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夏是谁建立的?西夏持续了多少年?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古代西夏是谁建立的?西夏持续了多少年?,第1张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西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政权。历经十帝,享主权189年。

西夏的祖先党项人,最初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在反乱斗争中立功,被唐太宗授予周霞特使称号,先后隶属于唐朝、五代、宋朝。北宋吞并政权后,李拒绝投降,重新建立了国家,并赢得了皇帝辽的称号。李先后占领兰州、河西走廊,连接辽、宋。宋宝元元年,称帝建国,即夏,西夏正式建国。因为是在西方,所以这首歌叫西夏。

西夏普遍取得了宋夏战争和辽夏战争的胜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夏死后,权力掌握在皇帝的太后和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因为皇党和母党的对抗,西夏政权发生了内乱。北宋利用这个机会多次攻击夏政权。西夏成功抵抗并击败了宋军,但恒山的陷落打破了防线。金朝崛起,辽、北宋灭亡后,西夏投降金朝,获得大量土地。两国建立了金夏同盟,大体和平。夏仁宗年间,自然灾害发生,任德经脱离国家。但是改革之后,有一段鼎盛时期。

但漠北大蒙古的崛起,导致西夏政权六次入侵后,金夏联盟瓦解,使西夏政权和金朝自相残杀。西夏也发生过多次弑君内乱,经济因为战乱趋于崩溃。最后于1227年死于蒙古,是西夏护义二年。

历史

分离周霞

西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是西夏的羌人之一。隋书上传了“党项羌族,第三苗”。年:“党项羌汉族和其他种类的西羌也存在。魏晋以后,无论是为中国服务还是逃往山野,西墙都很薄弱。自从周倒台,邓上台,党的力量增强了。唐朝时,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和吐谷浑经常联合起来对抗吐蕃。在唐高宗,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失去依附的党项羌,请求依附,被大唐安置在松州。后来党项羌逐渐繁衍成几个大部落,其中拓跋部是首领部落,大概只占据今天青海的东南部和甘肃的南部。唐朝开元年间,居住在青海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人,非常害怕到处抢劫杀人的吐蕃军队。他们向唐玄宗寻求帮助,被转移到青州。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怕外界干涉,建议唐代宗将位于青州的拓跋朝光部迁到鄞州以北和周霞以东。这一地区是南北朝时期匈奴太阳神的“大夏”故乡,当时被称为夏萍。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了夏平布和未来西夏王室的祖先。

在唐僖宗,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政府授予周霞特使的称号。他在黄巢起义中立功收复长安。他又被封为李、夏国公。从此,拓跋思恭及其后裔以李姓与夏国公成为地方缓冲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族武装也叫“定南军”。其势力范围以夏、隋、虞、殷为中心[22]。这片广大的区域被称为塔巴的私人领地。

五十年间,无论谁在中原掌权,李益都会“俯首称臣”,以换取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在此期间,西夏处理了与后唐沙陀政权复杂的外交关系

经过200多年的建设,夏萍地区非常富有。以鄂尔多斯南部金泽地区为核心的肥沃草原,夏宋交界处以七里坪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和干草。同时,鄂尔多斯还盛产当时可作为货币使用的优质青盐,年产量约15万吨。因此,夏萍地区的党项羌可以说是兵、马、粮、钱俱全,处于有利的地理和文化位置。它的力量正在逐渐扩大。然而,李氏家族长期以来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它只是愿意做一个附庸。虽然宋太祖切断了缓冲区的军事力量,但仍然原谅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允许继承”。当周霞的经济特使李纪鹏上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太平兴国七年,三藩军权被削,李家被锅里带到京城,准备消灭西北根深蒂固的势力。李继鹏的哥哥叫李,有着非凡的抱负。他知道,一旦进京,他就失去了龙之水,就没有扭转的机会了。于是,他们借口逃跑,逃到了茫茫草原。此时的宋朝本以为逃跑的帮派对此无能为力,但李却是政治上的精明。他甚至娶了几个土豪的女儿,成了当地领导的亲戚,越来越有势力。

雍二年,李与其弟李继崇诱杀宋,占领鄞州,攻破徽州,与宋绝交。他“投降”了辽国,被契丹人封为王霞。道观二年,李聪缴获粮草四十万,派兵包围灵武城。宋太宗勃然大怒,在夏天派第五路军进攻。他们都输了。崩后即位,将夏、隋、殷、虞、荆割让给李,以安抚局势。事实上,他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

咸平五年,李率部攻陷宋代重镇陵州,改称西平府。后来占领了西北重镇凉州,切断了宋朝与西域的贸易路线,切断了西域对宋朝的朝贡,禁止西域向宋朝贩马,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建设。在与吐蕃结盟期间,李被吐蕃人暗杀。他被十字弓射中,因伤势严重而死亡。他42岁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李德明即位后,致力于河西走廊的开发,南起吐蕃,西至维吾尔,极大地拓展了党项羌人的生存空间。1019年,李德明选择怀远镇为都城,改称兴州。他在宋辽时期还是大臣,但在国内完全是皇帝。

