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姓包的名人包姓起名字包姓的起源与家谱
包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三皇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 《路史》云:包羲氏后有包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包氏姓包的名人包姓起名字包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包氏
分布地区
丹阳:即秦朝的鄣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上党:辖镜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以东地区。
历史来源
「包」源出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 伏羲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堂号
"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家族名人
包胥公:楚大夫,楚国第一大将军,复楚忠臣,居上党,赞曰:时为,伍胥反楚,向秦乞师,不辞劳苦,忠义贯日,历代罕有,伟哉胥公,名传万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拯:字希仁 (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著作有《五经同异》、《编年合录》、《四礼损益》、《范数赞辞》、《小学遗书》、《食货录》、《月旦会簿》、《书院约言》,《史编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讲学刨记》等。
人口分布
历史上包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发源于湖北的包姓,随后向北部和东部扩散。秦、汉时期,包姓已经在山西上党地区形成望族。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姓的包氏族,在山东地区也迅速向东南迁移,同时包姓主力向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聚集。唐、宋时期,包姓已经在长江南北分布,并进入福建。
宋朝时期,包姓大约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011%,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八位。包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这二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河南、福建。全国形成了以皖赣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大约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二十四位。浙江为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在全自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两省包姓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包姓的人口已达65万,为全国第一百八十一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广西,这三省区大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这六省市的包姓又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居住了包姓总人口的15%,并列为包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桂渝川和东北两块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局面。
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皖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广西南部、海南、广东西南端、四川大部、甘肃南部、辽宁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包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4%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包姓人群。
