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有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7浏览:1收藏

宁国有哪些名人?,第1张

宁国历史名人介绍

宗 杲

宗杲(1089一1163),南宋高僧,为禅宗参话头之始。俗姓奚,父名奚介。宋元佑四年(1089)农历正月初六出生于宁国县东桥头村。十三岁削发为僧,先后在宁国东乡惠云寺和宣州景德寺当僧徒,以其佛力超群,声名远著,得到当朝翰林学士张商英赞赏,崇宁三年(1104)誉为“英爽衲子”,取名“妙喜”。宣和六年(1124)赴汴州(今开封)参谒著名禅师园悟克勤,禅师以隐语“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表示欢迎,宗杲豁然领悟,倍受青睐,乃与禅师分坐讲法,以雄辩闻名于世。资政殿学士吕好问称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赞为“佛日”。绍兴七年(1137),宗杲居浙江径山能仁寺,前往参谒僧人达3 000之众,声势居当时佛教各派之首。绍兴十一年,因不满秦桧和议政策,被诬与礼部侍郎张九成同谋反道,以“谤讪朝政”罪名被剥夺僧服,充军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十五年后恢复僧服,仍返浙江阿育王山、径山等地讲法。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赐名“大慧禅师”,亲笔题写“妙喜庵”匾额。宗杲佛学著作甚多,除流传较广的《正法眼藏》、《临济正宗记》外,僧徒集其法语三十卷编为《大慧禅师语录》。圆寂后谥“普觉”,塔名“宝光”。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并铸铁佛像供奉。

吴柔胜

吴柔胜(1154~1224),字胜之,宁国云梯人,少时曾游宣城郡学,从父攻读“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登淳熙八年(1181)进士。初任太学博士,以朱熹《四书集注》与诸生讲学。先后出任都昌县主簿,嘉兴府教授。绍熙四年(1193),奸臣韩仛胄专权,立伪学排斥异己,柔胜涉嫌“庆元党案”,被逐十余年,后启任赣县尉。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升国子正,出知随州,筑随州、枣阳二城,建“忠勇军”以防外寇北犯,使安陆、沔阳(今陕西勉县)以南成为内地。后调任湖北运判兼鄂州(今武昌)知州,时遭大灾,柔胜推行荒政,使众多灾民安度饥荒,以功勋卓著改授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旋升直华文阁,授秘阁修撰。著有《宗泽行实》十卷,卒后谥“正肃”。

吴 渊

吴渊(1190~1257),字道父,号退庵,柔胜第三子。嘉定七年(1214)进士。初任浙江建德县主簿,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后提任工、兵、户部侍郎和镇江知府、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知州等职,时因“两淮”灾情严重,流入太平州灾民40多万,吴渊采取各种安抚措施,使灾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提任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兵部尚书兼平江知府。任内仍以荒政著称,三次拯救灾民127万多人。以功进端明殿学士,授江东安抚使和建康知府兼行宫留守。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对南宋反戈相击,吴渊在司空山、燕家山、金刚台建立三大守卫营和22个小型营寨,配武装互相接应,“有警参战,无警务农”。制订兴利除弊25条措施。授资政殿大学士,相继封为“金陵侯”、“庄敏公”。宝佑三年(1255)拜观文殿学士兼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和京湖屯田大使,调兵2万支援四川,大战白河、沮河、玉泉一带,击败元将汪惟立部。宝 佑五年提任参知政事。逝世后谥“少师”。著有《易解》、《退庵文集》、《庄敏奏议》等。清人所辑《词综》收其部分作品。

