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姓的迁徙分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蔺姓的迁徙分布,第1张

蔺氏是一个典型的单源汉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

蔺氏出自韩姓。春秋时候的韩国,其先祖名叫作韩阙,谥号献,历史上称为韩献子。韩献子有一个元孙叫作韩康,后到了赵国,被封到蔺地。韩康的后代有的以封地作为姓氏,称为蔺氏,是今天蔺氏的起源。

根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卿韩厥的玄孙名字叫康,在赵国做官,食采于蔺这个地方,就以邑命氏,称为蔺氏。康的裔孙蔺相如为赵国上卿,他的子孙在秦国做官,跟随司马错伐蜀,因而家族就迁居在成都。望族出于冯翊、中山、华阳。而根据史籍《广韵》记载,东周时晋穆公的儿子成师被封于韩,韩献子(韩厥)的玄孙康,食采于蔺地,从此世有蔺氏。因此,蔺氏是韩氏分支出来,以邑为氏的,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蔺氏家族发源于冯翊郡(陕西)、中山郡(河北)、华阳郡(四川)一带,后来以这三个地方为中心,逐步向全国各地扩迁和繁衍,现在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陕西洛川有林台(蔺台)村,蔺家川,崾睍等村,大都为蔺姓封地。人口约为800(其中林台人口约400)。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华州镇蔺家村,全村人皆姓蔺。

陕西省吴起县有沙洼子村,蔺砭子村、蔺台、蔺新庄、蔺涧、曹阳台等地约5000多姓蔺人家,其中沙洼子村中人皆姓蔺。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和丰原乡阿干村蔺家巷,全村皆为蔺姓,此二村为隋朝蔺刚、蔺久二兄弟的后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运溪乡华洲村一组(原来住在蔺家坡上)此村为张氏、王氏、李氏、何氏姓氏为主,蔺氏只有蔺金奎以及他的兄弟四人的后代,目前人数约80人。

甘肃武威有蔺家寨子,村中人皆姓蔺。所生之子皆称蔺子。会宁县有蔺家湾,村中人皆姓蔺。

山东省沾化县流钟乡以蔺姓人巨多,有蔺家湾、流钟村蔺姓巨多,蔺姓约有人口1000多人。根据家谱记载均 为“蔺芳”后人。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蔺家庄村以蔺姓居多占全村90%。

山东省菏泽牡丹区有蔺庄村几百口人皆姓蔺。族谱显示为蔺相如之后。

尖足布

山东省莱芜市多有姓蔺者,有多处村庄名曰蔺家庄、蔺家楼等。其中高庄街道办事处有一个蔺家庄,于明朝天启年间建村,有族谱说是山西洪洞蔺姓后人,后因重名改称为东蔺家庄(另有一村称为西蔺家庄),该村大部分人姓蔺,据了解也是莱芜市内最大的蔺姓村庄,达千余口。

河南省镇平县贾宋镇育茂张村有蔺姓,几百口人。

河南省洛阳市的偃师市山化乡蔺窑村,就有一千五百余人。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梁庄乡蔺庄村 全村500余口人,全是蔺姓。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高峰头镇 南蔺村,北蔺村,两村约1200余人口全村皆姓蔺。

山东省郯城县南蔺村

山东省聊城市蔺皋村百分之八十姓蔺1000余口人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

河南省鹤壁市 浚县蔺庄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蔺姓

河集乡蔺庄村,600余人口,大都为蔺姓。

河南省安阳县许家沟乡北庄村(原名蔺家湾)、五里庙、道德沟、王家窑、太平岗村等都是蔺氏集中地区,这里世代相传为蔺氏守墓人的后代,有蔺氏祠堂。

云南省腾冲县蔺家寨及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一带,目前共有万余户,近5万人,明朝洪武年间,始祖蔺宗贤随沐英征云南,任腾冲守御千户所正钱户、有蔺氏祠堂。

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寨里村中村民有50%是蔺姓,约有上千口人。

山东省平度市白埠镇有蔺姓数百人。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姓氏名称: 韩

拼音: han[二声]

