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塔||南宫历史上的僧官机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普彤塔||南宫历史上的僧官机构,第1张

自佛教传入中国并形成规模僧团后,这个团体便演变成了一个融宗教、 文化 、政治、经济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组织。历代王朝为了统治、管理和利用好这一新兴的社会力量,逐渐探索创建起了一个专门管理僧尼事物的新的官署机构,这便是中国僧官机构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僧官机构的设置无疑向世人标明了皇权大于教权的现实,这是中国宗教区别于西方的重要之点。

我国僧官机构约略创建于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此一时期的东晋、姚秦 (后秦) 和拓跋魏 (北魏) 先后出现了僧官机构的设置。“设僧局以绾之 ( 控制 ) ,立名籍以纪之” ([宋]赞宁撰,富世平校注《 大宋僧史略校注 •僧籍驰张》 中华书局 2015年版,第151页) 这十二个字应该就是对僧官机构职能的最简约概括。典籍关于僧官较早的记载举略如下:

“初,皇始 (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年号 , 396-398年 ) 中,赵郡 (今河北赵县 一带 ) 有沙门法果,诫行精至,开演法籍。太祖闻其名,诏以礼,征赴京师。后以为道人统,绾摄僧徒。” (《二十五史·魏书·释老志》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四卷第656页) 此处“道人统”即僧官。

“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须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僧㗉(音,lüè)法师学优早年,德芳暮齿,可为国内僧主。僧迁法师禅慧兼修,即为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给车舆吏力。㗉资侍中秩,传诏羊车各二人,迁等并有厚给……至弘始七年 (后秦君主文桓帝姚兴年号,405年) ,敕加亲信仗身、白从各三十人。僧正之兴,㗉之始也。” ([梁]慧皎《高僧传·卷六·晋长安大寺释僧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3页) “僧正”“悦众”“僧录”即僧官。“所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云也。盖以比丘无法,如马无辔勒,牛无贯绳,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设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于正,故曰僧正也。” (《 大宋僧史略校注 •立僧正》第92-93页)

“壹既博通内外,又律行清严,故四远僧尼咸依附谘禀,时人号曰九州都维那。后暂往吴之虎丘山,以晋隆安 (东 晋安帝 司马德宗 年号) 中遇疾而卒。” (《高僧传·卷五·晋吴虎丘东山寺竺道壹》第276页) “都维那”乃当朝最高僧官的副职。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年)“承丧乱之后,仓廪虚罄,遂班入粟之制。”“入粟”之酬报就是官阶,不但规定了“职人”“白民”的买官标准,特别是还规定了沙门买僧官的价格“诸沙门有输粟四千石入京仓者,授本州统,若无本州者,授大州都;若不入京仓,入外州郡仓者,三千石,畿郡都统,依州格;若输五百石入京仓者,授本郡维那,其无本郡者,授以外郡;粟入外州郡仓七百石者,京仓三百石者,授县维那。” (《二十五史·魏书·食货志卷一百一十》第四卷,第616页) 这里郡县僧官均称“维那”。

由以上引述及专家考证可知,那时的僧官机构是自上而下设立的,国家级僧官机构一般称作僧司,或称僧局、僧省,其后又改称监福曹、昭玄寺 (曹、寺均为 古代官署名 ,如今之党政机关的部局委办的称呼) 。僧司的主官称大僧正或僧主、僧端,副职称都维那。昭玄寺的官员有大昭玄统,昭玄统、都维那。县级僧官曰维那。其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王旗落入谁家,以及他们对于佛教态度如何,但在僧署设置和僧官命名上却是大同小异的。

