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胡氏家谱,第1张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②以国名为氏。一个是姬姓胡国,在河南漯河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一个是归姓胡国,在安徽阜阳。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国人都以胡为氏,世代相沿。③出自他姓或他族。据《楚国先贤传》、《魏书·官氏志》、《周书·李远志》等有关资料所载,楚时胡广本姓黄,后改姓胡;南北朝时纥骨氏等入中原后均改为胡姓;后周胡琮本为敕勒族等。  始祖:胡公满。迁徙:  胡姓最初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是今河南淮阳,一是今安徽阜阳。从先秦至两汉时期,胡姓族人历经迁移,向西进入陕西、甘肃两省,向北进入山西,向东进入山东,向南迁入湖北、江西,使胡姓得以发展繁衍。其中,迁入甘肃境内的胡姓一族,在后汉时期已成为望族。三国时期,胡姓族人高官不断,家族逐渐兴旺。其后裔胡奋由曹魏入晋,使胡姓由功勋之家演变为外戚之家,并有其分支相继在今河南新蔡繁衍,亦成为当地望族。两晋南北朝时期,胡姓原居于陈(今河南淮阳),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与其余七姓族人共同入闽,成为“入闽八姓”之一。唐宋年间,胡姓族人胡竦迁入晋安郡(包括今福建漳、泉二州),被奉为闽中胡姓的始祖。其五子分迁于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境内,使胡姓族人再一次远播分散于各地,并得到巨大发展。而另一支在五代南唐时,则由醴陵德善乡迁入吉州(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也使江西逐渐成为胡姓繁衍中心。至元明清时期,居于今河南淮阳一带的部分胡姓因避战乱入迁福建、广东等地,再次远播其它各省,从而使胡姓成为一个遍布全国且远播海外的大姓。胡姓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居多,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亦多胡姓。目前胡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三位。郡望:  安定郡 西汉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  新蔡郡 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  淮阳郡 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吉州郡 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堂号:  澹安堂、庐陵堂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号邦衡,字澹庵,著有《澹庵集》。  安定堂 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固原),后徙临泾(今甘肃镇原),再徙安定(今甘肃泾川),历来为胡姓望族聚居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新蔡、淮阳、吉州。②自立堂号:乐善、思贻、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大雅、庆宜、永言、立爱等。字辈:  江西泰和胡氏字辈:德泽敷南国,鸿章锡远方,谦恭崇厚道,仁孝振纲常,治谋原笃□,缵绪克隆昌,勋业怀先代,钟祥保祚长。  江西婺源胡氏字辈:崇嗣起昭光,昕晖培钜泽,本炽□钟湥,枝燔基镒湜,秀炜班银汉,材勋□锦漪,历秋等镐洛,述烮在铭沩。续字辈:桂荣封锡永,杏苏玉銮游,彩焕垂金钓藻,来熏□镇流。  桂竹胡氏字辈:为秀起贤良,家传定福祥,光宗能孝友,祖德庆绵长。  湖南宁乡胡氏字辈:克仕旭□秉,九宗懋衷孝。锡泽本光培,镇湘麓荣增,锦清集耀在,鉴治业炳均。  湖南湘阴胡氏字辈:宗从巍世琦,显子延火同,正天申硕范,扬志裕元功,克家敦礼让,辅国尚贤忠,应兆嘉祥远,咸承惠泽隆。  湖北十堰市胡氏字辈:敬天洪道,泽承先世,其祚延长,敦仁尚义,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胡氏字辈:永敦高昌,家维和顺,朝庆贤良。  重庆合川胡氏字辈:派传安定,炼登文王,国仕世尚,正大谦光,崇德宝善,万代荣昌,宗支有序,祖泽孔长。  广东信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儒曰昌,必克斯可言,列宗为善久。  广东清远胡氏字辈:清时玉金廷,文大志成立。其永而曰昌,必克斯可言。  云南某支胡氏字辈:寿义德绍,升仕廷光,青龙正显,世运中阳,兴国定泰,洪发绪昌。  辽宁沈阳胡氏字辈为:万亮明。成仁芳显世,立德可光宗,礼义常言孝,善良久安荣,宏鹏高锦志,路桥亦青松,勤俭创伟业,谋勇建奇功。  云南思南胡氏字辈:祖文天在,世大正月,腾凤仕新。  陕西商南胡氏字辈:金海德先启,洪文显大家。  浙江镇海胡氏字辈:仁义礼智信肇基。顺应启运,亨通福浩,粤稽我祖,来自青州,官于有宋,聿振嘉修,曰思其时,咸景元佑,继仕庐祥,卜居斯就,以燕翼子,冀望恒周,恢宏芳绪,光耀贻谋,雍容谦逊,衍祚长休,远教奕世,敬服先猷。  安徽绩溪胡氏字辈:正名定位、裕嗣荣昌、显祖锡祚、继续永康。  安徽舒城胡氏字辈:辞武国志士,元美家青太,梦自朝有良,光荣继泽昌。  湖北赤壁胡氏字辈:雨水调阳起,文虞大成治,容法安定国。  湖北汉川胡氏字辈:敬祖宏献,家学继修,承先体志,建业贻谋,人文蔚起,世德作求,安邦定国,永达名留。  安徽太湖胡氏原字辈:宗兆大万家,高登庆衍遐,邦国尤昌太,富贵永荣华。新字辈:富贵传科第,立德承宏声,克知勤继本,文秀存敦伦,良善荣为瑞,美贤裕宽仁,廉义长远久,奕叶著芳名。名人:  胡琛(-526),北魏末高平镇起义领袖。敕勒(高车)族。本为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524)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赫连恩(匈奴族)等响应破六韩拔陵起义,围攻高平镇,推他为首领,称高平王,为魏将击破北走。后高平镇为莫折大提将卜朝(一作卜胡)所袭破,镇兵杀卜朝迎他为主。孝昌元年(525),他派万俟丑奴和宿勤明达南攻泾州,大败魏军。次年,为费律诱杀,万俟丑奴继领其众。  胡太后(-528),北朝魏宣武帝妃。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宣武帝卒,孝明帝立,尊为皇太妃,寻改皇太后,临朝称制。性聪悟,多才艺。为太后后,逼幸清河王元怿,为天下所恶。领军将军元叉幽之于北宫。后太后与孝明帝及高阳王雍计,解元叉官,复临朝。孝明之死,或谓太后及幸臣郑俨、徐纥之计。尔朱荣称兵入洛,沉太后于河。谥灵太后。  胡曾,唐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一说长沙(今属湖南)人。初屡试不第。咸通中登进士第。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十卷,今佚。今存《咏史诗》三卷,收一百五十首,皆七绝,依据儒家传统思想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史小说所引用。有影印宋钞本,陈盖、米崇吉注。  胡瓌,五代后唐画家。契丹人,一说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擅人物、鞍马、骆驼,作品表现北方少数民族人物及其骑猎、游牧生活,手法细致,形象逼真,富有生意。有《卓歇图》、《出猎图》、《回猎图》等传世。  