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两个楚国,为何攻克人数李信王翦差别那么大?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世上没有两个楚国,为何攻克人数李信王翦差别那么大?,第1张

李信并没有击败楚国,只是攻占了楚国外围领地便被项燕大败而逃。王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楚国一举歼灭。从两人的性格上看李信过于年轻气盛,又好大喜功,所以才夸大要以二十万兵力灭楚,最后落得个大败而归。而王翦性格成熟稳重。以六十万兵力强压楚国,稳步前进,后大败楚国主力,将楚送上灭国历史。一、李信之败

李信先以二十万兵力连下楚国东南西北死地。后又分兵以钳行欲与楚国主力在平原决战。但楚军统帅深知秦军平原战力惊人。所以在平原地带分一小股部队做监视用,主力则放在大后方。而李信因战事捷报连连,所以在不知楚军主力位置下孤军深入。被项燕派兵前后堵截,而另一支秦军部队又离李信孤军太远,无法支援。于是李信大败逃离。楚军各处围攻追捕,李信二十万大军终彻底败逃。二、王翦灭楚

李信大败后嬴政亲自到王翦府上请王翦挂帅灭楚。王翦无奈只能答应。后王翦帅军六十万奔赴楚国。近乎秦国全部兵力。王翦起初也是先攻占楚国外围。但六十万大军一直集合一处,虽欲和楚军主力一战,却不主动进攻。楚王迫于压力,命项燕全军出击,于是楚军大败。王翦这才分兵攻取楚国都城寿阳。一举歼灭楚国。三、王翦李信对比

嬴政欲灭楚时曾招众臣商议。王翦表态应出六十万大军将楚国彻底歼灭,而李信则认为二十万足矣。王翦又言道:二十万只能伐楚。不能灭楚。在两人争执下嬴政考虑到六十万乃是秦举国兵力,于是答应李信二十万灭楚计划。年轻气盛的李信果然大败而归。嬴政亲自到王翦府上认错。于是王翦才挂帅出征倾举国之兵力灭楚。可见王翦不但稳重,而且对楚国分析全面。而李信却过于自信了。

