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4收藏

探寻家史,第1张

探寻家史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探寻家史饱含了绿叶对根的情意,探寻家史要从一篇文章说起。

连永升先生于2017年4月22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梧桐乃树中之王,龙口俩邻村以梧桐命名,这里走出来一位造锁大王》,文中附了一幅旧版地图。

出于好奇心,我仔细察看了那幅地图。并参与了文章的留言互动:

“请问先生,地图上的官道北曲家就是现在的曲阜村吗?我老家是曲阜,刚才留心查找,发现村名有出入,不知来历——我们村的确在道北,但并不紧邻。”

“不错,官道北曲家就是现在的曲阜村。村名改的时间并不长。是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曲弼臣老先生动议改的名字。”

“感谢先生,回家一问父亲,原来曲弼臣是我的大老爷爷。父亲向我讲述了曲弼臣当年建家庙的故事及子女去向,使我理顺了族系分支,更深入地了解了祖辈们的历史。”

“……”

这是一次令我颇感意外的对话。伴随着对话,一个个问号在我的脑海里浮起。

一、老爷爷兄弟几个?有几个儿子?是如何分支的?

我的老爷爷兄弟四个。老大曲世勤(字弼臣),老二曲世崇,老三曲世贤(在东北),老四曲世芳(我老爷爷)。

按下老二老三两支暂且不表。

老大曲世勤和老四曲世芳的房子南北相连,有一个共用的过道。老住宅就在街里(已闲置多年)。

曲世勤长子曲若成(三子:长子翰章,次子绮章,三子兴章),次子曲若虚(三子:长子裕章,次子季章,三子胜章),三子曲若遇(二子:长子德章,次子俊章);

曲世芳长子曲若廷(三子:我父亲是第三子),次子曲若延(五子),三子曲若农(一子),四子曲若雷(三子)。

二、曲世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曲世勤字弼臣,生于1871年,同盟会会员,为辛亥革命光复黄县的主要成员(徐镜古、朱全瓅等)之一。

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带领当地群众反清,剪辫子、废私塾,宣传放足和实行男女平等。维持社会治安,灭匪、消灭蝗灾。

《山东革命党史稿》有记,“镜心之立急进会于烟台也,使曲世勤还黄县与王治芗立分会,以收揽在县党人”。黄县革命党人筹集巨资用于购置枪械军火,由木箱装盛,每箱六千大洋,曲世勤全副武装,亲自押解。不久,远赴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的四川省万县任县长。

他热衷于教育事业。先任黄县第四育英学校校董,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继任黄县第八区区立第三初级小学校长,二儿子曲若虚是当时的教员之一。校名虽有变更,但校址均为一处——官道北曲家(今曲阜村),校舍五栋,房屋宽敞,校具应有尽有,配有体育场,有成套的西洋乐器。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女生入学数量不多的现状甚为忧虑,极力呼吁女子进学堂接受教育。

曲世勤作为当时的社会名流,到后来战乱时,各方势力都极力争夺他。日伪多次劝诱,寄来委任状,被他断然拒绝,地方游击队也极力争取他。国民党趁机放出谣言,发布假公告,说曲世勤已答应其任职。他方不知是计,派人放火烧了曲世勤的房子,大家大户,两座房子毗邻。阴差阳错之下,我老奶奶住的房子被点着,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人只得把火扑灭后,在原址上重建(檩条上至今仍可见黑色灼痕)。无奈之下,为摆脱纠缠,他只得出走外地,到营口三儿子处暂避。

曲世勤不为人知的事件。

(一)改村名的由来

北马镇曲阜村原名勺头曲家,村里人以浇筑铜勺为生。至嘉庆年间,因为村南有一条官道,改为官道北曲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了尊孔,由曲世勤改名为曲阜村至今。

(二)建家庙

据资料记载,“曲世勤反对迷信,带头扒庙宇,推神像。”其实不然。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新旧更替的大时代,应该说他的思想亦新亦旧,亦中亦西。骨子里仍遗留着传统礼教的血液。他领人扒的“庙宇”是关帝庙,而后建了新家庙——祠堂。以前的庙,又旧又小,破烂不堪。盖新需要拆旧,他联手乡绅,筹措资金,一切就绪,只待动土。黄县人讲究,如果哪个人时运不济是不能拆庙的(据说,拆了庙,肚子会疼)。众人迟迟不肯动手,曲世勤疾步登上去,吼道,“弼臣在此,诸神让位!有神上天,无神钻湾!”随即抡镢开拆,大伙一看,纷纷动手,新家庙得以顺利开建。据父亲讲,家庙的梁杆上有毛笔字,上写,“监工:曲世勤,瓦匠:孙长洛,木匠:姚殿”。孙长洛的瓦工班子和姚殿的木匠班子在当时颇有名气,风头一时无俩。新家庙毁于文革。

新家庙既然是祠堂,它又有过怎样的岁月?