序号: 0015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介绍文件

韩姓迁徙史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

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

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

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

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

作 求 躬 (日方)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彡+足-口)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蔺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韩康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真实反映蔺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全面再现蔺氏人的创业成就,是五十万蔺氏儿女的良久夙愿。

  为了写一本蔺氏的小册子,6年来,我北上南下东征西进,遗憾的是因为资料的严重缺憾,几次动笔几次搁浅。是姓氏文化热不停的刺激了我,是全国各地蔺姓宗亲的热情鼓励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把笔拿起来。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整理,《蔺姓源流》终于同大家见面了。她像一枝迟开的花朵,姗姗来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百家姓”花园,也许她并不美丽,但我希望能受到大家欢迎。

  由于自己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兼之资料欠缺,也因为第四届蔺氏网站会议在即,时间仓促,所以来不及补充更多的史料,也来不及对已形成的草稿做进一步的加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取舍失当,或亦有之,祈请族人不另指正。

  从历史的角度看,蔺氏是一座富矿,一本厚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当然也不可能穷尽蔺氏的方方面面。倘能引发更多的有关蔺氏的文章或书籍,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小册子在筹备、编写、出版过程中,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朋友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内蒙古蔺氏族人的热心赞助,终使我梦想成真。在此,我谨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愿这本小册子问世后,能激励族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智尽力,浇和谐社会之花,建功立业,结经济腾飞之果,为蔺姓家族续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蔺姓,血统最纯正的姓氏,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室的宗族支系,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春秋时,曲沃成师之子万因功被封于韩(现在陕西省韩城县),他建立了韩国,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代子孙遂以韩为姓,称韩姓。传到韩厥(即韩献子)时,厥的玄孙叫韩康,在赵国为官,因功得封蔺国(今山西柳林县北,一说在陕西渭南县西北),蔺国是赵的属国,韩康是开国之君,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封国名为姓,称蔺姓。

  蔺( lìn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献公后裔韩康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佹诸将自己的的小儿子姬成师封于韩地(今陕西韩城),由于姬成师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称韩子,他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韩氏,后建立了韩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一。

  传到韩厥(韩献子),使为晋国上卿,担任大司马之职,以执法无私著称。

  韩厥在春秋晚期晋国内部的一系列争斗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周简王姬夷三年(晋景公姬孺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栾氏、邯氏两大家族协助晋景公攻灭了赵氏家族。韩厥虽然与赵氏家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但在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关键作用。

  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公元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晋厉公,当时也曾请韩厥参与其事,但是韩厥断然予以拒绝了。这两次晋国大家族之间的斗争都与国君有牵连,所以韩厥说:“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实际上,他是不愿意参与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后来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最终成为后来“政在私门”时的六卿之一。

  周简王二十年(晋悼公姬周七年,公元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其子韩起(韩宣子)继位为晋国上卿。此后韩氏家族在晋国的显赫地位始终没有衰落。到了“三家分晋”之后,韩氏家族赫然成为诸侯,在战国时期的历史上显赫一时。

  韩起的重孙子名叫韩康(韩厥之元孙),后来在赵国为官,因功被赵襄子赵毋恤封赐到蔺地(今山西柳林孟门,一说在大娄山西段北侧,即今陕西渭南)。

  在韩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蔺氏,世代相传至今,最著名的人物就是使“完璧归赵”、并使赵国强大一时的宰相蔺相如。

  蔺氏族人大多尊奉韩子(姬成师)、韩康为得姓始祖。

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

其他信息

中文名:蔺相如籍贯:山西所属国家:战国时期赵国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迁徙路线

3 故里辨疑

4 相关文章

5 蔺公之墓

6 难解之谜

7 故里介绍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迁徙路线

3 故里辨疑

4 相关文章

41 完璧归赵

42 负荆请罪

43 渑池之会

5 蔺公之墓

6 难解之谜

7 故里介绍

1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东西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蔺相如文化研究专家蔺如伟,对此尤为关注,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去伪存真,根据现有资料,研究考证得出取的一些重要成果。

