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柳莺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赞柳莺妮,第1张

作为女子

你不能背负着诗的长剑走遍天涯

可是你在柳姓的村庄留下了传说

在家里,你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

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日夜操劳只为照顾一家老小

在外面,你是女人

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可你从未忘记你姓柳

你走南闯北,和合为一

只希望家族团圆和睦

只希望通谱早日完成

有多少人曾误解过你

有多少人曾谩骂过你

但是对你来说

孰是孰非已无关紧要

你关心更多的是

多少个家庭因贫穷疾病失去了欢乐

多少个家族因兵燹天灾散佚了家谱

你用你的真心和赤诚化解这种无情

你用你的爱心和柔情温暖这种冷漠

出一份力,号召更多的人加入慈善公益这个行列

没有比人更高的天

没有比心更阔的地

这就是你

我们的莺妮大姐

你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着家族

你用真挚的情怀去化解矛盾狭隘

你用你的行动证明你是和圣后裔

对于你来说,是非黑白无须澄清

只要家族和睦就是你最大的快乐

2017年12月19日凌晨于青海格尔木

作者简介:柳育龙,字博腾,号兼然。陕西蓝田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后裔。因姓柳,故自号柳柳先生。系中国诗歌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蓝田县作家协会、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等会员。专注于文史方面研究,撰有文化专著《焦岱史话》《蓝田柳氏生甲公家谱》《家谱与寻根》《历代柳氏家训集释》《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历代蓝田作家群体研究与综述》等10余部,作品获得各种奖项30余次。。

育龙兄,名柳育龙,网号寒星灼日。陕西蓝田人,祖河东柳氏,其为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后。

育龙博学,精创作,通文辞,小说、散文、诗歌均有创建,成就斐然。近几年转战文史研究领域,成绩显著。著有《焦岱史话》、《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历代蓝田作家研究与评述》等地方史,又欲修《柳氏族谱》系列,如《家谱与寻根》《历代柳氏家训集释》《柳姓寻根》《柳姓史略》《柳谱自备录》等计二百余万字,博学浩瀚,著作等身,实八零后之楷模。

与育龙兄相识约莫算来已近十载,初识育龙兄,为人豪情达练,已独创刊物,名曰《8090风》。是时我初入社会,困顿于贫贱,育龙兄屡屡勉励,并在自己刊物上发表拙作,实动人心。之后我困于书房,育龙兄已是社会名流,身价攀升,期间依然不免对我关照。育龙兄多次邀我谈谈其作品,文风,深感水平有限,不敢妄加评判,之后书信两封,徒勉励之言耳!今管中窥豹,略加简析也。

一、育龙兄文风之“博”。

育龙兄博学多长,通于佛学、经学、文史等,故育龙兄文风博,涵盖广。其作品地方文史及谱学著作可见其史学功底深厚,其随笔诗词见其文辞深厚,另其作品往往涉佛学、经学、杂学等,见其学养深厚如《对方言的忧虑》。故其博乃其文风之一也。

二、育龙兄文风之“广”。

博领域之说也,广范围之谓也。育龙兄之文上起秦汉,下至当下,涉及民治,国治、法治。家谱、道德、人伦等无所不及。其上到《柳氏家训》下至《中国人口史》涵盖千年,故此范围之广乃其二也。

三、育龙兄文风之“朴”

初读育龙兄文章,平平之词,淡淡之谓,实无惊奇之感。愈加深入愈觉味之甘醇。如散文《父亲的打油诗》、《在冬天怀念一个人》、《诗人真不如农民》等,此类作品古朴平淡而属人人之心音。

育龙兄作品广博,文辞深厚,使其身居要职,先后担任《8090风》实体杂志执行主编,8090风文学网主编、名誉主编。被评为:“大别山十大新锐诗人”等。

育龙兄曾与我约言欲选关中四大才子,而今我虚名加身,育龙兄实至名归,当属关中才子之首,八零后标兵也!

