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看见自己、深度疗愈内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深度看见自己、深度疗愈内心,第1张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深度看见》

周末抽空翻看之前买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发现还是很难坚持看下去。如你所知,这本书内容太悲惨了,且是基于作者林奕含的真实经历创作出来的。据说小说出版后,作者就自杀了。我也曾看过林奕含生前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报道,她神情内敛、略显紧张羞愧,她说,“我的精神科医生说我是经历过精神核爆的人。”我想,她的经历固然很悲惨,但她也太相信精神科医生的话了吧,也许她觉得一旦经历所谓的“精神核爆”,人就完全没办法活下去,只能选择自我了断。

前段时间有幸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史德奈·罗森撰写的《深度看见》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的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催眠治疗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神奇治愈各种各样心理疾患或精神疾患的故事。

书中开篇第一个名为“邪恶的愉悦”的故事就跟林奕含的经历有些类似。一位30多岁的女性来找艾瑞克森诊疗,她提到自己噩梦般的人生经历,从6岁到17岁期间被父亲反复侵犯,一星期都要好几次,每次她都怕极了,经常恐惧得无法动弹,并为此觉得自己很肮脏、很低劣、很放荡,内心深感羞耻、无助和自我厌弃。长大后她试图通过考取高学历来悦纳自己,发现完全无用;成年后她跟一个又一个男人鬼混,但每次做爱对于她来说就像小时候噩梦重演一样极度惊恐,她太害怕男人那玩意了。

听完这位女性讲述的人生悲剧故事,艾瑞克森深感同情地说,“你是经历过精神核爆炸的人,我非常同情你,你的命运很悲惨,巴拉巴拉一大堆……”(当然我是在开玩笑)。

他真正说的是,“这确实是个悲哀的故事,但其中最悲哀的部分莫过于——你竟然这么愚蠢!”在那位女性吃惊的目光中,他接着说,“你告诉我,你害怕粗大坚硬的阴茎,这真是太蠢了,你天生就有阴道,但你对它的了解显然还没我多。阴道不仅能容纳下最大、最粗以及最坚挺的阴茎,而且,还能将它变成软弱无力的可怜虫。甚至,你的阴道可以在把对方变成可怜虫的同时,享受到一种邪恶的愉悦。”

神奇的是,就是这么短短几句话,瞬间点醒了那位深受噩梦般过往经历困扰的女性,她的表情呈现出奇妙的变化。大约一个月后她再次来见艾瑞克森,并迫不及待告诉他,“你是对的!我开始享受那种邪恶的愉悦了……现在,我准备继续去读博士,以后进入心理咨询领域工作。还有,我不想再和一群男人厮混了,我要好好等待,等待一个真正让我心动的男人,然后用心去谈恋爱。”

林奕含的故事与上述故事表面看来非常相似,但前者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后者的悲剧故事最终则反转成了美好乃至喜剧性的结尾。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我当然不是故意为难死者,每个人选择的人生命运也许都有着她自己不足为外人语的深深理由。我想说的是,我们当然改变不了过去,但任何时候我们内心都蕴含着改变内心态度、以及更重要的改变当下及未来命运的无穷潜力。而艾瑞克森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患者把这种被动受过去悲惨命运折磨的无意识深深宿命感与无助感,转化为主动驾驭当下自我命运的强大掌控感和坚韧行动力。

想想那位被父亲反复侵犯多年、吓坏了胆、非常自我鄙视、自我厌弃的女性,在艾瑞克森独一无二语言冲击与点醒下,她醒悟到自己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摆布的小姑娘,她不知不觉已成长为拥有强大潜力、完全能够掌控自我命运的成年人了。一旦彻悟到这一点,她立马精神觉醒,并开始在生活中实践、驾驭自我命运(首先表现在对性关系的主动掌控上),最终她非常轻松又神奇地走出了沉沦多年的心理阴影,活出了强大独立的崭新命运。

作为读者,我的体悟是,在此过程中其关键是一方面要懂得深度自我觉察与充分接纳,不自馁、自弃、自厌,也不自恋、自负、自大,而是全然接纳当下真实不完美的自己;在此基础上,睁大心灵的眼睛,发现及挖掘自身内在强大潜力,并勇于承担自我人生责任,勇敢前行,就会创造崭新命运。

《深度看见》书中讲述的诸多故事都是基于上述原则。而艾瑞克森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各种各样的患者学会接纳真实自我,努力挖掘及充分发挥自我内在潜力,勇敢承担自我人生责任;在强大潜力激发与责任担当双重动力下,就会水到渠成开创崭新人生。

《深度看见》书中提到一位每晚尿床的小男孩。艾瑞克森在治疗过程中,只字未提“尿床”的事,而是与小男孩认真讨论对方非常喜欢并擅长的棒球和射箭运动,艾瑞克森大赞这两项运动是了不起的科学,大赞小男孩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对肌肉的控制多么棒。没过几个星期,男孩就不再尿床了。他接收到了艾瑞克森给出的暗示——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去击球和射箭,那么控制膀胱的括约肌,定是小菜一碟。