祠堂里供奉村里四大支的族谱,年终由四大支轮值,每一支当值的这个人必须德高望重。我的父亲曲恺中对此有着亲身经历:有一年正好轮到我们这一支,我的老爷爷当值,负责挂宗谱、上祭品。祭品既讲究又丰盛,仅每个大饽饽就有二三斤重,蒸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技巧。为了忙活祭品,头一天晚上,全家人整宿都捞不着睡觉。到了初一,我老爷爷坐在祠堂里,进祠堂的人先磕头拜宗谱,而后向我老爷爷磕头。父亲那年正好十岁,和他的堂哥曲慎中两人同龄,在祠堂里,一左一右分别站在我老爷爷的身侧(这是规矩,表示后代有子孙)。得以亲眼见证了这一时刻。

(三)抓绑票的

1920年代末,本地闹土匪。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曲世勤维护地方治安,镇压土匪恶霸,在当时颇有声望。据我奶奶讲述,这当中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插曲,当时周边村庄抓到绑票的都往曲世勤家里押送。有一次,绑匪绑架了一个小女孩,在被捉过程中,独自脱身,只剩下女孩自己,曲世勤将小女孩送往我奶奶处暂为照管了几日。

(四)灭蝗灾

我奶奶那时是管家媳妇,在老房子里住。1930年黄县闹蝗灾时,曲世勤积极响应。周围各村抓了蝗虫集中起来,一麻袋一麻袋扛着往曲世勤家里送,全堆在南园。到了夜里,蝗虫涌动,竟把麻袋拱碎,一窝蜂地飞出来。那时候,窗户上没有玻璃,糊的窗户纸。蝗虫很快把窗户纸拱碎,拱进我奶奶住的屋子里。半夜三更,令人措手不及。

(五)他的女儿们

曲世勤提倡女子读书,亲自做出表率,把两个女儿都送进学堂。他领革命风气之先,闺女们没有缠足,到大闺女出嫁时,没缠足就成了难题,幸而当时庵夼属于敌后根据地,只好把闺女嫁到了那里。至二闺女出嫁时,风气比较开放,婚嫁已不成问题。

(六)他的儿女们都在哪里?

曲世勤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老二都在辽宁凤城做生意。老大曲若成,在凤城开办造纸厂(后来被公私合营),儿子翰章曾任中国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老二曲若虚,早年只身跟随大哥去了凤城,后返回乡里任教,灾害时期携家眷重返凤城并定居。儿子胜章现居凤城,是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老三曲若遇(这是我最熟悉的)之前在营口,迁往丹东居住过两年,而后由原中村大队书记孙祝年(曲世勤是他姨夫)的二哥孙秀年(当时任八路军团长)派卡车将其一家由丹东送至凤城,1951年解放后由凤城回龙口。曲若遇的长子德张退休前在龙口建委,次子俊章从冷藏厂退休。曲世勤的大闺女嫁到了庵夼,儿子叫王恒年,女婿史殿晓曾在北马任职。二闺女嫁到了太平庄,生的儿子就是张士俊老师。

(七)生卒年是多少

曲世勤的生卒年虽有资料记载,却是野史,有待细究。在本次查找过程中得知,1939年(其孙子俊章生于1937年,三虚岁时曲世勤去世)病逝于营口,终年69岁。生卒年由此被确认。

(八)最后葬在了哪里,其中有什么迫不得已的苦衷?

去世后,棺材一直存放在营口当地的寄灵寺。三个儿子当时均身在凤城,鞭长莫及。解放前夕,时局依然动荡,眼看运回故土无望,三子曲若遇托其在营口的朋友将曲世勤入土为安——至今仍在异乡。

四、我父亲这一辈人,辈分相同,为什么范的字不一样?

曲世勤所有的孙子均范章字。我三奶奶的儿子也范章字。可家族里后续出生的儿子都不范章字,这是为何?原来,这源于一起事故,我父亲本来有个大哥叫焕章,意外去世。家族里的人为了避凶趋吉,后续出生的儿子一律改范中字。

五、会打算盘的爷爷有多会打?