秦,由西边一小国发迹,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为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让人神往的,就是秦国那传奇般使秦国由一般性的大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商鞅变法,虽然后世有贬有褒,但每当日后国家遇到问题时,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变法。 秦国到底有多强,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二世而亡,这一向是千古人士讨论的话题,前不久央视的《复活的军团》又一次让大家对此燃起了兴趣,今次我也说说关于秦的兴亡。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个小部落,在周王迁都后才得以封为诸侯的小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呢。 先从秦国的基础条件说起,这些在商鞅变法前就由秦朝先王们打下了基础。 1 秦国的国力:周王东迁,秦国就主要负责应对西边的游牧民族,戎狄甚强,秦国初年一直在挣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断的战斗中,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期,西边的戎狄大多平定,开始图谋中原,两度扶植晋国国君复位,又一度战胜晋国,获得霸主之位,虽然秦穆公之后秦国日衰,但是秦国的大国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下来了,春秋末年秦哀公还帮助楚国打败吴国,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及楚晋这样的霸主,但是和齐相当,比那些小国更是远远超出,即便在战国初年一度受制战国初年的霸主魏国,但是秦献公(就是变法的秦孝公之父)时期对魏的战争已经由败转胜,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六万,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国和韩赵交战时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公孙座。这都是变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国没有这样的国力基础,象宋国卫国那样再怎么变法也不能成为统一天下的第一强国。 2 秦国的民风:秦国处于西陲,常年和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诸侯接触不多,民风近似西边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礼仪的中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国好些。而相对中原诸国,秦国人大都淳朴,善战,注重实际,虽然这样的民风不是文化的好发源地,但是对于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人民是最适合的,尤其是变法,战国时期各国都或多或少变法,但是阻力都很大,这不单是贵族的反对,还有民众的反对,试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众怎么可能接受法家严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虽然百家争鸣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为百家争来争去,虽然辩才都练的炉火纯青,但是却不能使国家富强,反而是不喜欢玩嘴皮子(张仪非秦国人)的秦国老老实实将国家建设强大了。 3 秦国的地理位置,秦国立国西边,周王迁都后旧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属于秦国控制,但是总体上秦国还是远离中原,尤其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阻挡着秦国东进的脚步,所以虽然秦国在秦穆公时期一度战胜晋国,但是总体上秦国一直处于弱势,不能进入中原争夺霸权。但是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点反而成了优势。因为进入不了中原,秦国就一直专心经营西陲,战国初年灭了巴蜀后,秦国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线作战,不象三晋赵韩魏那般处于四战之地,险要是险要,但是想扩张就四面受敌,战国初年魏国强盛无比,但是也挺不住齐国韩国赵国秦国轮番攻打。(就象一战的德国东线西线都吃紧。)而且秦国关中地势险要,有险可守,这又比处于东面平原的齐国好多了,齐国在战国初年强大无比,气势犹在秦国之上,但是五国联军长驱直入,齐国就险些灭国。而同样是五国联军,秦国将函谷关守住,虽然窝囊,但是不至于灭国。 以上是秦国的基础,但是这些也就是基础,要使秦国由大国成为第一强国,还需要商鞅的变法。 商鞅的变法大家只要上过学读过历史书就知道,内容就不多重复了,主要针对结果说一说。 1 政令统一:我们都知道,立法易,执法难,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大毛病了,但是其实在二千年前的秦国,这个毛病已经被商鞅的变法解决了。商鞅的变法细致严苛,轻罪重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大机器,无论官民,都必须在这个法律机器里运转,大家都有守法和监督别人守法的义务,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假如完不成做不到就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就拿塑造武器来说,武器上有标记,假如发现问题就要逐级调查问罪,有点象现代管理制度。 商鞅颁布的法律很细,其中有一条,在马路上倒灰者获重罪。这点很可怕吧,倒灰是什么罪,不要说几千年前,就连我们现在的马路上不到处都是垃圾嘛,倒灰算什么?居然要判罪。这点确实不可思议,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如此解释的,“倒在马路的灰很容易被风吹起,吹到别人眼睛里,看不见路就很容易冲撞,而冲撞就往往发生纠纷,致伤致死。”这样看来,如此判罪确实也有道理,不过也只有还没沾染靡靡之风的秦国人才能苛守这样的严苛法律多年吧,假如是要中原诸国和懒散的楚国人看到这样的法律,那马上就会开始大批斗了。 但是,这样的严苛而有条理的法律却将秦国塑造成相当有效率的机器,(其实近代也有,刻板的德国和对面的日本不就是这样的嘛,而这样的国家才会创造国家机器)而政令公平统一使得大家不心怀侥幸,踏踏实实做事,务农,作战。 用一句话来说,法律已经为了安排好了前面的路,你所要做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和遵守法律。 2 奖励:假如只有法律惩罚却看不到出头之日,那只能是恐怖统治或奴隶制度,不过商鞅的变法当然考虑到这点,他用奖励这点将大家的目光集中过来,让民众有出头之日,这和日后的科举制度将读书人吸引过来是一个道理,何况,他的奖励范围要广的多。 奖励军功,战国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战争,而秦国人虽然好斗,但是不受纪律,而且之前的制度对一般的士兵没有什么激励,而商鞅变法后,下达严法,整顿军纪,禁止私斗,还需要大家对战争这种公战产生兴趣。商鞅之法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而且还规定,即便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也不得超越标准获得田宅和臣妾,连衣着也有限制,所有的秦国人目光都集中到战争上来,如此秦军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升。(同样,自宋之后做兵受歧视受欺压又没好处,而文人受到尊重,这样战斗力不低下才怪。) 鼓励耕作:虽然战争重要,但是作为战争的保障,后勤也是很重要的,这主要包括两种,武器装备和粮食。武器装备主要是工匠努力,有严法的控制来保证质量,至于粮食这就是关键了,古代打仗,最重要的是粮食,没有武器,可以削木为枪,但是没有粮食,那就要饿死了,没有粮食,谁也不会为你卖命,自古至今,粮食作为后勤的重中之中一直没有改变,战国时期更是如此,战争长年累月,打仗占用了生产相当多的人力,又要提供不事生产的战士食粮。没有大量的粮食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商鞅鼓励耕作,耕作多的可以免除徭役,允许私田,限制商人,都是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尤其是抑商这条,战国商业大大发展,但是那时没有工业支撑的商业大都是各地倒卖,而奇珍这些奢侈品不利国战,反而助长国人奢侈之风,而更关键的是商人为利往往囤积粮食,所以商鞅变法限制商人。不过秦国对商人并不是一味的限制,毕竟战国时期商人极为重要,一些重要商品被商人控制,无法单纯的抑制。)不过粮食供应这要等秦国拿下巴蜀,修建都江堰后才能称为解决。 3 中央集权:这大家都熟悉,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君王第一的集权统治,这秦始皇后来统一做的事其实商鞅大都做好了,这样的制度使得国内不会出现挑战君王权威的第二势力,保证国内政治的稳定,这吸取了春秋时期甚或战国有些国家大夫之强于国君甚至取而代之的经验。这样的制度保证政治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对于常年战争的国家是很重要的。而且中央集权能在短时间调集最强大的力量,这在战争中是相当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秦二世之前的秦王,大都非平庸之辈,能牢牢控制朝政,而秦二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指望他维持秦国呢?) 商鞅变法在秦国相当的成功还要归于秦国一直苛守商鞅之法,即便杀了商鞅本人。但是商鞅之法一直为秦国人所遵守,这样才能保证秦国之后的强盛。 法家虽然重理性轻人性,重法残酷,但是法家对法律制度的研究,分析的细致,实在是儒家等诸子百家所不及的,秦国之法的细致,不亚于现代法律。之后中国虽然尊儒,但是法制上一直沿用秦法,当然刑罚没有那样残酷了。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之后的王安石张居正变法之所以失败,全在于秦国一直遵守商鞅之法,而宋明很快就抛弃了新法。先不说新法是好是坏,单论法令朝令夕改这条,宋明之后的衰弱就可想而知,当然,宋明当时的情况比秦国要复杂多了。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还有三点: 1 名将:秦国变法使得战斗力提升,但是单纯的战斗力提升并不代表能战胜六国,六国之兵并不亚于秦兵,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冠于七国,魏国吴起创立的“武卒”也是超级强兵,楚国在战国末期还打败李信二十万秦军。所以说秦军是强,但是绝不能说达到无敌的程度。(秦军的弩兵或许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兵种,但是只能说对不能这种技术的游牧民族是占有优势,对于相同文明程度的六国军队就不一定了,六国应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否则秦军早就一统天下了。)所以,秦军需要名将。 当然,秦军在整体上还是优于各国军队,假如在数量相同,将领素质相同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秦军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能战胜秦军的赵奢,李牧,信陵君,项燕,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自然,秦军也有自己的名将,司马错平巴蜀,白起伐楚,长平大胜,王剪六十万灭楚,没有这些名将,秦军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2 不拘一格用人才:秦国重用各国人才,不拘一格,商鞅本是卫国人,为秦国变法,张仪是魏国人,为秦国出使各国,对六国伐交伐战屡屡成功,魏国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楚国人李斯为秦始皇拜相立秦法,这些人非秦人,都在秦国立功,而且秦国并非只重法家,墨家巨子在秦国也受到相当尊重。(当然,儒家是不适合一心争霸的秦国的)这样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才使得秦国立于诸强之上。(想想其他各国,燕国用了赵国人乐毅,立下无比大功,被猜忌,赵国名将众多,然廉颇老死于外,李牧被自己人害死,当然最冤的是魏国,白白为秦国提供了这么多人材不说,难得的兵法名家信陵君还受到自己亲族的猜疑,郁郁而终。) 3 运气:你要说一统天下没有这个运气确实不行,战国初年,变法后的魏国强盛无比,无人不惧,大有一统三晋,再建当年晋国伟业之势,秦国虽然一度战胜,但是魏国仍强,走了吴起又来庞涓。偏偏齐国来凑热闹,孙膑妙计打败了庞涓,也毁了魏国,使得秦国前的第一块屏障消失了。 魏国倒下了,不过齐国站起来了,这个庞然大物实在强大,秦国在他身上也占不到一点便宜,齐国论各方面条件都优于秦国,位于东方,不用双线作战,又是当年霸主,文化之国,由他统一六国比秦国要顺理成章,问题就是出了个乐毅,五国联军不但把齐国险些灭了,还把齐国人的锐气打没了,自从齐国坐等秦国灭各国,就是不帮忙,直到秦军一来直接投降。 齐国弱了,楚国倒是一个大国,疆域大,势力大,上天却为秦国送了一位张仪,为楚国送去一位楚怀王,硬生生用一张嘴把楚国折腾个半死,连楚怀王都老死秦国。可怜啊可怜。 赵国自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张,赵奢战胜秦军是为各国打了一针强心针,但是命关赵秦两国国运长平一役……怎么说呢?就算秦国派出了奸细,但是赵王不一定听啊,就算听也不一定换上赵括,就算赵括带兵……也不至于四十万被包了饺子,天下大势就此决定。 好不容易出了李牧,后来的赵王居然还能上第二次当,自己解决自己的干将…… 你说,秦国一统是不是有运气。 秦国经过几百年积累,日益强大,而能与之抗衡的对手一个个都衰弱了,终于在嬴政手中,短短十年秦国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秦之伟业达到顶峰,而嬴政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皇帝――秦始皇