还有一次某医院收治了一位长相甜美、但非常暴躁的小女孩,她经常趁人不备袭击护士、扒其衣服,破坏病房等,任何人都拿她没办法。当她又一次“病情发作”在病房大吵大闹、大搞破坏时,艾瑞克森急忙赶过去,一起加入她的破坏行列,他们共同把床垫肢解成数块,把窗玻璃砸的粉碎,甚至毁掉暖气管。干完这一切后,艾瑞克森向小女孩提议,“咱们抓紧时间再去破坏另一间病房!”小女孩欣然同意,当他们冲到走廊时,刚好迎面走来一个护士,还没等小女孩反应过来,艾瑞克森就一把上前把小护士的衣服扒了下来。小女孩当场都惊呆了,她盯着艾瑞克森说,“医生,你真是太疯狂了。”(当然,这一切都是艾瑞克森提前与医院设计的计谋)。经此一役,小女孩通过艾瑞克森“这面镜子”,第一次清醒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多么疯狂,慢慢的行为开始收敛,最终成长为一个责任担当并拥有正常理性情感的成年人。

还有一次在艾瑞克森授课的大学,他们班上一个学生不幸遭遇车祸,撞断了一条腿,从此成了一个瘸子。之前他是一位个性开朗大方、乐观向上的棒小伙,但瘸腿之后一蹶不振,变成了一个内向封闭,不爱跟人交往的独行侠。有一次艾瑞克森早上去教室给学生们上课,好巧不巧,一楼电梯口挤满了人,但电梯始终不见下来,包括那位瘸腿小伙在内的学生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电梯。此时艾瑞克森若无其事地跟那位瘸腿小伙说,“让他们这些正常人去继续等电梯吧,而我们两个瘸子干脆去爬楼。”(艾瑞克森17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一直是瘸子)。

等大家都来到三楼教室,开始按部就班正常上课。神奇的是,下课后那位瘸腿小伙很自然地开始跟大家一起聊天谈笑,从此他很快恢复了过去开朗乐观的天性。因为在艾瑞克森的无形示范下,这小伙第一次开心地学会接纳瘸腿的自己——既然教授都是瘸子,那么瘸子又有啥好丢人的呢,他只会为与教授同属“瘸子一族”而感到无形中骄傲自豪。

还有一次,艾瑞克森在某医院演讲时,偶然得知台下一位小护士打算自我了断,她没有亲人朋友,并已把心爱的首饰和衣服全部送人,还向医院递交了辞职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小护士将很快放弃生命。在小护士离职前几天,艾瑞克森找她谈了一次话,之后她就失踪了,大家都确信是艾瑞克森的谈话害死了这位姑娘。直到16年后,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电话,来电者正是当年那位小护士。原来当年那场谈话之后,小护士就走出医院大门,直接去了海军招募中心,申请加入海军护理队,后来又与一位军官相恋结婚,生了5个孩子,并在军队医院工作至今。

而16年前艾瑞克森到底跟小护士谈了什么呢?他一句规劝或宽慰的话都没说,只是绘声绘色向她描述了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和海滩美景。无形中他的话语唤醒及点燃了小护士内在的生命激情;她决定不死了,要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体验与享受生命中无处无在的爱与美景。

《深度看见》这本书中全部故事虽然表面看来各有千秋,但其精神内核都传递出艾瑞克森强烈独特的心理治疗理念与人生信念——那就是他始终坚信,任何时候我们每个人内心有蕴藏着解决自我人生问题、开拓崭新人生道路的无穷潜力。有时我们或囿于过往痛苦人生经历,或囿于内心重重自我设限、自我厌弃的观念想法等,或缺乏承担自我人生责任的勇气和力量等,从而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但只要我们立足此时此刻,与过去和解、去原生家庭和解、与自我内心和解,一方面深度看见内心、敞开心扉接纳真实自己,另一方面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勇敢承担自我人生责任,认真生活工作,我们就会水到渠成创造崭新人生。

在具体实践方面,则要像艾瑞克森学习。他17岁患有小儿麻痹导致全身瘫痪,奇迹般康复后,拖着一条瘸腿坚强活下去,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在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他通过一生实践深深体悟到,即使内外在束缚再多、过往再糟糕、内心再痛苦、外在环境再艰难,我们总有可以着手改善或采取行动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建基于当下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乐观坚韧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希望所在,更是我们的人生责任所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记中写道作者曾试图自杀时,被医生灌服活性炭抢救,然后不由自主拉得到处都是。她说不想为了活着而丧失自尊。作为读者给我的感受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尊严、有价值、有希望地活着,但自尊、价值、希望这些东西不能依赖于老天爷或他人恩赐,不能依赖于一出生就口含金汤勺,“无病无灾到公卿”,而是最根本还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去努力创造、去努力开拓。自杀本质上也是杀人,它并不能让人获得自尊。而真正自尊自爱的活法是,勇敢背负过往、内心与外在各种挣扎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宿命为掌控、变退缩为行动,认真努力活下去,在人生持续前行自然进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慢慢看开、慢慢放下、慢慢化解、慢慢活出连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崭新生命境界!

