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姓 降氏家谱 降姓起源 降姓名人 降姓的来源 降姓简介
降[降,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亦可读作jiàng(ㄐㄧㄤˋ),但不可读作xiáng(ㄒㄧㄤ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高阳氏之子尨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传统的记载说他是华夏族人的祖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国学大师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曾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帝匠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
在古籍《五德志》、《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
尨降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尨降氏,后分衍为尨氏、降氏两支,实为同宗同源,史称降氏正宗。
“降”,其字在在典籍《礼记·丧服小记》中有注:“‘不以贰降’,降,一本作‘隆’。”史学太公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记载:“业隆于襁褓”,汉书“隆”作“降”,著名的南宋朝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注解:“隆,读如‘厖降’之‘降’。”著名明朝学者王铎也注按:“降,读为‘隆’。”即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子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成王封唐叔姬虞于唐,其子为晋侯,周夷王姬燮继位后,晋侯迁国于晋水,改国号为晋,建都于晋水之阳安邑闻喜一带,其地晋国人称之为“隆”。
在春秋时期的古晋国,“隆”与“降”二字通假,因此又可称降城,秦始皇后来曾在该地焚书坑儒,并非今山西绛县。这在《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晋国后来亡于贵胄后裔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有其降城国人以地名为姓氏,称降氏,读音作lóng(ㄌㄨㄥˊ)。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高丽王朝王建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王建有后裔以“天降斯人而承天下”为得,取姓氏为天降氏(천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明末清初有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者,按汉族习惯,将其姓氏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降氏(강성←高丽文可能显示不出来),读音作jiàng(ㄐㄧㄤ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降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平定西南,最后留守在西南边疆,后迁驻广西地区,和当地的壮族同胞通婚,逐渐演变为壮族。
满族降氏,是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编外的姓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后金初年,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四处征伐,统一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各民族部落,凡在战争中俘获而又投降者,便随意赐予姓氏称呼,降氏即为其中之一,满语读音作Giang Hala,即jiàng(ㄐㄧㄤˋ)。
由于地位低下,或为包衣(家奴),或为兵勇炮灰、或为杂役,因此不入满清姓氏典籍。
二分布:
山西省的汾阳市、太原市、洪洞县、忻州市偏关、介休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宁晋县、怀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满洲里市,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黑龙江省的望奎县,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均有降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降绍瑞:(公元1937~今),曾用名降绍睿;山西介休人。著名图书馆学专家。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59年至今一直在天津市河北区图书馆工作。
先后做过借阅、图书宣传、阅读辅导,到工厂、郊区农村进行科技服务,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迁入新馆整理书库、采用中图法改编图书。可以说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大都做过,比较熟练掌握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规律、特点和方法。制定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对青年同志传、帮、带。
1984年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担任馆长,上靠领导、下靠群众,克服人少,经济不足困难,发挥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书育人职能。1985年起使跨入市级文明图书馆行列。1989年成为天津市十二个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唯一的全国文明图书馆。
1989年10月起,担任区图书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职务,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队伍建设,开发利用文献资源,馆网协作,建设和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连续十年保持市级文明图书馆称号。199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1994年被文化部评为二级图书馆。
多次被评为先进上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知识分子。现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学术研讨,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会议或刊物交流发表获奖。1998年8月编著《走进图书馆丛书——初中生读本)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其生平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
降绵续:(公元1939~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军工企业专家。