宋天圣十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承夏国公,开始积极准备退位。他弃了李姓,改称魏姓。第二年,宋改名为,以示避讳。西夏名称的开始。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修建宫殿,建立军民阶级,规定官民都要为他服务,建立军制,设立军名,创制自己的国家文字,颁布秃法令。并派兵攻占吐蕃的瓜州、沙洲、苏州等战略要地。这样元昊就已经拥有了夏、殷、隋、禹、荆、凌、回、盛、甘、梁、瓜、沙、苏等国的土地,即宁夏北部、甘肃的一小部分、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称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美好的夏天。宋婷很生气,双方关系正式破裂。随后的几年里,袁浩接连发动了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福临冯至战役、定川要塞战役等四大战役,歼灭了宋军西北部数万精锐部队,并在1044年的河曲战役改姓李。对外,重划与宋朝的边界,恢复垄断市场,贸易正常化。与吐蕃多次交战,占领河湟、青海,公化元年,请西域都督马华。夏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但他在1066年与北宋的战斗中被箭射伤,两年后去世。其子李秉昌,时年7岁,即位,即夏。

因为夏年纪小,她的母亲梁太后掌握了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和梁益谦为代表的母党独揽大权。母亲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提倡礼让,重视杜、王梦歌,排斥夏的弟弟韦明朗等对手。大安六年,夏终于在魏皇室的帮助下得以领导朝政。提倡夏寒法律,并命令各诸侯国使用汉族礼仪。以梁女王为首的保守党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作为回应,夏想利用李庆策的建议,把河南还给宋朝,借宋朝来削弱自己的亲戚。不料秘密泄露,梁皇后杀了李清策,囚禁了夏。梁皇后的行为引起了帝国党和许多民族的反抗。就连吐蕃的余赞化也出兵攻打宋朝的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好赶上王安石在宋神宗变法,国力有所增强。李天赐郭声清三年,王绍在西河之战中占领西河路,对西夏右翼构成威胁。大安七年,乘西夏内乱之机,豫、中、鄂等第五路军对夏发起五方进攻,目标是兴庆州。梁皇后采取了加强城墙的策略来清除荒野。她进攻运粮路线,粉碎了第五条路线宋军。宋军最终占领了兰州。次年,宋军采取掩体战术,派徐锡行修建永乐城,并逐步压缩

西夏虽多次击败宋军,但与宋朝贸易的中断导致经济衰退,战乱频仍,国力消耗巨大,人民不满。太后何亮终于在大安九年复夏,平息了矛盾。然而,夏仍然没有实权。梁毅死后,权力移交给他的儿子梁启泰。天安元年,夏愤而死。他3岁的儿子李干顺即位,即夏崇宗。

这时,西夏政权落入梁潇皇后和梁启泰手中。宋哲宗宋朝时,张盾掌权,派张_从韦州来攻打西夏。有人建议张_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和封锁措施。后来,为了实施这一战术,他于1096年在西魏建立了夏萍城和平陵村,并多次击退了进攻的西夏军队。第二年,宋军入侵洪州和兖州。永安元年,梁肖太后和夏崇宗率30万大军攻打夏萍,遭遇惨败。魏明和乐美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夏萍之战。此后,残兵败将被张_安排的伏击所消灭。梁女皇差点被俘。后来,宋军建了Xi安县和田寨村,开通了靖远路和西河路,把周琴变成了内地。宋朝控制衡山后,西夏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西夏和张_打了很多仗,但都失败了。永安二年,在廖道宗的控制下,宋、夏再次和谈。西夏向宋朝认罪,结束了。在西夏被其母党统治的十年间,梁启泰凭借“梁家第二代”的力量,与北宋、辽朝进行战争,给西夏造成了严重损失。他经常吹嘘自己对朝廷大臣的贡献。他认为西夏所有战争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西夏才能实现和平。庆典期间,梁武帝被王太后梁肖拦住,怀恨在心。他打算叛变,但他的机会暴露了。皇后梁肖命令魏明、阿吾、任多宗保和陈萨带领士兵逮捕并处决他们。梁肖亲自掌权后,为了加强对宋的战争,他多次向辽请求增援,但都遭到拒绝。廖婷对梁潇皇后极为反感,认为是她引起了辽夏战争,而梁潇皇后则因屡遭拒绝而被辱骂。永安二年,夏崇宗亲政在即,但“梁家骄横跋扈,不准执掌朝政”。辽朝的廖道宗派使者去西夏毒死皇后梁潇。至此,慈禧太后的长期独裁统治结束,西夏皇帝可以自己执政了。