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催眠了自己,找到了生命

艾瑞克森:

人们是OK的;

每个人都会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

人们已经拥有成功快乐的一切资源;

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1919年,在美国一个农场,一场凶猛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袭击了一个17岁少年,令他全身陷入瘫痪,除说话和眼动外不能做任何事情。

男孩的妈妈请来了三个医生,他们都对她说,没有指望了,你的儿子活不到明天了。

他们这样对妈妈说,这太残忍了,这个男孩对自己说,他一定不能让医生们的断言实现。

于是,第二天医生们到来时,他不仅活着,而且精神更好了。他们对此感到惊讶,但他们接着又对男孩的妈妈做了一个残忍的断言:你的儿子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生瘫痪。

同样,这个男孩决心不让医生们的这个可怕断言实现,他又成功了。过了数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这个男孩的名字叫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后来成为催眠治疗大师,可以说是这一神秘领域的无可争议的No1,也被认为是短程策略心理治疗的鼻祖。

潜意识给了他答案

艾瑞克森17岁开始的康复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得以实现的呢?

首先是,他第一次深刻地领会了什么叫暗示。

暗示是催眠中的一个重要术语,通常意义上,催眠师会通过暗示来影响个案接受自己的诱导。

什么叫暗示呢?埃里克森回忆说,三个医生断言他活不到明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暗示。假若埃里克森接受了这个暗示,真的相信自己活不到明天,那就可以说,三个医生对他成功实现了催眠。

尽管当时还不是什么催眠大师,但埃里克森清晰地知道,这是三个医生不经意中想将他们的意志加在他身上,他决心挑战这个暗示,而他成功了。接着,医生们又发出第二个暗示——你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一样决心挑战这个暗示。他又成功了,与第一个挑战相比,这一挑战历程更艰难,而其中的细节也更为引人入胜。

艾瑞克森的妻子伊丽莎白说,艾瑞克森感染脊髓灰质炎后,他的妈妈和一名护士悉心照料他,而这名护士还发展一种办法,采用了一连串的热敷、按摩和移动瘫痪的四肢刺激艾瑞克森的身体。

但更重要也更激动人心的是艾瑞克森的独自探索。尽管不断遭受命运的一系列打击,但艾瑞克森对他内在的力量一直保持着全然的信任。他深深地相信,意识层面的他并不知道该怎样康复,而他的潜意识深处会知道,所以他令自己的头脑和身体放松下来,而向着潜意识深处说,我有一个想站起来的目标,请你帮我一个忙,请你指引我该怎么办。

潜意识果真给了他答案。在全然放松状态下,他的心中映现出一幅画面:他儿时摘苹果的一个画面。

这个画面是真实的画面,他儿时的确曾这样摘过苹果,当时他非常快乐非常享受。

这一画面无比生动,细致入微,他的手缓缓地伸向苹果树上的苹果,似乎被分解成了一系列的细小的动作,而他只是全然放松又非常专注的情形下去体验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手和身体的移动。

这个摘苹果的画面不断在他心中影响,而他则不断去体验每一个细小动作中手和身体移动的感受。

几个星期后,这一画面中牵扯到的肌肉恢复了轻度的行动能力,它们可以做这一画面中的动作了!

接下来,他不断重复这一工作,每当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康复目标时,他都将自己交给潜意识,请潜意识帮自己一个忙,而潜意识也总是不断映现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它们可能是类似摘苹果这样的一个画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者是其他,但都能指引他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只须积极地听从潜意识的指引。

斯蒂芬·吉利根博士是艾瑞克森的得意弟子,吉利根说,在这一康复过程中,艾瑞克森深深地懂得,意识或头脑中没有答案,如果他问头脑“我该怎么办”,那么他是找不到答案的,但每当他问自己更深的内在的潜意识时,潜意识总能告诉他答案。

这一整个自我康复过程,是一个深深的自我催眠过程,它的威力以及其中的丰富体验,后来成为艾瑞克森发展自己的催眠治疗办法取之不尽的资源。

艾瑞克森17岁开始的脊髓灰质炎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不过,对艾瑞克森而言,类似这样的传奇也未免太多了一些。

他患有色盲、音盲、阅读障碍……

艾瑞克森是色盲,他的视觉只能对紫色有感觉。他还是一个罕见的音盲,听不到音调的变化,没有办法欣赏正常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

他有严重的阅读障碍,到了16岁时才发现,字典是从A排到Z的。小时候同学给他起了绰号“字典”,因他常常数个小时就是在看字典,同学以为他喜欢看字典,却不知道他不过是在找一个字,因不知道字典的排序,他每次都是从第一页开始,逐个字逐个字地找。

