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的第一世家是哪个家族???
关注
翻开史书,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可以说基本上就是以帝王将相为主线的历史,历代皇帝自不必说,肯定是历史的主角,但是世家大族偶尔也能影响历史的走向,其中有这么个家族,历史悠久,《二十四史》中有明确记载的,从东汉至清末,这个家族出了96 个宰相级人物,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以及186个文化名人,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这个家族非同寻常,它就是中国历史第一世家大族——琅琊王家,琅琊王家真正在东汉崛起,东晋朝时到达顶峰,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里“王”就是指琅琊王家,东晋的建立主要就是靠来自琅琊王家的王敦,所以东晋四大世家大族"王谢袁萧",琅琊王家排在首位。这么牛的家族,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同时分析这个家族是怎么炼成的。

世家大族
一、琅琊王家起源
“琅琊”是指琅琊郡,是秦代的三十六个郡之一,在现在我国的山东临沂地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人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就在这时王氏也举家南迁,来到会稽,所以有“会稽王谢两风流”,之后,因对故乡思念,所以一直都以琅琊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王家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代,秦代时,王家出了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个著名将领,为秦国灭六国立下汗马功劳。西汉时,王家开始发迹,出了王吉父子非常清廉,朴素,刚正直谏,官声非常的好,王吉做到了博士谏议大夫,他的儿子官至御史大夫。
二、琅琊王家的顶峰
魏晋时王家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王祥,东汉末年他隐居了二十年,后来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太尉等职务,在西晋时,被升为太保,王祥不光官当到了极点,还是中国历史有名的大孝子,是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祥著有《训子孙遗令》,这可能是琅琊王家能够成为第一世家的秘密。

卧冰求鲤
东晋时,王家达到了,达到顶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在王敦和其堂弟王导的主导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就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所以,在东晋建立后,琅琊王家权势达到了顶峰,王敦主内掌握了朝政,王导在外带兵,可以说整个朝政都在王家手里,王家子弟也多高官厚禄。所以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除了当官的,在书法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是琅琊王氏的后代。东晋之后琅琊王家开始衰落,但仍然举足轻重,仍然称得上第一世家大族。

王敦

王羲之兰亭序
三,孝悌传家,成就第一世
由三宗史料可以看到,在荀况、韩婴和司马迁的心目中,太公见文王时的年龄,都是七十二岁。尤其是荀况,虽为赵人,但曾三作“稷下领袖”,其言必定源自齐人或齐典。那么,这一“认定”,能和其它有关的典籍相容吗?我们说,可以的。比如,《说苑》里有“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⑻的话。《说苑尊贤》里有:“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这里“年七十钓于渭渚”、“年七十而相周”中的七十,因系整数,故可视其为约数。又如《尉缭子·武议篇》里有:“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能此合也?”这里所说的“过七十余而主不听”后“及遇文王”,也是支持太公投靠文王时是七十二岁的。当然,不同的说法也有,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太公八十而遇文王”,我们以为这种说法比较晚近,其中多有文学夸张的性质。如李白的《梁甫吟》里,就有“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的句子,有论者也把其当着史料信从⑼,或是把“姜太公时年八十有三”当作史料应用⑽,就不足取了。二是有人主张“‘七十’、‘七十二’、‘七十余’均非具体数字,乃我国古代表示‘至大无极’的一种神秘数字”⑾。落实到年龄上,如前所述,认为是古人用以表示年长的意思,并不能代表姜太公的年龄,太公当时的年龄应更小许多。我们以为,把七十二岁减少十岁,或者二三十岁,也许并不影响太公老骥伏枥的形象,甚至从生理上说,还更加合乎常情,比如牧野大战之时他可以更年轻些。然而,仅凭想象得到一个数字,既无新发现的史料支持,又和现有文献记载相抵触,恐怕也是不足取的。第二,是太公投靠文王的具体年分。据前面“文王在位时间”的讨论可知,机动的范围并不大,也就是文王被从羑里放归到其卒年,即公元前1056--1050共七个年头的初年或次年。因为,即使排除神话性质的“同梦说”⑿不论,参照《尚书大传》的“羑里营救说”、《楚辞·天问》的“屠市偶识说”以及《鬼谷子·忤合第六》的“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等史料,都不难想象得到,太公和文王的相识,并非始于渭水之阳的鱼钓。