很多啊,一个朝廷里只要是个举足轻重的大臣,在和皇帝意见不同,表示不满的时候,那就只能假装生病,不上朝。有名的则有,白起,以生病了拒绝出征灭赵(他认为时机已过,战则必不能取胜)之后则是王翦,他以生病来表示自己心中的不满(始皇帝曾问他多少兵力能灭楚,王翦说40w,然后始皇帝又问李信,李信则说二十万,于是始皇帝大悦,让李信带兵灭楚,然后李信败,始皇帝再请王翦,王翦便称病不出,之后是始皇帝亲自上门才请动老将,始皇帝托之以举国之兵,王翦果然一战灭楚)。之后则有卫青,他是不想自己锋芒太露夺了皇帝的光彩,还有田妢,他则是因为贪污太多,被皇帝发现于是装疯卖傻以求保命,最有意思的则是霍去病,霍去病因为私怨射杀李敢(李广的儿子关内侯)后跑到汉武帝面前坦然受罚,武帝大惊大怒,于是以霍去病生病为由立刻将他调走,然后对外宣称关内侯李敢是被一头雄鹿撞死的。再往后比较出名的则是司马懿,这货称病好多次,是为了什么大家都该知道。他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再往后则是谢安,王导,这俩则是与皇帝意见相左的时候就称病软逼迫皇帝就范,俩老狐狸。唐朝时期名臣武将众多,基本上都干过称病不朝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发现自己无法再官场有作为之后,每逢官场相招他不是玩失踪,便是装病不去。