2 迁徙路线 编辑本段

  由于蔺相如被尊为中华蔺氏的始祖,因此研究蔺相如要从更早一些的背景说起。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孟门镇),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蔺相如就是蔺氏立姓早期第一个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代表人物。因此要研究蔺相如就有必要弄清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了解了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判定蔺相如故里是哪里就有了重要依据,就不会被蔺相如故里众说不一的表象所迷惑。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的研究,早期蔺氏迁徙路线有三条:一是从山西离石附近的蔺家墕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再从蔺家庄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和洪洞县的赵城许村等地。二是从蔺家墕迁徙到榆次的蔺郊,随后迁往南北蔺郊村和相立村。三是蔺相如时期从以上地方继续东迁到赵国都城邯郸附近。山东蔺相如文化研究学者蔺如伟亦基本认可这一研究成果。理由如下:1虽然韩康采食之地蔺在古代就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一说是在陕西渭南地区。从本人掌握的现有资料看,古蔺地在山西离石西部的柳林县孟门镇确凿无疑。因为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陕西渭南地区应属东周中央政府或秦韩二国所有。当时赵国的势力很难达到。既然韩康仕赵,其食邑当然应在当时赵国的土地上。另外根据重庆蔺诗鹏不久前提供的《重庆蔺氏文泰公支族世系谱》记载,该支蔺氏祖籍蔺家墕,后迁到山西赵城,为蔺相如旁系族人。此家谱可以证实该支蔺氏的早期迁徙路线正如蔺长旺教授此前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就充分说明,蔺氏的确源出山西离石地区,并逐渐向周边尤其是向赵国腹部地区东迁或南迁。

  确定了迁徙路线,蔺如伟认为迁徙原因便可基本根据推断分析找出。因为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其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

  从蔺长旺教授绘出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可能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离石附近的蔺家墕。

  第二代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留在蔺家墕,一个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另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

  第三代在蔺家庄也有三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

  第四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赵城许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经过几代传承第四代蔺氏已经从贵族演变为普通平民,并繁衍生息有了第五代。

  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等专家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从史实看,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是“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45岁,而史记中智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分,但历史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智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或稍晚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距离12年左右。

  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智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距离12年不相吻合。另外,赵惠文王十四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赵王与秦王在中阳相会。十五年,燕昭王来会见赵王。赵国与韩、魏、秦联合攻齐,齐王败逃,燕军孤军深入,攻下临淄城。十六年,再次曾与燕王相遇,此时,离完璧归赵时间只有一年,智救缪贤也有可能发生于这两个时间,如果确实,蔺相如年龄当在43岁以上,这与推断年龄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才安全呢当然是靠近赵国都城邯郸的太行山区或都成邯郸,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此时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于窘迫。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氏才有了出头之日。直至蔺相如官居上卿。这样,部分蔺氏族人主动迁徙到邯郸。

    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再次逃亡(此时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附近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该家谱(7修)共记20卷,上可追溯到蔺相如。目前,该支蔺氏最小辈是芳字辈,是蔺相如的94代孙。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8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本人认为该家谱是可信的,如果确如家谱记载蔺相如享年69岁,则其在公元前259年逝世。

  与羌村村民回忆,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逝世为“长平之九年”。即“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九年”只相差两年,两年之差极有可能是虚实年数的差别,即蔺相如享年是69周岁,虚岁是71岁。或者后人续家谱时记忆稍有差错,出现了一年的失误,这应属正常。家谱中虽然没有长子的记录,但按照古制,长子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能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记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冢。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或者后来被秦人抓住强迫迁往渭南地区,并监控起来。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3 故里辨疑 编辑本段

  关于蔺相如故里的说法,若从祖籍、原籍、生活地等角度来说,有多个地方称其为故里,应无可厚非。在蔺相如一生的坎坷岁月里,凡他活动过的地方,都会留下让人们永远怀念的史实和遗迹!但哪里是祖籍、哪里是原籍、哪里是生活地对于蔺氏后人和研究者来说仍有进一步明晰的必要。山东临沂蔺相如文化研究学者蔺如伟在蔺氏早期迁徙路线及原因一文中已有基本的判断。即:蔺相如至少应该有三个家,祖居地、蔺家河、都城邯郸。他又通过进一步分析,判定蔺相如的家应在四个以上,理由如下:

  1根据推论,蔺相如一家在因战争原因被迫迁徙时只有15岁左右,完璧归赵时的年龄是45岁,再加上在缪贤家中作舍人的时间最少是1年,最长有可能是15年左右,那么,蔺相如15岁-30岁这一段时间在干啥?我想任何人都可以断定,缪贤绝不会留15岁的蔺相如作舍人,因此有这么一段时间(可能长一点,也可能短一点)是确凿无疑的。这一段时间不算短,即便是在逃亡流浪中也必定会有一个相对安定的住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段正是蔺相如结婚成家的最佳时段,成家后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称其为蔺相如的家。另外,据湖南省浏阳市发现《蔺氏族谱》记载蔺相如配孔氏,寿九十,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癸未五月初五日午时没,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相如夫人即没有与相如合葬,也没有葬于蔺氏祖茔,或随儿子外迁。这说明她必有一个稳定的居所。这便是我推论蔺相如有第四个家的可能性所在。

  2从现有资料看,太行山区南部地区有不少相如遗迹,如泽州、辉县等地,应该说这些地方相距不算太远,其中一个极有可能就是蔺相如的第四个家。在第四个家里,蔺相如婚后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并至少有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在蔺相如45岁完璧归赵时也可能已结婚成家,也就是说在蔺相如还在落魄之时已成家。那么,一身才华的蔺相如为成就一番事业,到都城邯郸发展,由于经济或成家的原因,这个儿子则极有可能暂时留在第四个家里,或寄居在外婆家里。同时,蔺相如的父母也有可能在蔺相如20-30岁这一时段去世。原因有三,一是因颠沛流浪、生活困难,医疗水平较低,古人寿命都不会太长,其父母活过50岁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古人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在流浪中找到安定居所的蔺相如不会立即舍离父母妻子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只有在父母去世后才能从容谋划仕途之路,事实上不少古人也都是这样做的。同时,这也许是蔺相如成名较晚的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看,根据推算,蔺相如离开结婚所在地到邯郸时应在30岁以上,其父母年龄至少应在50岁以上。三是相传蔺相如的家境贫寒,他的父亲娶妻很晚,直到四十岁上下,才有了相如。后来相如随母亲逃难到太行山里,直到母亲去世才到赵国求仕。一般来说传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时代久远可能有误,但基本事件应该是真实的,所以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我认为可以作为间接佐证。

  另外,据重庆蔺诗鹏祖传的家谱记载:山西的离石县西部周代封地为蔺,是蔺氏的起源地。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山西赵城迁过来的,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先祖蔺本周公,长子仁宽,次子仁和。仁宽英勇无双,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仁和学识渊博,出仕宁邑。从此家谱透露的信息看,该家谱成谱时间很早,像“王命镇守本郡,封为镇国武威侯”等说法均带有秦汉时期鲜明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特点,“宁邑”更是殷商时代对河南修武的称呼。其内容记录准确,且点名“是蔺相如公的旁系后裔”,这说明该支蔺氏对蔺相如时期的宗族关系十分清楚,与蔺相如一支的关系不是血缘很近,就是居住的地方很近。

  根据现有资料和以上推论分析,应该可以大致确定蔺相如祖居地在距离赵城很近的蔺子坪村、结婚地在太行山南部地区(泽州、辉县都有可能,若想进一步确定须待发现新的史料,如蔺相如夫人是哪里人氏)、暂居地蔺家河(我估计蔺家河在蔺相如到来之前已有蔺氏族人居住,他们极有可能是韩康做大夫时在都城留下的一支)和都城邯郸。

蔺姓的迁徙分布

蔺氏是一个典型的单源汉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百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左右。蔺氏出自韩姓。春秋时候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