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虎
物种名称
拉丁文学名:Panthera tigris
英文名:tiger
中文名:虎
别称:於菟 wū tú
物种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 猫科
属: 豹属
种: 虎 P tigris
虎,俗称老虎,是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分布在亚洲、西伯利亚、中国、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身体满浅黄到红色毛,有黑色至棕色条纹,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一般每个老虎有自己的领地,除了交配时期,从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当幼虎成年后,雌虎将领地遗留给它,独自去寻找新领地。每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等赶走,所谓“占山为王”,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动物〔也有吃食肉动物〕为食,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虎一般采取潜伏袭击的猎食方式,从猎物后方攻击,在食物严重短缺时,也会攻击人。印度农民用头后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决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
亚种:
虎有八个亚种,每头寿命大约15到25,大小约为14到35米。其中3种已经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猎捕和入侵使其生活范围缩小,使它的领地不足以维持生存。
外形特征
虎的身型巨大,体长约119~290cm,亚种当中体型以东北虎(Ptaltaica)为最,而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体型则最小。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桔红色不等。它们巨大的身体上覆盖着黑色或深棕色的横向条纹,条纹一直延伸到胸腹部,那个部位的毛底色很浅,一般为乳白色。生活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北部的东北虎在几个亚种当中体毛最长,那是为了抵挡北地的严寒。一般来说,所有的虎,冬天的毛都会比夏天长,体毛颜色和花纹也会比较浅。虎的头骨滚圆,脸颊四周环绕着一圈较长的颊毛,这使它们看起来威风凛凛。雄性虎的颊毛一般比雌性长,特别是苏门达腊虎。虎的鼻骨比较长,鼻头一般是粉色的,有时还带有黑点。它们的耳朵很短,形状如半圆,耳背是黑色的,中间也有个明显的大白斑。虎的四肢强壮有力,前肢比后肢更为强健。它们的尾巴又粗又长,并有黑色环纹环绕,尾尖通常是黑色的。
西伯利亚虎(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成年雄虎身长可达3m,圈养的西伯利亚虎体重最大的记录是1100磅。野生最大体重大约350千克。
起源进化
虎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绝灭,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今,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虎种群数量多少与否可反映出生态系统是否平衡。虎本身也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一环。
目前,人类所知的生物有一千多万种,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极大的,尽管我们还不完全清楚。
但虎的存在,表面那个地方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十分主要的。因为在不可预知的未来,因为人口的骤增,人类将面临粮食的危机,完整的生态系统可能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新契机。所以保护老虎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现代的虎、狮、豹在外形上很容易区别,虎身上布满条纹,豹身上布满斑纹,狮子身上则条纹和斑纹均无,雄狮头上有鬃毛。但是如果只有个体骨骼,则很难区别。
因此,要弄清楚虎的起源,就必须依靠颅骨化石,尤其是牙齿化石。邱占祥(1998年)认为,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我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这个地点的确切地质年代至今尚不清楚。
但是据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今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我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我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
1967年德国科学家Hemmer著文详细讨论了这个种的性质。在很仔细地讨论了每一块骨头的形态特征并作了详细的测量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的绝大部分特征都和虎更为接近,只是个体比虎小,而稍大于豹,因此应为虎的一个亚种(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一结论比较可信,因而可能是虎的祖先。