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因居安定,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1042-1056)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于家。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胡瑗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治事包括讲武、水利、算术、历法等,表现了重视经世治用的特点。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春秋口义》等。  胡安国(1074-1138),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绍圣进士,任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长于春秋学,系出孙复再传。撰《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寄寓南渡后对时势的感怀,议论政治。明初宗法程(颐)、朱(熹),以安国之学私淑程颐,因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另撰《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今佚。  胡铨(1102-1180),南宋大臣。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金军渡江时,他在赣州募义兵,保卫乡里。绍兴五年(1235),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以上书斥和议,乞斩王伦、秦桧、孙近,除名编管昭州。十八年,改新州,移吉阳军。二十五年桧卒,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宗正少卿。隆兴二年(1164),兼国子祭酒,权兵部侍郎,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乾道初知漳州,改泉州,留为工部侍郎。七年(1171)以敷文阁直学士奉祠。淳熙六年(1179)召归经筵,引疾力辞。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著有《澹庵集》一百卷,已佚。今存《澹庵文集》六卷。  胡宏(1106-1162),南宋学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季子。从小随父学习程氏理学。二十岁入太学,师从杨时。与父亲胡安国共同建立“湖湘学派”,哲学思想受二程影响,认为“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非性无物,非气无形,性、气之本也”,“大哉性乎,万理具焉,天地由此而立矣”。与秦桧世交,但隐居衡山,不与往来。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  胡三省(1230-1302),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台州宁海(今浙江天台)人。南宋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胡大海(?—1362),明初大将。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字通甫。太祖初起,他谒见于滁阳(今安徽滁县),遂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今安徽宁国)、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地。浙东平定后,进克信州(今江西上饶),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今浙江金华),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人。未几,为叛将蒋英袭杀。治军严明,不妄杀人,注意农桑,受民众拥护。  胡惟庸(-1380),明臣。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从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四年起任右丞,六年起任右丞相,十年迁左丞相至十三年(1380)。宠遇日盛,独相数年,专权树党。十三年以谋逆罪被杀,后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称为“胡狱”。  胡天游(-1397前),元诗人。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元末隐居不仕。所著有诗集《傲轩吟稿》。  胡广(1370-1418),明臣。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建文进士,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成祖朱棣即位,复名广,向成祖宣誓效忠,升侍读、侍讲、右庶子。永乐五年(1407),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参修《五经大全》,为科举取士标准书。书成,进文渊阁大学士。常与杨荣等随成祖北征,深得成祖信任,为人缜密,时时密诏议政,未尝告人。尝谏封禅及郡县穷治建文“奸党”株连无辜,均为成祖采纳。善书法,成祖每勒石,皆令广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二十卷行世。  胡居仁(1434-1484),明学者。江西余干人,字叔心,号敬斋。师事吴与弼,绝意仕进,一生以讲学为业。是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以主忠信为先,求放心为要。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日众。后主持白鹿洞书院,以布衣终其身。著有《居余录》、《易象钞》、《胡子粹言》及《胡文敬公集》。  胡宗宪(-1565),明臣。字汝贞。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嘉靖三十三年(1554)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他联络严嵩党羽赵文华,被升为右佥都御史,行使抵御倭寇的职权,后又代任总督。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朱厚熜宠信,晋兵部尚书。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一定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并允其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先后诱捕通倭海盗首领王直、徐海、陈东等。但他屡次虚报战功,为减轻浙江压力,甚至有意放走倭寇,纵其寇掠福建,并嫁祸于俞大猷等,使他们蒙冤下狱。严嵩败后,他被劾为严党,革职逮问,明世宗特令释放闲住。后发现其与严嵩子严世蕃勾结的信件而下狱,病死狱中。著有《筹海图编》。  胡直(1517-1585),明学者。泰和(今属江西)人。字正甫,号庐山。嘉靖进士。曾任四川参议、广西参政,官至福建按察使。王守仁再传弟子。接受佛教“三界唯心”,的观点,认为儒佛在“天地万物不外乎心”这一点上,并无不同,反对程朱一派“穷理致知”之学说。著有《胡子衡齐》。  胡登洲(1522-1597),明伊斯兰教经学家、教育家。字明普。陕西咸阳渭城人。