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第1张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沈姓,为黄帝轩辕氏之裔。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来,欢迎阅读本文!

 相传少暤金天氏(即少昊)有一裔子曰味,为无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某官,并把汾河、洮河洪水制服,为农耕作出了贡献,黄帝孙颛顼挚帝把汾河流域封给他为邑。其后在该流域建立起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周王朝时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辅佐成王有功,受封食采于沈国,其子孙以国为姓。

 自沈聃季至沈氏84世沈春景,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先从河南省汾河流域的沈丘,沈丘城,安徽北部临泉等地向下游淮河流域的安徽凤阳泗县、滁州市周围播迁,繁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高邮、扬州、苏州;浙江省的杭州、绍兴、松阳、湖州等地,并以湖州为中心,三国时设置吴兴郡,堂号为吴兴堂。

 永定沈姓大都属于吴兴郡,分布于14个乡(镇)58个村,人口139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按全国三百家姓氏排列为第三十七位。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自海昏侯沈戎于汉时从江北移至江南。至唐代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沈氏第87世沈彪征粤赣南之蛮獠有功被赐封为武德侯。宋微宗时沈氏第104世沈文贤,字启承,号明源,仕任福建道汀州府尹,娶陆氏,生一子廷辅。后因中原板荡,国人大势迁徙,沈民第105世沈廷辅时中探花,官为谏议大夫,于宋南渡时择居于建阳县城。至此,沈廷辅为沈氏的入闽始祖。

 二、繁衍

 沈氏第105世沈廷辅,名太一郎,字帷,号恒忠,自幼随父在汀州任所攻读书经闻名。一日,上杭新科进士杨光邦进府谒见,廷辅随父出见,光邦见其才貌过人,日后必有贵福,即把亲女许配。婚后,光邦授浙江道处州府理刑,便接其夫妇至处州府。不到二年,光邦擢升山西巡按,其夫妇归杭州,嗣登进士及第,中探花,官拜谏义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并于宋南渡择居建阳。生沈一郎,字椿、二郎,字揪、三郎,字松、四郎,字柏、五郎,字桂、六郎,字榕、七郎,字根、八郎,字枝。

 三、播迁入永

 沈廷辅第八子、沈氏第106世沈八郎,字枝,后由其父派居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妣张氏,生千一郎(绍怀)、千二郎(绍慎)、千三郎(绍恪)、千五郎(绍恒)四子。沈八郎夫妻善心,施报恩寺,有禾田一千五百斛,载粮五石七斗。沈氏第107世沈千五郎,妣巫氏,生原安、原定、原宜、原宝、原守五子。其中沈千五郎次子沈原定,号十一郎,妣陈氏,生开仕(千十郎)、开麟(千十二郎)、开贤(千十四郎)、开文(千十七郎)四子。其中沈原定三子沈开贤(千十四郎)于宋末之初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迁徙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凤城沈家坪,后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开基。后沈开文之七子沈万七郎(正崇)也迁入永定堂堡村开基。沈开贤(千十四郎)、沈万七郎(正崇)、沈万二郎为永定沈姓的开基始祖。

 第二节 分布

 一、虎岗乡

 灌洋秋竹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第五世)沈仁礼从堂堡河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7户700余人。仁礼房。

 坑源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一松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61户270余人。仁寿房。

 郑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第六世)沈景春于明代期间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160余人。仁寿房。

 木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爱吾从郑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1代9户40人。仁寿房。

 二、高陂镇

 睦邻富瑶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昌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20户500人。仁智房。

 和兴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志慎从堂堡村迁抚市牛栏山,1990年又转迁和兴村开基,现已繁衍23代19户85人。永宗房。

 蝴蜞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秀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5户70人。念八郎下寨祠公房。

 三、坎市镇

 大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34世(永定十九世)沈鼎新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90人。念八郎房。

 卓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官福之孙沈万全(永定十世)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户人。

 四、抚市镇

 东安黄龙(黄坭湖)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福宗从湖雷增瑞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57户250余人。念八郎房下寨祠公房。

 五、龙潭镇

 虞坑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11世)沈孟宪,号静斋仁忠房之孙沈龙溪之裔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30余人。

 六、湖雷镇

 藩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九世)沈青塘之曾孙(十二世)沈显吾从河坑社背排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0余户1000余人。

 溪口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永定十一世)沈虽梦(又名尹觉)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0余户1000余人。仁纲房,

 增瑞(增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明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户人。

 象牙凹背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万五郎之裔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4户130余人。

 七、堂堡乡

 堂堡乡境内沈姓均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万七郎(正崇,沈天文,又名千十七郎之第七子)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洋沈家坊迁入开基,妣马氏三娘,其后裔分布为:

 (一)村中村

 大路下、鸭妈坑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惠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5户150余人。

