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孟氏家谱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孟母堂】孟氏家谱大全,第1张

❈❈

一、孟氏简介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纷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孟姓广泛分布于我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二、孟字来源

孟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孟者,长也。从子皿声。

三、孟氏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其子孙以其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

2、出自姬姓。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弑君篡位失败逃到莒国。后于抓回途中自杀。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弑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3、少数民族本有之姓。

细说百家姓之孟姓

四、孟氏郡望

郡望:孟姓郡望主要有江夏郡、洛阳郡、东海郡、巨鹿郡等。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巨鹿郡: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汉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五、孟氏图腾

孟是玄鸟族一支子姓的族称。上部分是玄鸟殒卵生子,下部分代表接纳的意思。传祖为鲁庄公庶兄庆父共仲,以孟为氏,转为姓。

六、孟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亚圣之裔

采卿之宗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

亚圣之宗

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

亚圣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

鹿门隐居

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参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年在鹿门山隐居。

孝诚生笋

廉德还珠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尝。

孝著恭武

道传孟轲

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

仉氏教子

孟光敬夫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还合浦

节镇荆襄

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五友家声远

七篇世泽长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他的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

苦吟东野集

亲撰长春符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据宋人张唐英《蜀檮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笃生周世季

私淑圣人门

此联为孟子庙联。

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

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通用宗祠楹联

教子无如仉氏

敬夫共仰孟光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孟子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卖,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佣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七言通用宗祠楹联

雄辨七扁尼父志

清诗五字杜陵心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赞。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

郭泰还从雨里过

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说的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

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

七、孟氏始祖

1、源自子姓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八、孟氏祖训

培植心田,品行端正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和睦相邻,教训子孙

矜怜孤寡,婚姻随宜

奋志读书,勤劳本业

周世宗柴荣在去世前夕,担心政局有变,本着互为制衡的方针对禁军的兵权作了调整,使得赵匡胤并未完全控制禁军(赵之所以于周世宗去世半年后乃敢发动兵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此)。而且周世宗还留下了一道临终遗命,选定了“托孤”大臣:“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也就是说周世宗希望在自己死后,由王著作为顾命大臣,出任宰相辅佐朝政。但不幸的是,这道遗命被时任宰相之一的范质与赵匡胤合谋废除了。

另外,赵匡胤发动兵变的代周事件,并不像诗歌所描述的“一着黄袍便罢兵”般轻松,而是颇为曲折的。赵匡胤兵变回师,至陈桥门时就吃了第一次闭门羹:

“艺祖拥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不纳,遂如封邱。”

而当他们到达皇城的宣祐门外时则更为惊险,据《梦梁录》记载:

“初,宋太祖受禅,驾自宣祐门入,守关者施弓箭相向,弗纳,移步趋他门而入。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兵变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流血事件。这就是后周的开国将领韩通被杀:韩通听闻兵变消息后,急忙从宫廷中奔出,被兵变先锋军校王彦升所杀。这也是赵宋开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流血事件。

基于以上,下列几个问题就值得思索了。1、周世宗的临终遗命为何被废?遗命被废后政局又发生了哪些变动?2、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时,具备哪些足以代周的优势,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在世宗新丧之际夺权,而是拖了半年之久?3、殿前司的衙门就在宫城左掖门旁,为何赵匡胤不直接发动宫廷政变,却采用陈桥兵变的方式?

周世宗临终遗命的废除及此后的政局变化

“陈桥兵变”前,后周大臣中就曾有人向丞相范质上书名言赵匡英有觊觎皇位野心,但范质却并未理会。当此“主少国疑”之时,堂堂一国之相难道真的如此缺乏政治常识?而且兵变前夕,“出兵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的民间谣言早已传开来,可为什么包括范质在内的后周君臣却偏偏一无所知,竟嗅不出一丝异常?周世宗去世之时,禁军大全并未操之于赵匡胤一人之手,可是半年之后,禁军却全为赵所控制,这种变化又是怎样发生的?我以为,凡此种种,均与“匿废”周世宗的临终遗命一事有关。

关于周世宗的临终情形,《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大渐,召范质等人入受顾命。上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质等出,相谓曰:‘著终日游醉乡,岂堪为相?慎勿泄此言。’是日,上殂。”

