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生平事迹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生平事迹简介,第1张

周敦颐生于禧元年。周敦颐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同父异母哥哥,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周,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周敦本。兄弟姐妹关系极好。

圣二年,周敦颐8岁。父亲病逝三年后,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吕敦文加入了衡州叔、龙图阁学士郑祥。因其聪明、仁厚、孝顺,深受郑相所爱,也爱白莲。郑翔在他家周敦门前的西湖凤凰山下建了一座亭子,种了荷花。现为莲溪周氏宗祠。

圣上十六年,周未满十八岁的妹妹因病早逝。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敦本因病去世。

悦言武道

圣上七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让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同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许多书,还有许多看不懂的问题,赶到月岩,专心读书思考。

钱投秦

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时,父亲病逝。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周敦颐终于带着母亲来到了叔叔郑相家。

游静三年,郑祥按照官衔,按惯例得到朝廷的宠信,让一个孩子做了小官。舅舅爱他如子,给了他这个机会,周敦颐成了朝廷主簿。同年,周敦颐娶了兵部大夫沈璐的女儿陆氏为妻。

游静四年,郑襄调任浙赣两省转运使,周敦颐随叔父离开衡阳,迁居润州丹徒县。不到一年,舅舅和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她母亲的遗愿,将她安葬在润州,由舅舅郑祥陪葬。之后,周敦颐在润州鹤林寺守孝,期间结识了范仲淹。

新的仕途

康定元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丧三年,任洪州汾宁县主簿。

清四年吏部来南京考试,周敦颐广受褒奖。28岁时,周敦颐开始了仕途上的第一次升迁,年被任命为南安军军部经理。

兴学办学

清四年,周敦颐为郴州郡知县,郴州郡,镜湖南路。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兴教育,办学校。一到陈县,周敦颐就利用老县学宣传教育,业余时间讲学。程的父亲程,大理寺大臣,在南安遇见周敦颐,见他“长得很帅”,便与他攀谈,与他成了朋友。他立即把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南安向他取经。

清四年冬,升任郴州桂阳县令。

黄游四年,任郴州桂阳令,继续推广教育和办学。

并于元年改称大理寺成,称洪州南昌县。到达后,当当地人得知他就是在宁当官时能指认疑似案件的周敦颐时,高兴地说:“他是个能指认非太平狱的人,我们老百姓找到人告状了。”

嘉_元年改为太子中殿,签署为州法官,共五年。一年后,她生下了大儿子周寿。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陆在他儿子一岁前去世了。

嘉_四年,太常诚蒲宗孟路过河州,与周敦颐谈了三天。男性

嘉_五年六月,周敦颐被革职贺州回京,正赶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互相仰慕了很久。在北京,一个晴朗的夜晚,周敦颐应邀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对比自己大四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他与她相识较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的时候,他还在久久地追忆和感慨,废寝忘食。在他们的会面和交谈中,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思想的启迪。

庐山街苑

嘉_六年迁国子监,判乾州。周敦颐的好朋友潘兴思,知道他要经过江州,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见到了周敦颐,并邀请他一起游览庐山。

千古绝唱

嘉_八年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学朋友、诗人聚会。兴,大家就见面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写了一篇119字的短文,号称《爱莲说》。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调任永州为将军判官。

宁元年,他被调到郎中俞部,又被提升到广南西路监狱。次年,他被调到南康军。

熙宁三年,任御布郎中,升广南东路大牢。第二年,我带来了一些监狱的事情。周敦颐在广东当了不到一年的俘虏。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到处巡演,几乎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

印规庐山

Xi安五年,周敦颐不幸染上疖子,辞官退居庐山莲花峰。他把母亲的坟从润州搬了过来,埋在离住处很近的地方。眼前的这条小溪,在家乡被正式命名为“莲溪”。定居江西庐山莲溪书店。