高级工程师,二重集团模锻分厂质管科科长。
1964年以来先后参与216火炮及航空模锻件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自行设计了大型圆形模锻件带斜度的切边模冲头、燕尾退楔装置等。
撰写“高筋模锻件放心品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其工艺改进”论文,获二重科技论文二等奖;1981年负责重型汽车复杂模锻件的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
降大任:(公元1943~今),山西忻州人。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1966年9月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69年任山西忻县工交局干事,1975年5月调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1977年调任 日报社编辑、记者。
1980年10月调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院任《晋阳学刊》编辑,1995年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兼主任。兼任全国元好问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 特殊津贴。
多年于编务之余,从事历史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女神的故乡》、《咏史诗注析》(与张仁健合作)、《美与艺术》、《元遗山新论》、《黄河古诗词》、《侯方域、汪琬、魏禧散文选》、《气生道成》等七种。
参与编辑了《山西地方史论丛》(第一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人名词典》等,编有《唐风集》、《新诗精华》、《名联集锦》、《古人家训》等书。在国家一级报刊发表论文有《诗歌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自由体与逼近口语》、《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论元好向的气节问题》、《对文化史研究的一些反思》、《文化研究15问》、《论 的文化扬弃论》等,被多种报刊转载,摘介。
另发表其他报刊文章三百篇左右。论文《仓央加措情歌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获1980年 自治区文艺评论二等奖。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153期、227期分别对专著《咏史诗注析》、《黄河古诗词》专文评价,认为填补了古典诗歌分类选注的空白,两书注释准确简要,足见功力。《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专文评介《元遗山新论》,认为该书系建国后大陆学界对金元之际文化名人元好向研究的第一部论著,该书被中国民族大学中文系列为研究生教材。
降玉琳:(公元1945~今),笔名降于斯;河北怀安人。著名现代国画工笔大师。
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现任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矿务局工会组宣部部长,海勃湾矿务局文联秘书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美术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乌海市美术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曾下乡当知青,也当过煤矿工人,中学时曾从师于著名国画家白铭先生。
一直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乌海市展览,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同时有十余幅获奖。其中,《四季花鸟屏》获内蒙第三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二等奖;参加《中国煤矿第二届美术书法展》,作品《残荷图》在中国职工画廊展出;作品《荷塘》获内蒙古第四届煤矿职工书画展一等奖,入选《晋煤杯全国煤矿职工第四届美术、书法、摄影展览》;作品《仙人头》获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作品《荷塘情趣》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美展优秀奖。
多年来潜心于工运理论研究,有十篇论文在自治区论文评选中获奖,如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获内蒙古自治区工运理论论文评选一等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会工作运作的构想》获1994年度全国工会理论政策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优秀奖。十余篇次文章被收录于《中国工会理论文库》等十余部国家级论文典集。
曾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与文房四宝专家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个人传略先后被编入,当代中国英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高级专业干部实绩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中华百科英才大典》。
1992年荣获“全国煤炭系统群众文化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内蒙古总工会与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读书自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授予“自学成才”奖。
降 绛:(公元1945~今),壮族;广西上思人。著名民族文化专家。
摄影师。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副主编《可爱的上思》一书被地市、省区、全国性报刊、出版社采用的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章、三百多篇(幅),其中有二十多幅照片被《广西年鉴》、《广西画报》、《民族画报》采用。
论文《发展糖蔗生产对上思脱贫致富的作用》不仅被《防城港日报》、《中国乡镇、社科要论文摘》等九家报刊采用,还应邀到大连、西安、武汉参加学术研讨会,该文被评为全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论文《开发十万大山旅游资源的探讨》、《开发十万大山三大工程的思考》等分别获第二、三、四、五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或三等奖。选入《中华大地之光获奖作品选》、中国当代社科文论丛书《改革开放文论》、《世纪文典》等十多部巨著。
二十多年来,先后获地厅级以上先进或奖励三十余次,其中省部级奖九次,晋升一级工资。学术研究成果选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1998年被四川省侨光东方文化科技研究院授予研究员,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降经元:(公元1946~今),山西介休人。著名地方戏剧艺术家。
1965年毕业于山西晋中艺术学校。
