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臣蔡京是奸臣吗 蔡京和高俅谁厉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2收藏

北宋大臣蔡京是奸臣吗 蔡京和高俅谁厉害,第1张

蔡京的奸臣吗

千百年来,蔡京都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千百年来也都为人所不齿。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流行为很多历史上的恶人翻案,当然也有人为这位“大奸臣”站出来说话。

薛中锐饰蔡京

我们先将小说中描写的那个蔡京扔到一边,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来看这个人。蔡京四岁就能背诵经典,二十三岁中进士。后来蔡京被王安石看中,于是有机会出使大辽,为大宋立下了大功。在宋徽宗时期又五次当上当朝宰相,这样一个人忠奸与否也很难判断。

但是蔡京没有干过坏事吗,当然不是。蔡京干的坏事也不少,就如蔡京拥立新法,为了维护新法所以大肆铲除异议。另外蔡京就是常常给宋徽宗进谗言,向宋徽宗传递的价值观就是,人生短短数十载,在及时行乐。以至于宋徽宗真的觉得自己很有钱,大兴花石纲,导致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另外就是和高俅、童贯等人沆瀣一气,把北宋搞的乌烟瘴气。

但其实把北宋搞乱的也并不是蔡京,蔡京只不过是一个阴险聪明又自私的人罢了,真正得宠的是高俅,真正掌权的是童贯,所以说要是蔡京把北宋给覆灭了,还真是高看蔡京了。那么蔡京难道还是个忠臣了吗,也自然不是。蔡京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官,因为他没有以天下人为己任,但是说蔡京是大奸臣,高帽戴的未免也太高了。至于他到底是忠是奸,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蔡京和高俅

《水浒传》中有四大奸臣,分别是蔡京、高俅、童贯和杨戬,对于这四个人可以说是导致整个北宋朝廷乌烟瘴气的主要黑手。

影视剧中的蔡京

很多人都会好奇他们的官职到底谁比较大,这里可以简单的做一下一些说明。在宋朝的官员体系中,要说权利哪个官职最大,一定是宰相了。于是到了后期,宋朝的皇帝对这个制度作了一些调整,分化了宰相的实权,也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宰相的权利,有利于集中皇权。对于集中皇权的这件事情,封建皇帝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将军权分给了枢密院来掌管,而财政大权则交给了三司来掌管,所以到宰相手里的实权,不过也就是民权罢了。

再从蔡京、高俅等的官职来看,蔡京是宰相、而高俅是太尉、另外枢密使。蔡京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之类的职务,而且蔡京的头衔还有太师,却也只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实权。高俅是太尉,执掌全国的兵权,但是他也没有权利调动军队,需要皇帝的同意,相当于是今天国防部参谋长的职位。童贯是枢密使、军政大权掌握在枢密院的手中,所以童贯相当于是今天的军委主席。

所以我们大致能够比较出来三人官位的高低,按照头衔上来看是蔡京的职位最高,按照实权来看是童贯的权利最大,但是偏偏北宋皇帝最喜欢的就是高俅。所以三人指鹿为马、为虎作伥,把北宋搞的乌烟瘴气也就不奇怪了。

蔡京简介

蔡京是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一位书法家,一度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蔡京出生在官宦人家,之后考中进士进入官场的。他先是在地方做地方官。后来出使辽国,回来之后被封为中书舍人。

《水浒传》蔡京

之后的十年间,蔡京在当时朝野中的两个派系之间周旋,一路平步青云,这时也有人发现了蔡京的艰险狡猾。后来因为蔡卞已经做了右丞相,有人记恨蔡京,就和宋哲宗禁言说蔡京不能和弟弟蔡卞一同被提拔。

之后的几年里,蔡京在官场浮沉,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始终也没有什么大作为。直到后来宋徽宗决定重用蔡京,蔡京的人生轨迹才开始改变,公元1103年的时候,蔡京升任了左仆射。原本大家都以为蔡京会有所作为,但是蔡京却偷偷以“绍述”的名义,钳制了太子,掌握天下大权。蔡京掌权拥立新法,但是新法并没有让北宋的人民真正的富强起来,而且为了拥立新法,蔡京还对许多反对新法的人进行打压。而且往大了说,其实后来北宋覆灭,其中也有蔡京的份。