李凯凯,2017-03-31

注:李凯凯,陕西旬邑脑瘫儿,有作品发布。

展氏主要有四个来源,其中之一源于姬姓,始自柳下惠的父亲展无骇,他是汉族展姓人的受姓始祖。

  kāi

  开

  同姓名人:

  开 方(生卒年代待考):春秋时卫公子,为齐桓公宠臣,后与易牙、竖刁乱齐。

  开 赵(生卒年代待考):本姓赵,今山东临沂人,曾为南宋开国将军之一。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巨野、济宁、菏泽等地有开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吉林、黑龙江、甘肃等地有开姓人分布。

  得姓于卫公子开方

  “巨野开氏”是为望族

  巨野开官屯

  90%村民姓开

  开百鹏祖籍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大义镇开官屯,“我们村属于因姓而得名的村子,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一看就知道‘开’是我们这儿的大姓,有两三千人,占了全村人的90%吧。”

  开百鹏告诉记者,他们这一带的开姓多为满族,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户籍证件上却显示为汉族,“我们村有族谱,字辈排行和汉族开姓的一样,起名字大多严格按照族谱来。不过,现在也有些家长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能够标新立异,所以也有‘开心’、‘开天’、‘开怀’这样的名字,比较特立独行。”

  据网友开远生介绍,开氏主要有三大分支,一为西周文王后裔,现主要集中在安徽桐城;一为开赵后裔,现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开姓也是重要的一支,大多为满族那拉氏后裔。“其实应该说是‘富达那拉’,对应着汉语就是‘开’的意思。”开百鹏继续向记者介绍,“开”是个古老的姓氏,清初时,先是满族的乌雅氏、西林觉罗氏结为同盟加入开氏,随后才是富达那拉的加盟。“虽然曾经加盟开氏,但这三个典型的满族姓氏现在仍被保存下来,主要集中在辽宁凤凰城一带。”开百鹏说。

  另有说法认为山东开姓人多为开赵后裔,而满族开姓人多集中在东北地区。

  得姓始祖开方

  “忠君”而乱齐

  说到开姓的得姓始祖,人们多指向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开方,认为开姓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和《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开方是卫国王族公子,本为姬姓,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康叔的后代。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在贤相管仲、鲍叔牙的辅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日益强盛,齐桓公也成了诸侯中的霸主。齐桓公身边有三个宠臣, 其中,竖刁本不是宦官,为了能贴身服侍他所敬爱的国君,自愿接受宫刑;易牙,是一位精于烹饪的专家,因为齐桓公一句”没吃过人肉”的玩笑话而用自己三岁儿子的肉为齐桓公做了一盘味道异常鲜美的蒸肉;而开方,为了表达自己对齐桓公的忠心,竟然自己父母去世都不回国奔丧。《韩非子·难一》中记录了齐国宰相管仲的一段话:“……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草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所以, 公元前645年,管仲在病危时特意警告齐桓公说:“您的三位亲信竖刁、易牙、开方,绝不可使他们掌握政治权力!”

  然而,齐桓公当时对于管仲的劝谏不以为然,结果,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而不能起床。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知道齐桓公已没有利用价值,效忠并不能带来利益,便决定杀掉太子姜昭,拥立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姜无诡为君,这样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取得宰相的高位。于是,由开方出面下令,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后来桓公活活被饿死,尸体在床上放置了67天,蛆出于户外却无人敢收葬。随后,太子姜昭逃到了宋国(今河南商丘),竖刁、易牙二人杀群吏,拥立姜无诡为齐国之君,而开方则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为君,同时又有两位公子姜商人、姜元也自称为齐国国君。齐国的四位国君各自宣称是合法继承人,于是就在齐国首府临淄一带争相厮杀混战,一直混战到次年,直到宋国军队护送姜昭回国,才结束了乱局。开方与竖刁、易牙三位宠臣的“乱齐”之举最终使齐国这个时代霸主走向了没落。

  “巨野开氏”