 上坑头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东山(伯华)从村中老屋角迁入开基。后永定第十九世沈德昌、沈华昌兄弟从塘背村永安居迁入。现已繁衍25代33户135人。属仁忠房。

 湖塘里村(含上、下湖塘)。上湖塘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孟玢、沈孟仪从背头岗迁入开基。下湖塘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伯生(飞渡)从背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50户1003人。属仁纲屏山房。

 背头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前扑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100余人。

 坎上(含黄屋楼)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房之毅沈龙岗、沈龙茂、沈龙会(沈氏第118世、永定九世)三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5户70余人。

 中心屋(即白象祠)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沈春潭(伯化,永定十世)各有一脉后裔留在原地定基,现已繁衍25代20户84人。

 下老屋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沈颉制一脉,现已繁衍25代28户140余人。

 仓背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一脉和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纲房永定十二世沈槐生之裔,现已繁衍25代11户38人。

 永安居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伯瑞(鳌石)一脉沈梅仙(君节)之裔,现已繁衍25代22户100余人。

 田下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三世)沈寿远第三子沈永成(永定四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13户70余人。背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屏山子沈孟修、沈懋所(永定八世)之子沈守绳(有励、沈任九(有重)两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83户350人。

 大片里。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曾孙沈恒仪、沈和瑞等五兄弟从塘背下老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00余人。

 (二)河坑村

 黄泥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1世(永定二世)沈念四郎之子沈元通(寿耆)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9户40余人。念四郎后裔还分迁江西、四川、广东潮汕等地。

 下坝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裔沈声园(永定十四世)从堂堡白象祠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31户550余人。

 凉伞寨。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孙沈安所(永定十二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125人。

 长岌下、高也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春潭(伯和)之曾孙沈弘我从堂堡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6户76人。

 凹背窠。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沈逵孚(永定十五世)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户100余人。

 壁子上。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昌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含沈和豫一脉13户)150余人。

 书太楼、应三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隆从塘背村迁入定居,现已繁衍23代15户60余人。

 社背排(含商也楼、应三楼、凤德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永定十世)之子沈诰山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26户520余人。

 溪济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立所)之裔沈慧香(永定十世)由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89户360人。

 河坑寨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原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鸿儒(元英,永定九世)一脉从水口村迁入开基,后其出仕进士,官任后举家搬迁,现由第十世沈慧香之裔沈清亭(永定十五世)及沈解龙之裔沈庆和沈云盛(永定十五世)共处开基,现已繁衍22代43户200余人。

 山塘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龙溪(永定九世)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1户40余人。

 汉坑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之裔沈仁重、沈礽嵩(永定十五世)从堂堡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6户60余人。

 宝斜坑村(又称背睐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盛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8户200人。

 (三)下村

 水口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孟似(昆洋,永定八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8户230人。

 扶科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惭先、沈运庆(永定十二世)兄弟俩从水口井边楼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0余人。

 井边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遁斋(伯跻,永定十世)之孙沈怀二、沈迈擎、沈德臣等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0户210人。

 杨梅坪、富角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之孙沈正庵(永定七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65户260人。

 (四)内龙

 内龙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静斋之孙沈龙湖(永定十世)从塘背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7户240余人。

 (五)朱罗村

 朱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宁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4户52人。

 (六)宝溪村

 青菜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沈岐山(永定第十世)之子沈松轩(永定第十一世)从下老屋角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户105人。

 上倒水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永定第五世沈仁纲房屏山之裔沈德光(永定第十二世)从背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5户20余人。

 八、合溪乡

 菜地下甲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亮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5户470人。

 菜地沈屋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十二世)沈会文从菜地下甲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1户91人。

 九、凤城镇

 大园村(原峰市大园石壁下塘尾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二世)沈百二郎,号仕贤从水寨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90余户145人。1998年,因棉花滩水电站建设移民至凤城镇练坑,现称凤城镇大园村。

 南郊居委会沈屋。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8世(永定八世)沈孟化(观瀛)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53户230人。

 十、城郊乡

 大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正崔,号六三郎,字叶柳于元代从永定县城沈家坪迁入开基,后其后裔有迁广东,卒后又葬于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被称为“福广公”。现已繁衍21代37户160人。

 龙门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六世)沈广全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代户人。属万二郎后裔。

 十一、峰市乡

 新桥头水寨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三世)沈万二郎,号正仑(千十七郎,字开文之第二子)从堡村迁入开基,峰市沈氏称一世祖,现已繁衍代户人。

 程均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三世)沈念三郎,讳玉荣(百二郎次子)由新桥头水寨里迁原峰市大园,后于1443年由其母张孺人带四子迁入程均坑开基,现已繁衍24代43户200余人。

 十二、洪山乡

 上田梓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四世)沈福清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2户100余人。