吴 潜

吴潜(1196~1262),号履斋,字毅夫(《宋史》列传有记)。庆元二年(1196)出生于宁国县东乡云梯村,柔胜季子。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为科举时期宁国县第一个状元。时有民谣:“水打北庙园,宁国出状元”。宋宁宗赵扩诰敕在宁国县城儒学东(今县邮电局东侧)立“状元坊”旌表。及第后,先后授任承事郎、镇东军、广德军判官、秘书省正字、嘉兴府通判、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等职。绍定四年(1231),都城社稷不宁,民生国是受扰,吴潜上疏宋理宗赵昀,阐述致乱原因和防范措施,要求朝廷“收召贤哲,选用忠良,贪残者屏,回邪者斥,怀奸党贼者诛,贾怨祸国者黜。”兼致书右丞相吏弥远论述“格君心,节奉给,抚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六条治国之本。端平元年(1234),理宗诏吴潜进谏朝政,潜针对时弊陈述九条决策,对挽救南宋危局起到积极作用。淳佑十一年(1251),提任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三年(1255),授沿海制置大使兼庆元知府。开庆元年(1259)封“崇国公”,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帝王累诏进谏,吴潜慷慨陈词,以“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相谏,深得赞许,提任左丞相,进封“庆国公”、“许国公”。景定二年(1261),元军逼近,国事岌岌可危,吴潜敦促帝王“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贻善类之祸。”时吴潜年近七十仍表示“捐躯致命,所不敢辞”。后为立太子事与帝王意见相左,触怒帝王,被贬谪安置于四川西昌和广东化州、循州等地。吴潜晚年身陷逆境,老病交瘁,仍忧国忧民。景定三年(1262)卒于循州(今广东惠阳县)。德佑元年(1275),恭帝赵 念其生前竭尽孤忠,诏令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原官,赠谥“少师”。著有《履斋诗余》存世。

饶虎臣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沙埠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将作主簿,差知徽州,升著作郎兼代理右司郎官。旋又调任兵部郎官兼代理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后调司农少卿兼左司和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继调司农卿直龙图阁、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点刑狱。宝佑六年(1258)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1259),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

饶虎臣从政清廉,体念民瘼。任建康知府时,大雨弥旬,洪水泛滥,他大力推行荒政,调遣官吏深入赈灾,救活灾民数万人。他勤心庶务,厉行节约,蠲免苛捐杂税,使府库积金50余万两。在任福建转运判官时,鉴于农民负担沉重,同情农民疾苦,赋《劝农诗》8首教育农民,其一云:“便幸田中尽是禾,纳官还债也无多,若能俭用家常足,免得登门更问他。”

饶虎臣虽为封建王朝的一位正直之士,却不为权臣所容,景定元年(1260),殿中侍御吏给予弹劾罢官,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德佑元年(1275)礼部侍郎王应麟、右史徐守仁奏请朝廷予以追复原官,以资政殿学士爵位辞官归居。虎臣毕生清廉,身无余资,逝世后竟变卖生前朝中赐品作简要丧葬之需。

葛福生

葛福生,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武将,县东矶山人,生卒年不详。为人慷慨乐善,大义凛然,遇事不为人欺,直声振于郡县,为明太祖大将康茂才赏识,收为门生,授以武艺。后至南京为康茂才幕宾。旋奉太祖诏征云南,功勋卓著,提升为千夫长(统帅2 500人的武官),倍受朝廷重用,征讨之计,每用其策,后论封爵,以福生为云南卫指挥使,朝野咸颂其德。

洪 秉

洪秉,字叔亮,东岸人,生卒年不详。为人刚毅卓识。明洪武年间应求贤诏,任湖北都司断事,继升登州卫。永乐二年(1404)车驾过海征辽,洪秉分管御舰,以功升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为官清正,不阿权贵,指陈弊政。后以边扰议迁金陵,洪秉大力支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今北京),朝议从之。提升为江西布政兼摄学校,威望振于郡县。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丰(今河南兰考)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等并称明朝“前七子”。著有《雅术》、《慎言》、《王氏家藏记》等(《明史》有传)。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廷相以言事犯上,谪任宁国知县,以刚正博雅为时称颂。在宁国问政年余,百度兴举,尤能体念民瘼,为民解忧,宁国人民对其有“去后思”之誉。王廷相诗文并茂,政事之余,常以饱满热情,讴歌宁国壮丽山河。撰有《县斋闲居》、《港口舟行》、《河沥溪头伐鼓声》、《出城》和《守孔夫关赠朱生廷议歌》等。其《出城》诗云:

双溪活活夹城流,城外千峰吴塞秋。

耕敛几番躬省视,江山待我独来游。

漆园傲吏岂真达,锦里先生太剧愁。

小队乘闲入云去,石门瀑阁胜蓬州。

朱一柏

朱一柏,字应真,宁国云梯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出任浙江嵊县知县,以政绩斐然,推循良第一,升广信府同知。海寇入犯时,一柏躬先士卒奋力捕逐,调任长芦盐运同知,旋任广西庆远府知府。所至,以廉洁称道。后以刚正与权贵相忤被罢官。著有《考亭遗训》、《落花溪荒径》行世。

屠羲英

屠羲英,字淳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生卒年不详。初任户部主事,祠祭郎中,浙江提学,以刚正清廉见称,为首辅张居正所赏识。万历初,居正当国,荐升南京光禄卿改太常转祭酒。居正移书曰:“公督学浙中,屹然执宪不可夺,今在胄监,亦当如督学时,毋长诸生傲僻也。”羲英秉公任事,清吏治,抑浮华,绝干请,贵要投书一概置之不理,常曰:“官可一日便弃,学不可一日不讲”。训饬有条,士风大振,被誉为“陈敬宗后一人而已”。(陈系永乐~万历年间蜚声十一代的庶吉士、翰林侍讲)。居正因之倍加赞赏,向朝廷荐书曰:“屠羲英不愧为士林模楷,当令久掌成均。”得到万历帝明神宗青眸,御书“春风化雨,蔚为人宗”八字相赐。旋以病致仕归里,构学舍山居读书。嗣以朝政日腐,群臣交荐敦其回朝,以病老不复出,未久病逝。朝中赐以厚葬,赠刑部侍郎。

仙克谨

仙克谨(1562~1642),字仲恒,号倔如,仙霞乡仙家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隆平(今河北省隆尧县)、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知县,朝官部曹,兵部职方司郎中,山西兵备道副使,巡抚山西副都御使。在任隆平知县时,县境大旱,他在大力发动民众抗旱救灾的同时,捐献个人薪俸掘井720口,解决干涸农田水源,民称其井为“仙井”。调离隆平时,百姓依依惜别,塞道而泣。任建安知县时,水患频仍,生民遭灾,仙克谨大兴水利建设,变水患为水利,灾区深受其惠。出任山西兵备副道使,边防紧张,他竭力加强防范措施,使来犯之敌五载不敢犯境,得到明熹宗朱由校赏识。崇祯元年(1628),朝廷下《玺书》赐与巡抚山西副都御史,提督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采取适宜决策,加强边防建设。编著《三晋奏议》,阐述治边之策,受到朝廷重视。后以病辞官,崇祯帝朱由检再三挽留,力辞不就。崇祯五年秋,帝念前勋,又召复位。仙以病老相辞,隐居故里,筑室溪上,闭户著书,自号“声溪主人”。撰有《三晋奏议》、《中边图制考》、《筹边必览》、《声溪药言》、《淮南鸿烈补注》、《鹦言集》、《思居草》、《备云要程》等。

黄一腾

黄一腾(156l~1623),字仲升,号问瞿,东岸乡大黄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历任河北完县、江西南昌知县,礼部仪制司主事,长芦运判,浙江司郎中,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山东布政司参议兼佥事。登第之初,观政兵部,上《武备十议》,获朝廷赞许。万历二十九年,任完县知县时,盗贼纷起,民无宁日,黄一腾力整社会治安,二月后地方安靖。万历三十一年,调任南昌知县,有税官潘相穷凶极恶,鱼肉百姓。黄一腾不畏强暴,上任后“断然削其杂役,释其狱囚,折其威焰。”南昌官民感恩戴德,立“怀德祠”以示敬仰。万历三十八年,黄一腾起任南京户部主事,时值商业萧条,经济不振,他采取得力措施鼎新革故,使经济、民生迅速好转,水陆之众,同声欢呼:“自有榷使以来未之有也。”万历四十三年,朝官结党纷争,黄一腾亲拟《揭帖》进谏神宗朱翊钧,谏曰:“皇上亲奸佞,远贤臣,势必自贻伊戚,后患无穷。”后以朝政日非,辞官归里,读书于山门洞瞿硎故址。连遭父母丧,守孝三年后回朝,未几病逝。著有《诸儒语要》、《南州政略》、《武林改弦录》、《南昌学田记》等。