到了公元1112年的时候,被弹劾辞官之后的蔡京又被召回到京城,宋徽宗继续让蔡京做宰相,蔡京再一次掌权。之后蔡京又大姓花石纲,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到了1120年的时候,宋徽宗命令蔡京辞官,但是蔡京又凭借朱业氖屏Γ再次掌权为相,但是这时的蔡京已经老眼昏花,根本没有能力办理政事了。都是蔡京的儿子蔡{为他在处理事情,但是蔡{却常常恣意为奸,中饱私囊,因此后来蔡京也不得不辞官。后来蔡京被贬官到南京,走到潭州的时候病死在了这里,享年八十岁。

蔡京怎么死的

靖康元年的时候,金朝的军队南下,宋徽宗禅让了皇位给宋钦宗,边关的战事日益紧张。于是蔡京就举家开始南下,逃避当时的战乱。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蔡京是导致朝廷败坏的“六贼”之首,于是关门纷纷开始上书弹劾蔡京。

《精忠岳飞》中的蔡京

蔡京也因为受到弹劾,而遭到了贬官,先是被贬成了秘书监去到了南京,后来又遭到了接连的贬斥,迁官韶、儋二州,最后在潭州的时候,病死在了那里,时年八十岁。但是民间又有很多留言说,蔡京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活活饿死的,而这个饿死也不是简单的饿死,而是被百姓们活活饿死的。

据说当时蔡京被流放之间,压着已经给自己装了一大船的珠宝,所以蔡京显然是有钱能够买东西吃的,所以饿死就没那么简单了。其实是因为沿路都百姓都非常憎恨这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都不肯卖给他事物。从开封到长沙,这三千多里的地,蔡京很难能够买到东西吃,一路上都是饥寒交迫,年过八十的蔡京病困交加,很快就死了。而且死了之后连棺木都没人卖给他,只能草草地用布裹了尸体。埋到了专门收葬那些贫病没有家人的地方。

其实这个说法并没有多大的可能性,因为蔡京是 的高官,不可能一路上的百姓都认识,当时又没有电视网络,所以这一点很难做到。另外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蔡京有那么多钱,怎么可能一口饭都买不到。至于后人为什么编撰成这个故事,大概是恨毒了蔡京了。

蔡京墓

史书中记载,蔡京是在流放的时候因为饥寒交迫又年老体弱而病死在半路的潭州上面的。而且相传当时蔡京虽然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是路上的百姓都十分厌弃这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所以没有人卖给蔡京吃的。到最后,蔡京是因为这样而活活饿死的。

蔡京墓

而且蔡京死了之后也没有人卖棺木给蔡京,所以身边的人只能随便拿了块布把蔡京的尸体裹了,就把蔡京埋在了一个收葬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饿殍的地方。虽然这个仅仅是民间的说法而已,也没有史书的记载蔡京到底葬在那里。但是从这里也大致能够看出一位权倾一时的宰相的晚景过的是十分的凄凉,死后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的墓葬。

但是后人还是为蔡京修建了坟墓,这个蔡京墓在河南省滑县牛屯镇上。蔡京死在了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而墓却在河南,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个技术手段将蔡京运送到河南安葬,所以这个墓显然就是一个纪念意义的衣冠冢罢了。这个墓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非常的破败,四周杂草丛生,被人认为是奸臣的蔡京也自然不会有人为他扫墓或是祭祀。

但是前不久就有“福建莆田将投巨资修复北宋权相蔡京墓”的新闻发出,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许多普遍认为不应该为奸臣修墓。但是蔡京的是非功过几百年来都已经有多少人评说,现在能够让他有个安身之处才是后人应该做的。至于蔡京是否真的是奸臣,应该多去了解那段历史,而不是随波逐流。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因其抽象的、精神的、个性的表现力而被世人公认为最高艺术。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希望你们喜欢。

 欣赏:

1

2

3

4

5

 毛笔书法执笔入门:

毛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古往今来,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形式表示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古代长期用毛笔写字,便产生了书法。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法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著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解析:

流传疑点研究:(疑点数,全篇统一排序,下同。)既然张择端当时已是一位宫廷画院中出名画师,为什么《宣和画谱》却又不予记载?

