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祖籍江西瓦集坝张氏族谱 我家的族谱是“树守瑞 和以致福 善可忠祥 承熙永誉 邦家之光”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寻祖籍江西瓦集坝张氏族谱 我家的族谱是“树守瑞 和以致福 善可忠祥 承熙永誉 邦家之光”,第1张

你可以在网上直接查:家谱记载之瓦屑坝移民流向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即从江西移民到湖广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统计,在洪武年间,江西移民到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苏者达210 余万人。在这210 余万人中,有近百万是饶州人。江西的大多数移民,是从饶州鄱阳瓦屑坝迁出的,瓦屑坝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府各县移民沿乐安河、昌江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移民们顺长江而下,到达安徽各府县,逆长江而上,到达湖北、湖南各府县。

从有关瓦屑坝移民各姓氏家谱的资料中,可以断定明初瓦屑坝移民的流向。

安庆市图书馆藏有家谱36种,其中迁自瓦屑坝或鄱阳县的家谱有18种,占其总数的50%。洪武年间,瓦屑坝至少迁出移民30万人。

安徽桐城有族谱63种,其中20%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

安徽宿松县256 个家族中,有182 个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这182个家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的有38 族。

下面我们来看部分家谱对这次移民的记载:

安徽安庆地区: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载:“桐之一派迁自豫章鄱阳,贵四公、贵五公则始迁桐之祖也。”“自鄱阳同迁之贵一公,最后住芜湖,贵七公其

安徽合肥地区:

花岗乡过岗村张楼房《张氏宗谱》载:“原籍江南,明洪武三年诏迁合肥居德胜门,历四世祖贞公迁邑之西乡楼房始矣。”

注:以上文字摘自朱贵安《瓦屑坝移民流向在家谱中的记载》,内容有删减,详见原文。

刘巨容,字德量(826—889)徐州人。唐朝末年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玩寇自重而闻名。

早年是徐州的将领,后来庞勋之乱,刘巨容参加了叛军,唐军讨伐时又归正,被授以埇桥镇遏使之职。当时,浙西突阵将王郢反叛,起兵攻明州,刘巨容以筒箭将其射死,因功封明州刺史,后迁为州团练使。黄巢起义军南下江淮时,刘巨容又升任蕲黄招讨副使、襄州行军司马和检校右散骑常侍,最后荣升为迁山南东道节度使,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一起屯兵荆门,抵御黄巢起义军,保卫襄阳。

因黄巢势大,众号五十万,刘巨容与曹全晸定计智取,接战后,刘巨容佯装败北,黄巢追之,曹全晸伏兵攻击,大败之,擒起义军将领十三人,虏获不可胜计,黄巢浮江东奔,刘巨容追击,又俘获不少,以功迁检校礼部尚书,当时,山南东道诸将欲乘胜追斩黄巢,刘巨容说:“朝家多负人,有危难,不爱惜官赏,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贼,为富贵作地 。”诸将也认为如此,因此黄巢兵势复振。后来,黄巢攻陷长安,刘巨容会合诸道兵马讨之,被授以南面行营招讨使,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

刘巨容为政精明,明察秋毫,唐僖宗出奔蜀中,公卿多因刘巨容的护卫而赴行在,山南西道节度使鹿晏弘为禁军所逐,引麾下东出襄、邓二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遣大将赵德諲与其合兵攻襄州,刘巨容不能守,出奔成都。刘巨容一向自称有炼金术,曾向掌权的宦官卖弄,后客居蜀中,田令孜欲求其术,刘巨容不给,田令孜大怒,889年,上书诬告刘巨容谋反,将其处死。

我们这支人以唐末名将刘巨容为第一世祖,巨容公祖籍彭城,后迁滁州琅玡,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大中八年武科进士,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布兵大破黄巢十七万人马于荆门而闻名于世,后驻守饶、信之地(今江西鄱阳、乐平、上饶一带)巨容公生子三,长子刘汾,次字刘回,三子刘迪。

