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4收藏

古文翻译,第1张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专权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权,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属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

由于父亲南日伦赞惨遭不幸,13岁的松赞干布在几位大臣的拥戴下,继父位为赞普。

说到这里我们要提一下中国历史上年少即位,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另一位伟大帝王——康熙。康熙14岁亲政,随后干掉鳌拜,这些大家基本都耳熟能详。松赞干布也不弱,他13岁继位后,即对毒害父亲的凶手灭族、绝嗣,手段不可谓不狠。这么说来,历史有时候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

复仇后,松赞干布开始整合部落,筹谋大业。在高压下,一些叛离部落的庶民也复归了。松赞干布的首席大臣娘•芒布杰尚囊兵不血刃,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征服了苏毗。苏毗的再次归服使悉补野部落的根基得以稳固。随后,松赞干布瞄准地域辽阔的象雄。

首先,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象雄王,随后趁其不备,公开出兵,灭掉象雄,将一切部众纳入治下。这一战术,松赞干布的爷爷达布聂西在征讨墀邦松时就用过了,可说是“家传绝学”——制敌之策,还是祖传的好。

征服了苏毗和象雄后,松赞干布继续向北部、东部、南部地区进发。

在北部,松赞干布侵并原归唐朝治下的部落州县。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亲征的松赞干布在北道未发一兵一卒,迫使边地州郡汉人和吐谷浑年年进贡,首次将吐谷浑人收归辖下。可见当时在军事上,松赞干布有着绝对的优势。拉开阵势,兵马往那一戳,从军队数量到装备到气势上是真心的压倒对手。

在东部,松赞干布征服了隋代汉文史书中所记载的附国,把势力深入到今四川西部地区。

在南部,松赞干布把势力扩展到了今尼泊尔地区。吐蕃军入尼泊尔境内,杀泥婆罗之“宇那库蒂”,立“那日巴巴”为新王,使其归服。军事有绝对优势的大国在征服小国时都好用这种手段:我出兵帮你推翻政权,再立你为王。你得听我话,乖乖做我的傀儡,不听话你就跟上一位一样。

除了对外刀光剑影之外,在部落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后藏贵族琼保嫉妒首席大臣娘•芒布杰尚囊,设计屡次离间君臣关系,致使娘•芒布杰尚囊对松赞干布产生了误会,不听调遣,不赴会议。松赞干布即令娘•芒布杰尚囊仆人将其杀死。

虽然君臣有些误会,娘•芒布杰尚囊有点冤,不过经此一事也可见松赞干布处事果决。身处赞普之位,治下颇严:不听话是不是?那就兵刃相见。

娘•芒布杰尚囊死后,琼保不禁暗喜,觉得自己智商很高嘛,当个赞普看来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儿。于是他就开始预谋反叛篡位,想将松赞干布诱骗到其属地予以暗杀。没想到此事败露,被噶尔•东赞域宋知道了。琼保知道此事败露后松赞干布肯定饶不了他,就自杀身亡了。噶尔•东赞域宋继而成为了首席大臣。噶尔家族对吐蕃王朝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里就不做剧透了。

通过连年的武力扩张,青藏高原上的部落邦国大多被吐蕃吞并,松赞干布的这一系列的征服之举结束了这一广大地区长期以来的封闭与分立局面。战争打完了,胜利者就可以美滋滋的登上至高无上的王位,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王朝——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的建立对于藏族的形成和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无比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按照惯例,小编分享一下看完这段历史的感触。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松赞干布小小年纪继承父位,杀掉仇人,征讨异部,都是很不容易的过程,并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做到的;二,在关键时期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必须果敢,在对外征讨时期,松赞干布对于贵族反叛一事就处理的很干脆,绝不拖泥带水。不能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以上为个人总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吐蕃王朝建立了,松赞干布就迎娶文成公主了!从此两人在布达拉宫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唐朝吐蕃战争,又称唐蕃战争,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加之吐蕃连年征战,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杀后,吐蕃于877年分裂崩溃。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1唐太宗时代,鉴于天可汗的四海威名和名将众多,吐蕃与唐朝的争夺并不激烈,在侯君集一度击败吐蕃军队后,双方保持了一段和平。