我爷爷身材瘦高,长脸、厚唇,长相不俊,却打得一手好算盘,去世多年后仍为人称道。他干了一辈子账房先生,年老返乡后在生产队拢账,晚上队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闹哄哄地站成一片。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念数,不管屋子里多闹腾,也不管大数还是小数,待那人念过八九个,他只在算盘上扒拉一下(父亲告诉我这种算法叫吞金法),有人称奇,故意念快一点,他极有定力,从来不逐个打,拢账却并没有差错,众人赞叹不已。

六、我爷爷兄弟几个,都有什么样的过去?

我的老爷爷曲世芳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属羊),是曲世勤的四弟,有四个儿子。

长子曲若廷是我爷爷,成年后由孙祝年的三哥孙福年(社会关系通达的生意人)带到辽宁,在凤城粮食局做账房先生;次子曲若延和四子曲若雷在龙口开绸缎庄,铺号建丰商行,三子曲若农在威海卫做日军翻译(骑马、挎军刀、吃流水席)。绸缎庄完全是勤苦致富——刚开始,没有机器织布,家里人每天都得骑行车去一趟青岛带布。一边挣钱,一边投入扩大,商行以滚雪球的方式得到了发展。后来遇到了公私合营,以资本入股。大量的铺底往家里撤(老四家里摆着一箱一箱的电线、电灯、保险盒。老二家的躺箱里放着成捆成捆的各式绸缎)。

七、房屋的变迁,我奶奶是怎么分的家,这其中有什么矛盾挣扎?

最初,老住宅。一栋房子里住着三房媳妇。我奶奶是长房媳妇,管家,住在东屋。二奶奶住在西屋,三奶奶住在厢房。有一次,不知哪房无意间发现院子里有块松动的石头,一扒拉,发现下面私藏着小元宝。老太太闻知此事后,就知道下面有了私心,局面已经掌控不了,立即要分家。我四奶奶一直住在北街的一栋房子里(我的亲伯父出生那年,老爷爷高兴,说要给孙子盖房子,于是这栋房子诞生了)。这栋房子与我家现在的房子相连,无论是滴水檐头的瓦片样式,还是房屋的高矮,甚至屋顶都一模一样,如同孪生姊妹。事实上,这两栋房屋之前是两个主人。我父亲的老爷爷叫曲维邦,维邦的兄弟曲建邦是一个地主。没有儿子,要人养老送终,以很便宜的价格卖过来。我家的房子在北,是客屋(过去专门招待客人的房子),从记事起,南面是我二奶奶家。大人们提起时,总是说“南屋的”。房子本来前后相通,走过道,往南可以直接上南街,往北可以直接上北街。东邻是四奶奶的房子,与我家并排。三奶奶房子是向东再隔一栋。至此,四房媳妇都搬到了北街。

八、当初成分是怎么划分的?什么是土改被倒户?对后代子女有没有影响?

我的四爷爷在公私合营后服从安排进了烟台外贸,后来评的成分是资方(公私合营时,他带了资本进去,合在国家里,所以叫资方。如果只有他自己的资本,没有国家的,那他就是资本家)。我家被评为中农,这里面有一个故事。父亲的舅舅有个干兄弟,叫栾吉春,是***的包袱客。土改时,消息知道得早,捎信过来,“赶紧分家,不分起码弄个地主富农。”奶奶听了他的话,把家里的面缸埋到地下,拐着包袱直接去了村公所。即使是这样,后来孩子们也多少受了影响。父亲读初中时有过两次入团机会,学校到村里调查。第一次是初二,村支书写了个评语“土改被倒户(土改时往外献东西的人家,证明家里富)”,第二次是初三,这次调查中,村支书填了个“漏划富裕中农”。——村支书是贫困出身,知道曲世勤之前在县里的影响,深怕他的后人从政,为了巩固个人的政权,有意进行压制。我的伯父在学校读书数一数二,却捞不着当团支书,干着急没有办法,1958年正逢兴隆庄园艺场招工,去做了一名技术员。

九、结束语。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通过这次家史探寻,我发现了曲世勤实际生卒年与资料记载上的出入,得知了我们家的堂号是裕德堂,获得了另外一些资料上没有记载的事情。当然,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探寻。那些湮灭在岁月里的过往,像暗夜里闪耀的烟火,有过璀璨也有过消亡。