刘汾

刘汾,字伯临,淮北徐州人。生卒不详,约生活在唐朝开成至光化年间(836—900)。父亲刘巨容,累官至明州刺史、天下兵马先样、检校司空、礼部尚书,封彭城县候。

刘汾自幼聪敏好学,大中元年(859)登进士科,此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3),迁本部侍郎,出任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875),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四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义军前锋诸将,义军失利。五年,刘汾会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众归黄巢。黄巢起义军势力聚增,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率部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政、父刘巨容等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执义军将领13人,斩俘义军17万。黄巢与尚让率余众冲出重围,渡江转战饶、信、池、宣、歙、杭等15州。

中和二年(882)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官至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等职。这时,饶、信一带经战火纷乱,到处是黄埃赤地,民不聊生。刘汾为弥补屠杀起义农民之过,实行抚恤政策,“亲加劳问,简徭役,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全唐文》卷793,刘汾《大赦庵记》)中和四年(884)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残酷镇压后,宣告失败。刘汾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龙纪元年(889),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与弟鄱阳县令刘迪经此变故,已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遂隐居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景福元年(892),刘汾在饶州乐平县归桂、丰乐二乡买得荒闲田800余亩(今万年盘岭、大源、梨树坞等地),福建建南山寺(今梨树坞乡南嵩坞)一座,邀请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 5人入寺住持。勤耕耘,守奉祖宗春秋二祭。不久,朝廷念刘汾兄弟忠孝,下诏:“汾战阵能勇,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俱赐优免。”故南山寺改称“南山七诏寺”。刘汾之女金姑美貌无比,唐皇欲纳之为妃,刘汾不从,慌称金姑为哑女,已人庵为尼。其后,金姑果刺舌成哑,并矢志隐修于南山寺。后来唐皇得知真情,为金姑之志所感动,特赦金姑无罪,因而南山寺又名:“大赦庵”。

景福二年,唐昭宗帝恢复刘汾的官爵,又进至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右仆射等职。不久,刘汾病逝,葬于南山。

刘汾生有14子,后散住饶、信等地。弋阳万年刘姓多为其后裔。著有《大赦庵记》,流传于今。

生十四子:汉兴、汉升、汉从、汉明、汉宗、汉瑞、汉广、汉匡、汉胜、汉吞、汉英、汉宁、汉彬、汉平。

长子汉兴,父丧后独自还乡徐州。

次子汉升,迁居安庆望江,其孙谟和诲2人同迁清源。

三子汉从,居归仁乡新陂里,后裔庆十一迁麻城!

四子汉明,迁弋阳之官庄。

五子汉宗,迁弋阳之兰溪。

六子汉瑞,迁铅山,其孙婴公卜居锦屏山。

七子汉广,迁信之上饶县葛源。次子义昭居住新陂。

八子汉匡,迁上饶之乐平县勇山。

九子汉胜,与子孙迁于鄱阳之清塘源(清塘村)。今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

十子汉吞,居住新陂里。子三人迁乐平之湖围,孙广微又迁鄱阳之义城。

十一子汉英,与子迁于新陂里之大桥后又迁流芳!

十二子汉宁,居新陂里,其子真玉(又叫义真)迁流芳,义玉迁张溪。

十三子汉彬,其子良玉为延德县令,置田地于邑之师源,子孙随产而居。

十四子汉平,长子居东山,次子通任宣州通判居琴溪,后裔迁万山黄柏。

我的家乡有一棵老樟树,很老很老的老樟树!

关于这棵老樟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月亮里的树影子,就是我们村里老樟树的影子,当然这样的传说没啥依据,可能是村里人看树影与月亮中的阴影有点相像而编撰出来的吧!

家乡的老樟树啊,从我记事起,它就是很老的,它是那么的粗,应该得要四五个孩子手拉手才能环抱得住它吧?我也不记得有和小伙伴们做过类似的环抱游戏,所以只能估摸一下!

家乡的老樟树啊,从我记事起,它的内里就是中空的,为此村里还有个传闻,说是我大伯家的哥哥们在他们小的时候,往那中空的树干里塞了很多树枝、树叶,然后往里点火,因此,老樟树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分支就化为了灰烬,只余下光秃秃的一个大分支洞口。

其实我们那老樟树也就只有两大分支,哥哥们烧掉了一大分支,等于砍了一半的樟树吧!