2唐太宗和松赞干布死后,吐蕃权臣禄东赞掌权,全力对外扩张。趁唐朝全力解决高丽之时,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唐朝的安西四镇并废。

3唐朝名将薛仁贵率10万大军出击,由于副将郭待封自作主张出击先败(颇有点象三国马谡不听诸葛亮叮嘱之败),薛仁贵虽然取得了一次胜利,但未能挽救危局,在大非川被吐蕃40万大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

4公元678年,李敬玄将兵18万与吐蕃战于青海,大败。监察御史娄师德临危应诏从军,收拾残局,遏制了吐蕃的攻势。

5此后,从武则天时代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两国连年征战,时战时和,胜负大略相当。但唐朝在低海拔地区收复了西域,势力一度达到中亚。公元749年,唐朝军队中的胡人名将哥舒翰以死者数万的代价攻下青海的石堡城,753年,又一度收复九曲部落地区。但不久安史之乱起,唐朝全线收缩,吐蕃再占上风。

6唐朝军队失败的原因:唐朝和吐蕃的战场主要在今天青海的河源地区。此地一年四季雨雪泥泞,大兵团作战极其艰难,补给常常有被吐蕃切断的危险,行军布阵与中原地区多有不同。而且中原士兵对高原作战极其不适应,高原反应下,唐朝军队的士兵和战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且从地形来看,唐朝军队是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仰攻,而吐蕃军队则相反,所以占有地利的优势。而且吐蕃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对其气候已经适应,而唐朝军队的大部分士兵从中原和草原干旱地区来到低温而多雨雪、高海拔的河源地区(即便今天有四轮驱动也行走艰难),疫疾时有流行,天时之利又不及吐蕃军。这颇有点象三国时代曹操强大的北方军队在推进到长江水网沼泽地区后屡遭败绩的情况

吐蕃女子是辫发的,吐蕃男性也是辫发的,但形式似乎与北方民族的辫发有所不同,未必是全结一支大辫,很可能是结成若干小辫,故帽落会出现“乱发如蓬”的外观。 女性之赭面同高原人之肤色相应,更带一股健康之气,为唐人效法,曾风靡长安。

吐蕃人的服装最初皆以牛羊毛皮为原料,白居易《缚戎人》诗中记吐蕃人“身着皮裘系毛带”,其腰带很具民族特征,既不同于汉人的绦带,又不同于北方民族和西域诸族的革带,而是以纺绩编结而成的毛带,引人注目的是牛毛也用于纺绩,还有以牛羊毛混纺而成的高级毛料谓之氆氇(phru),可广泛用于制作战袍,官服,以及便装。这种毛料已传入西域,吐蕃人有特色的服装乃是披风、披肩。自丝绸传入后,其贵族大都改服丝织物,赞普为丝织品,其官员各以臂饰区分级别,以瑟瑟、金、金饰银、银、铜为五等,装于方圆三寸的氆氇上,安于膊前。 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年)遣使与唐修好,唐也派臣入蕃。西元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献金五千两、宝玩数百事。两年之后,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 《旧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于680年去世。

松赞干布在世时期,唐蕃之间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节来往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贞观四年( 630年)开始,到842年,双方来往共191次,其中大唐官员入蕃66次,吐蕃官员使唐125次。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返回长安,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域宋到长安祝贺凯旋,并献高七尺的黄金铸成的鹅作为礼品。648年大唐使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适逢天竺发生战乱,大唐使臣被抢劫,王玄策逃到吐蕃,松赞干布派兵帮助,并征兵于尼泊尔,由王玄策带领前往天竺,平定了战乱,使大唐使团顺利返回,并献俘于长安。后来王玄策在唐高宗显庆三年( 658年)还经过吐蕃出使天竺,至今在西藏吉隆县还保存有题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摩崖石刻。649年夏天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遣使入蕃告丧,并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到长安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上书表示对唐高宗即位的祝贺和支持。又再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又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 ,并刻松赞干布石像,与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首领以及阿史那社尔等等唐朝的藩属国首领以及臣子的石像共同立于唐太宗的昭陵之前。