这段记载暗含了周宋禅代之际的关键信息。因为与范质共同废除周世宗遗命的不是别人,正是半年后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司马光和北宋其他史家所修史书,对此均闪烁其辞,只言“范质等”,而不言及于宋太祖,只是史家笔法而已;至元人修《宋史·王著传》时,方才道出底蕴:

“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屡欲相之,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质受顾命,谓质等曰:‘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著善与人交,好延誉后进,当世士大夫称之。”

可见,王著嗜酒是实,但却并非酒囊。周世宗之所以对他十分器重,除了“藩邸旧人”这一原因以外,恐怕更重要的还是看中了他的“俊才”和在士大夫及士人中的威望。周世宗对臣下素以要求严格著称,像周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如果说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

“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名声,无所开宥。”

所以,像王著这种“嗜酒不检”者,若非另有十分明显的长处,恐怕是不会得到世宗如此器重的,更何况这种器重还包含了很庄重的“托孤”意味!

赵匡胤亦是周世宗的“藩邸旧人”,自然知晓王著的为人、才干和其在世宗心中的地位,如果让这样的人出任宰相,铺佐后周幼主,无疑将为自己通向权力顶峰的道路上设置下障碍。宋太祖当时虽然兵权在握,但却从不轻视文臣的力量。如在先周世宗三个月去世的宰相王朴面前,他就一直是恭恭敬敬,诺诺“唯唯”。甚至在他已经做了皇帝以后,看到王朴的画像,竟也“整御袍襟带,磐折鞠躬”,并对左右随从解释说:

此人在,朕不得著此黄袍。

由此,也就不难推知赵匡胤为什么要与范质联手废除世宗遗命。

至于范质,可以相信,其废除世宗遗命的动机当与赵匡胤有所不同,但若说没有掺杂任何个人动机也是不大可信的。作为当时三位宰相中唯一的一名“顾命大臣”,范质自然深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王著出任宰相后自己的地位将会有何种变化。这种考虑,很容易驱使他与赵匡胤站到一起,使这位平日尚能“以廉介自持”的人在关键时刻扮演了一个不甚光彩的角色。

废除周世宗关于以王著为宰相的遗命,对赵匡胤来说,其意义又远不止干排除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迈向皇位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机缘,他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执政文臣的认同、关照、支持,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认同和关照等又会变成对赵匡胤篡国阴谋的庇护。而且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郑起……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指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

郑起的“先见”之所以不能为范质所用,范质之所以对郑起的“极言其事”置若罔闻,决不是偶然的疏忽,更不会是“历数”的问题,而只能从范质对赵匡胤的庇护上寻找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禁军高级将领的任命、安排,亦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化。周世宗临终前,担心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周恭帝)为禁军所推翻,所以本着“互为制衡”的方针,对禁军高级将领进行了一次调整,使包括赵匡胤在内的任何一位禁军统帅都不可能在禁军中形成绝对优势。但在世宗去世后半年的时间里,禁军的领导权就又有了新的变动:

原来空缺的殿前副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而慕容是赵匡胤素所“兄事”的故交;原来空缺或未详由何人担任的殿前都虞侯则由王审琦出任。王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之一,他与石守信一样,均属赵势力圈子中的核心成员。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全由赵匡胤一派的人担任了。

在原来的侍卫司系统中,李重进、韩通是赵匡胤的政敌,袁彦与赵匡胤则素无往来,且有嫌隙,只有韩令坤一人与赵匡胤有兄弟之谊。但现在经过调整,韩令坤升任空缺的都虞侯一职,空出的职务则由高怀德接任;袁彦的职务则由张令铎取代。而高、张二人与赵匡胤的关系均极为密切,且一年后均与胤结为姻亲。这样,在侍卫司系统中的所有五个高级职务中,赵匡胤的亲朋好友则占了三位。而且,由于李重进一直领兵驻在淮南,实际上京城中只剩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通一人,不属赵匡胤一派。

殿前司与侍卫司是后周禁军中平行的两大系统,但因殿前诸军是周世宗亲手创立的,战斗力较侍卫司要强,故其实际地位亦高于侍卫司。赵匡胤是从殿前司发迹起家的,其根基亦全在殿前司系统中,但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他显然也控制了侍卫司系统。