听说,为了此事,还来了警察,我的哥哥们还进过局子,想必当年的火势一定很大吧!可是,即便如此,我们的老樟树也依然坚挺活着,直到后来……

老樟树坐落在我们村子的后面、入村口的路边,就像村子的守护神一样守护着我们村里的每一个人,也守护着它身边的每一个生灵。

我记得小时候,夏季的夜里,跟着父母在庄稼地里忙到很晚,最后只能借着月光,拉着两轮推车赶回家来,我应该是跟在后面推车的那个人吧,快走到入村口处时,我一不小心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长条形的,待我反应过来时,脚已踩过,而回头看时,却已什么都看不到了。

我生平最怕蛇了,可是我们那天却浑然不知的从蛇的身上垮了过去,而且我记得我穿的是平底凉鞋,鞋底很薄的那种凉鞋,所以当时踩上的感觉特别真切,但是,它却完全没有伤到我。

试想一下,如果这条蛇盘在路上,不是等我踩过以后才发现它的存在,而是在那之前发现了它,会是怎样的结局呢?爸爸为了我们能够安全通过,他肯定会趁蛇未警醒之时,找工具把它弄死吧!

脑子里关于老樟树的记忆有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

在我还未读书的时候,我还是个放牛娃,在天气不好时,冬天时,去外面放牛,牛也吃不到新鲜草时,妈妈会偶尔让我们把牛迁到老樟树下拴上一天、半天,就在老樟树下吃吃枯草,走动走动也是好的。

即使天气好时,草儿正青绿时,我们也偶尔会把牛拴在老樟树下面,反正在这里拴牛方便,因为老樟树内里中空,所以外层表皮面总能找到很多空洞,绳子穿过这些洞洞,打个结,我们的牛就被老老实实的固定在了这里。

那时候,旁边的土埂上会长出许多鲜红的覆盆子,我们家乡的土话叫泡(pao)里。四五月间,草儿正肥美,覆盆子也是正红艳之时。我们把牛拴在老樟树下,在我们摘得覆盆子、饱口福之时,牛也依然可以吃得饱饱的!

小时候,我们村里还种麦子,现在想来,我们村种的应该是冬小麦吧。每年秋季时,老樟树叶还正绿,樟籽却已纷纷掉落,这时候,我们总会找来一小截一小截的麦秆,把麦秆的一头掰开成伞状,然后捡起地上的樟籽放到麦秆伞状的一头,我们再昂起脖子对着麦秆的另一头吹气,看看自己能把小樟籽吹得多高、高多久!

有时候,我们会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比比谁更厉害。确实,吹这东西,还是挺讲技巧的,力道大了,樟籽要吹“飞”了,力道小了,樟籽又吹不起来。

其实,这样的游戏,也就我们女孩子更感兴趣些,男孩子们似乎就对爬樟树更感兴趣了。

老樟树的树干表皮上纵横交错的裂缝缝隙犹如一条条深浅不一的沟壑,他们就沿着这些“沟壑”往上爬,很轻松的就能爬到很高的树干上,运气好,常常还能发现鸟窝、鸟蛋。

有时候,有的男孩子爬上这樟树干,可能纯粹只是为了找鸟蛋,而这个过程中,还有可能碰到刚孵化出来的小鸟留在窝里,还好,记忆中,没有男孩子们为了好玩,而捕捉这还不会飞翔的小鸟的印象。

有时候,他们爬到树干上纯粹也只是为了好玩,比如他们在玩打枪游戏时,有的男孩子就会爬到这老樟树上布防,居高临下,占尽优势。还有在外面玩躲藏游戏时,这樟树树干上,因为有枝叶的遮蔽,也是一个很好的隐藏点。

随着我们年岁的增加,我们都去到镇上读初中了,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趟,能在樟树下嬉闹的时光变得越来越少。

那时候的我们,三三两两的驮着旧旧的书包,或骑着自行车,或靠着双脚徒步,经过樟树,上了大马路,在老樟树的目送下,快速的赶往学校。

周五放学时,我们也成群结队的或骑自行车或徒步往家赶。因为家乡的樟树不但老,而且高大,我们从学校回家的路上,往往在离家很远很远时,就能看到村子里的老樟树在向我们招手,就像热切盼望孩子归家的母亲一样,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就迫不及待的张开双臂,等着孩子们投入她的怀抱一样!

