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家族基本一统日本了,怎么二世就亡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丰臣秀吉家族基本一统日本了,怎么二世就亡了?,第1张

丰臣秀吉虽然很猛,但其子嗣不行,完全不是德川家康这个老妖怪的对手。

具体来讲,关于丰臣秀吉家族的败亡,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他没有处理好老臣与新贵之间的关系。

朝堂出现党派争斗是一个时代没落的标志之一,在他成功的得权以后,他们的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旧老武将为代表的尾张派,另一派是以新贵文臣为主体的近江派。

两派出现争斗以后,丰臣秀吉不但不想办法从中制衡,反而“一边倒”的亲进于新贵势力,这样一来让旧部下们非常的不满意。

这些旧部下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投靠到了秀吉正妻(不受宠)手下,这样一来朝堂之上就产生了分裂势力,上下不能团聚一心,后来妻子的侄子竟然在他们的支持下出现了谋反现象,这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非常大的隐患。

第二点原因,他未能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

虽然丰臣秀吉是一个握有大权的人物,伺候他的女性也有很多,但是他的生育能力着实不太乐观。

妻子自跟随以后从来没有给他增添过子女,第一侧室虽然给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儿子还未成人就死掉了。

随后第二侧室也给他生下两子(挺争气的),不过大儿子也在中途夭折,这个小儿子是在他57岁那年才得到的,继位年龄只有五岁,这样一个小娃娃肯定撑不住局面。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无奈”的激怒了自己的侄儿,在57岁之前,眼看着自己将再无子女,但是丰臣家的基业必须要有人能够继承,他只好把目光放到了子侄身上。

在自己的第二子患病死了以后,他就在自己正妻家里提拔了一个亲侄儿,要把自己的基业传给他。

不过侄儿刚刚被安排“到位”,侧妾就给他生下一子,如此一来自己的事业还是不能交给“外人”,侄儿就这样失去了继承的权利。

不过废除一事是影响非常大的,侄儿在原有的位置上待了多年,自己手下已经有了一个“小朝堂”,为了确保自己的小儿子得到稳定的政权,丰臣秀吉只好对侄儿以及其下属采取“逼杀”的行为,如此一来,自己的亲侄儿只好以谋逆行为来保命,一众有能力的臣子也被白白杀掉,这种行为就相当于削弱自己的实力,为日后的战败打下了基础。

第三点原因,他没有处理好自己妾室之间的关系。

此人原本是“草根”出身,其正室妻子的出身也是平民之家,在他得权以后,虽然正室也跟着尊贵起来,但是这位正室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能生育。

在当时社会,一个不能生育的女子几乎就相当于“废品”,况且正室出身平民之家,其容貌也不会特别出众。

所以丰臣秀吉得权以后就一口气纳了十五个侧室,其中第一第二侧室皆是贵族出身并且给他生下了儿子,他对于给他生下两个孩子的第二侧室格外宠爱,如此一来正妻就是长期遭受冷落的对象。

正室忍受不了丈夫的态度以及侧室的“得意”,所以她就联合旧臣和自己的侄儿(被废储君)成为了丰臣一族的分裂势力,这也是丰臣秀吉失败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丰臣秀吉家族的失败更多是自己的原因,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他都没能协调好各个派别的关系,自己立储一事也没有考虑妥当,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德川家康早期加入织田信长阵营,成为织田信长最大的从属势力,而织田信长是战国崛起后第一势力,也是制度最开明,发展速度远远领先的势力,织田信长首先完成对日本三分之一领土的统一。

织田信长因为部下明智光秀叛变被杀。丰臣秀吉接管了织田信长当时已统一三分之一的日本,而丰臣秀吉朝鲜战争失败后病死,德川家康又继承了丰臣秀吉统一的二分之一的日本。

德川家康坐享了织田和丰臣制度改革时的效果,之前颁布处于磨合期的制度,在德川时期成熟。

1560-1582年织田信长统一日本三分之一领土几乎是全用武力统一,而1582-1598年丰臣秀吉执政时期只是用武力统一了日本另外六分之一领土,剩下是靠劝说其他大名臣服成为从属势力。

德川家康在1599年后除了打败丰臣军拿到夺走政权的关原之战外,几乎没有使用武力,全是靠限制其他大名,而德川家康和他的后继者成功的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其他大名。

扩展资料:

德川家康可以成为战国最终胜利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逝世时,按照当时的世袭制度,应该由他们的家族继承者继承,但由于两次继任者年龄太小。

