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的故居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的故居在哪里?,第1张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自请外调,于是到了杭州,在杭州一待就是三年,再后来苏轼被调往密州,就是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做知州县令,在这段时间内苏轼在这些地方政绩是非常显著的,受到人民的爱戴。

这样的生活过了大约十年的时间,1079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的第一祸事,有人说苏轼写诗讽刺新政,于是苏轼被捕入狱,差点被杀头,历史上成为“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法律才逃过一死。但是出狱后就被贬到了黄州。后来又被调往汝州,但是还没到汝州,苏轼的路费就用尽了,并且幼儿惨死,于是请求到常州居住,被批准。这个时候宋神宗死了,新皇帝继位,王安石等新党被打压,苏轼于是又被调往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四个月之后被召回汴梁。由于与旧党政见不合,苏轼很快再次请求外调,于是又到了杭州。1091年再次被召回汴梁,后来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后来新党再次执政,苏轼于是被贬到惠阳,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市,1097年再次被贬去更远的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先后被调任到了廉州、舒州、永州等地,1101年,苏轼被大赦还朝,但是还朝路上病逝在今天的江苏常州,被埋葬在了汝州郏城县,也就是今河南郏县。

从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看到苏轼一生中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所以很多地方至今都有苏轼的遗迹,但是苏轼的老家是四川眉山市,于是一般我们都称苏轼是眉山人。

苏轼死后谥号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字子瞻,又字和仲,雅号有很多,最出名的要数“东坡居士”,所以现代人多称苏轼为苏东坡,汉族,现在的四川上眉州市人,是苏洵的次子,与其弟弟苏辙一起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父子同列为“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堪称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人。

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但是苏轼胸怀宽如大海,生性豪放,所以即使是生活不很如意也不会郁郁寡欢,所作出的诗词都豪放不羁,创立了与婉约派相对应的豪放派诗词,堪称文学史上的天才。苏轼一生曾经三起三落,多次受到贬谪,但是也许正是这些坎坷才造就了苏轼的成就。晚年的苏轼一度被贬谪去了现在的广东省惠州市,甚至最后被贬去了海南,被贬谪海南可以说是当时仅次于满门抄斩的罪名的一种惩罚,由此可见苏轼的晚年也是非常不幸的。后来宋徽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汴梁,但是不幸在回京的途中病逝在常州,被安葬在汝州郏城县,也就是今河南郏县。谥号“文忠公”。

以“文”开头的谥号后面的字根据等级可以分为正、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也就是说给与苏轼的谥号是第四级,可见对其是非常推崇的。后来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又给苏轼追加谥号“文正”。可见对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是相当认可的。

不少朋友去四川眉山,应该都会到苏轼的故居三苏祠去看看。三苏祠目前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距离成都大概有80公里。三苏祠不仅是苏轼的故居,也是苏洵、苏澈的故居,明朝时期这个地方就被改为一个祠堂,用来祭祀三苏。后来明朝末年毁于兵燹,直到康熙年间才恢复重建。不少朋友对于苏轼具体出生地感到好奇,在网上流传的说法也是很多。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苏轼家乡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初冬时节,笔者有幸前往四川省眉山市,拜谒了向往已久的三苏祠。庭院深深,幽雅宁静,草木依然郁郁葱葱。瑟瑟寒风下,高大的银杏树,黄叶纷纷凋零飘落,给人平添了几分寂寥。伫立半亩池塘边,绿竹掩映,荷叶枯黄,斑驳光影中,只有靠想象去感受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雅兴了。

听导游讲解,说三苏祠外就是古纱縠行街,这里是苏母程夫人开店做生意的地方,也是苏东坡、苏辙兄弟从小生长的地方。身处眉山城区,我突然间对苏东坡的出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苏东坡究竟出生在眉山的什么地方?三苏的籍贯到底应该在何处?

苏东坡是眉山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苏东坡是眉山人的骄傲,三苏文化是眉山市着力打造的城市名片。但是关于苏东坡在眉山具体的出生地点,现在还流传着多种说法。

首先,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城的纱縠行,即从元朝起就已经开始建立,历代都在修缮的三苏祠;

第二种说法是苏东坡出生在眉山城内的纱线街;

第三种说法是三苏出生在距眉山城西七十里的拨股祠,那里地势形如飞凤,秀气独钟,民国年间的《眉山县志》也认为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后迁移到眉山城纱縠行。

一、三苏对眉山出生地的自我陈述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三苏在各自的文章署名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籍贯毋须争辩,就在眉山。