熙宁六年六月,病逝于庐山莲溪书屋,终年57岁。

2主要成就

思想贡献

第一,哲学思想。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诚”字。“诚”是他表达天道、人性、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诚”主要分为天的本体和心的本体两个方面。在周敦颐看来,“诚”是宇宙存在的基础,是宇宙的本体,即天的本体。《太极图说》年,他认为人类和万物也是由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们的源头都是太极,然后从太极到人类的极致,即把人类的道德和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的生灭一样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这样,周敦颐为他的诚理论奠定了宇宙论基础。“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伦理。周敦颐对“诚”的强调,意味着他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他从公元0755年到公元79000年发挥了“诚”的思想,从宇宙论中推导出人性观,建立了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学说。

第二,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人向善,以德为学”的教育宗旨。周敦颐认为,人性之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导。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非常重视经学,在育人方面始终把“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他多次表示,《中庸》年“真诚”一词出现多达20次。三是“重在自学,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术名人讲课,采取学生自学,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第三,社会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德治和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修德、重师德、扬礼乐。修身养性,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说仁义”,仁义是所有人培养和影响的。重视师德。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善而不恶的唯一途径就是重视师道:“师道若立,好人多,朝廷治天下。”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本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第二是惩罚。周敦颐的刑罚思想体现在他的道德刑罚观和慎刑观中。在周敦颐看来,惩罚是弥补道德缺失的最后手段。他指出,圣人以天为法,主要是以政养民,德治是养民的最好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万不得已时不轻易使用刑罚。

新儒学

周敦颐在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做出了新结论,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他的理学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色相等,被后世理学家反复论述和发展,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南宋李宗年间,圣旨供奉于孔庙,其作为理学创始人的地位得到官方认可。

周敦颐是宋明时期道教的开创者。

当时在儒、释、道的合流下,《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易传》的“诚”、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材料被融化改造,为宋代以后的道教徒提供了“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范畴。程的“拓展”和朱的“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周敦颐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家学说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在周敦颐的哲学著作中,只有一部《中庸》,200字以上的《太极图》,3000字以下的《太极图说》是从道家目录中修改而来的。

石湾粉

周敦颐通过“一”与“一万”的关系,将本体论的哲学论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说:

“二气五行,化生。五等于二,二等于一。一万是一,一万是一。万一一切都是对的,那就是小的和大的。”

“万”是指事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性。“万物一体”就是事物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千分之一”是指一个统一的原始实体分化成不同的特殊物体。总的来说,他认为“万物”来源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物理物的变化。五特实物来源于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来源于“一”。他所谓的“一”,就是《通书》的“无极”,《老子》的“太极”。将“无极”和“太极”两个哲学范畴统一起来,对原有实体进行重新哲学化,显示了周敦颐“老庄合一,儒道合一”的新动向。

他用两个推论来说明“一”和“一万”的统一关系。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万,从本体到现象:“无极太极”。太极动则生阳,动极则静,静则生阴,又动极。一个安静的动作是彼此的根。阴分阳,两仪直立。阳变阴,水、火、木、金、土由此而生。五次,四次行为。“公式是:无极阴阳五行万物。另一方面,从一万到一,从现象到本体:“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无穷。“公式是:万物五行阴阳无极。把两者结合起来,那就是:

“诺言的真理,二五之精,

从引用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宇宙模型理论虽然是物化论和阴阳五行论思想材料的混合体,但仍然属于无极,贯彻了老子“万物生而有之,无中生有”的哲学路线。但他把无极和太极结合起来,定义了原初实体的特性,显示了道家创始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无极与太极”一方面是指无极虽可称为无物,但其内无物,其名为太极。所以,无限不是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太极无限”是指太极虽可名为有,但根植于无,名为无限。所以太极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周敦颐将原初实体定义为真实而非物质的、无有而无的绝对体,是对以往哲学思辨的理论总结,表明他试图克服玄学、佛学本体论的理论局限,在本体论上为宋明道家开辟了一条新路。

太极生阴阳

为了论证“一实一万”的本体论,周敦颐还对“诚”、“神”、“己”等古老范畴进行了哲学加工,进一步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又动。一个安静的动作,就是彼此的根。”

“变不动,诚也;而那些觉得开悟的人,神也;但是,有几样东西是不成形的,是否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动而不静,静而不动,物也。不动,不静,不寂,神也。不动,不动,不动,不动。然后事情就不管用了,一切都很美好。”