今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西联是三县交界地,高山峻岭,地形复杂,非常有利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时红军地下武装力量的生存,所以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0浙西南地下武装的重要革0据地。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西联乡为武义县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乡。1985年4月,马口、饭甑、田坪、石柱源等22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到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马口是必经之路,柳城到遂昌,马口也是一个交通要道。马口村现辖9个自然村,共3000多人口,民风淳朴,勤耕细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古村落。
红军的生存地和革命烈士吴谦
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以后,0地下党于当年9月建立0马口支部,1928年2月建立0马口区委。1928年4至9月,建有章五里、饭甑等22个0地下党支部,有党员197人,建有34个农民协会,会员759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浙武红军游击队主要负责人宣恩金,在章五里、石柱源、东坑一带建立革0据地。其中宣恩金所属部队从事革命武装斗争长达10年之久(1935年至1944年)。在漫长的地下革命武装斗争中,该乡有403人参加红十四军浙西第三纵队宣平西营红军,经受了考验,有吴谦等26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89年0武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的《烈士的丰碑:武义著名烈士传略》一书中详细生动地介绍了吴谦烈士的生平事迹。
吴谦(1896——1930)是原宣平县早期的0党员之一。曾担任过0宣平县委委员、执委,是城区(即马口)区委负责人,宣平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西营红军-表等职务,1930年9月3日在兰溪被捕,6日在兰溪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吴谦,又名吴馀芳,字竹虚,1896年1月11日出生于宣平西联乡饭甑村的一户手工业家庭,家境贫寒。其父吴樟满是一个技艺精湛、勤劳忠厚的木匠,母亲是农村妇女。吴谦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
吴谦从小热爱劳动,个性刚强,敢打抱不平,富有-性。他憎恨旧社会,痛恨地主豪绅,与劳苦大众有很深的感情。他小时读过私塾,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于1915年考入宣平师范讲习所。毕业后,1917年至1922年在宣平的章五里村和新屋村小学教书。1923年回家,迁居马口村开设了一爿小杂货店。
1927年8月,由曾志达、陈俊介绍加入中国0。从此,他在党的培养下,以小商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在宣平西乡一带进行党的秘密活动,曾在马口的上隔溪、内河洋、饭甑岭头、壶源等地的田头灰铺、岩洞、田野里开过多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讲解革命道理,宣传党的主张。1927年8月,宣平成立第一个党组织——0宣平独立支部,吴谦是独支成员之一。同年10月,经0浙江省委批准,建立0宣平县委,吴谦为县委委员,后为执行委员,分管军事。
吴谦在党的领导下,利用自己经商的有利条件,联络亲朋好友,发展地下党员,组织赤色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二五”减租斗争。当时宣平西乡的恶霸地主陈永怀,反动气焰十分嚣张,竭力破坏“二五”减租,勾结反动政府,千方百计要谋杀吴谦,发誓说:“我和吴谦的两个脑袋,只能留一个,留我不留他,留他不留我。”
1928年,吴谦在组织各地赤色农民协会中,先后发展了郑振宝、梅周明、全新法、谢信权、占麟祥、谢树法等40多名党员,建立了马口、壶源、河涧、大溪口、弄坑等党支部。县委决定建立城区(后为马口)区委,吴谦兼任区委负责人。
1929年1月19日,宣平泽村小学教师、党的地下联络站负责人陶_被捕,联络站遭破坏,暴露了地下党宣平县委和区委负责人的全部名单。-宣平县政府悬赏通缉,吴谦于1929年1月21日,第一个被悬赏通缉,宣称:“拿获吴馀芳,给赏银洋壹佰元正。”他与曾志达、陈俊等一起避往上海,找到潘漠华,向党中央写了《浙江宣平党务报告》。他根据在沪县委成员研究的意图,辗转于闽浙赣边区,他随带一架留声机奔波于金华、汤溪、严州(今建德)、龙游、松阳、遂昌一带,以唱“洋戏”为掩护,联络失散在外地的同志,进行宣传,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在武义红军的影响下,他积极参与组织宣平红军,领导红军运动,担任西营红军-表。