回族。幼习经学,后及儒学而不成。年及五旬始习诗书,并探求伊斯兰教经籍。偶得一阿拉伯缠头叟传授,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感于当时能直接释读经义者日见稀少,教坊掌教后继乏人,遂立志兴学,在家收徒讲学,提倡讲授经典,改变父传子受、师徒单传的传统方式,开创新的教育形式。后经他的弟子们努力,各地清真寺纷起效法,形成中国穆斯林自成体制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应麟(1551-1602),明文学家。字元瑞,更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浙江兰溪人。万历举人,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佥事。筑室山中,聚书四万余卷,从事著述,征引广博。诗文承七子余风,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著有《少室山房笔丛》、《少室山房类稿》、《诗薮》等。  胡震亨(1569-1642),明文学家。字孝辕,号遁叟,一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举人,初知合肥县,荐补定州知州,擢兵部员外郎。学问渊博,家藏书万余卷,凡秘册僻典,莫不在搜罗补缀之列。偏重收集文学、词学图书。所辑有《唐音统鉴》,搜罗丰富,为历代研究唐诗者所重视。另著有《靖康咨鉴录》、《赤诚山人稿》、《海盐图经》、《读书杂志》等。  胡正言(约1584-1674),明末书画家、刻书家。字曰从,安徽休宁人。官至武英殿中书舍人。精于篆刻、绘画,嗜好藏书与刻书,天启七年(1627)用饾版刻印《十竹斋画谱》。后又与名刻工汪楷等合作把饾版与拱花结合起来,于崇祯十七年(1644)刊印《十竹斋笺谱》。画面神韵生动,超越前人刻本。著有《印存玄览》等书。  胡渭(1633-1714),清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其说实袭自五代末道士陈抟,为修炼、术数两家旁分易学的支流。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详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胡中藻(-1755),清臣。江西新建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督湖南、广西学政。文辞险怪,以韩愈自命,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二十年(1755),高宗大兴文字狱,摘其“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指为悖逆,下狱处死。  胡天游(1696-1758),清文学家。一名骙,字稚威,一度改姓方,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副榜贡生。乾隆元年,尚书任兰枝荐举鸿博,次年补试,鼻衄大作,投卷出。时四方文士云集京师,每置酒高会,分题命赋,天游辄出数千言,沉博绝丽,见者咸惊服。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见,不可得。后举经学,再报罢。客山西,卒。以骈文著名,也能诗。著有《石笥山房文集、诗集》。  胡培翚(1782-1849),清经学家。字载屏,又字竹村。清安徽绩溪人。嘉庆进士。官内阁中书、户部主事。传祖父胡匡衷之学。后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郝懿行、胡承珙遗书皆赖其次第付梓。又学于凌廷堪,尤邃精“三礼”。认为唐贾公彦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40余年之力,撰述《仪礼正义》,约以四例,即疏经以补注,通疏以申注,汇各家之说以附注,采他说以订注。考证郑(玄)、贾(逵)所注之得失,是对《仪礼》较详备的考订著作,但书未成而卒,由其弟子杨大堉续成。著作另有《燕寝考》、《禘袷答问》、《研六室文钞》等。  胡林翼(1812-1861),晚清大臣,湘军首领。字贶生,号润之(一作润芝)。湖南益阳人。道光进士。在贵州任知府时曾举办保甲团练,自练壮勇,镇各族群众。1854年(咸丰四年)奉调率黔勇赴湖北、湖南抗击太平军。他不断整顿、扩充所部湘军,采取围城打援战术攻陷武昌,又遣军夺武昌县(今湖北鄂城)、黄州(今湖北黄州)等地。因收复湖北失地,实授湖北巡抚,加头品顶戴。1857年,在黄州督战,击溃进入鄂东的太平军陈玉成部。次年5月攻占九江。1861年9月,所遣之军攻陷安庆,被推为首功,加太子太保衔。时人以与曾国藩并称曾胡,是镇太平天国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读史兵略》,所遗奏稿、书牍辑为《胡文忠公遗集》。  胡以晃(约1816-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地主出身。武秀才。入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等在其家布置起义,为清军所困,他协助解围。咸丰元年(1851),任春官正丞相三年,出师西征,克安徽安庆、桐城、舒城等,继占庐州(今合肥)。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次年封豫王,旋以战败被革。参与江西湖口、九江之战获胜。五年,封护天豫,随军入鄂、赣,克临江等。十二月,占袁州(今宜春)等,所至有功。次年在临江病死(一说死于“杨韦事变”)。  胡光墉(1823-1885),清末洋务派。安徽绩溪人,一说浙江仁和(治今杭州)人。字雪岩。初在杭州设银号,经理官库银务。后为左宗棠的湘军办理后勤,以熟谙洋务著称。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为左在上海主持采运局,筹供军饷,订购军火,代借内外债,受清廷赏给头品顶戴。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开设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贸易,称巨富。1884年(光绪十年)受洋商排挤破产,次年忧愤而死。  胡燏棻(-约1906),清末大臣。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字芸楣,亦作云眉。同治进士,选庶吉士。后捐纳为道员,补天津道。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按察使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旋奉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成十营,号“定武军”次年士疏条列办实业、练兵等十事旋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六年始历任关内外铁路会办,刑部、礼部、邮传部侍郎。其他胡姓名人有东汉学者胡广;西晋将领胡奋、胡烈;南朝梁将领胡僧祐;北朝北魏大臣胡僧洗;北宋大臣胡直孺;南宋大臣胡纮,学者胡寅;宋元之际学者胡长孺等。近当代胡姓名人有政治家胡 耀邦、胡 乔木、胡 锦涛、胡启 立,爱国民主人士胡愈 之、胡 子昂、胡 厥文,国民党官员胡汉民,国民党将领胡宗 南,华侨企业家胡文虎,物理学家胡宁,计算机科学家胡世华,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植物学家胡先骕,昆虫学家胡经甫,病理学家胡正详,皮肤性病学家胡传揆,经济学家胡寄窗,历史学家胡华,学者胡适,哲学家胡绳,文艺理论家胡风,作家胡也频,画家胡佩衡,**导演胡金铨,**演员胡蝶、胡慧中,越剧导演胡知非,歌唱家胡然、胡松华,舞蹈演员胡蓉蓉,象棋国手胡荣华,乒乓球运动员胡玉兰等。