周世宗去世后即位的周恭帝不过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故后周的一应军国大事自然只能由大臣代理。范质作为宰相和顾命大臣,其地位和作用至为重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上,为何会发生对赵匡胤如此绝对有利的变化了。自然,赵匡胤本人作为当时驻京禁军的最高首长,对禁军将领的任命亦会有相当的发言权。

事实上,上述局面的出现,应当说是范赵二人合作的结果。这样,以范赵二人合谋废除世宗遗命为契机,赵匡胤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后周中枢机构的支持,其势力急剧膨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操纵了后周所有主要军政部门。

总而言之,周世宗遗命的废除,正为后来赵匡胤篡周排除了王著这一大的障碍。范质虽无篡周之心,但为了维持自己在后周中枢机构中的绝对地位,则不得不在废除遗命,即“慎勿泄此”这一点上有求于甚至受制于赵匡胤。以此为契机,赵匡胤就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后周中枢机构的认同、支持、庇护。故陈桥兵变以前所有有关警惕赵匡胤篡周的意见均被蛮横压制,而同时赵匡胤却迅速地通过中枢机构的任命,排除了在京禁军中的政敌控制了兵权。

赵匡胤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周世宗去世后,后周面临着如下形势:首先是“主少国疑”。而皇后符氏年仅二十三、四岁,缺乏治政经验和力量;其次是赵匡胤经过高平之战与淮南战场之后,在军中积累了巨大声望,履职殿前都检点后,又让他掌握了数万精兵。

然而要发动兵变,仅有这两个条件是不够的。前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也曾有过这些条件,但周世宗一纸命令,便到夺了他的实权。赵匡胤不会不知道,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高中级禁军将领的支持,尤其是把兄弟“十军主”的拥戴。

从基层逐次上升的赵匡胤正有一帮把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其中最出名的有石守信、王神琦、李继勋三人。他们都是汉乾祐时投入郭威帐下的,结为兄弟。经过几年的奋战,到世宗死时,石守信任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为右厢都校,李继勋权知邢州。此外,尚有赵匡胤“尝拜为兄”的赵彦徽是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与赵匡胤之父有宗盟之份的赵晁是官河阳节度使。这些人已是中高级将领,手中掌握实权,他们希望从兵变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即便如此,赵匡胤兵变的阻力也很大。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侍卫亲军司,其都指挥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外甥,能征惯战,握有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有勇寡谋,誓死效忠周室。路州的节度使李筠,在镇“擅用征赋”,养兵三万,几乎是雄镇一方的割据势力。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也是与赵为敌的大将。此外,尚有不少中间势力。

总之,周世宗去世之时,赵匡胤虽有政变的实力,但反对势力甚强,而赵的准备不足。赵在登上最高军阶之前,有两大统帅在前挡道,尚无发动兵变想法,就任殿前都点检离世宗死才四天,即使有代周之心,也仅在萌发阶段。

恭帝即位后,赵匡胤开始为兵变做准备。第一个重大行动是以侍卫步军都指挥袁彦为陕州节度使,解除了他在侍卫司中的军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马步军都虞侯,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第二个重大行动是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让他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当节度使,保留军职。

这两个行动将侍卫司中的两名主要实权派排挤出去,由于两人改任节度使,李尚保留军职,比张永德稍强,他们还能接受新命,而韩通等人职务未动,不会对这些行动有更多的猜疑。新升官的三人中,高、张是赵匡胤的密友,韩则属中间势力,与此同时,王审琦也有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升为殿前都虞侯。至此,在京的侍卫司里效忠周室的只剩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通一人了。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阻碍了。赵匡胤不能越过韩通,直接指挥侍卫司的军队,而如果不直接掌握这支军队,韩通运用他的合法权力,组织反抗,兵变就会出现流产的危险。如何逾越这个障碍?赵匡胤和他的智囊们不会不记得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夺权伎俩:

后汉隐帝950年11月28日,“河北诸州驰报,契丹深入”,后汉命枢密使郭威率大军北征,当军队到达澶州时,郭威发动兵变,打回京城,自立为帝。这个情报,不是完全虚构的,这年十月,契丹确曾南下,11月攻占内丘县,随即屠城而去。郭威由此事得到启发,将契丹北归改成深入,这样,本来枢密使不直接掌握军队,由于出任北征统帅,将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顺利地夺取了政权建立后周。既然郭威可以将契丹北归改成深入,赵匡胤也可以无中生有地制造假情报,于是就演出了陈桥兵变的活剧。