  或为开赵后裔

  关于开姓的由来,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南宋朝初期开国将军开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文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宋朝时,有沂州临沂人(今山东临沂)浙西路总管开赵,本姓赵,是一位爱国志士。宋高宗赵构绍兴28年,开赵在沂州集结诸多豪杰起义兵,曾拥有兵将数万,一度收复了被金国占领的密州及日照县等处。后来,开赵被宋高宗任命为山东河北路忠义军马都统制,加官濮州团炼使,浙西路总管等职。开赵是南宋战功显赫的开国将领之一,为避讳君主的“赵”姓,且取“开国之疆”的意义,开赵因此改为开氏。据说,开姓人中开赵后裔这一支的望族在山东巨野,史称“巨野开氏”。

  zhǎn

  展

  姓氏分布:

  山东境内,平阴、东平、莱西、新泰、汶上、兖州等地有展姓人居住。全国范围内,北京、天津、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有展姓人分布。

  同姓名人:

  展禽(前720~前621)即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因此有“和圣”之称。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渤海(今山东阳信县)人,被后人称为“唐画之祖”。

  因谥号而得姓

  名人有柳下惠

  柳下惠本姓展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他因此而享有“和圣”之称。如今,“柳下惠”的名字可谓世人皆知,然而,知道他是中国柳姓得姓始祖的人却不多,了解其名字的由来,以及他与稀有姓氏“展”的渊源的人就更加寥若晨星了。

  泰山青年学者马东盈著有《柳下惠家族文化研究》一书,据他介绍:春秋名贤柳下惠本为展氏,名获,字禽,一说字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记载云:“无骇生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其后)遂姓柳氏。”相关记载还见于《广韵·有》、《元和姓纂·四十四有》、《姓考》等文献中,“柳下惠乃鲁国公族之后,父亲是无骇,‘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马东盈说。《姓氏急就篇·下》是权威姓氏书籍,有关于柳氏来源的最权威解释,据其记载,柳下惠之后本氏复姓“柳下”,后省略为“柳”,“所以,柳下惠乃是展姓的名人,还是柳姓的始祖。”据马东盈介绍,历经2700多年繁衍传承的展姓如今不在百家姓前100位之列,全国仅有30多万人。

  山东是展姓分布的大省

  网名为“柳荫鸣蝉”的展姓网友介绍说,山东是展姓分布的大省,仅泰山西展家洼及其周边大约就有数万人。胶东、青岛、莱阳等地大约有1万人,泰安城周边道朗汶口等7个自然村也有约8000展姓人。新泰北师周边的3个自然村、莱芜城子坡3个自然村各有3000多展姓人。另外,济宁、兖州、滕州等地的展姓人也有不少。

  致力于姓氏寻根的柳哲,以柳下传人为荣,前几年曾发现了一部“连续”记载了柳下惠家族2000多年历史的《展氏族谱》,该族谱由莱芜的柳下惠84世孙展广瑞、85世孙展希奎和柳下惠后裔柳明瑞所提供,资料非常珍贵。“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柳哲说,“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我们准备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据柳哲介绍,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唯一一个幸存者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他当时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至齐国并改姓柳。柳哲以家谱记载为依据,指出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而马东盈进一步指出:“无论由展姓改为柳姓,还是因柳下简为柳姓,都是柳下惠后裔,这是没有疑问的。”

  柳下惠之父乃是展姓始祖

  “展”作为姓氏是从何而来的呢?《左传·隐公八年》中有详尽的记载:“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展姓的由来,它也是最早、最系统地记载我国古代赐姓命氏制度的珍贵文献,在姓氏研究史上占有不同寻常之地位,从古至今,史学家们无不奉为圭臬。”原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解读柳下惠》一书的作者柳明瑞介绍说。

  无骇乃鲁孝公三子之一,字夷伯,又字展,谥亦曰展。“羽父”名翚(hui),史称公子翚,和无骇皆为鲁公室大夫。鲁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便出面请求隐公赐给无骇本人一个谥号,赐给其家族一个称号。众仲乃隐公从兄弟,也是鲁公族大夫,他知识渊博且对典章制度十分熟悉。

