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姓米的名人-米姓起名字-米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米氏-姓米的名人-米姓起名字-米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陜西西安市,甘肃东乡,山东巨野县。

「米」源出

1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2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3源自芈姓,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属于以音讹为氏。4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5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米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五十二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芈氏。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证”,由于中国目前几乎没有人姓芈氏,可见芈姓都改为同音的'米姓了。因为芈姓曾经是人口众多的庞大贵族家族。秦灭楚国之后,楚国芈姓贵族,为了躲避迫害。于是把姓氏改成字型相似,而且同音的“米”。也有说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不便,而将“芈”字简化为“米”字。又据《唐书》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中国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融入汉族,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宣太后(前4世纪-前265年),芈姓,又称芈八子、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赢驷之妾,秦昭襄王嬴稷之母。她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的历史原型。

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后成为秦惠文王的姬妾,称芈八子。前325年,芈氏生下公子稷,另有两子公子悝、公子巿。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将在燕国作为人质公子稷送回秦国。在她异父弟魏冉的帮助下,公子稷继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辅政。

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省禹州市东北),长达五个月不能攻克。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是楚国,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做对我有好处。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韩襄王于是又派张翠出使秦国,张翠以韩国目前的状况并不危急,一旦危急就要投靠楚国为由劝说秦国左丞相甘茂。甘茂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他主张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出兵,楚国闻讯后撤军。

前287年,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未能成功,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停战。秦昭襄王想让韩国公子成阳君兼任韩、魏两国的国相,韩、魏两国不同意。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建议不要任用成阳君。因为成阳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在他穷困的时候,秦昭襄王没有任用他,而现在成阳君受宠,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不会使他满意;秦昭襄王任用成阳君而韩、魏两国不同意,会有损于秦国与这两国的关系。秦昭襄王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义渠是东周时期活跃于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前331年,义渠国内发生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平定内乱。前327年,秦惠文王在义渠设县,义渠王向秦国称臣。前319年,秦国攻打义渠,夺取了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市东)。作为报复,次年义渠参与了公孙衍合纵楚、韩、赵、魏、燕的五国攻秦之战。义渠趁秦军主力与五国交战之机,大败秦军于李帛(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前314年,秦惠文王再次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境内)等二十五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但仍保留一定实力。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前272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巿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巿等四贵驱逐出秦国。

宣太后十分宠爱情夫魏丑夫,宣太后生病即将去世时,传令用魏丑夫为自己殉葬。魏丑夫得知后十分害怕,于是请庸芮游说宣太后。庸芮先问宣太后人死后是否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事情,宣太后回答说不能。庸芮继而说既然人死后不会有什么知觉,那您又为何要将自己心爱的人置于死地?如果死人真的有知觉,那么先王早就因出轨之事对您积怒已久。太后您弥补过失都来不及,又怎么能和魏丑夫有私情呢?宣太后认为庸芮所说有理,于是撤销了魏丑夫为自己殉葬的旨令。前265年七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 芈戎(?-前262年),战国时楚国人。芈姓,名戎,又称辛戎。他出身楚国公族,为秦宣太后同母弟。在宣太后当政时入秦为官,因先后封于华阳、新城,故又称华阳君或新城君。他和宣太后、魏冉长期执掌朝政,被称为三贵。或说和魏冉、公子巿、公子悝合称四贵。

芈戎早年因在楚国犯罪,被迫出奔至东周。楚怀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在内部斗争中取得秦王之位,由其母宣太后掌权。芈戎应太后之邀入秦为官,被封为华阳君,任将军一职。后为左丞相,协助宣太后和魏冉执掌朝政。

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华阳君率秦军伐楚,一举攻下新城等八座城池。新城从此成了芈戎新的封邑,号为新城君。楚怀王也在同年被骗至秦国,旋即遭到扣留。其时楚太子还在齐国做人质,齐国要楚国以割地为条件来换取太子回楚。秦国不愿齐国壮大,便派华阳君向楚国转告:秦将援楚。齐国向南扩展的意图因此失败。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华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白公胜(?―公元前479年),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

白公胜之父太子建因遭费无极陷害,便携家人出逃,逃到郑国时遭郑国人杀害。太子建死后,白公胜便从郑国逃到吴国。公元前487年,楚国令尹子西将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封为巢邑大夫。白公胜喜好用兵,礼贤下士,总想攻打郑国替父报仇。