1959年参加山西介休晋剧团,1960年随介休新艺晋剧团划归四川成都市。1961年回山西和原晋中青年晋剧团合并,送晋中艺校学艺,学业期满后,在晋中青年晋剧团和晋中晋剧团担任须生演员。
历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现任晋中晋剧团党支部书记、晋中文化局党委委员、兼任晋中剧协理事。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山西剧协会员。
从事地方戏曲工作近四十年,演出剧目有四十多个。1982年获晋中地区优秀演员奖。1984年主演《杨儒传奇》参加华北四省振兴晋剧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7年在新编历史剧《齐宫外史》中饰晏要参加晋中地区调演获主角一等奖。1991年再获地区现代戏调演一等奖。1995年10月以《下河东》一折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获《牡丹奖》,1996年10月在新编历史剧《绵山祭》参加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出中扮演《晋文公》又获优秀配角奖。
1995年12月被授予山西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戏剧出版社为其录制了《墙头记》、《杨儒传奇》、《二进宫》、《将相和》等唱片。
1984年山西广播电台为其举办了戏曲专题节目。先后在省电台播出的节目有十几出戏的选场和选集。
降 云:(公元1952~今),女,笔名绛云、雨兆;北京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民革成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北京市人民 特邀监察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委员。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李姓与公子》、《孔子》、《工熙凤》,评论集《艺苑撷草》、《拾遗集》、《艺海给珠》,工具书《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者篇目索引》,论文有《鲁迅论我国古代神话的散亡》、《评三泽玲尔否定屈原作 的五点理由》,编校《诗林广记》、《竹庄诗话》,主编、撰稿《中外小说大辞典》,编撰《中外儿童文学精华》、《新编世界童话一百篇》,编著《历代诗话论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史记》、《友谊词选》、《鹧鸪天词选注》、《贺新郎词选注》等,编辑图书数十种。
其所编《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屈大均全集》、《屈原与他的时代》等,分别获国家、省部级图书奖。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扩展资料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
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陈姓家谱
——陈氏
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美女。她天生丽质,可以说是美貌的代名词。她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那里有一个竹罗村,可以说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有着江南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气质,她的美看似精致,充满魅力。
石的原名是施一光。因为她住在西村,大家都叫她石。战国时,吴王因为杀父,率军攻打越国。后来,越军被打败了。越王越后勾践和越国大夫范蠡战败,被掳到吴国做了三年奴隶。三年后,释放了他们三人,回到了越国。从此,越王励精图治,牢记自己所受的屈辱,开始以惊人的毅力磨练自己。目的是十年后可以洗雪仇,灭了吴国。
西石被选为吴王的礼物,然后她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包括唱歌和跳舞。准备好开始自己的间谍生涯吧。石深知自己对岳负有重大责任,于是凭借自己的美貌,高超的琴棋书画技艺,天籁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贪图美色的天天沉溺于后宫,声色犬马,终日不理朝政,导致国力衰退,君臣不和。于是,后来与宫外的越国进行了内外合作。在越王勾践的连环计下,终于一举灭了吴国。当年的耻辱一报出,史果然没有辜负越人的期望。
西施的原名
石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女。她富有传奇色彩,为后世所熟知,堪称绝代佳人。石的外形可以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具有莲花的外形。她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竹罗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有着江南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气质,她的美看似精致,充满魅力。
史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她的原名是一光,也就是施一光。史是战国时期越国一位砍柴老人的女儿。因为石的父亲姓石,她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都叫她石。
在被吴王奴役了三年之后,越王勾践回到了中国,打算恢复他的国家。于是,他按照的建议,把美女石等一帮人介绍给了吴王。西石曾为越国效力,越王勾践把她和等美女一起作为和平礼物送给了吴王夫差。从此,氏成了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史对太子的迷惑,可以说是对他人的背叛,他无心国事,为勾践东山再起起到了掩护岳的作用。由此,表现了一个爱国女性的思想感情。最后,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后来,据说吴国被越王灭了,终于离开了越国,和心爱的泛舟五湖。后来,他们的下落不明。因此,石的故事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史是哪里人?
而石本人也有闭月羞花之美,惊艳世界。她在洗纱的时候,出现了沉鱼落雁的非凡一幕。这些都是对她的美丽的描述,不是一般人的美丽,而是她的仙气。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除了石本人外,还有丢番图、王昭君和的故事,但在这四位美女中,首推石。施身上所具有的是江南女性特有的气质和温柔。她不高调但很华丽。
施的真名叫施一光。因为她家住在西村,人们经常叫她石。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她是个绝色美人。石出生于浙江绍兴诸暨市,那里有一个竹罗村。竹罗村分为东、西村,石就在西村。当时石氏的后代,一般都姓石,大多居住在浣纱河畔的自然村落里。石的父亲是个卖柴火的老实人,母亲靠洗毛线为生。所以石从小就很自然地跟着母亲在溪边玩毛线,所以石也被称为玩毛线的姑娘。
其实师的老家真的在临浦。当时沿濮阳河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生于下诸暨。所谓下诸暨,其实就是濮阳河下游。这里风景优美,古建筑众多,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荷塘里种着荷花,路边种着枫树。四季有四种不同的美,每一种美都是独一无二的。
今浙江绍兴诸暨,是师的故居,现已成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所有诸暨人也以石为荣。
西长什么样?