 十三、湖山乡

 里佳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纪(为湖山一世)从堂堡垒中村迁平和长乐居住,至湖山第五世沈三郎,因常来往于里佳狞猎。一天,在该村天花岽岐山子露宿一夜,见绿竹乘风交扫于地,且自后此地不生草不生青苔,即认为此地是吉祥之地,就举家从平和长乐迁此开基,现已繁衍27代343户1375人。

 赛华(含兰林凹、碓下、上下斜)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十五郎从里佳村迁入开基,后裔分迁兰林凹、碓下、上下斜等地,现已繁衍27代270户1100人。

 十四、培丰镇

 长店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二十世)沈某某从坎市斜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户20余人。属念八郎房沈文明后裔。

 第三节 谱牒

 明朝正德十年(1516年),沈氏第117代沈孟銮(毅斋)为永定学氏第一次修谱。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沈孟銮再次进行修订。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沈氏第116代沈玉璋(九山)为永定沈氏修编第二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等内容。

 清顺治十一年(1644年),江南无锡县沈氏,永定县知事在湄主持编修永定沈氏第三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官职、家训等内容。

 清康熙五十三年(1677年),沈氏第119代沈人茂编修永定沈氏第四部族谱,此谱现存堂堡下村塘头沈进宏处。

 建国后,由永定吴兴永定沈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修一部较完整的《永定沈氏族谱》,由理事会作序,载有旧谱序、沈氏源流、祖庙祠、世代名人、清代以前仕宦、各村沈氏世系等内容,1996年出版,由沈崇庆、沈耀炳、沈文焜任主编、沈炳州、沈兆文、沈启洪、沈永秀任编委,全谱约2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墓葬

 沈千十四郎(开贤)墓:沈千十四郎,字开贤,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携家迁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永定县城沈家坪,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后裔分迁广东梅县松口等地,并称他为“福广公”,卒后葬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

 沈万七郎(正崇)墓:沈万七郎,字正崇(沈氏109世沈开文之七子),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举家迁永定县堂堡村开基,卒后葬龙岩东肖(白土)东坑头,坟茔艮山坤向,地形山蛇挂树,又名蛤子引蛇。1996年因新罗区东肖镇在此建筑水库、此坟蛇形不怕水(众裔看法)、坟茔未迁,只在龙岗上水库坝头筑沈万七郎纪念亭一座,颇为壮观,妣马氏,葬堂堡村中丰炉子潭古岸(张屋角),“飞天凤”形。

 二、祠庙

 永定沈氏宗祠:位于永定县城九一中路,清康熙年间创建。建国后改建为永定邮电大楼。

 堂堡赤境“沈氏家庙”:位于堂堡下村,由该村沈永实一脉裔孙所建,现存。

 堂堡沈氏中心祠:由堂堡九大房所建。建国后改建为粮食仓库。

 三、沈氏家族专用楹联

 人伦师表,岂维良史之才。

 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吴兴毓秀,清后传家。

 清后休文之骨,斡局彦璋之方。

09年5月5日3点47分出生

农历:二○○九年 四月 十一日 寅时

八字:己丑年 戊辰月 庚戌日 戊寅时

五行:土土 土土 金土 土木

五行缺水、火。不过“沈”字属水。

○沈·德 风

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为君子为政之德若风

德:五行属火;风:五行属水

○沈·定 一

取自《孟子•梁惠王上》:“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定:五行属火

○沈·弘 道

取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

弘:五行属水;道:五行属火

○沈·振 麟

取自《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振、麟:五行均属火

大唐疆域,广袤辽远,中原武林,一盟一谷号令武林,十大门派领袖群伦,诸多势力高手逐鹿江湖。而山野之外,亦有高人隐士隐遁其中,如南疆毒瘴之地,如漠北雪原海,又如更为广阔的海外诸岛。

东海之上,便有九岛四十二洞,岛洞之间纷争,亦不较中原稍逊,诸位岛主洞主在数百数千年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之中,有的覆亡了,有的孱弱了,但更有愈战愈强,甚至屹立不倒的海上世家存在。

其中东海三大武林世家、“蓬莱”千年方家、“洞天福地”康家、“经首道源”尹氏,这三岛,乃是九岛四十二洞之中奉为龙首的三家,他们的三大家主,因为超凡的武技或奇学,被诸位岛主洞主尊称为“世外三仙”

海外逸士,常有行踪偶然现身中原,并闯下偌大名号之人,如“天下第一”方乾,万花谷主人东方宇轩,十二连环坞总魁首“怒翻天”宫傲,其出身皆与蓬莱岛有关。而恶人谷“素手清颜”康雪烛与其亡妻文秋,更是“洞天福地”康家中人,若非康雪烛因文秋身故,为求重现亡妻真容前来中原,或许无人会知道世上有一脉奇妙的康家武学。