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来报“契丹入寇”,朝廷命赵匡胤率兵北征。此时赵大权在握,可以发动兵变了,但是赵没有发动。显然,赵和智囊们在考虑,慕容延钊正在澶州,万一不支持政变,甚至在拥周势力的鼓动下起兵反对政变,一昼夜即可赶到京城,倘若与韩通势力内外呼应,事情就会复杂化,而万一不能及时控制局势,外地的李重进等联合反扑,政变就有流产的可能。

尽管这一切仅仅是可能性,也必须事先严加防范,才会万无一失。因此,赵决定命慕容延钊于正月二日率前军出发,为了让人们深信不疑,同时宣布自己于次日率大军离京北上。三日晚,赵到达陈桥驿,此时,前军已渡过黄河。四日凌晨,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拥戴下,黄袍加身,率军返回京城,心腹将领王彦升杀掉韩通,罗彦坏仗剑胁迫宰相扶赵匡胤升殿。五日,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兵变一举成功。

小结

历史的书写往往是根据后果去追前因。这样倒着写历史的方式,往往会为成功者寻找成功的理由,而失败者的踪迹却渐渐减少。赵宋代周历来为后人津津乐道,以为赵氏在兵变之前就已顺承天命,早已得到将士民心,兵变时又部署精准,代周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根据我们个体的生活经验,又哪里会有如此轻易顺遂之事?更何况于封建王朝换代这样的大事件呢。

(7)、更始皇朝(公元23-25)

更始帝 刘玄

(8)、刘望帝国(公元23-23)

(称帝) 刘望

(9)、刘子舆帝国(23-24)

(称帝) 刘子舆

(10)、建世皇朝(25-27):

建世帝 刘盆子

(11)、梁汉帝国(25-27)

(称帝) 刘永

梁王(未称帝) 刘纡

(12)、刘文伯帝国(25-37)

(称帝) 刘文伯

(13)、东汉皇朝(25-220)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佑→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东汉各附属诸侯国:见词条汉朝刘氏诸侯国

(14)、山阳公国(220-309年)

山阳公刘协

山阳公刘康

山阳公刘瑾

山阳公刘秋

(15)、蜀汉皇朝(221-263)

昭烈帝 刘备

后主怀帝 刘禅

(16)、神凤帝国(公元303年)

神凤帝 刘尼

(17)、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高祖光文帝 刘渊

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

烈宗昭武帝 刘聪

隐帝 刘粲

秦王光初帝 刘曜

末帝 刘熙(未称帝)

(18)、刘芒荡帝国(309---309)

(称帝)刘芒荡

(19)、刘显帝国(351---352)

(称帝)刘显

(20)、刘黎帝国(389---389)

(称帝)刘黎

(21)、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 (刘屈孑)

德武帝 赫连昌

平武帝 赫连定

(22)、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高祖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中宗文帝 刘义隆

太初帝 刘劭

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

世祖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

明帝 刘彧

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凖

(23)、稽胡帝国(577-577)

圣武帝 刘没铎

(24)、定杨帝国(617-620)

定杨帝 刘武周

(25)、天造政权(622-623)

汉东王 刘黑闼

(26)、南汉国(907-971)

南海王刘隐

高祖 刘龑

殇帝 刘玢

中宗明孝帝 刘晟

后主 刘鋹

(27)、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

隐帝 刘承佑

(28)、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世祖神武帝 刘崇

睿宗孝和帝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29)、(桀)燕 911---913

大燕帝 刘守光

(30)、大齐 1130---1137

大齐帝 刘豫

(31)、占城王国

宋代越南占城王 刘继宗(在位十五年)

(32)、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兰芳共和国共四位元首为刘姓)

第六任大总制 刘台二

第十任大总制 刘乾兴

第11任大总制 刘阿生

第12任大总制 刘亮官

第13任大总制 刘阿生(复任)

(33)、永清国(1895年)

继任代总统 刘永福

(34)、中国国家主席 刘少奇

---------------------------------------------------

其它地方政权:

(1)刘康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康 公元353年

《资治通鉴》:西域胡刘康诈称刘曜子,聚众于平阳,自称晋王;