注定要失败

漠北的克里尔特与西夏非常友好,但后来蒙古在铁木真的领导下吞并了许多部落。天庆十年,克烈被铁木真吞并,首领王罕之子桑昆逃往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入侵西夏,劫掠其边境城市。实际上,西夏受到了蒙古的威胁。天元年,铁木真在大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后被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进攻和消灭徐进,不得不切断晋夏联盟,于是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第二年,夏祥宗即位后不久,成吉思汗率军在卧罗海突破西夏要塞,被夏军的激烈抵抗击退,109年蒙古向高昌回鹘投降,河西地区也受到蒙古人的威胁。蒙古在夏天第三次入侵河西,留下黑水城,包围了卧罗海的城门。夏香教的儿子李承祯率领军队抵抗失败。夏活捉了高仪,死了。蒙古军队占领了西墙守备城卧螺海,直抵中兴政府最后一道防线——一可门。夏、夏领兵伏击蒙古军,被蒙古军打败。中兴被蒙古军队围困,派金朝的洪吉去求援。然而,金帝拒绝了,并对其邻国受到攻击感到高兴。最后,夏祥忠邀请了w

夏襄宗附蒙古伐金后,与金朝交战十余年,双方损失巨大。在国内,西夏人很穷,经济生产被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祥忠本人纵情声色,整天对政府视而不见。211年,秦始皇建立后的第二年,齐王李尊序在朝廷发动政变。他废除了夏祥宗,建立了自己的皇帝夏宗申。史书称他为始皇帝。夏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坚持附蒙古抗金,金玄宗多次反击。此时的西夏社会经济日渐衰落,内乱不断。广定六年,由于西夏拒绝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成吉思汗于次年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随窦建德逃往西京陵州。最终,李和之间的和谈宣告结束。干定元年,夏因不愿做亡国之君,让位给了太子夏宪宗。此时的夏廷已经意识到蒙古要灭西夏了。成吉思汗西征时,夏宪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出兵联合漠北部落抗蒙,以巩固西夏北部边境。当时主政汉朝的孟姜伯知道西夏的意图。甘二年,率军自东入西夏,占领鄞州,夏占塔海。第二年,成吉思汗凯旋归来,率军攻打沙洲。最后,夏宪宗同意蒙古军队有条件投降,蒙古撤军。

博依元年,成吉思汗以夏宪宗未能履行契约为由,自东向西进攻西夏。这是蒙古灭西夏的战役。成吉思汗率领主力向乌拉尔儿童城进发,攻占了黑水城。又绕道进入贺兰山,击败下江雅沙,最后在浑垂山扎营。在足立的领导下,西路军与数独帖木儿、锡林陵、察汗等西夏将领一起,通过回鹘在西周控制了沙州、苏州、赣州。但围攻赣州时,遭到守备司令和军长的顽强抵抗。最后成吉思汗亲自占领,向凉州守备司令投降。此时河西走廊已经被完全占领。夏宪宗悲痛而死,由侄儿李遂继位,夏末为南平王。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经沙陀,进军黄河九都,攻占英利。然后他们分散兵力,占领了周霞。主力包围了灵州。夏末,汉武帝派魏明、宫铃率军去救。双方在冰封的黄河上进行了决战。后来,魏明陵和被废黜的指挥官李德仁联手,终于城市被围困和杀害。蒙古军队包围了中兴政府,分兵南下占领了积石州、西宁等西夏领土,并驻扎在下六盘山。只有西夏中兴府。127年,报乙在中兴郡被围困半年后,于夏末向蒙古投降,西夏灭亡。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却没有举行葬礼。为了防止西夏食言,拖雷按照成吉思汗的遗愿,杀死了李遂。蒙古军攻占中兴政府后,大屠杀开始了。宫殿和墓地被放火焚烧。在察汗的抗议之后,屠杀停止了。但是,这个城市的人口已经很少了。

李于是在伯夷统治的第二年向蒙古投降,西夏终于落入敌手。蒙古兵还在西夏陵附近掘地三尺,破坏一切。所以从明朝开始,没有哪个朝代在西夏陵附近获得过多的贵重物品。成吉思汗死后,不肯放弃葬礼,唯恐西夏食言。李遂投降,按照成吉思汗的遗愿被杀后,蒙古军队的大将察汗,

当蒙古士兵入侵西夏并对其造成严重破坏时,西夏居民纷纷逃往国外,前往中国。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定居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建立了小政权。根据当地藏族居民的传说,他们称这个小政权的首领为“西夏王”,但实际上他是“西夏王”。这个小政权直到清朝康熙才被彻底消灭。

西夏是指1038年至1227年由中国西部的党项氏族建立的王朝。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项羌原住在黄河的河湾。曾是羌族之一,北朝后期逐渐强盛。西夏后期,勇猛的蒙古铁骑曾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曾四次亲征,但在西夏国面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被党项人的毒箭所杀。之后西夏因为弹尽粮绝最终投降,蒙古军队消灭西夏,烧毁其宫殿和编年史。中国历史上曾经的强国西夏王朝惨遭灭亡。

西夏、辽与北宋的对抗

是党项在西夏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兴庆府。其统治范围大致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和陕西部分地区。其疆域在方圆境内千里,东有黄河,西有玉门,南有小关,北有大漠,疆域辽阔。

原本是西夏的游牧民族,佛教传入甘肃后,独特的佛教艺术文化开始在西夏产生。西夏还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到莫高窟中,使其更加辉煌。西夏皇帝多次下令对莫高窟进行修缮,并以其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使这座佛教建筑更加辉煌。

黑色城市的发现

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研究西夏文化,请去俄罗斯!