  家估算了一下,目前在47个国家的20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流失的文物大约有167万件。在全球,中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有的是战争时期掠夺来的,有的是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窃取的,有的是盗墓贼或文物贩子走私出去的。

  中国文物流失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后开始的。1860年10月18日,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国文物史上最大的劫难。圆明园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庋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和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等都散失殆尽。

  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总数多达23万余件,珍品如山。其中我国古画有数百件之多。被八国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永乐大典》、《女史箴图》、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和“考察队”窃取的敦煌画卷就收藏于此。这里的中国馆是1990年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约2700多万人民币)改建的,改建的目的是便于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展览。大英博物馆一向被认作是在中国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事实上,大英博物馆某些类别的收藏还要优于中国,例如敦煌画卷与经卷(经卷现已随大英图书馆一起搬出)。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除少数为爱好者捐赠外,绝大部分为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肆掠夺而来。近年许多国家纷纷向英国政府交涉,希望能够取回属于他们的展品。希腊为争取古代巴特农神庙埃尔金大理石雕的归还,至今仍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也非常大,且品种丰富。日本1000多座公私博物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文物,数量大概在数十万件。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分馆——吉美博物馆藏品的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达3万多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是以收藏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万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万件。

  面对如此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和惭愧。

  文物走私猖獗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法文物交易价格不断攀升,仅次于毒品和军火走私的巨额利润,导致全球性文物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据国家文物局提供的资料,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青海某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毁古墓1000余座,5000多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珍品被哄抢一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盗挖古墓案有10万余起,被毁古墓20余万座。在英国倒卖中国文物的犯罪嫌疑人住宅里,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形同“作战地图”。这些唯利是图的文物贩子们是中国文物流离失所的源头,也是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的祸首。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2003年8月,深圳海关对外宣布,该关成功破获一起走私国家珍贵古生物化石的走私团伙,截获国家一级文物等国家限制出口文物共计2165件。这一案件是建国以来海关系统查获的最大一宗古生物走私案件。这批走私化石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品种之全,国内罕见。

  因管理不善或监守自盗而造成的文物流失,已成为中国文物走私市场仅次于古墓盗掘的第二大来源。2003年6月18日,在因坐拥避暑山庄而久负盛名的河北承德,共有158件文物被从门禁森严的文物仓库中盗出,其中数件为堪称中国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余为国家二级或三级保护文物。案件所涉文物数量多,品级高,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博界第一大案。2003年10月9日,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管理文物的办公室副主任陈迪宽,因涉嫌贪污文物被当地检察机关逮捕,之后又有两名工作人员被刑事拘留。这个馆5000多件文物不翼而飞,也没有报案,主管部门也未作深究。2003年11月27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访谈”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一个经营了近20年的博物馆连一个完整的账目都拿不出来,出现文物大量流失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之前,也报道过故宫字号文物被盗流失的事,流失的原因也是难敌“家贼”。

  长期以来,资金和人手不足是中国文物博物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客流量最大的上海博物馆,每年2000万元的门票收入仍不足以使其自足。有的博物馆则因为新文物的出土,不得不在既无人员补充又无资金注入的情况下,背上看守墓葬的沉重负担。近几年来,全国诸如周口店遗址这样的国宝级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维护、保护资金,都纷纷陷入了困境。文物保护经费的巨大缺口在全国已是一个普遍现象。目前国内许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多少有些收入,有的单位如秦俑博物馆等的门票收入都过亿元。这些收入大部分上缴当地政府,上缴的部分返还给文物部门很困难,实际上很难做到专款专用。

  海底“沉宝”“守业”难

  2004年3月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佳士得公司拍卖大厅,有1700余件精美的中国瓷器被同时拍卖。这些产自明朝万历年间的漳州瓷器是越南渔民几年前在南海的一艘中国古沉船上发现的。如此大量的中国海底文物在境外被批量拍卖已经不是头一遭。中国南海的古沉船应该超过2000艘。由于船的装载量大,因此在文物市场上形成了“一艘船十个墓”的说法。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的瓷器。

  关于海底沉宝的归属问题,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对于遗存于中国领海内以及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文物,无论其起源于中国或起源于外国,均属中国所有。为了获得中国文物并逃过法律制裁,海上盗宝者们使出了各种招数。比如探宝者在获得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许可证后就可进行海底打捞工作,只须按协议与其共同分享打捞上来的宝物即可。但是有些探宝者利用这些国家的许可证作幌子秘密在中国海域进行打捞。外国盗宝者们将其打捞沉船的经纬度作为最高机密,从不对外公布,使外界无法找到其违法的证据。国际公约中有“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规定,于是他们钻国际法的空子,将从中国海域打捞上来的文物藏匿一段时间,等过了法律规定的确认期限,再将其堂而皇之地送往拍卖行拍卖。

  由于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目前还无法对南海海域的中国沉船进行保护性打捞。尽管沉船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分布在浩瀚的大洋中,水下打捞无异于一场巨额赌博。打捞一艘比较深的沉船动辄需要几千万元。中国曾经组织过一次对一艘日本近代沉船“阿波丸”的大规模打捞工程,结果前期开支预算就高达1�2亿元。

  海底沉船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装载的文物值钱与否,人文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近年来,中国海底文物严重流失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中国有关部门的注意,目前中国正在着手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遏制这一现象。

  文物回归不惜血本

  我国的综合实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许多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陆续回归。这原本是自己的东西,拿回来却花了大量血本。2003年9月,香港信德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鸿斥资700万元,以物业发展项目名义,购入圆明园乾隆御制錾花铜猪首并将其赠送保利艺术博物馆。2003年4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的书法国宝《淳化阁帖》最善本四卷被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据说这还是占了大便宜,此前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利时的博物馆、日本的藏家以及中国的一些拍卖行等都想要这一阁帖,出价均不低于这个数,日本人开的价是1100万美元。这四卷《淳化阁帖》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在上海出现过,后来就流出国门。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为美籍犹太人安思远以30万美元拍下。

  2002年12月6日,散轶多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研山铭》被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征集回国。国家文物局依据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指定《研山铭》采取定向拍卖方式,在12月6日拍卖会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依法参加竞买,最终以2999万元购回《研山铭》,并由该中心代接代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放保护。这是国家设立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后收购的第一件珍品。故宫近几年在文物拍卖市场已经展示好几次大手笔了:1800万元收购张先《十咏图》、400多万元收购清石涛《高呼与可图卷》、600余万元收购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200万元收购《出师颂》。

