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李氏的起源,第1张

德州驻防营

1654年(顺治十一年),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县)满洲驻防营(满洲镶黄、正黄和蒙古镶黄、正黄四旗)移防德州,归驻京都统直辖,官兵共355名。1724年(雍正二年)添设甲兵160名,1736年(乾隆五十一年)添设步兵50名。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改归青州副都统管辖。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编为常备军。

由此可见,德州八旗驻防军来自满洲镶黄、正黄和蒙古镶黄、正黄四旗

而李姓的满洲族老姓包括:傅察氏、瓜尔佳氏、李佳氏、李尔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伊拉哩氏、库雅拉氏、罕楚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吴库哩氏、锡勒尔吉氏、礼林德利氏、扎克塔氏、穆和林氏、舒穆禄氏、纳喇氏

其中在正黄,镶黄两旗的有富察氏

下面的请注意:

富察氏

见于《大清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傅察”,“富尔察”。满洲族八大姓之一,清初348户。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曾冠汉字姓李。据双城市马佳氏(大学士图海之族)家谱载:始祖马穆敦……远祖费莫氏同属一源,因遭家难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又载:马佳、费莫、富察三姓不能通婚。

富察氏历史上的知名人士:

大金朝著名人物有:金肃宗靖宣皇后、睿宗钦慈皇后,兰陵郡王、东京留守、太祖驸马蒲察石家奴,平章政事蒲察通,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蒲察官奴。

大清国著名人物有:

[孝贤纯皇后] 乾隆帝皇后,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乾隆二年册为皇后,十三年崩。

[哈什屯]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祖旺吉努于太祖是来归,授佐领,父万吉哈袭。哈什屯初任前锋校,隶正蓝旗,太宗时改隶镶黄旗,以佐领擢礼部参政,仕至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追赠一等公。其家族知名者,户部尚书米思翰,平北大将军马思喀,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马武,察哈尔总管李荣保,驻藏都统傅清,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傅恒,都统广成,武英殿大学士明亮,副都统福灵安,兵部尚书福隆安,大学士福康安,工部尚书福长安,承恩公傅文,云贵总督明瑞,成都将军奎林。

[米思翰]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哈什屯之子。生而英毅,竭力办事,累官户部尚书,袭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谥敏果。

[尼满] 满洲镶黄旗人,旺吉努同族,累官刑部尚书。

[阿哈尼堪]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国初,曾祖椿布伦携兄楚隆阿、弟昂古里举族来归。阿哈尼堪初为佐领,征明有功,以功累加世职一等男,仕至礼部尚书。

[萨布素]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岳克通鄂城,太祖时,四世祖充顺巴本来归,屯吉林。康熙十六年,萨布素奉旨勘察长白山,十七年,擢升为宁古塔副都统,调黑龙江将军,屡败俄罗斯侵略者,从征噶尔丹,因罪革职,授散秩大臣。其侄常德,任宁古塔将军。

[鄂克逊]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讷殷江,父鄂通武康熙时征俄罗斯,超授骑都尉,鄂克逊袭父职,讨吴三桂,功勋殊烈,累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授江宁将军。

[德海]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阿勒楚喀,从征白莲教,赐号巴图鲁,累官双城堡协领、黑龙江副都统。

[新柱]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待考,康熙四十六年,承袭其祖罗多礼骑都尉世职,乾隆六年,任都统,累官福州将军、湖广总督、两广总督、西安将军、盛京将军。

[托庸] 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其曾祖吉勒塔巴以军功授世职二等轻车都尉,雍正八年,托庸以郎中承袭世职,累官吏部尚书。子富察善仕至盛京工部侍郎兼奉天府尹。

[托津] 满洲镶黄旗人,尚书博清额子。嘉庆五年,授副都统,累官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师。

[本科理] 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公哈什屯同族。国初来归,往剿珠舍里,赐号苏赫巴图鲁,授佐领。其家族知名者有,云贵总督贝和诺,工部尚书兼都统马喇。

[敦拜]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沙济,本科理之族。父彭库里,以作战奋勇,太祖赐号“苏赫巴图鲁”,创立佐领,兼辖五佐领。敦拜南征,以功授世职一等男,累官盛京都统,加太子太保。其家族知名者有,刑部尚书兼都统季什哈,议政大臣费雅思哈,西安将军苏丹。

[格绷额] 满洲黑龙江正黄旗人,以佐领从征连镇,赐号巴图鲁,加副都统衔,累官墨尔根副都统,镇压捻军阵亡,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达斯呼勒岱尔] 满洲齐齐哈尔正黄旗人,从征台湾、白莲教,赏巴图鲁,累官宁古塔副都统。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李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二,也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二大姓,人口大约有8700多万。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 在台湾排第五位。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亦居多。