我的祖辈们啊,他们又不同于烟火,他们是野草,枯萎了,又重生。只要有血脉在,每一曲终了又都是新的开始。

史玉柱:男。1988年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硕士毕业后“下海”,捣腾自己开发的“汉卡”软件,然后加价赊来计算机、推迟半个月付款。用软件版权的方式向杂志做抵押,让杂志刊登吹嘘“巨人电脑”的广告后,这种打白条的手段成功了,他在付款期限的前2天等到了订单。

两个月以后,他赚到了10万元,又把10万全投广告;4个月后,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尝到了宣传的巨大甜头后,史玉柱就中毒一般地酷爱上“广告轰炸”。

这史玉柱的“原始积累”相当顺利。据说,1994年,他的巨人集团年的年产值就差不多有10亿元(?),然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要盖中国第一高楼——巨人大厦!结果大厦没盖起来,成了全国闻名的一幢“烂尾楼”。“巨人”的脊梁就这么断了。

故事到此,这史玉柱也还算是个悲壮的创业者。但接下来的故事就复杂了。

垮掉的“巨人”欠了一屁股债,有那么几年不知所踪。后来突然有一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冒出了一个叫“脑黄金”的东西来,那东西横空出世的手段,就和现在的铺天盖地的“脑白金”现世一样。

这脑黄金是个什么东西呢?看看当年的一则新闻报道:有一年安徽吴湖一考生父母拿着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公司打官司,说广告欺诈,承诺什么吃了脑黄金,考不上大学该公司将赔偿什么云云。

所以,记忆力好的人,对后来铺天盖地吹得没边没沿的“脑白金”是不会大惊小怪的。

头脑发昏到折了“脊梁”的史玉柱绝迹江湖多年,突然以极有反讽意味的形象重出江湖,竟然干起“要让中国人都聪明起来”的买卖。

这史玉柱最初的“脑黄金”卖得并不成功,几乎再次破产。接着他又摇身一变,做起“让中国人都健康起来”的买卖——四处贩卖“脑白金”。靠中央电视台的扶持——黄金广告的轰炸,这“脑白金”还真炸开了市场,史玉柱由此再次暴富起来。这个时候的史玉柱真算是堪称老江湖了。

就在“脑白金”似乎仍然能挣大钱之时,史玉柱击鼓传花,在2002年底146亿卖掉“脑白金”商标所有权;2003年,他又以6亿港元现金加57亿元可转债券卖出“脑白金”与“黄金搭档”75%的销售网络。说起这个“黄金搭档”,还很有点“珠连璧合”的味道——“既有助于聪明又有助于健康”,而它能名扬中国,依靠的手段仍然是电视广告的轰炸。

有关史玉柱这个人,局外人评论得够多。这个政府重奖过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传奇经历的呢?在读者大开眼界之前,还是看看史玉柱的知音——聘请史玉柱担任四通控股CEO的段永基是如何评价史玉柱的“非凡”本领的。

2004年,段永基说:“史玉柱这个营销团队相当于中国保健品领域的美国戴尔公司。我看好的就是史玉柱和他的这个团队,”“脑白金就其技术含量来说,什么都不是”,但“真的白金卖出白金价,不是本事;而把不是白金的东西卖出了白金价,那才是真功夫。”

下面该请史玉柱本人现身说法了。

史玉柱:“这个东西有用没用,在于人们信不信。这就是诀窍。”这就是中国第一大电视台——央视《对话》节目主持曾以“天才”桂冠相赠的史玉柱。

史玉柱在这行里还要干多久?今后又将怎么干?史玉柱回答说:“我不会退出保健品行业,我只会更加投入。我对我的产品有信心。”

如此看来,这中央电视台完全可以预期从史玉柱那里不断有大量白哗哗的银子进账。中国人民的智商和健康有了“保证”之后,还要从史玉柱那里获得更多意外的“惊喜”。

那篇文章里面最有意思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曾经有媒体吹捧说“史玉柱以一种行为,纪念了一个时代”。而史玉柱则异常低调地回答:“我只是个干活的人”,“并不是我有意把活儿干成这样,只是我只能干成这样。”

“并不是我有意把活儿干成这样,只是我只能干成这样。”

