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姓氏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3收藏

葛姓氏来历,第1张

  1 、“葛”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孟子.腾文公》载; 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后有葛氏。

 2、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葛”氏。又传说葛氏为“古葛天氏之裔”,或云在伏羲之前。

 3、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有啊

一、葛姓的由来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来看,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种渊源:

一是源于部落名。远古时期,中原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葛天氏等十五个部落。葛天氏的部落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东部一带。那里树林茂密,百鸟云集。葛天氏从鸟儿的鸣叫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共八曲,这是华夏最古老的音乐。相传葛天氏治世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是远古理想、淳朴之世。后代奉其为始祖,葛氏得姓由此而始。

资料来源:东汉应劭《风俗通》说:“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汉代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葛天氏”,“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上古帝王。关于葛天氏时代有两种说法:宋代《路史前纪禅通纪》称:在伏羲氏以前。《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纪》则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袭号应在伏羲之后,但年代相距又不会太远,当在神农氏之前。

又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载,葛天氏部落曾创造了“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第五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定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从其第四阕歌名“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葛天氏之乐”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缩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昔葛天騧离膉炕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

从文献看,葛天氏部落还是古人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说:“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元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新编二十六史》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辞源》谓“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史记司马相如传》记“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醇厚,是古人赞叹的理想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

综合分析,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或曰部族首领当无疑,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考古上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一万年前(距今一万年前之说,见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如此看来,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葛姓在我国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的确算“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那么,古葛天氏部落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根据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称:宁陵县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此地叫“葛”,葛天氏部族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

二是源于国名。大约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颛顼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临死时,欲将天下禅让给他,但伯益坚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阳,于是禹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朝。夏朝建立后,伯益的后人被封为伯爵,封地在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以北),为夏朝的诸侯国之一,葛国的国君被称为葛伯。商朝兴起后,葛国被商所灭,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奉葛伯为葛姓始祖。

资料来源:《姓考》说:“黄帝支庶,封于葛”。宋代郑憔所著《通志》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

《孟子·藤文公下》也曾提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其注则说:“葛,夏诸侯,嬴姓之国。”根据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

据史载,葛国在商代由伯爵降为子爵国,后被商汤所灭。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人)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音zi: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书经》中“仲虺(huī)之诰”曾提到的“葛伯仇饷”。《尚书》载的“葛伯仇饷,汤往征之。”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其后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郡望顿邱”的葛氏,世称“北葛”。

根据《风俗通》考黄帝后裔世系,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颛顼的儿子为女修,女修的儿子为皋陶(音yao ),皋陶的儿子为伯益,则伯益是颛顼的四世孙。据载,伯益名大费,娶姚氏女为妻。有说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顿丘,赐姓赢;有说因佐大禹有功被封为葛国国君,赐姓赢,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据考“顿丘”,为古地名,晋设顿丘郡,现为河南清丰县。亦说,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

三是源于外姓改来。据有关资料载亦有三种渊源:

一种是江南葛姓为洪姓改来说。此说主要是根据《姓氏考略》中的一段话:“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于是,有人就据这段话断定: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世称这一支为“南葛”。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以与源自颛顼的北方葛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转述葛振斌发来资料,网上其他资料亦有此说)

其实,对《姓氏考略》中的这段话,早就有人提出不同的理解:“汉洪■祖子浦庐”中的那个■符号,是“曏”字,(读xiang,从前的意思),因电脑字库中打不出此字,故以■代替。知道这个字的字义是“从前”的意思,那么“汉洪曏祖子浦庐”这句话,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庐,而是东晋时的葛洪在回忆祖宗时说的一段话,话中的“洪”字其实是葛洪自指,是说:我葛洪从前的祖宗葛浦庐。这样,所谓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就不是由洪姓所改,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有人说是由“葛文”分支出去的(语见)。

