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朱姓的族谱,能够把它排出来吗?
朱姓
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个姓氏,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塑造了五代后梁和大明帝国两个王朝,一统中华帝国数百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与姬、姒、子、刘、李、赵等姓分庭抗礼,而且还孕育出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杰出的代表朱熹,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地位仅次于孔孟的文化贵族。至于历代涌现出的朱姓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朱氏广泛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以华东、华中、华南最为集中),遍布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人口数千万,在全国各姓人口数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
一、朱姓探源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总之,唐宋之前,朱氏安族已广播于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微、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明代以后遍及全国各地。
朱姓堂号:汉朝,沛郡(今江苏萧县)。
朱姓望族:在汉唐之际,朱姓有沛郡等九大望族。
朱姓,在中国历史中英雄辈出,建立过六个封建王朝,即五代时期的后梁和明朝出了19位皇帝,统治中国294年。有汉代名臣朱买臣,隋朝大击道台先行者朱宽,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太祖朱元璋,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开国元勋朱德等等,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古老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朱氏入闽
公元10世纪初,朱熹的一位先人从歙县黄墩南徙居婺源(原属安徽,现属江西省),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公元12世纪20年代,徽州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孙朱松因官徙居福建,遂开建阳考亭朱氏一族。
入闽始祖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行百二,为婺源茶院朱氏第七世孙朱森长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79)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史称茶院朱氏传到朱松手中,家道已衰败,生时“先世之业已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但朱松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又勤奋好学,心怀大志,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并于1123年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建瓯县)落籍,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正处在金人乱华,两宋交替,国家危急之时,他力主抗金保国,反遭投降派攻击贬谪为小吏,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携家住在建州尤溪郑安道家。是年九月十五日,朱松之妻程氏生一麟儿,即为万世宗师的朱熹,这也标志着朱姓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高潮。朱松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二十四日,享年47岁。
朱熹,乳名沈郎,小字秀廷,小名五二郎,字元晦(又字仲晦),号则颇多。熹年幼时颖悟庄重过人,儿时勤勉刻苦,以兴起斯文为已任。政治上失意落魄的朱松对儿子寄予厚望,自小对其进行儒家经典教育,加之常与理学家往来拜谒,谈经说理,使少年朱熹耳濡目染。朱熹18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50年间又潜心研习理学,建立了中国宋代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影响很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推崇为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尊为“朱子”,卒于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71岁,后被赐谥为“文”,后人称为朱文公。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据宗谱记载,给朱氏宗谱修缮作序历史可追到北宋,先有北宋王十朋(1112--1171),南宋洪迈都作过《朱氏簇谱序》,接着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前翰林学士同理宋濂撰的《清溪朱氏重修家谱序》;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时任太常博士的浦江人郑涛撰的《婺州古稠紫阳清溪朱氏源流序》;明弘治癸丑年王华撰的《清溪朱氏重修世谱序》,弘治庚申年时任京畿道监察御史慈溪人陈熙撰写的《清溪重修谱序》;嘉靖甲午年(1534)东阳县令秦鳌撰写《清溪朱氏谱序》;明万历年间绍东虞德煜撰《乌伤清溪朱氏重修家乘序》;康熙六年(1667年)由朱氏十五世孙登沐撰《丁末重修谱序》;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朱氏十四世孙端侃撰写《乙亥重修谱序》;雍正六年(1728年)由吏部栋选文林郎王廷珠撰写《清溪朱氏重修总谱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朱氏十六世孙敬卫撰《丙子重修谱序》;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俞化龙(身份不详)撰写《甲辰重修谱序》;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陈德调撰写《癸酉续修宗谱序》;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霖墅傅撰写《庚寅续修宗谱序》;咸丰六年(1856年)徐耿光(身份不详)撰写《清溪朱氏重修谱序》;光绪二年(1876年)朱氏二十世孙文旒撰《清溪紫阳朱氏重修宗谱序》;光绪二十年(1894)朱氏二十世孙文旒再撰写《甲午续修宗谱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朱氏二十孙镜堂撰《戊申续修宗谱序》;民国十一年(1922)原金华军政分府长葛县知县郁荃撰写《清溪朱氏重修宗谱序》;民国二十二年(1933)刘四济(身份不详)撰写《清溪朱氏续修宗谱序》;最近一次修谱则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朱氏文学士裔孙元松撰《抗战胜利后三年续修宗谱序》。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自北宋朝至今已有22次的修谱、续谱记录,大多续谱时间间隔20至30年,明清时期修谱续谱制度最完善。但是在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对宗谱有错误的认识,尤其是“破四旧”时期宗谱成了封建迷信的象征,毁坏殆尽。因此在六十余年后的今天再次修谱不但是续朱氏后人,更有抢救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了。
(二)“清溪紫阳朱氏宗谱”十五卷涵盖的主要内容:
卷一:修谱序,历次修谱序,源流序,凡例,家规,家礼,诰敕,文公遗像,事实
卷二:序传。志铭,赞诗,后跋
卷三:内系图,外系图
卷四:各房世系
卷五————卷十五:各辈分行传
同时,每次修谱后都会注明宗谱所存者姓名,便于查找。
(三)畈田朱朱氏起源的考究
据祖谱民国22年(1933年)的族谱序介绍,畈田朱当时是我义乌市镇,姓朱氏宅傍清溪,所以又名清溪朱氏,为宋徽国文公九世孙元八府君发祥地。范围东至塔湖,南合石桥头至低田镇,西接敝族,北至今杭江铁路。朱氏分布广,以世居言,大房支派之于长山鱼溪口;二房支派之于金华安地;三房支派之于金华城内;四方支派之于汤溪仓里湖;五房支派之于汤溪下王庄。至于谋生计而徙居他乡更不计其数,还有在大小城市求学、政府部门任职、投军也不乏其人。
有谁知道朱姓的族谱,能够把它排出来吗?
本文2023-10-17 09:02: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