周赟

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胡乐乡人。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开科取士,他考中举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太平军入境宁国,他曾参与地方团练与之对峙。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里,翌年六月病逝。

周赟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将固有的汉字四声增分为六声,即取平、去两声字横列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六字为六声。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亲手书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礼部右侍郎安徽学政邵汴生赐《六声堂》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周赟还精通书画、篆刻,正、草、隶、篆均有造诣,且创用竹签蘸墨书写,生平藏书画作品近万件。

周赟反对封建礼教和溺婴、缠足,多次以稿酬捐资办保婴堂、保赤堂和育婴堂。撰《小脚十害歌》唤醒民众。在调离青阳县时,百姓赠与“万民伞”,周赟赋诗谢绝:“儒官未是宰官身,岂有恩膏到万民。他日还山须戴笠,敢将大盖吓乡亲。”

周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著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诗韵集》、《说文说》、《观象祛疑》、《有极图经解》、《六声堂读书要诀》、《山门诗史》。还先后编纂宿松、青阳、宁国县志和《九华山志》等。

因为字数限制的关系,没法全发上来,请提问者自己到这个网站去看看:

古代:梅尧臣,宗杲(南宋高僧),吴柔胜,吴渊,吴潜

近现代:1、吴作人(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主席等,是我国著名画家。)

2、王稼祥(泾县人)

3、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关于敬亭山介绍

敬亭山位于宣州区北郊,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眺在这里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背与云齐”等佳句名篇,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历代文人追寻谢、李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黑,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绿雪”名茶,管教你灵感顿生、文思泉涌。陈毅同志曾经写过一首吟咏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下浆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据初步统计,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敬亭山旧有许多古迹,今天存广教寺双塔和古照亭石坊。谢眺北楼旧址已辟为烈士陵园,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正在加紧修复。 宣城广教寺双塔,亦称敬亭双塔,位于宣城县城北5华里的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它们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令人瞩目。 敬亭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各有7层。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 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现在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 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

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敬亭双塔于1956年后经国家拨款重修。 到宣城,还可游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人间仙境龙泉洞。 龙泉洞为石灰岩溶洞。现已探明洞内上下7层,左右5处,大厅7个,100多个洞穴,大者1000多平方米,空间8万多平方米,天然景观200多处。从洞口沿着148米长的“九曲回廊”主通道前,便进入奇妙的洞天世界。这里有银河厅、白龙厅、游龙厅、地下殿、彩兽厅、瑶池厅、观音厅等7个洞府。

龙泉洞经过开掘整修,洞内有多处石阶、云桥和彩色灯光。洞外房廊蜿蜒,楼阁参差,茂林修竹,亦可使人留连。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

1、敬亭山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一峰”),海拔3241米。

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围60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

敬亭山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2、桃花潭

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历史名胜。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

桃花潭水深碧绿,清澈晶莹,翠峦倒映,山光水色,尤显旖旎。唐代诗人李白一曲《赠汪伦》使潭显名于世,成为历史名胜。

潭两岸,有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

3、鼓角楼

又名谯楼,俗称钟鼓楼。原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

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十五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

4、查济古镇

查济位于泾县西南角,同太平,青阳交界,是一个很大的皖南古民居村落,有300多间明清建筑,风格为典型皖南风格,村落中有蜿蜒的石板路、小溪、石板桥,保存完整,另有大型祠堂3座。

5、障山大峡谷

又称伟人谷,位于徽州绩溪县以东的大障山中,远古时代,轩辕黄帝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采药炼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坟等遗迹。

因此,大障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吴越以此为界,秦代设立障郡,以山命名。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 这些旅游景点上榜

1、龙川风景名胜区,龙川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境内,面积266平方公里,主要由龙川景区、鄣山大峡谷景区、徽杭古道景区等3个景区组成,为国家5A级景区。