《宣和画谱》,20卷,成书于宣和二年(1120年),书中收录了从魏晋至北宋的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件。然而《宣和画谱》中,却没有张择端。致使后人对张择端的生平业绩知之甚少,若不是后来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中极其简单地介绍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一举世名画的作者是谁都将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宣和画谱》不记载张氏这一疑点,现在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认为“张择端的姓名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摘引自《中华文苑》宗山撰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一文)。此外有文章称,张择端“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为宫廷翰林待诏”〔1〕,如果张择端从任宫廷翰林待诏开始创作《清明上河图》,那么,他画好《清明上河图》最早也应该是在1122年左右,此时,《宣和画谱》早已编完两年了。假设张择端出名晚,其他画作,如《西湖争标图》、《西湖春晓图》、《南屏晚钟图》也完成的较晚,如果是这样,《宣和画谱》上没有介绍张择端的资料,也还算说的过去。

另一种说法是:蔡京有意不把张择端编入《宣和画谱》。笔者整理了四点有关情况:

●《清明上河图》完成时间是在“政、宣间”,即公元1111—1125年。“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 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摘引自卢贤生:稀世瑰宝《清明上河图》,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2〕 表示。)。

●《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是姊妹篇,作者不详,学术界有人认为作者是赵佶,也有人认为是由蔡京、米芾所编。然就书中内容和文风考察,似应是在宋徽宗的授意和参与下,由官方组织人力,集体编写而成。

● 蔡京(1047—1126)在徽宗时,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排除异己。工书法,字势豪键,自成一格。(摘引自《辞海》)

● 《清明上河图》这一画史魂宝问世八百多年来,虽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收藏者乃至当代人所倾倒,但都感到对作者情况知之甚少而遗憾,有人也做过一些探讨。其中,有人对《宣和画谱》的主编蔡京进行了质疑。认为“《宣和画谱》亦不载张择端画名,疑有别由。如陆完跋曰:‘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京以权奸排除异己,因此《画谱》不载张氏,犹《书谱》不载苏黄。此说甚是”。(摘引自20021120《河南网络美术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文。以下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3〕 表示。)

由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体完成时间不详,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古人陆完早在1524年就探讨过,认为过在蔡京专权。如果说“不载在世画家”也说不通,苏轼是1101年卒、黄庭坚是1105年卒。在这点上,仅以奸臣专权而泛指蔡京,也有点冤枉他。结合第一疑点研究,笔者认为宣和书画、谱不载他们三人,可能与徽宗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说苏、黄、张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蔡京有意不载”的观点可信度更大些。

2、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清明上河图》一出宫门后,流入北京民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1126年冬),金兵南下攻破东京(今开封)。于次年(1127年)四月,金贵族进行了大肆抢掠、搜刮。据《宋史》卷二十三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庚申(庚申为“干支”记日法,表示月内的那一天),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 其中,金人部队中的一些将领和各级军官趁着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所以,也有为数不少的珍宝,落入他们的私囊。宋宫旧藏《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被人带到金国的中都(北京),但是并没有进入金国皇宫,而是成为了私人收藏品。此前,都说是1126年《清明上河图》流入民间,宋史明确记载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夏四月。

第二亇流传疑点:自靖康二年(1127年)夏四月一一1186年之前的近60年里,《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哪些人手中保存?这一疑点很有可能成为《清明上河图》流传中的难解之迷了。

3、1186年(金国记元:大定丙午年),张著为《清明上河图》首次题跋。

张著于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为《清明上河图》写了跋,其题跋的全文是:“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摘自《中国书画报》刘正先生撰文:‘《清明上河图》流传轶事’。 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4〕 表示。笔者按:‘向氏图画记’应是‘向氏评论图画记’)。张著的这一题跋虽简单,但功不可没,其重要功绩是使这一画坛魂宝的作者之名留传下来。

第三亇疑点:张著是不是北宋遗民?

杨新先生说:“ … 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概系之,题诗以咏。”(摘自杨新先生撰写的“走进国宝 • 清明上河图四出五进宫门——千年公案”一文。以下凡再摘引此文时,用上标 〔5〕 表示),刘正先生称:“以后有所谓‘亡金诸老’等人的跋、咏为证,得知北宋灭亡后画卷流传在北方…”〔4〕。

笔者认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他的情况能查到的应尽量澄淸,笔者澄清他是否为“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或者说是否为五个“亡金诸老”之一,用了不少时间,在研究中还是有作用的。

《辞海》上说:“遗民”指“劫后残留之民”,“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按这两个定义,笔者认为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也不是“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其理由是 “张著是金时人,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 ”(摘自:浙江大学艺术系 黄鼎《鉴定常识》一文,此文载于《世纪新艺术网》),如果按张著在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一职时,至少要在80岁以上,否则,在北宋灭亡时(1126年),他还未出生。所以张著本人不应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不能排除其长辈不是“遗民”),另外从“也指易代后不仕新朝之人”看,张著也不够北宋遗民的资格。因笔者未见到过张著是否还有表示遗民的题咏,故仅为质疑。

第四亇疑点猜想:关于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五人在何处或何人手中看到的《清明上河图》?