1930年8月下旬,他接到上级通知,到杭州参加省互济总会代表会,即与西营红军指挥郑汝良等商量,以此机会到杭州购买0弹药,以解决红军的武器装备之需,并以大河源村鲍信泰药店赴兰溪采购药材的名义为掩护。9月2日与红军战士鲍陶富一起,带了银洋,手提藤蓝,从大河源步行出发,翻山越岭,用各种方式,昼夜闯过了白姆等地反动武装的岗哨,于9月3日上午到达金华。中午在一家饭店吃饭时,遇到大河源村的鲍益峰(绰号叫老峰头)等两人,鲍原是宣平西营红军人员,吴谦不知道他已经叛变,在交谈中被刺探去前往杭州,取道兰溪的路线,他们假装“热情”送行到码头上船以后,就向-金华县-告密,金华县-即电告驻兰溪的省保安队第三团团长竺鸣涛,竺亲自带了一名副官和警察前往兰溪码头候缉。当天下午,船到码头后,敌兵蜂拥而上,指名搜捕。吴谦觉察到事已暴露,随手从船上拿起菜刀,砍伤一名敌兵的手臂,乘机跳入河中,潜过数只船底,逃进康王庙附近的一位测字老人家里,说明情况,老人深表同情,给他更换了衣服,将他转移到屋背。这时,竺鸣涛下令,集合全团官兵,包围了整个兰溪城,实行-,挨家挨户搜查。在这紧急关头,吴谦辗转到桃花坞里(今丰收巷),隐蔽在大云山脚的一株大树上,直到傍晚七时左右,被搜捕的敌兵发现,开枪射击,脚部中弹而被捕。吴谦被捕后,省保安队竺鸣涛即电告宣平县政府,吴家被查封,继而放火烧毁,妻子被关押,二个幼儿寄养于姑母家。他在狱中受尽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双手日夜被反绑,脚上用了两副重镣。然而,吴谦坚贞不屈,浩然正气。敌人为了获取口供,证实其身份,施展了“苦肉计”,把一个窃得我地下党的联络暗号的特务分子吴阿四,关进另一个监牢里,然后将吴谦转到该牢,这个特务则冒充0义乌县委地下交通员,发出暗号。由于暗号相符,吴谦信以为真暴露了红军-表的身份和赴杭参加会议,购买0弹药的情况。1930年9月6日下午3时,吴谦在兰溪南门外沙滩上慷慨就义。临行前,吴谦因脚部中弹重伤,敌人用轿子抬着,在兰溪县城游街示众。吴谦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给妻子的绝命书,书中写道:“知悉我将枪决,请你们不必伤心。我为革命而死,为民众利益而死,是全家都光荣的事!”还沿街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动派”、“中国0万岁”等口号,表现出一个0员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他的英雄事迹,当时在兰溪的街头巷尾广为传颂。他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马口村名及各姓氏的来历
马口村呈船型,东面有旗山水口及邻村金山尖、水背下,南面有棺材潭后山、舍古山、古山、下塘山、黄龙出洞及邻村下塘、壶源,西面有隔溪后山、长成坑出水口、黄塘山、鲶_岗、江东凌衣及邻村汉井、大溪口,北面有黄家山及邻村三坑、河涧、内河洋。地形为长东西、宽南北,环视整个村周边地形,马口就像一匹由西向东奔驰的“骏马”。水口旗山尖端的田和河道是谓“马嘴”,塘弄、东山两田弄为马的二只“前脚”,村西今乌坛下村后直向至河洋岭头和两溪为马口的两只“后脚”,长成坑为“马尾巴”,村南的大溪为“马背脊”,村庄及上畈“为马肚”,黄泉山南沿为“马肚下”,隔溪老大桥北头麻车水碓为“马-”,上溪滩为喷射出的“马粪”,登上黄家山巅可观“马”的全形。先民周姓人村落在“马头”下,故取名叫马口村。
马口历史悠久,有传说“马口早于鲍村(今柳城)”。宋朝以来至元朝,马口周姓人丁兴旺,仕宦不绝,在京内做官的人很多。北宋崇宁三年(1104),有陈姓人从丽水迁居上陈,后又有何姓人、周姓人迁居何宅等地,而后又有鲍姓人、郑姓人等迁居马口。马口现有姓氏39个,其中鲍姓、陶姓建过独姓祠堂,何、郑、陈、周、吴合建过六姓祠堂,而鲍姓祠堂建期最早。
鲍姓:鲍姓始祖为宋朝府君,世居福建蒲城。据民国二十五年《宣阳重修鲍氏宗谱》记载:“其后嗣官于皖,官于括,皆世家焉。后乃稍迁于宣慈。宋明以还簪缨之盛,罕与俦者。”又说“宣阳氏族鲍为最旧,故宣又有鲍村之名,自明以降世居于马口。”明初,第二十一世孙世鼐,自丽游居宣慈乡南坑也就是如今的和尚田村,为南坑第一始祖。明永乐年间(约1450)和尚田第三世孙潘四(贞房)游玩至西畈(今下田村),见有水可渔,有山可樵,于是就定居在西畈。明弘治末期(约1495),贞房世孙迁居马口,鲍世为和尚田之始祖。其先世0散居四方。和尚田世孙有散居上田、田甫、毛头山、下田等地,而迁于马口及县城等处之后,至清末以前近四百余年,仕宦不绝,名人迭出,风清俗美,未尽枚举,堪称为宣阳之望族。自乾隆五年(1740)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间有贡生一名,进士二名,庠生四名。在陈宅(今叫厅坛)何宅(今叫鲍家屋下),各建有鲍家厅一座。鲍姓独姓祠堂一座,并配有麻车、水碓各一座。至咸丰末年后,人丁逐渐减少。鲍姓祠堂位于东山下今八百岭头新村一带,坐南朝北。乾隆年间,因墙脚不固,祠宇倾斜,曾经进行修理,但难以修整。当时的族长鲍_率子孙将祠堂之田换得何宅榔树下苏法通田一_一百四十把以作祠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四月十八日建造。咸丰十一年,祠堂被太平军烧毁,又于光绪十一年在原基上重建,改为坐西朝东。1923年起,被吴谦、吴士茂租用开商店。