好像是,相比正常人,他与世界沟通的许多通道都被关闭了。但是,他从未抱怨过命运,并反而因此打开了正常人所没有的一些通道。

既然只对紫色敏感,那么他就坦然享受一个“紫色主义者”的生活,穿紫色衣服,用紫色杯子,在紫色的办公室里工作,在紫色的家中居住……

6岁时,他走过一个教堂,教堂里很多人在进行合唱练习。因是音盲,他听不到他们合唱的音乐,他只是纳闷,这一群人发出这么奇怪的声音,为什么却那么快乐?他看着看着,找到了一个答案,哦,他们在一起呼吸,呼吸的节奏是一致的,所以这么快乐。

于是,从6岁起,别人给他讲话,他就和别人一起呼吸。譬如老师讲课,他不去听老师讲什么,而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呼吸,老师看着他,他就点头,发出“嘣嘣”的声音,这声音是踩着老师呼吸的节奏而发出的。别人都无法理解他到底在做什么,但有一个人和自己呼吸的节奏一致,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和谐。

这种节奏感成了艾瑞克森催眠的重要基础。学催眠时,老师教我们去和个案的呼吸保持同节奏的呼吸,我们要花很大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埃里克森从6岁起就可以很自然地做到这一点了。

甚至阅读障碍也帮助了艾瑞克森。16岁时的那个冬天,一天中午很冷,他待在地下室里用字典查一个字,突然间,仿佛一道白光照亮了整个地下室,艾瑞克森刹那间明白,原来字典是按照字母从A到Z排序的。那一刻,他深深地感谢内在的自己,把这个讯息留这么久才让他发现,因为这让他对英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无数次的逐字查询的路上,学了更多。

许多正常人所拥有的与世界沟通的渠道,在艾瑞克森那里被命运无情地关闭了,但艾瑞克森反而因此打开了独特的通道。这些通道,本来正常人也有,只是,因为那些常见的通道太好使了,我们开始依赖它们,于是忽略了那些独特的通道,也是更为深邃、更富有价值的通道——与潜意识沟通的通道。

相比起艾瑞克森来,一般人拥有的命运的馈赠要多很多,然而,或许是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反而喜欢抱怨,为什么我拥有的还不够多呢?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呢?

艾瑞克森恰恰相反,他对他所拥有的一切总是心存感激,他永远是在享受已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欠缺上。

艾瑞克森70岁以后,只能坐在轮椅上。有天晚上,吉利根去厨房里见艾瑞克森太太,看到埃里克森也在厨房,他穿着紫色的运动装,在切晚餐用的菜,非常投入,并对吉利根说:“我正在运动。”

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跟随了艾瑞克森一辈子,他有过数次严重的复发,因为不断萎缩的肌肉,他本来可怜的视力和听力也不断在减损。尽管他传奇般地站了起来,但他右半边身体的肌肉几乎彻底失去了力量,他只能靠着少许的肋间肌和横膈膜呼吸。此外,他还患有痛风和轻微的肺气肿。

当他70多岁时,早晨是身体最疼痛的时候,通常他要花数小时来进行疼痛管理,要做很大的努力才能穿好衣服和刮胡子,但即便如此,他也保持着坦然的乐观。1974年的一天,他对萨德说:“今天凌晨4点,我觉得我可能会死掉,中午的时候,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从中午一直高兴到现在。”

艾瑞克森1980年过世,他的太太总结说:“他活到79岁,比他自己预期的久得多,直到过世前一周,他还是过着积极不懈的生活。”

他从不和个案的症状对抗

他也将这种风格带到了其他地方,譬如在治疗中,他不会将时间浪费在个案有什么欠缺上,而是着力于个案已拥有的资源。

这种风格很早就展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小时候,在他家的农场,有时马会跑到外面,工人们要花很大力气将它们拉回来,因为马的力气很大,所以通常得几个大人一起拉一匹马才行。但幼小的艾瑞克森一个人就将一匹马拉回马橱。他发现,马这时的“逆反”心理很重,人们拉它向西走,它就会努力向东走,那么,何不将它朝东拉呢,这样它会自动向西走。果不其然,当小艾瑞克森将马朝马橱相反的方向拉时,马反而努力向马橱退,这时只需要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令它们回到马橱了。

可以将个案的所谓症状理解为这个故事中的马,一些治疗师可能会教育马朝马橱走,而艾瑞克森却会跟着马一起走,甚至还将它朝它想走的方向上推一把。

一次,艾瑞克森去治疗一个有被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瑞克森进入病房时,他正在窗户上钉钉子,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防止敌人攻击他。艾瑞克森和他一起钉钉子,而且比他还认真。钉子钉好后,艾瑞克森建议把地板中的缝隙也缝起来,那样敌人就彻底没机会了。接着,艾瑞克森建议他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一起加强医院的防范工作,不断扩大他的安全范围。这个患者一一接纳,随着这个工作的不断进展,他的防备范围——这同时也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而他也逐渐从与世隔绝的孤独中走出来。

