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坑镇姓宋的村子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银坑镇姓宋的村子有哪些,第1张

亲你好,年人口谱查过录资料,于都县银坑镇千人以上的姓氏有:张、陈、刘、肖、钟、谢、曾、廖8大姓;汾坑千人以上的姓有:谢、刘、康、陈、肖5大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形成各自的姓氏宗祠、家谱族谱、家规族规、治家格言、孝经等姓氏文化。

有关银坑公社、汾坑公社人口普查和地名普查资料,并根据部分家族考证,唐朝有凌氏、钟氏、陈氏,宋代有谢氏、温氏、肖氏,元代有张氏、赖氏先祖迁入银坑、汾坑居住,明、清且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定居。人口前10姓是:张、陈、刘、肖、钟、谢、曾、廖、康、黄。各姓氏按大约人口数量多少迁入情况:

张 姓境内张姓主要由来:

平安张姓,张永传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在吉州西山塘屋(今属兴国县)开基,其后裔张日晟,字拱辰,生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封捕民巡宰,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由永丰西山(今兴国县良村镇西岭)徙雩都平头寨(今平安村),成为平安张姓始祖,二世张叔明创立崇仁堂。

洋河张姓,张万威,字明仲,明崇祯年间(1627~1644年)从广东省兴宁石马迁入洋河村瓦屋下开居。

岩前张姓,张茂恒由福建上杭大拔乡大拔村迁入岩前村长兴花树下,己有400余年。

银坑张姓,张明宗长子,张仲高(150世),号万一郎,子三:嗣兴、诚兴、逹兴,后裔从葛坳燕子窝迁居银坑。张氏于元代从广东省迁入银坑村缾丘。

陈 姓境内陈姓主要由来:

富竹、坪脑陈姓,陈贵(9世)为陈叔宝(1世)后裔,字世荣,号齐盛,唐广德二年(764年)生,从兴国县筲箕窝迁竹溪,即今富竹村富竹坑;元元统元年(1333年),陈均仁(27世、陈启宗次子)从富竹坑迁入坪脑村上堡。陈氏于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迁入富竹村公婆岭。陈氏清代末期从上堡迁入富竹村双坑圾。

琵琶陈姓,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贯前;陈伯英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洋陂迁入琵琶村枫树;陈氏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喂脑;陈英拱于清代末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大坑。

汉田陈姓,陈祖作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下塅;陈承祖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安前坑。

周庆陈姓,明代初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坳下;明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大水坑、黄竹岭、牛牯圳。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瑞林迁入周庆村留田迳、南沙丘。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江子上。陈氏清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上坑子。

平安陈姓,清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平安村桥子背。

岩前陈姓,陈先德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朱砂窝。

香塘陈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石贯迁入香塘村旱寨。

刘 姓境内刘姓主要由来:

冷水刘姓,刘铉道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从宁都城头迁居雩邑北乡安富里(于都仙下贯)之观溪龙岗开基,刘玉乘于明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冷水;刘高峰(刘必仰)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从兴国县澄龙古井迁入冷水村黄泥丘。

河背刘姓,刘欢明于清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河背村头。岩前刘姓,刘孟震于明代中叶从泰和县云亭乡迁入岩前村沿陂迳,在林岗峰创立“威远堂”。

周庆、汉田等地刘姓,刘正文(字道轩)、刘正武兄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龙泉谐田(今吉安遂川县五斗岗)迁入周庆村木不坑,名“木溪”,后裔再迁汉田村翰田,名“翰溪”,创建“务本堂”,子孙散居银坑镇周庆村、汉田村、上排村、周新村、营下村、宽田乡仙马村、葛坳乡山溪村、永丰县、吉水县、抚州市等地;刘天淑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留田;刘天涛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坳丘背。

琵琶刘姓,刘忠龙、刘忠宪祖籍山西省临汾,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兴国县樟木乡牛岭村分别迁入琵琶村上坝、排脑;刘世祯于清代末期从桥头水背迁入琵琶村芭蕉排。

汾坑刘姓,刘鸿宾(长沙定王发公之后裔)于明末清初从泰和县云亭迁入汾坑村西坑坝。

营下刘姓,刘广传(马氏婆后裔)从福建省武平迁入营下村窝脑、岽子脑;刘凤章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村竹蔸下;清代中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桃树排。

梅屋、岩前刘姓,明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旱坑口、从瑞金迁入岩前下田。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上寮前。