对此,我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第一,如果那个让封于弟弟的浦庐确姓洪,何来又有“一作葛庐”一说,有这个必要吗?第二,既然他姓洪,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样可以姓他的洪,有必要改姓葛吗?又不是犯了什么罪害怕追杀需要隐姓埋名。由此,据我看来,所谓葛姓系由洪姓改来的说法,多半是没有弄清“汉洪■祖子浦庐”那句话的真实字义,而望文生义的以为“汉洪■祖子浦庐”就是洪浦庐,以至于以讹传讹。当然,我这也是一说,不一定正确,还有待讨论。

第二种是由鲜卑族的贺葛氏改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将鲜卑族的贺葛氏,改为为汉姓葛氏。

第三种是成吉思汗后代一支改姓。据史籍和兴化《阳山葛氏宗谱》、《如皋冒氏家谱》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等记载,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传。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长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封为镇南王,开府扬州。元顺帝时,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世居苏州。后辗转迁兴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称冒七一,成为迁兴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为葛氏,称葛八一,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义,为第3世。葛思义生葛惟谦,为第4世。葛惟谦生葛文进,为第5世。葛文进生葛世威,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

资料来源光绪年间《上海葛氏家谱》(转载)

此外,也有葛姓改为他姓的。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县)的一支葛氏迁往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因为阳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为了与当地的葛氏相区别,便改称“诸葛”,即诸县之葛。据史书记载,三国时的诸葛亮“其先祖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诸葛亮生于阳都,十七岁时隐居南阳(今湖北襄樊市)。

诸葛是葛的后人

葛姓:葛姓有四个来源,其中除汉族洪姓和少数民族贺葛氏改为葛姓两种外,另外两种都来自宁陵。其一,以祖上名号“葛天氏”之“葛”为姓。《风俗通》:“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葛天氏为上古葛地<今河南宁陵县>葛天氏部族领袖,因创制“葛天氏之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和礼仪的始祖之一,后世子孙奉其名号为姓氏,尊葛天氏为葛姓始祖。其二,以三代诸侯国葛国国名为葛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姓氏考略》和《百家姓姓氏溯源》均载:“夏时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禹临死禅位与伯益,伯益谦而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封伯益子飞廉<一说大廉>于葛国为葛伯。商汤灭葛;其子孙兴灭国,以国为姓,奉葛伯飞廉为葛姓始祖。 葛伯:以国爵葛伯为姓氏,“葛”为国名,“伯”为爵名,葛国诸侯授三等爵位伯。《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葛伯氏,赢性,夏时诸侯,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均曰:“葛伯,夏诸侯,为商所灭,子孙因以为氏。”参见葛姓。 诸葛:祖上本葛姓,原住诸县,后迁阳都,人称诸县葛氏,简称诸葛。《通志·氏族略》:“葛伯之后居诸县,谓之诸葛。”《三国志·吴志·诸葛谨传》:“其先葛氏,为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徙居者为诸葛氏,因氏焉。”参见葛姓。