作为释源祖庭的普彤塔寺所在地南宫,随僧团的发展也建立了僧官机构,设置了僧官。能够证明这一判断的,一是史志记载,一是考古发现。

史志中关于南宫建僧官机构的记载,最早见之于明万历版《南宫县志》,其卷三《建置志•公署志》记曰“僧会司在县西南隅兴福寺,成化十七年 (明宪宗 年号 ,1481年) 立。”此志《建置志•寺观志》在关于兴福寺的记述中也提到了僧会司,“兴福寺,在城内西南隅。旧在废县治东南……成化辛卯 (明宪宗年号,辛卯乃成化七年,1471年) ,知县方中奏设僧会司,戊戌废县水,寺亦迁今地。”其后康熙、道光、光绪志均在建置志之公署志和寺观志中详略不同的重复了以上记述。民国志虽另更新名,将“僧会司”放在了建置志之署廨志中,然署廨与公署属同义词,亦为衙署之意。关于南宫僧官机构的记载,仅此而已,其他典籍有无记载尚未可知。

既然此文意在探究南宫历史上的僧官机构建设问题,所以在此有必要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其一,关于僧会司的办公地点。有人会问,县志载“僧会司在县西南隅兴福寺”,既然僧会司是官府衙门,为什么不建在官衙而在寺院?据考,明代僧官机构设官不置署,诸级僧司皆设在寺院之内这是国家通例。所谓“僧司衙门”,实际上是僧官的驻寺而已。如明初僧录司设在南京天界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该寺毁于火灾,遂迁于天禧寺。永乐迁都后,初设僧录司于大兴隆寺,又改置于宛县的大隆善寺。其后僧录司的驻寺屡有迁移,嘉靖十四年(1535年),再改僧录司于大隆善寺,终明亦然。所以,南宫的僧会司设在兴福寺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关于僧会司设立年代。应该指出的是,南宫历版县志“僧会司”条均将僧会司设立年代记为“成化十七年”,而“兴福寺”条则又将僧会司“奏设”年代记为“成化辛卯”即“成化七年”。我想出现这一情况,原因之一或许是笔误。原因之二或许是“奏”于“成化七年”,而准奏于“成化十七年”,因此出现了两个年代。或许还另有之三、之四的原因,但无从考证,只能暂付阙如。

其三,关于僧会司设立的意义。由常理推知,没有旅游资源的地方不会设旅游局,没有河道、不临湖海的地方不会设港航局,而一个僧侣寥寥,寺庙无多的县域又怎么可能设僧官机构呢?因此可以十分肯定的说,建僧官机构是佛教兴盛的标志,尤其对于一个县而言。对此专家就曾做出过这样的结论,明之“僧会司机构不是县县皆备,而是在一些宗教风气盛行、寺院集中的县才有所设置。”“当时顺德府所辖的邢台、沙河、平乡三县中皆无僧会司机构,其它府州也有类似情况。” (谢重光、白文固著《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1990年8月版第253页) 。因此僧官机构在南宫的设置,完全可以说它从官方层面再次证明了南宫寺庙僧侣的众多,侍佛礼佛风气的浓重,佛教文化的发达,佛教基础的深厚,更不愧为释源祖庭的称谓。

当然,从南宫佛教发展的历史看,明代决不可能是南宫历史上僧会司的初建朝代。确实,从县志记载“奏设”二字看,南宫的僧官机构初建于明朝,当是无可置疑的。但据此就断定南宫僧官之设从明代开始,恐与史实有悖。尽管向前推进,可资凭据的史料非常稀少,更有甚者,汉代以来的南宫古城已于明成化十四年惨遭洪水之劫,文档史料尽失,加之“大山以东,南宫为四达之区,兵燹荐经,载籍殆尽。” (万历版《南宫县志•建置志•寺观志》) 很难拿出确证。可谓文献无征,典籍不载,难究其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6年4月3日,南宫市后底阁村出土的一批佛造像,其中有些造像的发愿文所记载的僧官信息,不仅为研究南宫佛教史提供了有益史据,而且还把南宫僧官机构的设立时间向前推进了八百余年。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 (663年) 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造坐佛像发愿文记曰:

“□唐龙朔□年,岁次癸亥,六月壬癸望廿九日辛亥,大像主云骑尉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虽生在阎浮 (为 须弥山 四方的四洲之一。后泛指人间 世界 ) 依希舍卫之国 ( 为 佛陀 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 ) ,奉敕东罚,见亲之日不期,共发鸿心,造白玉像□铺,誓愿之俊圣 (神圣、高大) ,泽 (通“释”) 之所有,征采崐山之无价,镌成此像,诸行人等沐浴洗心,终身皈敬,镌名于后。维那张孝强、勋官王弘善、维那张文遇、维那王才卿、维那张祇达、维那张士雅、维那韩客仁……”

唐高宗调露元年 (679年) 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造坐佛像发愿文亦有同样记载:

“唯大唐调露元年十月日,大像主 (“凡出资造像者,曰象主、副像……光明主……大像主……”《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页) 宜勇师上柱国 ( 上柱国是对作战有功人 员 表彰 的 勋级 名称) 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奉敕东征,敬造弥陀像一躯,并二菩萨,上为天皇天后,下为七世先亡。都维那上骑都尉韩客仁、维那上□军王信政、上柱国张文遇、轻车张弘道……”

以上两则造像发愿文所述造像意图尽人皆知,至于造像原因——“奉敕东罚”、“奉敕东征”所为何故,因与本文无关没必要探讨。唯其对“镌名”者的官职称谓——“都维那某某”“维那某某”所透露出的信息,有必要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从这里起码可作出如下判断。

其一,因为都维那、维那是州县僧官的称谓,也就是说早在唐初,南宫就有了僧官。其二,唐初县级僧官设置乘隋朝余脉,由多人担任。如隋开皇六年(586年)龙藏寺碑碑阴所列真定、石邑、井陉等县均有维那五人以上。唐龙朔三年韩善行等像发愿文亦记维那多人,如“维那张孝强……维那张文遇、维那王才卿、维那张祇达、维那张士雅、维那韩客仁”等。其三,县僧官可升职为府州僧官。唐龙朔三年韩善行等造佛像发愿文记“维那韩客仁”,并且排位较后,而16年后,唐调露元年韩善行等再造佛像发愿文记韩客仁时,则排在了最前面,记曰“都维那上骑都尉韩客仁”,因为他不但有“上骑都尉”军功荣誉称号,更关键是此时他已升职为都维那。其四,县级亦有白衣僧官。“白衣”指世俗未出家的人,白衣僧官即俗人担任的僧官。如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感叹“比见僧尼多未调习,白衣僧正不解律科,俗法治之,伤于过重。弟子暇日欲自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续高僧传(上)·卷五·释智藏传》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71页) 这即是中国古代设立白衣僧官的证据。从两则造像发愿文所述名姓同样证明了白衣僧官在南宫的存在。因为依照《增一阿含经》“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的法理,从东晋释道安(312-385?年)始,由法名皆从师姓,改为皆从释姓。僧人姓氏全部统一为“释”字,而依俗姓记名者显然为“白衣”,由此判断俗姓维那肯定是白衣俗众而非淄衣僧尼。

至于唐以前南宫是否设置僧局、有无僧官,还有待典籍或考古的发现,目前尚无从考证。

张范津

《滏阳报》是抗战时期冀南区二地委的机关报,也是冀南区党委机关报《冀南日报》1942年4月被迫停刊后,在二分区的替代报。

研究冀南革命斗争和冀南抗战史,没有人能绕开《滏阳报》,而研究《滏阳报》却又无法绕开南宫。因为该报自1942年4月初在新河县台家庄创刊,至1945年8月下旬在南宫小石柏村终刊,共经历了3年零5个月。期间,曾转战于新河、冀县、南宫、巨鹿、隆平、宁南6个县,29个村。其中在南宫驻扎两年整,时间最长,转战13个村庄,驻村最多。