尹天赐出身东海号称“经首道源”的尹氏,尹天赐的父亲便是与蓬莱岛“天剑”方娥孙,洞天福地“不老神翁”康杖石并称“世外三仙”的“一念大道锁海天”尹无乾。尹无乾三女一子,尹天赐排行第三,他出生时,寄托了尹氏一族一统东海的巨大期望。

易之经义号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尹家所居之岛,便叫做“经首道源”岛。

战国时期,尹氏一族先祖尹春来得传文王易术,以易入武,领悟“上缺中满剑”传世数百年,及至三国争霸,东吴尹氏恐被乱世所累,举家迁往东海,从此扎根海岛之上。

东海之上,亦有纷争,尹家初到东海,饱受波及,虽然尹氏武学超凡,但东海豪杰轮番来犯,尹家不堪骚扰。十余年后,尹家有奇才尹思平取岛上“化金蚕”蚕丝配合岛上地势,布出“旺秋衰冬”奇阵,将前来犯岛群豪困于岛上十三日,群豪拜服。

依照尹思平定立家训,尹氏子弟若无法精通一门尹氏奇学或武学,不得出岛。在这样严苛的家规之下,尹氏每隔百年,常有天赋超人之后人降世,岛上大阵更多出“震雷风电”“离火生树”二阵,从此经首道源岛极少人敢冒犯,南北朝时期,尹家又出一武学高手,“海鲸”尹鸿音继承前辈剑术,更悟出“仰盂覆碗掌”,纵横东海四十余年,只有蓬莱岛方川子能与其交手不败,尹鸿音得数位岛主洞主投靠,尹氏一族从此逐渐壮大,与东海方家,洞天康家并称为东海三大世家。

尹家常有每隔数代,皆有天赋超凡之人降世,族中累积奇学渐多,但奇异的是家族人才向来难传三代以上,这也令尹家每隔数十年,常有人才空虚之险,尹氏一族常以为此乃上天对他们通达易道,暗窥天意的惩罚。

直到尹天赐出生之时,尹家正值百年鼎盛之时,父亲尹无乾以“海天锁”扬名于海上,祖父“乾坤不明谁断法”尹公卿以“乾天丝地”空手布阵之术和“上缺中满”剑的高超修为镇守道源岛,方娥孙曾与康杖石谈及,若尹家再出一大才,东海三分天下之势想来难以维持。

尹天赐出生时,尹公卿卦书推断,尹天赐当先习武学。果然,他在掌法上展现出极高天赋,十五岁修成“艮山掌法”、十九岁修完“生克掌”,二十二岁修成一百六十年尹家无人再能修习的“仰盂覆碗掌”被尹家视为家中珍宝。

东海海域辽阔,资源丰饶,诸岛之人,多以占据资源,与陆地通商为富家生存之道。

其中已然被众人探索开发,比较出名的乃是珊瑚形成之地“卧蛟岛”、盛产极品珍珠的“万珠洞”、岛上以及周围遍布奇异海兽的“珍兽岛”、以及盛产珍惜锻冶金铁的“乱银池”,

这四处所在各有其珍惜之处,而更为神秘之地“雾流岛”、“餐霞洞”、“饕餮冥水”等地,则极少有人能深入全身而退,其中隐秘,尚未传闻有人得知。

两岛一池一洞已然现世千余年,为争夺归属,诸岛各率从属,纷战争夺,数次易主,虽然多为三大世家把持,但子弟死伤,元气屡伤。

在诸岛逐渐把控在东海三大家手中之后,此四岛从此多半落在了三家手中,两百年前,三大家定出规矩,以三十五岁以下子弟参加十年一战的“东海霸王大擂”,在此擂上取得魁首者,可任选四地之中两处,由本家独占十年,而另外两地,则由二,三名分得,且大擂状元可选择进入“蓬莱”方家的“天圆地方殿”中诸阁之一、“洞天福地”康家的“碧海清音池”或“经首道源”尹家的“大衍盘丝洞”三处修炼圣地之一进行一年修炼。

二十二岁的尹天赐与大姐尹斐觉,二姐尹喙鹰一同出岛,参加景云元年(710)的东海霸王擂,尹天赐一局换用一种掌法,连胜十三场,以“回星手”赤手夺下方娥孙之孙“小天剑”方苍玉的“诡之剑”,十七招“仰盂覆碗掌”败被视为东海年轻一代第二高手的“帆上雪”康雪折,终得海状元。

尹家三代奇才同辉于天,方家这一代最强的方乾进入天圆地方阁闭死关,而康家本代并无武学上超凡之才,于是尹家威势大胜,尹天赐遗憾方乾未归,为证实自己名副其实的天才之名,在东海掀起诸岛之战,他邀战诸岛,以不同招式挫败对手为快,此举令诸岛才俊纷纷避之不战。