施,原名施一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她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叫朱罗的村庄。石可以说是一个天生丽质的人,而且是更加美丽的人。
后来越王勾践被吴王奴役了三年,回到了越国。他努力工作,并与大臣们讨论复兴国家的计划。在这样一个民族危机的时刻,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女人,她忍辱负重,为越国效力。她和郑丹的美貌一起,作为和平礼物送给了当时的吴王夫差。从此,美丽的石成了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
石的美不是一般的美。她的美如天仙。手势让人感觉像仙女。即使心痛,她捂着心口皱眉的样子也是那么迷人。可以说,向导边上的路人都呆看着,看得入迷。东村的一个又丑又胖的女孩也想被人看,于是向师学艺。但是太胖了,大家都笑了,于是后来就有了模仿别人的故事。西施的脸很美,皮肤光滑而富有光泽,头发乌黑纤细,微风一吹,还散发出阵阵清香,让每个人都挤着头去看她。虽然当时穿着普通的衣服,但她无法掩饰自己的美丽。
后来石被派到吴国,把吴王搞糊涂了,说他无心国事,起到了为勾践东山再起打掩护的作用。由此,表现了一个爱国女性的思想感情。最后,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
和史的故事
为了给勾践回国报仇,范蠡利用了吴王夫差的弱点,提出了的美人计,用美色消磨吴王夫差的士气,使他疏忽了国家大事。于是,范蠡被委以重任,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美女来结识石,她还训练石两年,在宫里勾引福查。于是和在这段时间就有了情分。
虽然他们心心相印,但因为国家的兴亡,和不能在一起。容貌姣好的石,学得了舞蹈等多种才艺,练就了一身身法,被送进宫里做副茶。茯茶见到她非常高兴,爱上了石。她不仅为她修建了宫殿,还特意修建了姑苏台,供他们游玩。比如说,茯茶没有达到石的神韵,逐渐荒废了朝政。最后,这个国家失去了家庭和生命。
当是茯茶中的美人时,他们只能相见,却不能倾诉衷肠,这是很可悲的。也很难展现他两年后的结局。传说师爱上了夫差,夫差死了,他就和夫差一起下葬了。也有人说是被夫差的妻子知道了这个阴谋后杀死的。傅C后
对于这个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相信最后的结果。他们相亲相爱,过着悠闲美好的生活。现在在范蠡湖里有他们的雕像,这是世界为了纪念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建造的。
西施后裔
史对太子的迷惑,可以说是对他人的背叛,他无心国事,为勾践东山再起起到了掩护岳的作用。由此,表现了一个爱国女性的思想感情。最后,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后来,据说吴国被越王灭了,终于离开了越国,和心爱的泛舟五湖。后来,他们的下落不明。
石的外形可以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具有莲花的外形。她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竹罗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石有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气质,她的美就像一股清流,充满了魅力。史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她的原名是一光,也就是施一光。史是战国时期越国一位砍柴老人的女儿。因为石的父亲姓石,她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都叫她石。
师的后代现在都在的家里,离桐庐县分水镇百岁坊有10英里远。有范式家族。据说那里的人是和的后裔。它最初叫李湖村。据乐府志记载,和是从越国逃到乐府居住的。当时开了一条运河,命名为樊曲,的鱼塘命名为蠡湖,所以这些证据可以证明李的后代就在的老家,即蠡湖村。范式的后代为他们祖先的贡献和牺牲而自豪。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x0d\\x0d\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x0d\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x0d\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x0d\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后,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x0d\\x0d\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x0d\\x0d\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x0d\\x0d\1).李世民后裔-汀州宝珠公派系\x0d\(1世)少典,姓公孙\x0d\\x0d\(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x0d\\x0d\(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x0d\\x0d\(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x0d\\x0d\(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x0d\\x0d\(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x0d\\x0d\(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x0d\\x0d\(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x0d\\x0d\\x0d\\x0d\(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x0d\\x0d\(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x0d\\x0d\(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x0d\89世)李渊,_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_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x0d\\x0d\(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唐太宗)世民等。\x0d\\x0d\(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x0d\\x0d\\x0d\\x0d\(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x0d\\x0d\(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x0d\\x0d\(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x0d\\x0d\(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x0d\\x0d\宝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x0d\而台湾《李氏大族谱》也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x0d\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x0d\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x0d\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x0d\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x0d\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x0d\宝珠公生平将简略\x0d\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x0d\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x0d\不到龙牙不到东,\x0d\名莹绕结在松哇;\x0d\手捧金钟头带帽,\x0d\脚踏佛祖坐莲花。\x0d\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x0d\火德公流派\x0d\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x0d\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x0d\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x0d\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x0d\\x0d\2)、据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其后人广不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x0d\\x0d\3)、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x0d\\x0d\4)、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该地,乃最早的入闽李氏。