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又叫朱重八 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因为重八,就是两个八,就是八八,所以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
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扩展资料:
史书评价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
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
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历代评价
赵翼: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230]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
孙中山:“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毛泽东:
①“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
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商传: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朱元璋
南京有一个杀人犯,他已经逃了17年了。 根据时间推算,他今年也已经有69周岁了,但是尽管他逃脱了17年,终究被当地的警方抓获。虽然在这其中有很多的曲折,最终也是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跟将他绳之以法。
17年前,某地区有一个女子在出租屋内被人勒死身亡,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当地警方的重视。但是那个年代的一些,但手段和技术相对的比较落后,尽管当时现场存有很多的证据,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凭借着这些找到真正的凶手将他绳之以法。
但是这件事情即便已经过去了17年,当地的警方部门办案人员中就没有放弃追查这件事情。去查当时这一犯罪嫌疑人并不是被抱养过来的,但是他抱养过来的那个父母已经双亡了,所以线索一度出现了中断的情况,这样很多人表示十分的着急。
后来经过一些别的情况之下进行新的调查,发现了这个被抱养孩子之前的亲生父母,因此也找到了他的真实身份,最终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终于将这个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但是这个犯罪嫌疑人被抓的时候,周围的邻居都表示十分的不信,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男子,在当地邻居的眼里,他是一个十分顾家照顾人,也会照顾孩子,从来也不会出去花心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17年之前所犯的罪行是罪恶滔天的,他身上还背负着一个人命案件。当时这个犯罪嫌疑人被抓捕之后,立即对于自己所犯的罪行全部承认了,没有一点隐瞒的全部告诉给了警方。因此他虽然已经讨论是青年,但是还是被抓捕被送往当地的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这件事情经历过这么多年,终于算是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朱厚照也不是影视作品当中的昏庸皇帝,傻皇帝。嘉靖帝也不是影视作品当中的,多少年不上朝,不理朝政。虽然两个人都有弊端,也不能一杆子敲死,因为人无完人,何况帝王家的人。
首先纠正一下,嘉靖帝不仅仅是朱厚照的亲戚这么简单。我们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得把老朱家家谱,族谱给他絮叨一遍。不然我下面说着说着,你们看着看着也都会头大。
武宗朱厚照和嘉靖帝朱厚熜,其实就是堂兄弟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是都是成化帝朱见深的孙子。弘治帝是朱厚照的爸爸,嘉靖帝的爸爸则是兴献王。换句话说,嘉靖帝的爸爸兴献王和朱厚照的爸爸弘治帝是同一个爸爸朱见深。也可以这样理解,朱厚熜的爸爸是朱厚照的叔叔。因为朱厚照早死没有孩子,所以就让堂弟朱厚熜继位!
选择朱厚聪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皇明祖训》里面有有完整的一套帝位传承制度。大致就是嫡子就里嫡子,没有嫡子立长子。假如没有孩子的话,就找自己的兄弟继承皇位。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没有孩子,并且没有任何的兄弟。
只能从他爸爸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帝”兄弟选择。选来选去,只有朱厚熜的爸爸兴献王血缘最近,但是朱厚熜的爸爸也已经死了,这个时候最近的血缘就是朱厚熜继位!也正是因为武宗朱厚照没有兄弟,没有别的旁支,所以也没法过继个孩子给他。
而且按照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的计算,是想让朱厚熜先当太子,然后再继承大统。因为这样朱厚熜就变成了小辈,意思不和武宗平辈。想便于控制嘉靖帝,但是没想到嘉靖帝比他们想象中的聪明,没有被他们把控住。其实想想这也是胡扯,人家本来好好的是平辈,你非得给他降一辈,这换成谁谁也接受不了。
总而言之,嘉靖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第一,嘉靖帝血缘关系最近。第二,嘉靖帝的父亲已经去世,也没有太上皇的干政可能,朝廷中的那些权臣想把控嘉靖帝。第三就是有明文规定,《皇明祖训》。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并对三个儿子: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灿、四子永王慈焕作了吩咐,让他们投奔外祖周奎家,然后“混迹民间,见老者称之日翁,壮者称之日伯叔,幸而不死,为父母报仇。”安排完毕后,在煤山东麓的一棵古槐树上自缢而死。当时太子慈烺16岁,定王慈灿13岁,永王慈焕12岁。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杀死这三个孩子,反而还把太子封为“宋王”,让一个姓杜的将军予以照管。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农民军和吴兵、清兵大战于山海关,打了败仗,然后迅速撤离北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杀死崇祯帝这三个皇子。清兵占领北京后,太子慈烺被其外祖父周奎献于清廷,清廷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杀死了太子。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说太子是假冒的人都活了下来。1644年6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员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年号为弘光,这时也有一个太子投奔南京,引起了南京政权的内讧。这个太子据说才是假的,是清朝派去的“谍者”,借以引起南京内讧,使弘光政权早日垮台。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永王慈焕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慈焕又南逃了。