  近年来,国内各大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有30%左右为海外回流品。看到国人为购回国宝而奔忙不止,并且时有所获,我们在庆幸之余,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果按照这些价格,数以千万计的大量流失文物,今后又将如何收回。一件件以巨款赎购根本就不现实。正因为经费短缺问题,不少国宝我们眼睁睁看着让人家买走,我们出不起那么大的价钱。2003年7月12日,康熙御用传世玉玺被海外神秘人士以600万元拍去。华辰公司在征集2003年春拍物品时,从一位海外收藏家手中征集到了这件国宝。这枚玉玺被称为“康熙御笔之宝”,仅印面就有9�5厘米见方,是康熙年号玉玺中尺寸、体积最大的一枚,在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遗失海外。康熙共有120方印章,大部分在这次国难中流失。玉玺这种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收藏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物,它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政治价值、学术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从2002年开始,国家财政第一次设立了“国家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一般安排5000万元。只能有所选择,“买回一件算一件”,以“填补文物空白”为要。大部分只能眼睁睁看着被人家买走。乾隆的《大阅图》有三件,第一件在故宫。前些时候第二件拿出来拍卖,故宫曾想以500万元收购,但人家的底价已是800万元,最后拍到了2000多万元。《康熙南巡图》一共12卷,故宫有几卷,卖方的开价高也没有买。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故宫的心理价位是1000万元,当叫到2300万元的时候,都不敢举手了,只好看着国外买家拿下了,后来进了美国的博物馆,估计永远不会再出来了。

  立法保护有待加强

  对非法出境的文物,世界各国少有重金赎回的先例。普遍的做法是依据法律和道义的原则,锲而不舍地竭力追索。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甚至不惜采用强硬的外交手段。2003年6月17日,美国向中国归还了6件走私文物,这是中国通过法律程序追索文物取得的一项成果。2000年3月,我国墓葬文物武士浮雕像出现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在中美两国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阻止拍卖,最终得以按照司法程序将这件文物没收为国家财产,并无偿归还给中国政府。武士浮雕像的胜利追索,开创了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合作,打击非法出口文化财产,返还被盗文物的先河。追寻文物还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靠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各国追回被盗文物。我们现在追寻文物的主要法理依据是《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但有一个问题存在,返还文物至公约生效以后实行,不溯及以往。当然,国际公约也没有肯定以前的非法流失文物的合法性。

  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文物无偿返回祖国,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中国人民的殷切企盼。国宝回归的前提是必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按照国际公约,于情于理,无可辩驳的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财富。若“不惜重金”赎回,确有损于中国人民的颜面和自尊,有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格。但2002年12月9日,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联合发表《关于环球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的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包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依靠掠夺等非正当手段获取的文物艺术品归还给原属国。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相抵触。按照规定,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就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要求。中国政府多次声明,决不放弃追索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

  为了打击文物走私,中国对文物出境实行许可证制度。这是国际上普遍实行的一种文物出境管理制度,未经我国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审核许可,以任何方式携运文物出境都是非法的,是走私文物出境,都要受到法律追究。我国在禁止非法发掘、禁止文物的非法交易和严厉打击文物走私方面也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如果能得到严格执行,文化遗产受破坏的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针对国际文物走私猖獗的现象,亚欧一些文化官员呼吁制订一部国际公约,打击文物走私,防止文化遗产流失。目前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文物走私而制订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国际社会需要一部更为详尽可行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以确保人们不会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同时保证被掠夺的文化遗产能返还给其原属国。

五府应该指的是五军都护府。

五军都护府官职设置:

中、左、右、前、后五军各设都护府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

都督佥事 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

经历 一人 从五品 都督府 经历司

都事 一人 从七品 都督府

明朝五军都护府历史发展

洪武十三年(1380)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_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 正一品; 都督同知, 从一品;都督佥事, 正二品。以 中军都督府 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军十卫参军府,设左、右参军。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军各设左、右断事2人,提控案牍1人,并从九品。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军断事官为正五品,总治五军刑狱。分为五司,每司设稽仁、稽义、稽礼、稽智、稽信5人,均为正七品,各理其军之刑狱。同时, 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不统兵。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永乐元年(1403)_建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于北京_后仍分五府_称“行在”中_左_右_前_后都督府。十八年_定都北京_除“行在”二字_洪熙元年(1425)_复称“行在”。

宣德三年(1428)_革“行在”都督府。正统六年(1442)_复建五府_无“行在”字。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_都督佥事(正二品)_其属有经历司经历(从五品)_都事( 从七品)等。都督初间以公_侯_伯为之_可参与军国大事_后率以公_侯_伯署府事_同知_佥事参赞军事。清 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九世枢( 袁可立子),由官生初授 詹事府录事,次任南京都督府后军都事。”

明朝六部制度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明代废中书省,六部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尚书之副。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下设四司_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_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_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

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兵部下设四司_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_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

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

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_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扩展资料

明朝内阁制度

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

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参考资料:

-明朝

-六部

-明朝官职

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监狱里长大的皇帝是谁?[/s2/]长安监狱的刘秉义是指定的死囚。在他的一生中,他甚至希望做一个和平的普通人,结果却成了皇帝。刘秉义即位后,改名刘询,被称为汉武帝宣帝,被称为西汉“中兴之主”。这个孩子原本被隔离在王座之外,最终成为了明师。有人说他是“从长安监狱出来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监狱里长大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秉义的事迹写了热播电视剧《乌龙断爱》。刘秉义是怎么做到的?你经历过怎样的传奇?一切开始于公元前92年的长安末年,汉武帝末年。

那一年,鲁人丙吉迎来了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折。纪自幼学法,当过鲁国的狱卒。因为他的功绩,被提升为廷尉的右监。不幸的是,仅仅在法院任职是不够的。嵇显然无法适应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不久他因涉案被迫离开北京,到外地担任州政府高级助理。

