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全文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全文翻译,第1张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

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后来升迁到安化当知县,一个姓易的豪强大户凭借险要地势把守关口,江阴侯吴良将要攻打他,召集吴履商量这件事。吴履说:“姓易的是为了逃避死难而已,并非谋反。招安他他应该来归顺,不来归顺杀他也不晚。”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归顺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当今社会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请您将那些愿意当兵的登记一下,不愿的人,您就不要勉强。”后来吴履升迁潍州知州。山东常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吴履跟百姓商量说:“(送交途中)牛羊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有一天,上级官员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潍州百姓独自保全。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吴履向朝廷请求退休,回到家中。

顺治皇帝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的。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帝是在1661年因为得了天花医治不好驾崩的,在顺治帝驾崩了以后,他的棺椁停放在了景山的寿皇殿。

到1661年四月十七号由高僧行森进行火化,火化以后灵柩安放在清东陵的孝陵庙号清世祖,谥号为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扩展资料:

关于顺治皇帝的死因还有一个无从考证的说法是说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相传,顺治皇帝迷恋上一位江南名妓董小宛,而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对此极为不满,设计害死了董小宛。

当时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吴梅村,写下了一首《清凉山赞佛诗》。诗中写道: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

当时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人们不免猜想,吴梅村在诗中所写的陛下,就是顺治皇帝。

清宫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皇帝14岁那年,在遵化打猎时,认识了一位在山洞内静修的法师。从这以后,顺治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高僧憨璞聪见面。憨璞聪对佛法的阐释深深触动了顺治。从此,顺治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家之意,董鄂妃死后,他曾经一度伤心欲绝,无心朝政,病逝于养心殿也许仅仅是个对外托词,顺治并没有死,而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了。

—顺治帝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

试题分析:省:减少;逋,逃跑。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可用对举法判断,“徭”“赋”对举,“徭”前是“均”,平均徭役,是开明政策,下文“省”应是“减轻”, “毋外交,毋纳逋逃”翻译为“不要和外人交往,不要接纳(  )逃犯,把“拖延”代入原文,语意不同,“逋”就是“逃跑”的意思,“逋逃”是同义复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象,此题答案不唯一,可能是打字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吴良”性格特征是“有勇略”的一项是,①言其本领③言其听帝令和“有勇略”没有关系,⑤“追至浮子门”的是太祖,不是“吴良”,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C中这些事情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事件错误。

参考译文

吴良,定远人。 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吴良。与弟弟吴祯都凭借有勇有谋闻名。跟从太祖在濠梁起兵,同做帐前先锋。吴良善于潜水侦察敌情,吴祯经常化装为间谍。张士诚的军队据守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那里。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吴,横跨淮东、浙西,兵员粮食充足。 江阴正当其要冲,背靠大江,扼守南北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太祖军。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东南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与外界交往,不要接纳逃亡的人,不要贪图小利,不要与敌方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行了。”吴良小心奉命,修整防备。因败敌有功,晋升枢密院判官。 张士诚大举率兵来侵犯,战船遮蔽江面,他的将领苏同佥驻守君山,指挥进军。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北门与他交战,而暗中派元帅王子明率领壮士驰马冲出南门,夹攻敌人,大败敌军,俘获斩首很多。 敌兵连夜逃跑。不久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道在无锡歼灭敌人援兵。当此时,太祖多次亲自率兵争夺江、楚上游,与陈友谅较量,大军多次出动,金陵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出兵侵犯尺寸之地,都是因吴良在江阴成为屏障的缘故。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不喜好声色钱财。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练官兵,常常像敌寇来犯一样。闲暇时就延请儒生研究谈论经史,兴办学校,设立社学,大规模开田垦荒,平均徭役,减少赋税。在此地十年,疆域安定太平。太祖曾经召见吴良慰劳他说:“吴院判保障一方,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命学士宋濂等作诗文赞美他,仍派他回原镇守处。不久大举发兵攻取淮东,攻克泰州。张士诚兵又出马驮沙,侵犯镇江,巨船数百,逆江而上。吴良严阵以待。太祖亲自督领大军抵御张士诚。 张士诚队伍逃跑,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俘获士卒两千人。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明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个。而且有一部分开国功臣是正常死亡,并非全部被朱元璋滥杀。提问者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四个人没怎么被朱元璋猜忌,至少在朱元璋一朝结局挺好的,这四个人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一、明初功臣人数,一般有多种说法

说法一: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南京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说法二: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此外,还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但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