在丰臣秀吉1598年去世,1599年丰臣家最大家臣前田利家去世,在前田逝世前1年,德川家康已经开始了夺权的行动,目前日本史料研究进度是,当时德川家康的家臣里有最少38位他国大名。

前田利家去世1年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打败代表丰臣系的石田三成,开始取代丰臣秀赖,执掌日本。织田和丰臣主导很多改革,实际是得罪了当时很多大名和武士这样的既得利益者。

德川和丰臣开战时,这些大名又站在了德川这一边。而若干年后,经过改革阵痛期,这些改革方向是对的,比如检地,最终产生了效果,而效果的受益者是德川家康。

参考资料:

-丰臣秀吉

参考资料:

-德川家康

参考资料: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虽出身于一介卑微的农民家庭,但他凭借聪明灵活的头脑、精益求精的干事态度和波谲云诡的战国局势,最终登顶全日本最高统治权力,成就了一番波澜壮阔的辉煌霸业。可让人为之感叹的是——无比辉煌的丰臣家二世而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个中缘由值得后人深思。 

丰臣秀吉继承织田信长未竟的霸业,统一了各自相互混战达百余年的日本列岛,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有两个方面的美中不足使得丰臣政权隐患颇深,一是德川家康的归服只是建立在谈判基础上的成果,并非秀吉通过武力打下来的结果,家康在丰臣政权中始终是一个巨大而又难以驾驭的存在;二是盛行于古代日本根深蒂固的门阀观念使得秀吉出身低贱的短板暴露无遗,在攀附足利义昭家门的要求被拒绝后,秀吉通过继承名门望族足利氏的家门、开设幕府成为征夷大将军的计划泡汤,只能转而攀附皇室、贿赂公卿做了一个“关白”、“太阁”。

终秀吉一生,都未能建立一个稳固平衡的政治制度。相比于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设定《武家诸法度》、参觐交代、《禁中及公家诸法度》等固化制度来维护德川家统治的措施来看,秀吉明显没有相似的手段付诸于施政,临终前设置的“五大老”、“五奉行”没过多久,就因文吏派石田三成和武将派福岛正则等人的矛盾激化,加之德川家康的来回挑拨,很快便被瓦解得七零八落。今川义元在桶狭间战死家门便告败落、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被迫自焚政权遂告终结,如今缺乏制度保障的秀吉幼子丰臣秀赖也步上二世而亡的后尘,实在也是情理之中。

导致丰臣政权昙花一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丰臣秀吉两次入侵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统一日本后野心膨胀的秀吉妄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攻灭明帝国,实力与野心的巨大脱节最终使得全日本武士集团损失惨重。尤其是丰臣家的嫡系部队,因秀吉怀着让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加藤清正建功的心思,侵略朝鲜半岛的多是丰臣家嫡系,损失最大的自然也是他们。秀吉死后2年,决定全日本归属的关原之战爆的发,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加藤清正等猛将被德川家康拉拢,石田三成、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大谷吉继等人寡不敌众、独木难支,终至于战败被杀,最后一批忠实护卫丰臣政权的强劲实力派被除。等待丰臣家的,是十多年以后大阪城上熊熊燃烧的无情火焰

这个问题要从丰臣秀吉的崛起和传承两方面说起。历史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体,日本战国时代,统一是必然趋势,而丰臣秀吉,他也许就是日本战国历史上那个最大的偶然性。

丰臣秀吉出生在日本尾张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等级制度严格的日本迅速崛起,并一统天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毋庸置疑,他本人也深具才能和魅力的。但是丰臣秀吉统一的日本,或者说他建立的政权有两大缺陷。第一就是不同于其他大名贵族,这个新生的宠儿缺乏支持他的谱代家臣,即几代辅佐他们家的家臣,因为他并无根基,完全靠自己起家,他的家臣全都是新贵,这就让他的核心成员对他这个家族的忠心度大打折扣。

第二,丰臣秀吉统一后的日本,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而是保留了大量地方大名势力的一个松散的联合。那些在地方上拥有大量土地和士兵的大名并不完全归属于丰臣家,他们只是摄于丰臣秀吉的实力或魅力感召而臣服,终丰臣秀吉一生,都没能改变这种态势,或者说是建立一种制度来制约,所以对于继承人的要求就高了,可是,继承丰臣家的却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和他那不懂事的母亲茶茶,一切似乎就早已注定。

