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钊母亲墓地在哪里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杨钊母亲墓地在哪里啊,第1张

7月20日下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伟,以“明代长城的戍边者——盐池杨氏家族墓及其相关问题”为题,为大家介绍本次“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特展中“边城孤卫”的故事。

1999年7月18日,宁夏盐池冯记圈这个干燥少雨的地方下起了一场大暴雨,两座明代砖室墓的墓口被冲开,引起许多村民围观。考古学者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其后的8天时间里共发掘了三座墓葬,墓主是守卫明长城的杨氏家族。

由于盐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杨氏家族墓大批的织物与墓葬品保存良好,有助于后人了解墓主人的人生故事与当时的明代社会风尚。

盐池概述

1 地理背景

盐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最东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东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接壤,东南比邻陕西榆林市,南边和甘肃省庆阳地区相交界,四省相邻,地势南高北低,全县境内无高山大河,最大的河流为水量稀少的苦水河,往西北注入黄河,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

唐代诗人李益在《盐洲过饮马泉》诗中写道:“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盐池饮马泉”,明代时形容此处:“幅员数百里,又皆可沃壤可耕之地”,可见历史上的盐池曾经是块水草丰美的地方,但是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土地过分放牧与樵采,以及战事频繁,早已逐渐荒漠化,流沙遍布。境内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盛产毛皮、甘草与食盐,俗称盐池三宝。

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盐池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里处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因此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古代,食盐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来源,但是产盐的地区很少,盐池就既是食盐的主要产地,又与其他地区相邻,自古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2 盐池考古

秦统一六国后,盐池属于北地郡的辖地,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秦至北地郡领县19”,19县里面包括马岭、富平、朐衍,盐池就位于朐衍县,而朐衍县旧址,现在称为“张家场古城”,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南缘,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墙以夯土砌筑,城内散布大量的绳纹板瓦,卷云纹瓦当、回纹空心砖、陶器残片和“大富贵,子宜孙,乐未央”铭文的方砖,还有一些铜璇玑、带钩、封泥、铜印章、货币等文物。张家场古城是宁夏境内保存比较好的汉代古城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张家场古城出土器物

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在银川建立夏国,称作“赫连夏”或是“大夏”,首都在陕西省靖边县(今统万城),盐池属于赫连夏的属地。

而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政权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割据以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涌入盐池,此地成为少数民族胡人和汉族的杂居之地,交汇了各方文化,考古学者也在此地发现了许多墓葬。

唐代在盐池设立“六胡州”,负责安置归降的突厥人和粟特人。在盐池县花马池镇硝池子村的“窨子梁唐墓”,共有六座石室墓葬,墓主人姓何,为昭武九姓之一。

从M3墓出土的墓志铭显示,墓主下葬于唐代公元700年,地点位于六胡州之一的鲁州,为明代长城沿线地区。 窨子梁唐墓是带有石柱的石室墓,最著名的文物是两扇“胡旋舞石刻墓门”,门高88厘米、宽425厘米,正面琢磨光滑,中间雕刻有一对男性胡旋舞舞伎,两人生得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头发上束着发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贴腿部的裙子,脚穿长筒皮靴。左侧男伎踩在一小块圆毯上,右腿后屈,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臂屈至头顶,右侧男伎,脚立于毯上,左腿前伸,双臂上屈,至头顶上方合拢,两人都是手持长巾,熟练回旋,飘逸潇洒。门板四周以剔地浅雕卷云纹装饰,形成舞伎腾跃于云气的画面,具有流动如飞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盐池窨子梁唐墓胡旋舞墓门拓片

胡旋舞又名“团乱旋”、“团圆旋”,是出于中亚一带的舞蹈,由西域传入中原以后,颇受上层阶级喜爱,白居易与元稹都曾有诗作,描述胡旋女体态轻盈、旋转之快的舞姿,在很多文物里也会看到胡旋舞的形象,例如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胡旋舞石碑、甘肃山丹县文物馆的胡旋舞铜俑、太原唐墓出土的胡旋舞长沙窑。 窨子梁唐墓出土的两扇墓门,是我国首次在唐代墓葬中发现有胡旋舞形象的墓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五代和北宋时期,政府开始在盐池设置盐州。北宋咸平五年,盐池被西夏占据,为西夏带来了大量的青白盐贸易收入。明代,盐池成为朝廷和北归蒙元势力对峙的北部边塞重地。明政府为了阻止鞑靼入塞,从洪武年间开始在黄河东岸修筑长城,并调兵戍守。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在盐池设花马池营;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又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改千户所为宁夏后卫,全境分属花马池、兴武营、林州三个守御千户所管辖。