\x0d\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他们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人才陪出。\x0d\5)、入粤始祖联公后裔\x0d\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五邑始祖,其后裔主要广布广东五邑周边一些地区。\x0d\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_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x0d\联公墓\x0d\位于广东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x0d\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x0d\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x0d\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徇、_奉始妣_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x0d\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x0d\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_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徇,三曰_。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_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_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x0d\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_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x0d\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x0d\徇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x0d\子懋(茂)公,徇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x0d\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x0d\子达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x0d\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x0d\子杰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x0d\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x0d\_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_祖子孙之班派为:\x0d\高第开基,广衍云_,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x0d\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x0d\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_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x0d\庆承天_,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x0d\或曰:庆(或本)承天_,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x0d\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x0d\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x0d\\x0d\6)、入粤李姓始祖安政公后裔\x0d\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孙李晟勤王平朱之乱,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孙李安政封广州路刺史,偕夫人温氏来到广州)广惠两府纷乱,李安政身登黄甲,钦派为广东布政使、后任广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温氏落户广州,开枝散叶,广布各地,遂成为广东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辈出\x0d\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于从化吕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温氏百年归老后,分别葬于从化吕田和广州白云山。后来其孙子蒙皇帝恩赐重修白云山温氏夫人墓,并称那里为“御书阁”。\x0d\参阅资料:1、(李氏起源)2、《燕楼派家谱》3、《漳州府志》\x0d\4、《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5、《陇西堂论坛》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日荷塘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日荷塘散文 篇1无意在傍晚时分驻足秋日荷塘。
暮色的荷塘一片寂静。往昔绿意盎然的荷塘变得衰零破败,原来亭亭玉立的荷梗就如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太,在微风中颤颤巍巍。
曾经的荷塘是热热闹闹的。纳凉避暑者有之,嬉戏打闹者有之,更多者,还是一群缠绵悱恻的人。荷塘并不大,但是其景丝毫不亚于明代徐渭笔下“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 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的荷塘。
春夏时分,太阳刚散发出一丝温暖,荷花就急切地探出头。怯生生的,又掩饰不住其生机。盛夏之时,荷塘逐渐绿得浓烈, 荷花也开始争奇斗艳,“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自然是一副美不胜收的画面。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喜爱荷花的人不在少数。 唐代王昌龄爱荷花到了痴迷,”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清代画圣石涛也赞”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那是何等风韵。
但是,秋天的荷塘,所提及的人就少。秋天的荷塘,用破败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只有北宋才女李清照在秋日的荷塘边感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见,这时节的荷塘多让人触景伤情。
生命其实也如荷叶,匆匆忙忙一撇的绿。人与人的相识,也如秋日荷塘边飘零的落叶,抬头时,它还在飘飘忽忽,转眼,已经不见影踪。
秋日荷塘散文 篇2十月的金秋,正是植物憔悴、树木回脉,秋高气爽、落叶归根的季节。
秋天的空气中,总有一层朦胧的面纱笼罩着大地,湖堤上高大的白杨,枝杆坦露,若干片枯萎、褐黄的树叶不规则的点缀着,看上去似连非连,垂柳的纤枝自然垂落,随风摇摆,与毛绒绒的杂草相衔接。
湖中的水面平静的出奇,最明显的还是水中的荷叶,已失去它原有的风采,无规则地倾斜、弯曲、枯黄、残缺,荷梗千姿百态,荷叶有的漂浮着,有的不情愿地扎进水中,无能为力,一动不动,曾经荷花的印迹一丝不见,一眼望去整个湖中没有一点新鲜感,其色彩单调、柔和,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互应。给人一种伤寒的心情,脑海里回味着那碧绿的湖水,翠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水中游鱼,蜻蜓点水,碧波荡漾,水中月色……那一幅幅美丽的诗情画卷。
此时,曾经的一幕已不再呈现,随一年四季的变化,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让我们有些不适应,也只能顺其自然,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锻炼成长,如湖中的秋荷一样,在清冷的水中,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历经数日的风吹雨打,等来年之际又是一朵朵娇艳美丽,而亭亭玉立的身躯,让人夺目,引人入胜,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这时,无数个雨点在湖水中泛起了水花,一棵棵憔悴的秋荷,微动着疲惫的身躯,向过往的行人摇头示意,它们这微妙的举动,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心寒中期待,在期待中向往,向往秋荷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季节!
秋日荷塘散文 篇3想拍荷花,是我近两三年的愿望,今年又错过了最佳时机,没能如愿。每每看到记者镜头下的荷,朋友们拍的荷,我总是羡慕不禁,兴奋不已,那一叶叶绿,一朵朵荷,一颗颗莲,荷的香,荷的韵,总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荷的一生虽然短暂,从小荷初露尖尖角起,到勃勃生机,夏荷盛开,再到秋荷舞衣褪,莲子结实,直至中秋折腰,化荷为肥,孕育新生,由此往复……但荷的神韵令人赞佩,引人深思,牵人遐想!