因为昌平君是楚国王室血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前楚国首都陈郢。

在攻打楚国以前,秦始皇与王翦、李信以及诸位大臣讨论过攻打楚国所需的兵力,王翦认为要用70万兵力,这也是当时秦国的全部兵力,而李信则认为20万即可,秦王用了李信而罢免了王翦,昌平君作为楚国的国亲,自然十分了解楚国的情况,当然也会同意王翦的观点。

因此被秦王罢去相邦,去到郢陈,顺便用楚国人的身份来安抚当地的楚人。结果埋下了反秦的导火索。

注意:

昌平君是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人物,在正规的史书中仅仅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之乱,第二次则是秦始皇攻灭楚国叛乱战争中。昌平君出现的时间,都是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但其既作为楚国的王室后裔,又是秦国的重臣,身份之显贵,并非普通贵族。

《史记索隐》载:“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昌平君作为楚国公子,在秦楚连年大战之际,居然还能在秦国被列为丞相。若非其才华横溢,或者贵族的身份,则是其在秦国乱局中建立功勋,在秦王嬴政前期,最大的就是长信侯嫪毐的叛乱。

在嫪毐之乱中,最大功臣就是吕不韦和昌平君。《史记》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此年为公元前238年,这年是秦王嬴政亲政之年。昌平君有“发卒”之权,显然说明在秦王嬴政亲政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秦国的部分军权。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汇叫做功高震主,就是如果一个大臣的功劳太大的话,那么无疑就会令帝王的地位受到威胁,从而产生忌惮心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古时候皇帝可以说善变真的是比女人还厉害,前脚对你笑嘻嘻的,后脚可能就直接杀掉你了,而王翦也知晓帝王心难以猜测的,加上自己领兵在外,手底下几十万大军,难免会令秦始皇有所猜忌的,所以他就几次都向秦始皇讨要金钱和田地,意思则是想要表明自己只是想要做个富家翁,对权力什么的是完全没有想法的,所以他最后也才能安享晚年。