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东坡先生年谱》就明确记载:景祐三年(1036)丙子,先生以是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眉山县纱縠行私第。

然而三苏对自己出生于眉山的具体地址却并没有交代,并且布下了烟雾弹。例如,苏东坡在《跋李伯时卜居图》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缙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苏辙在其晚年所写的《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

而且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苏辙在《自写真赞》诗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种种记叙都在强调他们的农民身份,这似乎在表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农村,并非是生长在城市的街娃。

三苏长期在外游宦,他们在诗文中称眉山为乡里、乡闾、乡间,是很自然的事。苏东坡在题跋中说自己出生田家,重点却在表明自己的缙绅身份,说白了缙绅就是地主阶层。苏辙说自己弱冠住茅屋,古人男子20岁称弱冠,而他19岁就中了进士,哪里还住在什么茅草房里啊?可见这些都不过是他们自谦的说法。苏辙倒是在《堂成》诗中说得直白:三世读书,粗免躬耕。

三苏是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他们住在眉山城里,在乡下有土地、房产,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例子,贾府广占良田,靠收地租过着奢华的日子。大观园处于繁华都市,却建有稻香村,那公子哥儿贾宝玉偶尔故意打扮成农民,以示清高,可见渔樵耕读的形象在古代文人看来是非常骄傲、时髦的事情,与现代轻视农村人的理解截然不同。

熙宁二年(1069)苏轼、苏辙离开四川,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在很多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展现了他们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诗书传家,其乐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游玩,一起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他们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不灭的青春记忆。

二、毋庸置疑,苏轼、苏辙就生长在眉山城区

苏轼、苏辙兄弟都在诗文中记叙了自己在眉山城里的读书生活,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的记述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为纱縠行。。僦居是租房的意思。于是有人就此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州城纱縠行三苏祠肯定不是苏家故居。其实,东坡先生这句话是在表述母亲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门面,做纱縠买卖这门生意。这又怎么能证明苏家在眉州城内没有住房呢?

这个故事讲的是程夫人不贪不义之财,结局是夫人之侄之问(即程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可见,苏东坡一家做生意发达之后,又迁居了。程之问继续租借这座纱縠行房子,做生意,还有意去发掘夫人不肯占为己有的宝藏,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记载:夫人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苏洵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旦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靠做生意,发家致富。苏洵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程夫人自力更生,帮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动。但司马光说苏氏极贫就未免有点夸张了。苏家如果没有财力,苏洵凭啥整日游手好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公子哥?少年时代,苏洵无所事事,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如果没有家庭资助,他又怎么能够去实现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呢?

三苏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出生在眉山城,本来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苏东坡请求文学家曾巩为自己的爷爷苏序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苏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全力抵抗起义军进攻、守卫眉山城的事迹。这期间,苏序还从容不迫地在城中为自己的父亲举办了葬礼。

苏辙在《龙川略志·卷一》中说: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天庆观是北宋著名道士张易简所驻道观,具体在眉山何处,已无记载。有人考证说天庆观亦名天庆宫,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此地离眉山城八十余里,苏轼、苏辙小小年纪,就奔波到那么远去读书,似无可能。对此,《东坡志林》也有记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很显然,天庆观就位于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学陈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里的孩子。陈太初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士,晚年苏东坡相信自己的这位同学已经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后悔自己没有象同学陈太初那样坚持修道,以至于到老还在饱受尘世的煎熬。

三、拨股祠留给眉山三苏祠的困惑

三苏祠作为三苏故居,是代表苏东坡出生地的标志性建筑。但眉山至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三苏出生在一个叫拨股祠的地方,后来才迁居到眉山纱縠行。探究其根源,这个说法不过是清代时期少数文人的发明,之前无人认可,更没有文献记载。

拨股祠,亦称拨股庙,位于今东坡区三苏乡三苏场(光绪版《丹棱县志》卷二亦名为东坡场),距眉山县城七十多里,距丹棱县城仅有十来里。传说,这里是苏家的乡间私第。对此,《眉山县志》记载云:三苏乡的三苏场,原为苏洵父子故居处,元代建三苏祠,后称拨股祠,清代以此建场,名三苏场。据说,苏家最初定居于眉山之修文,后由于家族繁衍生息,其中一支便从家族田地中划拨一股地方,迁徙定居到了三苏场,这一支族人为纪念这一重大事故,故立祠名拨股以志纪念。元明以来,此地即建有三苏祠。