我们依然在长大。后来,我们从镇上去到县城里读书,一周回家一趟变成了一个学期回家一趟。再到后来的大学,情况好的时候,也是一学期回一趟家,有时候,可能会趁暑假找点短工做做就不回家了,那样可能就得一年回一趟家了!

这时候,老樟树好像被我抛到了脑后,我们没有时间去旁边的土埂上摘覆盆子吃,也没有时间在樟树下吹樟籽,更没有时间看村里的小孩子们爬上樟树玩耍!

上班以后,能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后来,父母在县城买了房子,我们逢年过节会回父母家,只是,却再也没怎么回过我们那有着老樟树的老家了!

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可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却越来越想念,特别是对家乡的那棵老樟树尤为想念!

应该是在一两年前吧,在老家的微信群里,有人说到怎么处理老樟树的问题,那时我一直以为我们家乡的那棵老樟树是被什么人给砍了,为此,心里愤愤不平了许久,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接受那么一个事实。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樟树是国家保护树木,也从未联想过当年哥哥们烧掉了樟树的一个大分枝为什么就进了局子。

直到今天给爸爸打电话,再聊起这树时,我才确定,老樟树不是被砍倒的,而是它自己倒掉的,这让我很是吃惊,这棵老樟树怎么会突然自己倒掉呢?

爸爸说,可能是树龄到了吧?

可是这树到底有多少年的树龄了呢?爸爸也说不清楚,他说,从爷爷记事时,这树好像就是这么高大的,爷爷也没能从自己的长辈那里得知到这棵老樟树的树龄。

爸爸估摸着说可能有两百年左右吧。之后,我百度搜了一下,按樟树的直径来搜的,一米多直径的樟树可能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我们老家的那棵樟树,直径应该有两米多了吧,这样说的话,那棵老樟树可能就有六百年以上的树龄了。

爸爸还说,他从长辈那里听说过一个事情,就是以前有信风水的长辈们找过看风水的大师去我们村里看风水。

大师应该是很有水准的大师吧,只是直接对着一盆水就能看出村子的风水在哪,听说那大师就在那盆里看见了我们村里的老樟树,为了验证这盆里的树是不是村口的老樟树,那位长辈还特地派人到树的周边撒了一圈白色的石灰,然后盆里的树也立马围上了一圈白色石灰。

爸爸还说,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的村子也是比较繁华的,出过很多的手艺人和读书人,我问他哪个很久以前啊?他却也说不出来,可能这也只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这么一种说法吧,具体真假,不得而知,出过哪些手艺人和读书人更不得而知!

现存的村里手艺人倒是也有,什么木匠、石匠村里都是有的,但是爸爸所说的手艺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类手艺啊?

我搜索樟树一般可以活多少年时,蹦出的答案是八百到一千年!我不敢想象,如果我们家乡的老樟树真的活了八百到一千年的话,那它得见证我们这个村子的多少兴衰啊,成为我们这个村子的风水,应该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老樟树最为壮硕繁茂时,村子也最为繁荣,所以人才辈出,这是不是也说得过去呢?

只是,这老樟树终究还是倒了,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活到八百年或上千年,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因为树龄到了才倒了。

只是,我隐约觉得,这树应该是有精神的,当它看着它所守护的村民们一个个都离它而去不见归期时,当它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守护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子在短短几年间荒芜到它都不再认识时,它应该是伤心了吧?

它一定认为它的守护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它选择了枯萎,选择了死亡吧!

只是老樟树它应该不知道,它已然成为我们每一个在外拼搏的乡人的精神之树,我相信它肯定已经在每一个家乡人的心里牢牢的扎了根,每一次当我们想念家乡时,也一定会想起它——我们家乡的那棵老樟树啊!