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王岭。化石发现得不多,只有一段上颌和一件不完整的下颌。这两件标本已经和现在的虎很难区别了,在大小上比现在的虎稍微大一点。
公王岭地点的地质年代开始时认为可能只比周口店稍稍早一点,为中更新世初期,亦即距今大约60万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古地磁地层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公王岭含化石层位落在古地磁年表中松山反向期内的贾拉米洛正向事件之下,其地质年代大约应该是距今110万年左右。
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距今100多万年前虎就和人类的祖先--蓝田人在一起生活。到中更新世时,也就是从距今60万年左右开始,虎的化石较多,至少在我国的东半部普遍可以发现。发现化石最多的,在华北是在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产地;而在华南则是在四川万县盐井沟裂隙堆积中,在盐井沟发现的虎化石,据统计至少有46个个体。
综合来说,关于虎的历史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200万年前虎起源于东亚(即现今华南虎的分布区),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在向亚洲其它地域扩散和辐射适应的过程中,虎演化为8个亚种,即华南虎、西伯利亚虎(P t altaica)、孟加拉虎(P t tigris)、印支虎(P t corbetti)、苏门答腊虎(P t sumatrae)、巴厘虎(P t balica)、爪哇虎(Ptsondaica)和里海虎(Ptvirgata)。由此可见,虎曾经广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东至中国和俄罗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辽阔土地上。至20世纪中叶,里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经灭绝。中国曾经分布有华南虎、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南亚虎)和里海虎(新疆虎)(已灭绝)等5个亚种。
生活习性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能爬上5、6米高的树。
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白天亦出来捕食(此情况多见于东北虎及其它北方地区的亚种)。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达42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捕食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鹿等有蹄类动物,偶尔亦捕食野禽,夏秋季亦乐摘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以消耗最小的能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原则。但捕食猛兽时,若没有足够的把握绝对不干。
每次食肉量为17~27公斤,体形大的每顿可达35公斤。由于脚上生有很厚的肉垫,老虎在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跳跃能力大,一跳约5~7米远,2米高。
虎是一种独居动物,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会见到几只虎共同生活一段。
第一种情况是交配期间短暂相伴。
第二种情况是一头母虎带着它将近长成的子女,一同生活和捕食。
第三种情况是同胞兄弟姐妹长大离开母亲,但尚未分手之时。
虎基本上是奉行单身主义的夜行动物,不过在有些远离人类的保护区里,这些家伙们白天也出来溜达。在寒冷的北部居住的虎有时在白天也得出动四处捕食。它们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各种野鹿、野羊、野牛、野猪,有时也捕捉各种小动物,像鸟类、猴子、鱼等等。据说它们连昆虫和浆果也吃,为了帮助消化,它们也会偶尔啃点草。有时饥饿之极虎也会捕食人类家畜,甚至杀人(吃人的虎经常是那些老弱病残,无法对付健康动物的可怜家伙,而这种惨剧通常只有在人类进入虎的领地后才会发生),因此遭到某些人类的憎恨。如果食物吃不完,它们也会把剩下的藏起来,通常是距离水源不远的地方,等过几天再来吃。
尽管虎是独居动物,并有着自己的领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未知是否长期性)相互协作,共享收获。虎利用在树干上抓挠以及喷洒排泄物来划分自己的领地范围,一个公虎的领地内可能有不止一只母虎,不过母虎之间的领地未必交叠。公虎对自己的领地严格捍卫,领地面积过大,就难免有人想占便宜。面对无耻的入侵者,公虎通常是奉行杀无赦政策,而且这样也能减少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母虎一般没这么无聊,即便它们的邻居死了,它也未必会去开拓疆域。
虎不喜欢炎热的天气,因为它们缺少汗腺,夏季到来之后它们总会四处找树荫躲着。由于游泳技术高超,它们更是十分热爱游水,炎热地区的虎特别喜欢在水塘泡澡嬉戏。不过它们的爬树本领就远比不上游泳技能了,估计这是体型太大太重所致。
老虎的攻击方法
老虎遇到猎物时会伏低,并且寻找掩护,慢慢潜近,等到猎物走近攻击距离内,就突然的跃出,攻击背部,这是为了避免遭到猎物反抗所伤到。老虎会先用爪子抓穿猎物的背部并且把它拖倒在地,再用锐利的犬齿紧咬住它的咽喉使它窒息,不然就是咬断颈椎,直到猎物死亡才松口。这种攻击方式也是猫科动物最典型的攻击方法。
食量
成年的老虎一天平均吃下6公斤左右的肉,一年约吃下3500公斤的猎物。
习性
1 爱水并且也擅于游泳。
2 昼伏夜出。
3 只要在植物浓密也有水的地方便可居住。
4 喜欢以四处洒尿、抓磨树干、排粪来划清界线。
生长繁殖