尹天赐无人可战,竟上蓬莱岛,邀战方乾,方家以方乾闭关回复,尹天赐性情狂傲,临时起意,竟邀战世外三仙之中的蓬莱岛主方娥孙,方娥孙含怒拔剑,尹天赐撑下十六剑,终被一剑穿掌,羞愤而归。

虽在家中姐妹安慰之下,尹天赐仍难以释怀,他发愤苦修,两年之后,决定前赴洞天福地,领取本应归海状元的进入“碧海清音池”一年修炼的奖励。

这一去,尹天赐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姻缘,抢亲洞天福地,大闹东海四岛十三洞,离别了生长于斯的东之海天,后来,大唐江湖上有了天下第一大帮,有了个爱恨随心的盖世豪杰。

尹家取尹氏先贤精研之大衍数义,融历代尹家贤者智慧于其中,将阴阳五行融合数术算学构造建成大衍盘丝洞,用以演天道之法,若智慧超凡之人进入其中,多能有所领悟,令其自身武技更上一层,但若只凭力气,愚顽不灵之人入洞研习,多半被迷幻所困,直至于死。

历代以来,东海多有高手奉上各种条件,以求进入其中开悟,但被困大衍盘丝洞中高手已有数百人,其中百年以来最为有名的几人便是七十年前入洞的“火神”祝雁、四十年前入洞的“七指算”文闰一、和十余年前入洞的“兽痴”连玉良、这几人入洞之前,都是东海有名有姓的高手,在外留下了广大的势力,至今尚有门下活动于外,欲设法援救主人脱困,但大衍演天之术,其内变幻万千,靠旁人脱出心魔之困实在是万难。

大衍盘丝洞本乃尹家所属,尹天赐若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进入其中,在海状元奖赏之中可以略过不提。

蓬莱方家的天圆地方殿坐落于“悟剑谷”之内,悟剑谷本为方家历代剑客练剑之地,南朝末期,当时方家最强剑客“繁花剑客”方敏君运用“花落幕”一式破碎山壁,察觉到山腹中空,内中更有天地,方敏君入山窟中细探,发现其内有数块天生奇石,功效各有不同,其中“清心石”散发清冷之气,清静人心,令人身处此间,格外敏锐。“大梦石”可让人一梦数日,“炼心石”可让人身坠幻景,经历贪嗔痴恶怒等数种炼心之验,而“烈火石”灼热如焚,中心蕴含一块不知几万年的“天外金”,方家炼剑大师断言,若此铁有办法取出,剑质当能超越岛中最好的宝剑“名非名”。

方敏君闭关三年,再悟二式“落花流水”和“杏花天”,于是又发现数块最为宝贵的“刻影”石,这种石头在绝代剑客内力激发之时,可将剑客身影刻入其中。

当武人突破那一刻,往往是精气神意全部最佳的巅峰,那一刻的剑意之深湛,是后来再练习无数次也难以重现的完美之做,而“刻影”石将此刻保留之后,不但方敏君可以通过重观剑影加速修为,后人更能通过历代先祖的刻影辅助习练剑术,方家历代常有杰出后裔诞生,此石助力极多。

后方敏君将悟剑谷内山窟整修,把各类已知功用奇石放入其中各阁,未知功用之石放入秘阁。取名,天圆地方殿,以为天地造物神奇,非人可知其因果。

天圆地方殿不仅有各类奇石,亦常有方家长辈顿悟之时剑气留痕,又或领悟之书册遗留其内,若有缘者进入其中,收获往往甚为丰厚,若能从奇石之中得益,更有奇缘。

东海康家得天独厚,占据洞天福地之岛,岛上奇华异草,冠绝东海,当年能让血脉脱胎换骨的“泥兰果树”结果,康知澜带康氏门下血战六十七天,击退来犯各种海中异兽与前来争夺之人,终于等到果熟而落,三颗“尼兰果”让康家损失二十三名直系精英,却让康家后裔天赋异秉,身体强健异常,更兼得岛上的“碧海清音池”之助,康家虽然多有爱好杂艺之人,仍能凭借先天优势数百年占据东海三大家之位。

碧海清音池,位于康家的云中谷内,此池天地成就,由地底灵泉成就,泉水涌出,做清澈汩汩之音,,岛上灵花奇兽,大半因此泉得益。康家先祖发现,若武人浸泡其中,可洗髓锻体。