陶姓:马口的陶姓于清同治初年(1862)从本乡汤山村迁居马口陈宅,早期在马口原有不少良田,建有独立的陶姓祠堂,位于今-房基,坐北朝南,有三间前后厅,八十年代拆除。
周姓:周姓马口始祖周德仁,字子义,号肖山,好读书,善地理医术,祖籍山东青州府西门县。唐朝乾符五年戊戌(878),黄剿造反迁徙马口,为马口人居之始。至宋朝、元朝,丁财大发、仕宦甚。到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遭受灭顶之灾。因村族濒于废没,仅有二十五世孙兄弟三人幸逃。一逃往外河洋后殿周;一逃往遂昌大拓;一逃往新塘后内周。嘉靖年间(1522—1566)周良六以地窄人稠而扩据外周。明隆庆年间(1567—1572),第二十九世孙周良八从内周迁居马口何宅,位何宅古墙弄南段东侧一带,并建有厅堂一座。因洪灾频发于咸丰前期(约1855)迁居隔溪,新建排七族房一座,于1861年被太平军烧毁。今隔溪古宅排七是在原废墟上重建的。
陈姓:陈姓先祖宦居欧郡。北宋崇宁(1102—1106)年间,世孙陈十从丽水游见马口上陈(乡政府后面一带),见此地山水之秀,泉甘而土肥,古木阴翳,丛桂夹道,山峰拱秀,迁择而家,而后子孙繁盛,后多仕宦。清道光十八年,《马口陈氏重修宗谱序》记载“自厥祖拓远将军康佰公宦居欧郡,传五世讳智公,由温州而至处州,三世孙十公复由郡城而徙宣慈,则十公乃吾宣邑之始祖也,厥后一居马口,一居龙坑,一居坳塘。其余散居不一,各自繁衍。”
郑姓:郑族起源于自周宣王封其庶弟于郑,以国为姓,至周宣王分赐荥阳郡(今河南荥泽县)。汉代南迁浙江。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延至元朝天历三(1330)年,任温州镇守游击将军郑智,因天年荒旱,百姓出境祈雨,恐生变端,受命带兵往_漾祈雨,见壶源风景奇秀,金鱼罕跃之穴,将子郑忠入赘壶源的一户人家。后传数代至乌坛、拓坑、遂昌、武义、东阳等地。乌坛世孙郑有璀于清康熙年间(约1695)先迁居陈宅后曹水口西侧路下,有兄弟八人。忽一日,见何宅现郑姓居地有红灯显现,认定此地风水好,故移居何宅。另一房迁居桃源,后于清末迁居何宅后屋地段。
何姓:1966年“0”时期家谱遗失,史况无考。何姓有兄弟三人,因逃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从义乌佛堂逃亡新塘后李村,另一居今陈宅陈树和宅一带,后消失;第三位居何宅,最先时有四、五十人丁,是何宅六姓祠堂之一。
吴姓:吴姓祖籍江西建昌南丰县石塘坑,乾隆年间(约1760),吴纶派下第二十五世孙吴_迁居马口周祝宅(今下铺),同时迁来的还有其叔吴永风,住金山尖。吴_为马口吴氏第一始祖,也是何宅六姓祠堂之一。
马口的另一周姓在百年以前已经消失,据说早年因逃避皇粮,从浦江来马口居住,住后屋一带。
周、陈、郑、何、吴、周六姓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合建了六姓祠堂,祠堂建于何宅_家祠堂的正东,坐西朝东,前后厅各五间和厢房,四合院式,下厅设戏台,戏台后设东大门。因屋基属郑姓,故郑姓分坐正堂。北侧设附屋伙房。清末设村自治所所部,民国六年设马口小学,六、七十年代为西联完小附属用房,八十年代拆除建民宅。六姓共一祠,在武义各村落中是十分罕见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六姓之间的团结,家族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各姓单建祠堂经济实力还不够。
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马口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十年一期的古山驱虎会,另有接戏班、办民间乐队、剧团、擎龙灯等。
接戏班做平安戏,为保平安、保财消灾,有时也接木偶戏,春节扎马灯、踏莲花、擎龙灯等。俗称有八月十五戏班开锣鼓之说。秋收后农村稍闲,以演戏闹丰年、乐过年。做平安戏时搭戏台、戏酬、伙食、接抬戏箱均按常规摊派到户到人。六胜祠堂设有固定的戏台,一般均在此演出,接外地戏班时,一般都请老紫云班。
解放初期,除接来陶村、俞源昆班外,还有白姆、赵村、河涧等外地外村的戏班来演戏。1957年,马口组建了马口剧团,经常在本村及出村演出。1966年“0”开始至1976年,除了能看到《南征北战》、《地道战》和样板戏外,其他一切文娱活动都被当做封、资、修废除。群众的文娱活动遭受浩劫,直至1980年才开始逐步恢复,擎龙灯、古装戏、放**曾盛行一时。乡政府也成立了875**队,在全乡轮流放映。至九十年代电视普及,乡**队才渐渐消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一些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偶尔有广告性的**或由集体出资、老人过生日等特殊时节,才偶尔做戏。一户或数户出资,邀来木偶剧团演出平安戏,老年人特别喜爱观赏。