现在,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吉兵接到了去长安工作的调动。虽然满腹疑惑,但他还是赶紧收拾行李,回到了北京。

这一年,长安城发生了“巫术诅咒”。这场灾难发生在汉武帝和年轻的魏王刘准之间。据刘说,他被父亲汉武帝怀疑,是因为被仇人陷害,反对军队和文官。怕祸临头,被迫与江充作战,战败被迫自杀。他的母亲,武则天的卫子夫也上吊自杀了。汉武帝一怒之下失去了判断力,对王维及其党羽进行了严密的研究。王维全家被斩首,长安数千臣民集体受罚。许多北京官员被剥夺了国籍。由于“吴咒法”案情复杂,涉及人数众多,且多名北京官员本身也曾遭受过株连,法院从当地抽调办案人员。c纪因担任庭委右监,未参与此案,被调回长安参加审判。

在政治压力和白色恐怖中,所谓的案件“审判”就是一句空话。一切都已确定,纪等人的工作其实就是贯彻这个思想,完成这个程序,惩罚犯人。丙吉的具体任务是负责长安监狱。

长安监狱有一个刚满一个月的婴儿。他因为“巫术”的集体惩罚而入狱。他是王维的孙子,汉武帝的曾孙。太子刘威生了皇帝刘瑾。皇帝的孙子刘金娜夫人生下了这个婴儿,被称为皇帝的曾孙。婴儿一出生就“丢人”,太子、梁帝、孙帝、王夫人等亲人都被杀。婴儿还在襁褓中。政敌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就把他关在监狱里,等待命运的审判。

孝炳基在视察监狱时发现了小皇帝的曾孙。当时,婴儿在长时间哭闹和缺乏奶水后已经奄奄一息。心地善良的丙吉觉得不好意思,就偷偷找了两个刚生完孩子有奶的女囚。他们诚实谨慎,轮流给孩子喂奶。冰姬还为宝宝找到了通风干燥的牢房,并提供了温度适中、物品齐全的条件。

随后几个月,吉兵每月领工资。他先在牢房里给小皇帝的曾孙换了米和肉。他坚持每天检查宝宝的成长情况,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宝宝。有时候,冰姬太忙或者生病了,她甚至会派家人早晚去看望小皇帝的曾孙,看看被褥是否干湿,饮食是否得当。但是,毕竟监狱条件很差,刚出生的曾孙经常生病,甚至死好几次。丙吉命令狱医及时诊断,给孩子吃药,让孩子转危为安。戚迹的薪水并不丰厚。现在他要照顾一个虚弱的婴儿和两个奶妈,但他总是先想到婴儿,照顾好他。要不是季羡林的悉心照料,小皇帝的曾孙们早就死在狱中了。两个在狱中犯罪的奶妈,也把小皇帝的曾孙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顾。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奇迹般地在监狱里长大了。

在冰姬小心翼翼地照顾还在狱中的曾孙的同时,监狱外的“巫术诅咒”持续了数年。黄啸的曾孙已经五岁了,还没有离开监狱的围墙。季羡林觉得把孩子终身关在监狱里不是办法,就想办法请高官贵族收养孩子,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那时候,一旦高官显贵知道自己孩子的来历,就会退避三舍,没有人愿意收养。没有办法,炳基只好继续照顾小皇帝的曾孙。

孩子大病痊愈后,丙吉看着小皇帝虚弱的曾孙,给他取名“病号”。也就是说,孩子的病已经完全治好了,再也不会生病了。孩子的名字叫刘秉义。

元二年,汉武帝病重,到长阳宫和乌纱宫养病。有人想在汉武帝病重的时候再兴风作浪,暗示长安监狱里有天子。疑神疑鬼的汉武帝派人下令朝廷说,凡是长安监狱的犯人,不管罪行有多严重,一律处死。老皇帝希望以这种果断的方式扫除所有对他权力的威胁。

汉奸们命令美国连夜赶到监狱长那里,执行皇帝的旨意。纪勇敢地抵制圣旨,下令关闭监狱大门,并拒绝让使者进入。他隔着墙喊道:“曾孙们来了。以虚无之名,不能杀别人,更不能杀皇帝的曾孙!”

双方僵持到天亮,美国还是进不了监狱。他只好回宫向汉武帝报告情况,弹劾丙吉抗旨。汉武帝经过这次挫折,头脑更加清醒了,叹了口气说:“这可能是老天爷用丙吉的嘴警告我吧!”

汉武帝没有追究嵇康的罪行,也没有继续发布杀囚的圣旨,而是宣布大赦。奇怪的是,汉武帝很快就恢复了。

掌管军火库的监狱立刻变得空无一人。两位来自刘秉义的保姆分别回到了淮阳和渭城。刘秉义不再是囚犯了。他本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普通公民,他真的逃脱了。纪忙着找地方。他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史的叔叔,一位历史学家。历史学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魏,也就是。当时史家还有的姑姑甄俊和叔公石公,他们一家住在长安附近的杜县。嵇被发配到杜县任史学家。龚见到侄儿,老太太见到曾孙喜出望外,接过了抚养他的重任。老太太非常喜欢刘秉义,不管他年老还是虚弱,都亲自照顾他的生活。当时只有5岁的刘秉义没有任何记忆。在新的舒适环境中,他逐渐忘记了过去的监狱生活。他对长安监狱的高墙、两个善良的护士和自由接触的兵工厂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为了孩子的安全和正常的环境,历史学家故意不提长安监狱。回冀长安继续做他的官,只字不提关于刘乙的事

汉武帝晚年终于知道了“巫咒”的真相,理解了儿子刘维的苦衷。他后悔了,给自己写了一封信,开始平反这件事。刘秉义的命运开始改变。

汉武帝弥留之际,仍然怨恨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他认为刘的血脉里有一个独子,,于是下令把他的名字放回皇族家谱里,正式恢复他的皇族地位。

