只好再次下诏,使李玮到外地做官,又降了公主的封国,同时将公主隔离在内廷,两人似乎是分居不分家。
奇怪的是,之后一段时间,李玮又被召回,仍然做他的驸马都尉。公主一度下降的封国等级,也在英宗、神宗年间得到了提升。看起来这件事似乎得到了平息。然而,到了熙宁三年,福康公主突然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而李玮被贬陈州,罪名是奉主无状——事情就这样以福康公主的不幸死亡画上了句号。而奉主无状四字,则会让人联想李玮是否虐待了公主。只可惜,《宋史》里没有留下更详细的记载。
2司马光:是公主的错,然后他们离婚了
至于《续长编》对福康公主婚变的记载,大段内容摘抄自司马光的私家记录《涑水纪闻》。
宋朝的士大夫多有做私人记录的习惯,现在一般称为笔记小说。这些记录有纪事为主的,如司马光《涑水纪闻》;有日记,一般称为日录,如王安石《熙宁奏对日录》;有读书笔记,如洪迈《容斋随笔》;还有游记,如陆游《入蜀记》;也有平生手泽,由他人编辑成笔记形式,如苏轼《东坡志林》。和今天的人写作博客文章相似,这些笔记都为当时发生的事留下了痕迹。虽然号称是私人记录,但是有很强的公共性质,写作的目的就是使之流传。
在《涑水纪闻》里,司马光对公主婚变之事做了详细记录,并写下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司马光认为,两人失和,首先是公主看不起李玮,玮貌陋性朴……(公主)自始出降,常以庸奴视之。又因为公主身边小人——主要是公主的乳母韩氏——的挑拨,关系更加恶劣。梁怀吉等内臣是公主身边的旧人,公主非常宠爱他们,一次公主和他们一起饮酒,被李玮的生母杨氏看到,公主发怒,出手打伤了杨氏。因此才引起了外界的喧哗。
司马光还记载,由于朝廷将梁怀吉贬到了外地,引起公主的激烈反应,或欲自缢,或欲赴井,或纵火欲焚第舍,这都是为了胁迫皇帝,要求他归还梁怀吉。皇帝不得已,才只能召回梁怀吉。但是公主还是厌恶李玮,从此不肯再进入宅院的内院卧室,只肯呆在客厅里,昼夜都不睡觉,行事如同癫狂:或欲自尽,或欲突走出外,状若狂易。她身边有人将这些事上报了皇帝,皇帝才作出了一系列对公主及其亲信的处罚。
这里,司马光摘录了嘉祐七年三月皇帝所下的制书,其中说,当初是因为公主看起来很聪明,所以才让她下嫁,没想到竟然如此有失体面,如果公主不能在别人家安分生活,那怎么能对社会有好影响?(苟不能安谐于厥家,则何以观示于流俗,)于是将福康公主的封国由兖国公主降为沂国公主,而安州观察使、驸马都尉李玮改建州观察使,依旧知卫州。
司马光还提到,公主回到宫禁中生活之后,皇帝多次派人安抚李家,并且赏赐重金,传话说凡人富贵,亦不必为主婿也,于是李玮的兄长李璋上书,托称自己家配不上公主,希望离婚,皇帝就允许了他们离婚。由于失和是因为公主的过错,所以没有处罚驸马。
总之,按照司马光的记载,一切都是因为公主宠爱内侍,不尊敬夫家,并且受到了奸人的挑拨。至于公主与李玮的离绝,也是仁宗暗示,由李家提出,仁宗允许。
看起来,一切都由公主挑起,以皇帝申斥公主结束,都只是皇家内部的事,仁宗也留下了深明事理的形象。
不过司马光没有提及的是,仁宗皇帝的立场本是偏向公主的,当时处罚公主,是群臣围攻之下无奈的结果。而围攻公主的领袖,正是身为谏臣的司马光本人。
3被围攻的公主和铤而走险的母亲
当时群臣围攻公主的奏状,被集中收集在《宋名臣奏议》中。由于宋仁宗天性宽仁,欣赏直言敢谏的大臣,所以当时的言论环境非常自由,大臣们批评的矛头可以毫无顾忌地对准皇室乃至皇帝。在这个事件中,没有一个人指责驸马,所有的大臣都将矛头指向了公主乃至皇帝。
在婚变事件中,言官对公主的控诉点,起初主要集中在公主深夜入宫,夜开宫门,破坏了皇宫门禁制度。一系列弹劾之后,皇帝将公主的骄纵归结为身边内侍的教唆,因而把公主身边包括梁怀吉在内的内侍都贬去他处。不久,仁宗因为公主的反抗而不得已召回梁怀吉,此事被言官发现,又掀起了新一波的弹劾浪潮。
时为谏官的司马光是这几次弹劾的主力军,他先写了一篇奏状,将矛头指向公主身边的宦官,认为皇帝不该为了安抚公主而召回宦官梁怀吉与张承照,这些人罪恶山积,当伏重诛,皇帝宽容,将他们放走,朝廷内外的舆论才平息,现在才几个月又召回,人言可畏,不利于管教公主,也不利于皇帝的名声。针对公主的种种失控举动,他还援引前朝的故事,暗示公主有这样的举动,一定是受到了身边人的挑拨,要皇帝应该效法前人,重罚公主身边的小人,以管教公主。
过了几天,司马光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奏状批评皇帝对公主的教育,文中将太宗之女献穆公主与福康公主对比,阐述公主教育的重要性。献穆公主就是剧中已经登场的魏国大长公主,下嫁北宋国初大将李崇矩之孙李遵勖(有说法认为他是济公的先祖),但她成婚后贵而不骄,从未嫌弃夫家,而是生活俭朴,尽力相夫教子,温顺而不妒,最终得享令名,司马光认为,与太宗相比,仁宗没有教导好公主,使她养成了骄纵的脾气,对此事是有责任的。
之后,李玮降职外任、李玮的生母杨氏搬出公主府第的命令下达以后,司马光又站出来,坚决反对让驸马外任。他奏道:皇帝你让李玮做驸马,本来是为了给李家施以恩宠,皇帝你当初就尝过母子分离的痛苦,现在怎么害得李家母子分离?驸马如果有过错,公主也应该被降罪!这里说到仁宗让李玮做驸马,是为了弥补仁宗不能奉养生母的亏欠,这一点在众多史料中都提及,也是当时朝中大臣所共识。这确实是针对仁宗的一记杀着,终于促使皇帝作出了申斥公主的决定。
围攻公主的不止司马光一人。当时的左正言王陶、殿中侍御史吕晦、知谏院唐介、监察御史傅尧俞等等,都参与过对公主夜开宫门、皇帝驱逐驸马、召回公主内臣的弹劾。对于皇家的这次挑战,成为了他们心中共同的光辉往事。司马光为吕晦撰写墓志,特别提到了吕晦弹劾过公主这件事。而苏轼撰写关于司马光的重要传记《温公行状》时,也特别提及了司马光弹劾过公主。可以说,仁宗朝的这些名
傅姓历史坏人
本文2023-10-17 11:55: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