这是艾瑞克森的治疗风格,他从来不和个案的症状对抗,或攻击个案的逻辑。

很多人都将自己的一些“问题”视为敌人,试图消灭它,但艾瑞克森反而会建议他们接纳“问题”,同时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舞。一个有烟瘾的人想戒烟时,会将吸烟视为丑陋的敌人,而艾瑞克森会在催眠中让他以很慢的速度重演吸烟的动作,只是手里没有烟而已,但要很优雅地去做这个动作。

对此,吉利根形容说,这是中国书法的寓意,你要很有力地去表达,力透纸张,但同时又不会破坏纸张。这也像是弹钢琴,你可以猛敲键盘,但当你是带着优雅去敲时,出来的就是一首曲子,而不是噪音了。

当个案学会优雅的表达自己任何意愿时,这个意愿背后藏着的力量就被人性化了,而所谓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优雅也罢,对“马”的信任或诱导也罢,这些都是外在的形式,而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核心是,对潜意识的信任。

潜意识,请你教我

吉利根开始跟艾瑞克森学催眠时,NLP(中文名是“神经语言学程序”)正在兴起,NLP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你可以模仿任何人”,而吉利根的偶像人物自然是自己传奇的老师,他去问艾瑞克森:“你工作时有没有很多景象?”

埃里克森回答说:“没有!”

“你有没有很多内在对话?”

“没有!”

“有很多身体的触觉吗?”

“没有!”

这段问答让吉利根陷入了绝望,他回忆说,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航海家,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不知道还有什么路可以走,但他继续问:“那你到底有什么?”

艾瑞克森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怎样进入催眠,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进入催眠。我只知道,我有一个潜意识,你有一个潜意识,我们在同一个房间一起相处,所以,催眠是必然的。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我很好奇,但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但这很有效。”

后来,吉利根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我们通常处于一个找答案的状态,结果肌肉产生了压力,这就是所谓的紧张。但当我们全然信任潜意识,信任内在的灵性时,我们的身体会放松下来,这时,我们就穿越了由肌肉所组成的身体,而进入了“内在的身体”,或者说“内在的灵性的空间”,而答案会自然从这个空间升起,我们只须对此保持有好奇就可以了。

在做催眠前和催眠中,催眠师都会对个案说“放松”,目的就是让个案的肌肉松弛下来,从而可以从“肌肉的身体”中脱离出来。或许很少有人达到过彻底的放松,而艾瑞克森却在可怕的脊髓灰质炎学到了这一点。

被脊髓灰质炎击垮的人数不胜数,或许,多数人之所以被击垮,是因为将能量放在了“我不想……我不要……”上,他们抗拒自己患有这一疾病的事实,而艾瑞克森尽管拒绝接受医生们的可怕断言,但他却从未和这一不幸较劲。这样一来,不仅他可以将生命能量放在了自己能做什么上,他还从这一可怕的不幸中获取了资源——他穿越了“肌肉的身体”而深深地认识了自己“内在的身体”。

需要说的是,这一“内在的身体”并不受自己支配,我们面对它时,重要的是信任,而不是指手画脚。摘苹果的那个疗愈性的画面,艾瑞克森没有期待这一画面的出现,它是自然出现的,是艾瑞克森的内在灵性——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内在灵性自然流动的结果。

吉利根说,这是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最好的东西: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试着放松下来,对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说,请你教我。

o 人们是OK的;

o 每个人都会在当下做出最好的选择;

o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的动机;

o 人们已经拥有成功快乐的一切资源;

o 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催眠术:原理、方法与应用》,作者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249万字。

作者将此书定位为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或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以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为26章,其主题分别是:催眠术在西方的发展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催眠术是什么、门类和术语,催眠的神奇现象,催眠的程序、影响因素与催眠冲突,催眠感受性的其他测试方法,催眠诱导技术、深化技术、暗示技术、探测与唤醒技术,催眠的基本技术,年龄回溯技术,团体催眠技术,自我催眠技术 , 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理论与方法,催眠术的应用领域、临床应用,催眠的传统研究方法,催眠的体验分析技术及变式,一个催眠研究案例,催眠师的素质要求、职业操守。

1

催眠术在西方的发展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神秘阶段、科学探索阶段、现代应用阶段。

从18世纪梅斯迈的神秘磁气说,到19世纪布雷德视神经疲劳的生理说和夏柯的神经病理说,再到利比奥特和伯恩汉姆的心理暗示说,都是把催眠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所以后来人们把从19世纪开始的催眠术历史称作科学时代的催眠术。

一战期间,催眠术在欧洲各国十分盛行。催眠术还成了开启潜意识门户的金钥匙,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弗洛伊德对催眠术缺乏自信且认为暗示治疗有风险。因其心理分析的盛行,催眠治疗几乎销声匿迹。直到1943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克拉克·霍尔出版其著作《催眠与受暗示性》,才重新引起了学术界对催眠研究的兴趣。