里汾刘姓,明代末期从广东省迁入里汾村山背,刘承喜于民国时期从里汾村山背迁入香塘村禾塘尾。

周新刘姓,从仙下三贯迁入周新罗田排。

肖 姓原萧姓,境内肖姓主要由来:

谢坑肖姓,肖玉喜三兄弟于明初从万安县邹江派南陇下团迁入雩都安富里,长子肖以宽居楠溪石门坑(今谢坑村石门坑),后裔又迁仙下乡三贯村;二子肖以容世居谢坑,分布香塘村、银坑村、营下村;三子肖以礼世居谢坑。

汾坑肖姓,肖寿六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赣县信江营北迁雩都寒信峡(今属段屋乡寒信村)开基,二传至允升(殁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再迁汾坑,堂名“玉振堂”。肖氏于清代中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汾坑村富板塘、蔡屋。

窑前肖姓,肖世似(第13世)于清康熙壬申(1742年)从于都县宽田乡马头村迳丘迁入窑前村坎子下开基立业,堂名“兰陵堂”。

上谢肖姓,据谱载,源自于广东兴宁叶塘,始祖讳千五十九郎(简称千公),越九世南林公生八子,以贤、以化、以忠、以锦、以宪、以高、以鹏、以约。明崇祯年间,以化之孙自荣(字景茂,1624~1699年)淹贯百家,尤谙时务,春风雨帐,友满天下,喜纵观名山大川,资以长智而博于学,遂游虔州潋水,卜上下谢而居之,为上谢萧氏开基祖,嗣是胞弟自旺、堂叔祖以忠之孙自蓄、以宪以鹏之裔明庄明宝辈陆续谋迁,或相依比,或开别业……,其后上谢萧氏共尊南林公为脉祖,并共建宗祠衍庆堂。清代初期,肖景茂、肖世森从广东省平远八尺叶塘分别迁入上谢村棋塘、桥背。

汉田肖姓,明代初期从宽田乡石马迁入汉田村桐梓树下。清代初期从段屋寒信迁入汉田村老屋场。

营下肖姓,明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河头迁入营下村牛角塘。

周庆肖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周庆村坳子上。

梅屋肖姓,肖玉光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丝毛埂迁入梅屋村大山口。肖正光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赖村半迳迁入梅屋村大坑。

樟树肖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莲塘背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马山。

井洲肖姓,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杨赖汾井洲村石角。

钟 姓原锺姓,境内钟姓主要由来:

琵琶钟姓,承恩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姓29世)系下的后裔,第33世钟岩,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从兴国县竹坝迁居琵琶村,明永乐十年(1412年)后裔钟伯简任四川顺庆府推官,后升四川提刑按察佥事。

谢坑钟姓,狗颈崇善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凌溪崇义堂后裔,第56世钟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瑞金凌田迁居雩邑狗颈(今属谢坑村),钟麟五子分为五大房,长子后裔迁桥头乡桥头村河草坑开基立业,次子后裔迁桥头乡历迳村八工开基立业,三子后裔迁北乡长乐里坝下(今属马安乡桥下村),四子后裔迁岭背岔口(今属岭背镇布坑村),五子仍居狗颈。另有谢坑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九堡坝溪族下伯顺后裔,第51世钟伯顺原居瑞邑,徙迁九堡坝溪,第66世钟秉闻(1666~1718年)原居坝溪,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雩都谢坑(今谢坑村谢坑小组)。

营下钟姓,钟友文(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59世钟绍洲迁居雩邑北乡长乐里中堡黄田脑(今桥头乡东山村黄田脑),第62世钟席然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黄田脑迁居北乡长兴里八十亩(今属银坑镇洋迳村),后裔又迁居营下上七下八;第64世钟成举从黄田脑迁居银坑木梓山下(属营下村)。

银坑钟姓,钟友盛(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60世钟应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长宁县(今寻乌县吉潭镇李坊村)迁居雩都铁屎坝(今银坑镇洋迳村八十亩下的小地名)暂居,其后裔又迁银坑村范屋场、席草塘定居。银坑村圩上、撒网形、坳子下、大嵊脑,均系马安乡上宝世德堂钟英郎后裔,钟起煌出生在撒网形,职至江西省政协主席。

琵琶钟姓,钟学裕于清代末期从桥头固石迁入琵琶桃树排。

谢 姓境内谢姓主要由来:

里汾谢姓,谢安六世孙谢雅(公元507~582年)仕梁,宦游于虔(赣州),迁徙入赣,居赣州东门水脉洞,其后迁居潋江(兴国),传至申伯第73世儒臣,居兴国竹坝,生有三子:评仕(生于宋嘉泰三年-1203年)、评任、评值,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因避战祸从兴国县竹坝迁入于都,评仕居里汾,评任居潭石,评值居平头寨。