慈焕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慈焕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了,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和慈焕的闲谈中,发现慈焕知书识字,颇有才学,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慈焕便在这里住下来,主要靠教书维持生计。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焕,是先朝的皇子了。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抗清的南方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明朝的遗民有这些政权作为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政权被吴三桂消灭,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南明诸政权,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南明政权已相继灭亡,遗民归心明代皇子,不断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嵊县、慈溪、上虞等地,清廷一方面进行武装镇压,一方面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从南到北进行搜捕朱三太子,清廷因“匪类称朱三甚多,加紧搜捕,使无辜牵连颇广”。慈焕“从四十四年起就在各处逃匿,外边人所行不法也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但从没有非分之想。”四十四年七月又将家眷搬到湖州府长兴县。清廷在审问起义首领张念一等时,张也说:“并不认识朱”,“原是假他名色,以鼓动人,委实不认识。”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三太子在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的女眷妻、女、儿媳六人在搜查中被捕前全部自缢,六命俱尽,三个儿子、一个孙子被捕,只有慈焕本人和另外两个儿子逃往山东,靠在乡绅家教书度日。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派户部侍郎穆丹前往浙江会同地方督抚镇压,临行,帝谕:“务须决断,毋得柔弱”,“朱三太子及其子着速追拿”。在这次从南到北的大搜捕中,牵连到不少无辜的人,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终于在山东汶上县捉住寄食教书的朱三太子即“王老先生”及其二子。经过户部侍郎穆丹和闽浙总督梁鼎、两江总督邵穆布、浙江巡抚王然、江苏巡抚于准、浙江提督王世臣等封疆大吏的审问,并未发现什么问题。这时康熙下旨说:“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朱三太子即王士元父子被解至京城,清廷因“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以“明系假冒”,将朱三凌迟处死,其子五人也被斩首。明朝灭亡到康熙四十七年,已过了六十五年,永王慈焕在明亡时只12岁,到康熙四十七年已是穿戴清朝服饰的76岁白发衰翁,纵有旧太监,至多年龄也和慈焕相仿,如何解辨认出65年前十几岁孩子的真伪呢清初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耸动天下,前后达六十年,尽管这位76岁的老人隐姓避祸,教书糊口,并无不法行为,当有人以他的名义起事时,他又东躲西藏,并未参加任何反清活动,但是,单单听到他的名字和身世,就会使清统治者如芒刺在背,寝食不安。因此,这位无辜的老人被凌迟处死,全家老幼均遭杀害。
朱三太子何许人?据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记录,朱三太子名朱慈焕,崇祯第四子。朱三老实本分,遇有要妄为的人,只能东躲西避。按当时伦常,他对清廷要谢三大恩德:所谓灭流贼、雪君父之仇;凡先朝子孙,从不杀害;皇上躬行祭奠先朝坟墓。但康熙并未手下留情,认定朱三有图谋不轨之心,著凌迟处死,其五个儿子斩首。此案刑部批文称: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避,以息乱阶。”
然而在民间,终康熙一朝,称朱三太子反清者颇多。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利用八旗主奴、主佃之间的尖锐矛盾,自称 “朱三太子”,组织以八旗奴仆、佃户为主的千余人队伍,配合吴三桂起兵反叛作为内应;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漳州人蔡寅也自称 “朱三太子”,发动海上兵勇,与台湾郑经联合反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慈溪叶伯玉,与同邑董春园、董彩旗打着 “朱三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事;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的朱一贵发起康熙朝最大的一次起义,朱一贵自称明朝后裔,而其子称为 “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真是阴魂不散,以至被康熙当作 “心腹之患”,传谕 “倘窝藏不首,一经发觉,概作党羽治罪”,后在山东汶上县被抓获。有史料记载,与叶伯玉起义同时,浙东宁绍地区有张念一 (张君玉)、张念二 (张君锡)在四明山寨起事。时朱三太子流落南方,投寄于凤阳一位姓王的乡绅家中,改名换姓王士元,后到余姚县(现浒山附近)一姓胡的大户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当地人称他为王先生。张念一等人得悉,数度登门请他出山并拥他为王,旗号 “朱三太子”,国号大明天德。
浙东四明山连跨三府,周围八百里,自唐咸通元年 (1860)裘甫的裨将刘从简,率壮士五百,据险自守以后,历代山寨频起。张氏兄弟倚仗山势,起义军迅速壮大,建衙署,杀清兵,破宁波,并蔓延慈溪、嵊县、上虞等县。因这次又有 “朱三太子”出场且势头汹汹,康熙特别关注,命令他的心腹苏州织造李煦探听消息,及时报告。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廷给户部侍郎穆丹的诏谕中说 “不比平常小盗,情罪可恶”,令穆丹迅速会同地方官兵镇压,不得旷日持久,务必生擒朱三,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大军围剿四明山寨,张念一等人退入大霖山的阳觉殿,与清军决一死战。阳觉殿位于大霖山南侧海拔约400米的剡岙山间,是义军根据地。传说朱三太子在此罹难,死不瞑目,临死前高呼 “还我大明”,其声震山野,凄婉悲哀,久久在山上回荡不散。传说还有义军的鲜血流向四周,使大霖山里的青竹染成了紫色,大霖山的紫竹,便是历史的见证。有的文献还记述清廷为收买民心,将朱三太子的尸体运到北京厚葬,而死难的数千义军集中于大霖山一岙,上面盖上泥土,故至今 “千人冢”犹存。这里还留下许多凭吊朱三太子的诗文。
电视连续剧 《康熙王朝》在海内外播出后,收视率很高。该片除了记述康熙亲政以后,平三藩、清漕运、起河工三件大事外,还生动曲折地描写了与朱三太子斗争一生的场面。故大霖山阳觉殿朱三罹难处又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海外有人撰文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建立 “朱三太子罹难地”和 “千人冢”的纪念石碑,开发旅游资源等。
史学家孟森在 《明烈皇殉国后记》一文中指出,所谓 “朱三太子为康熙间人思明裔之一种公名”而己,后雍正在 《大义觉迷录》里也说过类似之语。大霖山、阳觉殿虽然盛传朱三太子之事,但传说与正史记录难以统一,因此立碑之事总觉依据不足。然而大霖山、阳觉殿作为明代时期的绿林啸聚、清代的抗清之地,所流传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价值,故以文字记之,以延地域的人文记忆。
朱元璋为什么又叫朱重八 朱元璋又叫“朱八八”
本文2023-09-22 04:31: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