虎一向是独居,只在繁殖期才到一起,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千米远。成年雌虎每1~2年产一胎,每胎怀孕期为105天左右,每胎1~5仔,通常2仔。初生虎仔重约05~1公斤,10天左右开眼。哺乳期5~6个月左右(东北虎3个月左右),幼虎跟随母虎2~3年单独生活(东北虎为18~24个月),一般3年性成熟。
最长饲养寿命25年。
虎没有固定的繁殖期,不过它们常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间四处寻找自己的心上人。这种时候女士可能有好几个倾慕者追求呢,当然,只有比武获胜的一方才能赢得美人的爱情。母虎的孕期大约有93~112天,每次通常产下2~3个宝贝,最多可能会生下7个!宝宝们通常在6~14天后睁眼,20天左右学会走路,5~6个月断奶,长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和妈妈一起狩猎了。虽然可以自力更生,孩子们通常还会和妈妈待着,直到2岁左右。东北虎可能成长的比较慢,甚至有年轻的孩子在妈妈身边待四年的记录。一般当妈妈有了另一群宝宝的时候,这些大孩子就会离开母亲了,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家伙可能仍然赖着就是不肯走。年轻的母虎一般在36~48个月性成熟,而公虎需要48~60个月。圈养记录中,寿命最长的虎活了26年。
分布范围
猫科动物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虎只分布于欧亚大陆。传统看法认为,虎起源于亚洲东北部,从我国东北地区分化为两大主流;向西的一支通过蒙古共和国和我国的内蒙、新疆以及前苏联的各中亚加盟共和国,直抵伊朗北部和高加索南部,但受阻于阿拉伯沙漠和高加索山脉而未能进入欧洲和非洲;向南的一支的一部分到达朝鲜半岛,受阻于海而成为盲端;另一部分则通过华北、华中、华南进入中南半岛,此后又分为两股,一股继续向南,沿马来半岛南下,到达苏门答腊、爪哇、巴里等岛,另一股则向西,通过缅甸、孟加拉国而进入印度半岛,并直抵南端。
世界上的虎都属于一个种,分为8个亚种,包括华南虎、东北虎、孟加拉虎、印支虎、里海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里虎。这8个亚种全部分布于欧亚大陆。因人为的影响,二十世纪30年代,巴里虎灭绝;70年代,里海虎灭绝;80年代,爪哇虎灭绝。其余的5个亚种也濒临险境。产于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已极度濒危。
东北虎在建国初期,分布区遍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前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1967年以后,大兴安岭再没有纪录;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在小兴安岭及朝鲜半岛绝迹;90年代以来,在长白山区亦销声隐形。目前,黑龙江省境内总数估计不会超过20只。
华南虎主要分布于扬子江流域或中原大部分地区,目前残存不到20只。
孟加拉虎种群较大,但亦已退出巴基斯坦地区,一些幸存的小种群分散于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总数约为3000只。
印支虎是近年来唯一保持稳定的亚种,总共约2000多只。
苏门答腊虎分布于苏门答腊岛,估计种群数量在1000只左右。据1995年的资料,全世界虎的数量约5000~6000只,而且呈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发布保护虎的规定,1989年把虎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加保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在许多动物园进行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圈养繁殖。在黑龙江省的猫科动物繁育中心,人工繁殖的东北虎已发展到70多只。全国动物园中圈养的华南虎共约50只,但近亲繁殖严重,华南虎圈养繁殖的前途不容乐观。
在我国,虎自古以来就是价值很高的药材动物,但为支持国际上的护虎工作,中国政府于1995年发出禁止犀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在全国停止生产并禁止出售含有犀角或虎骨的中成药,为此中国蒙受了20多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保护老虎的决心。
种群现状
从前,虎在亚洲各地分布很广,数量很多。而现在,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数量急剧下降。50年前,亚洲虎的总数约6万只,中国虎的总数约2万只。而目前,全世界野生虎的总数只有7000只左右。其中孟加拉虎4500只左右,东北虎170只左右,华南虎20只左右,印支虎约2000只,苏门答腊虎约600只。但是在中国,虽然有虎的4个亚种,但每个亚种的数量都非常少,孟加拉虎约30~40只,东北虎约12~20只,华南虎约20只,印支虎约30~40只,在中国野外生存的老虎,总共只有100~120只左右。目前处境最危急的是华南虎,其次是东北虎。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一个亚种。本世纪50~70年代,华南虎被当成“害兽”捕杀,30年中杀死了约3000只,使华南虎遭到了灭种之灾。现在只有20只左右散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省的交界处。华南虎处境十分危急,它很可能继里海虎、爪哇虎和巴厘虎之后,成为被人类绝灭的第四个虎亚种,而且野生种群在自然界复壮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愿我们能拯救我们的中国虎。
孟加拉(印度)虎Pt tigris (Linnaeus 1758年) 3,159 4,715
孟加拉国 362 362 1