在中国传统社会,血缘身份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血缘关系对于皇室政治尤为重要。通常是一个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对于刘秉义来说,尽管他在重获王室地位之前是一位前王子的孙子,但作为一个被排除在王室之外的人,他没有政治前途。相反,他可能成为政治灾难的根源,因此达官显贵们不愿采用刘秉义。这个可怜的孩子只能住在他叔叔家。现在,刘秉义恢复了他的王室身份,不仅上升到贵族阶层,而且有可能进入政治核心。更重要的是,刘秉义的血缘关系来自刘绪,刘绪是汉武帝的长子,也是刘绪的唯一后代。虽然他没有被封爵,但他的政治前途是无限的。

根据这一制度,未成年的王室成员由法院命令照顾和抚养。刘秉义也从他在都县的叔叔家被送到长安接受教育。巧合的是,张合年轻时是刘的家臣。刘在世的时候对张合很好,张合一直念着前朝太子的恩情。现在,他很自然地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这位前王子的孙子,并且特别注意刘秉义的教养和教育。

张合不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优待刘秉义,还资助他在刘秉义游学。当刘秉义长大后,张合也娶了徐平君,徐光汉的女儿,这个暴力室的守财奴。

依靠他的妻子乔、张合以及他们的叔叔和历史学家的关心和支持,刘秉义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他从东海学《诗经》。他喜欢阅读,工作非常努力,这使他一度成名。同时,刘秉义还喜欢游骑兵、斗鸡和旅游。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共同爱好,但刘秉义并没有沉溺其中。而是利用游玩的机会,体察风土人情,了解民间疾苦,接触现实社会。虽然他在长安生活和接受教育,但他经常回到杜县的历史学家家里。他一生喜爱都县周围的风景。在渔夫和燕子之间,价格通常在夏季首都。石弘的儿子刘秉义的堂兄弟石高、石增和宣石都是和刘秉义一起长大的。历史称他为“知道李露背信弃义和得失的人”朱令身边有三名助手。青年刘秉义以游历关中、求学关中而闻名。

成年后,刘秉义住在长安的上官里。他继续向政府和人民致敬,变得越来越有名。

从刘秉义分离出来后,秉基被调到车琦将军的军事指挥下,后来又被提拔为久负盛名的霍光将军。霍光很重视他,提拔他为光禄大夫。我们的后代不知道住在长安的刘秉义和丙吉是否经常见面。我们知道的是,季羡林对刘秉义一如既往的尊重,对当年发生的事情只字不提。刘秉义并不知道秦风就是那个靠自己长大的狱警。

刘秉义18岁时,秉基帮了他一个大忙。

元平元年四月,汉武帝的儿子刘弗陵无子而死。霍光将军请求皇后招刘贺为新皇帝。七月,刘贺即位后,荒*无度。霍光废黜刘贺,是因为他*乱,罪行累累。于是,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皇帝和继承人缺位。

霍光、大将军张安世等大臣多次讨论接班人,但难以确定。新皇帝首先要从汉武帝的后代中选拔,资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刘弗陵没有孩子,刘贺一直被例行排除在外;汉武帝的儿子中有广陵王,但广陵王没有德行。汉武帝生前不肯让他继位,现在自然不能再与候选人见面;瑞贝卡第一家族是汉武帝父母所生,但瑞贝卡的刘旦谋反自杀,罪大恶极,他的后代自然失去了继承的资格。

现在只剩下汉武帝的儿子刘了。他以前是王子。

在这个部门,只有刚满18岁的刘秉义入选。

丙吉及时抓住机会,对霍光说:“将军,你是孝武帝之宝,可为世人所送。不幸的是,小昭皇帝很早就垮台了,没有继承人。之后他不造自己的人,全世界都不会服从。金方宗祠的生命在于将军。我觉得大臣们现在讨论的人选都是在位的宗室,而忽略了那些在民间还没有封号的皇室后裔。将军,你还记得梁武帝临终遗言中说,他的曾孙刘秉义将被叶挺视为始祖,抚养成人吗?这个刘秉义是前刘禹锡的孙子。他小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现在也就十八九岁。刘秉义以其精湛的技艺、良好的礼仪和良好的声誉而闻名。希望将军能让刘秉义先入宫,让世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再来决定大政方针,那天下就很幸运了!”

我觉得季羡林的建议很有道理。他觉得刘秉义在血统和才能上都适合当皇帝,他决定尊他的曾孙刘秉义为皇帝。

霍光典点头后,其他大臣纷纷附和。所以霍光和他的大臣们就扮演了王太后的角色,说:“按照礼法,如果没有继承人,可以选择圣人后代的旁系。孝武帝刘秉义的曾孙,由叶挺抚养,现年18岁。他学过《诗》,《论语》,《孝经》。他节俭,对人友好。可以奉承祖宗,成为儿子,孝敬昭帝。”太后同意了。

宫里立即派使臣到刘秉义在上官的家中,侍候刘秉义穿衣更衣。泰浦开车送刘秉义,先去了洪雁政府。刘秉义立即在未央宫拜见了慈禧太后,并被封为杨武侯。之后,大臣们献上印章和丝带,欢迎刘秉义成为皇帝。刘秉义随后参观了高庙,并向他的祖先宣布了他的王位。

刘秉义的宣帝皇帝。他即位后,对张合、石公等人很好,被封为爵士。甚至他的后代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至于丙吉,汉武帝宣帝认为他的独立是一种贡献,习惯上称他为“关中侯”。

刘秉义不知道,季羡林已经在幕后给了自己两大好处。在他看来,张合、石匠等人的贡献超过了季羡林。朝廷的官员不知道纪和新皇帝的关系。季羡林温柔敦厚,依旧对过去只字不提。在政治舞台上,追逐名利早已司空见惯,而丙吉的道德品质极其高尚,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了惊人的一笔。

许多年后,刘秉义排除了被有权势的官员领导的可能性。有一个叫泽的老宫女出宫后,生活很困难,就请别人给她写了当时的朝廷诏书。在书中,他说他有保护和养育皇帝的功劳。他在艰辛中养育了今天的皇帝,请求朝廷照顾他的晚年。有关部门不敢忽视这封信,把它交给了汉武帝宣帝。