二、朱元璋猜忌功臣,尤其是胡蓝之狱,牵连人数众多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草根出身,本身家族就没什么实力,也没什么震慑力,那些和他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功臣,开国之后又难免骄奢*逸,忘乎所以。不说人人有异心,但不排除确实写功臣开始有不臣之心,比如宰相胡惟庸,确实想谋反作乱,后来著名的大将蓝玉,也的确功高震主,关键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担心后辈更没有人能控制这些功臣,所以,借着胡蓝之狱,大肆牵连

从统治安稳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的确构成严重的威胁,帝王心术本就无情,伴君如伴虎,那些功臣没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有重,两下一结合,明初开国功臣很多人结局不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朱元璋杀了,有些是正常死亡,只是可能深受猜忌,惶惶终日。但也有人相对来说活的比较太平。

三、朱元璋时期结局比较安稳的四位

第一位:汤和,朱元璋的发小,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低调,也能抓住朱元璋的心理,不贪图权柄,急流勇退,所以后面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养老了,权力和富贵他都不要了,朱元璋很感动,虽然接了汤和的辞呈,但也没亏待他,给他造豪宅,赏赐丰厚财物,让他真的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

第二位: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而且,郭英对朱元璋还有救命之恩。在潘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是郭英拼死保护朱元璋冲出突围,对朱元璋救命之恩,过后也从没因此就邀功或张扬,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

第三位:沐英 朱元璋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任和喜爱,视若己出,沐英也同样对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亲生父母。沐英在奉命镇守云南期间,他除了消灭残元势力、平定各地叛乱之外,为开发、治理云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镇守的他哭到呕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过度患上重病,两月后也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讯后伤心不已,随后便下令将其葬于京师,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第四位:耿炳文 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以说,朱元璋指哪打哪,决无异议,所以,也没被朱元璋猜忌。可惜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战队朱允炆,领军与朱棣大战,曾让朱棣一度很头疼。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总结: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历代开国之君,有不少都会猜忌功臣,但想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的可能不多,毕竟名声不好。这也看出一个问题,朱元璋只关心对后世子孙有没有益处,他才不管历史名声好不好呢。

1 文言文~何攀传翻译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薄。属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以攀为濬辅国司马,封关内侯。转荥阳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称。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宣城太守,不行,转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尝,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语在崇传。帝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关中侯。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迁翊军校尉,顷之,出为东羌校尉。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涖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地的人。他在州里任职主薄,上司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所陷害,被诬告有大逆之罪。当时何攀正在守母丧期间,就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不会谋反,皇甫晏的冤情因此而得到平反。

王濬在益州时,将他征辟为别驾。王濬计划攻打吴国,派遣何攀奉表去拜会台阁,口头陈述计谋。皇帝下诏两次引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一起筹划进军攻打的时机。王濬还派何攀去拜访羊祜,面陈攻打吴国的计划。何攀善于奉命行事,皇帝认为他不错,下诏要何攀参与到王濬的军事工作中。后来,孙皓向王濬投降,而王浑为自己去得迟而恼火,想攻打王濬,于是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到王浑那里,这件事就此解决。

朝廷又让何攀做王濬的辅国司马,并封为关内侯。后来他转任荥阳令,提交了有力国家又方便推行的十件事,得到了不少好名声。又任廷尉平。当时,廷尉卿诸葛冲看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轻视他,后来一起审理疑案,诸葛冲这才为之叹服。他升任宣城太守,但没有去,又转任散骑侍郎。

杨骏掌朝中大权时,拉了很多亲戚当官,又大肆封赏,想要遍施恩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何攀认为这样不对,于是和石崇一起提交议状上奏。奏文在石崇传内。皇帝没有采纳。后来他又以参加铲除杨骏的功绩,被封为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他的弟弟何逢被封为平卿侯,其兄长的儿子何逵被封为关中侯。何攀坚持让出自己所受的封户和一半的绢物,其余受取的封赠全分给了直系、旁系的本宗亲戚,一点都没留给自己。

后来又任翊军校尉,不久,出朝廷任东羌校尉。又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任大司农。又转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他坚持退让不愿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何攀就职,皇帝还亲自下诏,恳切而严肃地要求,何攀竟称病不起。

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派遣使者召见何攀,他更加称自己病势沉重。司马伦大怒,要杀了他,何攀不得已,带病接受召见。死于洛阳,享年五十八岁。

何攀居心公平允当,做官时讲究严肃整齐,喜爱才能杰出的人,对文士厚重,爱惜人才。在梁、益二州任中正时,招引弃置未用的人才。巴西之地的陈寿、阎乂、犍为、费立都是西州的名士,而且都被乡里说坏话,被清议了十余年。何攀帮他们申明了曲直,他们都得以免于冤枉。何攀虽然身居要职,但家里非常清贫、简朴,没有收置妾媵和伎乐,还专门做周济穷人、救济有难处的人的事。他的儿子何璋继承了爵位,何璋也有他父亲的作风。