葛天氏,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相传有葛天氏之乐,由三人操牛尾而歌唱,共八曲。其发明“乐舞”,是编布织衣始祖。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基本介绍 本名 :葛天氏 所处时代 :远古时代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河南宁陵、长葛一带 主要成就 :发明“乐舞”;编布织衣始祖 陵寝 :商丘宁陵葛天氏陵 文献记载,文学研究,故里之争,许昌长葛说,商丘宁陵说,相关资料,现状,历史, 文献记载 《路史》的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宁陵县葛天氏陵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葛天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袭伏羲之号”的三皇时的“帝王”,又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陵是中国音乐之乡、歌舞之乡,音乐始祖葛天氏故里。 葛天氏 文学研究 《诗经·采葛》 诗中“絺”为细麻布,“绤”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著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线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农氏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葛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是有事实根据的。长葛民国十九年县志(在清●康熙36年何鼎任长葛知县时写上的县志后附牵至今)在山川一栏载有黄帝在具茨山(现始祖山)领七个部落首领共会长江流域部落首领,而在陉山迷路到襄城紫云山问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陉山并立,前者在北属新郑所辖,后者在南同禹县相邻属长葛(当时名为长社邑)管。而“石固岗河遗址”就位于陉山东脚下。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 根据记载和传说,亘古时期(7500年左右)的"葛天氏"其人之后(以'氏'号代表族共用)部落族称呼,始于东夷部三皇之一的伏羲氏时期(前期或者当时)。旧石器母系制过渡到新石器父系制社会,据《神话和传说》从今甘肃天水游牧母系氏族迁徙到今山东半岛曲阜(穷桑)一带,成为东夷部族最早的伏羲氏(初期的炎部落母系氏族)氏族部落。因为气候原因分离出一支系母系氏族风姓的葛天氏脱颖而出的葛天氏族群西迁到今宁陵县(最古老的葛地、《山海经》、《尚书》等说),在五帝时期归豫州管辖的葛地、葛天国、葛国(春秋战国称为葛乡、今天的石桥乡葛伯屯夏商周三代葛国都城遗址处,有葛天氏陵、葛国都城遗址是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带居住称‘葛’,葛天氏来到故葛地后被推举为中原(包括豫鲁苏皖冀晋陕鄂部分地区)联盟共主传说兴盛四世纪,后被阴康氏取代。 葛天氏乃远古联盟共主。据《吕氏春秋》、《路史》、《帝王世纪》、《五礼通考》、《河南志》、《河南通史》、《宁陵县县志》、《宁陵县通史》由多名史学家论葛天氏发表(李玉洁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人文院院长等),等记载说法,葛天氏初为东夷伏羲氏部落联盟十五部族之一的葛天氏部族首领(本部族酋长),后袭伏羲氏之号为伏羲世系之帝王。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称帝以氏也”。史称葛天氏号葛天氏为”以葛土德教化子民称王,建都于葛(今宁陵西北),葛天氏寿终为‘薨’(hōng)(公侯卒也,王者薨之言奄也)。当洪荒之时,葛天氏率其葛天氏部族联盟部族创建葛天穹庐(今建房)是作广乐、制葛布、葛衣、定礼制,开物成化,造化颛蒙,其治世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不言而自行"开中华最初文治道德和谐之盛世。及其乐也,领舞者头饰牛角,手操牛尾,身挎扴(jiá)鼓,歌舞阙围观者敲击柎(fū)缶(fǒu)踏步和唱:据专家考证‘葛天氏之乐’又称‘广乐’乃以音乐、歌舞、戏剧、诗歌、建筑、纺织之源头,葛天氏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又是葛姓、葛伯姓、诸葛姓(西汉后期由葛姓分出诸葛复姓)、权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盖姓(部分支系五帝分出)、徐姓(部分之系夏初分出)始祖。《风俗通义》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抱朴子外篇》自序:“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也,”谓其先葛天氏盖古有天下者,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路史●禅通纪》:“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后有葛氏、权氏”。葛天氏部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进入了国家制社会。 葛天氏号作为氏族共有称呼延至颛顼帝,豫州古葛地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现在个别说法是赢姓之葛是错误的说法),舜帝时被封为赢姓之国管辖的葛国区域包括:五帝时期的葛国北至陶丘(今山东定陶)鸣条(今河南封丘)敦丘(今河南清丰);南至厉丘(今河南鹿邑)、戈(今河南太康);西管鄩(xún)(今河南巩义);东辖芒砀(今安徽砀山河南永城)。 大禹时期,佐部落联盟主者大费公(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有心让其继位,其伯益公不受隐退(今登封东南箕山),大禹随封伯益公长子大廉为异姓伯爵诸侯葛伯王,管辖葛国。因伯益不愿继承大禹之位,大禹之子启随即继位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因而启帝破坏了禅让制度,故而引起了东夷部族联合反对,以有扈氏为首之乱十年前后失败,启帝迁怒大廉而削去其伯爵位并发配至箕山(今山东省巨野县西北),大廉后来被杀;大廉之弟若木罚封徐伯(今徐州东南)建徐国;夏启复封大费之弟无用(柏翳)公之长子源为葛伯,属于第二任葛伯葛国王;至夏朝末年,第十六世系葛伯王(名回)者不祭祀(《史记》记载),商族崛起后商汤以此为由惩罚葛国,实际是推翻夏王朝的理由,厉烁弟名回(葛伯王)被杀,部分子孙迁徙敦丘(今河南清丰一带),夏朝经历了十六世系葛国国王葛伯。