  据《逸周书·谥法解》载:“谥者,行之迹也。”即一个人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而赐予一个恰当的新名,供人们称呼,这就是谥号。除“行之迹”之外,“大夫或用字为谥”(郑樵注《仪礼·特牲馈食礼》),“按照《谥法解》,谥号用哪些字,每个字的含义是什么,都有明确界定。无骇字展,他属于以字为谥。”

  马东盈告诉记者,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说明:“诸侯以字为谥”赐予死去的大夫以后,又可“因以为族”,即以变为谥号的那个字作为这个大夫氏族或家族的名称。大夫死后得到善号是对他一生的肯定赞许。以他为首的这个氏族或家族由此得到名号,便可名正言顺地从大宗族中分离出来,独立门户,对分得的土地、财产以及人员直接行使管辖权、支配权,直至自立祠堂,单独进行某些祭祀活动。于是,隐公便以无骇字“展”作为赐予他的谥号,并准予用这一谥号作为其家族称号,曰“展氏”,展氏曾建有“夷伯之庙”。按礼制,只有受氏始祖才有资格立庙享祀,“夷伯之庙”供奉的即是无骇,而“夷伯”是无骇的另一个字,且在古代,“夷”与“展”同义。由此可见,展无骇是展氏的受氏始祖。

  少数民族中亦有展姓

  据柳明瑞介绍,展氏主要有四个来源,其中之一源于姬姓,始自柳下惠的父亲展无骇,他是汉族展姓人的受姓始祖。

  另一种说法认为“展”属于以国为氏。据《姓考》记载:“古有展国,帝喾师展上公是也。”展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北。展上公原为何姓,史籍无载。按照惯例,显然是以国为氏。展上公与五帝之一的帝喾同时,是中国最早的展氏名人,但其后人却无闻于世者。

  展姓的又一个来源是后魏时期鲜卑族中的辗迟氏一支,据《广韵·狝》、《姓解·六三》等记载,辗迟氏后来改为展氏,晚于汉族姬姓展氏一千多年。

  回族中也有展姓人,他们在山东主要分布在泰安、聊城、济宁等地,据肥城市史志工作者展广植援引东平展衍振(回族)主编《东平县回族伊斯兰教简史》,“现在散居东平展营等十多个村庄的回族展氏,原系元代仕官后裔,本住北京春树胡同。明正统三年(1438),‘展营’奉旨南迁东平,至今已传20代。回族展氏,人才辈出。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即为兖州回族展氏之翘楚。”

柳哲

我研究家谱二十余年,收藏家谱不计其数。和圣柳下惠后裔世代传承2700多年的《展氏族谱》,尤为罕见,极其珍贵。根据该族谱的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如今闻之,仍不禁毛骨悚然,令人心有余悸!

我手头的《展氏族谱》,是光绪乙酉年木刻本、民国5年平阴共和石印局的石印本与展氏家族1985年的重修本。据说孔府档案,还保存有更加古老的道光版本。由于世代传刻,内容大同小异。该族谱传承有序,谱系完整,一代不缺,从柳下惠至今,约已传承90代。柳下惠上追溯至黄帝,下可代代相传到如今。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早160多年,毕竟孔子比柳下惠晚出了160余年。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其族谱记载道:“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承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续修,其家谱有这样的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达十余次。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子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误卓与同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东者,迁居解县者,散处远乡,不便合谱,故谨记其事,使族辈知柳展一本同体之由也。”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因为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蒙冤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戚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氏因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的传统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对于柳姓的来源,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新史料。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可信度极高。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的发现,对于许多历史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名下,有这样的记载:“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至今读之,作为后人的我,仍扼腕叹息,痛惜不已。至今鲜见柳下惠的著作,应该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此的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曾遭遇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4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的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至今,可谓庆幸至极!