2 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

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

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

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

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

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

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 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

3 王濬破吴(一篇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由于此前羊祜擒获吴国间谍,详细了解了吴国的这些江防措施,曾通告过王濬,王濬对此早有准备。此前,王濬命制造了几十张大筏,并联成百步见方,筏上绑着草人,草人身着铠甲,手执棍棒。船队行进时,先令善游泳者推着筏走在前面,筏遇到水下铁锥,铁锥就扎在筏上被拔掉了。又制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首,遇拦江铁链即用火炬烧之,须臾铁链融化而断。晋水军舰船遂通行无阻,顺流直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晋军难以清除,未派兵把守。王濬水军顺利地扫除水中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初五,又克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夷道(今湖北宜都)二城,俘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监军陆晏等,继而进逼乐乡(今湖北松滋东北,长江南岸)。王濬占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王濬占乐乡后,为争功,竟上报朝廷,谎称他已得孙歆之头。但孙歆已为杜预部所擒,王濬不知。后来杜预把孙歆活着送往朝廷,洛阳人大笑不已,一时成为笑柄。 司马炎鉴于各路晋军进展顺利,于二月十八日进一步调整了部署: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晋书·武帝纪》)。同时命杜预南下,并分兵1万人给王濬,7000给唐彬;命胡奋攻克夏口后分兵7000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6000人给唐彬,以加强顺流直下的兵力。并提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王濬自出兵后,兵不血刃,攻无坚城。王濬依照晋武帝之命,继续顺江而下。王戎即自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今湖北蕲春西南)、邾(今湖北黄冈西北)二城降。王戎又遣参军罗尚、刘乔会同王濬攻克武昌,吴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刘朗督武昌诸军投降。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于是,顺流鼓棹,直捣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 王濬率水陆军于三月十四日自武昌东下顺流到达牛渚。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阻击。但军心已散,部下望旗而降。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徐陵督陶濬向孙皓自请亲率水军2万迎战,士卒闻知当夜逃溃。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资治通鉴》·卷八十一),进至建业。孙皓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建议,向王濬送文请降:“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阻山河,与魏乖隔。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露次,还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玺绶,委质请命”(《晋书·王濬传》)。 三月,王濬进入建业,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同时,查收吴国图籍,封存吴国府库。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

王濬共攻克四州,四十三郡,俘获人口五十二万三千,兵员二十三万,战功卓著。至此,吴国灭亡,三国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4 文言文《吴子

1、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

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

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矣;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矣。”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译文 吴起穿着儒生的服装,以兵法进见魏文侯。

文侯说:“我不爱好军事。” 吴起说:“我从表面现象推测您的意图,从您过去的言行观察您将来的抱负,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现在您一年到头杀兽剥皮,在皮革上涂以红漆,给以色彩,烫上犀牛和大象的图案。

[若用来做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快。制造的长戟达二丈四尺,短戟达一丈二尺。

用皮革把重车护起来,车轮车毂也加以覆盖,这看在眼里并不华丽,坐去打猎也不轻便,不知您要这些东西做什么?如果说您准备用来作战,却又不去寻求会使用它们的人。这就好象孵雏的母鸡去和野猫搏斗,吃奶的小狗去进犯老底,虽有战斗的决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死亡。

从前承桑氏的国君,只许文德,废驰武备,因而亡国。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不修文德,]也丧失了国家。

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所以,面对敌人而不敢进战,这说不上是义;看着阵亡将士的尸体而悲伤,这说不上是仁。”

于是文侯亲自设席,夫人捧酒,宴请吴起于祖庙,任命他为大将,主持西河防务。后来,吴起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也来分胜负。

魏国向四面扩张领土达千里,都是吴起的功绩!2、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

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

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战,则士以尽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译文 吴起说:“从前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先教育‘百姓’,亲近。

‘万民’。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不宜行动:国内意志不统一,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团结,不可以上阵;临战阵势不整齐,不可以进战,战十行动不协调,不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

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他们就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以后退偷生为耻辱了。”3、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

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

举顺天人,故能然灾。” 译文 吴子说:“‘道’是用来恢复人们善良的天性的,‘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要’是用来巩固、保全事业成果的。

如果行为不合于‘道’,举动不合于‘义’,而掌握大权,分居要职,必定祸患无穷。所以,‘圣人’用‘道’来安抚天下,用‘义’来治理国家,用‘礼’来动员民众,用‘仁’来抚慰民众。