周敦颐用“万事皆不可能,万事皆妙”的动静观解释了“太极生两仪”这个老命题。他用太极的“动静”来解释阴阳的产生。所谓“生阴生阳”、“分阴阳”,都是指太极自身运动过程中阴阳的生成和分化。如果没有太极的“动静”,也就是没有“无极之真”,那么即使有“二五之精”,万物也无法产生。所以,把“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这四个字和“万物不作,万物奇”这四个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有动静控制主动权的太极在那里推着它。这就把第一推动者——无极放在了万物之上,五行二气。

宋代道家都用外因论来解决理气关系问题。程对"如此阴阳"的质疑,朱对"如此灵活"的质疑,都是受周敦颐的外因论启发,为"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本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导直立人体极点

的起点是“无极太极”的宇宙本体,

周敦颐楷书《通书》的终点是“以寂为主,立人间极”的封建伦理观念。

首先,作为“无极太极”自我运动的结果,最终产生了最美最聪明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人”。这部剧的“一人”之所以能做到“天道万物顺,德与德修,人皆文明”,是因为他掌握了所谓的“仁义”。顺大华,不见其迹,不知其神。”这个“以仁育万物,以义养众人”的“圣人”,以代表“妙物”的太极来统治社会。所以,被周敦颐神圣化、绝对化的无形的、最高的原初“太极”,说到底是为宋代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封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

其次,太极的“动静”掌握了“万物化生”的支点,使“二气”、“五行”、“四时”等一系列自然秩序在它的带动下“妙而凝”、“变化无穷”。与这种“奇妙的结合”相对应的,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也是“阴阳调和”。君君,牧师,父亲,儿子,兄弟,弟弟,丈夫,妻子,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然后使和平”。周敦颐称此为“理”在自然界,万物与太极各有其位;在社会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有他们不变的等级。周敦颐要论证的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后来道家哲学化的所谓“和而不同”、“天地无逃”。

最后,人总是有强烈的感情和欲望,只是因为自己“最美最聪明”。如果“民兴,欲胜于情,利益相攻,则贼无论灭。”因此,他提出了三字公式。一个“定”,就是“义正言辞”,确立与封建统治相适应的政治原则和道德标准,“容人自甘为恶,自甘堕落”。这就是所谓的“正义”。一个“主”就是“主沉默”,因为“对情感胜利的渴望”失控了。只有通过“大师沉默”和“小心运动”,才能深入考察“运动无形式”的“征兆”。这就是所谓的“杀人欲”。你说的“站起来”,是指“站起来面对真诚”,因为“真诚”既是“万物始动”的宇宙本体,也是所谓“纯粹圆满”的先天本性。只要掌握了“诚”,就掌握了“五常之本,一切行动之源”。这样,“大道变,各人自活,正气存。”人都是按照封建道德的标准行事的,真心站起来就站起来了。

太极

周敦颐以儒家为基础,结合道家和佛家,提出了“太极无极”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无限生太极。太极能动则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走向静,静极回归动,动与静‘互为根’。阴阳二仪。阴又变阳: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流动促进春夏秋冬的运行。所以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源于无极,无极是宇宙之本。阴阳和五行的“精华”被巧妙地浓缩成男人和女人。在无穷变化的事物中,人因天地之‘显’而为万物之魂。当五行的本性触及外物而运动时,就呈现出恶与善,形成了复杂的宇宙。

真诚而冷静

周敦颐在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诚”“默”的道德理论。他认为人性有五种品质,即正义善、正义恶、软善、软恶、温和;中庸是最完美的人性,其他所有产品都有缺陷。只有达到‘诚’的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源于宇宙本源,体现了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之本,行为之源,圣人之德。达到‘诚’,你就进入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成了圣人。为了达到‘诚’,提出了‘静’的修炼方法。让人惩其色欲,改其道,改其欲,使其无欲而达其欲。无私的欲望成为最神圣的。这样的圣人才能符合最高法,比如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时之序,鬼神之恶。

他还从道德理论的角度阐述了礼乐。认为礼即理,阴阳合理,万物合理合和,如君、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即和谐,阴阳和谐,万物和谐。所以要先说仪式,再看音乐。经过礼法、教化、三纲、九域、人和五常,就可以玩得开心了。音乐的作用是让世界平静,所以音乐应该是‘谈和议和’。人不能欲望,心如死水。曲轻,词好,移风易俗。妖言惑众败坏风尚。古代圣贤作乐,是为了以心传心,使天地和谐,万物顺畅,感动神禽走兽。