黑城遗址

西夏是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什么我们还要从万里之外的俄罗斯研究它的文化史来寻找答案呢?这并不是因为西夏人死后死在了俄罗斯,而是因为这里有无数的西夏珍宝,比如瓷器,金玉,书籍等等。俄罗斯珍贵的西夏文物甚至比中国还多。什么怎么了?一切还得从一座失落的古城说起,黑城。

在内蒙古最西端,阿拉善盟额济纳河下游以东,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一处残存的古城遗址。遗址呈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被剩余的城墙环绕。东西城墙有城门,建有瓮城。虽然这些墙经历了几千年的沙漠风沙,但剩下的墙仍然有10米高。墙是夯土做的,里面有横杆,绳子,荆棘。在水池里,黄沙中伸出街道、房屋和墙壁。在城市的西南部,还有一座完整的小教堂矗立在沙漠中。这个礼拜堂是清真寺的形状,有蒙古包屋顶和壁龛。在城墙西北角,有五座高低不一的佛塔,非常显眼。这就是传说中的黑城遗址,古丝绸之路上最完整、最大的古城。

西夏文字

黑城是北方党项建立的西夏国古都,又称黑水城,党项语又叫吉吉乃。黑蒙古意为哈里浩特,是西夏国繁荣的边陲重镇和驻军重镇。为了巩固国家西夏国王李元昊建立了黑山卫府军分区,这是强大的马庄。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黑城由地位很高的王子们把守。城市繁华的时候,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不是今天这样的黄沙景象。当时水生植物丰富,气候适宜,树木众多,人们过着舒适富足的生活。

西夏灭亡后,元朝在此设立了伊基乃路总管理处。公元1372年,明朝的将军盛丰攻破了黑城,从此黑城就被废弃了。

西夏首都兴庆府被蒙古军攻破后,黑城并未失守。这期间,西夏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和金银财宝被转移到黑城,藏在那里。从此,五彩缤纷的宝藏故事开始流传。

民间传说吸引了无数的盗宝者。黑城因其文物古迹而闻名于世

1886年,俄罗斯学者波塔宁是第一个来到黑城的现代人。他在考察额济纳河时,偶然发现了黑城遗址。他的到来揭开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但也给这个古老文明带来了灾难。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来到黑城,贿赂当地诸侯,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掠夺了数千种西夏语出版物和古籍,并征用了近百头骆驼将这些文物运走。在这些文学书籍中,只有34种稀有书籍。此外,还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和叙利亚文的手稿。科兹洛夫的这些经典被运回俄罗斯彼得堡,分别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为了炫耀他在探索中国方面的成就,科兹洛夫写了一本名为蒙古、安多和故城哈拉浩特的书,他在书中写道:他向探险队赠送了大量藏品,一整个图书馆的书籍、纸卷和手稿,以及大约300尊绘在亚麻布、精美图画和纸张上的佛像这些都很有价值,反映了不同文明的金属铸造和木雕、泥塑、画板和塔的模型。在哈拉浩特遗址的日子里,探险队总共得到了以下物品:书籍和文字。纸、金属硬币、女人的装饰品、一些家用电器和日用品、佛像之类的东西;从数量上来说,我们收集的考古资料包含了10个邮箱重的普特。普特相当于16公斤,也就是说,科兹洛夫第一次在中国盗走了160公斤西夏文物。

科兹洛夫黑城的盗宝事件吸引了更多的盗宝者来到这里,以各种名义挖掘深埋的宝藏。此后,黑城陷入又一轮哄抢。

1915年,英国人奥莱罗斯坦率领中亚探险队,以探险为名,前往黑城盗宝。经过一番挖掘,他和他的探险队发现了230份珍贵的中国古籍和西夏文献。1923年,美国人兰顿华尔纳和雷莱斯杰恩在黑城进行了为期10天的挖掘工作。1927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德科学考察组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黑城挖出了一本元刊大藏经。1930年至1931年,一个中德西北考察组发掘出一万多枚居延汉简,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镇馆之宝。

就这样,一个反映西夏古代文明和周边国家文明的庞大藏书库被肢解了。

在黑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完整的西夏文献,如天盛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元朝统治者在攻克西夏都城后,大肆烧杀抢掠,抹黑生灵,西夏的许多珍贵典籍被劫掠一空,毁于一旦。而元朝统治者对西夏史更是不屑一顾,编了宋史和辽史,却不编西夏史。从此,西夏的历史和文明被黄沙掩埋,几近消亡。