当刘秉义看到这本书时,许多模糊的印象逐渐聚集在他的脑海里。他依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好像很多故事都被遗忘了。他的童年不应该局限在五岁以后。但是刘秉义记不清确切的情况了。好奇心和感激之情促使刘秉义下令朝廷亲自询问宫女详情。

宫人陈述了对皇帝的善意,并说一切都可以由当年的狱官和现在的御医丙吉来证明。叶挺领着宫女来到秉基的府邸,与秉基当面确认了细节。冰姬认出了老宫女。他说他确实看到了,但她根本不是皇帝的保姆。

丙吉指着宫女,这才可以说出长安监狱的情况。宫女都在牢里,丙吉曾经让她照顾小皇帝的曾孙。但是他没有全心全意地吃饭,有时他会打刘秉义。丙吉说:“只有淮阳的郭正清和渭城的胡祖才算得上皇帝的奶妈。”纪丙动情地向叶刺痛讲述了在监狱里和两个奶妈一起抚养刘秉义的艰难、恐惧和无奈。

当刘秉义听到这些,他感到震惊和感动。他脑海中所有童年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幕幕重现。季羡林很善良,但什么也没说。他愿意做幕后工作,这让皇帝自叹不如。

刘秉义很快做出决定,下一个豁免对象是庶人,但他念及自己年轻时吃过饭,给了她10万元供养;圣旨去找胡祖和郭正清两个奶妈。地方法官报告说那两个人已经死了。刘秉义写了一封信寻找这两个人的后代。找到他们后,他给了他们报酬。在这里,历史显得如此多愁善感和公正。胡果,当时的两个犯人,忠厚善良。虽然他们一生受尽苦难,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

为了救死扶伤,刘秉义专门给总理写信,说:“我小时候很谦虚,古人对我很好,很善良。”《诗》说,“死于德,不获报偿。”我要把宾阳打造成拥有1300家餐厅的宾阳后稷。“使者到丙家去封的时候,丙已经病得很重,不能起来下地了。让人在C戟上佩戴封印扣,以示骑士身份。由于他的善良、谦逊和高尚的道德,炳基不仅赢得了皇帝的尊重,也赢得了执政党和反对党的钦佩。

嵇死后,朝廷追封为“定侯”。

吴尊,长安人,年轻时是监狱里的士官,目睹了丙吉抚养刘秉义。刘秉义即位后,吴尊建议丙吉给皇帝写信,遭到丙吉的拒绝。后来,当的儿子刘掌权时,写了一本书,说:“始皇帝在位时,大臣写了一本书,把我所看到的一切告诉了朝廷。于是书递与丙吉,丙吉虚心删了大臣之言,将功劳归于胡祖、郭正清。”在汉元时期,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仍然对丙吉的高尚行为赞不绝口。

整个西汉都很尊重秦家。丙吉的伯阳侯是世袭的,丙吉的儿子丙贤继承了父亲的爵位。c表现出精神错乱,犯下滔天大罪。鉴于季羡林的贡献,法院免除了对季羡林犯罪的追究。C家的子孙一代代继承皇位,直到王莽篡汉,他们才摆脱皇位。

  2007央视董洁版《还君明珠》

  还君明珠制作人:杨佩佩

  编 剧:博华

  导 演:李惠民 余明生

  统筹:汤莉娟

  造型设计:张叔平 戴美玲

  美术:黄志鸿

  片 名:还君明珠

  〖主要演员〗

  金明珠——董 洁饰 林志文——李宗翰饰

  秦天宝——黄少祺饰 秦啸虎——李立群饰

  何绣容——刘雪华饰 马 骏——孙 兴饰

  杨 虹——廖晓琴饰 金载岳——沈孟生饰

  瓜尔佳氏——戴春荣饰 秦太太——刘 燕饰

  秦天宏——刘至翰饰 秦天富——张丹峰饰

  [编辑本段]〖剧情梗概〗

  落难千金金明珠、花花太岁秦天宝、寒门子弟林志文、烟花女子杨虹,四个出身不同性情各异的年青人,因缘际会命运交缠,扣成民初乱世中一段波澜激荡引人入胜的传奇。

  金明珠柔中带刚的独特气质每每令身边的男性刮目相看。名门公子秦天宝也为她倾情,但他从来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因为她是挚友林志文的恋人。

  一向玩世不恭的天宝为了逃避,宣布要成家立室,结婚对象是绰号黑猫的著名交际花杨虹。

  天意弄人,与天宝感情深厚的弟弟为撮合兄长和明珠,不惜使坏,措手令林志文堕下山崖,他还和大哥一起在婚礼当天设计药迷天宝,休弃杨虹。

  时光荏苒,不知就里的天宝、明珠几经波折,终成美眷。天宝继承父业,一心为善。但随着存心报复的杨虹嫁入秦家成了天宝长嫂,以及失忆的林志文重现眼前,天宝夫妇幸福日子不再……

  新版《春去春又回》

  基本资料

  产地:中国大陆

  编剧:博华

  导演:李文

  集数:45集

  年份:2008年

  主要演员

  李宗翰 饰 张来福 戴娇倩 饰 沈紫君

  黄少祺 饰 张长贵 连 凯 饰 余创世

  廖晓琴 饰 刘青青 江宏恩 饰 苏三强

  李立群 饰 余佛影 万弘杰 饰 沈心池

  刘雪华 饰 余静音 沈孟生 饰 沈楚生

  刘燕燕 饰 余美音 饶敏莉 饰 朱子敏

  赵丽颖 饰 任洁儿 杨宝龙 饰 任天笑

  舒耀瑄 饰 方浩天 马 杰 饰 柴 宁(柴律师)

  戴春荣 饰 来福妈 顾宝明 饰 来福爸

  [

胡氏家谱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为舜帝之后裔。《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