松赞干布于650年去世后,由孙子芒松芒赞(中文:MangsongMangtsen)继位为赞普,由大臣噶尔东赞域宋辅佐朝政。噶尔东赞域宋继承松赞干布的方针,完善法律,清查户籍,确定税负,安定吐蕃内部。噶尔东赞域宋利用吐谷浑王室的内争,多次带兵攻击吐谷浑,甚至与支持吐谷浑的大唐发生冲突。670年,大唐为了支持吐谷浑,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 ,噶尔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战败。从此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西部,但是吐蕃与唐朝争夺安西失败,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7世纪末8世纪初,武则天到中宗太平公主时期,唐朝多次内讧,自己害死了王方翼、黑齿常之、程务挺等名将,削弱了自己的力量。676年芒松芒赞去世,其遗腹子杜松芒波结被立为赞普,噶尔钦陵继续掌政。由于噶尔氏家族长期专权,与其他贵族产生矛盾,同时也威胁到赞普王权的巩固,杜松芒波结长大后,于695年到698年对噶尔家族进行讨伐,钦陵在青海宗喀地方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莽布支率部众投降大唐,赞婆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先封安国公,后以战功晋封拨川郡王,其后裔世代在大唐担任官职。

杜松芒波结剪除噶尔家族后,吐蕃王权得到加强和巩固,但不久杜松芒波结于704年在远征南诏时去世,其子赤德祖赞在同年即吐蕃王位,他也是吐蕃在位最久的君主。由于他刚出生不到一年,由其祖母没庐氏赤玛类临朝听政。这一时期处于女皇帝武则天的晚年,双方都被连年战争所困,希望恢复和平友好,杜松芒波结在世时,赤玛类就曾为他向大周求亲未果,其后又为赤德祖赞向大周求亲未果。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辟大唐即位称帝。703年,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707年,唐朝以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而未绝和亲。吐蕃通过贿赂唐朝鄯州都督杨矩,取得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714年,双方再起冲突,唐朝薛讷、张思礼分别率唐军大破吐蕃军,杀敌数万。722年,吐蕃入侵其西部的小勃律,小勃律当时是唐朝属国。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兵四千救之。大破吐蕃军,斩获数万。728年——729年,唐朝张守珪、李祎数次大破吐蕃军,拓地千余里,730年,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赞普上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731年赤祖德赞和金城公主遣使向大唐请求“毛诗”,“礼记”,“左传“等,并要求定界互市。赤祖德赞在表文中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双方边将和官员参加,并通告各地,双方和好并禁止互相抢掠。