西夏国灭亡之时,黑城因为远离西夏的统治中心,靠近蒙古草原,书籍文献没有被烧毁,所以没有被摧毁。黑城西夏众多文献和文物的出版,弥补了西夏历史文化的断层遗憾,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西夏文明。

西夏宫殿

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1982年至1983年,我国专门组织了联合考古队,正式进行了黑城的抢救性发掘。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学家根据黑城遗址摸清了城市的布局,发现了大量的文献和其他文物。这些乐器汇聚了我国多种民族语言,也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汉语、西夏语、蒙古语、藏语、古阿拉伯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历史学家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了许多关于西夏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也根据西夏出土文献对西夏的文字进行了解读,为研究西夏和元王朝的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

  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中辽和金属于正统朝代,西夏只能算是地方政权。他们都仿汉制建国,那么他们的官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辽金西夏的官制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辽朝官制

 辽朝初期官制比较简朴,以后随着统辖区域的扩大,逐步形成了一套双轨官制。所谓双轨官制,就是在皇帝之下,分设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辽官称北面官,是契丹自立的制度;汉官称南面官,是入居汉地以后仿照唐、宋制度而设置的。辽官、汉官官署分设于皇帝牙帐的北面、南面。这种双轨官制既不同于中国 历史 上汉族王朝官制,也不同于以后金、元、清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官制,在中国官制史上尤具特色。

 北面官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管理契丹部族事务的机构。契丹建国前分为八部。建国后把八部分编北府、南府。这里说的南府不属于南面官。统管北府、南府的是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北府宰相通常由皇族成员充任,南府宰相由后族成员充任。辽朝皇族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后。地皇后权力很大,可参与军国大政。辽圣宗母承天皇后萧绰,“裁决国事”长达4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女后。耶律氏原属迭剌部,其 军事 长官为夷离堇〔jin锦〕,建国后分设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职位仅次于两府丞相。两院大王平时居朝中参政,另设知两院大王事等官,管理部族军民事务。

 第二类是管理皇族、后族事务的机构。大惕隐司,设惕隐、知惕隐司事、惕隐都监,掌皇族之政教。大国舅司,设常衮〔gun滚〕、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官,掌后族事务。又有北、南宣徽二院,北院设知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南院亦如之。掌北、南二院御前祗〔zhi支〕应之事。

 第三类是政务机构。在北面官中,北枢密院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设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北枢密院最初为军政机构,掌握军权,以后发展到司法、刑狱、赋役、职官无所不统,成为实际的宰辅机构。皇帝的旨令通过北枢密院传达两府宰相,并直至各个部落。夷离毕院是掌管刑狱司法的机构。设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事。大林牙院是主管起草文书、诏令的机构。与南面官中的翰林院相同。设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等官。敌烈麻都司是负责 礼仪 的机构。设敌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总礼仪事等官。此外还有大于越,位高而不任事,为功高年长者的尊号。终辽之世,只有极少的人得此尊称。

 第四类是军职机构。北面军官按宫帐、部族、属国等各自为军。设 天下 兵马大元帅、副元帅,由太子、亲王担任。各军设大将军府,分统所治军之政令。大元帅,后期不常设。皇帝有侍卫亲军,设侍卫太师、太保、司徒、司空等官。又有宿卫司,设总宿卫事、总知宿卫事。宿直司,设详稳、都监、将军等。

 辽朝初建时,朝官中设有政事令、左右尚书和汉儿司。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左右尚书相当于副相,汉儿司主管汉族事务。辽太宗时,在汉儿司的基础上设置南枢密院,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又设三省、六部、御史台、诸寺、诸院、诸卫,大都效法唐制,兼采宋制,从而形成了南面官系统。与北面官相同,南面官中最重要的是南枢密院。南枢密院设官与北枢密院相同,掌管汉军兵马之政,下设吏房、兵刑房、户房、厅房等机构。尚书省最初由南枢密院兼任,以后独立出来,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初名政事省,中书令称政事令,中书舍人称政事舍人,兴宗时正式改名中书省。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典司礼仪之事。三省权力远不如唐代。南面官中比较重要的是翰林院。翰林院是掌管起草汉字文书、诏令的机构。设总知翰林院事、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应奉、翰林待诏。契丹人任翰林职的称南面林牙。南面官不全是汉人,也有契丹人。

 辽朝设有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辽的五京不是王朝的 政治 中心。辽前期的皇都上京和圣宗以后被称为都城的中京,都是名义上的国都。这是因为辽朝的政治中心在捺钵。捺钵,指辽皇帝四时外出渔猎时设立的行帐。宋人记载译为“行在”。圣宗以后形成定制:春捺钵在长春州鱼儿泊,夏捺钵在永安山或炭山,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冬捺钵在永州广平淀。辽朝皇帝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时捺钵,北南面官各机构主要成员,都随同皇帝在捺钵。冬、夏辽帝还要在捺钵召集北南臣僚会议国事。所以五京实际上是各自所在地区的行政中心。圣宗以后的中京也只有部分官员留守,处理一般事务。东、中、南三京各设宰相府,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五京皆设留守司,为南面官。五京辖区称道,有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契丹族主要分布在上京道、中京道,按部族管理,首领称令稳。圣宗时候有五十一部,首领改称节度使。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置,称头下(或投下)军州。这是辽朝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将以俘掠的人口,建立起州县,集中奴役的一种形式。头下军州的节度使、刺史由中央任命,其他官员则由投下主自行委任。东京、西京、南京各道沿用唐朝制度,设州县,州有节度使、刺史,县有县令。