现在的盐池,是品尝滩羊手抓肉的好地方,还保留了早期草原民族的特色。

盐池冯记圈明墓概述

1 墓葬形制

“冯记圈明墓”是宁夏正式发掘的少数明代墓葬之一,它的墓葬形制完备,出土器物精美,堪属宁夏之首。冯记圈明墓一共发掘了三座墓葬,墓葬的地面建筑均已不存,地下的总体形制保存完好。其中M1、M2的墓道上方局部已被破坏,M3保存完好。三座墓葬都是带有单室券顶斜坡式墓道的长方形砖砌墓室,方向坐南朝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M2平剖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M3平剖面图

明代经济交通发达,各地商品与文化往来传承,全国文化面貌的趋同性加强。 从我们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明代的墓葬形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王侯宗室”为代表的多室墓墓葬,墓葬的建筑平面布局,大多仿造地面上的王府宫殿建筑形式,此类墓葬大多出现在山东、四川、江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另一类是“一般官僚与平民”的简单长方形砖石墓,这种墓葬长期流行于南方,尤其常见于藩王、品官、宫城太监的墓葬,冯记圈明墓就属于此类。

明代墓葬十分注重墓室的密封和牢固性,建造时会特别注重墓室的防腐和防水。

冯记圈明墓也反映了这个特征,墓室采用平砖错缝平铺,逐层垒砌而成,拱券多使用坚固厚实的两层重顶,让盗墓者难以从上面打开,而且缝隙之间,用三合土沟缝,表面抹平处理,牢固又防水。

2 随葬品及其特色

冯记圈M3夫妇合葬墓保存完整,棺墓等随葬品均放在原位。

墓室内,封门处并列两张朱红色的木桌,从木桌的腐朽程度与棺椁外型的特征来看,木桌应该是随棺椁一同下葬,男棺前的木桌较为高大,桌上摆放一个实木架,再用白色的帐幔遮盖(帐幔出土后已毁坏),架上摆放灶台、铜、扁担等锡器,还有少量的筷子与木器,男棺前木桌的锡器数量较女棺前多。

棺椁摆放位置为头内脚外,男棺位在西边,女棺位在东边,男棺椁较为高宽,椁外还有六个翣牌,具有镇墓辟邪的作用,棺椁后方的壁龛上并列九件器物,包含罐、碟、碗等,其中两件瓷罐分别盛有风干的食物和水状液体,壁龛上的器物基本上都是使用器,与木桌上摆放的锡制模型冥器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出土翣牌

整个墓室布局紧凑有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能突出棺椁的中心位置。

除了木桌上的锡器可能属于个人使用之外,其余都是夫妻共享。

从棺椁的大小和随葬冥器的数量看来,冯记圈明墓带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

冯记圈明墓的三座墓葬都是合葬墓,其中M1、M2发现了三具人骨,从颅骨特征分析,可能是一夫二妻的三人合葬,M3是夫妻一男一女合葬。

夫妻合葬的风俗,从西汉开始就有,明代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合葬之风盛行,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是夫妇合葬。

冯记圈三座墓的随葬品包含织物、锡器、木器、铜器和瓷器等,种类虽然不多,但数量可观。衣冠服饰也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级,例如M3男主人身上出土了一个铜带扣,是当时引领风尚的款式,其他随葬品则看不出明确的组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出土铜带扣

3 锡器

冯记圈明墓出土的锡器有三个特点,第一,日用器皿体积较小,制作也略显粗糙;第二,随葬锡器摆放随意,无统一的组合形式;第三,随葬品会集中摆放在灵座内。

锡器在商周时期已开始使用,但由于材质脆软,大多作为合金,很少将锡器用于随葬品,明代以前的墓葬中,仅宋元墓中偶有出土特例。

元明时期,锡焊技术已发展成熟,锡制品开始流行,冯记圈明墓出土了80多件锡器,从选料、剪裁、成型、焊接都已发展完备,除了能焊接薄片的锡料,还有少量器物采用了磨制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出土三足鼎