二战后,催眠热重新兴起。催眠术进入了现代应用阶段。美国治疗师戴夫·爱尔曼的《催眠治疗》一书,被称为催眠圣经。而当代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催眠大师是美国的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1901—1980)。他被尊称为现代催眠治疗之你,他提出“随意式催眠”的概念,不拘地点、不拘形式,经常在普通的清醒对话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来访者产生改变。艾瑞克森强调受术者是催眠治疗的主体,这与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的“来访者中心”理念不谋而合。

20世纪70年代,神经语言程式学两位创始人葛瑞德和班德勒基于艾瑞克森的沟通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的语言技巧以及弗里兹·珀尔斯的完形疗法,发展出了NLP快速心理治疗模型。

艾瑞克森的“随意式催眠”、艾斯塔布鲁克斯的“权威式催眠”、爱尔曼的“快速催眠”,构成了当代临床催眠的三大派别。

2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催眠状态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注意范围缩小使意识变得狭窄,对周边事物的辨别能力下降,从而不加抵制地接受自己或他人给予的心理暗示。

根据催眠理念和经常采用的方法,可将催眠师分为几个门派:放松催眠派、操作催眠派、间接催眠派、自我催眠派、实验催眠派、临床催眠派。

催眠的重要术语:意识变异状态、暗示、受暗示性、体验性专注、意动反应(念动反应)、解离。

催眠的神奇现象:退行作用(年龄回溯)、催眠后暗示、催眠幻觉、感知觉的改变、情欲的改变、催眠后遗忘、催眠梦、催眠秀、精神传感、前世回溯等。

催眠冲突的表现:拒绝催眠、诱导失败、催眠中退回、催眠副作用等。

3

催眠术的实施大体要经历准备、诱导、利用、结束四个阶段。

具体说来,整个催眠流程可分解为九个步骤:1简短自我介绍,表达助人善意,取得来访者信任。→ 2通过术前询问,确定来访者问题是否属于催眠的适用范围。→  3简短介绍催眠,消除受术者对催眠的疑虑、恐惧及过高期望,增强信心。→ 4通过催眠感受性测试,了解受术者对催眠暗示的敏感程度。→ 5采用各种诱导技术,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 6通过催眠加深技术,使受术者进入干预所需要的催眠状态。→ 7结合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技术对受术者进行心理干预。→ 8采用催眠唤醒技术,使受术者恢复到正常意识状态。→ 9对催眠中的现象做简单解释,提醒受术者回去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催眠师与被催眠者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催眠术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心理咨询一样,关系比技巧更重要,只有融洽的心理氛围才能引出双方的感应关系

4

对催眠感受性进行测量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量表测试和临床测试。

量表测试主要针对催眠感受性亦称为催眠能力或催眠敏感性来进行测试。现在常用的标准化催眠感受性量表是斯坦福催眠敏感性量表、哈佛团体催眠敏感性量表。前者的特点是:能全面评估受术者由催眠所引起的感知觉和记忆改变的能力。测试时间大约需要1小时。后者的特点是:受术者自己评分,用于集体催眠。测试时间为70分钟左右。

量表测试项目中与挑战因素有关的是手臂固定、手指锁定、手臂僵硬、交流抑制;与意动因素有关的是头下垂、闭眼、手下沉、双手合掌;与认知因素有关的是幻觉、催眠后暗示、催眠后遗忘。

5

催眠爱好者可以采用一种更为简单易行的催眠感受性自我测试。

如,题1-闭上眼睛,想象一部你所看过的**,你可以清楚地描述你最喜爱的演员在里面的表演吗?  (A当然可以 B有点含糊 C办不到);题2-当你看到**或电视里的悲苦情节时,你会哭吗?

测试共分10题,每答一个A得10分,B得5分,C得0分。若得分55~100分:你的想象力丰富,信任他人并常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你是最适合做自我催眠的人,而且会从催眠中收获良多。

6

产生有效催眠诱导的准则:1-设法引起和保持受术者的专注。2-绕过和弱化受术者的意识过程,接近和发展受术者的无意识过程。3-尽可能采用美好积极的诱导语,如“小桥、流水、人家”比“枯藤、老树、昏鸦”要好。4-根据受术者的感知类型,采用不同的诱导语,如对视觉型的人更多采用有具体可视形象(具象)的诱导语;对于听觉型的人可采用描绘各种声音的词语,也可直接用音乐或自然声音来诱导;对于体觉型的人则主要用描绘动作或身体感觉的诱导语。5-避免使用引起受术者恐惧或不舒服的诱导语。