下面来说说丰臣秀吉的继承人问题。丰臣秀吉的原配宁宁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在丰臣家却举足轻重!宁宁是在秀吉还没发迹的时候就以武士养女的身份嫁给了秀吉,对丰臣秀吉的起步和发迹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长期以来,丰臣秀吉并没有因为宁宁没有生育能力而有所怨言,但是随着岁数的增大,事业越做越大,却没有子嗣的短板暴露出来之后,丰臣秀吉不得不纳侧室以延续后代,但是第一个侧室为他生的儿子却夭折了,可以说,丰臣秀吉求子的路上却与其事业成反比,充满荆棘。

在丰臣秀吉一统天下后,五十多岁的他纳了茶茶(浅井长政与织田信长妹妹阿市长女),先后为他生下两子鹤松和秀赖,前者还是夭折了,只有幼子秀赖成活。而在秀赖六岁的时候,自己又病危了,要想既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又能让秀赖长大后真正掌权,就必须设立一个能压制各方的绝对忠心的辅臣,然而可悲的是,此时丰臣秀吉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丰臣家子孙凋零的问题在此时尤为突出。原本丰臣秀吉有一个亲弟弟(一说为同母异父)丰臣秀长,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有杰出才能,可惜死在了丰臣秀吉前面,最糟糕的是,秀长也没有儿子,那么辅臣只能另外安排。

在丰臣秀吉没有子嗣的空档,曾考虑过自己的外甥丰臣秀次(丰臣秀吉大姐长子),让他出任关白准备接位,可是秀赖出生后,秀吉又后悔了,更倒霉的是这外甥秀次很不争气,到处做荒唐事,被老百姓称为杀生关白,秀吉一方面想让亲儿子继位,一方面气愤不过,将丰臣秀次一系全部屠杀,这对丰臣家是很大的打击,此次事件之后,丰臣秀赖的地位得到正位,但他能依赖的亲人却不多了。

下面再折回来谈宁宁。为什么要谈到宁宁?因为此时宁宁的态度几乎决定着丰臣家的走向。丰臣家的崛起,宁宁有着无可替代的功劳,而且掌握着大量人脉,丰臣家诸如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石田三成这些人都是宁宁的养子,现在都是坐镇一方的大名诸侯了。

而一直随丰臣秀吉打江山的诸如前蜂须贺正胜,黑田官兵卫等人也与宁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五大老当中的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等人,以及毛利家的关系(比如侄子小早川秀秋为毛利家养子)都非同一般,此时如果有宁宁坐镇后宫,丰臣家还是稳如泰山,但是茶茶不能容忍宁宁的存在,在丰臣秀吉死后,就把她打发到庙里去了。

至此,能够成为小秀赖辅臣,稳压各方的就剩下了一个前田利家,前田利家是丰臣秀吉最好的朋友,在地方上拥有百万石的大名,中央也是五大老之一,而且是织田信长时代就成大名的武士,资历,实力和威望都够,也是丰臣秀吉死前托孤的对象,可惜的是,他没能辅佐秀赖长大成人,在丰臣秀吉没去一年后,就也挂了,这种偶然性真是谁也料不到的。

眼下,身为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困扰他夺权的障碍几乎都没有了,而且他还有丰臣家的一个内部问题可以利用,就是以加藤清正及福岛正则等人为首的武功派和以石田三成及小西行长等人为首的文治派矛盾,这一矛盾由来已久,但是有诸多牛人在,没有爆发的可能,然而此时,制约两派的牛人要么死了,要么隐了,这一矛盾遂不可遏制的激化了,德川家康趁机发动关原之战,联合武功派将文治派击败,夺取了主动权,三年后,开创了德川幕府,一步步架空了丰臣家的权势,并在关原之战十六年后,攻陷了大阪,彻底终结了丰臣家。

综上,丰臣秀吉家族人丁不旺,子嗣缺乏是二世而亡的主因,丰臣秀吉活着时候没能完成中央集权,致使各地大名尾大不掉,终让德川家康成事是次因,诸如武功派和文治派矛盾,侵略朝鲜等事也是原因的一部分。

我看过《德川家康》这部书(这本书不可当历史书读,这本书有美化德川家康的倾向),大致了解这段日本战国史,我的一个结论是:丰臣秀吉的二世而亡和秦朝的二世而亡多少有些相似。

第一点,丰臣秀吉晚年昏聩

在日本国内做了不少败绩;而秦始皇也是在统一六国后做了不少败绩。而这些败绩,在丰臣秀吉在世的时候,还能由看起来比较团结的丰臣氏稳住,当老干部丰臣秀吉(秦始皇)一死,各种内部的矛盾一一出现,而又没有可以结束这种混战的人出现,自然丰臣氏一脉就逐渐衰落。

