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
包拯在历史上不仅有后代,他的后代还非常多。根据包氏族谱看,现在包拯的后代数量在数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
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
包拯曾经劝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于国家的安定。皇帝反问包拯:你感觉谁比较合适呢?包拯明白这是皇帝怀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于是回答说:“臣的年龄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孙。臣是为了宋朝江山才请求的陛下,不是为了臣自己。”在这段话中,包拯称自己年龄大了,而且没有子孙。很多朋友也以此为依据,认为包拯没有孩子。
包拯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9岁了,距离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
这时候包拯其实有一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张氏。张氏没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结婚很久也没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个正直的人,在张氏去世前没有纳妾。到了包拯快40岁的时候张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包拯的儿子长大后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没想到祸不单行,包拯的长子在1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没过几年长孙也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时期,包拯和宋仁宗进行了那段对话。不过这时候的包拯也不能说没有后代,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一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包拯有两个女儿和多名外孙,只能说这时候的包拯没有儿孙。
给包拯生下第二个儿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给包拯的时候陪嫁的一个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
这个丫鬟就是孙氏。孙氏在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了包拯,被包拯扫地出门,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孙氏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告诉了正在守寡的崔氏。
崔氏是包拯的儿媳妇,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脉,她偷偷的接济孙氏,在孩子生下之后自己把孩子抱养过来抚养。
在很多戏剧中包拯是嫂子养大的,这个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儿子的故事。在历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后,包拯还是一个孝子,看到父母年龄大了,辞了官去给父母养老送终。因为担心包拯不承认,崔氏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等到包拯过60大寿的时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儿子带给包拯看。包拯正在为没有儿子犯愁,看到了这个孩子后,当场就领回了家。这个孩子被取名叫包绶,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孙。包绶在包拯去世的时候只有5岁,被嫂子崔氏养大,包绶长大后崔氏又把包绶的生母找来,让他们母子相认。
包绶在成年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亲一样为官清廉,在当时留下了好名声。包绶后来娶了当朝太师的女儿文氏,留下了4个儿子和3个女儿。直到现在,包拯的后代仍然在国内一些地方继续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
包拯在历史上是有后代的。