《太公六韬》和《史记周本纪》里说的,太公和文王的初遇,是因文王做了一个梦,又经卜师占卜,结果果然在荒山野岸遇到了“坐茅以渔”的太公,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信从的。比较之下,还是宁可相信《史记齐太公世家》里的话: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须密、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另外,在《说苑·指武》篇里,还有细节的记载:“文王曰:‘吾欲用兵,谁可伐?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讨论到此,初步的结论已经有了:即太公投靠文王之年,最大的可能应是文王从羑里回归的初年,即公元前1056年。这年他是72岁;72加上1056,姜太公应生于公元前的1128年。第三,是太公的卒年,相关的史料主要也是两种。一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一是《古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今本竹书纪年》记有“周康王六年,齐太公薨”。不难看到,司马迁的说法是“盖”字当头,无从追索;而《竹书纪年》的记载却是定位明确,毫不含糊。问题是,《竹书纪年》的这一记载,可信程度又如何呢?须得作进一步的考证。众所周知,出土于西晋汲郡(今卫辉市)古冢的《竹书纪年》,宋代时已经亡佚。今天所流行的本子,无论是“今本”还是“古本”,都是后人依据西晋以后的各种史籍汇集而成,难免真伪互见,参差不齐。不过,所幸的是,有关太公卒年的记载,却是实证仍在,而且来路明确的。所谓实证,就是著名的“齐太公吕望表”碑文,碑文中有:“(晋)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冢而得竹策之书,藏书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其《纪年》曰:‘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参考年数,盖寿百一十余岁。”文中的“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正是今、古二本汇集之源。原碑虽已丢失,但“下真迹一等”的拓片,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所谓来路明确,又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该碑的落款清晰--“太康十年三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造”。太康十年是公元289年,距汲冢被盗的太康二年(一说太康元年或咸宁五年),中间只有八年。另据《晋书》束皙、荀勖、卫恒等人的列传,《汲冢书》原为“蝌蚪文”竹简,随即被转运收藏到了朝廷秘府,翻译过程有相当的时间。立碑人卢无忌,应是在京都洛阳的秘府,亲自目验了那支(或为两支)“四十字”⒀的牍简。碑文中有“太公之裔孙范阳卢无忌,自太子洗马来为汲令”的文字,可为佐证。二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为公元前213年,“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是在公元前299年,也就是说,《汲冢书》确是在地下埋了近六百年的战国真迹;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至少确是战国时期,约略与荀子同时的魏国人的看法。查核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太公的享年应为公元前1128年--1015年,即113岁。它和“齐太公吕望表”中所说的,“盖寿百一十余岁”也是相应而不悖的。此外,还可以参照《吕氏家谱》、太公故里(今卫辉市太公泉镇)人对始祖太公的祭祀,续加说明:太公的诞辰是农历八月初三,冥诞是农历十月二十。一生经历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纣和周武王、成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务了包括殷帝乙、纣王和周文王在内的五位帝君。可以说,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唐叔虞是成王的同胞幼弟。《左传·昭公元年》说:“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己:‘余命尔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史记·晋世家》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唐叔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封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我们姑且不论故事中的“神话”部分,是当时的人编造或是其后不久的人附会。还是同样的理由,若说唐叔也系和武王年龄相仿佛的后妃所生,就更不易解释:何以武王和该王后结婚二十年内(时间或许还更长)一直未曾生育王子,而是过了四十岁却一生再生?现在,若是把王后定位于晚嫁的邑姜,就简单多了。邑姜正当青春年少,先生了成王,隔年又生唐叔虞,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
世家的解释