1941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猖狂的时期,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此时,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德国对苏宣战,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为把中国变成其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更加紧了侵略步伐。作为华北敌后重要抗日堡垒区的冀南抗日根据地,自然被列入作战重点。为摧毁这块根据地,从1941年起,他们除频繁扫荡,大量构建碉堡据点,开修道路,挖筑沟墙,对根据地实行分割“蚕食”的“囚笼”政策外,还极力强化伪军伪组织,并通过发放“良民证”、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坐探密探、“三光”政策等手段,对抗日群众进行严密控制,对基层抗日政权进行严酷打击,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破坏,致使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敌占区和游击区。

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出版发行《冀南日报》已没可能,但严酷的斗争又需要报纸这种舆论宣传工具的配合,为此,冀南区党委决定《冀南日报》暂时停刊,改由各地委分别办报,就地发行。于是《滏阳报》便在1942年4月《冀南日报》停刊的当月创刊发行了。报纸发行范围覆盖二分区的南和、任县、隆平、尧山、柏乡、平乡、宁南、巨鹿、南宫、新河及内东区。所以取此报名,是因为滏阳河流经二分区境内,不但能反映地区特点,还意在激发人们爱护家乡、保卫家乡的内在情感。

创刊后的《滏阳报》油印八开两版,一般每期刻印一张蜡纸,三天出刊一期,印四五百份,内容主要是讲解抗战政策、分析抗战形势、宣传抗战事迹、揭露日伪军罪行,发行对象为分区领导机关及各县武工队。

“四·二九”铁壁合围后,斗争形势更加严酷,报社常驻一村专心办报已不可能,在日伪军经常捂村的现实威胁下,不得不经常进行转移,7月中旬进驻新河、冀县、南宫三县交界地董家庄。9月中旬再次转移到冀特区的松篱庄、王村、淄村。由于环境和稿源的限制,《滏阳报》三天一期的状况难以为继,只好改版为三十二开本《滏阳旬刊》。

冀特区处于二分区的东部边陲,报社长期偏居此隅,既不利于指导各县对敌斗争,也不利于报纸发行。1942年初冬按照区党委指示,报社向二分区腹地滏西转移。但行至半路得知,滏西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决定留驻南宫,首站是城西丰杨庄。之后又转移到德演宫、大家村和苏村。这年他们在花盆村和李村度过了1943年的春节,三四月间再度移至德演宫村。

德演宫是南宫西部的一个大村,该村有我党指派的“两面”村长,同时,南宫敌工站也在附近设了点,可以随时通报敌人活动情况。所以尽管村南是公路,西南角有炮楼,可谓敌人心目中的“王道乐土”,但我党却利用“灯下黑”,把这里建成了抗日“据点”。直到7月末一个不测事件的发生,报社才不得不再度转移。这天,社长于文去地委汇报工作途中被南便据点的敌人逮捕,得到消息后报社连夜转移到了公路南侧的冯家庄。

1943年秋,地委决定恢复出版《滏阳报》,为此除增加了报社工作人员外,还为他们配备了一部电台,以便接收新闻稿。在史家庄、云家庄短暂驻留后,再次启动了拟议多时的西进计划。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了明显好转,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战略反攻的新阶段,到这年夏季,冀南腹地的岗楼、据点,陆续被我拔掉。随着形势的变化,《滏阳报》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又展开了由滏西向冀南中心区南宫的转移。在辗转宁南县郭家台、赵家台、于家台、老王庄、隆平的王家场村后,于1944年9月到达南宫城西北孟村。