 辽朝灭亡后,契丹宗室耶律大石在中亚八拉沙衮称帝,当地的大小王朝纷纷归附,史称西辽。西辽皇帝自称“葛儿罕”,意为“汗之汗”,驻地称“虎斯斡耳朵”,即契丹皇帝的屯营。西辽王朝通过汗国的可汗及各部族首领管理各地,同时派沙黑纳(少监)对各地实行监督。

金朝官制

 金建国之初,推行勃极烈制度。勃极烈是女真语,意思是“治理众人”,据满洲人说,即清代之“贝勒”二字异译,也就是官。金太祖以都(总)勃极烈即皇帝位,太宗以谙版(尊贵)勃极烈居守。其次则有国论(贵)勃极烈(相当于宰相)及左右国论勃极烈(相当于左右相)等,都是政府最重要的官员。所属各部长官叫孛堇,统领数部的叫忽鲁。以后随着辖区的开拓,金朝官制也不断变化。金熙宗即位后,废除勃极烈制,全面采用辽、宋官制。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省、六部、御史台、都元帅府、大宗正府、翰林院、太常寺等。值得注意的是,三省并不是各自分立,门下、中书二省地位低于尚书省,长官也由尚书省官员兼任。实际上是尚书省执政,中书省和门下省隶属于尚书省。到海陵王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改革官制,金朝官制才大致固定。设置如下:

 中央机构重要的特征是不设三省,以尚书一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设尚书令,是最高行政长官;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一度废除),相当于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不过尚书令地位过高,逐渐演化为荣誉职衔,真正统领尚书省的是左丞相。尚书省下又分左、右司,各有郎中、员外郎、都事,分管左、右司事务,并分察吏、户、礼三部和兵、刑、工三部。六部长官为尚书,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地方如有重大变故,尚书省则向地方派出机构,称行台尚书省,也简称行省。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曾一度罢置,但不久恢复。行台尚书省设官与尚书省相同,惟不置令,级别也低尚书省一级。

 中央其他机构大体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与军事相关的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长官是枢密使,下设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枢密院与尚书省下的兵部有相互制约的作用,枢密院是军队的统率机构,兵部则是军政事务的管理机构。总的来说,枢密院是受尚书省节制的。武卫军都指使司,负责守卫京城,长官是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司,负责侍卫宫廷,长官是殿前都点检。军器监,主管修治兵器,长官为军器监。

 第二类是与监察、谏议、司法相关的机构。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长官是御史大夫、副贰是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登闻检院,初隶御史台,负责向皇帝 报告 尚书省、御史台处理不当的事情。登闻鼓院,初时亦隶御史台,负责向皇帝报告御史台及登闻检院处理不当的事情。两院各设知院、同知院事。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登闻检院、登闻鼓院从御史台分出,自成独立机构。谏院是负责向皇帝进谏的机构,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审官院负责奏驳任命官员中的失误,设知院、同知院事。大理寺,负责司法刑狱,与宋制相同。

 第三类是与经济财政相关的机构。金章宗时候,户部从尚书省中独立出来,改称三司,成为最高 财经 机构,长官是三司使,宣宗初年罢。劝农使司是主管农业的机构,长官是劝农使,宣宗时改为司农司。太府监是主管国家财用钱谷的机构。少府监是主管 手工 业生产的机构。都水监是主管 水利工程 等事务的机构。各监设监、少监等官。

 第四类是与礼仪、教化、文翰等事务相关的机构。有主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寺,主管朝会、筵席、殿庭礼仪和监制御膳的宣徽院,主管纂修国史的国史院,主管学校的国子监,主管经籍图书的秘书监,主管校译经史的弘文院。这些机构设官大多与辽、宋相同。

 第五类是为皇帝家族服务的机构。大宗正府是主管完颜氏皇族事务的机构,设判大宗正府事等官,金章宗时改为大睦亲府。卫尉司是主管皇后中宫事务的机构,设中卫尉、副尉、左右常侍等。宫师府是为皇太子专设的官署,有太子三太三少,下设詹事院,由詹事、少詹事总领东宫庶务。