  樟树市名称的来历缘于远古“聂友射鹿“的传奇故事,故此又有“鹿江“之说。它与“瓷都“景德镇等并列为江西省四大名镇,明代为全国三十三大工商重镇之一。

  樟树市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鄱阳湖平原南缘,北距省会南昌89公里。赣江、袁水汇流于此,樟树港为赣江上第二大港。浙赣铁路、京九铁路和昌樟高速、赣粤高速、105国道及在建的上海至昆明高速都通过该市,水陆交通便捷。在历史上,它曾是我国中原与岭南舟车孔道,是1988年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的新兴城市,市境总面积1287平方公里,人口51万。樟树市历史上曾名清江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它以其特有的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闻名遐迩,素享“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美誉,是我国著名的“南国药都”。

  中国药都—樟树

  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村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誉。镇郊的阁皂山是一个天然药场,绵延200余里,草木丰茂,盛产各种药材,其中动、植物药材和矿物药材达百余种。早在东汉建安时期,道家张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炼于此。他们一面迷信说教驱邪,一面采药炼丹治病、传授炮制之法。后来葛氏之孙葛洪,总结行医经验,著成《时后备急方》,流传于世。唐宋时期,樟树药业日益发达,采药卖药者日增,药铺、药材行、分庄逐步兴起,并向外省扩张。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掌握了许多秘传妙法,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优秀药工切的药片,“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树的药师、药工、药商走遍全国药材产地,采集、选购品质上乘的药材原料运回加工,使得樟树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精良。樟树因此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和经营中心。

  “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条件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之外,与其盛产药材,精于药材的种植、炮制、经销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阁皂山有天然药材200多种,中外闻名的江枳壳、面枳实,就是当地特产之一。樟树本地,对药材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药材必须纯净,饮片加工务其精细。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届时的樟树,就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在药都东门外的宽阔坪场上,一片专门用以进行交易活动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总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余人同时进行交易活动。

  樟树名胜古迹

  悠久的历史为樟树市留下很多名胜古迹,境内已发现的古遗址就有122处之多,居江西省的首位,其中包括距今4500年前的筑卫城。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吴城商代遗址。古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书画、金石等珍品被誉为“国之瑰宝”。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唐的太平观碑和建于宋朝的阁皂山鸣水桥等。阁皂山距市区20公里,是全国道教三大名山之一,唐高宗曾赐号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朱熹、文天祥等我国古代名人都在此留下过名言佳句。

  道教圣地--阁皂山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20公里处的赣江东岸,绵直200余里,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相传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炼丹8载,终成“九转金丹”。他服丹“飞升”后,被道教尊为“太极仙翁”。葛玄的“仙迹”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名胜,道学家云集于此。北宋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云: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可见当时之盛况。

  阁皂山峰峦越百,仙道遗迹比比皆是。骆驼峰为葛玄得道藏丹处。太极峰为玉女理鬃处,西坑桂壁峰为张道陵修炼之地、有张天师坛。剑劈石、双鲤门、风门、一天门、丹井等处、无不俊美奇特,加上那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显得神奇无比。凌云峰峡口的悬崖上,飞跨着一座石拱桥名曰鸣水桥。它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雨、桥拱至今完好无损。

  吴城商代遗址

  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吴城村、肖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上。它是在江南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考古界称之为“吴城文化”。遗址中心在吴城村土城内。1973年修水库时,被民工发现。后经6次发掘,面积达61.3万平方米,清理出房基2座,灰坑和窑地55个,墓葬16座。陶窑2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为探讨江西地区商周青铜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樟树市博物馆陈列有部分实物和资料,供游人参观。与吴城遗址相伴相随的是樟树市境内最大的水库--吴城水库,水库面积将近10平方公里,为樟树市一大旅游胜地!荡舟吴城水库,领略江南山水风光,思索着千百年的吴城古代文化