公交线路:莱西2路,全程约72公里

1、从莱西北站乘坐莱西2路,经过11站, 到达良茂超市站

2、步行约940米,到达莱西市水集镇史家疃党支部

公交线路:莱西106路 → 莱西6路,全程约71公里

1、从莱西北站乘坐莱西106路,经过11站, 到达利客来站

2、步行约350米,到达月湖广场站

3、乘坐莱西6路,经过2站, 到达良茂超市站

4、步行约940米,到达莱西市水集镇史家疃党支部

一、饮马池的传说

在昌邑市饮马镇西北村,有一个家喻户晓的“饮马池”。

到了夏季,池水清澈见底,池外垂柳掩映,碧草茵茵。关于“饮马池”的由来,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也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蹄刨出清泉 据说饮马镇以前叫做久长屯,久长屯东至胶莱河,西至潍河都是十五六里路,所以东来西去的人马,走到久长屯,总是留下来用餐饮马,休息一下再渡河。在两千二百年前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泰山之后去芝罘和成山,过潍河后,大队人马在久长屯歇脚。

秦始皇车队的马匹吃完草,却没有地方饮水。有一匹秦始皇常骑坐的马跑到久长屯的村西头,一边嘶叫着一边用蹄子刨地,立时在马蹄刨处涌出一股清泉。

马饮完水东渡了,泉水却依然不停地流淌着。 ●颜氏的大仁大义 最兴盛的传说是大唐贞观年间。

一派升平景象之际,高丽王盖苏文扬言要杀进长安,取代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发精兵20万,御驾亲征。高丽王宫侍卫中有名的恶魔七煞,带领30名精兵强将乔装改扮,悄悄进入了中原,弄清了唐军进军路线,在潍河与胶莱河之间的久长屯附近潜藏下来,等待大军到来。

久长屯离县城近百里,紧靠东西大道,这里周围水源奇缺,只有村里的饮马泉长流不断,而且水质特好,甘甜清澈。离“饮马泉”不远的大路边有独立的三间茅屋,50多岁的寡妇颜夫人与16岁的女儿在这里相依为命。

李世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一路东来进入此地,但见大河无水,湾塘见底,草木枯黄,土地龟裂,旱情非常严重。大军人困马乏,没有找到水源,村庄里也不见人。

大军有粮无水,饭菜无法下咽。 恶魔抓住颜夫人,告诉她:目前全村老幼都已逃离,村西“饮马泉”已被堵死,李世民20万人马无水可饮。

你从家中提水一罐,送往营中,献给唐王,罐内已放进毒药,唐王喝下,必将顷刻身亡。这样大兵可退,村子可保。

你若不从,你的女儿在此,后果可想而知。颜夫人沉思良久,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她手提水罐,来到了营前,颜夫人见到唐王,跪倒在地,边哭边诉,把高丽王派来恶魔七煞,装扮唐兵,赶跑村民,毁坏水源,扣押女儿,逼她前来毒害皇上的细节详细诉说。太宗听后,立刻派出人马,很快就将恶魔及其手下制服,并救出了人质。

太宗与众兵将随颜氏来到“饮马泉”附近,挖开泥沙,掘出一个池塘,一泓清泉“汩汩”涌出,眨眼间积满一池清水。兵将们肩挑人抬,一顿猛喝,然后各营轮流到池中饮马。

后来池水越涌越多,溢出水池,顺着河道,向北流去,形成一条小河。 太宗传旨:颜氏大仁大义,德昭日月,封为贞德夫人,从二品诰命,地方可为夫人盖生祠,立石碑,万代永志。

“饮马泉”改名为“饮马池”,池中流出的小河命名为“颜氏河”,久长屯更名为“饮马村”。 ●饮马池传说代代传承 后来,为了便于交通,饮马村人在饮马河上建起了一座七孔石桥,此桥原为饮马村人向西的唯一通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饮马池的传说,将饮马镇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东游路过此处龙马刨出泉水,以及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在此饮马并封颜氏为贞德夫人、为颜氏河命名、并将久长屯更名为“饮马村”的历史故事,用口头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保存了下来。 饮马池的传说,让饮马镇人民更加关注饮马池,研究饮马池。

饮马池水从难浴解的英安质及流纹质火山岩中渗过流出,清澈见底,水质甘洌。勤劳智慧的饮马人,世世代代科学而又合理地利用着这方水土,在颜氏精神的激励下,为自己的幸福努力着。