清代《眉州州志》记载: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后迁于纱縠行。清代文人刘鸿典记云:眉城纱縠行有三苏祠,旧相传为三苏故宅,而州西七十里有拨股祠,亦相传为三苏故宅。说者谓三苏父子皆生于拨股祠,既乃迁于纱縠行,理合然也。(见民国十二年的《眉山县志》卷五)由此可见,清代眉山州志和清人笔记关于拨股祠的记载都来自于民间传说,都只是在推测,不足为凭。

四、有关引述苏东坡诗文的地名考证

拨股祠的传说毕竟来自民间,多少有点草率。于是有人就到苏东坡、苏辙兄弟的诗文以及宋人的笔记中去求证。他们在苏东坡的诗作《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组诗五首中发现了石佛山,而且考证出这石佛山就在拨股祠附近。据《眉山县志》(民国版卷一):石佛山,治西,山半有石佛像。东坡寄子由诗:‘卜田向何许,石佛山南路。’指此。据此他们更加坚定了三苏都出生于拨股祠的观念。实际上,这是张冠李戴,此石佛山非彼石佛山也!苏东坡诗作里的石佛山指的是徐州云龙山,三苏根本就没有在石佛山下居住过。这是错误理解这首东坡寄子由诗,引发的一场误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清代以来主张三苏出生于拨股祠的人们,还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实: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从隋开皇十二年(592)丹棱建县起,经唐、宋、元、明,到清代止,一千多年来,这三苏乡都属于丹棱县管辖。直到清康熙6年(1667),眉州知府赵蕙芽以眉州地狭事繁难任徭役为词,才将丹棱原东馆、蟠鳌二镇(拨股祠所在的三苏乡在内)所辖地域划归眉州(今东坡区)管辖。如此,考证来考证去,反而把三苏考证成了眉山丹棱人!

况且,如果三苏真的诞生在这个叫拨股祠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刻意去隐瞒这个事实。有人辩解说古人称籍贯大都有举州(郡)不举县的习惯。而事实上,在三苏大量的诗文中所写并非如此。苏辙在《亡兄子瞻短明墓志铭》中说苏东坡世家眉山,苏东坡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王弗为眉之青神人,在《乳母任氏墓志铭》说任氏为眉之眉山人。同为眉山人,县份籍贯分得很清楚。因此这种举州(郡)不举县的说法不能成立。

苏东坡在眉山城具体的出生地点早就因为时过境迁,无从考证,当然也无须去考证。三苏祠是纪念馆,更是令人神往的文化胜地。最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的应该是三苏父子的高尚品格、道德文章。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媒体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答案就在“三苏”本身。

“三苏”在各自的文章中都为自己打下了标记:眉山苏洵、眉山苏轼、眉山苏辙。“三苏”籍贯无可争辩,就在眉山。

然而“三苏”对自己出生于眉山的具体地址却并没有交代,而且布下了“烟雾弹”。例如,苏东坡在《跋李伯时卜居图》中云:“余本田家,少有志丘壑,虽为搢绅,奉养犹农夫”(见《东坡题跋》卷五)。苏辙在其晚年所写的《葺东斋》诗中也曾言:“我生山溪间,弱冠衡茅住。生来乏华屋,所至辄成趣。”。而且“三苏”在很多诗文中都说自己“在乡里”“乡闾”“乡间”,苏辙在《自写真赞》诗甚至说自己“心是道士,身是农夫”。种种记叙都在强调他们的农民身份,这似乎在表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农村。

“三苏”长期在外游宦,他们在诗文中称眉山为“乡里”“乡闾”“乡间”,是很自然的事。而苏东坡在题跋中说自己出生田家,重点却在表明“搢绅”身份,说白了“搢绅”就是地主阶层。

古人男子20岁称弱冠,而苏辙19岁就中了进士,他哪里还住在什么茅草房里啊?可见这些都不过是自谦的说法。

苏辙倒是在《堂成》诗中说得直白:“三世读书,粗免躬耕”。“三苏”是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他们住在眉山城里,在乡下有土地、房产,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贾家就是例子,贾家广占良田,靠地租过着奢华的日子。大观园里有稻香村,那公子哥贾宝玉还偶尔展现点农民打扮以示清高。可见“渔樵耕读”形象在古代文人看来是非常骄傲、时髦的事情,这与现代人轻视农村的理解截然不同。

苏轼、苏辙自熙宁二年(1069)离开四川,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们在很多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诗文中,展现了他们在眉山城家中的生活情景,诗书传家,其乐融融。兄弟二人一起读书、游玩,一起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他们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永恒不灭的青春记忆。

留给后人最大疑问的还是苏东坡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的记述:“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为纱縠行。”

“僦居”就是租房。于是就此有人推理:既然是租房,眉城纱縠行肯定不是苏家故居。其实,东坡先生这句话是在表述母亲在眉州城内租赁房舍,做纱縠买卖这门生意。这又怎么能证明苏家在眉州城内没有住房呢?