 金朝地方分路、府、州、县四级。有十九路,分以京为名的路和一般的路。金置五京:中都(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北京(今内蒙宁城县)、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以这些京为名的路置留守司,主管一路政务,设留守、同知留守、副留守等官。又置按察司,主管一路司法监察,设使、副使。兵马都总管府,主管一路兵马,设都总管、副都总管等官。一般的路只设都总管府,主管一路军政。路的治所称府,府设府尹、同知、少尹等官。金的地方官制较为复杂,以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为第一级,诸府府尹兼都总管为第二级,诸府府尹不兼都总管为第三级。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分设节度使、防御史、刺史为长官,总领一州军政。县一级设令、丞、主簿、尉等。与县相仿的镇、城、堡、塞,各设知镇、知城、知堡、知塞,都是从七品小官。关津路口则设巡检,负责稽查奸伪盗贼。

 与州县并行的还有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是女真内部军政合一的一种组织。金国建国前,猛安是作为部落和部落长的称谓,谋克是作为氏族和氏族长的称谓。各部落成年男子平日生产,战时参战。建国后,女真军由猛安(千夫长)、谋克(百夫长)逐级统领。在燕山以南、淮陇以北的广大地区,猛安谋克人户实行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作,有事战斗。猛安、谋克也就既是军事首领又是行政长官。宣宗以后,猛安谋克逐渐瓦解。

西夏官制

 西夏是党项羌建立的国家,创建者为拓跋部的李元昊。党项早在隋代开始“归化”中原王朝,李元昊的先祖在唐代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元昊之父德明也曾被宋朝封为西平王。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因其在辽、宋西面,故史称西夏。西夏以兴庆府(今银川市)为都城,统辖包括今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的一部分地区。元昊自称“兀卒”,也就是“青天子”,意与宋朝“黄天子”并列。在西夏建国前后的十多年中,李元昊在原夏州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模仿唐宋官制的官僚系统。据《宋史·夏国传上》记: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中书主管行政,其属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官。枢密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主管国家兵防边备,其属有枢密、同知、副使、佥书、承制等官。三司主管国家财政贡赋,其属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官。御史台主管司法监察,其属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开封府是因袭宋朝管理国都事务的衙门名称,此处是指管理西夏都城兴庆府衙门,其属有六曹、左右军巡使、判官、左右厢公事干当等官。翊卫司主管宿卫军,其属有马步都指挥、副都指挥及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官计司主管官吏的调动增补。磨勘司主管官员的铨选考绩。受纳司主管仓庾贮积给受。农田司主管农田水利和平易物价,其属有司农卿、少卿、丞、主簿等官。群牧司主管畜牧业,其属有制置使、副使、都监等。飞龙院主管御用马匹,同时兼领“防护宫城,警捕盗贼”之事。文思院主管供应皇室衣饰服用。蕃学、汉学负责教习蕃、汉官僚子弟。

 北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元昊又增设尚书令一职,总理西夏国一切庶务。尚书令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改变了西夏早期官制中百官无首的状况。同时又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即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皇城司、三司、内宿司、巡检司、陈告司、磨勘司、审刑司、农田司、閤门司、群牧司、受纳司、承旨司。毅宗时期,西夏官制进一步调整。中书机构设各部尚书、侍郎,又增设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这些变化使西夏官制与中原王朝官制更为接近。

 西夏除模仿中原王朝官制外,还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吕则(首领)、枢铭(副首领)等官称。蕃官的设置,目的在于保证党项贵族在中央政权中的主导地位。据《西夏书事》记载,蕃官还有昂聂、昂星、谟个、阿尼、芭良、鼎利、春约、映吴、广乐、丁弩等称谓,由于西夏文献散失过多,今天已很难详其全貌。此外,由于宋朝与西夏的交往,有关宋代文献中还保留不少蕃官的名号,如叶令吴聿、领卢、丁拿、旺精、令能等。这些称谓大多为使节名号,反映出蕃官体系在西夏与宋的交往中有重要的职能。

 西夏后期官制更趋复杂,且有上、次、中、下、末五品司之分。上等司主要是对持文武二柄的中书、枢密。次等司主要是主管监察、宗教及负责宫廷、京城事务的机构。中等司主要是管理经济的部门和行政事务机构。下等司主要是管理边区的机构。末等司主要是管理手工制造业的机构。此外还有不入品司。

 西夏重视佛教,佛教中的高级职衔有帝师、国师、法师、禅师等。帝师地位仅次于皇太子,国师地位也在中书、枢密之上。管理佛教事务的机构称功德司。有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护法功德司。三个功德司与御史台并列次等司,可见佛教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

 西夏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除州县之外,也有府、郡设置。郡设于边防要地,多以诸王镇守,如蕃和郡(肃州)、镇夷郡(甘州)、五原郡、灵武郡。府有兴庆府、西平府,号称东、西京,设官仿自宋朝,在甘州同时设有宣化府,负责处理对回鹘、吐蕃等族的宣抚事宜。府州郡县也依据职事繁简及 地理 位置重要与否分为上、次、中、下、末五等。