  樟树自古就有“酒乡”之誉,因“清、香、醇、补”四大特色而得名的“四特”酒就是樟树特产之一,源于宋代有名的土酒。周恩来总理曾赠它“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八个字,于1988年7月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樟树悠久的种植柑桔的历史,被定为全省柑桔生产重点市,全国85个柑桔生产基地之一。樟树红桔以色艳、味甜、皮薄、核少而闻名全省,行销海内外。

[安徽]旌阳饶氏宗谱4册姓 氏:饶氏 堂 号:不详 出版时间:清嘉庆12年(1807) 提 要:始迁祖文福,北宋初由鄱阳迁旌阳义路桥。传至十三世始分而为三:长寿宜,居宗祠之右;次椿,仍居祖宅;三英贤,居宗祠之左。卷首谱序,卷一凡例、历代名宦、祖像,卷二排行…字 辈 表:字辈第九世起:中、兴、永(寿)、添(林、贵)、宗(荣、时)、仲(廷)、文(启)、显(成)、一(绍)、士(明)、大(永)、学(正)、守、吉、能[湖北]饶氏宗谱1册姓 氏:饶氏 堂 号:敦睦堂 出版时间:清乾隆26年(1761) 提 要:参见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饶氏宗谱》条目。存谱为世系。字 辈 表:字辈第八世起:永、玉、兴、天、仕、国、加、永、锡

[湖北]饶氏宗谱7册姓 氏:饶氏 堂 号:敦睦堂 出版时间:清咸丰10年(1860) 提 要:参见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饶氏宗谱》条目。存谱为世系。字 辈 表:字辈景三公派下世系第一世起:景、隆、道、伯、友、胜、仲、继、正、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景四公派下世系第一世起:景、隆、道、伯、清、璟

[湖北]饶氏宗谱3册姓 氏:饶氏 堂 号:敦睦堂 出版时间:清光绪12年(1886) 提 要:参见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饶氏宗谱》条目。存卷皆为世系。字 辈 表:字辈第十世起: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惠查看详情加入收藏[湖北]饶氏宗谱2册姓 氏:饶氏 堂 号:敦睦堂 出版时间:清道光6年(1826) 提 要:参见民国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饶氏宗谱》条目。存卷皆为世系。字 辈 表:字辈第二世起:仲、继(大)、正、自(引)、守(伟)、仕、国、加、永、锡、盛、荣、华

[湖北]饶氏宗谱8册姓 氏:饶氏 堂 号:敦睦堂 出版时间:民国3年(1914) 提 要:先世居抚州仙原乡,南宋时,有讳光祖者,寓居湖广通山县。子荣、华兄弟,由通山再迁大冶果城里,为始迁大冶祖。卷首旧序、传、赞、山图,馀卷皆为世系。字 辈 表:字辈景三公老派:景、隆、道、伯、友、胜、仲、继、正、自、守、仕、国、加、永、锡、盛、荣、华、秀景四公老派:景、隆、道、伯、清、璟、志、永、玉、兴、天、希

[江西]清漾毛氏族谱4册姓 氏:毛氏 堂 号:不详 出版时间:清同治10年(1871) 提 要:始祖宝。始迁祖福生,宝三十九世孙,明初自广陵迁上饶毛村。卷一新旧谱序,卷二、三正谱传、忠义传、隐逸传、珍谱传、墓图、迁徙考、历朝统纪传谱,卷四上饶毛村本派世系为…字 辈 表:字辈原派:良忠正华、莹昌盛杰、恭祥康泰、文运尧舜新增:仁义礼智、元亨利贞、诗书永继、富贵长兴

[江西]柯氏支谱4册姓 氏:柯氏 堂 号:瑞鹊堂 出版时间:清光绪21年(1895) 提 要:始迁祖应清,明季由泉州移居桃源,清康熙初再迁广信府,即今上饶市。卷首谱序、祠堂记,馀卷为世系图。

寻祖籍江西瓦集坝张氏族谱 我家的族谱是“树守瑞 和以致福 善可忠祥 承熙永誉 邦家之光”

你可以在网上直接查:家谱记载之瓦屑坝移民流向 明初移民声势浩大,地域广阔。北方主要从山西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南方主要定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