1973年包拯墓志铭出土于合肥北宋包氏的家族墓群,其墓志铭中也记载了他的世系。根据吴兴汉先生审校过的《孝肃包公墓志铭》,“初娶张氏,早卒;续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诞,五岁儿也……”
由包拯的墓志铭可知,包拯的原配妻子张氏早逝,和包拯没有孩子,包拯和续娶的夫人董氏有一个儿子,名繶。
包繶因父亲包拯身居高位,受到家族的荫庇,受封为太常寺太祝,“娶崔氏,通判幽州,卒”——《宋史》,也就是在包繶做幽州通判的时候,英年早逝(1033-1053),他与崔氏的儿子育有一子,包文辅,而在不久后,包文辅也意外夭折了,年仅五岁。
从这些资料来看,包拯当时唯一的长子与长孙都因意外而死,也就有其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的行为。同时也对应了其子的死亡时间皇祐五年,也就是公元1053年。
那既然包拯的长子长孙已死,那包拯是不是没有后代了呢?毕竟长子死时,包拯已54岁了。
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包拯与董氏还育有两女,但两女皆已外嫁,因此并不算于包拯的后代中。 此时,便不得不提起包繶的夫人崔氏,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的外孙女,与包繶也算是门当户对,包繶死后,包拯与董氏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其再嫁。
在北宋的宋明理学之风的影响下,鼓励女子守节,而崔氏也是如此,拒绝了母亲改嫁的要求,为包繶守节二十年。
在经历了丈夫儿子接连早卒的打击后,崔氏便为丈夫守节,替丈夫终身侍奉公婆。包拯除了续娶的夫人董氏,还有一媵妾孙氏(一说孙氏为董氏的陪嫁侍女)。
在《宋史》中,“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扶其母,使谨视之。”包拯曾经把他的媵妾赶出去,当时并不知道她有了孩子,媵妾在其父母家生子,崔氏偷偷的照顾被赶出去的媵妾,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让孙氏小心谨慎的养胎。
孙氏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中,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因此有了长嫂如母的典故。也正是因为崔氏的作为,为包拯保下了唯一的儿子。
在包公六十大寿时,崔氏把媵孙氏所生的孩子抱给包拯,包公夫妇大喜,为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因此,包公唯一的儿子为媵妾所生,为庶子。所以包拯是有后代的,并非包拯要挑选一个丫延续香火,而是因为包拯长子英年早逝,长孙早夭,仅有媵妾孙氏为他诞下一子。
包公于嘉祐七年过世(999-1062年7月3日),年六十四,谥孝肃,其子包綖仅五岁,宋仁宗为照顾包拯后代,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
包綖成年后,崔氏为他娶了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南阳县君张氏为妻。但张氏不幸早逝,与包綖未曾育有儿女,崔氏又给包綖娶了宰相文彦博之女,蓬莱县主文氏。
崔氏曾派人寻找包綖的生母孙氏,将孙氏接回包綖身边使其母子团聚,崔氏为包繶守节二十年,在包拯死后抚养幼年的包綖,于公元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被宋哲宗下旨追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
在合肥出土的包氏的家族墓群中,也发现了包綖之墓,由其墓志铭可知,包綖有四子三女,包家的血脉得以流传。
要是问起北宋的名臣,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总有人会想到包拯。包拯,一个敢在宋仁宗犯错的时候,直言进谏,甚至将口水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的臣子,众人都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公正廉洁,而且不畏权贵,向来对他有种“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
包拯生前是十分厌恶论资排辈的加官进爵,想来有这样倔强的父亲,子辈是很难平步青云的才是。不过,他的一个儿子还是在他的庇荫下,5岁时便被封了官员,8岁又官进一级。虽然是这样得官,可作为他包拯的儿子,还是继承了他公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并没有成为令人人唾弃的二世子弟。