  >>

  李姓的起源复杂一些,其始祖名叫皋陶,皋陶可鼎鼎大名,他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 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工作,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 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直至商朝 末年,后代理征,被历史上那个吓人的商纣王迫害致死,理征被杀次日,他的妻子契和氏携儿子理利贞,赶紧逃难。今天的人都知道,纣这烂王是不好惹的哟。母子俩逃难 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也真是可怜,饥饿难当了。说来也巧,三天没有吃饭的这母女俩,被一树李子救了命。以后岁月较为太平,契和氏想起那惊险的往事,不免心下感激起那棵李子树来,好像巫术般突然出现,似有灵性。于是更名为“李”。(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

  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 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另外四个是:王,崔,卢,郑。到唐代,因为皇帝姓李的缘故,使得 李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皇帝赐姓给一些人,让他们姓李,更有许多人自己改姓,冒充姓李。 于是,李姓在这三百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从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下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大 姓。在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在唐代,有过三次大的南迁,使得李姓开始遍布全中国。 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 南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李氏家谱的特点: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

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家谱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这在中华姓氏中是比较少见的。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先谈唐王朝,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公元907年灭亡,共经历290年、24个皇帝,前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在7世纪后半叶鼎盛时,北界到达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界到达里海,东北曾到达日本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四夷来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对内,政治修明,人民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创造了李氏天下的贤明之治。

  除了李唐王朝,还有东汉初李宪自称天子并在庐江郡建立政权,西晋时期李雄建立大成国,陇西李建立西凉政权,隋末李轨割据自称凉王,李子通在扬州称吴帝,瓦岗李密在洛口自称魏公,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李建立南唐,李希烈在开封称楚帝,北宋初李顺据成都称大蜀王,党项人李元昊建立西夏,李自成创建大顺政权。

  一、“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李姓族人形成后主要分成两支,一支在陇西(今甘肃),一支在赵郡(今河北)。陇西李姓出了李渊一家,建立唐王朝后,得到空前发展。赵郡李姓也成为当地望族,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到全国各个角落落户。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公元880年,由于唐末爆发规模盛大的黄巢大起义,李氏一族为寻求偏安之地而大举南迁。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数不胜数。从春秋时期的李耳(即老子)开始,战国有大将李牧,汉有“飞将军”李广,晋有以《陈情表》闻名于世的太子洗马李密。唐代更多,有大诗人李白、“鬼才”李贺、李商隐、军事家李靖、书法家李邕。南唐有中主李、后主李煜,宋有思想家李、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有杰出医药家李时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有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善兰、小说家李宝嘉、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近代有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这一大批李姓中的杰出代表,不仅为李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华民族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二、李姓名人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传说是《老子》一书的作者。

  传说老子是春秋初期周平王时的人,又说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孔子是春秋末期人),那么老子就活了200多岁,有人说他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的。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老子》一书是他思想的主要体现。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2一代名君李世民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李世民得知后,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诛戮两人的亲眷、僚属多人,事后还迫使高祖李渊交出皇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善于纳谏,他有一个名臣叫魏征,经常直言进谏,即使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魏征死后,太宗痛哭着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太宗举贤任能、量才录用,采取了一些开明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贞观之治”。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文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去长安向皇室求婚,唐太宗为汉藏两族友谊着想,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交流频繁,先进的汉族文化传入吐蕃,对吐蕃生产和文化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年轻的时候,李白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25岁时他出外远游,在长安遇到当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两人一见如故。贺知章特别欣赏李白的诗,据说他读到《蜀道难》和《乌栖曲》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样的诗可以泣鬼神,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贺知章对李白瑰丽的诗歌和飘逸脱俗的丰采感到十分惊异,戏言:“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后来就有人称李白为“谪仙”。

  李白嗜酒如命,不拘小节。他在沉醉时撰写的诗歌,尤见神采,并且能与没有喝酒的人议论政事,见解精辟,毫无差错,人不能及。当时的人称李白为“醉圣”。

  天宝初年,李白得唐玄宗赏识,玄宗常令他撰写诏书、文诰。当时正是十月,天气寒冷,笔被冻住不能书写。唐玄宗下令宫女服侍在李白身旁,拿起笔用嘴呵气解冻,然后供李白使用,称“美人呵笔”。

  4皇帝词人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

  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他精于鉴赏,最不喜唐颜真卿书,说颜书有佳笔而无佳作,得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如叉脚田舍汉(庄稼汉)。

  李煜以词著称于世,却因词惹祸身死。宋军攻破南唐,李煜被俘。他常以泪洗面,词曲中常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绪。一次,他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听说后大怒,用毒酒把李煜毒死。

  5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骄傲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

李氏的起源

德州驻防营1654年(顺治十一年),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县)满洲驻防营(满洲镶黄、正黄和蒙古镶黄、正黄四旗)移防德州,归驻京都统直辖,官...
点击下载
上一篇:徐氏家谱下一篇:吕氏的宗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