展氏族谱,从黄帝而下,周文王、周公、伯禽、鲁孝公、柳下惠直至当代,一脉相传,从未间断。该族谱应该是保存完整的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物,我与展氏族人将共同去努力,将它申报世界吉尼斯记录,做好展氏族谱的研究、宣传与保护工作。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累官右拾遗、司封员外郎、中书舍人、翰林侍书学士、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郎等职,封河东郡公,赠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亦称“柳河东”。

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独具风格的柳体楷书,法度森严,内紧外拓,用笔斩截,骨力清劲久负盛誉。他与唐代另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以“颜筋柳骨”并称于世,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神道碑》、《淳化秘阁帖》、《金刚经》等,柳体今由国家教育部列为必习字帖。

柳公权墓位于陕西省耀州区阿子乡让义村西北300米处,与其兄柳公绰墓于一处。墓地内东西并列两个墓冢,东为柳公绰墓,西为柳公权墓,两墓冢前各立墓碑一通,碑文上下款相同,均为:上款“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书”;下款“大清乾隆岁次丙甲孟秋知耀州事张凤鸣立石”。绰墓正文隶书:“唐兵部尚书柳公公绰之墓”,权墓正文隶书:“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之墓”。    墓址争议      2015年是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去世1150周年。许多书法家或爱好者要祭奠柳公权。一般人会立即想到铜川市耀州区的柳公权墓。然而一本柳公权后裔家谱的出现,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按照这本家谱的说法,柳公权墓在西安蓝田。     “诚悬置阁学士没葬诸此”    8月27日下午,在咸阳工作的柳国帜给记者出示了一本他保存的家谱。这本家谱发黄,没有了封面,而且前面肯定还有丢失的页码,不见序的首页,和整个家谱没有粘连且不完整的一页上有如下重要文字:    诚悬置阁学士食邑蓝田,没葬诸此。后之子孙遂家焉。蓝田之柳庄自此名。柳氏自此始矣。    从后面页数判断,该页应为第二页,也为该家谱所保留下的第一页。该家谱序末落款为:    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孟春著    成梅谨识    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距今214年了。从文中口吻判断,此为柳成梅凭自己所知做的家谱。《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柳公权“字诚悬”。该家谱中“诚悬”当指柳公权。按柳成梅所写,柳公权死后葬在其食邑的蓝田柳庄,此后其子孙安家于此。   柳国帜告诉记者,这本家谱,是其祖母去世时,他在祖母所住房屋发现的。他就是柳公权的后裔。不光他是柳公权的后裔,他的老家蓝田县三里镇柳家村还有大量柳公权的后裔。    几十年来,人们根据地图标识,认为柳公权墓在耀州,这本家谱却有如此记录,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前往柳家村访问。    曾有负责祭祀始祖公权“奉祀生”    在柳家村记者见到73岁柳义龙等人。柳义龙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村柳姓人每年清明到他们村北边李后村的柳公权墓祭祀,一直到解放后延续了两三年才停。当时只有男性才能去上坟,每次上完坟要给上坟的人分白蒸馍。每次抬两蒲篮馍,一人分一捧。他们村现有柳姓30多户、约百人。这30多户柳姓都是一个老祖宗。过去迁移出村的多。分到蓝田焦岱镇柳家湾村的现有30来户人,分到普化镇仓底村的现有十来户人。他们过去每年来跟柳家村人一起给柳公权上坟分馍。