(2)刘率善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虎 公元416年

(3) 楚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浑 永光 公元455年—455年

(4) 刘举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举 公元473年

(5)刘齐国

称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蠡升 神嘉 525年—535年

(6)刘获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获 天授 527年

(7)刘举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举 皇武 528年

(8)刘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灵助 531年

(9) 刘敬躬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敬躬 永汉 542年

(10)刘霸道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霸道 611年

(11)刘元进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元进 613年

(12)皇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迦论 大世 614年

(13) 刘苗王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苗王 614年

(14)刘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龙儿 614年

刘季真 619年—620年

(15) 刘永昌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永昌 天赐 1214年

(16) 汉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通(刘千斤) 德胜 1465年

(17) 安民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刘永明 1622年

(18)刘守分国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刘守分 天定 1644年

------------------------------------------------

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

①、辽代 907~1125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②、东丹

庙号 谥号 汉名 契丹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辽义宗 人皇王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辽世宗 庄宪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娄国 952年-982年

③、(北)辽 1122---1123

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秦王(耶律定)

梁王(~雅里)

英宗(~术烈)

④、移剌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移剌窝干 天正 1161年-1162年

⑤、后契丹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耶律德寿 身圣 1196年

⑥、东辽

耶律留哥

□□□

耶律薛阇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国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70年

⑦、(西)辽 1124---1211

德宗 耶律大石

仁宗 耶律夷列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未称帝)

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

⑧、(后)辽帝国 1216---1216

耶厮不(耶律厮不)

耶律乞奴 天佑 1216年

耶律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耶律统古与 1217年-1218年

耶律喊舍 1218年-1220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 刘累 Liú Lèi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被所有刘姓所信奉的刘姓始祖。

◎ 刘康公 Liú Kāng Gōng

姬姓刘子国的第一任国君(前592---前544(在位49年)),周王封刘邑与王弟季子,王季子称刘康公。

◎ 刘邦 Liú Bāng

[Liu Ba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前202年)正月甲午,刘邦于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

◎ 刘彻 Liú Chè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西汉的第七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族皇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刘安Liú An

(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据记载,刘安是豆腐以及很多养生之道的发明者。

◎ 刘向 Liú Xiàng

(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

◎ 刘歆 Liú Xīn

刘歆(约前50-23[1]),字子骏,西汉末年人,刘向之子刘歆在天文学及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并在当时积极推行古文经学。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

◎ 刘秀 Liú Xiù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字文叔,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 刘洪 Liú Hóng

(约130-196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蒙阴县)人,约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约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 刘协 Liú Xié

汉献帝刘协(181年-234年9月19日),字伯和,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是189年至220年。于220年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封地为山阳公国,共历四任山阳公,309年山阳公国灭亡。

◎ 刘备 Liú Bèi

刘备,字玄德。(150—222),三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 刘禅 Liú shàn

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 刘徽 Liú Hūi

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汉菑乡侯后裔,山东淄博淄川人[1]。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九卷)[2],后撰《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初以后,《重差》更名为《海岛算经》。此外刘徽还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唐代失传。

◎刘伶 Liú Líng

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 刘琨 Liú Kūn

刘琨(271~318),西晋爱国将领。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也是著名的诗人、音乐家。成语“闻鸡起舞”的人物之一。

◎刘渊Liú Yuān

南匈奴单于于扶罗之孙,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牢之 Liú Láo Zhī

东晋北府兵将领,淝水之战中率精兵5000夜袭驻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的5万前秦军,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崩溃,争渡淮水,前秦梁成等10名将领阵亡,士卒损失15万人。

◎ 刘裕 Liú Yù

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生于兴宁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 刘勰 Liú Xié

(约465—532) 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龙》,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比较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

◎刘义庆Liú Yì Qìng

(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著有《徐州先贤传》,编有《幽明录》、《宣验记》等,但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刘过Liú Guò

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焯Liú zhuó

(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他所创的《皇极历》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 刘文静 Liú Wén Jìng

(568-619) 唐初开国功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肇仁。因功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刘禹锡Liú Yǔ Xī

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 刘仁轨 Liú Rén Gǔi

刘仁轨(602年~685年),唐代名臣,抗倭名将,在“白江口之战”中率水军尽灭日本海军。有“中国抗倭第一人”之称,

◎ 刘

【孟母堂】孟氏家谱大全

❈❈ 一、孟氏简介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
点击下载
上一篇:辽中石氏家谱下一篇:清明节古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