这一疑点首先提出并公诸于报端的是故宫博物院前付院长、研究员杨欣先生,过去人们只知这五人是第一批题跋、咏诗之人。提出张著等五人在那儿见到《清明上河图》的疑点本身就很重要?它会引导人们去探讨、推理乃至猜想。笔者就是接着杨新先生提出的疑点后,用设问和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人们不禁要问张著为什么要题跋?而跋的内容为什么专门介绍张择端?

从北宋灭亡到张著题跋时,已经过去了60年之久,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找资料?《宣和画谱》他能否见到还是亇问题,就是见到也没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介绍,很可能张着花费了很多时间之后,最后才在《向氏评论图画记》这本书中查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只有完成这样的查找准备后,才能写出这种内容的跋来。如果是在朋友处看到这幅画,最多只是欣赏一下,即使是题跋也只能写出赞赏之语,而不会为别人之画找这么大的麻烦,查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人们自然会问,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这么做?笔者认为,除非是这本画卷的持有者。此外,从张著在题跋19年后,授金国“监(通‘鉴’字)御府书画”一职来看,他在题跋时,应该即通书画、又懂鉴定、也应兼爱好与收藏于一身。

《清明上河图》诸多题跋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陆完曾是《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他很可能还想多知道一些张择端的情况,就查了宋代编写的相关书籍,但在《宣和画谱》中硬是没查到,故在跋中怀疑是蔡京有意不写张氏。即陆完题了:‘宣和书画谱之作,专于蔡京’)。这是持有者查证《清明上河图》作者的一有力佐证。张著很可能也是这样,才有第一个民间持有者(当时他还未做官)张著介绍作者之跋,也才会让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这四位名不见经传的“亡金诸老”提跋、咏诗。据此,笔者大胆猜测:当时《清明上河图》的持有者应为张著。

蔡京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臣,他的行政手腕和经济改革措施都比王安石取得了更多的成果。年的蔡京,作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奸臣,肯定不是什么好鸟。但社会救济比得上私益和善良,不能“因人废法”。

网络图

北宋末年,苏州建有民居。南宋惜春五年,改建居民养老院,规模宏大,300余间,官民捐地1660亩,养民务农,每年租石700余米。有三个粮仓,三口井,一个厨房,一个水果和蔬菜的花园。

宋代的养老院与现在的福利院类似,主要收养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包括孤儿、流浪儿、残疾人、难民和没有基本生活来源的饥民。福利院在现代并不新鲜,但在1000年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一家,很牛逼。

这件事和蔡京有关系。

蔡京主持修订宋代贫民福利制度,首次载入史册。记载:“崇宁初,蔡京为国,驻安养院、安济院三年后,落户娄泽园。”也就是说,老的、少的、孤的、病的、穷的,你都是有福气的,公款养你。如果你生病了,请到安济院享受免费治疗。死官出钱的福利墓地楼泽园等着你。

网络图

宋代政府福利的巨大成本主要来自税收,来源有几个:“隐钱”,即皇家经费;公共土地收入;定期清算利息钱米;国企的收入,比如“让利”,就是政府所有仓库的租金收入。宋代有相当发达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红利用于国家福利。南宋时,有一些官员自掏腰包支付福利。

然而,当好的救济和福利政策实施时,它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变味。比如,居民住宅配有厨师、保姆、保姆、杂工,待遇奢侈到“穷者乐,富者扰”;比如,公款挥霍不痛苦,有的养老院居然还要“酒肉送礼,祭祀送礼,广为日用,浪费钱财无术”;再比如,处理公务总是漫不经心,有些居民家里就混着“少而强的人”。机构内的冒名顶替、虐待和腐败案件也时有发生。

网络图

这就给了旧党保守派攻击蔡京的有力“借口”:“不养运动员,养乞丐”,“不管活人,只关注死人”。与新党右派相比,旧党整体上有道德优势,救济福利制度几次被抛弃是必然的。

蔡京在历史上是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他的行政技巧和经济改革措施比王安石更有效。年的蔡京,作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奸臣,肯定不是什么好鸟。但社会救济比得上私益和善良,不能“因人废法”。

北宋大臣蔡京是奸臣吗 蔡京和高俅谁厉害

蔡京的奸臣吗 千百年来,蔡京都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千百年来也都为人所不齿。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流行为很多历史上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