古山驱虎会:古山又名虎山,位于村南一里,独立无靠如虎蹲。古时乡民为防虎患,每十年举行赛会,沿袭年代久远。以下塘、壶源、马口村民为主,邻村及外地也有自愿参加的。届时,众人执旗、旗牌、伞、三眼炮等,敲锣打鼓、唢呐先锋,抬着温_庙三元真君佛像,其中下塘村抬红脸、壶源中村抬白脸、上村抬黑脸,在古山夹挚会_田集中,沿古山脚正,反绕数圈。期间要人挨着人,不得脱位,以防老虎窜出。邻村的甚至外乡的都争相参加,说是参加者吉利,来年兆丰。会期一届十日,每天由大会提供午餐,劳务和费用由三个村分派。此会沿袭至民国庚申(1920)年之后消失。
马口乐队:清朝后期,有下铺吴姓,文字辈五兄弟,自备五响、胡琴、唢呐等乐器,农闲时自打自吹,自行取乐。民国时期,有吴丁云、吴祖谓、鲍瑞庚、陈吴福、郑四奶等七人组建民生乐社。1957年,马口剧团组建后,其乐队经常参加一些民间演奏活动。90年代后由鲍玉川、郑朝明等人临时凑合,受雇于民间红白喜等有偿演奏活动。
马口龙灯:马口龙灯俗称擎龙头,是一项古老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始于年代已无从考证。擎龙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的夜间,采用献趟、团围正反陈、拖龙尾巴等精彩竞赛表演,将正月元宵的文娱活动推向热潮。
清朝末期之前,马口有六大姓氏,分别是鲍姓、郑姓、周姓、吴姓、何姓、陈姓,每个姓氏为一组,轮流搏龙头,十六岁以上村民均参加,不参加者要自己雇人参加,无力参加者也要有二盏灯陪跟。参加擎龙头者有按人丁摊派的,也有按锅灶摊牌的,每灶一节,除扎龙灯用的毛竹外,其他一切由擎龙灯者自己负担。从清末至建国后数年间,马口龙头由鲍、郑、周、吴、陈五姓为主轮流摊派。
每届擎龙灯的日期都维持在三日,正月初八起开始扎龙灯,十四为头夜灯,十五为正夜灯,十六为结夜灯。头夜灯不管下雨还是下雪都要点灯。每天下午四点钟左右,有一人沿着墙弄敲锣,以示各户开始做晚饭,穿好装束行装准备按时上灯接段。参加擎龙灯的人要脚穿草鞋,捆扎绑腿,又叫打裹脚,腰捆扎包,整齐威武。
龙头一般存于洞主殿,擎龙段者各自扎制保管,届时先在家点上蜡烛灯到洞主殿,烧香后,抬出龙头,按抓阄顺序接好龙段,然后沿殿前直路擎到关阳殿西侧龙头田,正反三圈围陈后,头朝下铺数分钟,下铺村户户上香鸣炮,然后沿原路擎进何宅村口三百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沿何宅墙弄到隔溪桥头东侧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调头沿原路到今张勤寿、张盛忠屋基龙头_,正反三圈围陈后一轮下来,回到洞主殿歇灯,龙头进入洞主殿,龙段各自背回家修理。龙头擎到之处,各户都要点上香,放鞭炮迎接。如果某户想要早生贵子,要到就近龙坛摘取龙头、龙尾处的蜡烛灯各一盏,插在自家香火桌上的蜡烛台上,称作换龙卵。如当年或来年真的喜得贵子,下一年擎龙头时,要送八尺红布,盖在龙头上认彩,使用三年后才能取回做衣服用。九十年代以来,除了龙板段由村集体置办外,参擎者以自愿为原则,擎龙路线按擎前放帖情况临时确定,一般是头夜先擎本乡机关、企业等单位和下铺等自然村,二夜擎柳城单位及部分农户,三夜擎陈宅、何宅,偶尔在何宅公路搞一下拔龙比赛作为尾声。龙珠进入各户,会收取红包、香烟等,等擎龙头结束后,将收取的红包、礼物张榜公布,除去下年扎糊龙头的费用外,按参加者人数经费平分。1999年后,马口龙灯停歇。
文化活动多面手鲍玉川
鲍玉川(1936—2010),马口村人,中等身材,稍胖,生前是一个极其乐观开朗的人。他待人和蔼可亲、态度谦和、真诚。鲍玉川一生最大的特长就是爱好文化艺术,虽然他只有高小文化,可吹拉弹唱台前幕后样样精通。演出的角色不管是老年中年还是青年,甚至是男女反串,他都驾轻就熟,婺剧、越剧、京剧、曲艺也能露一两手,特别是他的快板书,不用竹板,而是采用三只洋铁碗,就能敲出特别的韵律。他弹三弦自弹自唱的说唱节目,更是让观众一度叫好,可谓是多才多艺。1950年,以鲍玉川为首的三人组建了新时期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小话剧、小戏曲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建国后的新气象、新政策。同时还组织妇女文艺演出队,打花棍、扭秧歌、大头娃娃、踩高跷等。1956年,宣传队增加到十多人,他们自编的节目《买布客》,参加桃溪区文艺会演获得一等奖;1957年,马口剧团正式组建,聘请柳城王昌明为导演,鲍玉川开始学演越剧《仁义缘》等古装戏,红极一时。此后的几十年间,在武义大地的各个舞台上都留下了鲍玉川的身影。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文艺方针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并要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鲍玉川的节目,大部分都紧紧围绕政治中心,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生动活泼,深受群众喜爱,并多次在文艺汇演中获奖。然而在生活中,鲍玉川却是一个不善言表,性格内向的人,一旦上了舞台,他就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喜怒哀乐,样样丰富多彩。直至生命的最后时期到2009年西联乡文艺百花会为止,鲍玉川连续献演了六十年,他的这种为艺术鞠躬尽瘁的精神和所创作的艺术形象都鲜活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内庵和青岭水库