不久由于唐蕃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权势,而且边将也想从战争中获取功名,战事遂起。吐蕃北面与突骑施联合,东南与云南的南诏联合,合兵对唐造成巨大威胁。742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击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河西节度使王倕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743年,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破洪济城。746年,王忠嗣率军与吐蕃多次战于青海、积石,皆获大胜。又伐吐蕃属国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虏其全部而归。747年,高仙芝率唐军一万远征小勃律(此时小勃律已经是吐蕃的属国),大破据险而守的近万吐蕃守军,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高仙芝继续进军,攻占小勃律,俘获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还。747年,苦拔海之战,哥舒翰率军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5000吐蕃骑兵。748年,哥舒翰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攻破之;又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749年,哥舒翰攻占石堡城。该地成了新的唐军驻地,在以后几年唐朝在西北新成立九支长驻军队。749年至750年,高仙芝率军先后击破萨毗、朅师及突骑施。天宝十载春正月,高仙芝入朝献所擒吐蕃酋长、朅师王、突骑施可汗。753年,哥舒翰大败吐蕃,攻拔吐蕃洪济、大莫门等城,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封常清率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受降而还。754年,封常清率军破播仙。此时,唐与吐蕃的分界线已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763年冬天,大唐君臣不和,唐朔方军故意放吐蕃军东进,吐蕃集中约二十万军队东进,占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占领长安十五天,听闻郭子仪与唐勤王之军接近,吐蕃军撤退。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多次内斗,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郭子仪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张议潮重占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之后,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据历史记载,从西元705年至822年,唐朝和吐蕃共会盟八次,其中第八次会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安史之乱后,李晟、韦皋、史敬奉等率唐军多次重创吐蕃军,使吐蕃与唐讲和。第八次会盟是在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 821年至822年)进行的,所以也称为“长庆会盟”。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打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破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西域也逐步被唐朝控制;高宗武则天到中宗时期唐朝内斗,吐蕃论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李祎薛讷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后来,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认为藏人起源于东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邻地区。西藏的历史记载中还提到古羌人与西藏米博懂氏的血缘关系。故有观点认为藏族起源于古羌族,即“汉藏同源”。原始藏族在汉文史籍中被称为发羌。在6世纪以前,整个西藏高原都分布著很小国家和部族,多说藏语,也有羌人与鲜卑人的后代。这些部落后来合并为12个小邦,其中以位于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羌族的一支最为强大,不但统一了诸邦,而且后来还建立了吐蕃王朝,耳后吐蕃民族形成,藏文创立。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到,公元704年的冬天,吐蕃太后赤玛伦的人生再次遭遇了重创,她的儿子 赤都松赞 意外死于云南。上一次是公元676年,她的丈夫芒松芒赞英年早逝。

我们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赤玛伦是不是少年丧母,咱们不知道,但后面两个,她肯定是凑齐了。

按年龄估算,芒松芒赞去世的时候,赤玛伦也就二十四五岁。等到儿子去世的时候,她应该已经四十多岁了。

也就是说,她的前半生一直都生活在禄东赞父子的阴影下,为王室拿回权力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搬开了头上的大石头。儿子也长得英武不凡,颇有乃祖干布之风。

按道理说,再过个一两年,等吐蕃局面彻底稳定了,赤玛伦一定会还政于王,自己退到幕后,颐养天年。

但天不遂人愿,赤玛伦这个不算高的愿望,被现实无情地击碎,然后她面临的,就是一场危机生命的惊涛骇浪。

公元705年,吐蕃国内连续爆发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密度之高、影响之恶劣,在整个吐蕃 历史 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年爆发的事件,咱们在《废长立幼的变局》这期里讲得很详细了,老布不再重复,印象不深的朋友,可以重新听一下那一期。

咱们来讲讲,那期里没有讲过的内容。

首先在705年众多事件里,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赤玛伦废长立幼,把已经当上赞普的王子 啦拔步 给废了,换上了自己心仪的人选 野祖茹 ,也就是金城公主的老公 尺带珠丹

这是吐蕃王朝 历史 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废长立幼事件!

之前吐蕃的 历史 记载里,干布有个弟弟,这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太好,但是不存在废长立幼的问题。

之后芒松芒赞去世时,几个王子争位,年龄最小的赤都松赞上位。因为我们不清楚,几个王子之间的嫡庶关系,感觉上好像也不算废长立幼。因为,大家还都在一个层面上争夺。

这次啦拔步和野祖茹之争,可是正儿八经的废长立幼,啦拔步都坐上赞普之位了,然后被硬拿了下来,换了一个年纪小的上去。

那么这位惨遭废黜的啦拔步是谁?

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废黜了呢?

关于啦拔步(Lha bal pho)的问题,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清楚。

各位学者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交锋也很激烈。

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敦煌文献的《大事记年》里,但关于其中一句话的翻译,出现了很多个版本。

最开始的时候,“啦”被认为是人名,“拔步”被认为是尼婆罗(尼泊尔王国)的异写。

于是中外学者在翻译的时候,都翻译成了 “赞普兄自泥婆罗王位被迫引退”。

这主意,这时候的翻译里,说的是 “赞普兄” ,没有出现名字。

这个地方的 “赞普” ,指的是后来坐上王位的野祖茹。

王尧和陈践两位先生,第一版敦煌文献的汉译本,也是这么翻译的。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段翻译的时候,极为惊讶。

