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提供完整的福建泉州德化的徐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谁能提供完整的福建泉州德化的徐氏族谱,第1张

  海峡论坛参展族谱之徐氏族谱

  2009-05-14 14:52 来源:福建省台办 编辑:杨笑 属地 姓氏 族谱名称

  部数 册数 借出单位 原 编 号

  龙岩 徐 [清朝]徐氏宗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041

  龙岩 徐 永定俆氏族谱 1 1 上杭族谱馆 FJSH164

  闽台馆 徐 南靖和溪高才徐氏族谱(光绪钞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78

  闽台馆 徐 南靖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清末抄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79

  闽台馆 徐 南靖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民国钞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0

  闽台馆 徐 南靖高才广仁堂徐氏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1

  闽台馆 徐 南靖和溪徐氏家谱(光绪钞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2

  闽台馆 徐 南靖和溪徐氏族谱(民国钞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3

  闽台馆 徐 广仁堂徐氏族谱 甲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4

  闽台馆 徐 广仁堂徐氏族谱 乙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5

  闽台馆 徐 广仁堂徐氏族谱 丙本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展386

  泉州 徐 福建徐氏风采录 1 1 泉州图书馆 200905-64

  泉州 徐 台湾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 1 1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200906-37

  莆田 徐 《福建莆田延寿徐氏族谱》 1 3 莆田台办 莆台24

  漳州 徐 徐氏族谱 1 1 漳州方志办 漳方75

  漳州 徐 福建 南靖 和溪 徐氏六世云轩家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96

  漳州 徐 福建 南靖 和溪 高才 徐氏十世与贤派家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97

  漳州 徐 福建 南靖 和溪 高才 徐氏十世正公派家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98

  漳州 徐 福建 南靖 和溪 高才 广仁堂 徐氏六世云轩系谱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99

  漳州 徐 福建 莆田 延寿徐氏族谱(上集) 1 1 漳州图书馆 漳图428-93

  漳州 徐 徐氏族谱 南靖雁塔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48

  漳州 徐 徐氏家谱神主部 靖城院前村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9

  漳州 徐 徐氏族谱 南靖雁塔 1 1 漳州南靖台办 漳南靖20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氏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62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氏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199

  漳州 徐 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民国抄本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10

  漳州 徐 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清末抄本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211

  漳州 徐 南靖和溪高长广仁堂徐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00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氏六世云轩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374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氏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67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氏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68

  漳州 徐 南靖和溪高长广仁堂徐氏族谱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76

  漳州 徐 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清末抄本)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77

  漳州 徐 和溪高才徐氏族谱(民国抄本 1 1 漳州博物馆 漳博578

  漳州 徐 南靖和溪徐六世云轩家谱 1 1 漳州博物馆

  http://wwwchinataiwanorg/zppd/jpzm/200905/t20090514_896041htm

  徐氏文化 - 中华徐氏网|徐氏宗亲的家园,为中华徐氏服务!

  http://wwwxuschinacom/listphpfid-5-page-1htm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于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于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于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china-stemmata/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三槐堂王化王氏家谱序 2008-9-10

作者: 杨巨源

2008-09-10

杨巨源撰

树高千丈,必有其本;水流万里,必有其源。人类亦如是,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如树之根干枝叶,水之一源百流,脉派相衍,方成一体。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传承之要义,于此明矣!

天下大姓,王列前茅。王氏爱姓于周灵王太孖晋,秦汉以降,望族迭现,名贤辈出。秦末战乱,王元避居琅邪,是为琅邪王氏之始;弟王威留居太原,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王氏一姓二派,由此形成;其余后起支派,皆由此衍生。后起王氏支系中,尤以三槐王氏胤嗣众多,影响深广。唐代之末,王言任黎阳令,为躲避战乱,遂携眷自渭南迁莘,此乃三槐王发祥莘县之始。时至后唐,王言之子王彻中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逮后汉之初,王彻之子王祜进士及第,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以直忤上,未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必有为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有八年,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贤辈出,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遂成望族。王言始定居之莘县王家堡因此改名“群贤堡”,祖茔在焉。

至金元内侵,宋室南渡,兵燹频仍,中原涂炭,三槐族中之在外为官者纷纷携眷南迁,群贤堡村亦先后有十八人举家南下江淮吴越,仅余的一支觉势孤力单,遂徙至城西董王庄,群贤堡村从此荒废,前后历时百五十年。明初,王宾率族人移至董王庄村南起建新居,定村名“王化”,涵义为“帝王造化”。王宾之子王贡服,进士及第,曾任明太祖给事中。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王化王氏,本有旧谱,惜于“文革”中被毁。时值世纪之交,政通人和,族人遂公议再修宗谱,重开传承。金辽前世见于史籍,明代之后世系见于碑铭,惟元代世系湮没无闻,难以理清,殊为缺憾。为光前裕后计,本次修谱,上溯至太子晋,下延于当今之世,重在理清宋后世系,以正本清源。修谱之役,由族人王殿英、王守章、王立申、王仁戌发起,经多方通力协作,历时十余载,终于初步告竣。谱成之日,衔命为序,以记其事。

公元二OO四年岁在甲申杨巨源谨撰。

(本文载于莘县《槐荫千秋》文史资料)

谁能提供完整的福建泉州德化的徐氏族谱

  海峡论坛参展族谱之徐氏族谱  2009-05-14 14:52 来源:福建省台办 编辑:杨笑 属地 姓氏 族谱名称  部数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