二、求山东省莱州市的名胜古迹资料 越多越好

莱州的地名文化的多 莱州的地名象活化石一样,印记着历史的沧桑。

地名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秦皇汉武、文治武力都在莱州的地名中得以保存和体现。

如: 浞 河 记载了这条河为夏代寒浞带领开挖的河。 过 西 公元前六百九十四年,方、国二姓居此立村。

据《掖县全志》载:“过亭,城北四十里,夏寒浞子浇封地。今乡名过西,临过以此”。

婴 里 战国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古传,此地系齐国宰相晏婴故里,故名婴里。

平里店 祖传,邻村婴里系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的故里,人们为纪念政绩昭著的晏婴,曾在此修建一座长亭,后逐渐发展成村,故名平仲故里店。明末,演变为平里店。

淳 于 战国时,周赧王五十八年,赵姓由青州迁此立村,因该地有齐国大臣淳于髡之墓而得村名淳于。 三山岛 位于城北27公里的渤海湾畔,原是海中岛屿,后经沧桑之变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

三山毗连,俯临海岸,自古便有海上“三神山”之称。史载,秦皇、汉武都曾为求不死药来此祭祀、揽胜。

三山,中峰稍前,东西山峰拱立相依,山势北陡南缓。峰顶有一平坦盘石,凿有酒樽9个,筷印1双,掌模1只,这便是世传的秦始皇到此设坛,注酒礼祀阴主的地方。

汉武帝在此建过“三山亭”。 朱旺村的临朐故城 史载:西汉高祖四年(前203),曾在这里设临朐县,这里是临朐县城,隶属青州东莱郡,郡治掖县城。

罗 台 汉武帝刘彻曾在此筑“行乐台”一座,建“万岁亭”于其上,亭内修有罗汉像,故又称罗汉台。 驿 道 此地古时为官府传递公文的人途中休息之所,称为驿站。

东晋太元年间,王姓由青州迁此立村,取名驿道。 马 坊 《莱州府志》载:隋大业七年,为东征高丽(今朝鲜),官府征调三十万夫役,“敕幽州(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总管元宏嗣造战舰三百艘于东莱。”

当时曾在此处喂养过役马。大业十一年,孟姓居此立村,取名马坊。

钓鱼台 此地地势较高,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临河垂钓。因此,取村名钓鱼台。

马台石 此村村西路边有一块长条石,据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曾路经此地,踏此石上马,由此取村名马台石。 大 宋 宋朝时,宋姓由曲阜迁此立村。

相传,此地有一座“广严禅寺”,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寺内居住,故得村名大宋。 饮马池 原村址在饮马池水库一带,此处有一泉水,名后池子,清澈见底,红鲤成群;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饮马歇息,并在泉边石崖上留有马蹄印。

卸甲庵 此地原有一处尼姑庵,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率军作战到此,曾在庵旁卸甲休息,故取村名卸甲庵。 留 驾 此地原有一座玉泉寺。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寺中留宿,并在寺旁用鞭杆搅井一眼,以取水饮马。因此村名留驾。

扬务沟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该村南一条河沟中操练军队,故称此沟为演武沟。后赵匡胤作战失利,被追击至此沟,天忽降大雾,遂得以脱险,沟名由此改称扬务沟。

附马茔 元初,有一位岳姓附马在此病故,崔姓居此看守坟墓,后逐渐发展成村,取名附马茔。

三、莱州的历史文化

蒜园子新石器遗址蒜园子新石器遗址,出土夹杂红褐陶、灰褐陶、红陶、泥制黑陶盆形鼎、罐形鼎,有附加堆纹 纹纹饰的陶片及石斧、石锛、石磨棒等石器。

关家桥新石器遗址出土残半月形双孔石刀、残扁平石器、红陶片。西大宋新石器遗址出土残石刀和夹砂红陶片等。

经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证明他们都是莱州市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古城址古城址 夏过国都城遗址、商沙丘城遗址、当利故城遗址、临朐故城遗址、阳乐故城遗址、阳石故城遗址、光州故城遗址、曲台故城遗址。汉代当利故城遗址出土铜器有:正方形刻字铜印、铜狗、铜铺首、铜镜片等,货币有五铢钱、货泉、货布、大布黄千等,铁器有釜、铁权、匕首、钁、铲等,陶器有瓮、壶、盒、扁壶、豆等残件,有长方、正方、弧形砖和子母口砖,有筒瓦、板瓦和圆形、半圆形瓦当等,饰文字、鸟兽、云纹等图案。