一般来说,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吐蕃对一些征服的邦国,往往采用保留王室,而又实行吐蕃军政制度的统治方法。

例如,吐谷浑国王在吐蕃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吐谷浑故地推行千户制的管理方式。

在尼婆罗王国,一直也都认为是在用此方式运作,而且才让先生在研究《俄氏家族史》的时候发现,吐蕃俄氏家族的先祖就曾做过,吐蕃驻泥婆罗的官员。[1]

如果,刚才的那条记载确认的话,那就说明,吐蕃在641年,出兵击杀泥婆罗国王 毗湿奴·岌多 ,立 那陵提婆 为王后。又在某个时间点上,剥夺了他的王位,直接任命王族成员做了尼婆罗王。

也就是说,吐蕃在对待占领区王室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不过,这个翻译方式出现后,不断有学者从词义和断句,这两个角度提出质疑。

于是,在1992年出版的《敦煌本吐蕃 历史 文书》增订本里,王尧、陈践二位先生从善如流,讲翻译改成了 “赞普兄乞黎跋布自王位被迫引退。”

大家注意这个翻译,赞普兄后面的 “乞黎跋布” 是个人名。

这地方的“ 乞黎 ”是个尊称,而“ 跋布 ”是个名字。

也就是说,一个名叫 “乞黎跋布” 的王子,被迫从王位上引退。

但这事还没完,台湾学者林冠群先生又撰文认为, “乞黎跋布” “啦拔步” ,还不是一个人。[2]

其他的中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也还有不同的见解。

所以,这个问题目前还是莫衷一是的状态。

这个话题,咱们就点到这儿为止了,考证的问题还是留给学者们研究吧。

咱们主要来说说,啦拔步是为啥被废了的。

上期咱们提到过,当时的吐蕃政坛上,存在王室与贵族之间的博弈。

在这个大环境下,王室内部又可以细分出,父系和母系之间的博弈;

贵族(“论”)是里面,又可以分成大相家族和普通贵族之间的博弈;外戚势力里面,还可以分成“四大尚族”和其他家族之间的博弈。

这些势力之间,合纵连横、勾心斗角,构成了吐蕃权利的平衡。

而在这张大网中间坐着的那个人,就是吐蕃赞普。

这么说起来,您还会觉得,这张宝座坐上去会很舒服吗?!

可现在的问题是宝座上的那个人死了,各种势力为了给自己家族,搏一个金灿灿的未来,全都癫狂了。

从表象上看,啦拔步和野祖茹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属于王族势力。区别仅在于,两位王子的母亲,分别出自不同的家族。但不管怎么说,都属于外戚集团。

但如果你按我刚才说的细分法来看,那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说说,赤都松赞的后妃结构。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上看,赤都松赞至少有三位王妃,分别出自 巴擦氏、属庐氏、琛氏。

其中, 王子啦拔步由巴擦氏妃子所生,野祖茹由琛氏妃子所生。

但问题是巴擦氏和噶尔家族是政治盟友关系,属庐氏的情况更复杂,他们既与王室联姻,又和噶尔家族有姻亲关系。

巴擦氏生活在拉萨河谷地区,本来是森波国大臣念氏的妻族,森波国被吐蕃灭亡后,巴擦氏成了娘氏的家臣。

等到干布时期,娘氏大相谋反,娘尚囊被认定为谋反。干布鼓动巴擦氏杀了娘尚囊,因为这个功劳巴擦氏恢复了贵族的身份。[3]

等到噶尔家族弄权的时候,巴擦氏成了噶尔家的盟友。据说互相之间也有姻亲关系,但不确定。

噶尔家族败亡之后,巴擦氏的部分成员跟着一起逃到了唐朝。[4]

属庐氏出身于“达木”地区,这地方到底在哪儿目前还有争论。但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这个家族来源比较偏远的地区,而且家族力量不算很强,是个比较边缘化的政治力量。