第二点,丰臣氏内部矛盾重重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秦朝也类似)。丰臣秀吉本来是没有可以继承家业的子嗣的,早期还比较清醒的秀吉从整个家族考虑,立秀次为新关白,但当秀赖的到来,让这位思儿心切的老父亲决意铲除秀次。而秀次本人也是跟随秀吉多年的养子,处理朝政,管理天下都是没有问题,远强于秀赖,但最后被秀吉逼死。

第三点,丰臣氏内部的隐忧(秦朝内部的隐忧)。

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对立,淀殿与北政所,是丰臣氏最大的两个隐忧。石田三成个人是比较有能力的,对丰臣氏忠诚,而德川则有个人野心,自然两人势不两立;淀殿作为秀赖生母,与秀吉的患难夫妻北政所,即妾氏与正室的矛盾,而两人争夺个人势力则进一步消耗了丰臣氏的内部力量。在石田三成与德川的关原之战中,三成就因叛将小早川秀秋而失败,而小早川秀秋则是在北政所的指使下背叛西军的。资关原之战之后,天下大局已定,丰臣氏自此逐渐没落。于此类似的,秦朝也是内部的残酷的徭役,帝国内部的继承人势力分布等等。

  德川家康日本江户幕府创建者,第一代将军。三河国(今爱知县东部)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1566年敕姓德川。

  6岁起先后为尾张国大名织田信秀和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人质。

  1560年今川在桶狭间之战中战死后回冈崎。

  1562年与信秀之子织田信长结盟,势力大增。后经略三河,镇压一向宗起义,蚕食今川义元领地,攻占远江,并吞骏守。

  1582年信长被部将明智光秀杀害后,拥立信长之子信雄与丰臣秀吉对立。双方战于小牧。后言和。1590年协助秀吉灭北条氏,成为控制关东八州的大领主,移驻江户(今东京)。1598年秀吉死后,成为五大老(最高行政长官)之首。1600年经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等,掌握全国政权。

  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1605年让位其子秀忠后,仍亲裁国政。1614~1615年经大阪冬、夏两役,灭丰臣氏。1616年3月任太政大臣。执政期间,建严密控制各地大名的参觐交代制度,确立新军制,奠定幕藩体制基础。

  德川家康(1541—1616),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1541年生于三河国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之长子,原姓松平氏,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有整个三河国。但其国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 。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松平氏与织田氏讲和,德川家康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他求成心切,采取过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一点的攻战,残绘地镇压了起义后,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妹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将治所迁往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 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万五千人大举进军京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及织田信长援军一万余众迎战于三方原。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死伤千余,德川家康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秀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 内建设。1575年5月,联合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拥有了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经伊势返回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象大内氏还没有象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 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 现东京 ,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权利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 主的名主的土地 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 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国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 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著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著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 即源氏的族长、家主 。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著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6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一地,总要对新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 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地 ,减封了三个大名的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地 。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 、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 、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 、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 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 ,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 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 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著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物资和生丝贸易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 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皇室(日本天皇,皇太子,宫家(大正天皇前设立的有伏见宫、桂宫、有栖川宫、闲院宫、山阶宫、久迩宫、贺阳宫、朝香宫、东久迩宫、小松宫、北白川宫、竹田宫、华顶宫、东伏见宫、梨本宫,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皇室典范》,以上十五宫家均已废除,其成员降为平民,以宫名去掉「宫」字为姓。大正天皇及之後设立的宫家有秋篠宫。) 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中臣氏、物部氏、苏我氏、大江氏、菅原氏、清原氏、在原氏、日下部氏、惟宗氏、秦氏、安倍氏、阿部氏(阿部氏(德川谱代) 足利氏、伊达氏、福泽氏、华冈氏、北条氏、後北条氏、本多氏、板垣氏、木下氏(羽柴氏)、前田氏、松平氏、村井氏、永野氏、织田氏、大伴氏、真田氏、佐佐木氏、佐竹氏、岛津氏、盐月氏、苏我氏、立花氏、高冈氏、武田氏、尼子氏、朝仓氏、长宗我部氏、土师氏、池田氏、今川氏、忌部氏、毛利氏、

  锅岛氏、新田氏、佐藤氏、高丘氏、田中氏、土岐氏、德川氏、上杉氏、山名氏、小早川氏、宇都宫氏

丰臣秀吉家族基本一统日本了,怎么二世就亡了?

丰臣秀吉虽然很猛,但其子嗣不行,完全不是德川家康这个老妖怪的对手。具体来讲,关于丰臣秀吉家族的败亡,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