这四项美德发扬起来国家就兴盛,废弃了国家就衰亡。所以,商汤讨伐夏桀夏民很高兴,周武王讨伐殷纣殷人却不反对。

这是由于他们进行的战争,顺手天理,合乎人情,所以才能这样。”4、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

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译文 关于说:“凡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人们,用义来勉励人们,使人们鼓起勇气。人们有了勇气,力量强大就能出战,力量弱小也能竖守。

然而取得胜利比较容易,巩固胜利却很困难。所以说,天下从事战争的国家,五战五胜的,会招来祸患;四战四胜的,会国力疲弊;三战三胜的,可以称霸;二战二胜的,可以称王;一战一胜的,可以成就帝业。

因此,靠多次战争的胜利而取得天下的少,由此而亡国的却很多。”5、吴子曰;“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

5 文言文翻译《明史 吴良传》

吴良,定远人。 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吴良。与弟弟吴桢都凭借有勇有谋闻名。跟从太祖在濠梁起兵,同做帐前先锋。吴良善于潜水侦察敌情,吴祯经常化装为间谍。张士诚的军队据守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 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那里。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吴,横跨淮东、浙西,兵员粮食充足。 江阴正当其要冲,背靠大江,扼守南北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太祖军。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东南屏障,你 要管束士卒,不要与外界交往,不要接纳逃亡的人,不要贪图小利,不要与敌方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行了。”吴良小心奉命,修整防备。因败敌有功,晋升枢密院判官。 张士诚大举率兵来侵犯,战船遮蔽江面,他的将领苏同佥驻守君山,指挥进军。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北门与他交战,而暗中派元帅王子明率领壮士驰马冲出南门,夹攻敌人,大败敌军,俘获斩首很多。 敌兵连夜逃跑。不久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道在无锡歼灭敌人援兵。当此时,太祖多次亲自率兵争夺江、楚上游,与陈友谅较量,大军多次出动,金陵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出兵侵犯尺寸之地,都是因吴良在江阴成为屏障的缘故。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不喜好声色钱财。 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练官兵,常常像敌寇来犯一样。闲暇时就延请儒生研究谈论经史,兴办学校,设立社学,大规模开田垦荒,平均徭役,减少赋税。在此地十年,疆域安定太平。太祖曾经召见吴良慰劳他说:“吴院判保障一方,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命学士宋濂等作诗文赞美他,仍派他回原镇守处。不久大举发兵攻取淮东,攻克泰州。张士诚兵又出马驮沙,侵犯镇江,巨船数百,逆江而上。吴良严阵以待。太祖亲自督领大军抵御张士诚。 张士诚队伍逃跑,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俘获士卒两千人。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 是当今的吴起啊。”洪武三年,晋升都督同知,封为江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吴良出靖州讨伐他们。几个月内,攻取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蛮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洪武十二年,齐王封在青州。王妃就是吴良的女儿,就命吴良前往青州建造王府。洪武十四年,吴良在青州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赠封江国公,谥号襄烈。

6 文言文翻译顾觊之 吴郡吴人也觊之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

顾觊之,吴郡吴人。觊之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顾觊之,是吴郡吴人。最开始做吴郡主簿,谢晦任荆州刺史。

1、原文:

顾觊之,吴郡吴人。初为郡主薄。谢晦为荆州,以为卫军参军。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后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无用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还为吏部郎,尝与宋文帝坐论江左人物,言及顾荣,袁淑谓觊之:“卿南人怯懦,岂办作、贼。”觊之正色曰:“卿乃复以忠义笑人!”淑有愧色。太子劭弑立,朝士无不移任,惟觊之不徙官。孝武帝即位,迁御史中丞。孝建元年出为宁朔将军、行会稽郡事。寻征为右卫将军,领本州中正。明年,迁湘州刺史,善於莅民,治甚有绩。

2、译文:

顾觊之,是吴郡吴人。最开始做吴郡主簿,谢晦任荆州刺史时,让顾觊之当他的南蛮功曹,同时兼任他的卫军参军。谢晦欣赏他的朴素而高雅的风度,对他倍加重视。后来顾觊之当山阴县令。山阴县有百姓三万家,是海内大县,前后到任的长官,即使日夜不停地奔波,事情仍然处理不好。顾觊之用简单的办法对付繁杂的问题,县里因此没什么麻烦,他白天把县衙门门帘放下来,门外寂寞无声。在宋建国以来的所有山阴政务中,这时的事务最少而政绩最突出,没有第二个人能赶上。接着顾觊之回京城当尚书吏部郎,在宋文帝主持的座谈酒会上评论江南人物,谈到顾荣时,袁淑对顾觊之说:“你们南方人胆小怕事,怎么能对付谋 反的事。”顾觊之严肃回答:“您怎么能因您的忠诚道义而讽刺别人。”袁淑顿时面带惭愧之色。元凶刘邵杀文帝自立为皇帝。朝廷人物无不迁官,只有顾觊之没有变动。孝武帝当了皇帝,顾觊之升为御史中丞。孝建元年(454),外出当义阳王刘昶东中郎长史、宁朔将军,且代管会稽郡事务。不久又调为右卫将军,兼领本郡中正。第二年,出外当湘州刺史,他善于管理老百姓,政绩斐然。

在江阴任职十年,地方平安无事。明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犒劳他说:“吴院判能够保障一方平安,我在东边没有后顾之忧,你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于是命学士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仍然让他回去镇守江阴。不就发动大兵进攻淮东,攻下泰州。张士诚派兵又从马驮沙出发,侵犯镇江。巨大的战船好几百,在长江逆流而上。吴良严阵以待。明太祖亲自指挥大军抵抗。张士诚的军队撤退,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斩获敌军二千人。明太祖到江阴犒劳军队,巡视了壁垒,感叹说:“吴良,就是今天的吴起啊!” 洪武三年,晋升都督同知,封为江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四年,征讨靖州、绥宁各蛮地。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征讨。几个月内,全部平定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转移军队进入铜鼓、无开,收复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蛮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1 明史章正宸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劝帝法周、孔,黜管、商,崇仁义,贱富强。

礼部侍郎王应熊者,温体仁私人也,廷推阁臣,望轻不得与。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正宸上言:“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事因多扰,变以刻成,综核伤察,宜存浑厚。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帝大怒,下狱拷讯,竟削籍归。

九年冬,召为户科给事中,迁吏科都给事中。周延儒再相,帝尊礼之特重。正宸出其门,与搘拄。岁旦朝会,帝隆师傅礼,进延儒等而揖之曰:“朕以天下听先生。”正宸曰:“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毋以宠利居成功,毋以爵禄私亲昵。”语皆风刺延儒。延儒欲用宣府巡抚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福王立,召复正宸故官。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上疏曰:“比者河北、山左各结营寨,擒杀伪官,为朝廷效死力。忠义所激,四方响应。宜亟檄江北四镇,分渡河、淮,联络诸路,一心齐力,互为声援。两京血脉通,而后塞井陉,绝孟津,据武关以攻陇右。陛下缟素,亲率六师,驻跸淮上,声灵震动,人切同仇,勇气将自倍。简车徒,选将帅,缮城堑,进寸则寸,进尺则尺,据险处要,以规中原。天下大矣,渠无人应运而出哉?”魏国公徐弘基荐逆案张捷,部议并起用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安远侯柳祚昌等荐起阮大铖,正宸并疏谏,不纳。改大理丞,正宸请假归。鲁王监国,署旧官。事败,弃家为僧。

以下答案供参考:

4A望轻不得与 与:给予

B。迁吏科给事中 迁:升官

C。正宸争之,事遂寝 寝:止息

D。宜亟檄江北四镇 亟:紧急 答案:A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章正宸“有学行”的一组是:

①从学同里刘宗周②体仁引为助,为营入阁③应熊强愎自张,何缘特简④奈何使很傲之人,与赞平明之治哉⑤召复正宸故官⑥正宸痛举朝无讨贼心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正宸上言阻止王应熊“入阁”,结果惹怒了皇上,被送入监狱拷打审讯。

B 周延儒再次任宰相,章正宸在周延儒门下做事,他们俩的关系不好,章正宸与周延儒意见常不合。

C 章正宸说“陛下隆礼阁臣,愿阁臣积诚以格君心。毋缘中官,毋修恩怨……”这些话,是在讽刺皇上。

D 章正宸向福王上疏时,陛下应亲率六军驻扎在淮上,人人齐心同仇敌忾,勇气自然会倍增。 答案:C

2 明史王邦瑞传文言文答案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度见识。当学生,山东盗贼兴起,上围剿贼寇十四策略在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为庶吉士。与王府有牵连,出为广德州知州。嘉靖初年,祖父去世,离开。补滁州。多次升任南京吏部郎中,出任陕西提学愈事。因每年进贡不合格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次升任固原兵备副使。泾、郇大盗李孟春,抢劫河东、西,剿平的。因为祖母服丧离去。服丧期满,再提学陕西,转任参政。母亲去世离职。起升为右愈都御史,巡抚宁夏。敌人乘冰入侵,设被打败的。改任南京大理卿。不上,召回任兵部右侍郎。知道