4 织物

锡器和织物是冯记圈明墓最具特色的墓葬品。3座墓葬中,仅M3的衣冠服饰保持原状,因为墓室密封性佳,加上当地环境干燥,出土的织物除了退色、掉色或相互熏染以外,整体保存良好,是研究明代纺织的良好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M3出土乌纱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M3出土四云纹缎地刺绣獬豸补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补子细节

5 瓷器

元代与明代最著名的瓷器是青花瓷,因此冯记圈明墓的墓葬品也有许多青花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出土青花瓷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出土黑釉瓷器

杨氏家族,明代长城的戍边者

我们从M2杨钊的墓志铭可以看出四个重点,第一是杨氏家族在明朝的发展脉络,第二是明代的官制世袭制度,第三是婚配制度,第四是丧葬习俗。

1 盐池作为宁夏后卫之地的重要作用

明朝建国以后,蒙元的残余势力退居长城以北,但实力仍然十分强大,不时威胁中原,到了明代中期,政府腐败,国力渐衰,蒙古鞑靼瓦剌部相继兴起,各种侵扰更加频繁,给明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明政府耗费几十年构筑长城,范围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是九边重镇的防线。

盐池当时为北部边塞重镇,明朝为阻止鞑靼入塞,于盐池大修边疆和城堡,并调兵戍守。正统八年,在宁夏设置花马池营,并成立宁夏后卫,与宁夏前卫、中卫、左卫、右卫一同形成完整的防卫系统,盐池境内现在的安定堡遗址,就是当时用作边防使用。

唐代称盐池为六胡州、鲁州,学者分析地点应该位于明代的兴武营附近,或者就是兴武营。

目前秦长城和隋长城都已破坏严重,尤其隋长城已很罕见。因此,我们一般讲的长城就是指明长城。近年国家文物局进行有关长城的调查,宁夏属于长城遗迹较为集中的省份,不同时期的长城都聚集在此,足见宁夏与固原在历朝都是抵御北方势力的重要边塞。

2 杨钊墓志铭所反映的族源及身份

冯记圈M2封门外侧出土了一盒长方形墓志,墓志带有志盖,上方有无界格纹饰,并刻有“明封昭毅将军红山杨公合葬墓志铭”共4行15字。墓志内容以楷书篆刻,共764字,除了下端局部模糊,其余文字皆保存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M2杨钊墓志盖

(1)杨氏家族在明朝的发展脉络

根据墓志铭显示,墓主名为“杨钊”,祖上本无姓,仅记录祖辈名字,所以没有家谱可追溯。姓名是汉族千百年来绵延传承的传统,杨钊祖辈不记姓氏,应为少数民族。

杨钊的家族谱系图,共记载了五辈人,第一代是他的高祖叫“枢歹”,曾祖父叫“麻忽儿克”,杨钊是第五代。

有学者认为“枢歹”、“麻忽儿克”,与史料中的蒙古人姓名相近,但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他们就是蒙古人,只能证明他们是居于西域蒙古人生活圈的少数民族。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对北蒙古官民采取了劝谕归降的招抚政策,只要能审时天命,携币来降者,朝廷均待以抒忧,安置到边境卫所,或授官赏赐。

高祖枢歹自幼才能出众,在明太祖朱元璋抗蒙元战争时,见元朝大势已去,枢歹就归附了朱元璋,随朱元璋征战,屡有战功,任皇家禁卫军“金吾右卫指挥”,担任巡警京城各门的任务,官至三品,因此墓志里称赞他“知天命顺逆”。

当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刻意抹去建文帝的年号,沿用洪武年号,因此洪武三十五年实际上是建文四年,枢歹任金吾右卫指挥时,守卫的是北京城,而非南京城。

(2)明朝的世袭制度

明代有执官世袭的制度,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杨钊的曾祖父麻忽儿克,世袭了金吾右卫指挥一职,一路追随朱棣,忠贞可嘉,因此被赐姓“杨”,获得了汉族的姓氏。