公元前483年,白公胜向子西请求攻打郑国,子西同意,却迟迟不出兵。公元前481年,晋国攻打郑国,子西率军救郑,并接受郑国贿赂,白公胜对此很恼怒。

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击败吴军后,以献战利品为名,乘机发动叛乱,杀死子西和子期,囚禁楚惠王,自立为楚王。不久叶公率军勤王,与楚国国内的人共同攻打白公胜。白公胜兵败,自缢而死,楚惠王恢复王位。 仲雪(?-前822年),芈姓,是西周楚国国君熊严的第二子。

熊严有四子:长子伯霜,次子仲雪,三子叔堪,少子季徇。前828年熊严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前822年,熊霜去世,仲雪、叔堪、季徇争立君位。仲雪死;叔堪到濮地避难,少弟季徇即位,是为熊徇。

要弄清楚这个也最,首先要搞清楚古人的姓和氏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人不像今人,姓氏不分家,古人的姓和氏是分离的,有着各自的含义。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与秦王朝之前长期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通俗点讲姓和氏的区别就像是一棵树,姓是主干,氏是分支。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大家族共有的东西,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分封的存在,同一祖先的后裔经过分封,很多分家另立门户了,而这些另立门户的子孙往往以封地、官职等等为名称,形成了所谓的氏。

以楚国为例,周天子封熊绎于楚蛮之地,算是楚国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诸侯。熊绎为芈姓熊氏,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此,他虽然姓芈,确不叫芈绎,而叫熊绎。之后,楚国的大宗皆为熊氏。但是,分封出去的子孙衍生出了昭氏(如昭阳)、屈氏(如屈原)等诸多分支。

以屈原为例,屈原的先祖熊瑕(也作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因为被父亲分封在屈邑这个地方,熊瑕的后代便以封地屈为氏,成为了芈姓屈氏,而原本名为熊氏的熊瑕,有时候也因为是屈氏的始祖,而被称为屈瑕。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实际上昭氏、屈氏、景氏都是楚国国姓芈姓的分支,实际上熊氏也是,只不过,熊氏是楚国的大宗,是楚王的氏而已。因此,才有了芈姓的楚怀王叫熊槐而不是芈槐,而屈原也不叫芈原或者熊原。但是,实际上,这些人都是同一个祖先,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同一个姓氏。只不过,古人把姓和氏分得更加详细罢了。

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秦始皇嬴政的称呼也是不对的。秦国大宗为赢姓赵氏,古代男子称氏。因此,秦始皇应当被称为赵政,而不是嬴政。这一点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秦始皇叫赵政而不是嬴政。实际上和之前说到的楚国同理。但是,女子不同,女子不称氏,而称姓。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同样是出身楚国王族,但是,却不像熊槐、屈原等人那样称氏,而是被史家称为芈八子(八子是其在秦惠文王后宫的封号)。史书上经常看见的什么孟姜、仲姜实际上也是同理,姜姓之女。

芈戎是芈月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母亲是楚国的向夫人。在芈戎还是年幼时期,向夫人服毒自杀嫁祸楚国王后。之后,两人相依为命,还有葵姑,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      二人姐弟情深,从小芈戎就受到姐姐的爱护,长时间的分别也没能阻碍二人的姐弟情谊,后封华阳君。因为早年在楚宫的经历,让他的性格显得温和圆滑,不像魏冉那样偏激高傲,只对芈月唯命是从,在与芈月和嬴稷之间起到调和作用。相聚后芈戎细心辅佐芈月成就千秋大业。

芈乃楚国国姓,是楚国宗室。其姐秦 宣太后 芈氏乃秦惠文王八子(八子乃秦妃子品阶),与秦惠文王育有三子,是秦昭襄王嬴稷之母,太后称谓,始见于她(见《后山集》),太后专权亦始于她(见《后山集 卷二二》)。其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大大发展了秦的国力。

先秦女子如何称呼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普及了芈(mǐ)这个生僻字的读音。芈月是小说作者虚构的名字,《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均称她为“芈八子”或者“宣太后”。“八子”是秦国后宫侧室的封号。秦惠文时期规定王后之下的侧室等级依次为夫人、羙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羙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秦二十等爵的第十五等)”,八子“视千石、比中更(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等)”。芈是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来源于羊叫的声音。