我喜欢荷,喜欢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喜欢荷不与夏花争奇斗艳的心态;还喜欢荷孤芳自赏的气质;喜欢荷从不矫揉造作的姿态;更喜欢荷永不低头坚韧不拔的性格!……喜欢!
我知道现在没有人再去拍荷了,因它引人入胜的巅峰时刻已悄然褪去,留下的已成画家笔下的写意--残荷!
虽然已是残荷了,还是挡不住我对荷的向往与关注,真想此时此刻再看看中秋的荷,秋荷的韵!
趁秋阳初上,天空朗朗,一大早我便来到了水上荷花塘。这里早已没有了盛夏时的蝉吟蛙鸣,没有了盛开的荷花,偶有游人走过,安静极了。我驻足在池塘边,极目环视着,只见蒲扇大的荷叶挺拔而相互簇拥着,铺散在荷塘的中央。周边的荷叶已经泛黄了,有的叶子已被风干,筋脉暴露着,有的茎秆已黄并佝偻着身躯,有的已老朽折腰,甚至扑倒在池塘里,一片沉默…沉默…,甚至在沉默中有些伤感了。好在荷的朋友-睡莲,傍在身旁,油绿的叶子间,不时有莲花探出水面,含苞的或盛开的,使荷不显太过寂寞了。
池塘里一片绿色,荷绿,蒲草绿,树影水绿的,时不时的有小鱼儿成双结伴的嬉戏畅游着。忽然,荷叶间一阵骚动,一只水鸟从叶的径间出来,在睡莲叶子上欢快的蹦跳着,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低头寻觅着自己的美食,它的到来打破了荷的沉默,池塘的寂静,带来了一片欢乐!
我踱步在荷塘边,看了左池观右池,迎着光背着光的寻找着,寻找我久违的荷花。池水与荷叶反射着秋光,晃着我的眼睛有点眩花,我轻轻的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双眼,再睁眼远望时一阵欣喜,眼前一亮,但见一只红粉荷花矗立在一片秋绿之间,在阳光的照耀下,张开丰腴而淡定的笑脸,秋风轻抚着,远远的微微的点头示意着,似在欢迎我这位迟到的拍客,等待谢幕的最后一刻。
我赶紧调焦,但她离我太远太远,中焦头根本够不上。失望的我静静的久望着,欣赏着,一池荷绿,一点荷红!我已心花怒放,被荷陶醉了。
啊!秋荷,真美!
秋日荷塘散文 篇4那天傍晚,家族小字辈在朋友圈晒了一段视频:美丽的夕阳里,一段古朴的木板桥,一个清丽的小女孩,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小女孩在雀跃着,欢笑着,背景是一大片绽放的荷花池,美得不要不要的。
我立即出手点赞,并随口问老公,这是哪儿啊,小东西全家出游了吗?老公嗤笑我:出什么游啊?这不就是咱们钢窑的大水泡子吗,这你都不知道。想看明天我领你去,完全免费的。
看老公那神情,仿佛这荷花池就是他们家的祖传之宝似的,一副炫耀、卖弄、得意的神态,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主动。我本来想要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来打击一下他的得意忘形,结果却欢呼雀跃起来,真是没出息。
这也不能全怨我啊?毕竟是从来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过荷花,连日来又被大家的美文给撩拨得心里痒痒的,还在暗想咱也上哪儿淘弄出一阙荷花赋呢。想不到机会就这样突然地来到了我面前,简直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嘛。于是我赶紧回答:你可要说话算话啊,明天就去看荷花,不许反悔。老公回答道:多大点事儿,看把你急的,领你去就是了。
我高兴得就差没有跳起来,一晚上就觉得这时间过得怎么这么慢啊,连觉都没有睡踏实。怎知第二天早起,天就开始飘起了毛毛雨,而且越下雨点儿越大越密集,实在不是一个适合赏荷的好日子。看来这老天爷也在考验我的耐性呢。
好不容易等到第三天,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温度也比较适宜。吃过饭简单收拾一下房屋我就拉着老公出发了。一向主张绿色出行的我,破天荒地打了一辆出租车,心急火燎地奔赴目的地,仿佛是去赴一场与初恋情人的旷世之约,心情既急迫又忐忑。恨不能立马就见到梦寐中的倩影,又担心伊不是我心中所切切念念的模样。