所以,即便曾经和王室联姻,但没有获得“尚”的头衔。

对于属庐氏分别与王室和噶尔家联姻的问题,到未必一定是两头下注,有可能是家族内部存在不同势力。

一个大家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同的政治诉求也很正常。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杀了赞悉若的人,也是出自噶尔家族内部。

属庐氏也是如此,敦煌文献里有记载,之后家族的女儿,受命嫁给了吐谷浑王,可见其家族依旧是贵族的身份。 [5]

巴擦氏也是一样,虽然有部分家族成员逃到了唐朝。但在赤松德赞时期,家族成员依旧在担任 总督将军外臣 的官职,可见依旧是贵族身份。

但至少在赤都松赞的时期,这两个家族对王室来说,无疑是种潜在的威胁。

因为,外戚集团本身就是王族势力的外延。尤其在噶尔家族连续弄权几十年的大背景下,外戚势力可是王族有意识培养出来的斗牛犬。

结果,这个小帮手还跟大相之间有联系,怎能不让王室心里突突呢?!

从《吐蕃赞普传记》的记载上看,赤都松赞和属庐妃之间的关系非常得差,有个大臣直言不讳地说, “来自达木之地的属庐妃是邪恶之妃”。[6]

另外,在倒噶尔家族的过程中, 没庐氏、蔡邦氏、琛氏 ,这三个著名的外戚家族是联盟关系。

这小联盟中,还有贵族集团中的 韦氏

韦氏本来是属于出过大相的“论”集团,但噶尔家族弄权期间,韦氏靠边站了。所以,这个树大根深的家族,坚定得站在了王室一边,赤都松赞长期居住的“碾噶尔”,就在韦氏家族的封地里。

但噶尔家族覆灭了以后,韦氏成了贵族世家里最重量级的存在,于是这个以倒噶尔为目标的小联盟破裂。

三个外戚家族与韦氏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知道了上面这些背景,咱们就可以大致还原出,太皇太后赤玛伦废黜啦拔步,不是个喜欢谁,不喜欢谁的问题。

这次废长立幼的背后,有明确的政治博弈因素。

再有一点,以巴擦氏一家的力量,扶不起来一个赞普,他们家族也一定会寻找合作者。

这个合作者可能是谁呢?

我们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的705年条目里,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等叛,于本教之“那拉”山顶,杀岱仁巴等诸叛臣。于邦拉让,赞普兄乞黎拔布自王位被迫引退。”

这些贵族被定义为“叛”,很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叛乱,而是他们支持了啦拔步上位。等野祖茹坐上了王座以后,他们的举动被重新定义为“叛”。

不过,在野祖茹还没上位之前,赤玛伦就已经展示了铁血手腕,直接肉体消除了这些势力。

剪掉了这些羽翼之后,野祖茹的王兄啦拔步,被硬生生的从王位上拿了下来。

废了啦拔步,这事儿还不算完呢。

还是在705里,赤玛伦任命了一位新大相,他就是麴氏家族的 莽布支拉松

结果,这位新大相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被被定罪了。接任大相的是韦氏家族的 乞力徐尚辗

关于这个麴氏家族咱们之前反复提到了过,他们家是吐蕃王室的支系。算是王族身边的铁杆班底,但这个铁杆未必是太皇太后赤玛伦的铁杆,因为他们家属于王室的父系。

说起来,这个家族也挺倒霉的,从677年开始,就连续被各种势力暴击。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去世。

第二年, 麴·播布 心怀异志;

678年, 麴·聂翥松 获罪;