2、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海拔3241米。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徽杭古道 ,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20余千米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2011年,徽杭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太极洞,位于宣城市广德市新杭镇,距县城35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坐落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宣城市广德县,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把太极洞誉为“天下四绝”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道场之一。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另一说为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宋代黄家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禽兽,设色妍丽,工致精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梁之巧。画人物得不传之秘。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尝写《花蕊夫人宫词》为图,笔意殊极巧妙。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历时3年,形成“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从习画者颇多,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尤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归得金帛散给友朋,橐仍萧然。黄行健有诗纪其事。卒年八十余。传世作品有《五伦图》、《柳阴惊禽》、《秋花狸奴图》、《盘桃双雉图》、《松鹤图》、《梅花绶带图》、《鹤群图》、《松鹿图》等。78岁高龄所作的《双鹤图》,构图饱满,笔力雄健,被誉为晚年精品。事迹收录于清朝《国朝画识》、《画友录》、《清画家诗史》、《清朝书画家笔录》。《练水画徵补录》记载,沈铨“字南屏,擅花鸟,侍御灼之后。

吴潜(1196~1262)南宋词人。湖州德清新市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原籍安徽宁国,先世自宣城迁溧水再迁湖州新市。吴潜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22岁中丁丑科状元。曾经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来升为左丞相,先后被封为崇国公、庆国公、许国公。《辞海》中称吴潜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感忧虑,主张加强备战以抗御元兵。吴潜一生两次为相,任职繁多,忠正睿智,政绩卓然。景定三年(1262),贾似道暗使武人刘宗申毒害吴潜于循州;“循人闻之,咨嗟悲恸”。当年五月,吴潜遭毒而卒。吴潜在遗表《谢世颂》写道:“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

历代安徽籍41名状元中,中状元时期分别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国时期)23人。

1,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祖籍休宁县城,寄籍宣州宁国县,宋宁宗嘉定(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一生任职繁多,两次为相。

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祐四年(1256)晋封崇国公。不久被召入朝,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晋封庆国公。景定三年(1262),吴潜暴病而亡。

有文献说,他是被贾似道的党徒借宴会之机毒死的。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势败,吴潜被追封原职,特赠少师。

2,戴衢亨(1755-1811),字莲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宁县,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戴衢亨出身书香门第,刻苦好学,博览诗文,但考了近30年仍未中秀才,他的诗文朋友捐钱给他买了顶“秀才”帽子。

乾隆四十一年,跳过县考,直接去州府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中举。乾隆巡幸天津时召试,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连闯会试、殿试两关,连中二元,被钦点为状元。戴衢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乡亲们在祠堂大摆宴席庆贺。

因才智出众,嘉庆二年(1707)命运开始转机,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并因主张政府应节约开支、不加赋税而得到嘉庆帝的宠信。嘉庆三年,加恩军机大臣。嘉庆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十六年四月,卒于京。

3, 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祖籍歙县,后以经商迁移浙江,再移居江苏吴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参加童试时,终日坐不离席,吴县令李昶亭出对上联:“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上“朱绂方来”。

李县令惊诧不已。潘世恩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潘世恩一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官,先后为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为人处事端正,善始善终。

道光宣宗皇帝对他宠遇特隆,特许他紫禁城乘轿,入宫派太监扶持,每逢大寿赐御书寿联。

04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晚号澹静老人,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末科状元。孙家鼐在殿试试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未能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叠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照原次序发下,金殿传胪(唱名),孙家鼐中了状元。

退休后又拜东阁大学士、转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设立京师大学堂时任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赞同变法,主张“国家欲富强,首先要开办学堂”、“开民智”、“通下情”,

因为他坚持科举不停则学校不兴之议,新政皆废,独留大学堂。孙家鼐尽忠为国,不谋私利,严于利己,家教甚严。宣统元年卒后,赠太傅,谥“文正”,赐“太傅第”。

5,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16岁中举。绍兴二十四年会试后,主考官魏师逊等为逢迎秦桧,而拟一甲第一名为秦桧之孙秦埙,张孝祥第二。

幸亏是高宗赵构慧眼识珠,复阅对策时认为秦埙文章尽是其祖父秦桧说过的套话,而另有张孝祥一卷,不但“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且写得一手遒劲的颜体字,大加赞扬,遂定于首选,将秦埙降为第三。