杨钊的祖父叫杨洪,父亲叫杨英,杨英历经了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朝代,他与祖辈们一样骁勇善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蒙古的鞑靼、瓦剌不时南下侵扰,战事吃紧。因此弘治四年,杨英被派驻边防前线,任“宁夏前卫指挥”,在最艰苦的地方发挥作用。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杨英任“宁夏后卫指挥”,守备宁夏北部防线。后来,朝廷调任陕西的军队抵抗蒙古,杨英升任“指挥佥事”,指挥陕西来的兵员,他的子孙从此以后也入籍了宁夏后卫。

墓志上记载,墓主人杨钊三岁时随父母来到宁夏,秉承祖辈骁勇,又受到北部边防环境的感染,生性耿直,识见雄伟,文韬武略,长大后承袭父辈金吾右卫职,管理军队纪律严明,掌理卫事众心悦服。

嘉靖十三年八月,盘踞河套的鞑靼11万骑兵大举入侵花马池(盐池),在定边营遭到伏击后,前往固原,但陕西的将领未能有效抵抗,因此鞑靼骑兵在安定堡烧杀抢掠。

当时年轻的杨钊发策奇招,协助宁夏总兵王孝取得了安定之捷,因抗敌有功,得到了册封,升为指挥使后晋升为领班指挥、正三品昭毅将军,杨钊墓志上的头衔就是昭毅将军。 杨钊老年辞官后隐退,墓志上记载他:“约一二知己,乘车载宗祖,纵情山水,不问政事,乐享晚年”。说明他不过问政事,也少与人往来,安享老年生活。

(3)婚配与丧葬习俗

蒙古人曾经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噩梦,即便是在元朝灭亡以后,蒙古人依然控制着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给明朝带来巨大的威胁,能够归顺又能效力明王朝的蒙元人自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杨氏家族是滞留在中原的蒙元人缩影,这类蒙元人士历经数代与汉人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杨钊共有妻妾五人。第一任妻子为指挥李振之女,早卒。接续为陈氏、郑氏、任氏、王氏。他们的婚姻具有传统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包含他的儿子、子嗣都是。妻妾也分等级,夫妻合葬墓里,妾不可合葬,妾也不可顶替妻子的地位。我们可以透过冯记圈明墓的墓葬形式、墓志铭与随葬器物,看出明代社会的传统风貌。

结语

冯记圈明墓出土的织物和锡器,使我们对当时的纺织和金属冶铸业有了更多的认识,墓志铭记载了明代边防与官制世袭、婚配制度等,也都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一、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黄(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南徙杭州钱塘,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三、历史名人

黄 歇:战国时楚之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黄 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黄 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 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黄 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黄 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

黄 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战乱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西晋后期,黄道隆后裔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彦丰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史料看,黄元方(字彦丰)应是黄氏入闽第一人。

1、黄岸(674-756年)

字宗极唐号魁杰,隐士黄冲公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黄帝一百零一世孙。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东街)黄巷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为入莆黄巷之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封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二。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子三长明经闽县令谣、次典,季乐。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妻:王母娘娘,又称为西王母

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

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神(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极观音

东方崇恩圣帝

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

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中央天宫仙位表

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雨师|游奕灵官|翊圣真君|大力鬼王

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吴刚|天蓬元帅|天佑元帅

九天玄女|十二金钗|九曜星|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武德星君|佑圣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巨灵神|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

文昌帝君|天聋|地哑

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四大天师:

张道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

四方神

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

四渎龙神

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河神

马赵温关四大元帅:

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赵元帅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

温元帅温琼,东岳大帝部将

关元帅关羽。

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

五炁真君:

东方岁星木德真君|南方荧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镇星土德真君

五岳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

(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东斗星君|西斗星君|中斗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为阴神玉女|丁卯神司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丁丑神赵子玉|六甲为阳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

甲申神扈文长|甲午神卫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

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

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

(《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

八仙:

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

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

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

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罗睺(蚀星)|计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丑寅卯等

二十八星宿

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三十六天将

蒋光|钟英|金游|殷郊|庞煜|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

方角|耿通|邓伯温|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荀雷吉|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

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结|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

江飞捷|贺天祥|高克

(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

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

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财神);

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小张太子与五大神龙

黎山老母、镇元子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紫微北极大帝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天蓬元帅(猪八戒)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