包拯曾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包繶,次子名叫包綖(后来有学名为包绶),这两个儿子其实并不是同一母亲所出。长子包繶为包拯继室董氏所生,可惜短命,在他婚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而包繶的儿子也没逃过短寿的宿命,五岁时便早早夭折。自儿子和孙子相继去世后,包拯便是一度无后。
说到次子包綖,他认父的过程可算得上传奇。要知道包拯除了夫人董氏以外,还有一位侍妾孙氏。原本包拯想着自己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也不可能再有子嗣,便将小妾孙氏打发回了家。可万万没想到,孙氏已经怀上了孩子。当时这事被包拯的儿媳,也就是包繶的夫人崔氏得知了,便背着公公婆婆,偷偷地接回了孙氏,并担负起照顾孙氏的职责。嘉佑二年(1057),孙氏生下孩子,所幸是个男娃。崔氏让她不要马上告诉包拯,同时向她保证会继续帮助她照顾孩子。
次年恰逢包拯的六十大寿,寿宴上包拯忽然念及无后的事实,悲哀地感叹自己可能就要绝后。而儿媳崔氏听闻后,觉得这是告诉包拯关于孙氏和其儿子的事的好时机,便将孩子抱来认父。包拯夫妇见此,欣喜若狂,马上便给孩子取了名字:包綖。
可惜包綖出生太晚,而包拯也已经年迈。本来老来得子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可嘉佑七年(1062),天伦之乐还没享受多久,64岁的包拯噎下最后一口便悄然离世。宋仁宗得知包拯去世的消息后很是伤心,便亲自前往包府进行吊唁。当时宋仁宗见到了年仅5岁的包綖,包拯唯一的后代,便觉得他眉眼间竟然有包拯的几分义气,可打扮却十分一般,想来也是因为家中清贫。于是宋仁宗便下旨赐赏了包家许多财物,还承诺了会照顾包綖未来的成长,并大笔一挥给年幼的他封了太常寺太祝。官职虽然并不大,但包綖这种五岁就被封官的,纵观整个历史,可能还真找不出几个来。
后来包綖跟着家人们回到合肥,在官府和嫂子崔氏的关心下,有了启蒙老师,老师教他读书识字,并给他取了学名包绶。包綖8岁的时候,又适逢宋朝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依照祖辈的规矩,凡做官的都可以官升一级,于是包綖就这样晋升为了大理评事。虽然它仅仅是八品官职,可包拯当年也是通过考中进士才成为大理评事的,而包綖小小年纪还未经历什么科举,就能和刚入仕时的父亲平起平坐,更是古之少有。
如果包拯还在世的话,见到这番情形一定会奋力制止,也可能会再次出现把唾沫喷到皇帝脸上的画面。要知道在他的价值观里,如果后代需要靠父辈的“关系”才能加官进爵的话,便是十分没有出息的。
好在包綖生来勤勉,肯定不会让包拯失望。即使小小年纪便靠父荫得了不小的官职,但他依旧抱负不小,打小便致力于成为父亲那样的清官。包綖成长后,一直严以律己,并且从来没有攀附过权贵,甚至能从他的身上看到包拯曾经的影子。
包拯的正妻董氏在包綖9岁时逝世,所以家中大权落在了嫂子崔氏手上。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包綖成年后,崔氏便着手为他寻了一门亲事,可惜新娘红颜短命,在过了包家门没多久便合了双眼。崔氏见此,便再次为包綖做主,拉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的红线,又促成了一门亲事。
他的岳父文彦博念及其父勤勤恳恳一辈子,可只剩这一个儿子,就向宋哲宗举荐了他。宋哲宗便让包綖到濠州做团练判官,于是他在濠州任职了三年。勤勉清廉如他,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纷纷夸赞他的奉公守法,在他的美政下当地一片祥和。后来包綖被调回开封,担任少府监丞,负责管理天子的龙袍、符印等私人财产。官职如此,琐碎杂事一箩筐,可包綖还是把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令朝中大臣们很是佩服,因此朝中举荐他的声音多了起来。
多亏了有大家的首肯,包綖的官路走的一帆风顺。先是晋升为国子监丞,紧接着是宣德郎、通直郎,又是汝州通判。再后来,包綖又被晋封为朝奉郎,要离开汝州返回京城,当地百姓为他送行,把马车的两侧塞了个满满当当。
绍圣元年(1904),时任国子监丞的包綖听闻崔氏去世,悲伤至极,随即便回合肥为崔氏奔丧。嫂子待他一直宛如庶出,给了他如同母爱的关心,包綖一直挂记在心,所以在崔氏的丧礼上也是披麻戴孝,以此表示他对她莫大的孝心。
可命运弄人,就在包綖事业继续向好,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将包綖调任为潭州通判。包綖在赴职的路上不幸染疾,还没有到潭州便潦草病逝了,享年47岁。他去世时,当地百姓为了确认这个外人的身份,便翻了他的行李。令世人感到震惊的是,包綖的行李中除了任命状和一些书籍文具以外,便没有什么别的值钱东西了,甚至他的盘缠也只剩下46文,包家的节俭真是被他继承了个完整。
这46文钱甚至都不能支付得起把他遗体运回故里的运费。包綖的四个儿子在其去世时都还未成年,所以直到16年后,长大了的孩子们才把父亲的尸骨从湖北接回了合肥。
包拯的名声太响,人们大多都在传颂他的美名,却会不小心忘了他的后代。谁能想到这个5岁封官8岁官升一级,成年后还迎娶了宰相女儿的人,这个靠着自己努力在为官路上平步青云的人,这个去世时身上仅剩46文钱的人,会是名臣包拯的次子呢?