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处于最后胜利的前夜,而北孟村也近乎解放区。报社进村时,群众正在筹资唱戏,他们请来秧歌戏班,点上两盏大油灯,一连唱了二十多个晚上,这在以前日寇占领时期,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滏阳报》的工作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首先,工作形式有了大的变化,由分散多村工作、多村住宿,改为同住一村,集中办公,方便了工作联系。其次,作息时间有了大的调整,改变了黑白颠倒的作息方式,实现了白天工作,晚上休息的正常作息。第三,工作人员队伍有了大的发展,从1944年初到1945年春,调入了大批工作人员,电台、编辑、印刷、发行、行政都专设了人员,且分工明细。第四,印刷设备有了大的改进,由油印改为石印,不但提高了印刷质量,还增加了印刷数量。第五,办报质量有了大的提高,一方面,扩大了报道面,二分区各地的情况都有了普遍的征集和报道。另一方面,加强了时事宣传,使人们了解了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鼓舞了士气。

1945年3月,《滏阳报》全体人员怀着迎接抗战胜利的心情,移师距县城不足10华里的菅家陈村。此时,鼓舞人心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胜利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胜利消息接踵而至,二分区的形势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报社所在的南宫这年春天,攻克了苏村据点,拔掉了德演宫炮楼,清除了大召的哨所,剿灭了高村的顽寇,在一次次奇袭行动的震慑下,其它据点之敌纷纷逃进了县城,5月2日南宫县城解放。此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已指日可待。

正当报社工作人员满怀信心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时候,冀南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委自办报纸做好停刊合并、恢复出版《冀南日报》的前期准备。据此,地委指示,报社移至南宫城南小石柏村待命。

7月底,到达小石柏村。随后电波传来了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历史灾难终于结束了。为了让民众尽快知道这一喜讯,《滏阳报》立即出版了几千份号外,广泛散发。随后又抄收编发了朱德总司令为日寇投降发布的一系列命令,揭露蒋介石与日伪合流阴谋,以及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抗战胜利的消息,从而胜利完成了最后阶段的宣传任务。至此,《滏阳报》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式宣布停刊。

8月下旬,《滏阳报》全体工作人员由南宫小石柏村出发,到临清胡庄和兄弟报社会合。

9月11日《冀南日报》复刊后的第一期报纸正式发行。

                    (《邢台日报》2008年9月16日)

张范津

对于这个题目不少人会说它是一个八卦命题,确实莲池书院乃名胜之巨擘,文化之渊泉。乾隆帝曾三次“幸临”并赐匾题诗,毛泽东于1918年10月、1952年11月两次游历,特别是1952年11月22日毛主席再莅莲池,故地重游,感慨良多,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莲·池书院》1984年3月保定市政协编)对莲池书院评价之高前所未有。对于这样一所被誉为全国之冠的书院,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地理关系,南宫如何与之产生关联呢?也许确实看似不应该。但正如鲁迅先生之言,有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使我产生这样联想抑或料想的是南宫碑、是张裕钊。按照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思路,我“小心”翻阅了一些资料,果然收获不小。可以肯定的说,南宫不但与莲池书院扯上了关系,而且还攀上了亲戚,这其中既有人,也有事。 人有六人,事有三事。

六人者,刘登瀛、齐福丕、李刚己、陈清震、邢之襄、宋朝桢。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在莲池书院求学的南宫学生中,至少有此六人名声显赫,为莲池学生翘楚。

刘登瀛,字际唐,南宫刘晒村人。 15岁时被冀州知州吴汝纶以“俊才”选入信都书院免费读书。光绪十四年(1888)乡试第一,授巨鹿县训导。是时吴汝纶去冀州任,主讲莲池书院,刘登瀛亦随去就学(光绪十五年出版的莲池书院《学古堂文集》有载)。清廷变政后,刘被直隶学校司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出任省视学及保定高等学堂优级师范教员,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登瀛被授山东知县,以非其好也,坚辞不任。其后二三十年,历任河北大学、山西大学教授,专心致力教育,深受学生尊崇。著有伦理讲义一卷,诗文集四卷。