康氏历代拓展碧海清音池功用,将主池池水引入数个人工开垦之小室小池,以各类奇树奇花栽种搭配,形成各类效用。

譬如栽种了数百株换颜花的“改容室”,池水色泽乳白,浸泡于内,可令人去除体内融余赘肉,一日之内改容换貌。

又如“水母池”中浸泡了一只“万年电水母”,经过其喷吐过的池水精华再调配饮下之后,可令人运用轻功更为轻灵曼妙。

又有常笑屋,屋内池水周围载着一颗“笑口常开”树,若心情烦闷,可入此屋,池水散发香气,可令人想起开怀过往,大笑数百息。

而强壮筋骨的“力王池”、增强肌肉韧性的“大柔池”、端坐百日可增进内力三成的“纳海厅”等等,都让武人垂涎畅想。

尹天赐想要进入的,便是“力王池”,尹氏一族内功修为配合易术,讲求机巧,却弱在刚猛,但尹天赐性情豪放,自以为“仰盂覆碗掌”等尹家家传掌法,并无完全契合自身心意的掌法,败在方娥孙剑下之后,他有意将掌法再行变化,以求提升。

尹天赐每日在力王池中浸泡,兼练掌法,两月之后,却察觉此地的掌谷人康华真偶尔会来力王池偷看他练掌,一日康华真又在花丛中偷看之时,尹天赐略有怒意,便将康华真呵斥而出,斥责她不该偷看别派之人练习武艺。

不料康华真却反驳道:“本以为经首道源尹家的天才,海状元的得主尹天赐有什么高妙绝艺,这几天看来,却不过尔尔,怪不得会败给方娥孙。”

尹天赐尽败东海少年高手,却被一个不知名的女子叱责,自然不愤,两人辩称之下便动手比试。尹天赐见此女子身体柔弱,内功修为尚浅,便未动内力,只用招式与之相较。结果却令尹天赐大吃一惊,自己用尽掌法,却始终被康华真用一根竹棒挡住,这个女子果真不可小觑。

而康华真也对尹天赐刮目相看,只因她从舅舅“问石杖”中参悟出的这套棒法,本以为初次用出来,定然会让敌手手忙脚乱,没想到却拿尹天赐无可奈何。而尹天赐与之比试时始终未动内力的君子之行,也令康华真对其颇有好感。

此后一年,康华真在培养“须巢童树”之余便与尹天赐切磋武术,她一边补全自己的棒法,一边与尹天赐探讨他梦想中的至刚掌法可行之处。两人交往已久,互生情愫,尹天赐决定回返经首道源岛,便请父亲向康家提亲,而康华真也以为尹天赐是她命中有缘之人,二人于是私定终身。

不料尹无乾知晓之后坚决反对,并将当年与康玉的恩怨告知给尹天赐,这令其如遭雷殛,对父亲尹无乾怒目以对,半年无话。

然而康家也早已有不成文的门规,为保血统优势,只可与三代内的表亲通婚,要嫁给本是强劲对手的尹家更是绝无不可能。不久之后,康家之人未眠夜长梦多,决定将康华真嫁给康家护法,也是康华真表兄的文霄汉。

为防尹天赐不满,尹家将尹天赐关在岛内大衍盘丝洞中。尹天赐日夜冥思苦练,终在一年之后,创出至刚的降龙掌法,以力破关出洞。降龙掌法,至刚至阳,遵循易经六十四卦演化,共三十二式,加上尹天赐在“力王池”中年一年的修炼,威力远超尹氏原家传之掌法。

然而此时文霄汉与康华真业已成婚一年多,并生下了女儿文秋。尹天赐闯入洞天福地,连伤包括文霄汉之内的数人,带走康华真。

此举令康尹两家大失颜面,且康华真更干系到“须巢童果”这等大事,两家不顾家族恩怨,康杖石与尹公卿联发“海魂令”追捕两人,他们所踏足各个海岛,几乎都会遭到围捕,

尹天赐与康华真此举令单独抚养女儿文秋的文霄汉大怒,数日之后,他将康华真抛夫弃女之事昭告天下,此事令东海群豪无不唾弃两人之所为。二人流落东海,四处受到排挤,尹无乾也不得不将尹天赐在尹氏族谱中的名字划去。尹天赐也因出自经首道源岛,却罔顾人伦,被东海群雄喝号“离经叛道”。

两人一掌一杖,与后来结识的“只吃半碗”蒋方文大闹东海两岛七洞,更在“天心岛”在数位东海豪杰见证之下结为连理,只是二人在东海处处受到辱骂,再无立足之地,于是决定前往中原,在离去之前,尹天赐立誓,总有一日,他会再返回东海,到时候,东海再无人敢轻视二人。

713年,尹天赐与康华真、蒋方文闯出东海来到中原。

一日,尹天赐一行偶遇“不老僧”渡法。渡法年龄虽长三人不少,却蒋方文同是好吃懂吃之人,与之十分投缘,便攀谈起来。蒋方文一时技痒,便烧了一只“百味苏香鸡”,看得大师十分眼馋。康华真看这不守荤戒的老和尚十分有趣,便打算夺走苏香鸡逗逗老和尚。康华真虽无深厚的内力,但单算杖法绝对是灵巧至极。渡法见状喊道:“哎哟,你个女娃,还抢老人家的烧鸡哟,想吃叫你蒋大哥给你再做嘛。”随即伸手去与康华真抢食。