商朝建立后第一任葛伯王名是叫悫(què)经历了商朝六百年二十四世系葛国葛伯王。周朝崛起姬发建立西周在公元前(1047年)西周时诸侯葛伯国王首任葛伯名方公,经历到春秋后期成为望族,故而才有“葛氏源自梁国出,晋朝顿丘葛姓望”之说。 据传说,大费(伯益)有十七个儿子分出十五个姓氏;无用有十三个儿子,分出十个姓氏;大费长子大廉有九子,分出五个姓氏等。传说,葛天氏有四十二世系,约两千多年(旧时约50---60年为一世系);葛天氏部族从母系社会中后期到父系社会时期进入了完全的奴隶制度社会,实际就是到了夏启建立夏朝时期,葛天氏后裔又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七十七位葛伯,六十二世系),至春秋末年最后一位葛伯王葛乙(公元前557年失国)总计三千六百多年,计一百零四世系。从公元前557年至今又有两千五百六十多年,八十六世系上下(以三十年为一世系),总计将近六千二百年,共一百九十世系上下。公元前五百五十七年葛国被鲁国、宋国所灭,葛国子孙分葛天氏、葛氏、葛伯氏、诸葛氏、部分权氏、部分盖氏、部分徐氏、部分黄氏、部分赵氏、部分江氏等,散居全国各地及海外多地。 《葛天氏世袭历代葛天氏号》内容为宁陵县葛氏后裔葛赞栋三十多年努力,根据宋版《葛氏族谱》、参阅各地图书馆史料和各地珍藏《葛氏族谱》、《葛氏家谱》、《葛氏宗谱》、《葛氏家乘》以及走访各地葛氏后裔之老人和热心葛氏繁衍者整理所编。 故里之争 关于葛天氏故里争议长葛说,根据《长葛县志》清朝康熙36年版何鼎任知县(县长)何鼎说:“葛天氏的故址在长葛”从那以后长葛县的每个年代至今多版都延用此说法。所有专家学者可以查看康熙36年之前《长葛县志》和国家所有历史和地方志记载没有说葛天氏故里在长葛的论断和记载。 许昌长葛说 河南长葛市是葛天氏故里,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史记记载,长葛为“葛天氏之墟”。1978年发现、发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葛“石固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发现有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直接叠压,其中斐李岗文化遗存丰富,属于典型的斐李岗文化遗址。年代距今约七八千年以前,早于炎黄时代而晚于伏羲之世,大体上与葛天氏时代相当。发掘出斐李岗文化房基3座,灰坑189个,墓葬69座。出土文物44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出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孔骨笛,直接明证了长葛为“葛天氏之墟”、“葛天氏故址”。2014年,在长葛市坡胡镇海子李村发现了一通断碑,该断碑没有碑帽,长约130cm,宽60cm,此碑名为《重记葛天老祖圣殿》,碑文如下:自夏商周设老祖祠以祀先祖,宣葛天老祖德裔。昔葛,川地,邑氏族于川东,望平纪纲。民三伏于川,久居川泉,川绕重葛,水虫尽跃。怀德于八阙,舞平唱足。葛麻为羞,腾依敝掩,养息纪民。黄帝传尧舜至禹,设老祖地,以戴民敬念。逢葛开,以礼祀,诸侯王皆从。自文帝三月初六大祀,其十里,文武徒行,以示诚德,曰长葛邑民皆老祖之裔。大宋开宝元年(公元986年)花春记。此宋碑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长葛。 传说中的长葛葛天氏陵远眺 商丘宁陵说 2006年5月底,由国内著名历史学家组成的“葛天文化专家考察组”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洁的带领下,到宁陵考察葛天文化。他们实地考察了石桥乡葛伯屯村即葛国都城遗址,认真研读了相关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间传说,并通过研讨、论证,认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国故地在宁陵,宁陵也是“葛、葛伯、诸葛”三姓氏的发祥地。宁陵县石桥乡葛伯屯村村西有一个土堆,一个葛姓村民说这个地方就是葛国都城遗址。 宁陵县葛天氏陵 葛在宁陵有权威依据:一、《史记集解》:“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二、《汉书·地理志》:“宁陵葛曰‘康善’。”三、《后汉书·郡国志》:“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四、《水经注》:“汴水又东经宁陵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汴水又东经葛城北,故葛伯国也。”五、《四书五经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国宁陵县东北。”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宁陵,古葛国。”“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北十五里。”七、《一统志》:“葛在宁陵县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国。”八、《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九、《归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十、《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十一、《中国历代战争史》:“葛,今河南宁陵县。”十二、《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带外,它的很多属国也在河南。如许(今许昌)、斟灌(今濮阳)、葛(今宁陵)……”十三、《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史记正义》、《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县为南亳,即汤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说:“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曰‘西亳’,汤所迁也。”《归德府志》和《商丘县志》说:“在谷熟镇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亳》一文对葛、亳之地考辨最详: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两汉薄县和今曹县,“皇甫谧、司马彪、杜预、郦道元均以宁陵县之葛乡为葛伯国。谧且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为之耕’以证汤之所都当为谷熟之南亳。”