7

催眠师常用的诱导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有:①抚摸法:抚摸或按压受术者身体某些部位使其入静(对异性应改用离抚法)。②拍手法:让受术者闭眼默数催眠师拍了多少次手引导其注意力集中。③忆想法:让受术者闭眼回忆曾经达到过的高度放松状态。④倾听法:通过倾听钟表或节拍器等单调声音入静。⑤凝视法:通过凝视灯光、摆锤、笔尖、水晶球、催眠师的手指等,使眼睛疲劳。⑥耀眼法:运用手电强光刺激照射眼睛进行催眠。⑦转眼球法:利用摆锤或水晶球让受术者连续转动眼球进入催眠。⑧深呼吸法:通过腹式呼吸并默数次数进入催眠。⑨意念守定法:吸气和呼气时心中重复说“一”“二”。⑩渐进放松法:从头到脚逐步放松身体各部分肌肉。⑪语言诱导法:描述一种美好的景色并暗示身体温暖疲软。⑫四目对视法:让受术者与催眠师两眼对视,不许眨眼,目光不许移开。

8

催眠深度是个连续体,只有程度的不同,而不是全或无的现象。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将催眠深度粗略划分为轻度、中度、深度三种水平。

催眠深度的临床判断:眼皮胶粘、手臂僵沉说明进入轻度催眠状态;年龄遗忘、痛觉丧失、正性幻觉、负性幻觉说明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

催眠加深法有:倒数数法、下楼梯法、举手指法、手臂掉落法。

催眠干预时必须关注催眠状态的漂浮现象。不同深度的催眠状态适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和干预策略。如,对于意识状态下或混合状态下的受术者,最好用隐喻或故事等间接性暗示;对于解离状态的受术者,可采用直接指示。

9

设计暗示指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指令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2-指令词语简单浅显,易懂易行。3-指令目标明确,不含糊其词。4-指令可验证,能观察到执行结果。5-指令符合经验法则,能使人信服。6-指令不超出受术者的能力范围。7-指令逻辑一致,不可自相矛盾。8-指令要给潜意识留出反应时间。9-指令最好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10-指令最好每次一个,最多两个。

10

催眠的基本技术是放松。放松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自律式放松、渐进式放松、冥想式放松。

目前世界上广为流行的自律式放松训练,都是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将注意力内聚,在深呼吸的同时,将意念专注于躯体各部分的紧、松、冷、热、酸、麻、胀、沉等感觉。这实际上就是催眠常用的操作手法。

11

现代的团体催眠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将团体催眠作为演示方法训练培养催眠师,二是对背景(如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等)相近并具有同类问题(如婚姻问题、职业倦怠、考试焦虑问题等)的来访者,采用团体催眠治疗。

根据艾瑞克森学派的经验,团体催眠诱导一般都比较简短,通常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做5分钟的放松和内在专注训练。②通过5分钟的一般陈述或隐喻故事来激发内在探索过程。③用5分钟重现愉快记忆。④给予5分钟的自我欣赏暗示。⑤可再用5~10分钟的时间交流催眠感受和体验。一次团体催眠大约需要1小时。

12

催眠在本质上都是自我催眠 。

艾瑞克森自我催眠法:首先制订一个简单的自我催眠计划,包括采用何种姿势,需要多长时间,达到何种目标,醒后处于何种状态以及具体催眠步骤等几个方面,然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按步骤执行。

自我催眠的主要手段是自我暗示。暗示指令有两种:一种是催眠暗示,即诱导自己进入催眠状态的语句;另一种是主题暗示,即用于解决问题或改善症状的语句。

自我催眠暗示指令的原则:欲望强烈,正面积极,现在时态,设定时限,要求行动,清楚具体,简单精准,中心明确-每次围绕一个中心,由易到难,饱含激情,不断重复,

13

研究发现,只有大约15%的受术者对催眠的标准化诱导语表现出了很高的感受性,65%的受术者属于中等感受性,另外20%的受术者对催眠感受性很低或根本不具备感受性。

与传统的强调催眠师威力的独裁派理论和强调受术者对催眠感受性的标准派理论不同,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强调催眠师与受术者间的合作关系和交互作用。艾瑞克森既是合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又是合作派的领军者。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基本假设:1-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2-催眠是一个交流意念的体验过程。3-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资源。(“没有失败,只有反馈”,是艾瑞克森学派的格言。)4-催眠状态促进资源挖掘。5-催眠状态是自然产生的。6-转变是目标取向而不是错误矫正。7-人的独特性可以划分为不同层面。8-催眠能促进意识和无意识心理的相互作用。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实施原则:1-潜意识无须意识化,无意识过程可以在意识察觉之外解决问题。2-无须分析受术者的心理机制和人格特征,它们可用来实现治疗目标。3-无须直接暗示,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使用间接暗示。4-催眠暗示不是一个预先确定好的治疗指导过程,而是受术者创造某种新的意义、态度或信仰,从而可能产生不同行为的过程。

14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的原理精要:

一是 意念动力论 。艾瑞克森倾向于赞同催眠的解离理论。无论是病状性催眠还是治疗性催眠,都是意念动力在起作用。通过催眠的积极暗示,催眠师可以将问题转变为解决方案。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将问题过程重新情境化,从而使得它们成为来访者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解决契机。简言之,来访者的问题中包含了解决方案,其症状诱导策略是诱导治疗性催眠的基础。

二是 统整性理念 。统整性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即指一个系统的自我一致性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统整性是催眠师与受术者生命系统的完整结盟,是对彼此合作的彻底投入。具体来说,①要识别并处理不可接受的个人体验,②避免对来访者做出诊断和批判,③使受术者自己产生催眠体验。

三是 间接式模式 。艾瑞克森以使用间接催眠(indirective hypnosis)的方法闻名于催眠界。隐喻性加工是艾瑞克森催眠学派的核心概念。隐喻指的是催眠师所提供的易于理解的象征性事物;隐喻性加工是指受术者以自我参考的方式去理解象征性事物,并对其做出反应的倾向。例如,当听到其他人被某个故事深深吸引时,受术者就可能开始进入催眠状态。设计隐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迎合听者的兴趣和经历。例如,已婚的人会对有关家庭的隐喻起反应。

15

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策略:

一是合作策略。 其常用方法是,先呼应或跟随受术者的步调,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受术者改变,逐步达到目标状态。即跟随与引导技术。利用细微身体线索可推测内部受术者体验。如,呼吸变得急促,可能是有了焦虑体验。根据偏好的认知通路来与受术者交流。可以从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种类来揭示其偏好的认知通路。如,一般说来,视觉型个体经常使用与视觉相关的动词。

二是联想策略。 其技巧有提出问题、嵌入暗示、故事隐喻、概括性语言、选择性反应、使用心锚等。如,提出问题:以很快的速度连续提出一系列的闭合式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致的“是”或“否”,从而在受术者的下意识层面形成一个“是”或“否”的反应定势,然后催眠师悄悄转换条件,将预定的指导语呈现给受术者,受术者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按其思维惯性,接受难以接受的事物或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辩论中常常采用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如,使用概括性语言,“找到对你个人来说最舒服的姿势”,这种体验不是催眠师引导的,而是由受术者的无意识引导产生的。又如,使用心锚:心锚既可以是一种图像、声音、感受,也可以是一个词或句子,还可以是一种表情、动作或身体姿势。心锚要清晰、独特而又能绕开意识的参与。

三是分离策略。 其技巧有分心技术、沉闷技术、意动技术、混乱技术等。所谓的混乱技术是指发出与受术者预期相违的指令,或呈现一些与情境不合的言语和行为,造成其内心暂时认知失调。这是艾瑞克森学派在催眠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中断技术和超载技术。1-催眠中常用的中断技术有:无前提话(也可称作非推论的话,是指不合逻辑的或与当前情境完全不相关的陈述)、违背语法、抑制运动、反常动作(如,异样握手)、夸张游戏等。2-超载技术与中断技术不同,它不是去中断某种行为,而是鼓励受术者将当下的行为继续下去,而且要做得更多,直到信息超载,不得不停下来。具体包括时间定向迷失(如年龄回溯)、空间定向迷失(如,利用著名的“莫比乌斯屋”。在虚无的“莫比乌斯屋”里,方向、维度、色彩等一切都产生相反或互补的体验,既上就是下,左就是右。)概念定向迷失、双重诱导(即两个催眠师同时对一个受术者实施催眠诱导。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同步诱导,另一种补充方式是切分节奏诱导)。使用混乱技术,必须尊重受术者,必须循序渐进,必须因人而异。

之所以去看《催眠术:原理、方法与应用》这样学术性极强的专业著作,首先是因为对催眠充满好奇。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将催眠大量植入,展示出的神奇效果,更增加了我对催眠的兴趣。其次,理性让我选择了此书。我并不想让自己的眼球被那些离奇古怪的催眠现象所吸引,更不想去看那些把催眠神秘化、庸俗化、商业化的产品;而避免江湖气、增强学术性,正是作者在写作时坚持的原则。

一路读下来,发现此书并不深涩,也不难懂。作为门外汉,骑着小黄车跟着作者在催眠术的大观园里很快地溜哒一圈,虽然浮光掠影,但也算看了个全貌。“催眠术并不能控制任何人”、“催眠现象的发生与暗示有关,而且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暗示的感受性”、“催眠在本质上都是自我催眠”这些观点,将我几乎从一开始就从催眠的迷炫光晕中拉了出来。

阅读的另一收获是发现书中抄录了大量诱导语示例。其中译自美国心理学会组织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催眠专家共同编写的《临床催眠手册》中的标准催眠诱导语,由作者所带的研究生李彤翻译,据李彤说,她在用计算机打下诱导语全部字句时,眼皮越来越沉重,几乎睡着了。我将录制这些诱导语,用于冥想式放松时。

深度看见自己、深度疗愈内心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深度看见》 周末抽空翻看之前买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发现还是很难坚持看下去。如你所知,这本书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