按照上古传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从上古至春秋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姚、妫、姒、子、姬、姜、嬴、风、己、任、芈、祁、妘、姞、漆、归、偃、允、曹、董、曼、隗,共二十二姓。其中八个姓为女字旁,从侧面反映了姓的母系社会起源。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尧帝姓伊祁(祁),舜帝姓姚(后迁居于妫水,遂改姓妫),夏禹姓姒,商汤姓子。

古人出生后取名,成年时取字。而且男女都有名和字。但是先秦史书中记录女性名或字的情况并不多见,通常是以姓来称呼。女性未出嫁时,以伯、孟、仲、叔、季、少等序称加上姓来称呼,比如孟嬴(秦景公长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鲁惠公夫人)、仲子(宋侯次女、齐灵公夫人)、少姜、叔隗、季隗等等。有时也在姓后加上名字,比如楚平王有个女儿叫“季芈畀我”。季是其排行;芈是楚国国君之姓(楚国为芈姓熊氏);“畀我”是其名字。

国君之女如果嫁给外国国君,一般以夫家之国名+母家姓称呼,比如楚文王之女芈氏嫁给江国国君,称为江芈;陈庄公之女妫氏嫁给息国国君,称为息妫。如果嫁给大夫,则以夫君的氏+母姓来称呼,比如晋文公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赵成子,赵国君主祖先),称为赵姬。大夫之女也可以用“母家氏+母家姓”的方式称呼,如雍姞为(宋国)姞姓、雍氏大夫之女,国姜为(齐国)姜姓、国氏大夫之女,宋华子为宋国、子姓、华氏大夫之女。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作为正室出嫁。如果女性出嫁之后成为侧室,则在姓前面冠以所出之国的国名,比如以“烽火戏诸侯”而出名的褒姒,出身于褒国(姒姓),十三岁时以侧室的身份进入西周宫廷(当时的周王后是申侯的女儿申姜)。再比如晋国公子夷吾(晋惠公)出奔梁国避难,梁伯(嬴姓)把女儿嫁给他为侧室,史书中称为梁嬴。

先秦女性的这种称呼方式有一个缺陷,就是伯仲叔季排行固定,姓稀少,国号有限,因此二字称呼容易混淆众多的“伯姬”、“季姜”、“宣姜”、“文赢”。所以《春秋》、《左传》等史书有时会在女性称呼前加上母家或夫家的国名,变为三字称呼。比如周桓王的王后叫“纪季姜”,意为出自纪国(纪桓公)的姜姓幼女。鲁庄公之长女叫“杞伯姬”,意为嫁到杞国的(鲁国)姬姓长女。如果夫家是大夫,则冠以氏名,比如嫁给宋国荡氏大夫的荡伯姬。

周朝贵族女性去世后,可以单独取自己的谥号。比如《春秋·庄公二十二年》“葬我小君文姜”,文姜是鲁桓公的正室夫人,生前因与其兄齐襄公**而出名,死后其丈夫鲁庄公却为她取了“文”的美谥。再如齐灵公的两位夫人颜懿姬、鬷声姬,二人都来自鲁国,懿、声是两人的谥号,颜、鬷是两人母亲的姓。

女性称呼前面也可以冠以夫君的谥号。比如齐僖公的女儿姜氏嫁给卫宣公,因此史书称其为“宣姜”。晋惠公的姐姐姬氏嫁给秦穆公,史书称其为穆姬;而秦穆公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晋文公,称为文嬴,另一个嫁给晋怀公,称为怀嬴(后来也嫁给晋文公,改称辰赢,“辰”是其自己的谥号)。

顺便说一句,春秋时期贵族女子再嫁的情况平淡无奇。比如郑国大夫祭仲专政,先后拥立昭公、厉公、郑子亹、郑子婴四位国君。郑厉公在位时惧怕其专权,曾教唆祭仲的女婿雍纠在郊享的时候杀掉岳父。祭仲之女雍姬知道此密谋后,问其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个更亲?”雍姬之母说:“凡是男人都可以做女人的丈夫,丈夫哪里比得上父亲只有一个的可亲,怎么可以拿来对比呢?”(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向父亲告发了丈夫的密谋。祭仲杀掉了雍纠,郑厉公吓得放弃国君的位子,载着雍纠的尸体逃亡栎地,怨恨地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