其他出土文物分别有绳纹、布纹陶片,五株钱、刀、剑等。这些在两千到四千年前的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分别说明四千多年和两千多年来,在莱州大地上演绎着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参与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

莱州玉雕莱州玉雕 莱州所产之石,可供雕刻者甚多,有冻石、毛公石、竹叶石、豹纹石、翠星石等,其中冻石碧绿润腻有透明感而近似玉,居诸类之首,故名莱州玉。莱州玉雕靠艺人的世代相传得以延续。

解放以后著名老艺人带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莱州玉雕迅速发展。莱州玉雕作品很多。

有用功浩繁、价值几千乃至数万元的高档巨作,也有精巧别致的小件雕饰;有体态优美、驾祥云、托花盘的“天女散花”、有怀抱玉兔、腾飞于碧空的“嫦娥奔月”、还有“如来”、“观音”、“牧童骑牛”“飞马”等,以及种类繁多的花鸟类产品,炉、瓶、尊等端庄的仿古产品,图章、镇纸、书档、笔筒、笔架等高雅的文具产品,交相辉映,各放异彩。莱州玉雕讲究形神兼备。

雕刻艺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艺材料自身的天然美与技巧、形式的工艺美巧妙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统一和谐的艺术美。刘永兴设计制作的“水族”利用冻石碧绿透明、原料形体神似的特点,以逼真的写实手法,细腻精巧的刻功,穿插呼应,布局疏密得当,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成的鱼、虾、蟹、蚌,似游似动于碧水浪沫之中,给人以清雅恬静,心旷神怡的艺术感受。

现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在国内外的展评中多次获奖。大理石雕刻莱州产雪花白大理石,质细而白,是大型雕刻的极佳材料。

当地的雕刻技艺世代相传,给古莱州留下了众多的珍贵遗迹。座座牌坊沿街而立,遍布老县城其中“东莱三凤”牌坊,楼垛层层,飞檐凌空,气势最为宏大,上面雕刻的飞禽走兽、人物等也最为精致。

另有寒同山摩崖石窟造像、毛纪墓、太极殿、海神庙等处的石雕,造型宏伟,刻功凝炼,堪称石雕艺术之珍品。解放后,著名老艺人彭真海带领掖县石雕艺人 进京,为建设举国闻名的首都十大建筑精雕细刻,大显技艺。

1985年,雕刻厂聘请15位著名的雕塑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了山东省笫一家雕塑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园林人物组、上海交通大学抽象派人物组雕“汲”,济南舜耕山庄宾馆大型浮雕壁画“龙山文化”,莱芜钢厂浮雕壁画“冶金”,东阿县的“李时珍”,长岛县的“海神”,青岛园林的“双鹿”、“犀牛”、“园丁”、“海风”等,均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扬。大理石雕刻企业风起云涌,崛起数百家,雕刻品种繁多,小到摆设,大到巨型——大连老虎滩的群虎雕塑,产品遍布省内外、国内外。

剪纸剪纸在莱州有历史的悠久,贴在天棚、窗户、门、墙等处。花样繁多,有神话传说、戏剧场面、花鸟虫鱼、吉庆如意、劳动场景等图案,如《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凤凰牡丹》、《八仙过海》、《耗子娶亲》、《富贵图案》……尽显能工巧手。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 有《上梁歌》、《潮汐歌》、《盐民苦》,情歌《大闺女》、《大公鸡上碾台》……,生活歌《小老鼠叽嘎叽》、《割大锯》……,儿歌《打七巧》、《圆月》……《盐民苦》唱词:“下雨盐民愁,晴天盐民苦。烈日往来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

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糠秕野菜未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上梁歌》有十三段歌词,内容丰富生动,唱出了盖新房的喜庆气氛。最后一段词为:“金斗开,银斗开,上梁的饽饽拿出来。

东不打,西不打,先打修主头一把。打了修主打四方,先打东方射金光。

四海升平千家乐,幸福的日子似水长。”民间音乐有多年延续的是出现在婚嫁、丧葬人家的鼓吹乐班。

他们带的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长杆号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乐鼓、银铃等,弦乐器有:二胡、三弦、京胡等。演奏时分行进演奏和坐棚演奏。