实际上荷花池距离我家也就十几分钟的车程,我这个非本市土著居民竟然从未涉足过,提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一直以为这个地方只是老公小时候洗野澡的地方,却不知道后来被改建成了公园,还迎娶了荷花仙子做“压园”夫人,可见我是宅得多么深,与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居家女人有得一比。
车门一开,我就一反平时的沉稳,灵活地双脚着地,举目四望。被老公“雪藏”了十数年之久的荷花池竟然就在大道边儿。阳光下她掀去了神秘的面纱,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落入了我的眼帘。我一时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情来面对这从古至今被多少文人墨客所称道,也为无数普通人所欣羡的花中之仙。
秋日荷塘散文 篇5我跟在老公的后面一步步向前迈进,距离荷花越近,越觉庄严。因为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是怀揣着一颗膜拜的心,而靠近,而观赏。也唯恐我身上的俗气亵渎了她们。我与她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局促,有些不知所措。
我连忙拿出手机,将她们的倩影摄进镜头,仿佛不这么做她们就会在下一秒消失了一样。我又将手机递到老公手里,让他给我和荷花拍了两张合影,以此存证我确曾遇见过荷花。我正念叨着想和老公拍张合影,以做旁证,来说明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臆想时,刚好就过来一位男士主动请缨,给我俩与荷花拍了一张合照。这下子应该是铁证如山,谁也翻不了案了。
老公一边走一边嫌弃说这池水太臭了。我平时嗅觉就不那么灵敏,此刻满身心的又都被荷花所占据,被荷花的清新所盈满,竟然丝毫也感受不到一丝的异味。被老公这一说,我才发现这些荷花仙子的生存环境真的不是那么差强人意。
一个十分钟不到就可以环行一周的人工湖,四围既不规则,环境又乏善可陈。一面临街,其余三面都是荒草坡,只稀稀落落的几棵小树,几小簇野花。湖面漂浮着一些绿萍,树叶,有一群群的小鱼嬉戏水中,间或还可见那种丑陋的蚂蟥浮在水中,吓得人身上一激灵一激灵的。湖很小,水又不流通,确实会散发出一阵阵的异味。一想到这么美丽高雅的荷花竟然是与这些东西为伍,内心不禁有些为她们抱屈。
由此我也才比较理解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这句话的意思,应该不仅仅是说明荷花长在淤泥里却能开得那么高洁傲娇,更说明了她们生长环境虽然恶劣,但她们却是一无所惧,毫不在乎,倔强成长,径自芬芳。
一直以为荷花都是贴着水面开放的,乍一看满池的荷花都是高高的,挺挺的,还以为是因为水少的缘故,她们才开成了这样。继而又想起了平时于照片中所见的那些贴着水面而开的荷,似乎与眼前的荷有所不同。她们的叶片要比眼前的荷花花瓣窄而密,应该是那种具象了禅心禅意的莲。回来百度一下果然如此。
秋日荷塘散文 篇6从未想过要写荷花,因为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笔下的常客,并且有那么多的佳品流芳百世千年的。就自己这样一支钝笔,又能写出什么花样来呢?自曝其短,自砸牌子的事还是少做一些为好。可自己最近真的没有什么主题可写,而且这次赏荷也是自己今年唯一的一次“出游”,不写下点儿什么纪念一下,还真的有点儿说不过去。
趁着老公坐在路边儿休息的工夫,我又特意转回小木桥,对着满池的荷花细细端详,仔细认领(新学的词儿)。于是在我眼中在我心里,池中或开或谢,或含苞或绽蕊的荷花,瞬间变成了一群年龄各异的女人,犹如过去时代一个大家族中的各色女人一样。这一池子的荷花,就仿佛是一个大家族的女人在举办party,举办一个独属于女人的盛宴。
那些刚露出尖尖角的小荷,一个个深粉色的花苞,就是那些还没发育好的小女娃,小囡囡。刚刚涉入人世,对自己的角色还没有自觉,就那么嫩嫩的,俏生生的。风来了会吹拂她们一下,雨来了会滋润她们一下,太阳出来了会亲吻她们一下,蜻蜓蝴蝶蜜蜂儿也会轮番问候她们。虽然她们还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她们那内敛的美却不容人小觑。每一个见到她们的男女,都会爱抚着说,用不了多久,她们就会出落成小美人呢。