提到包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影视剧中的包青天,那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的化身,甚至还有各种戏曲、小说神话了他,什么“日审阳、夜审阴”,什么他还掌管和判决阴阳两界的大小冤案啊!简直就是人们心中能够“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的神人。那么,包拯到底有没有后代呢?
据说,包拯第一次娶的是李氏家的女儿,而李氏人虽然长得非常漂亮,但是她的性格却不怎么好。包拯一心为国、为百姓断案,回到家中想享受一下清闲,可是这李氏总是喜欢找事,还经常和包拯吵闹,这可把包拯折腾得够呛。好在后来李氏因为生病去世了,可惜的是没能给包家留下一男半女。
后来,包拯就娶董氏做继室,董氏不仅温柔贤淑,而且还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包拯非常满意。可惜董氏一连给包拯生了两个女儿,就是没能生出个儿子,人都40了这可怎么办啊!在董氏的撮合下,包拯买来个丫鬟做妾,好延续包家的香火。但这个小妾也不争气,两年下来,连个女儿都生不出来。没想到这是董氏却怀孕了,生了个儿子,取名包繶。那个小妾就被包拯赶出了家门。
等儿子长大了,就给包繶娶了个媳妇崔氏,六年后包繶突然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包拯已经63岁了,突然没了儿子,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在他生病的时候,儿媳领来一个和包拯长得非常像的小孩,告诉包拯说,这是当年那个小妾生的孩子,她被赶走的时候已经有身孕了,是她偷偷生下来的,名子叫包诞。所以,包家的香火就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包拯的后代中鲜有人做官,这主要与包拯留下的家训内容有关。包拯去世前,曾留下一道家训,明确了对后代子孙的要求,包拯要求,如果自己的后世儿孙想做官,要做清官,如果做了贪官被撤职,将不被允许回到家乡,等到死了以后,也不被允许安葬到祖坟内。如果有人不顺从包拯的遗志,就做不了包家的儿孙。
由此相信每个包拯的后代,在看到自己如此优秀的老祖宗留下的遗训时,都要十分认真的思考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如果将来哪一天经不住世俗的诱惑,可是要无颜面对祖宗的。也正是由于包拯生前留下如此振聋发聩的训诫,让自己的后代很少选择走入仕途,即使少数人做了官,也按照包拯的要求,做到了一生清廉。
由此可见,包拯不仅自己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造福百姓,还对自己的后代提出很高的要求。与寻常人不同的是,包拯并不要求子孙后代荣华富贵,闻达于世,而是希望他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能够拥有正直的品格。这进一步体现了包拯高贵的个人品质,以及他对中国后世读书人的积极影响。
到现在,包拯的后代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五代,那就是居住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的包先良先生,包先生已经70多岁,一直和家人守护着包氏宗祠,据包先生了解,现如今在全国,包拯的后代有很多,大多数定居在安徽和浙江地区,但很少有人选择做官。包先生也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包氏家训的影响,包拯的后代对于选择做官显得很慎重。
历史上包拯有两任妻子:一是原配李氏,早年去世。历史上对李氏并无过多记载,关于她的信息不多。二是继室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
根据史籍记载,包拯的老婆是董氏,因为在古代都是重男轻女,故没有详细记载包拯的老婆的资料。
而包拯清廉一生与其夫人在背后支持有着很大的作用。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荣誉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劳。
董氏本身就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小就遵从女子的三从四德。在古代女子学习文字是很少见的,包拯的老婆不仅知书达理,在文学上更有着不菲的成就。
包拯孩子
包繶,次子名叫包綖,这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长子包繶是董氏所生,可惜的是年纪轻轻便因病去世了,包繶的儿子也是在五岁时便早早夭折。儿子和孙子的先后离去,一度让包拯深受打击。
次子包綖,他认父的过程可算得上一波三折。他是由包拯的侍妾孙氏所生。本来包拯在失去长子后想着自己年事已高,很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孩子了,便将孙氏打发回了家。
包拯有后代吗?
本文2023-10-17 09:47: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