齐福丕(1867-1919年)字懋轩,南宫齐家庄人,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举人 。先后参加了康、梁组织的被史界誉为中国群众政治运动开端的公车上书及保国会。光绪廿三年(公元1897年)因仰慕莲池书院主讲吴汝纶之名,前往求学深造。之后任教邯郸书院、直隶优等师范学堂,就职省视学,并以直隶学官身份赴日本考察学务。由于他提出的发展教育的许多具体意见,不能见赏于上司,遂愤然辞职归家,专心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1911年开始,建立了独立的南宫县立中学堂,成为南宫及周边县邑中第一所中学。因其办学成绩显著,直隶总督奏奖以知县之职。宣统四年(公元1912年)齐福丕出任山东惠民知县,后被派去辅助武定知府,因惩治一嗜赌成性的把总龙某,被革职归田。回家后,继任南宫县公立中学校长,于1919年8月病逝于齐家庄家中,年仅53岁。

李刚己(1872年-1914年), 南宫 孙村人。 十三岁以童生身份参加冀州试。当时,冀州有三位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家,即冀州知州桐城吴汝纶、通州范肯堂及武强贺涛,此三人读了李刚己的文章,交口称奇“此天才,吾辈所畏也。”吴汝纶特意安排李刚己在衙门向范肯堂学习古文,自己也亲为辅导。后来吴出任莲池书院院长,又把李刚己带去就学。乡贤邢赞亭先生在《莲池书院回忆录》中忆曰“吴先生时,李刚己名誉最著,吴在冀州课士时,刚己年才十三,随诸生应试,一见惊为奇材,留置署内,昕夕亲教督之。既而随来莲池,每试必列第一,同辈咋舌,莫敢与校,嗣连捷成进士(与康有为为进士同年)始去。”(《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此年为光绪二十年,李刚己年仅二十二岁。光绪二十四年分发山西大同知县,凡七年不能履任,仅在偏僻州县代理知县知州。由于迭经忧患,形神交瘁,1914年谢病告归,来到保定。会邑人赵宪会主办直隶高等师范,力请李刚己前去任教。李刚己讲学数月,深受学生欢迎。他原本体质衰弱,自大同劳累之后,时患痰嗽,夏间得痢疾,延至十月,遂卧床不起,于1914年十一月病逝,仅年四十三岁。著作有诗词一卷、文一卷、《西教记略》三卷,后人汇编为《李刚己先生遗集》,吴汝纶之子吴闿生为之作序。

陈清震,南宫何地人无考。 民国版《南宫县志》记曰,陈清震,字伯寅,其父早逝,家境贫寒,但非常热爱学习,每课书院为诸童冠,年十五入邑庠,为山长所赏,先生移主省城莲池讲席,即携君同往,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科中举,次年由省官费派赴日本留学,归国后直隶提学司委为课员、学部主事,递升员外郎。民国后任教育部普通司司长兼直奉吉黑四省部视学,供职十余年,劳瘁成疾卒于任。

邢之襄(1880~1972)字赞廷,一作赞亭,一作詹亭。 南宫西唐苏村人。早年从师吴汝纶就读于莲池书院,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天津市政府秘书长等职。他信奉实业救国的理念,曾于京、津、唐等地经营多处实业,其股份绝大部分为***党产。1949年初,他作为著名社会贤达,参加了北平和平解放小组,往返于解放军和傅作义将军之间,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邢先生擅长文史研究,嗜好收藏古版书籍,尤善宋版。作为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的忠实朋友,法学家、红色实业家、文史专家、藏书家,解放后曾任北京文史馆首任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其二弟邢宇清,系中国第一批航空学系的学生。三弟邢西萍(徐冰)为我党高级干部,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