焦岱的一来就是几十人,还牵的马。民国时期,仓底的柳念春在陕南当县长,在柳家村修建了柳氏祠堂。在他的记忆里,平时祠堂里没有什么祭祀活动,他也没有见到祠堂里有牌位、祖先像之类东西,只是每年到柳公权墓烧完纸,回来到祠堂分馍。“文革”时祠堂被生产队卖给私人,后被拆了。    52岁的柳龙岗指着村中背靠背相连的两座院落告诉记者,那就是柳氏祠堂遗址,周围散落的柱顶石、石条,就是祠堂的建筑物。    柳国帜说,柳姓家族人离开柳家村的原因很多,比如有做官、读书的。    柳成梅所写家谱就记有多人成为举人,在福建、云南等地做官,死后有埋在西安南郊金滹沱、三爻村的。该家谱原为刻印本,刻印部分正文仅记录了10辈,即柳成梅上6辈,柳成梅同辈及下3辈。人数也不多。因刻本留有很多空格甚至空页,后有人手书续添。但也人数不多。    根据柳成梅记录,从其长曾祖续厚开始有多人继承皇帝恩赐的始祖公权公“奉祀生员”。奉祀生即香火秀才,系“贤圣”后裔,不经科举考试赐予秀才功名,其职责为管理其先祖的祭祀。    “柳家村只是过去柳庄的一部分”    “现在的柳家村只是过去柳庄的一部分。”柳国帜说,本来蓝田很大一片都是我们柳庄的,都是柳公权的食邑。    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柳育龙告诉记者,传说,柳公权碑文刻得好,人们都让他刻碑文。正好蓝田有蓝田玉,为了方便刻碑,皇帝在蓝田给他封食邑。所以柳公权和他后裔就搬到蓝田。    三里镇人刘景文30年前经常在柳家村访问后著文称:“柳公权年老时,告老辞朝,承蒙穆宗皇帝之封赏加禄蓝田。自此柳氏府第迁徙蓝田,食禄奉养,经年病故,归葬蓝田中区,即今之李后乡焦王村(现归李后行政村)左侧。”    柳家村人李宏信曾听老人传说,柳公权墓园很大,柳公权的后裔为了守灵,在墓园南郭门搭棚建房,繁衍生息,于是得名柳家村。古时候有东西柳庄之称,方圆几十里地。柳家村南邻村涝池庄清雍正二年《王氏家谱》记有“居县东柳公权故里柳庄”的记载。史料提到的涝池庄、杨坡头村、苟家村等村庄,均有柳庄之称。据蓝田新县志记载,蓝田明代有个“柳庄寨”,清代有个“柳庄联”的区划,管辖这一带18保188甲。李宏信据此认为,可见当时柳庄之大。    “留有墓前华表、石羊”    记者到了柳公权墓所在的李后村,该村73岁张民前指着李后小学刚一进大门的广场说,这就是柳公权墓封土所在地。当地墓都面朝南,头枕北边金山。柳公权墓南原来有墓碑,宽15米左右,厚约50厘米。但墓碑上的字看不清,都让小孩拿石头砸着耍,砸掉了,光能看见一个个巴掌大的坨坨。社教前,墓碑被用来当桥板铺在小学西门外的水渠上,以后就不见了。村里现在还保留有柳公权墓地的旗杆。    张民前领记者到一户院墙外看。他所说的旗杆原是华表下半截,为六棱,长约18米左右,粗头直径40厘米左右,底部还有铆,当是为了和底座相连。细头直径大约30厘米。    “柳公权墓毁于‘文革’。”据李后村73岁何光汉回忆,柳公权墓园原占地约3亩多,墓地4个角有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石桩为界,封土堆在墓园中线以北。后来建李后小学教学楼时,还挖出许多方砖。    李后村66岁何汉奇说:“柳公权墓封土比二层楼还高,底部直径近20米。过去农村没有肥料,说土搁几年成肥料,拉着柳公权墓封土上了地。后来队上修梯田,在墓南掏出很多石羊、石人等。因没有人管,后来都损毁了。‘文革’期间挖防空洞,挖出墓砖。有人想让掏,支书说乃不敢,万一里头有啥暗器,把谁伤咧,谁负责任。因此,墓室没有损毁。”    柳义龙告诉记者,传说原来柳公权墓碑,是柳公权后裔、清朝景尧提督、嘉庆皇帝的镇殿大将军柳彪所立。在他的记忆里,过去柳公权墓地的柏树多、也粗,两个人抱不住。他们柳家曾伐了11棵,拿回来割了十副枋,一副让家族人用了,另外九副卖了,然后给祠堂置了10亩地。柳公权墓前原来有4尊石羊。刚解放时,他的父亲从柳公权墓上抬回来一尊石羊,放到祠堂。村里小学盖起来以后,石羊搬学校里头。后来被人盗走,幸亏没有卖掉。通过公安局要了回来。现在村里保护。    他领记者看了这尊石羊,高约12米,基本完好。    “禁民樵牌悬墓前”    有关蓝田柳公权墓,文史资料上也有记载。    清朝《雍正蓝田县志》记载:太保柳公权墓在县东三里,即柳庄。    清光绪年间吕懋勋修《蓝田县志》记载:柳公权……居蓝田,有故宅,名柳庄。邑东有唐太保柳公权墓。康熙二十五年设柳氏奉祀生一人。    这与柳国帜保存的家谱记载一致。    民国牛兆濂纂《续修蓝田县志》有关部分照录吕懋勋修《蓝田县志》原文。    