改任吏改任吏部,晋升为左。俺答侵犯都城,命令国瑞总督九门。国瑞在禁军城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纳四郊躲避贼寇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入狱,命令国瑞提起这件事,兼提督团营。敌寇撤退,请各位将领中功劳罪研究,并且疏通九门壕沟,都答复许可。国瑞见营制时间放松,陈述其弊端。于是罢除十二团营,全部归三大营,以咸宁侯仇鸾统的。国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京营事务。又陈述兴利除弊六件事。中说宦官主管军队,古往今来的大灾难,请全部撤除提督监枪的。皇帝回复依从的。又举前编修赵时春、工部主事日知道战争,并改任兵部,分管理京营事务。不久,皇帝召来兵部尚书翁万达还未到,迟的,于是命令国瑞代。条上怎么偷十二件事。主

仇鸾仇鸾陷害邦瑞在皇帝,上帝眷顾渐移。在萧鸾奏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甘珏任,而推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凰鸣叫,密云副将徐仁代替毂。主要从中、下。国瑞说:“朝廷调换将帅,必须采取的公卿,由陛下决定,因此谨慎防杜渐,给我看下不敢决定的。而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互不统辖,为什么京营,于是升降各镇。现在曲徇鸾请,我恐怕九边将帅全都逃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啊。“皇帝不高兴,下旨谴责。萧鸾又想节制边将,停止修筑蓟镇边墙。国瑞都认为不可。萧鸾大遗憾,更加肆意谗言。在国瑞又陈述怎么偷大计,于是严令解职,以文明办事。过了几天,大计划陈述。最终被除名,以赵锦代。国瑞离开,萧鸾更加骄横。第二年被处死,锦绣也因党比派遣戍守,于是皇帝渐渐想到的。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邦瑞不可。”于是起来所以官。知道

到达之后已经到达,疏便宜几件事,全部允行。遇了一年去世。赠太子少保,谧号襄毅,派使者护送回乡安葬。斋

国瑞国瑞严厉刚毅而有见识度量。历官四十年,以廉洁闻名。

3 阅读北史循吏传文言文公孙景茂翻译

1、译文

公孙景茂是河间阜城人。他的容貌魁梧,少年时好学,博览经史书籍。在魏国时,考察孝廉,射策科甲,后来升为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做了不少好事。当时人对他的博学称赞他为"书库"。他做过高唐令,大理正等官,都非常胜任。齐国灭后,周武帝听说了他的大名,就召见他与他谈话,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济北太守,后来他因担心母亲没人照管而辞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年,武帝下召任命他为汝南太守,又升任息州刺史。他在任职期间,法令制度清明,社会风气良好。在平陈之役时,行军路上见兵士生病,他就减少自己的俸禄为兵士们买汤买药治病,于是百姓都来接济支持他,因此活下来的人有上千之众。

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下令将他的事迹昭示给天下百姓。他做道州刺史时,把自己的俸禄都拿来买牛犊鸡猪,分给孤寡老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他喜欢单独骑马巡视百姓生活状况,亲至每户人家,看到有德才的,就会在大众面前当面褒奖;如有过错行恶的,马上训斥教导,但并不大肆宣扬。从此后民众都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男的相互帮助耕耘田地,妇女们就一起纺织。大村或数百户人家就好象一家人一样。后来朝廷任命官员时,皇帝优先招用他。他担任仁寿中时,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看到景茂精神风采依旧,回去后上奏给朝廷,于是他又被升官任命为临淄刺史,赐给他车马轿子,便于他上任去。

他前后数任职位时,都是政绩斐然,评论的人都称他为良牧(好官)。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年,他在任职当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谥号日康。

下葬那天,各地奔丧的人有上千人。有人参加不了葬礼,都向着他的坟墓的方向痛哭,路祭而去。

2、原文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后以母忧辞。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3、“循吏”的说法最早见于司马迁所作《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非常使人羡慕。

4 明史·曾同亨传阅读答案

曾同亨,字于野,吉水县人。父亲曾存仁,为云南布政使。曾同亨考取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礼部,调任吏部文选主事。先例,丞、簿以下的官员,听任胥吏选拔,曾同亨却全都亲自挑选。他与陆光祖、李世达齐名。隆庆初年,任文选郎中,几乎将旧臣举荐任用完了。晋升为太常少卿,因急事请假离去。