长葛学者张佐军在《长葛之名琐谈》一文中,驳斥清代长葛知县何鼎所谓“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泽,故名曰长葛”是“不考证历史的妄说”,长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说不攻自破。同样,其他地方也是既无史志书证,又无考古物证。 相关资料 原始社会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 宁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古时期,宁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其拉丁学名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红,荚果线形。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纺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中华民族在距今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尚无农业,人们只是靠采集野果、植物块根及渔猎为生。至葛天氏时方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新石器时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养生息。对“葛天氏”,汉朝高诱《吕氏春秋·训解》说“三皇时君号也”,《中国人名大辞典》解释为“上古帝王”,《辞源》注释“传说中远古帝号,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号、帝王、帝号”,葛天氏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领当无疑义。《帝王世纪》谓“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袭伏羲之号”,其时代应在伏羲之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推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综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君主,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属新石器时代之初,距今约一万年前。 当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葛天氏发现、总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传授、推广用葛纺织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纟谷”,纹理细的葛布称“纟希”。又用葛布缝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说文解字》曰:“葛,纟希纟谷。”《本草纲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纟希纟谷”。《诗经》中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的诗句。《论语·乡党》有“当暑,袗纟希纟谷”的圣语。为使天、地、人和谐相处,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 葛天氏开创了原始的和谐社会,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时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自谓“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的词句;《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当为原始共产社会。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 现状 2007年4月,在中国宁陵葛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协会、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洛阳社会科学联合社、山东理工大学、商丘师范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历史、文学等权威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后得出结论: 葛天氏是华夏音乐、舞蹈的始祖,宁陵是音乐歌舞之乡,葛天氏时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谐社会形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宁陵县上古时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宁陵为葛、权、葛伯、诸葛四姓发源地。这些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遗址等史迹遗存后呼吁:要加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历史 远古的狂欢: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乐》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内容有八个部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其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故《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对《葛天氏之乐》,诸多典籍均有记载,以《吕氏春秋》记述最详。《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秦始皇焚书前,当时可据古籍很多;再者,吕不韦曾悬书城门,“改一字,赏百金”,时人普遍接受,故此书可信可传。《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在记述“陶唐氏歌舞”时云:“陶唐氏之时,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陶唐氏和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还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1、出自嬴姓