这种夫谥+母姓的称呼还可以用三字形式,如《左传》称秦穆公夫人为秦穆姬,意思是其丈夫为秦国国君、谥穆;母家为姬姓(晋献公的女儿)。再比如晋国赵氏遭陷害几乎灭族的“下宫之难”,《左传》称其元凶为赵庄姬(史记中对于此事有另外的说法),这个称呼的意思是夫家为赵氏,谥庄(赵朔);母家为姬姓(晋成公的姐姐)。

以上说的是诸侯国和大夫贵族的情况,周王室的情况有些不同。周天子的女儿统称为“王姬”,并不冠以伯仲叔季的排行。周王后有自己的谥号,称“王某后”。比如周景王的王后叫“王穆后”,“穆”就是她的谥。周王的侧妾则在母家姓的前面冠以“王”,比如“王姜”、“王赢”等等。

先秦女性以姓称呼,是因为周朝严格贯彻“同姓不婚”的原则。对女子的姓看得特别重要,因为这反映了其血统传承。至于“男子称氏”在周朝并非普遍现象,因为周天子、诸侯国君及其子孙,以及庶民男子都没有氏,只有卿和大夫才有氏。因此氏也可以视为卿大夫家族的贵族身份标志。

春秋时期氏是如何产生的

周朝诸侯国君的正式称呼方式是“国+名”,比如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为称霸而举行的“践土之盟”,其盟书开头列举参加会盟的国君为“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踕、齐潘、宋王臣、莒期”,分别为晋文公(姬)重耳、鲁僖公(姬)申、卫夷叔(姬)武、蔡庄侯(姬)甲午、郑文公(姬)踕、齐昭公(姜)潘、宋成公(子)王臣、莒子(己)兹舆期。周天子则称为王,死后加上谥号,比如武王、成王、康王,并不直呼其名,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如果非要称名不可,也只冠以谥号,比如成王诵、穆王满、厉王胡、幽王宫涅等等,而不能称其为姬诵、姬满、姬胡、姬宫涅。

周朝时期,各国国君之子也有名而无氏,称为公子某,再下一辈称为公孙某(周天子的子孙则称为王子某、王孙某)。再传至公孙之子,“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于是赐以氏。氏名一般来自排行(比如伯、孟、仲、叔、季),祖或父的字,或者官名(司马、司徒、少正、中行)、封邑(荀、韩、赵、魏、羊舌、令狐)、居住地(东野、东郭、西门、南门)等等。比如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商鞅,本为卫国姬姓公族的后代,因此也称为公孙鞅或卫鞅,封为商君之后也称为商鞅。除了同姓公族后代外,异姓臣僚也可以因为功劳而受封赐氏,一般以官名或封地为氏的居多。大夫的家族繁衍数代以后,其庶支小宗也有别氏,例子非常复杂,不易细说。

公子、公孙的后代与国君拥有同一祖先,属于公室的亲族,因此常以卿和大夫的身份担任司徒、司空等重要官职。到春秋后期,出现了大夫家族掌握权力、国君反而被架空的情况。最有名的是鲁国的“三桓”(仲孙、叔孙、季孙,始祖均为鲁桓公之子)和郑国的“七穆”(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祖先均为郑穆公之子)。

春秋时期其他国家也有许多著名的大夫世族,比如周天子有周、召、单、刘、尹等氏;齐国有高(齐文公后代)、国、崔、庆、栾、高(齐惠公后代)、陈、鲍等氏;宋国有华、乐、皇、鱼、荡、向等氏;卫国有孙、宁、孔等氏;楚国有斗、成、屈等氏。晋国先后有栾、郤、狐、羊舌、祁、先、胥、伯、荀、知(智)、中行、范、韩、赵、魏等氏。

这些大夫世族中,同姓公族的地位比较稳固,比如周的周氏(周公后代)曾因作乱而被杀及出奔,但其后代仍世世在位。鲁国的仲、叔、东门、臧诸氏,齐的国氏、宋的向氏、楚的斗氏也是如此。鲁国和卫国的同姓大夫公族尤为强健,甚至于随意驱逐国君,使其终身不能复国。宋、郑的同姓公族势力也很强大。至于晋国,由于其国君的祖先曲沃武公(晋武公)是以小宗篡位夺占大宗地位的(即“曲沃篡晋”事件),因此得位后不遗余力地削弱同姓公族的势力,并且消灭了同样有政治野心的桓、庄两氏。此后不任用同姓公族成为晋国特有的政治制度。