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抄本《蓝田县乡土志》载:“柳庄:《通志》:‘蓝田有柳公权古宅,俗名柳庄。’旧志:‘在县东五里。’今为柳家村,有柳公权墓在焉……柳太保墓:旧志:‘在县东三里柳庄。’今柳家村前有冢是也,给有禁民樵牌悬墓前。”    可见当时柳公权墓受到保护,严禁在墓地砍伐。    蓝田县政府1986年所编《蓝田县地名志》称:柳家村为“柳公权故宅,并有墓葬,故名柳家村。”    1994出版的《蓝田县志》记载:位于李后村的柳公权墓原高8米,覆斗形,底部30×30米。    毕沅书写墓碑的柳公权墓在耀州    如果柳公权的墓在蓝田,耀州区的柳公权墓怎么解释?记者又前往耀州区关庄镇让义村采访。    让义村的柳公权墓园建得非常漂亮,柳公权的墓就在陵园西边,墓碑上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公权墓”。其东边为柳公权兄柳公琸墓,同为毕沅书写的墓碑。    在这里管护的赵学文告诉记者,当地传说,当年建墓时,柳公权兄弟俩产生了争执,柳公权认为柳公绰为兄,墓应建在为上的东边。但柳公绰说,柳公权名气大,应该把他的墓建在东边。由于父亲去世,长子为父,柳公绰就做主以太子太师身份,把柳公权墓建到东边。因此东边墓里边设置构造精致繁华,而西边的简陋。然而柳公绰去世后,柳公权把他哥哥埋到东边。为了纪念他们互相谦让墓地的情义,人们就把这里叫让义村。但现在让义村及周围村庄,没有柳公绰和柳公权的后人,过去也没有当地人在这里祭祀。传说,一次皇帝召柳氏家族中的朝廷命官到朝里开军事会议。柳家有匹宝马,跑得很快,每次去长安,只用一天就能赶到。有奸臣要陷害柳家,知道了柳家官员奉诏进宫,就尾随至中午歇脚的店铺里,偷走了宝马的飞毛。马失去飞毛跑不动了,柳家官员未能按时进宫,被判死罪。当时要满门抄斩。这里的柳族人闻讯隐名埋姓,四处逃散。因此这里没有柳公权后裔。    柳公权墓不止两处    耀州的柳公权墓也有史料记载,而且明代就有记载,比现在能看到的记载蓝田柳公权墓的史料还早。    有关柳公权墓历史记载的不同,早有真假之争,各执一词。实际上被称为柳公权墓的也不止李后村、让义村两处。    让义村73岁柳朝放说,在离他们村东北和东南方不远处,各有座传说的柳公权墓,但都是为了防止他们村的真墓被盗而建的假墓。    70岁的赵学文告诉记者,耀州有人到山西一地,听当地人说他们那儿有座柳公权墓。有人猜测,可能是柳家那次遭遇满门抄斩之祸以后,逃到那里的柳族人为了祭祖方便,建了座假墓。至于蓝田的柳公权墓,他认为,蓝田这个墓没有墓碑,不能证明是柳公权墓。    柳家湾村人柳银平认为,史料、家谱和传说、以及墓园留下的石羊、华表,可以证明李后村的墓是柳公权墓。    柳家村许多人认为,对于柳公权这么有名的历史人物,1994出版的《蓝田县志》没有大书特书,只是在《蓝田县古墓一览表》中简单提了一下,太不重视了。    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记载不清,根据以前考古经验,蓝田和耀州的柳公权墓有可能一个是真墓,一个是衣冠冢,也有可能两者都不是柳公权的墓,而是其他人的墓葬。未考古发掘前,不敢妄下结论。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古墓,而且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因此都有文化价值,不仅墓园建筑实物,而且相应产生的民间文化,都应得到保护。    中华柳氏宗亲联谊总会创会会长柳哲说,他看到过不少柳公绰后裔家谱,但是之前没有看到柳公权后裔家谱。他策划2005年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大会时,还只知道柳公权出生地在耀州。从目前情况看,柳公权墓在蓝田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地面没有建筑物,现在勘探的话,成本也小。如果勘探出是柳公权墓,那肯定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发现了一部有2700多年历史的柳下惠后裔的《展氏族谱》,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展氏族谱》资料非常珍贵。有光绪十一年版;十八年版;民国5年版;1954年版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