渡法看似简单的两次挥手,却被尹天赐看出玄机: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招招恰到好处,毫不拖泥带水;看似如小孩一般的重心不稳,却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尹天赐不禁问道“大师,此为何招?”渡法随口答道:“此招乃‘还我烧鸡’。”

普通的一招,普通的一句话,悟性极高的尹天赐却窥破了这其中的玄机,豁然开朗。

少林武学博大进深,渡法无论在佛法还是武学的领悟上都是万中无一的佼佼者,所会的招式自然也是分的多。然而,少林并没有“还我烧鸡”此招。渡法将少林武学融会贯通后,随心而发,已入无招之境。这是武林高手所向往的境界,亦是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尹天赐这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武学突破的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将“降龙掌法”化繁为简,变为“降龙二十八式”。他知道,自己在通往“无招”的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或许他的继承人也要继续走下去。

从此后,尹天赐虽偶有与人比武,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思考,他的武学,他的人生,他的道。

尹天赐来到中原之后,喜欢做的另一件事,是结交朋友。他与人交往不问出身、不分贵贱,均以礼相待。不过几年,上到武林世家、朝中官员,下至江湖草莽、市井混混,尹天赐都结交了不少朋友。且其为人豪爽,肯仗义疏财,在江湖上流传甚广。一些原被人看轻的市井草民如乞丐、戏子等,纷纷来到洞庭君山与之结交。久而久之,原来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岛,因有了尹天赐一干人的定居,慢慢变得热闹起来,渐渐成为了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市井之人心目中的圣地。

就这样,尹天赐三人在君山岛度过了最初的一年。从最初与人交往的欣喜,到日复一日的应酬,虽然日子过得惬意,却令尹天赐渐渐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疑问。三人无一不是人中龙凤,虽说从东海千里迢迢来到中原实属形势所迫,但命运既然三人来到中原这个偌大的舞台,又岂能只是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尹天赐思考多日均不得解,便对康华真、蒋方文二人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而二人也认同了尹天赐所提出的疑问,第二日,三人结伴离开了君山,决定游历中原各地,找到自己此行中原真正的意义。

在江湖游历时,尹天赐发现,中原乞丐人数众多,但却是一盘散沙,乞丐们极少相互帮助,一些略通拳脚的乞丐还作为头目,划分讨饭区域,收取该片区小乞丐们的“份子钱”,驱赶不属于自己片区的流丐。人数较多一些的“丐帮”,更组织乞丐们上门收取店铺的保护费,甚至与本地其他势力打架争抢利益,令当地人避而远之。加之乞丐本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一旦出事,官府懒得管也不愿管,令尹天赐也深深感到了善者被欺的可怜与恶者害人的可憎。

而另一方面,乞丐中却也卧虎藏龙,许多大隐于市的江湖奇人,命运多舛的江湖好汉也在其中,就如练了一身真功夫却只为讨口酒钱偶尔扮扮武生串场子的马天忌,得罪高管不得不隐姓埋名的正直捕快林诚。这些力量积聚起来,将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江湖力量。

“若能将乞丐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人统一起来,让所有乞丐都按照一定的规条从事活动,就能帮助更多的人,甚至,改变这个江湖。”尹天赐不经意的想着,这想法却吓到了自己,“原来,这就是我来到中原的意义!”

随后,尹天赐辗转各地,对当地的恶丐组织进行惩治,对无处可以乞讨的流民进行帮助,渐渐的,在长江以北的乞丐们只要听到尹天赐的名字都产生了敬畏之心。期间,尹天赐先后与“威震天水”沈庆和意气风发的前武林盟主之子唐傲天结交并结拜为兄弟,而之前机缘巧合所结识的马天忌、林诚、流苏等人,均折服于尹天赐的侠义之心,纷纷为其奔走。不出几年时间,尹天赐逐渐在群丐中种下了“仁义为先,诚信于人”这样的约束思想,使得流丐不再随意被驱赶,恶丐骚扰民众、欺压小乞儿的事情鲜有发生。

马天忌身为戏子出身,看过也演过不少的英雄故事,在他的心目中,尹天赐绝对可以和书上那些英雄们媲美。看到时机成熟,马天忌即向尹天赐提议,成立名副其实的“丐帮”,由尹天赐担任帮主,众人纷纷响应。

多年前自己的想法,眼见将成为现实,而若自己坐上这个“丐帮”的帮主之位,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若要建立丐帮,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去做一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朋友、对得起天下的大事业!尹天赐在考虑了一天一夜后,决定接受马天忌等人的建议,并以“忠义”作为第一条帮规,打算建立一个锄强扶弱,信守承诺,立于江湖正道的门派。