但是由于同姓公族被削弱,异姓大夫当权,也导致晋国后来出现六卿(智、范、中行、韩、赵、魏六家)专政的现象。范氏是祁姓,赵氏是嬴姓。智氏和中行氏出自荀氏,与韩氏和魏氏的祖先都是周文王的儿子,虽属于姬姓,但并非晋国的公族(晋国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最终赵氏消灭范氏和中行氏,韩赵魏三家又消灭了智氏,然后“三家分晋”,晋国亡国。这件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春秋时期氏的产生还有一种情况,即亡国之君的子孙,多以祖先的国爵为氏,如夏侯、韩侯、滑伯、滑、项、纪、谷、随、刘等等。比如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姒春的弟弟姒佗逃往鲁国。杞国的祖先为夏朝后裔,春秋时为侯爵,因此鲁悼公称姒佗的后代为夏侯氏。类似的例子还有秦穆公灭滑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滑氏和滑伯氏;楚文王灭息国(姬姓),其子孙成为息氏、息夫氏;鲁僖公灭项国(姬姓),其子孙成为项氏……

西周开国时,曾经追封前朝后裔为“二王三恪”,即封夏、商两朝的后裔为公爵,封于杞国(姒姓)、宋国(子姓),称为“二王之后”;又封黄帝、尧帝、舜帝的后裔为侯爵,封于祝国(姬姓)、蓟国(祁姓)、陈国(妫姓),称为“三恪之宾”。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公族,因此姓子。传到宋湣公的五世孙孔父嘉(孔子七世祖)时,按照宗法规定,“五世亲尽”,应当另立族,因此取孔父嘉的“孔”字,作为这一支族的氏。但是孔父嘉的后代,除了曾孙孔防叔外,大多只称名而不称孔氏,比如孔父嘉的儿子叫木金父,孙子叫祁父,玄孙伯夏,六世孙叫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孔”作为氏世代流传,是从孔丘开始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个“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此“文革”批孔时称孔子为“孔老二”。嫡长子称伯,庶长子称孟(孔子的庶长兄名孟皮,字伯尼),次子称仲,末子称季。仲与季之间的诸子都称为叔。换句话说,如果有两个儿子,排行就是伯/孟、仲;有三个儿子,就是伯/孟、仲、季;如果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儿子,就是伯/孟、仲、叔、叔……叔、季。所以周武王的长兄称为伯邑考(名字叫考,伯是其排行),弟弟里面有管叔、蔡叔、郕叔、霍叔、康叔、毛叔等一堆“叔”。但是《礼记·檀弓》有“五十岁乃称伯仲”的说法,也就是说活到五十岁以后,才能以伯、仲等排行相称。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春秋“国君无氏”的传统,秦始皇应当称为“秦王政”或“秦政”。但是史书中常称其为“赵政”。比如《史记》称“(始皇)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氏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这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反映。

赢姓共有十四氏,为秦、赵、黄、梁、马、廉、徐、江、葛、谷、缪、钟、费、瞿。西周成王时期爆发管蔡之乱,周公东征,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盈人即嬴人,本为东方种族,在这次征伐后被迁往西方。周穆王时期,赢人造父为周王驾马有功,封于赵地(今山西洪洞),成为嬴姓赵氏的祖先。造父的六世孙非子住在犬丘地区(今甘肃礼县),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于是从赵赢中独立出来,另立宗庙,成为秦赢的祖先。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受封为伯爵,这是第一位正式受封的秦国君主,也是秦国建国的标志。非子作为周朝的牧马官员,是可以有氏的,称其为赵氏或秦氏均可以,然而从周朝礼法的角度讲,秦襄公受封建国之后,就不应以氏来称呼了。不过,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与氏的严格区分开始模糊。氏名连称的方式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平民也可以取氏,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与平民地位的上升。到汉朝时期,姓与氏终于合而为一,遂称“姓氏”。