  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展迈,字子越,不求利达,锐志潜修,仰溯先德,创修世系,以垂于后。”柳下惠10世孙展瑞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谱。该族谱记载:“展瑞,字伏图,瑞祖景慕先烈,介节自持,仰述祖德,垂为家范,与世系自终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鲁道范,夫圣妻贤,三黜不去……’”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

  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二代:喜,鲁公族,上大夫。子一庄叔。晖,字一虞叔。三代:庄叔,字恪,鲁公族,上大夫,与季文子同朝,季氏专政,不能有为。子二:大闲,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辅、明吾。四代:大闲,被害,无子;卓,字孟立,鲁公族大夫,与公子子仲同相,交善,遭南剻之判,平子怒,子仲因污卓与同谋之,戮其满门,临难大呼无辜受戮,天其鉴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网,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辅,被害;明吾,被害。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成家,闻凶变,逃于齐,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六代:如心,已归鲁复姓,子一岐。念祖,未归鲁,姓柳。”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根据该家谱记载,柳姓是展溱因避祸而改姓。与柳下惠“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传统的说法有很大的区别,该族谱的发现,也许可能纠正历史上柳姓来源的传统说法。

  据查,柳下惠子展喜、孙展庄叔、展虞叔等在史书上均有记载,可见该族谱资料非常可信。过去史书对展喜、展庄叔、展虞叔虽有记载,但不知道他们与柳下惠的明确传承关系,该族谱一发现,解开了许多历史的谜团。

  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15代孙展孚在“家藏祖遗简册,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终日号泣”,读之,作为后人的笔者仍惋惜不已,至今极难看到柳下惠的著作,也许与这次“焚书坑儒”大有关系。

  根据该族谱对柳下惠20代子孙有如下记载:“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山东大旱有蝗虫兼有瘟疫,人死七分,逃灾者十有八九,齐鲁几无人矣。”从上可知道柳下惠20代子孙,遭遇一次天灾人祸,子孙几乎因瘟疫死绝。据家谱记载20代子孙共55人,明载病亡者31人,无后者22人,有后者仅仅5人,21代仅有13人(无子者仍有4人),比前代锐减了四倍。该族谱对21代孙展武有如下记载:“展武,字国柱,号绍光,公性至孝,因父多疾,乐意岐黄之术,随精于医。”也许因为展武的精于医术,20代的展氏族人没有因瘟疫和大旱而死绝,展氏一脉才得以延续,三千年族谱也才因此得以保存。

  新发现的展氏族谱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之一,它是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姓氏来源 1出自柳姓,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帛州、山东的曹县一带,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四川:成都蜀汉族谱、乐山刘氏家谱

五 历史名人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彻:,即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启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赞柳莺妮

作为女子 你不能背负着诗的长剑走遍天涯 可是你在柳姓的村庄留下了传说 在家里,你是妻子、是母亲、是女儿 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日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