(1) [aristocratic family]∶旧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 仲子,齐之世家也。——《孟子·滕文公》 出身世家 (2) [biography of the dukes or princes under emperor]∶《史记》中 诸侯 的传记。如:《晋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 详细解释 (1)世禄之家。后泛指世代 贵显 的 家族 或 大家 。 《孟子·滕文公下》 :“ 仲子 , 齐 之世家也。” 《汉书·食货志下》 :“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世家,谓 世世 有禄秩家也。” 宋 梅尧臣 《川上田家》 诗:“醉歌秋草间,颇与世家寡。” 丁玲 《 团聚 》 :“他又替她选好了一个名门世家。” (2) 《史记》 中用以 记载 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 司马 迁 撰 《史记》 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 《世家》 三十篇; 欧阳 修 撰 《新五代史》 亦著 《列国世家》 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 、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一。 (3)家世;世系。 《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 :“ 袁建丰 , 不知 其世家也。” 《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 :“ 白再荣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 (4)指以 某种 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 《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 《老残游记》 第三回:“ 先生 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曹禺 《北京人》 第一幕:“嫁到我们这读书的世家,我们 家里 什么都不 讲究 ,就讲究这点臭 规矩 !” 陆文夫 《小贩世家》 :“小贩而称世家,有点 不伦不类 。” (5)犹言世交。 《红楼梦》 第四八回:“况且那 张德辉 又是个有年纪的,咱们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么得有错。” (6)世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先生世家何郡?”
词语分解
世的解释 世 ì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很多年代;好几辈子)。世纪(指一百年)。 流芳 百世。 一辈 一辈相传的:世袭。世家(封建 社会 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 ,以与天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世家的解释
(1) [aristocratic family]∶旧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 仲子,齐之世家也。——《孟子·滕文公》 出身世家 (2) [biography of the dukes or princes under emperor]∶《史记》中 诸侯 的传记。如:《晋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 详细解释 (1)世禄之家。后泛指世代 贵显 的 家族 或 大家 。 《孟子·滕文公下》 :“ 仲子 , 齐 之世家也。” 《汉书·食货志下》 :“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世家,谓 世世 有禄秩家也。” 宋 梅尧臣 《川上田家》 诗:“醉歌秋草间,颇与世家寡。” 丁玲 《 团聚 》 :“他又替她选好了一个名门世家。” (2) 《史记》 中用以 记载 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 司马 迁 撰 《史记》 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 《世家》 三十篇; 欧阳 修 撰 《新五代史》 亦著 《列国世家》 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 、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一。 (3)家世;世系。 《新五代史·唐臣传·袁建丰》 :“ 袁建丰 , 不知 其世家也。” 《新五代史·杂传·白再荣》 :“ 白再荣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少为军卒。” (4)指以 某种 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 《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令岳翁诗礼世家,令阃必闲内则,以情告之,想无难色。” 《老残游记》 第三回:“ 先生 本是科第世家,为甚不在功名上讲求,却操此冷业?” 曹禺 《北京人》 第一幕:“嫁到我们这读书的世家,我们 家里 什么都不 讲究 ,就讲究这点臭 规矩 !” 陆文夫 《小贩世家》 :“小贩而称世家,有点 不伦不类 。” (5)犹言世交。 《红楼梦》 第四八回:“况且那 张德辉 又是个有年纪的,咱们和他是世家,我同他,怎么得有错。” (6)世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第一本第二折:“先生世家何郡?”
词语分解
世的解释 世 ì 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很多年代;好几辈子)。世纪(指一百年)。 流芳 百世。 一辈 一辈相传的:世袭。世家(封建 社会 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人间 ,以与天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历史上,中国的第一世家是哪个家族???
本文2023-10-17 10:39: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