 在地方行政上,西夏仍保留较强的军事管理特色,地方官多由部落首领充任,并担任军事职务,军权与行政权常常混一。西夏地方军有两厢十二监军司的设置,即把全部地域划分为左右两厢,每厢统六个监军司,十二个监军司分驻于重要州府,从而把全境分为十二军区。十二监军司共有兵员50余万。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例由党项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若干,由党项和汉人混合担任。监军司长官实际上成为地方一个区域内的军政总管。西夏这种军事管理特色是当时西夏与左右强国为邻的形势 决定 的。

1 古代官职名称从大到小排序

2 商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3 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4 春秋战国的官制是怎样的

5 战国的官制是怎样的

  西夏介绍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国号释义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的起源及建立

  西夏的历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踪到唐初。这个时候党项族开始强大起来。其中拓跋赤辞投降唐,被赐姓李,迁其族人至庆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封为平西公。自此在此定居。唐末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平黄巢起义有功,再次被赐姓李。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

  另一种说法是西夏皇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北魏鲜卑之后。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华社:考古人员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这又一次把党项拓跋部和鲜卑拓跋联系在了一起

  宋初赵匡胤削藩镇的兵权,引起李氏的不满。虽然他们一开始服从宋的命令,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积极准备脱离宋。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了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

  [编辑本段]西夏的疆域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

  [编辑本段]西夏的经济

  西夏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西夏在太祖(李继迁)时期占领了宋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和兴庆(今宁夏银川)等地,又向西占领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这些地区丰饶五谷,经常种植蔬菜,水果和粮食党项人在这个广阔的农田里耕作,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西夏经济的发展。并且,西夏长期与汉人杂居,农业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史书曰:“耕稼之事,略与汉同”。

  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西夏的制瓷中心位于"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区的优点,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淳厚朴实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还远销到海外。

  西夏崇宗、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起来,四方的物品会集到兴庆,进入了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编辑本段]西夏的文化

  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族本是游牧民族,佛教东传甘肃以后,西夏内部开始创造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

  另外,不得不提到敦煌莫高窟。大庆二年(1036年),西夏人消灭瓜州、沙州的归义军政权,开始统辖敦煌地区。此时西夏将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莫高窟中,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从景宗到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整修莫高窟。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了几分中原文化,还有一些畏兀儿、吐鲁番风格。西夏将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也让这座佛教建筑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

  西夏还设立蕃学和太学。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末期,朝政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政敌和宗党间的斗争激烈。蒙古汗国建立后,几次征讨西夏,经过长期的抗争,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

  [编辑本段]西夏政治史

  西夏初期及中期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和辽的战争。李干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干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使两个国家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西夏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李安全自己却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终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权覆灭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被灭族。西夏灭亡。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编辑本段]西夏帝王谱

  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1004-1048) 1038年称帝,在位11年。父李德明,西平王。李元昊袭位后,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他接受宋的先进文化,由根据党项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李元昊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取得胜利,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晚年,肆意诛杀,纵情享乐,强夺太子宁凌噶妻为后,被宁凌噶刺死。死于1048年,时年45岁。

  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1047-1067) 1048年即位,在位20年 。景宗长子。即位时才1岁,由其母掌握朝政。亲政后,实行改革,使西夏进一步汉化。他连年对宋用兵,攻掠临近州县。先后收降吐蕃首领瞎毡的儿子木征和青唐吐蕃部。后注意修好与辽、宋关系。于1067年病死,时年21岁。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1060-1086) 1067年即位,在位20年 。毅宗长子,即位时8岁。死于1086年,时年26岁。

  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1084-1139) 1086年即位,在位54年 。惠宗长子,即位时3岁。亲政后,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辽被金灭后,又联金抗宋。死于1139年,时年56岁。

  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1124-1193) 1139年即位,在位55年。崇宗长子。仁宗指定《新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科举制,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封建制在西夏确立了。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仁宗死于1193年,时年70岁。

  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1177-1206) 1193年即位,在位13年。仁宗长子。以附金和宋为国策。1205年,铁木真开始进军西夏,1206年,桓宗暴卒,时年30岁。

  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1169-1211) 1206年即位,在位6年。崇宗孙,仁宗侄,父李仁友。在位6年,被齐王李遵顼废,同年死,时年43岁。

  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1162-1226) (1211-1223)年在位,在位13年 。齐王李彦宗子,博览群书,1203年西夏状元,后统领西夏军事,1211年,废襄宗自立。他是以状元当皇帝,在历史上是无前例的。后,与蒙古,宋战争屡败,1223年,神宗退位,死于1226年,时年65岁。

  献宗李德旺(1181-1226) 1223年即位,在位4年。神宗次子。即位后,抗拒蒙古。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西夏连失数城,献宗惊死,时年46岁。

  夏末帝李睍(生年不详-1227)1226年即位,在位1年。献宗侄。即位仅后1年,西夏被蒙古所亡,末帝投降被杀。西夏亡。

古代西夏是谁建立的?西夏持续了多少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西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政权。历经十帝,享主权189年。西夏的祖先党项人,最初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在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