文学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文学的功能是传达真理或道德价值

周敦颐主张“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是艺术,道德是现实。诚实写,美即爱,爱即传播,圣贤学之为悟。不务实,虽然从业者鼓励,但人不学。这是一个虚拟的汽车,这实际上是一个缺点,你不知道服务的道德,但只把文字作为你的能力。

慎用惩罚。

周敦颐政治主张的中心是‘色相’。指出圣人在世间之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扶正众人。圣人培养仁义之德,所有人才能接受开悟,成为善。同时,它还强调惩罚,认为万物皆生于春天,万物皆生于秋成。所以圣人治天,以政养民,以刑治天下。而是‘慎用惩罚’。负责处罚的人不要粗心大意,要诚实懂事。

改革趋势

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周敦颐主张了解世界大势。世界局势极其严重,而且不可逆转。明知道形势严峻,还要靠实力去挽救。不早知道,就没法和别人比。这是天意。如果不早知道,不积蓄力量,不努力挽回局面,那就是人事问题,不能怪天意。所以在政治上倾向于改革,对新政赞不绝口。

按照长期为官讲学的惯例,强调尊师重德。指出教师如果站得直,就会有很多好人;好人多,朝廷就统治,世界就统治。

1.祥符周氏始祖周敦颐传

 周恩来常讲:“生生不已。”“生生”是中国哲学术语,承认事物在变化中时时有新生事物产生。“生生之谓易”,宋朝理学(道学)创始人周敦颐强调“生生”是宇宙的根本,他在“太极图说”中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被绍兴宝佑桥周氏尊为始祖。而周恩来是宝佑桥周氏的后代。由此看来周敦颐就是周恩来的祖先了。这有没有根据呢?因为中国人历来有攀名人为祖先的习惯。如姓周的常常要追溯到周文王、周武王,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姓姬并不姓周,正如大禹姓姒一样。只是后人以国号为姓。

 宝佑桥的周氏没有尊周文王、周武王为始祖,而是尊周敦颐为始祖。这是有根据的,最主要的根据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靖的墓志铭,墓志铭成文具体时间无从考,但是作者李大同是南宋嘉定的进士。嘉定年间是1208-1224年,距离周敦颐去世的时间仅差100余年,此时周敦颐已被尊为理学(道学)鼻祖,一般人也是不敢冒认其后代的。碑文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周靖的墓碑已不复存在,但是墓志铭全文收录于光绪年间修订的《诸暨县志·山水志》一书。

 另外,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50余处,其中包括紫岩族、南门族、丰江族、梅山族、周桥族、后马族等等,各族宗谱,详细记载族史,溯其源均谓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之后,而且与周敦颐出生地湖南道县楼田村的《濂溪故里周氏族谱》相符。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于右任等社会名流也承认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1年3月中旬,章士钊转述了于右任给一位港人的信,于老先生在信中说:“今年是我老伴80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一点,我十分伤心。”章在信末说“于老的这种心情,请总理给予注意”。周恩来看了信后即让屈武以女婿名义,去为于夫人做80大寿。事后,屈武想把周总理关怀经过告知岳丈于老,但又不知怎么写为好,就与于右任的朋友邵力子商量。邵力子和于右任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住陪都重庆康心之的家中,朝夕相处。邵力子在黄埔军校和周恩来共过事,他是国民党的主和派,被称为和平老人,多次与周恩来谈判。邵力子也是绍兴人,他说:“可用‘濂溪’二字代称,因为濂溪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于先生一看就知道。”果然于老先生收到信后,心领神会,对濂溪先生即周恩来表示感谢。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为何于右任见信看到“濂溪”两字就心领神会?因为于右任知道周恩来是周敦颐的后代。周敦颐晚年在庐山濂溪学堂讲学,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于老先生和邵力子在重庆时就常常以濂溪先生称周恩来。

 周敦颐,字茂叔,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出生在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