天佑(猷)元帅

翊圣元帅

玄武元帅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

另外一些古代神话人物: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yu):又称为“窫窳”(ya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狸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长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头散发,她掌管灾害和刑罚,也令人类死于非命。也有说法称西王母就是指昆仑山。西王母的果园中种植有“生命之树”,每3000年便长出代表长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国神话中的意义相当于西方的苹果,是令众神得以长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肴”(ambrosia),在波斯它被称为haoma、在埃及被称为sa。它的本质是女性的经血(menstrualblood),是诸多文化传说中太母女神创造万物的神圣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为女阴(yoni)的象征。在道教中,桃果象征着处女、也代表成熟女性的体液,道士认为通过吸取这种体液可以使男子延年益寿(类似印度的Tantrism派对于女性“能力”的看法),比如经常看到的寿星捧桃图,都会描绘一位前额硕大的老年男子用一根手指指向桃果的凹陷,根据道士的理论,寿星之所以长寿,是由于其前额储存的女性体液的缘故,桃果的凹陷代表女阴,手指代表男性的性器,至于那些体液是怎么来的,相信诸位都明白,不赘述。这也是道教中腐败和纵欲的源头之一,很多道士甚至在宫廷中进行类似的表演以蒙骗那些乞求长生的君王。

嫦娥:后羿的妻子,拥有传说中“不死的神肴”掌管生命的魔法。由于嫦娥独占了神肴,使后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抛弃丈夫独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并且只将神肴与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经,而男子则不能

白泽:号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通过去,晓未来。不过能说人言,曾应黄帝所求作鬼神图鉴(内有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绝对神兽中的No1^^《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化蛇:水兽。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人面马身,有虎纹,生鸟翼,声音如榴。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玄蜂:其实就是巨蜂,腹大如壶,蛰人,有毒,能杀人。《楚辞(招魂)》有载。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为老子的坐骑。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记》、《录异传》有载。

呲铁:形状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铁为食。排泄物利如刚,可作兵器。《神异经(中荒经)》有载。

山臊:山神,人脸猴身,一足,能说人话,而且会变化,特别喜欢吃虾蟹。《神异经(西荒经)》、《国语(鲁语下)》、《诉异记》有载。

火鼠:又名火光兽。生活在火山中(非现在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烧的森林),重百斤(体形应甚大),毛长接近一米,细如丝,见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制成“火烷布”(如果脏了用火一烧就可变干净)。《神异经(南荒经)》、《十洲记》有载。

商羊:一足鸟,招大雨。《说苑(辨物)》有载。

讹兽: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蛰兽兽死,蛰树树枯。《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钩蛇:蛇,身长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时于水中用尾巴钩岸上动物食之。《水经注(若水)》有载。

远飞鸡: 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洞冥记》有载。

腓腓: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混沌: 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抵触善人,凭依恶人。《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应声虫:居于人腹。宿主每发声,腹中便有小声效之,且会越来越大。以雷丸可治。《续墨客挥犀》、《隋唐嘉话》有载。

庆忌:又名要离。泽精,人形,大概十几公分高。黄衣黄帽,乘**小车,日驰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报信(亦有捉鱼之说)。历史上也有人名(吴王僚子,猛将)、塔名为此。《管子(水地)》、《太平预览》有载。

并封: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述荡则是左右有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山蜘蛛: 巨蛛,大如车轮,其丝可止血。《南部新书》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须足,仍有八十斤,极其鲜美。《岭南异物志》有载。

幽(安 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因叫声得名。《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胡: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喜欢载人。《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媪: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患:身长数丈,类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脚于土中,虽在动却不移开。唯灌酒能消。因为其为忧伤之气所聚,酒能忘忧,所以可消。《搜神记》有载。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有载。

九婴:水火之怪,为羿所杀。《淮南子(本经训)》有载。

飞廉:鹿身,头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说其为风伯。但我觉得应该是操纵风力大气的神兽更合理。《楚辞(离骚)》有载。

飞诞鸟:鸟,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胶,用其洒在树上粘取飞禽食用,亦有时用其喷射,百发百中。《广博物志》有载。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奚鼠: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声可以传千里,它的毛发可以召集鼠类。《神异经》有载。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虎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还有 刑天、牛头、马面、判官、狐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等。