不丹 50 240 2a,b
中国 30 35 3
印度 2,500 3,750 4a,b
缅甸 西部 124 231 5
尼泊尔 93(成体) 97(成体) 6
波斯(Turan Hyrcanian)虎Pt virgata(llliger 1815年) 70年代灭绝
以往在阿富汗、伊朗、中国和俄罗斯的土耳其斯坦和土耳其
阿穆尔(乌苏里/满洲/西伯利亚/东北)虎Pt altaica(Temminck 1844年) 360 406
中国 30 35 3
朝鲜 <10 <10 7
俄罗斯 330(成体) 371(成体) 8
爪哇虎Pt sondaica(Temminck 1844年) 80年代灭绝
华南(Amoy)虎 Pt amoyensis (Hilzheimer 1905年) 20 30 3
巴厘虎Pt balica (Schwarz 1912年) 40年代灭绝
苏门答腊虎Pt sumatrae(Pocock 1929年) 400 500 9
印支虎Pt corbetti (Maz k 1968年) 1,227 1,758
柬埔寨 150 300 10
中国 30 40 3
老挝 有
马来西亚 491 510 11
缅甸,东部 106 234 5
泰国 250 501 12a,b
越南 200 200 13
总计 5,166 7,436
约总计 5,000 7,500
该表系由IUCN猫科动物专家组主席Peter Jackson先生根据各有关分布国的报告编辑而成。其中多数估计数字系经专业(educated)推测而成,其中尼泊尔和俄罗斯的统计数字更为可信。
1) 尼泊尔和俄罗斯的数字系统计到的成体数量。科学家认为此类数字更贴近实际,因为多数小虎不会生存到成熟期。
相关资料
虎资源贸易能否有限开禁
最近,有消息传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讨论:适度开放人工养殖虎骨贸易,第一年可能批准30副虎骨骨架入药。
来自国家濒危动物管理办公室的消息,我国已有3000只以上的养殖老虎,由于虎是国际最濒危动物及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多年来国内外已完全禁止了所有相关贸易。
禁虎贸易多年来,我国各虎林园和动物园已积存了许多死虎骨架和器官,有的干燥保存,有的冷冻储存。
能否开禁老资源有限贸易,一时间引起众人关注。
相关文化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虎撑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司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老虎学艺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虎符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quot;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姓
上古"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如,清代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丰年间从军,官至提督。每作战都往前冲,喜欢夺敌军大旗,后战死于秣陵关。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云南昭通地区尚存《虎姓家谱》。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
生肖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
虎图腾崇拜与文化遗产
《跳於菟》(就是《跳老虎》)传统民俗仪式,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目前仅存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都要进行驱魔逐疫的《跳於菟》(wu tú)—— 即“跳老虎”活动。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言
在东北的方言中“虎”这个字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鲁莽。
以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为例,如果他做什么事时方法比较直接鲁莽的话,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虎”。
问题一:为什么华南虎会濒临灭绝? 华南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为濒临灭绝的一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估计世界上仅有20-30只野生华南虎,现在可能连这个数量也不到了。现在世界上还有47只华南虎生活在中国18个动物园中。华南虎是老虎最小的几个亚种中的一种。雄虎从头至尾身长估计25米,体重接近150公斤;母虎更小,身长估计23米,体重接近110公斤。它们毛皮上的条纹既短又狭窄,与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亚虎比起来条纹之间的间距较大。
野生老虎:中国
中国是唯一有华南虎栖息的国家,因为残存下来的老虎中的四种都生活在中国边境:东北虎在俄罗斯的东北边境和朝鲜北部;华南虎(被认为是所有老虎的祖先)在中国的中部;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在越南的南部边境和阿萨姆(印度)。老虎在中国画中是非常得宠的,通过画来表现它的凶猛和力量。
华南虎现在的状况不太清楚。仅仅40年以前中国还有4000多只华南虎,可是 将它们称作为害兽,从那以后,华南虎就遭到了残忍的杀害。在1987年中国科学家考察后还报告在广东山界、湖南和江西还存有华南虎,在1990年又进行了一次考察证明在中国南部广东、湖南和福建省等11处原有华南虎的地区已经见不到华南虎的踪迹了。1995年森林部的一条未经确认的报告说野生华南虎的数量已经不到20只了。