张孝祥是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后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的爱国词人。不幸于乾道五年(1170)泛舟芜湖时中暑身亡,年仅38岁。孝宗闻之,大有用人不尽之叹。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赏牡丹》

释义: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能轰动整个京城。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 王安石《梅》

释义: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3、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唐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释义: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4、偏爱山茶雪里,放红艳数朵,衣素裳绿。——宋 吴潜《疏影》

释义:偏偏喜爱雪中的山茶花,远处几朵红艳的山茶花开放在白雪和绿叶中间。

5、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宋 晏殊《中秋月》

释义: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6、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宋  张耒《月季》

释义:月季花只应该是天上有的花,四季开放凋谢颜色未变。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 白居易《咏菊》

释义: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8、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清 郑燮《题画兰》

释义: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荷叶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盛开的荷花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0、争似幽芳。几朵先春蘸碧塘。——宋  韦骧《减字木兰花(水仙花)》

释义:春天池塘变成碧绿。几朵水仙争先开放比谁更幽香。

敬亭山风景区不要门票免费的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峰庵

因建于主峰一峰而得名。明人梅守德作有“冬日喜初晴,篱边尚菊英。岩云沉梵影,林霭落钟声”诗句。

拥翠亭

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敬亭风光,拥落身前,故名拥翠亭。清人王可第曾作诗:“探奇曾不厌,一榻拥昭亭,坐爱双溪碧”

云齐阁

取谢朓诗“含沓与云齐”而命名。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翠云庵

位于敬亭山腰,初名卜静室,元末毁,明重建。明人贡安国曾赋诗曰:“小阁虚岩畔,回蹊古桧端。朝晕开锦眺,秋色在雕阑……”

其他

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等。

其他信息

各类景点

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1987年10月,敬亭山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仿古建筑门坊矗立山口,门坊上刻有楚图南题写的“敬亭山”三字和书法名家书写的李白、陈毅的诗作。门坊内筑有李白雕像,迎门而立,飘然欲仙,昭亭湖内筑有昭心亭,湖面荡漾着各种花式的小游艇。湖边小道可直达双塔寺风景区。由双塔而上,三月,梨白桃红,油菜花一片金黄,置身于此,如入画境。俄而,山势渐高,林木茂密,由古昭亭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是绿雪茶社,再盘山而上,便可登太白独坐楼。此地是敬亭山景观荟萃之处,翠云庵、绿雪茶社近在咫 尺,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满山遍崖。若乘兴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东北的南漪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山下的水阳江蜿蜒曲折,万壑争流;南边江城如画,高楼林立;北边田畴沃野,一览无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风景

兴建中的弘愿寺,依偎于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群峰环抱,一江绕萦,天然之佳地也!弘愿寺前身广教寺,为唐大中年间黄檗禅师创建,历代高僧辈出,化导普广,近代毁于战火,唯存宋代“双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敬亭山风光。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恢复重建,移迁新址,更名为“弘愿寺”。敬亭山位于宣州区北郊,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自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以来的1000多年间,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谢眺在这里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背与云齐”等佳句名篇,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

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已被选入安徽省人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历代文人追寻谢(谢朓)、李(李白)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墨,自唐至清,有300多位书画名家在此留下近千篇作品。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小憩片刻,品一盅“敬亭绿雪”名茶,管教你灵感顿生、文思泉涌。陈毅同志曾经写过一首吟咏敬亭山的诗篇:“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群众登山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盛赞。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继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据初步统计,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敬亭山旧有许多古迹,今天存广教寺双塔和古照亭石坊。谢眺北楼旧址已辟为烈士陵园,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正在加紧修复。

宣城广教寺双塔,亦称敬亭双塔,位于宣城市城北25千米(5华里)的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它们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令人瞩目。

敬亭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各有7层。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 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 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敬亭双塔于1956年后经国家拨款重修。

宁国有哪些名人?

宁国历史名人介绍宗 杲 宗杲(1089一1163),南宋高僧,为禅宗参话头之始。俗姓奚,父名奚介。宋元佑四年(1089)农历正月初六出生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