营下谢姓,谢奕后裔谢维宣,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从瑞金瑞林无田村迁入营下村岽子脑。

窑前谢姓,谢据后裔谢应迁,生于约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广东梅县鸭婆坞迁入窑前村黄仕公。

年丰谢姓,谢据后裔谢锡亮,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年丰村竹高围。

樟树谢姓,谢据后裔谢锡治,生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驼背岭玉溪。

洋河谢姓,谢南江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洋河村公官。

樟树谢姓,谢诗纯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熊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及子。谢伦书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烂泥坑。谢继堂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木湖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山工坑。谢启明于清代末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下坑子。

曾 姓境内曾姓主要由来:

上谢曾姓,曾德兴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上谢村老屋下。曾运海于清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上谢村贯背坑。

梅屋曾姓,明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塘泥坑。曾氏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松山排、杉山背、店下。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黄坳、牛寺塘、圩背、冰水排、旱塘缺、罗陂坑、山子口、石背坑。

银坑曾姓,曾承鸾于清代初期从于都县城迁入银坑村杨屋山。

年丰曾姓,曾文年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年丰村岗子背。

琵琶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琵琶村牛齐安。曾氏于清代中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石山脑、园头尾。曾氏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新屋下。曾氏于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竹子坑。

樟树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榴岩。

周新曾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周新村月形。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迁入周新村松树坑、上排上野猪坑。

廖 姓境内廖姓主要由来:

营下廖姓,廖文兴(1世)居寻乌县石碣,其后裔廖上奇(10世),从石碣迁入银坑竹林开基,不久移居营下村桐梓树下。

梅屋廖姓,廖万禄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上寮下。廖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石螺丘、荷树脑、松山村排下、上谢村珠坑、走马丘。

琵琶廖姓,廖仁宗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溪迁入琵琶村鸡婆丘。

康 姓 境内康姓主要由来:

岩前康姓,康国辅(1世)后裔从泰和县迁万安,康同渊(23世)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幼年从万安县徙居雩都长兴里田屋堡,即今岩前村田水组,其长子康仁桂移居豺狗岭,次子仁杜居田水。

周庆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泰和县迁入周庆庙背山。

汉田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汉田南坳。

上排康姓,康玉所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芦企迁入上排村上竹山。

黄 姓 境内黄姓主要由来:

平安黄姓,黄名祥,字能思,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殁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宁都县长胜迁平安村谢田定居。

窑前黄姓,清代初期从广东省汕头坊迁入窑前村旱排。

琵琶黄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长胜迁入琵琶村贯前。

营下黄姓,黄其荣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新圩迁入营下村坳上。

周新黄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陂坑迁入周新村老屋场。

朱 姓 境内朱姓主要由来:

年丰、平安朱姓,年丰村犁脚排、平安村瓦屋(刁子山)朱氏为十七郎后裔。朱宗明从福建龙岩迁永定之长流乡斧冈子,传四世朱时有(字对山)由永定迁瑞金承乡三里九堡沙垅,其子朱继丰之四子国缘于明季迁雩邑长兴里(银坑年丰)犁脚排,而后朱继丰长子国正之子自新、自勉、自修俱徙居银坑平安椒子山(即刁子山)。

嶂脑朱姓,清代中期从会昌县筠门岭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老富坑。

罗 姓境内罗姓主要由来:

银坑罗姓,明代中期从马安乡小螺迁入银坑圩。

平安罗姓,罗贵祥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与兄弟罗贵礼带眷属从瑞邑迁雩邑蛇里坪(今属平安村)。

上谢罗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高兴村迁入上谢村罗屋、盐行、社背、马窝。

年丰罗姓,罗衣裢于清代中期从仙下高兴迁入年丰罗屋。

井洲罗姓,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迁入井洲村罗屋、彭屋山。

何 姓境内何姓主要由来:

洋河何姓,何源美(念四郞),生于元皇庆元(1312年),为广东兴宁开基祖,后裔何腾美(13世)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原名三图里萧坊排)迁入洋河村官田脑。

嶂脑何姓,何自道(23世),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瑞金鹅公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中峰。

管 姓境内管姓主要由来:

银坑管姓,管绍倬(39世),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从宽田乡寨面迁入银坑村中营定居,并建厅堂。