现在的情况是近20年间有关官员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未曾看见一只华南虎。中国森林部列举出21个可能存有老虎的地区而且相信中国可能仍然有20到30只野生的华南虎。最后一次发现华南虎是在十年,这说明华南虎是现存老虎中最稀有的了,也是最为临近于灭绝的了。
问题二:为什么华南虎灭绝了啊 文革时 和民众共同猎杀华南虎,在猎枪下,华南虎一只又只死去, 还鼓动军民同心。杀光“四脚土匪也就是华南虎,二十年的时间里,华南虎仅在湖北、湖南,江苏、浙江,陕西的深山老林中还有少数个体,几个省的虎加起来仅剩不到50只。到了1976年,大约还有13到18只华南虎。这时人们才开始保护,可百姓仍没杀够,抱着杀虎有赏,觉得继续杀 不会把他们怎梓。仍惨无道谢杀,到了82年,再没出现野生华南虎
求采纳
问题三:华南虎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因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华南虎的生存面积减少。又因华南虎数量的减少,我国采用人工培育地方法,使华南虎多数近亲交配,发病率提高,存活几率下降。
问题四:华南虎减少的原因 华南虎的濒临灭绝,实在是一个历史大悲剧。建国初期,野生华南虎的数量还有4000多头。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持续进行的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种群遭受重创,一蹶不振。当时, 宣布华南虎为“四害”之一,除虎如同剿匪,大打人民战争,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 和民兵协同作战,赶尽杀绝。例如,1956年冬,福建的部队和民兵捕杀了 530只虎、豹。在这场运动中,江西的南昌、九江、吉安以及抚州捕杀了150多只老虎。1959年冬,贵州有30多头虎、豹遭猎捕。1963年广东北部共捕杀了17只老虎,雷州半岛也有17只被捕杀。1953年至1963年,有一个专业打虎队在粤东、闽西、赣南共捕杀了130多只虎、豹。在围歼华南虎的战役中,涌现出许多打虎英雄。 不知什么原因,同属老虎,命运很不相同。东北虎一开始就进入了 的保护名单,而华南虎长期以来列名黑名单,格杀勿论。 1959年2月,林业部颁发的批示里,把华南虎划归到与熊、豹、狼同一类有害动物,号召猎人“全力以赴地捕杀”;而东北虎被列入与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同一类的保护动物,可以活捕,不能杀死。 1962年9月,国务院颁布指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列出19种动物为严禁捕猎动物,并在一些地区受到保护。华南虎再度被排斥在外。 还在中国 号召大规模猎杀华南虎时,国际社会就着急了。1966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哺乳动物红皮书》中就将华南虎列为E级,也就是濒危级。 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也是在1973年5月,农业部禁止猎捕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却仍然允许每年控制限额捕猎华南虎。每年控制的数量以当地农业部门按有计划地保证数量持续增长为原则。 1977年农业部修改了规定,终于将华南虎从黑名单转移到红名单。东北虎仍然是保护种类的首位,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属于禁捕的第二类。1979年,农业部将华南虎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不过,这些措施似乎已经晚了。据估计,1981年,野生华南虎大约只剩下150只到200只。 最担心华南虎灭绝的,似乎还是外国人。1986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老虎保护战略学术会议”,急急忙忙把中国特产华南虎列为“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濒危动物”。 到了1989年,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终于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单。对于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合法生存权姗姗来迟,仿佛是临终关怀。也许是多余的关怀。因为从此之后,野生华南虎从我们的世界完全消失。许多人声称发现了它们的踪影,无非是只闻其声,只见其迹,都是证明力较弱的间接证据。 1996年,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最需要优先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 环境破坏也是很重要的
问题五:华南虎灭绝后的危害 灭绝华南虎的一帮王八蛋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治国无能祸国殃民斗狠有余
问题六:弱弱的问一句,华南虎到底灭绝了没 华南虎应该是灭绝了。
华南虎作为中国特有的虎种,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山林里,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有统计全国还有野生华南虎5000只左右,然后华南虎遭遇了20年左右的 支持下的打虎行动,到了70年代,野生华南虎已经难觅踪迹,当时估计野生华南虎全国只有50-80只,而世界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活体是在1983年,然后到现在,再没有一次野生华南虎无论活体还是尸体的目击 照片和影像资料的记录。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种群的个体数目下降到100以内,即不足以维持种群的繁衍,必亡无疑。根据科勒博士的报告,有些国际权威断定华南虎作为一个物种已经灭绝。而中国一些动物学者依旧抱有希望,认为野生华南虎依旧存在,并且近年来有无数的粪便 脚印 毛发等线索,但是就是没有确定的照片和目击记录。