正月初一日 新年头一天 清晨五更起 手脸洗一番 脱去旧鞋袜 穿上新衣衫  衬衣多齐整 袍褂更新鲜 缨帽头上戴 缎靴足下穿 大带腰中系 汗巾掖两边  秉烛迎神圣 明灯挂路前 仙佛来受供 赐福降财源 恭敬神常在 虔诚把供端  焚香烧疏纸 磕头拉大鞭 天地诸神毕 家宅六位完 神袛归上界 老幼拜新年  先到祖宗堂 次跪父母前 伯叔婶哥嫂 街坊邻右转 沿门走遍了 合村皆拜完  急忙迎喜神 丙辛坤西南 丁壬离宫座 戊癸在巽间 甲已艮东北 乙庚西北乾  一日退一位 俱循十天乾 凶煞务必躲 方位在那年 申子辰年北 寅午戌向南  亥卯未朝东 巳酉丑西边 推着拉着回 莫惹太岁嫌 儿女同欢乐 各有带岁钱  不觉过晌午 日落黑了天 盹睡整一夜 鸡鸣初二三 长工与月工 一齐来上班  抬土上垫脚 挑筲把水担 前后扫干净 里外俱新鲜 铡草煮上料 早晚槽里添  牲口棚内喂 猪羊圈里欢 立春节已过 商量去拜年 推出车辆来 油瓶笸箩拴  挂上绳索套 铺上席褥毡 驴骡拉长套 牛马驾着辕 膏车赶着走 顿辔紧加鞭  霎时到门口 入内去请安 老爷姥姥好 舅儿妗子安 表兄和表弟 姐妹问一番  转上先叩节 磕头便拜年 伸手忙拉住 地肮脏衣衫 平身落了坐 逥手装上烟  急忙端过茶 大家叙心田 放桌烫上酒 摆上箸碟盘 鸡鱼共肉肘 炸炒煮熬煎  火锅与包子 饽饽汤饭全 酒醉及饭饱 日落坠西山 告辞套车走 送到邨外边  到家才几日 十五在眼前 算计请姑爷 接接外女男 同过元宵节 晚上把灯观  各样灯无数 名色记不全 齐来看盒子 景致样样鲜 这里放花炮 那边拉大鞭  共说好热闹 不觉三更天 夜深人渐散 各自去安眠 雨水正月中 农夫不得闲  磨油剩下酱 漏粉做下团 担筐来散粪 挑草去掐苫 起粪折拉土 扛镐拿铁锨  地头去修道 老辙归原先 套轴串坷垃 麦地不发亁 眼前二月二 君王出朝班  扶犁去耕地 陪驾文武官 风调时雨顺 国泰子民安 率民亲耕种 勤俭最为先  搓下五谷种 预备好种田 割蜜熬黄蜡 蜂渣攥成团 杨邨初十庙 会场在沙滩  戏台与集市 木料石头全 榾柮松柏树 卡叉杨柳杆 机子纺车梯 门窗柁檩椽  阶条碌碡重 石板砘子圆 门礅与柱顶 碾底与磨盘 站在河边看 来往运粮船  下走灰煤炭 上载杂货盐 韩村陈好善 施桥又施船 坦然通大路 过渡不遭难  大德谁能效 深恩喜共沾 博施能济众 流芳万古传 惊蛰地气通 春分二月天  趁时接果木 杜树变梨园 香白李子杏 接桃似蜜甜 核桃柿子涩 山楂石榴酸  柰子沙果脆 苹果桔子鲜 俱是摇钱树 省的力耕田 桑榆共槐枣 椿楮松柏全  杨柳并花卉 当时要栽完 叫人割拖牀 修理二牛杆 收拾盖与耙 打耙地平川  种食和勒棍 杩樌椤棍椽 枷板牛鞅子 早些置办全 铸下犁铒铧 打下蛴螬环  背钩与曲 提防去耕田 忽然得透雨 急速把地翻 多耩春大麦 粪耧最当先  札根生了芽 不怕风吹亁 拉耧曳砘子 皆因图挣钱 清明三月节 家家把坟填  

杨钊母亲墓地在哪里啊

7月20日下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伟,以“明代长城的戍边者——盐池杨氏家族墓及其相关问题”为题,为大家介绍本次“丝路岁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