河背管姓,管群芳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河背村桥背坑。

谢坑管姓,管年青于清代末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谢坑村香炉山。

周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周新村罗田山、富竹新厅坑。

汉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老管屋迁入汉田村麻皮面。

周庆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周庆村上蒙坑、大坪、丹星坑、禾塘背。

汾坑管姓,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高陂头迁入汾坑村瓦屋下、杨屋前。管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汾坑村大田头。

严 姓 境内严姓主要由来:

洋迳严姓,系严光宇(始祖)后裔,严成梨(61世)明时从泰和县塘洲迁居兴国南门,旋由兴国转迁雩邑城南三角塘,其四子严在昹(62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徙洋迳八十亩开基。另据《严氏联修族谱》于都八十亩房序:“兹考旧谱,吾泰邑始祖令钧公于唐末避五季之乱,举家由金陵徙吉泰、西昌城头,传至十九世,晴江公徙于都城南,迄二十二世祖嘉监公乃由城南转北乡八十亩焉。”

李 姓境内李姓主要由来:

香塘李姓,李浪选于清代中期从岭背王迳坑迁入香塘村产树下。

洋河李姓,李豫和(27世)系李火德(世居福建上杭)后裔,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光绪十九年(1889年)殁,约道光末、咸丰初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三溪迁入洋河村洋桥开基。

琵琶李姓,李国滨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罗带。李遂振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武平迁入琵琶村。李采云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珠宝祠迁入琵琶村凤形坑。

上排李姓,李允名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坳子背。李双全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三门滩。

凌 姓境内凌姓均是寻乌凌吉(为1世祖)后裔,主要由来:

银坑凌姓,凌吉第16世凌其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从寻乌迁居雩邑岐山下(现银坑岐山下),后裔分居在银坑村山下、上屋、谢家窝、新华、营下及兴国等地。第17世凌观文,从寻乌上塘背迁居雩都县长兴里小车堡(今银坑村山下),其后裔是熙祥、熙梅、熙泉、熙芹。第17世凌勋,从长宁老厅厦永万户一脉迁居雩都长乐里岐山嶂。第21世凌成贤,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樟树峨眉山一带。第24世凌和澧,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樟树兜下。第25世凌会侑,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澄波;凌会清于1955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范屋场(现新华小组)。

洋河凌姓,凌吉第17世凌乾遂,约在唐代从寻乌迁居洋河开基。

岩前凌姓,凌吉第18世凌克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寻乌迁居兴邑火坳(今属银坑镇岩前村)。

富竹凌姓,凌吉第19世凌爱梅,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兴宁县移居安富里富竹村杉山下。

营下凌姓,凌吉第19世凌三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寻乌迁居雩都长乐里(现银坑樟树一带),长子凌成诗又迁居长乐里大迳,三子凌成登迁居营下太坪。凌吉第23世仲伍、仰伍、传伍等三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杉山下迁居营下村大坪。

冷水凌姓,凌吉第19世凌云峻,清康熙、嘉庆年间从兴国县衣锦乡(今梅窖乡)黄沙迁居冷水村冷水坑。

上排凌姓,凌吉第22世凌运玉,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迁入上排村高排。

赖 姓境内赖姓主要由来:

井洲赖姓,元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咸水。赖氏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象形湾。

银坑赖姓,赖文秀于明代末期从会昌县洛口迁入银坑村赖屋。

周庆赖姓,清代中期从瑞金岗面迁入周庆村湾背。

上排赖姓,赖林友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迁入上排村坳背。

平安赖姓,清代末期从瑞金迁入平安村背寮坑。

邱 姓又称丘姓,境内邱姓主要由来:

平安邱姓,邱年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生于福建上杭县,因避寇迁居雩邑北乡长兴里田屋堡七工排(今属平安村)。

周庆邱姓,邱为茂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周庆村洋坑。

里汾邱姓,邱河南于清代末期从宁都县迁入里汾村下鲁芑塘。

岩前邱姓,清代末期从兴国县樟木山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坪山脑。

彭 姓境内彭姓主要由来:

周新彭姓,明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横江排迁入周新村周坝。

梅屋彭姓,彭法璞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梅坑迁入梅屋村下叉盐。

琵琶彭姓,彭普元于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琵琶村莲蓬山。

银坑彭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杨梅坑。

谢坑彭姓,清代中期从寻乌县迁入谢坑村。

段 姓境内段姓主要由来:

周新段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迁入周新村花山坳。段启从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康熙晚年从段屋乡杨汾迁入周新村蒙坑开居。

井洲段姓,清代中期从段屋乡迁入井洲村龙头墈。

匡 姓 境内匡姓主要由来:

汉田匡姓,匡氏第85世匡文信,于明宣德年间约公元1430年左右从吉安万安县梅林四都迁至今宽田乡高陂,后又迁宽田乡石马村居住,第89世匡甫重(字冰泉)生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从石马村再迁汉田村水下组,后有部分迁吉安永丰县、吉水县、福建将乐县及本地汾坑村西坑尾、新塘排。

温 姓境内温姓主要由来:

松山温姓,温九郎(福建始祖1世)后裔约宋代从福建省上杭县罗田坝徙居兴邑衣锦乡(今兴国县梅窖乡),温钦选(23世)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殁,由兴邑衣锦乡迁居雩都长兴里下田屋(今松山村中心)开基。

汾坑温姓,温鹏万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赖村虎井迁入雩都长兴里(今汾坑)西坑坝,温鹏万之子温尚德(字克贤)由西坑坝迁汾坑村张谢屋安居。

蓝 姓 境内蓝姓为畲族,系蓝昌奇(始祖)之后裔,主要由来:

岩前蓝姓,蓝宗泰(132世、江南25世)之孙蓝友玉(134世、江南27世),明朝从寻乌大顶下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火叉坳。

洋迳蓝姓,蓝宗泰之兄蓝宗德(132世、江南25世)后裔蓝日材(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县大顶下迁入洋迳村洋迳口。

洋河、琵琶蓝姓,蓝日材之弟蓝日松(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大顶下迁入洋河村田寮,其孙蓝士聪(志达)从田寮迁入琵琶村坳脑。

营下蓝姓,蓝清珩(140世、江南33世),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迁入营下村大窝。

项 姓 境内项姓主要由来:项思明,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自龙泉(遂川)迁居宁都县田头南,其次子项胜可,字卿华,生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同母兄从宁都县田头南迁入周新村西坑开居;项卿荣于明代初期从宁都县里迳迁入周庆村上珠坑。

杨 姓境内杨姓主要由来:洋迳村老屋前杨姓,建有“关西堂”。杨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象湖镇迁入周庆村河子背。

江 姓境内江姓由来:江荣汉于清代末期从葛坳龙山迁入银坑撒网形。

谭 姓 境内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宁都县松岗迁入松山村下洋。另有谭姓在营下村木山蛇佛开居。

胡 姓 境内胡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河背村寨脚下。

吴 姓 境内吴姓主要由来:清代末期从马安乡石壁坑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桥背;清代初期从广东省迁入上排村梅子山。

王 姓 境内王姓主要由来:梅屋王姓,清代中期从葛坳乡塘泥坳迁入梅屋村河背。

潘 姓境内潘姓主要由来:潘元其于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寻乌县吉潭迁入岩前村岩背。

洪 姓 境内洪姓主要由来:洪运金、洪运玉兄弟随母陈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广东省梅县石坑镇迁入银坑窑前老屋场定居。现银坑镇洪姓集中居住在银坑村、河背村、营下村、窑前村等地,堂名“炖煌堂”。

郑 姓境内郑姓主要由来:郑荣芳于清代中期从会昌县西江迁入嶂脑村(今银坑村)早子排。

周 姓境内周姓主要由来:周建贵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水再脑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登坡寨;周建材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山塘坑。

巫 姓 境内巫姓由来:清代初期从福建省宁化迁入岩前村坳脚下。

伊 姓 境内伊姓由来:伊大元于清代中期从石城县迁入梅屋村旗杆。

邹 姓境内邹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永丰县迁入松山村下屋场。

郭 姓境内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葛坳乡)大山迁入河背村白竹园。

魏 姓 境内魏姓由来:民国时期从兴国县迁入岩前村沿陂迳。

高 姓境内高姓由来:岩前村有高姓开居

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得姓始祖

康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河北河间县,辽宁渤海湾沿岸。

「凌」源出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周代设"凌人"之职,为周礼天官之属,掌贮藏冰凌。同武王之弟康叔有支庶子世代担任"凌人"一职,其后有凌氏。

得姓始祖

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凌统:字公绩,余杭人,事孙权为偏将军。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人称江表虎臣,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别号即空观主人。汉族,明代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织里镇晟舍)人,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其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与冯梦龙所著《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他还创作过杂剧9种,有《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等。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银坑镇姓宋的村子有哪些

亲你好,年人口谱查过录资料,于都县银坑镇千人以上的姓氏有:张、陈、刘、肖、钟、谢、曾、廖8大姓;汾坑千人以上的姓有:谢、刘、康、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