从83年到现在过去了三四十年没有目睹野生个体,而国际濒危动物协会表示一种动物如果50年没有野生个体的目击,即可以断定此物种已经灭绝,而现在南方还有足够大 足够安全 有足够野生动物供野生老虎捕食的原始山林吗?我认为是没有了,这样的环境基本都被人类破坏。中国现在只有东北有几万平方公里的原始密林,野生 东北虎在中国境内大概有30只,也经常被野外红外照相机拍到,俄罗斯境内的广袤西伯利亚森林,大概有450只野生东北虎,而野生华南虎,一次都没有被拍到过! 因此,华南虎可以说是灭绝了。
问题七:华南虎什么时间灭绝的? 自1990年以来,中国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华南虎的实体
“野生华南虎可能已经灭绝了。”在11月16日召开的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南协作区年会上,动物学家们再次聚焦华南虎的生死存亡问题。此前,广东一支野外科考队也已经出发,开始了为期10年的野外寻找华南虎行动。作为中国独有的物种,华南虎真的已经灭绝了吗?我们还有希望亲眼见到野生华南虎吗?
野生华南虎已经绝迹了吗?
关于野生华南虎可能会灭绝的警告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提起了。在今年年初华南虎野化放归国际研讨会上,明尼苏达动物园专家惕尔森,也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专家,就曾建议在保护华南虎的共同宣言中增加一项内容:鉴于自1990年以来,中国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华南虎的实体,可以说华南虎已没有野外个体。
当时同在会议现场的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金昆马上发言:“现在还不适合宣布华南虎在野外灭绝。最近两三年,中国的科学家还在浙江找到华南虎存在的证据,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规定,连续50年找不到某种动物在野外的踪迹,即宣告野生灭绝。可实际上,中国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而且,金昆一直在野外做野生华南虎的追踪工作。迄今为止,所有的野外实地调查只发现了华南虎的粪便和足迹。 但他从不认为,华南虎已经在野外没有繁衍的种群了。他认为在粤北山区尚存少量个体。虽然在权威资料中,已经近30年没有了目击记录。
今年10月10日,在完成近两年的筹备后,广东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的野外科学考察队开始向粤北山地进发,开始预计为期10年的寻找野生华南虎行动。
近亲繁殖,华南虎种群严重退化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存活的华南虎仅为70只,其中包括正在南非野化的2只。国内动物园圈养的华南虎只有68只,散布在全国18家城市动物园中。而这仅存的70只华南虎是否能挽救这个濒危物种不至于走向灭绝呢?
对此,广州动物园华南虎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兴金在这次的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南协作区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若找不到野生华南虎加入繁殖,这个物种一定会灭绝。”
目前圈养的68只华南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近亲繁殖由此导致的种群退化,这也是导致华南虎灭绝的主要原因。这68只华南虎都是由6只野生华南虎(2雄4雌)繁衍而来的。其中,5只种虎是1958年至1962年在贵州省捕获的,另外一只种虎是1970年在福建省捕获的。
这68只华南虎彼此之间存在着相当亲近的血缘关系,很多还是直系的父女、兄妹或者母子关系。目前,它们的平均近亲系数已经达到了028,最高的更是达到了058。近亲系数达到025,相当于亲兄妹之间“ ”交配;超过05,就相当于是“自己和自己”交配。当近亲系数达到一定高度后,它们的基因多样性就有突然崩溃的危险,从而导致华南虎种群的灭绝。1990年7月17日在广州动物园产下的雌性华南虎“欣欣”,就因为它的双亲是同胞兄妹,结果导致它发育不全,体质衰弱。“欣欣”还是幸运的,能生存下来,它的同胞兄妹父母一共孕育过十多胎,两虎年年 、生育,产下的后代不是死胎,就是活不过数日。
虽然根据1995年建立的华南虎的谱系 ,专家们对进入育龄期(4岁到11岁)的雌虎会严查它的家谱,在全国的动物园中尽量挑离雌虎血缘远的雄虎做“新郎”,但是实际状况并不好,幼虎成活率低,繁殖力下降,抗病能力差,甚至没有生育能力的状况依旧不能避免。
野化训练,拯救华南虎的另一种尝试
除了积极搜寻野生华南虎,对华南虎进行野化训练也是拯救华南虎的一种尝试。200>>
问题八:华南虎灭绝了吗 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踪迹基本可以确定野生华南虎灭绝,但是有人工繁殖的
问题九:华南虎为什么濒临灭绝? 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仅存3200只野生老虎。然而,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野生虎保护项目主管米夏埃尔・巴尔策说,这个数据也“只是估计”而已。这个物种已经濒危并且走向灭亡,能否挽救,尚且是个谜。
可能有人会问了,野生老虎还剩下3200只,那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工饲养的老虎,在那些动物园、人工养殖基地到处都是,凭什么说这个物种快要濒危了呢?