马口村位于宣平西溪上游,1986年武义县政府决定在西溪上游建水电站,库区内三笋坑、弄坑、四百田、小溪下、杨梅岗、下田村等实施移民,并分别迁入桃溪镇、柳城镇、马口等地。所建的水库是内庵和青岭子母水库,两座水库均位于马口村的西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内庵水库始建于1987年5月,1996年12月竣工。迁移人口1078人,拆迁房屋1183间,淹没占用耕地209公顷。总工程量293万立方米,总库容3799万立方米,其中砼91万立方米,土方58万立方米,石方144万立方米,投资4792万元。内庵水库集雨面积57平方千米,总库容299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499万平方米,兴利库容1635万平方米。内庵水库与青岭水库通过隧洞连通成母子库,同为宣平溪二级电站调节水库。大坝为三心变厚双曲砼拱坝,坝高787米,坝顶长20689米,坝基采用固结、帷幕、排水孔防渗。大坝砼624万立方米。输水压力隧洞位于右岸山体,洞长287262米,进口高程276米,出口中心高程2214米。溢洪道为坝顶溢流式,泄洪堰长40米,最大泄洪量每秒748立方米,采用挑流鼻坎消能。
青岭水库集雨面积352平方千米,引水面积15平方千米。总库容75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60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43万立方米。大坝为抛物线双曲砼拱坝,坝高50米,坝顶弧长13223米。溢洪段宽28米,最大下泄流量每秒445立方米。与内庵水库连通隧洞长16488米,其中跨溪明管长7089米,两侧洞口各设28米×30米的平面钢闸门。水库灌溉面积47公顷,养鱼面积28公顷。工程于1993年2月动工,中途为解决土地纠纷影响停工8个月,1994年7月开挖结束,1996年12月竣工,共开挖土石方14万立方米,浇筑砼2146万立方米,投资1372万元。附属工程有无压供水隧洞,位于大坝左岸山体,洞径18米,长800米,为内河洋村提供生活、灌溉用水。
水库以发电、防洪为主,兼有供水、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建有隧洞引水式电站2座,装机容量6800千瓦;利用发电尾水向柳城镇自来水厂年供水70万吨;养鱼面积53公顷,灌溉面积53公顷。
下山脱贫换新貌
马口村原是一个小村庄,在接纳下山脱贫村之前人口仅有1130人,如今已增至3613人。1994年至2003年,西联乡在实施“高山村下迁,异地脱贫”中,马口村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了同乡高山区的村民。1994至1998年间,西联乡已有直坑、乌坛下等7个村13个自然村的585户、2595人迁居西联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马口,直至2003年,饭甑村(今称景阳村)、乌坛下村、直坑村、金山村、田铺村、金竹坑自然村(今称宣田村金马)、柿树坪自然村皆迁至马口,马口村成了武义县规模最大的下山脱贫接受驻地。
人口的剧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投入,该村共迁入600多户下山脱贫户,每户建造住宅、购买口粮田和自留地等平均消费约6万元,下山农民共向该村投入资金3600万元以上。人口、资金的集聚,使马口村的村镇规模迅速扩大,现马口村居住户数、人口、面积比原来扩大了3倍。该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兴建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1995年,全村仅有一家副食品店和一家锯板厂,目前已有各种商店37家,企业5家,并且开通了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建造了学校综合楼和卫生院综合楼,新架了桥梁。2003年,华隆公司在西联乡建立原材料加工点,马口村借助这股东风,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带动了村里很多农户在家门口致富。现在的马口村已逐渐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城镇面貌
马口村附近有大红岩风景名胜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郭洞景区、台山风景名胜区、石鹅湖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武义铁皮石斛、武义宣莲、浙玄参、金华汤包、武义竹筒饭等特产。
包氏姓包的名人包姓起名字包姓的起源与家谱
本文2023-10-17 03:14: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