有趣的是,在战国时代结束一千五百多年以后,关于姓氏的问题在北宋再次引起一场争论。原来宋徽宗仰慕周礼,铸造九鼎,大搞“复古”。政和三年,他嫌弃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不典雅,决定改称。有学士建议遵从周朝古礼,既然赵氏为赢姓,则应将公主改称为“帝嬴”,亲王郡王之女改称“宗赢”。但是宋徽宗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决定改称为“帝姬”、“宗姬”。学士们提出异议,认为姬是周姓,不是赵氏的老祖宗。但宋徽宗说“姬虽周姓,后世以为妇人之美称,盖不独为姓也”。当时蔡京也强烈反对“帝姬”的称号,宋徽宗问其原因,蔡京说:“臣乃姬姓也(蔡氏先祖为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惧有嫌,使小人得以议论”。宋徽宗笑而不从,最终还是降诏下令把公主改称为“帝姬”。

  一、姓氏源流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二、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目前,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叶姓在当今中华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九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三、历史名人

  叶 适: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

  叶 燮: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文学家,长于诗论,著有《原诗》等书。

  叶 紫:湖南益阳人,现代小说家。作品有《丰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叶 挺: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叶仁遇:宋代著名画家,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叶梦得:宋代吴县人,著名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书。

  叶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光宗时出任宰相,为官忠勤耿直,著有《说类》一书。叶宪祖:今浙江余姚人,明代戏曲家。作品有七种传奇,二十四种杂剧。

  叶子奇:龙泉(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叶绍袁: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文学家,著作有《叶天廖四种》等。

  叶芸来: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在据守安庆与湘军奋战中,不幸城失人亡。

  叶恭绰: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初任湖北农业学堂及方言学堂教习。曾拥护袁世凯称帝,后在国民党中任职,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国论》等书。

  叶楚伧:今江苏吴县人,早年入同盟会,参与创办《国民日报》,后成为国民党要员,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职。

  叶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

  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2、堂号

  南阳堂:叶姓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古属南阳郡,叶姓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此外,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睦堂”、“点易堂”、“续古堂”、“继美堂”、“百忍堂”、“天叙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济美堂”、“崇本堂”、“双留堂”、“国望堂”、“序秩堂”等。

  五、宗族特点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

  2、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

  叶姓宗祠通用对联

  〖叶姓宗祠门楣题辞〗

  楚君遗风

  “楚君遗风”源自受姓始祖诸梁公,字子高,官至楚令君(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屡建殊勋,名闻列国,楚惠王赞其“大有功于楚”、“楚尹遗风”即颂其伟绩风范。

  -----------------------------------------------------------------

  〖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书成海录;

  赋就云官。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崇安人叶廷珪,字嗣宗,政和年间进士,官德兴知县、太常寺丞,后因与秦桧不和,以左朝议大夫任泉州知州。喜爱读书,到处借阅异书,选择那些能用的内容抄录下来,命名为《海录碎事》。下联典指宋代长洲人叶清臣,字道卿,好学而善作文,天圣年间入试时,作《云瑞纪官赋》,名列第二。历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

  水心司业;

  法善追魂。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太学正、司业、博士、宝文阁待制、吏部侍郎。晚年闭门著述,自成一家,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水心文集》等。下联典指唐代括苍人叶法善,字道元,世代为道士,高宗时被召入京,又历中宗朝,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他曾求刺史李邕为其祖父作碑文,文成又求书写,李邕不答应。相传一天夜里,李邕在梦中又见他求书,便高高兴兴地为他写好,人称“追魂碑”。

  二孤得偶;

  双溺全忠。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杲卿于桂州执法,武化令夫妇俱死,遗二女,叶杲卿怜其孤,娶为二子妇。下联典指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兵部主事叶汝璜与妻王氏赴水同死。

  石榴应兆;

  累叶传芳。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祖洽熙宁初与同郡上官均分别中第一、二名进士,应“郡庠石榴,先结双实”之言。下联典指北宋·叶致远为直学士,王安石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

  清平似水;

  介节如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叶直,字古愚,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下联典指南宋·叶顒,字子昂,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南阳望族;

  东粤名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粤东地区(潮汕、梅州地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介绍)

  -----------------------------------------------------------------

  〖叶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冠裳累叶第;

  科甲榴花香。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上联典指北宋·叶涛,字致远,宋代处州龙泉人,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乙科,后以龙图阁侍制提举崇禧观,任直学士时王荆公赠诗中有“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典指北宋·叶祖洽,邵武人,熙宁初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时郡庠(学府)一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二实,人谓吉祥。榜发祖洽为第一,同郡上官均列第二,遂应“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

  东鲁家风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

  月光生碧海;

  素色满瑶池。

  ——唐·叶季良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事为名教用;