为何如此濒危?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一物种濒临灭绝呢?
东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西自外贝加尔的雅布洛诺夫山麓,东至鞑靼海峡及库页岛,北起黑龙江沿岸,南达朝鲜半岛的广大境域内。现在,中国野生东北虎现在仅分布在黑龙江与吉林省的东部林区几处极为有限的区域。
最多时,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曾达到4000余只,从目前的报道看,世界上仅存不到500只,中国只有寥寥27只。
专家指出,老虎濒临灭绝,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老虎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众所周知,老虎主要繁衍生息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里,过去的中国境内有着广阔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是老虎生存的天堂。
而近年来,由于人类垦荒、伐木、开矿,以及人类活动地区的延伸,导致原始森林锐减,使老虎失去了绝佳的生存环境。再加上人类对老虎主要食用的野猪、羚羊、袍子等蹄类动物的捕杀,老虎赖以生存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的破坏。
如果说生存环境和食物链的破坏间接导致老虎濒临灭绝,人类对于浑身是宝的老虎的觊觎则直接导致老虎数量的急剧下降。
除了人类的破坏,老虎自身在生理和习性方面的局限也是导致虎群濒危的原因之一。老虎性机警,好独居,成年老虎有单独占领领域的习性,俗话说的“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无道理。
问题十:以前华南虎为什么被中国人大量猎杀,而东北虎却如此 街放以后,大家都撸起使劲生娃使劲开垦土地养娃,所以,很多地方都被哪来种粮食了。而南方,人多气候好,被开垦的更广,所以……铧楠虎就悲催的跪了!而胨p气候比较冷,山岭长期冰雪一片,不易开垦,加上哪里有不少平原,而且人口远远不及南方,所以胨p虎这货就比较走狗屎运,勉强而艰难的活了下来……
朱允文
建文帝朱允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孙子。由于朱标早逝,朱允文被册封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削番。这一措施触动了众番王的利益,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斗,朝廷军队最终难以低档强大的燕军,朱棣率军攻进了南京城。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
自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于是与皇后一起闭宫自焚。朱棣看到宫中火起,急忙命人前来抢救,可惜没有来得及。从灰烬中找到建文帝烧焦的尸体,燕王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事后,朱棣备礼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学者持建文帝自焚说。
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 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2岁的神宗曾向 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 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 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 性。他认为建文帝并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 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 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 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 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 。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 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 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 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 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难辨 。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 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 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 》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 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 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 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 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朱棣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建文帝出亡也是将信将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于是派户科给事中胡分巡全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让胡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他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永乐二十一年,胡匆忙赶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休息,听说胡回来后马上接见,二人一直谈 到四更。《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看来胡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 ,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九十余。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 。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 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藏于吴县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1423年病殒于此,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四川望京寺说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当然,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专家揭开敦煌壁画颜料之谜
敦煌壁画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脱色?颜料从何处来?用什么工艺、矿物制成?多年来众说纷纭。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通过对敦煌壁画所使用的三十多种颜料进行科学分析后近日提出,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
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采用科学方法,将现代仪器分析结果与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起来,以敦煌壁画常见的红、黄、绿、蓝、白、黑、褐等三十多种颜色为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上述观点。
据新华社今日报道,王进玉说,借助敦煌石窟的不同年代研究壁画颜料,不仅可以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铜绿、密陀僧、绛矾、云母粉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中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技术和颜料制备技能在当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1)A〕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2)A〕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3)A〕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4)A〕,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
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5)A〕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
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
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
什么是虎
本文2023-10-17 02:55: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71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