宋朝桢是目前所知,在莲池书院时间最长的南宫人。 据民国版《南宫县志》载,宋朝桢字弼臣,“肄业保定莲池书院,以文学为山长张廉卿、吴挚甫所知”,因其“为人精敏,有吏才”,所以留院“充书院提调”,并且“为山长所倚重”,以至“继任者难其人”。提调似如今之常务副院长抑或秘书长之类的角色。因其“为山长所倚重”,所以在他的协调推动下,促成了由名儒硕学张裕钊撰文并书丹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立石刻碑,使南宫之域有了一通中外瞩目的名碑。此间宋曾任长垣训导、束鹿教谕、直隶学政等职,后任职山东邹县、潍县、菏泽,于菏泽县令致仕。在潍县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主持编纂了《潍县乡土志》,至今流传。

三事者,南宫碑、姜登选碑、南宫县志。

南宫碑,即《重修南宫县学记》碑,由时任莲池书院山长、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撰文并书丹,继任山长、时任冀州知州吴汝纶的督责推动,书院提调宋朝桢协调落实而成,本人曾作《五贤玉成南宫碑》一文详述,此不再赘述。

姜登选碑,是组碑,包括《大元帅令》碑、《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公墓表》碑和《陆军上将督办安徽军务姜公神道》碑,因为她集表记名人、名人撰文、名人书丹于一身,所以本人称之为“三名”宝碑,并撰文以记之。而成就这一“三名”宝碑者,当首推莲池翘楚邢之襄,是他出于同乡之谊,将不幸被害的乡贤姜登选将军装裹回乡,安葬于姜公故里,并在其墓地立碑三通,以志纪念。这其中为《姜公墓表》碑撰文者乃肄业保定莲池书院的知名大儒王树柟。王树柟(1852—1936)河北新城人,光绪进士,号陶庐老人。曾受冀州知州吴汝纶之聘,主讲冀州信都书院,官至新疆布政使,在伊犁设武备学堂,主持督练新军,并总纂《新疆图志》,著有《陶庐文集》。入民国后,受聘纂修《清史稿》。史志专家傅振伦先生称王树柟为姜登选所撰墓志“文雅事核,不虚美,足备国史取材”(《南宫文史资料》第三辑)。墓表碑书丹者亦为莲池书院高材生,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刘春霖(1872—1944)不仅因其为莲池翘楚,更在于他的末科状元之名,他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恩科状元,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状元,亦称末科,因此刘春霖自称为“第一人中最后人”。中状元后官授翰林院修撰,后任咨政院评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特别在任大总统府秘书期间曾两度作为特使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作为一种文化的最高代表而名噪海内。尤其是,1934年3月,溥仪在长春建立满州帝国,4月伪满总理郑孝胥以重金邀请并许以要职,他断然回绝。“七七”事变后,汉奸王揖唐想借刘春霖的状元招牌为其招降纳叛,并亲带重礼登门相邀,愿其出任北平市市长,刘春霖厉声作答“宁为华丐,不做洋奴”。自此,便闭门居家,淡出政界,以典卖字画为生。

《南宫县志》,即民国版《南宫县志》,总策划协调者是邢之襄,总纂乃邢之襄在莲池书院学兄盐山贾恩绂。贾恩绂(1865—1948)字佩卿,于光绪十六年(1890 )入 保定 莲花池书院,受业于 吴汝纶 ,成绩名列前茅,为当时学者所推崇,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 方志学 家。1915 年他主持 直隶 通志局纂修《直隶通志》,至1917年全部完稿。其后,又撰修了《盐山新志》、《定县志》、《南宫县志》、《清苑新志》、《枣强县志》等多部。贾恩绂总纂的《南宫县志》为第六次修订。

由上所述,足见南宫与莲池书院渊源之深矣。

                         2015年3月

()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

李姓家谱辈分你可以参考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跟你的比较合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D、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余下全文>>

李姓家谱辈分排列顺序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丹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河南鹿邑是李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李氏家族的辈分是怎么排的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大全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四、李姓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父亲在世时提到:大\头老家的祠堂里有记载,我族来源于陇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来源中确实写有:

李姓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余下全文>>

李姓排辈家谱友你好:研究姓氏和家谱这可是个复杂的问题。李姓他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李氏家谱》中,按字辈排谱自然就很难了。全国各地的李氏有所不同。要知道山西省洪桐县一代那可是中国百家姓的发源地。在此仅谈李氏家谱(不能单纯的讲夏津一个地方) 例如老祖籍洪桐县一代现有传世的为: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万群士绍延邦国永振;月成兴相道。万方龙元天学高先宗德国正永安定世代玉朝君。但从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后裔和全国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姓李和叫李 X X了。所以当年姓李的人增加。这样李姓的家谱就复杂起来。李氏后裔中,“世”字辈之后排辈为: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排辈多的能达好几十辈(代),少的仅有3-5辈(代)然后就不知后代如何起辈了。在这儿我也给朋友列举几例。有的只排辈:长连洪林秋??? 还有的排辈:促上自998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以山东省为主的李氏:桂明福印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纪克永传清明和顺。要有后人自已来整理。目前山东的(阳谷县)60代为一排辈的家谱最全了。家谱为:

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

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

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在例如:(汕头一代的李氏)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椒番万载香。

还有云南文山一代的李氏:

春季嗣云庆,祖宗凤郁善,乐仁正本春;时方开元泰,奇茂兆生成;孝友忠和信,节义智廉能;敬胜宣端哲,文章冠道经;世济升隆景,名昭邦国新;徽猷当益盛,圣武绍令闻;秀彦思昌炽,伟硕更蕃馨;清香愈华美,瑞品庆加珍;高瞻如珠佑,厚福必恒临;甲乙长相继,永远振朝廷。

这样看来朋友对对号也就是了,真正的想有当代自家们上的家谱还要个人制订整理方可。(个人提示观点仅仅供朋友参考)

李氏家谱字辈是怎样排列的我也不知但我是李氏义字辈

李氏家谱字辈李氏字辈谱

1、湖北: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光天化月照,鸿先喜泰尧,才发兴隆茂,林应登文朝,忠厚传家远,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仁义礼智信,天地元黄宇,宙兰馨竹秀;

6、有、芳、毓;

7、李煜同族: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国、勋、业、秀、广;

13、福建: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簪缨甲第庆缠绵,南宫归获超今古,兆楚人文极万千;

18、华国才猷真裕俊,经邦读列可光前,云初祖尔原同气,源远流长百世传;

19、常绍前光修德大家声远振诗书长;

20、国治家齐维尔克昌,存心宽忍百世其长,兴宗耀祖富贵永强,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仙泽,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万、鸿、清、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任孝一正方,元启天开宗,易长文明辉,先绪克定大,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天道显昭崇典则玉成才美期登用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余下全文>>

李姓辈分表?

请问一下李氏家族辈分是怎样排的建议你到李姓吧去看看,可能有答案。

李氏族谱字辈1051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 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 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 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 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 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1058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 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 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 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 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 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64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 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 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 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 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 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 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 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 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 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5 山东海阳:润、珠、明、浼

1076 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 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 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 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 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 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 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 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 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 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 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89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 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 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92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 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 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 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 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 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1098 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 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 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 山东胶余下全文>>

臧氏家谱

历史来源

「臧」源出 ;

一: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 春秋时, 鲁孝公的儿子彄受封于臧邑(在今山东省境内), 其后有臧氏。

二: 以王父字为氏 鲁惠公之子名欣, 字子臧, 其支孙以祖父的字为氏, 见于《姓苑》所载

家族名人

臧获: 相传为春秋时代鲁国人,不善于驾马。《韩非子˙显学》: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淮南子˙主术:虽有骐骥騄駬之良,臧获御之,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

地望分布

江苏东海县,山东沂水县。

普彤塔||南宫历史上的僧官机构

自佛教传入中国并形成规模僧团后,这个团体便演变成了一个融宗教、 文化 、政治、经济于一体的特殊社会组织。历代王朝为了统治、管理和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