万历初年,出任大理少卿。历任顺天府尹,任右副都御史管辖贵州。御史刘台触犯了张居正。曾同亨是刘台sLkjORg的姐夫,给事中陈三谟想将他们一起驱逐,上奏曾同亨羸弱不胜职。诏令调他到南京,于是称病回乡。万历九年(1581),京城考核纠察官,给事中秦灿、御史钱岱等人又秉承张居正旨意,列上曾同亨的姓名。张居正勒令他休息。

张居正死后,他出任南京太常卿。皇帝召他担任大理卿,调任工部右侍郎。负责督促营建皇帝逝世后的寝宫,节省三十多万两白银。由左侍郎升为尚书。军事器械都从外地输送来,全都不合乎标准,他奏请以半价签收,又请求减少一半的织造额。皇帝都答复可以。汝安王妃请求征收桥税,曾同亨拒绝了。皇帝最终应允了王妃的请求。内府的工匠,隆庆初年人数达到一万五千八百人,不久淘汰了两千五百人,但是宦官却不断增加。曾同亨上奏请求清理、整治。已经得到圣旨,宦官又上奏压制了此事。给事中杨其休上奏争辩,皇帝不接纳。曾同亨的弟弟曾乾亨奏请裁减冗员使经费宽裕些,京城卫戍部队的诸位武臣声称减少了自己的月薪,一片哗然,窥伺着曾同亨走出朝房就围着他叫嚷。曾同亨再次请求退休,没有结果。九门的工程完工,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极力请求离去,皇帝下诏令他乘驿车回乡。启用他任南京吏部尚书,他推辞了。此后很久,再度起用他任原职,他多次推辞之后才就职。税使在当地肆虐百姓,曾同亨极力劝谏。

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面考核京官,他与考功郎徐必达正直不徇私情。当年,北都考核拂逆了当政者的意愿,宫中传旨保留给事中钱梦皋等人;南都的考核和曾同亨自己的奏疏,也很久不下发。曾同亨恰好因事进京,于是称病。诏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而后退休。

曾同亨初次进入吏部,严嵩是他的同乡,尚书吴鹏与他父亲同年进士,曾同亨没有做私下拜访。曾在署舍住食,整月不回家。一向与罗汝芳、耿定向相好。尚书杨博痛骂伪儒,曾同亨说:“他们中间多愚昧者,不可以一概斥责。即使表面上借儒学名义,这与卖身进取,恬不知耻的人相比,谁更可恶呢?”他在七十五岁去世。被赠封为少保,谥号恭端。

5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翻译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

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就绝迹了。

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后来升迁到安化当知县,一个姓易的豪强大户凭借险要地势把守关口,江阴侯吴良将要攻打他,召集吴履商量这件事。

吴履说:“姓易的是为了逃避死难而已,并非谋反。招安他他应该来归顺,不来归顺杀他也不晚。”

吴良听从他的计谋,易氏果然归顺了。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吴履说:“当今社会清明,老百姓安心务农。

请您将那些愿意当兵的登记一下,不愿的人,您就不要勉强。”后来吴履升迁潍州知州。

山东常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吴履跟百姓商量说:“(送交途中)牛羊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有一天,上级官员让百姓送牛羊到陕西,其他县百姓多倾家荡产,潍州百姓独自保全。

恰逢改州为县,朝廷召吴履回去,潍州百姓都哭泣着跑来送行。吴履向朝廷请求退休,回到家中。

6 明史循吏列传中 方克勤 的翻译

原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

元末,台州盗起,吴江同知金刚奴奉行省命,募水兵御之。克勤献策弗纳,逃之山中。

洪武二年辟县训导,母老辞归。四年征至京师,吏部试第二,特授济宁知府。

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

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

又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重困之畚锸。”

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先是久旱,遂大澍。

济宁人歌之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

使君勿去,我民父母。”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

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

太祖用法严,士大夫多被谪,过济宁者,克勤辄周恤之。永嘉侯朱亮祖尝率舟师赴北平,水涸,役夫五千浚河。

克勤不能止,泣祷于天。忽大雨,水深数尺,舟遂达,民以为神。

八年入朝,太祖嘉其绩,赐宴,遣还郡。寻为属吏程贡所诬,谪役江浦,复以空印事连,逮死。

子孝闻、孝孺。孝闻,十三丧母,蔬食终制。

孝孺,自有传。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

元朝末年,台州盗贼兴起,吴江县知府金刚奴奉行省府之命招募水兵来抵抗盗贼。方克勤前往献计献策没被采纳,于是就被迫逃到山里面加入盗贼队伍。

洪武(年号)皇帝第二年重新划分设置县郡,(方克勤)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别回家了。四年后他来到京都,参加吏部考试获第二名,特此被授予济宁知府的官位。