680年,论钦陵急集各茹军旅, 清查麴氏财产

这段时间里,吐蕃政权的操盘手是噶尔家族的赞悉若和论钦陵。麴氏大臣的心怀异志、家产被炒,可能都是来自于噶尔家族的打击,算是削弱王室的羽翼。

当然也有可能是来自于赤玛伦的意愿,因为赤玛伦肯定想让亲生儿子赤都松赞当赞普。如果麴氏支持另一位王子,那被王族母系和大相联手收拾,也在情理之中。

等到公元699年,强横一时的噶尔家族垮了,王族母系的赤玛伦开始摄政。

作为王室铁杆的麴氏家族,自然也要分点胜利果实。

于是702年, 麴·莽布支拉松 带兵打过凉州,还主持召集安多地区的盟会。

但到了次年,打击再度来临。

703年,赤玛伦杀麴氏大臣 菊类赞

这就可以认为是王族内部,父系与母系之间的冲突升级了。

再然后就是705年,风头甚劲的 麴·莽布支拉松 ,先是做了大相,旋即又被拿掉了。

接任大相的人选,也很有意思,是“论”里面最有话语权的韦氏。

韦氏可是从来没和王族联过姻,一直都是“论”里面的顶流。

赤玛伦居然会在前一个权臣世家,倒台之后没多久,又大相之位给了另一个贵族巨头。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她需要一个强力盟友!

那种镇得住场子,身上左青龙右白虎,敢拿刀砍人的狠角色。

这就是我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连遭赞普英年早逝的吐蕃王室,需要噶尔家族的原因。

王室手里需要一把快刀,至于这把刀会不会划了手指,那是以后的事情。

王室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拿刀割了眼前这茬不听话的韭菜!

下一个问题,咱们来说说,究竟哪个王子才是正统?

如果从年龄上看,啦拔步比野祖茹大不少,当时的野祖茹还在吃奶呢。按道理说,巴擦妃子入宫的时间,要早于琛氏妃子。

如果我们把问题想得阴暗一下的话,曾经和噶尔氏有姻亲关系的巴擦、属庐两家,与王室之间的联姻,是不是由噶尔家族运作的。

所以,王室才会对这两个家族如此的反感。

而按照有些人的理论,先入宫的是长妃,那啦拔步可就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了。

结果,这位疑似的嫡长子,还被人给废了。

如果说,啦拔步是嫡长子。

那赤玛伦的举动,就是赤裸裸的宫廷政变。

而这种举动,无疑会遭到王室父系的反弹。

麴·莽布支拉松 坐上大相以后,是不是有些不听话的举动,于是就被清洗了呢。

而后在706年,又有一个洛氏的大臣获罪被杀。

这些传统贵族遭受打击,都可能是因为抵制了野祖茹的继位权。[7]

如果,先入宫为长妃的前提不存在,那琛氏也能是长妃,野祖茹没准是嫡子,啦拔步是庶长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有人会把一个庶子抚上王位,关键是还成功了,只是没立住而已。

是谁来运作的这件事,仅凭啦拔步的母族,加上那几个没什么名气,之后又被定为“反叛”的贵族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知道!

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因为等到野祖茹上位了以后,有关啦拔步的信息,可能被有意识的删除了。这也是为什么关于他的资料,如此稀少和破碎的原因!

但我们至少知道一点,混政治圈的,光有名分还没用,自己拳头大,家里烙饼多,才是王道。

好啦,这期充满了阴暗心理的节目,就讲到先这里吧。

在这儿我再强调一点,关于废黜啦拔步背后的博弈,全部基于他是巴擦氏妃子的儿子。我知道有的学者认为,他母亲是突厥妃,或者是吐谷浑妃。 [8] 如果这两个说法有一个证实了,那所有关于他的分析,就都不成立了。这个故事就变成,弱势的外族王子,被本土势力碾压了。

其实,这也是西藏 历史 的魅力所在,不断出现的研究成果,会不断地更新,我们对这段 历史 的叙述。

下一期,咱来还要接着聊赤玛伦,但咱们不再聊这么阴暗的内容了,咱来聊点有意思的东西。

参考书目:

[1]、《俄氏世系谱中的吐蕃史料考辨》_才让;

[2]、《啦拔布(Lha Bal Pho)考》_林冠群;

[3]、《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群;

[4]、《敦煌吐蕃 历史 文书(增订本)》_王尧、陈践;

[5]、《唐代吐蕃的 社会 结构》_林冠群;

[6]、《尚族与吐蕃政治关系研究》_金鹏飞;

[7][8]、《IOLTibJ750藏文写卷研究》_张旭;

古文翻译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