是黄帝后裔,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载,夏时,黄帝之支庶封于葛,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以部落名作姓氏

据《风俗通》所载,远古时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省长葛一带),其子孙后代称为葛姓。

3、出自洪姓改葛而来

据《姓氏考略》所载,汉时蒲庐,一作葛庐,乃洪曩祖之子,起兵佐汉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向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姓所出。

宗族特征:

1、葛姓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姓,最少要早六七百年。

2、我国有南方和北方两支不同宗的葛姓。江南葛姓是东汉初年由洪姓分出来的,北方葛姓是传由葛伯之后,因此说南北两支葛姓应该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来源: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历史: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葛,读音Gě,古达切,入,从艸,曷声。

葛是最为古老的姓氏。在《风俗通》记载:“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氏”是上古母系社会产生的。远在黄帝、炎帝以前的远古氏族集团时代,就有了姓氏。那时是母系社会,母为姓,父为氏。伏羲与女娲本是兄妹,可又做了夫妻,还有妹继兄位之说。所以那个时代,也可能是在母系向父系转化的过程中。相传葛天氏也是那个时代与神农氏、有巢氏等齐名的氏族部落,一说是部落首领或帝王。

既称之为“氏”,氏族部落已形成矣。葛天氏就是那个氏族部落或是部落的首领。《新编二十六史》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可见当年,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牧;神农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在他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自谓“葛天氏之民”。

葛天氏是个能歌善舞部落。《葛天氏歌》,或称《牛尾歌》,“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缘》,八曰《总禽兽之极》。”史册《吕氏春秋.古乐篇》、新典《词海》等书,都记述了葛氏先民歌舞的情形。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阙”,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

葛天氏之后,大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以前,曾有一个独霸一方的“葛国”,即葛伯国。《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反过来,就是“葛与汤主邻”。陈昌远、陈隆文在《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汤始居亳"之历史地理考察》曰:“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与‘汤始征,自葛’的历史记载相符。”《姓考》:“黄帝支庶,封于葛。”《通志》载:“葛氏:伯爵,嬴姓。夏时诸侯。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即其地也。子孙氏焉。”葛国的遗址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葛伯屯。此地以“葛伯之乐”闻名于商、周,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

夏属葛国是被商汤所灭。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书经》中“仲虺(huī)之诰”曾提到的“葛伯仇饷”。《尚书》载的“葛伯仇饷,汤往征之。”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其后便有《通志氏族略》所载的“夏诸侯有葛伯,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郡望顿邱”的葛氏,世称“北葛”。

南方的葛姓,来源与北方不同,据《姓氏考略》:“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由此可见,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由“葛文”分支出去的。世称这一支为“南葛”。

山西阳泉河底支23世力泉撰

建档日期:二○○四年四月五日

更新日期:二○○五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三下午8时57分

附:远古氏族集团

旧石器时代__史前时代

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氏,钜灵氏,句疆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狃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浑沌氏,东户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籧氏,豨韦氏,有巢氏,遂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黄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轩辕氏,赫苏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诵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无怀氏据路史前纪第一卷至第九卷。其中狃丑改巨神氏,柏(白改百)皇氏。太昊氏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

(一)有巢氏构木为巢:相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有巢氏为使民众免受野兽侵袭,乃发明构木为巢,使民居于树上。

(二)燧人氏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类茹毛饮血,食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燧人氏乃利用钻木发明人工取火,教民熟食。

(三)伏羲氏教人渔牧:伏羲一作宓羲、庖牺、伏戏,又称牺皇、羲皇,系神话中人类之始祖,传人类由他与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发明网罟捕鱼,教民驯养家畜家禽,使人类进入畜牧社会。《周易》所载之八卦据云亦出于伏羲之制作。

(四)神农氏授民耕作:神农氏乃传说中农业与医药之发明者。相传远古人民原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于是人民遂懂得耕作和播种五谷。此外,神农氏又尝百草,识别药物,教人治病。人类从此由畜牧社会跨入农耕社会。

(五)葛天氏教民自治:《新编二十六史》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俗称熙熙自治也。”在他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曾自谓“葛天氏之民”。

朝代:旧石器时代---史前时代

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三皇一),伏羲氏(三皇二),炎帝(三皇三)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您是葛姓家族的一员,家谱显示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益都县的喜鹊窝迁移到江苏泗阳的。

山东益都县在现在的山东省青州市,而喜鹊窝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村庄或地区。不过,我无法确定喜鹊窝的确切位置或这个地方是否还存在。

另外,江苏泗阳是现在江苏省宿迁市的一个县,位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也是现在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因此,可以认为您的祖先是从山东迁移到江苏泗阳的,但具体迁移路线和时间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家族历史才能确定。

葛姓氏来历

  1 、“葛”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长葛县,《孟子.腾文公》载; 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后有...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的范本下一篇:石姓氏的由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