据司马光为东坡母亲所作的《程夫人墓志铭》载:“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即罄(用尽)出服玩鬻(卖)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成大儒。”

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程夫人自力更生,帮助夫君成才,事迹令人感动。但说“苏氏极贫”就有点夸张了。苏家如果没有财力,怎么能够资助无所事事的苏洵,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四处游历,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而且继续去实现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梦想呢?

苏东坡《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故事的结局是“夫人之侄之问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可见苏东坡一家做生意发达后又迁居了,程夫人的侄儿程之问仍然继续租借这座纱縠行房子做生意,还有意去发掘夫人不肯占为己有的“宝藏”,结果却一无所获。

“三苏”世代居住、生活在眉山城,他们都出生在眉山城也就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苏东坡请求文学家曾巩为自己的爷爷苏序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苏序在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全力守卫眉山城的事件,期间苏序还从容不迫地处理了自己父亲的葬礼。

苏辙在《龙川略志•卷一》中说:“余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

天庆观是北宋著名道士张易简所驻道观,具体在眉山何处,已无记载。有人考证说天庆观亦名天庆宫,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

此地离眉山城八十余里,苏轼、苏辙小小年纪就奔波到那么远去读书似无可能。对此《东坡志林》也有记载:“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

很显然,天庆观就位于眉山城附近。而且同学陈太初就是眉山城街巷里的孩子。陈太初也是北宋著名道士,晚年的苏东坡相信自己的这位同学已经羽化升天,成了神仙。他后悔自己没有像同学陈太初那样坚持修道,以至于到老还在饱受尘世煎熬。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眉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市境北临成都市,东界资阳市、内江市,南接乐山市,西邻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岷江纵贯市境,青衣江在西部贯穿。

总面积7,140平方公里,人口30013万。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建有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化艺术

眉山文化主要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

1、工艺品

青神的竹编工艺和仁寿的火凤凰陶瓷工艺品等。

2、文化节

眉山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东坡文化节、彭祖山寿星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青神的竹编艺术节、橘花节、仁寿的枇杷节、仁寿羊肉美食文化节、仁寿曹家梨花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等等,每年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眉山市行政规划图

扩展资料:

地理位置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介于东经10249′~10430′,北纬2930′~3016′之间,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北靠成都,南瞰乐山,东临资阳,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 

地形地貌

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分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大部分处于500~800m之间,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

眉山市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地势呈西高东低,最高海拔3522米,最低海拔335米,自然条件复杂。

参考资料:

-眉山市

探秘苏东坡,我们还得先从他的家乡眉山谈起。

四川自古便是富饶之地,而成都平原,更是沃野千里。

当时川人丰衣足食,比较安于现状,因此懒得翻过崇山峻岭,远走他乡求取功名,所以宋史说:“蜀人不好出仕。”

宋代的眉山是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很有韵味儿的小城,人口过万。当时有云,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九,“三分住户七分田”,眉山被源源不断的岷江水滋润着,很是肥沃。

这里民风淳朴,民俗醇厚,人们不愁吃穿,自然也不愁玩。城里人家,便是穷一点的,家里也有藏书。门前屋后有庭院,种种花草怡情,闲时品上一杯盖碗茶,生活优哉游哉。苏轼《远景楼记》描绘了家乡的许多风俗。

历经五代十国之乱后,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从而达到抑制武人,重用文臣的治国方略,并为读书人们广开门路,只要考中进士,便有官做,拿可观的俸禄。

在这种影响下,当时全国都刮起了一阵读书风,学风劲吹,吹遍了眉山小城。1024年,二十四岁的苏涣,也就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考中进士,轰动全蜀。此后两宋近三百年间,眉山出了八百多名进士,很可能超过成都。曾巩在《苏君墓志》中说:“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在位四十多年的宋仁宗也称赞:“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

宋代的眉山,文化氛围挺好,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唐代皇家题匾的“孙氏书楼”,藏书多达数万卷。青神县的中岩寺有苏轼的读书处。南宋大诗人陆游骑驴到眉山,更是惊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苏轼,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眉山,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眉山东邻内江、自贡、资阳,南连乐山,西接雅安,北接成都。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扩展资料:

苏轼的故事:

1、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2、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

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3、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

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苏轼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的故居在哪里?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