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是唯一一位“十朝元老”,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冯道是唯一一位“十朝元老”,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1张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埋没了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五代史中的一大奇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墙头草,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有人说他参透了“无为”之道,懂得官场上的宦海浮沉;有人说他历经数朝,毫无建树;还有人说他超越自我,堪比大至大圣之人;更有人说他仁人君子,造福了一方百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五代史中的奇人。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人,他一生历经6个朝代,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近30年,前后事四姓、相六帝。

  一、历经五代十帝,唯一“十朝元老”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人资历很老,都称他为“三朝元老”,而冯道历经五代十帝,是三朝元老的三倍还多,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在十朝为官,还没有人把他当“汉奸”,尤其是投奔契丹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时,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相径庭,让一众看官大跌眼镜。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更是封他为太师。无论在哪个老板底下都能被重用,真可谓:“五代十帝常青树,宦海浮沉不倒翁”。

  二、饱读四书五经、堪称“满腹经纶”

  冯道虽然无所谓大丈夫气节,但却是饱读圣贤书,是五代时期的第一名人,甚至在五代时期,各位霸主都以能聘请到冯道为官引以为自豪。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南朝为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在边境驻扎军队,严防死守,才没有被北朝得逞。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唐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

  三、位居高官厚位、一副菩萨心肠

  冯道虽然官位极高,却能体察民间疾苦,造福一方百姓,有一年他的家乡闹饥荒,冯道慷慨解囊,拿出自己家里的全部财物接济百姓,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勤俭节约。在战乱中,冯道看见被劫掠的妇女儿童,心中不忍,就变卖家产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显德元年(954年)冯道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冯道一生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但世人能有几人懂得他处在乱世中的凶险与无奈,悲欢与心声。

  “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十分严谨的,向来有着一臣不事二主的规定,因为在古代君权思想下,一个臣子,应当侍奉一个君主一生,如果君主逝去,他就不应该去侍奉其他人了。但是,有这么一位丞相,他前前后后侍奉了十个皇帝,可以说是一位“乱世不倒翁”,他就是冯道。

冯道是唐朝末年出生的,生逢乱世,在冯道成年后,已经是五代了,也就是那个君主都不能安心生活的年代。朝代更迭频繁,君主更换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冯道担任中书,三公等职位将近三十多年,他的官场生涯没有被这乱世的洪流所撼动,反倒是一路顺畅。

除了五代的皇帝,外族的辽国皇帝让他辅政,他也照样接手,只因为辽主听过他的话语,便将他认命为太傅。

像冯道这样的,是会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因为在气节问题上,冯道已经失去了一个忠臣应该有的气节,众多的文学家历史家对其谩骂,称他为奴才中的奴才。

但是,在五代这种乱世下,臣子们要么就是忠君而死,要么就是放下身段隐居山林,而冯道属于特殊的那个,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惜忍辱负重,苟且从服于其他君王,事实上,他这种行为应该比隐居山林或忠君而死的人得到更多的肯定。因为冯道无论是辅佐那个君主,他都以百姓为重,相对于君王,他更多的是忠于百姓。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冯道死时七十三岁,正好与孔子同寿,“时人皆共称叹”。宋初的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显然这是由于范质等人至少都有历二朝、事二主的亲身体会,理解冯氏的苦衷,不像欧阳修只要说现成话那么方便。其实,欧阳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为皇,当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与宰相韩琦赞成,天章阁侍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反对,结果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都被贬黜,而赞同欧阳修意见的蒋之奇被他推荐为御史,被众人目为奸邪。欧阳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风不正派。蒋之奇为了摆脱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对欧阳修进行查办。欧阳修闭门接受审查,因得到故宫臣孙思恭的辨释,蒋之奇等被黜逐,欧阳修也力求辞职,降任亳州知州。这一事件说明欧阳修并不那么光明正大,也不见得有李氏那样的廉耻之心。引经据典迎合皇帝的心愿,贬斥持反对意见的人,早已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蒋之奇的行为说明此人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但因为赞同自己的意见,就加以引荐提拔,显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当。受人污蔑后并没有像他要求别人那样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审查,以降职为台阶,看来事到临头就不像议论别人那么轻而易举了。《宋史·欧阳修传》说他“数被汗衅”,但他的反应至多只是要求退职,说明他从来就没有李氏断臂的勇气。有人喝着参汤作发扬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报告,带着浩荡的豪华车队去访贫问苦,儿子拿了绿卡后再提议限制出国,挪用公款后却要公教人员体谅国家的困难;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独立人格,入了外籍后来教导我们应如何爱国;大概都深得欧阳文忠公的真传,继承了假道学的传统。

我们先看看冯道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不但介绍了自己历来所担任的官职和所领受的爵阶,还详细介绍了妻子和儿子们受到的各种封赏,为此,冯道很满意,称自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冯道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这使人无法把他的经历和这种自我评价联系起来。清人王鸣盛称冯道“偏好自矜炫,又浪得美名,齿德位望兼优,反令后世笑骂不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旧五代史-冯道传》对冯道颇多溢美之词。《旧五代史》为宋朝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974)成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范质《五代通录》修撰。因而《旧五代史-冯道传》的编写必然深受范质的影响。范质曾与冯道在后周同殿为臣,相处甚笃。范质本人对冯道的评价很高,他曾说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范质如此赞誉冯道自有原因。范质本人也有历二朝、事二主的经历,他先在后周任宰相,后任北宋开国宰相。如果他对冯道有所臧否,恐其本人无以自处。正如南宋刘因的诗《冯道》:“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唐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大部分都为负面批评。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冯道传》时删除了大量非实质性的内容,并重新编写。欧阳修以春秋笔法批评了冯道:“(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欧阳修还对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进行了批评:“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司马光抱有与欧阳修类似的观点:“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均对冯道做了不同程度的批评。也有少数的看法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朝八姓,忍辱负重,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值得赞赏的行为。王安石曾说,“(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受王安石的影响,当时不少公卿大夫都表示同意王安石之言。清人王士禛在《五代诗话》中称:“王荆公(安石)雅爱(冯)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明代李贽认为, 冯道之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 (《焚书-卷五》)。细观冯道一生经历,冯道将接济苍生和保全自身结合在一起尚说的过去,若说他一心拯救黎民百姓却有失偏颇。现代颇流行翻案风,有不少文章正面评论冯道。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冯道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即“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这种说法,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把现代人的观点空降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难免会水土不服。“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生在乱世是一种不幸,没有人愿意选择乱世。国家剧变,祸乱骤起,是变节还是坚持,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我辈生在承平之世,很难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但历史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参照和范式。

冯道是唯一一位“十朝元老”,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乱世中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