 周敦颐15岁失去父亲,母亲带他到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因舅父的官职荫恩为官,不是科举出身,24岁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周敦颐初进仕途,就不同凡响。当时,分宁县有一个案件,拖了好长时间,不能决断。他到任后,只传讯了一次,便了结。经按察使推荐,他被调为南安军司理参军。

 在南安军司理参军任上,又有一事震动官场。当时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独断专横。有一个罪犯,就案情说,不该判为死刑,王逵则非将他判为死刑不可,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独有周敦颐敢于争辩。王逵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周敦颐就将上朝用的手板交给随从,决定弃官而去,并说:“像这种样子,还可以做官吗?用随意杀人的办法来讨好上司,我可不干!”这番话传到王逵耳里,王逵醒悟了,这个罪犯总算没有死。

 不久,周敦颐被调为郴州桂阳县令,治绩更加显着。有了好名声,推荐的人就多。他被调为洪州府南昌县知县。

 接着,他担任了合州通判,为官4年。当时,州内大小事情,不经周敦颐之手,下吏不敢随便处理;即使下吏勉强布置下去,百姓也不肯执行。这时,按察使赵扦前来巡察,有人向赵扦进谗,赵扦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察看动静。周敦颐不以为意,泰然处之。赵拚无可奈何,但对谗言总不能释然于怀。后来,周敦颐调任虔州通判,虔州知府正是赵拚。赵拚又仔细考察周敦颐的一言一行,才省悟进谗者的险恶用心。赵拚握住周敦颐的手说:“我几乎要失去你了。现在我才算真正了解你。”

 熙宁初年,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府。不久,由赵扦和吕公着推荐,他担任广东路转运判官,兼任提点刑狱。他便以清理冤狱、造福百姓为己任。他视察各地,不畏劳苦,即使是瘴疠之地、险远之所,甚至穷崖绝岛、人迹罕至之处,也一个一个地走到,发现处置不当的事情,设施不够完备的地方,他都尽力而为,让百姓满意。

 由于长年劳累,他疾病缠身,再也不能东奔西跑了。1072年他向朝廷提出,希望担任知南康军。朝廷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在庐山莲花峰下安了家。门前有一条溪流,发源于莲花峰,流向湓江口,洁清甘寒,沁人心脾,他就以家乡的濂溪称呼它,并以濂溪为自己的号。他有时徜徉庐山,乐而忘返;有时濯缨濂溪,心旷神怡。他在溪上筑了书堂,名为濂溪书堂,早晚读书、讲学,怡然自得。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周敦颐为官30年,但官职比较低。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年轻时就信古好义,以名节自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做官所得俸禄,基本上用来周济族中贫困的人和一些亲朋好友,自己连百钱的积蓄也没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有时甚至连粥也吃不上。他却旷然不以为意,襟怀飘洒,雅有高趣。诚如黄庭坚所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

 周敦颐是儒家学者,为官的同时传道授业,着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得意门生,朱熹是他的再传弟子。他的着作流传下来的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的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衍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

 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道家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说。他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又认为圣人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就是“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的最高境界。他又上承孔子、孟子,而自成理学体系,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为理学一派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生前社会名声不算大,经程颢、程颐特别是朱熹的宣扬,后人认为他的哲学是孔孟的真传,儒学的再起,其功绩仅次于孔孟。南宋封他为汝南伯,元朝封道国公。从祀文庙。

 熙宁六年六月七日(1073年7月14日),周敦颐逝世,享年57岁。“葬江州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或“卜厝于德化县清泉社(庐山)莲花峰三起山郑太君墓侧”。这只是一种说法,李海文1997年到九江,得知至今在庐山脚下的九江市东南郊有一座周敦颐墓,此墓历经沧桑,几毁几建。

 此墓在栗树岭下,濂溪前。此濂溪,就是当年周先生讲学的濂溪。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与周敦颐为莫逆之交,作墓志铭:“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

 据说此墓开始不为常人知,到南宋由于朱熹的推崇,他的墓地得到修葺。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诏修祠墓,对墓地进行了大的修复。墓前五里处,有墓道,两旁建墓道亭和竖墓道碑,过濂溪,小桥流水,迎面是高大的石牌坊,墓的左右为太极图碑和像图石碑。墓前建濂溪祠,祠前又凿二池种莲,四周古树参天,气势不凡,成为明代的“江州十景”之一。家谱编修就用大谱师。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罗泽南、李续宾出资主修濂溪墓,重建牌坊。1934年又筑钢筋水泥,使陵墓加高。