  理以精神通。

  ——清·叶东卿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金石家叶东卿书赠联。

  -----------------------------------------------------------------

  〖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建阳状元府第;

  水心博士人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叶齐,字思可,建阳人。下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1150-1223),字正刚,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学者称水心先生。

  -----------------------------------------------------------------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家藏万卷云樵录;

  绵绮四时畅春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校勘家叶云樵。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传世。

  水心文集中原论;

  金石小笺半茧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著有《水心文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人叶奕苞,隐居不仕,建“半茧园”,著有《金石小笺》等。

  石林派衍家声远;

  武水澜回气象新。

  ——佚名撰安徽省黟县南屏村叶氏宗祠联

  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此执导拍摄了《菊豆》,南屏村也因此出了名。后来陈凯歌导演来这里拍了《风月》,最近大红大紫的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中的镖局,就是取景于这里的祠堂。南屏也因此得名“影视村”。南屏的大姓是叶姓,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占地达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典雅。祠堂内贵有“钦定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匾额。这是因为叶氏四世祖叶奎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当过山西岚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廷玺便主持建造了这座祠堂。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人多高的大时古,雕刻的十分精致。两根40厘米见方的石柱,托着硕厚的额坊和曲梁,真够气派。大门内,由86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数百根大大小小的梁枋。柱上挂着这副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与褒奖类匾额。此祠堂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叶恭绰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自题联。

  万户人烟团曙色;

  千林鸟鹊变春声。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撰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舞随柳絮诗吟雪;

  弹到梅花月满琴。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书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花新诗手自题。

  ——明·叶方蔼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明末进士叶方蔼书赠联。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诗句联。

  观钓颇逾垂钓趣;

  种花何问看花谁。

  ——叶撰叶圣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自题联。

  ------------------------------------------------------------------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

  潜山绵世泽,水远山高。

  ——叶剑波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玉皇庙叶氏宗祠联。联中“婺邑”,即指婺源、潜川,均为地名。“芹香桂馥”,比喻多才学之士与科举得中者。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

  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叶顒(前句)、叶涛(后句)。叶顒,字子昂,南宋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叶涛,字致远,北宋处州龙泉人,熙宁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光州知州,后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王安石曾写诗赠他,有“冠盖传累叶”句。下联典指叶直(前句)、叶祖洽(后句)。叶直,字古愚,清代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

  著述成一家,共仰泰山北斗;

  生死无二志,足征赤胆忠心。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咸淳中参知政事叶梦鼎的事典。

  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

  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

  ——佚名撰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旧称石林村)叶氏宗祠联

  马山村叶氏宗祠的始祖为宋代户部尚书椿秀公,据说他为躲避战乱,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椿秀公长子斌迁石林。数百年间,叶氏人才辈出,马山繁荣昌盛。如今先辈的繁华都化作了村中座座古老的建筑,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无不显示着小村深厚的历史底蕴。祠内高悬的匾额记载着叶姓所得的荣耀,那块“开国元勋”匾显赫无比,是族人叶功权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左军元帅而授。“经明行修” 匾为县正堂旌表族人叶兰芳的,他于1900年恩科拨贡,后任祁门东山书院校董,晚年出任祁山小学校长,是祁门教育界的名耆。

  支派启五房,丕显丕象共仰,光前裕后;

  大宗开四世,教忠教孝同祈,辅国兴家。

  ——江绶珊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肇庆地区叶氏宗祠联。联语写出了这一支叶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受姓始南阳,溯瓜瓞之绵长,继往开来,屈指二千余载;

  宦游违北皖,望松楸而怅惘,封丘表墓,关怀四十三年。

  ——叶法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叶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叶氏的起源、郡望及悠久的历史。下联典指本支叶氏的情况及作者的感想。

  ====================================================================

  附录一:叶向高奇联妙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

  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遂成一奇对。宠宰相,指叶向高。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另有一版本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

  附录二:叶姓典故、趣事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源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

  《新序·杂事》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

  -----------------------------------------------------------------

  〖死后佳〗

  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

  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

  很舒服。”

  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

  〖叶圣陶与酒〗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

  叶姓起源

  1、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省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2、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3、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僳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省叶县南),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省丽水)。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

米氏-姓米的名人-米姓起名字-米姓的起源与家谱

陜西西安市,甘肃东乡,山东巨野县。 「米」源出 1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2源于姚姓,出自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