那些初绽的荷花儿,咧着樱桃样的小口一点、一点儿地笑开,粉粉嫩嫩的,娇娇俏俏的,羞羞答答的,那正是大户人家初初长成的美少女,俏佳人。嫩得掐一把儿都出水儿,看一眼就会令适龄男子春情荡漾,恨不能立刻捧在手心里,圈在怀抱中。骑上大红马,把美人娶到家。
秋日荷塘散文 篇7那些花开正好的荷花儿,则是那些已出嫁或刚娶进门的美丽**,无论是身与心都已经全然绽放。品尝了爱情的蜜汁,进入了婚姻的领地。无论是人生,还是世界,都已经在她们面前全然展开,花好月圆,幸福美满。生活在她们已经没有秘密,她们也已被人一览无遗,再无神秘。
然后是那些已经开到荼蘼的荷花儿。花瓣已经失去了汁液,淡去了颜色,软软的,懒懒的,那是已经徐娘半老或姿色犹存的婆婆妈妈们。在男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炫彩,变成了左手或右手。共同滋养呵护着那些尖尖小荷,灿烂花朵,操心着生活琐事,伺候着老老小小。虽然她们已经不再夺目耀眼,但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还有那些零落了的荷花,只余一两片花瓣儿惨淡地挂在那儿,如同一个个豁牙露齿的老妪,任凭风吹雨淋日晒人观都已无力抗衡,无以争宠,只目视后代们演绎着她们曾经的辉煌,以及凋零。
一个荷场,汇聚了一个大家庭女性从小到老的生长形态。每一场荷事,演绎的必然也如同是女性个体从生到死的过程。青涩过,美丽过;甜蜜过,满足过。然后恬然的,静静的;优雅着,淡泊着。之后老去,消散。女人如荷,也算是贴切。我不禁为自己一时的想象之力而感到有几分得意,可又有几分忐忑,不知是否会为他人所认可。
结束了这次与荷的邀约,我怀揣着一颗无波无澜不咸不淡的心重返日常生活。荷与我,我与荷,又成为了两条平行线。她们在那一隅兀自绽放,我在日子里认真生活。看上去没有两样,但我知道内里已经不同了。
因为我与荷,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了,我们已经相遇过,交谈过,互相观赏过,互为祝福过。起码在我心里,一直会有关于荷的记忆,有我对荷的欣赏膜拜,有我对荷的牵牵念念,就如同我们对待某一个喜欢,或膜拜的人一样。
秋日荷塘散文 篇8刚到荷塘边,芬芳的清新气息依然存在,不由想起我在《荷塘日色》里对荷花的描写:你看那一朵实在承受不了芬芳,竟然仰卧在一柄荷叶中间,硕大的花朵压得荷叶浮在水面上有点下沉感,就象放置在草坪一盏小橘灯,在阳光下更显夺目;再看那一朵确显霸道,本来荷柄因承受不了荷叶的墨绿而弯曲,她却不依不饶地倚在弯曲处盛开,使的那荷柄无处躲闪,只好忍气吞声,极力支撑着;再看那一朵大概也知道防晒霜不敌阳光,索性躲在荷叶下,不用费劲撑伞就可以享受荫凉,拒不直面阳光,特显紫红,真是个机灵鬼啊;还有那朵大概知道长得太高也有弊端,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紧浮水面,象复瓣的莲花,而且咋看她与水中的倒影就象一朵并蒂莲;还有一朵更加精彩,竟然突兀盛开在常青藤上方,使人有海市蜃楼的观感,一花一境地,一境一感观,真是让我描写不尽她们的百态千姿,万种风情。
从那次观看到涅槃的荷花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心存余悸,没有再去观看荷塘的景色,今天路过那里,索性违心停下来,去窥视一眼。
可当我抬眼向眼前的荷塘望去时,心猛然下沉到低位,那位词人的形容:“绿荷相依恨,霜剪破,嫌他雾露不成珠。”的凄凉还算尚佳。很可能是他观在初秋、感在初秋、写在初秋。而在这深秋之时,霜已将荷叶打得成绛紫色,甚至是枯黄,更有甚者叶柄折弯,低头耸下,河面上漂浮着落叶残存的径络。只有那成熟的莲蓬,还在歪头侧望着我,微风下频频向我点头,像在向我打着招呼。
秋日荷塘散文 篇9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曾何其风光的荷叶,什么田田的,亭亭的妙曼,一切都香消玉殒,鱼儿不断地张开嘴吞食残叶,碎叶化为春泥也成定局,报孝母根也是必然。
清澈的一池秋水,仿佛都能看到洁白的荷藕在
降姓 降氏家谱 降姓起源 降姓名人 降姓的来源 降姓简介
本文2023-10-17 04:5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