王翦是秦国时期的重要将领了,可以说秦始皇扫六国中除了韩国的战役他没有参加外,其余五国基本都是王翦带兵所灭的,可以说功劳是非常的大的,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无疑就是功高震主了,可以说这样的人对于秦始皇来说无疑就是个威胁的,但王翦最后却能够安享晚年靠的则是他的智慧,在灭楚国战争的时候,王翦认为需要60万大军才能灭掉楚国,而李信则认为只需要20万,所以秦始皇就钦点李信出征征伐楚国,因为此事王翦就扯了个理由说生病想辞职,所以就回家了,但在此次战役中李信的20万大军可以说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败,可以说秦始皇也是非常的震怒。

因为此次的大败,所以秦始皇不得已上门向王翦道歉,并给他60万大军让他出征伐楚,如果是其他人的话本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带兵出征的,但王翦却不是如此,而是先向秦始皇讨要赏赐,理由则是自己年纪大了,如果在外面遭遇不测的话,那么就要给子孙们留下点资本才行,可以说当时王翦的行为是被满朝大臣所不齿的,而且即使出征后王翦先后五次派人向秦始皇讨要赏赐,当时可以说连他底下都担心王翦会因此触怒秦始皇,但其实王翦这样的做法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障,因为他知道秦始皇是比较多疑的,再加上当时基本全国的军队都在自己手上了,难免会令得秦始皇有所猜忌,要是这样无疑就是自己的末路了,所以他这样的做法是向秦始皇表明自己对权力是没有想法的,所以是给秦始皇一种信息。

可以说在灭掉楚国后,王翦回朝后还主动的卸掉了自己手上的兵权,并且辞官回家,也恰恰是他这样的行为才让他最后能够安享晚年。

一、其总的战略方针为:

远交近攻,先弱后强,逐一攻破,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二、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1、灭韩国

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2、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

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3、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

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

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4、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5、灭楚国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

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

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

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公元前222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6、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

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

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扩展资料:

六国的衰落

1、齐国向为东方之强国。但到秦始皇初年,齐政权传至齐王建时,齐威王时期建立起来的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齐国实已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它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国无贤臣良将,军无奋进战斗之志,面对强秦即将发动的并灭六国的战争,竟毫无准备,坐以待毙。

2、韩国本来就是三晋中最弱的一方。到韩桓惠王时,韩就已臣服于秦国。秦始皇初年,韩国的疆域更加缩小,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实亡之国了。

3、魏国虽然也曾经历过战国初期最强盛的时期,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广大地区,疆域之内山河纵横,形势险要,但由于它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为秦之首要对手,特别是自魏惠王以来,不断被秦战败,疆域日渐缩小。

秦始皇初年,正当魏安厘王晚期,国势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尤其是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应乘胜恢复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聩无能,不但不借机复国,反而听信秦国离间挑拨,罢黜信陵君,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贵时机。

4、赵国地处中原之北方,方圆2000里,也是北方之强国。在赵武灵王时,倡导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为之一振。赵国北拒匈奴,南抗强秦,成为唯一可与秦相抗衡之国。但赵武灵王死后,赵屡被秦兵攻伐,对本国良将廉颇、李牧等不予任用,竟听信谗言妄加诛黜,赵王的这种昏庸无能,使赵终于为秦所破。

5、燕国春秋初期尚属极弱小之国,到燕昭王时,励精图治,疆域扩大,国力日强,曾北至辽东,西至上谷,南与齐、赵接壤。到燕王喜当政时期,非但不与近邻赵、齐修好,且常常发动混战,劳民伤财,国力损耗巨大,成为六国之中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

6、楚国自春秋至战国始终未失其南方大国之地位,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为诸侯国中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国。但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势力大大减弱,国都被迫迁于陈地,以后又再迁于巨阳与寿春。都城多次被迫迁移,大大挫伤了楚国的民心士气。

参考资料:

-秦灭六国之战

世上没有两个楚国,为何攻克人数李信王翦差别那么大?

李信并没有击败楚国,只是攻占了楚国外围领地便被项燕大败而逃。王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楚国一举歼灭。从两人的性格上看李信过于年轻气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