丐帮建立后,尹天赐名声渐起,这数年间最令尹天赐懊悔不已的是他与义兄沈庆比试之事。

一个是离经叛道的东海名门之后,一个是威震天水的江湖豪杰,一个是蜀中百年武林世家的接班人,三人出身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当时武林年青一代中的佼佼者。所谓英雄惜英雄,尹天赐在整顿清理各地乞丐组织时,先后与沈庆、唐傲天相识。三人各怀高远志向,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均叹相逢恨晚,更结为异姓兄弟,发誓祸福同当。在尹天赐成立丐帮之初,也多得这两位结义兄弟诸多支持。

一次尹天赐与沈庆受唐傲天之邀,到蜀中唐门做客,三人把酒论武,一时说道兴头上,尹沈二人便决意切磋。谁知是尹天赐因东海往事已结心魔还是酒意正盛,竟未能压住掌法威力,将沈庆重伤,以至不治而亡。三年之后,沈庆之妻出走另嫁他人,丢下年岁尚幼的沈眠风。尹天赐羞愧难当,收沈眠风为义子,视如己出。

这也让尹天赐意识到自己虽然性情豪放,但内心仍存有心魔,自己的掌法尚未能完全驾驭。此事之后,尹天赐每日修炼武功,料理帮中大事之余,又多了门随康华真一同静修养性的功课。这也让尹天赐修为更进一步,丐帮形势呈现蒸蒸日上势态。在最初时尚且被江湖人瞧不起的“下九流”组成的帮派,逐步成为武林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719年,尹天赐统合扬州,洛阳丐帮。

721年,红衣教深入江陵传教,魅惑贫民害人性命,被尹天赐查知,两派冲突不断。

初秋,丐帮在洛阳郊外迎战红衣教,尹天赐以降龙掌掌毙红衣教在洛阳的宣使赫斯缇娅,当时丐帮中下游弟子规模远大于红衣教,阿萨辛见事不可为,红衣教被迫撤出洛阳。

723年,尹天赐整合天下下九流中奇人异士,“醉游千里”马天忌和“吞云吐雾”苏流。先后成为帮中龙头。

724年,继方乾回归东海之后,尹天赐率丐帮重返东海,将当年出言侮辱康华真与自己的两位岛主和六洞洞主逐出东海,并连续夺下“天心岛”“沧溟岛”和当年蒋方文的“半碗岛”。

734年,从蓬莱岛偷走《尚水宝典》出逃的方家家仆宫敖,武学已有所成。其横扫中原十二个水贼营寨,成立“十二连环坞”。许多水寨加入十二连环坞后,自认为有了靠山,从此打家劫舍,为非作歹更为嚣张。

十二连环坞最初的帮众虽大多数都是水贼出身的乌合之众,但也有数万人之多,故在中原各地与丐帮的冲突时有发生。丐帮总舵所在的君山洞庭湖附近,也曾是水贼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远的巴陵,就有着“十二连环坞”的两处水寨。

尹天赐为灭十二连环坞的嚣张气焰,让水贼有所收敛,不再欺压当地百姓和路人,只身上白帝城,挑战宫敖。

宫敖知道尹天赐乃是“经首道源”的尹氏传人,更是当年威风凛凛的东海武状元。这次尹天赐主动约战,宫敖自知硬拼难有胜算,便使计约尹天赐于瞿塘峡江上一战。

《尚水宝典》中所载武学多是些水上使用的武学,中原高手整日在陆地上生活,突然到了水里,多少会有些不适应,这也是宫敖自来到中原挑战各路高手、扫平各大水寨胜多败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尹天赐出身东海,宫敖虽是占据地利,却难占上风。至刚的降龙掌,冲破至柔的江水,打得宫敖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以承诺今后十二连环坞绝不与丐帮之人发生冲突,严管属下,不再做伤天害理之事为交换,求尹天赐饶他一命。尹天赐考虑到若宫敖一死,十二水寨又再没有人约束,决定听宫敖一次,暂且放了他。其后,宫敖的确信守承诺,十二连环坞众人规矩了不少。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在几个月之后,无论对于丐帮还是尹天赐,都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735年,“枫华谷之战”爆发,唐门与丐帮联军因中伏,遭到明教毁灭性打击,丐帮四大龙头中的苏流与代霜牺牲,而尹天赐被一直意图报复的义子沈眠风偷袭挟持,带往恶人谷,而丐帮中人却并不知晓尹天赐下落。

尹天赐离经叛道,为东海武林诟病,但他自己从未后悔所做之事。

成就凡心沧海间,身陷红尘愿难还。

大道常伦难囚我,快意恩仇不负天。

曾畏邪名海上传,一盏清音洗心泉。

凡尘徒扰英杰梦,谁赐此间逢宿缘。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沈姓,为黄帝轩辕氏之裔。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来,欢迎阅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