 到建国后墓区保存完好。墓地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两旁各有一座墓亭,中间随着山势修有层层的石阶,拾级而上,最上一层是墓茔。

 然而这个墓区在十年浩劫中遭受灭顶之灾,被人用炸药炸开墓茔,古木被砍伐,古墙、牌坊荡然无存。据说,有人认为周敦颐官居六品,权倾一方,墓内定有不少陪葬物,炸开之后一无所获。完全证实了潘兴嗣写的墓志铭真实可信。

 可喜的是,1988年全国上下肃贪倡廉,乡民们敬佩周敦颐的清正廉洁,自发集资,义务献工,重修濂溪墓。

 周敦颐在九江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影响很大。至今星子县城的东侧,仍有爱莲池,周围数十余丈,中筑石台,上面造观莲亭,内立石碑。碑上刻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这是朱熹任知南康军时,对亭重修,又征得《爱莲说》墨迹,刻石碑于亭,保存至今。

 周敦颐生二子:寿、焘。

2.周敦颐一周靖世系表

3.周敦颐之后二世、三世小传

 二世

 寿 字元翁,又字李老,宋元丰五年(1082年)黄裳榜登第,终司封郎  中。生子六: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寿之后迁居江州。伯逵一作伯达。

 焘 字次元,一字通老,宋元佑三年(1088年)李常宁榜登第,政和六年(1116年)以中大夫充宝文阁待制,知成都府,七月二十九日到任,政和七年(1117年)七月罢,九月落职。落职后提举毫州明道宫,终朝议大夫徽猷阁待制,赠通奉大夫。又云:元公44岁娶薄氏,46岁生焘。焘随父居南康莲花峰下。生三子:绩、、缊。

 三世

 演 字庆长,父荫终奉议郎,通判蕲州,生四子:正卿、直卿、良卿、彦卿。居南康,是为南康族。

 絪 奏改名彝,字庆和,宋绍圣四年(1098年)何昌言榜登第,积官礼部(一说兵部)侍郎,以言忤当道,谪守河南祥符。祥符,故汴州地,宋祥符中改今名,开封府十六县之一。遂家于东镇关外,娶邵氏,生一子:靖。据绍兴《(越城周氏支谱·祥符族))一文云:“计侍郎公居祥符当在四十内外,子博士公靖方舞象勺,越十二三年成进士,又三年而汴京陷,扈思陵居杭州,又十五年而迁紫岩,是家祥符仅十五六年,距迁紫岩三十年有奇。”

 缊 字庆醇,固始丞,累世以儒为业,父荫终承事郎。生二子:容、宽。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因为周敦颐在宋明理学的发扬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来看看!

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学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

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就一定意义说,都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的思想基础上使道学理论更加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通过解说《易传》、《中庸》,克服汉唐旧儒学重文字训诂解析,轻思想义理发挥的弊病。以己意说经,重义理发挥,构建起以无极而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为框架的宇宙本体论哲学,并将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相结合,把《易传》的“太极阴阳”说与《中庸》的“诚”说有机结合起来。

周敦颐的哲学著作,现存者只有一幅从道教图录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而其所涉及的范围则有“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问题,“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动静观问题,以及“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他虽只提出了词约义丰的论点和论纲,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具体的阐发,但他的哲学思想在开创宋明道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不是,

周仁孙(1230年—1301年),字伯元,周敦颐六世孙。人物生平周仁孙性醇谨好学,隐居龙山,食德自下,不为俗染。

周德清:周敦颐六世孙,元散曲家,誉为“曲韵之祖”。魏良辅:字师召,南昌新建县人,明代戏曲家。20)一门五杰:指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陈三立

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周敦颐,字茂淑。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http://wwwruiwencom/news/20414htm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生平事迹简介

周敦颐生于禧元年。周敦颐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同父异母哥哥,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姐姐周,一个比他小四岁的弟弟周敦本。兄弟姐妹关系极好。圣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