恰逢此时开始(皇帝)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后就要开始交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征税),百姓都说(皇帝)的诏旨不可 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废。

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交税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不得耍奷,如有违反当日就罢免他的官位。

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学文化的风尚。在十分炎热的时节里,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

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见。由于当时久遇干旱,而(在此时)济宁却五谷丰登。

济宁人歌颂他说:“是谁免去我们的劳役?使君(指方克勤)出了力气。是谁让我们有了粮食吃?蒙受使君的甘霖之雨。

使君不异于我们百姓的父母。”(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经说:“靠近名利必定会耀武扬威,耀武扬威必定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啊。”

他自巳生活简洁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再吃肉。太祖皇帝使用法律很严厉,士大夫(指朝庭大臣) 被贬,凡路过济宁的,方克勤都周到地安抚招待他们。

永嘉候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河水干涸,准备使用劳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地向天祈祷。

忽然天降大雨,水深达几尺,船队才得以通过,百姓认为(方克勤)是神。过了八年(方克勤)进入朝庭,太祖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赐宴席款待,送他回济宁。

后来(方克勤)受到下属的官员呈递奏章诬陷他,(于是方克勤)被贬到江浦服劳役。后来死了。

他的儿子方孝孺为其守孝。方孝孺作有传记记载。

7 帮忙翻译一段选自《汉书循吏传》的文言文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西汉初元至竟宁年间(公元前48—前33年)。召信臣以明经甲科(汉代考试取士,分甲、乙、丙三科)出身任职郎中,后出补谷阳长,又举高第(考核优秀者称高第)迁上蔡长。他在任期间爱护人民,得到百姓称颂。升任零陵太守,因病归家。病愈后征为谏议大夫,又迁任南阳太守。他和在谷阳、上蔡时一样,一心为民。

他工作勤奋,又很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为人民办实事,设法帮助人民致富)。他经常深入乡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出入田间,有时就在野外休息,难得有安居之时。他巡视郡中各处水泉,组织开挖渠道,兴建了几十处水门堤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最后多达3万顷。百姓因之富足,户户有存粮。召信臣还大力提倡勤俭办理婚丧嫁娶,明禁铺张。对于有些游手好闲、不务农作的府县官员和富家子弟,则严加约束。使南阳郡社会风气极好,人人勤于农耕。以前流亡在外的百姓纷纷回乡,户口倍增。而盗贼绝迹,讼案也几乎没有。郡中百姓对召信巨非常爱戴,称召信臣为“召父”。荆州刺史(当时南阳郡归属荆州刺史部)上报召信臣为民兴利,全郡殷富。朝廷赐金奖励,迁召信臣为河南太守(河南郡治今洛阳市东20公里)。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又多次升级受奖。

8 明史马芳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明史马芳传译文供参考: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时被北方少数民族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箭矢习射。

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左右侍候。

马芳明里为他所用,而暗地从小路逃回。周尚文镇守大同,对马芳从敌方逃回感到惊奇,安排他任队长。

马芳多次防御敌寇有功,应该被封官,因他的父亲贫穷,都改为受赏来供养他父亲。 嘉靖二十九年(1550)秋天,敌寇侵犯怀柔、顺义。

马芳驰马斩敌将,授职为阳和卫总旗官。敌寇曾经进入威远,在盐场埋伏骁勇骑兵,而用二十骑兵挑战。

马芳知敌人有诈,用百骑迫近埋伏的地方,将作战部队分成三部分,依次轮番攻击敌人。马芳军奋勇跳跃,敌人骑兵惊退十里,马芳军共斩敌人首级九十多。

其后,又在新平抵御敌人。敌寇扎营在野马川,约定作战日期。

马芳估计敌寇要逃遁,紧急追逐他们,斩敌更多。部队正在庆贺,马芳急忙策马说:“贼寇来了。”

命人赶快守住险要,而自己断后。过了不一会儿,敌寇果然成群到达。

马芳战斗得更加尽力,敌寇才退去。不久,在泥河进行战斗,又大破敌寇。

马芳逐渐升迁为指挥佥事。因功,马芳晋为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

又因功,破格升迁为都督佥事,隶属总督为参将。在镇山墩作战失利,马芳被夺去俸禄。

之后,袭击敌寇有功,他又被加俸二级,任右都督。不久因功晋为左都督,赐给蟒袍。

偏将被加封左都督,是从马芳开始的。 三十六年(1557)马芳迁为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

土蛮十万骑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全文翻译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