演奏曲目分师徒相传的古曲、戏曲曲牌等。唢呐曲目有《朝天子》、《万年庆》、《喜新婚》、《长门怨》等60多支,戏曲有《二进宫》、《让徐州》等20多支。

全县多的时候有40多个鼓吹乐班。武术莱州是闻名世界的吴式太极的故乡,村民多有在农闲季节教拳习武的习。

四、莱州历史 沙河西杜家村 太平府的由来

太平府是村里其中一家大财主,该财主家在上海,天津青岛都有大公司。

在村里有土地千亩,五房楼高的灰磨砖房比故宫里皇妃们住的显高档,约有八到十个大四合院。太平府诞生于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该财主向望太平盛世生活,故将其门第起名为太平府。

西杜家村有三家规模大财主,除太平府外还有大会昌,恒相两家。解放前为确保村子里安全,军阀张宗昌其母投资为杜家封建了方圆五六里一圈城墙,宽四到五米,高十米以上。

城墙中间填土,两则墙为水泥,石灰,沙子三合土胶筑,顶同为三合土胶筑,胶筑厚度为五十公分。城墙东西南北各留一大门,很坚固。

解放战争时 在城墙上站岗。这三家财主在抗日战争时还为 一个路过军发饷一次,军队给建了三个排坊。

五、莱州市民之家历史纪念馆的资料观后体会300字作文

6月15日下午,莱州市实验小学的党员们在杨国和校长的带领下走进莱州市民之家。

一进大厅,老师们就沐浴在“家”的浓浓氛围之中,一个大大的“家”字旁边,环绕着众多的小“家”,深刻感受到了莱州人民努力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家园。 党员老师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历史纪念馆、莱州规划展览馆、莱州市文化馆等场所。

目睹了革命前辈的光辉形象和光荣事迹,回顾了充满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站在大屏幕前,看到了莱州辉煌的今天,感受到莱州的巨大变化,每个人都是心潮澎湃,为莱州骄傲!俯瞰莱州辽阔的规划图,仿佛看到了辛勤的莱州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情景,对莱州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次党员活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莱州的历史,了解了莱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决心从我做起,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为我们的新莱州贡献力量。

六、莱州市历史典故有哪些

古时有河南籍姑嫂二人,家乡遭水灾并遇兵荒,家人皆遇难,只剩她二人相依为命。

姑嫂俩一路乞讨到了莱州这座山下,在一间护园的小茅房里住下。台上村的村民看她俩可怜,又老实正派,便让她们长期住下来,后来又让她们住进了村中的碾房。

姑嫂俩早、午、晚三时出门讨饭,上午和下午便在碾房前给农妇哄小孩,教导的孩子可听话了,村民们很是高兴。雨雪天出不了门,竞然有人给她们送饭吃,把她们看成了自己的乡邻、朋友。

更令人赞扬的是,姑嫂俩从没有过争吵拌嘴的事情,从来都是互敬互让,胜似姐妹。一旦哪一个有点伤疾,另一个照顾得无微不至,一直到老。

有一次,嫂子病了,一病就是半个多月,小姑子却讨不回点可口的饭。山区里穷人多,又逢灾荒年,谁家也没有多少好吃的,无非是吃糠咽菜,哪有好东西给她?她来到一户富人家门口,这家人不但不给,反而纵狗把她的腿咬伤了。

她只得拖着伤腿,在山坡上挖了些野菜回来,嫂子看着小姑子的伤腿,不禁失声痛苦。姑嫂相拥而泣,竟然同时死去。

乡邻看到后,没有不被感动的,便自发地组织了些人,把她俩葬在了南山上。

七、请教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夏称莱夷地,有过国。

商为莱侯国。周属莱子国。

战国时,齐置夜邑。秦属齐郡东境。

西汉置掖县,为青州东莱郡治。晋为东莱国治。

南北朝时,北魏分青州东部置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掖为州、郡治隋废郡改光州为莱州,领县九;后又废州复东莱郡。唐复改东莱郡为莱州。

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莱州为府,辖二州五县。

清因之。中华民国废府留县,由省直辖。

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 ,属胶东行署北海区。1941年1月,析掖县南部置掖南行署。

1956年3月,复并入掖县。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同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莱州市旧称掖县。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单)夜邑万户”。

《说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阳河)得名。

莱州之名始于隋朝。 1987年10月27日,设立掖县三山岛镇,以掖县西由镇的三山岛和向阳岭两村的行政区域为三山岛镇的行政区域。

1988年12月23日,撤销莱州市路旺、神堂、珍珠、过西4个乡,分别以原乡的行政区域设立路旺、神堂、珍珠、过西4个镇。 1992年4月13日,撤销柞村乡,设立柞村镇。

1993年5月12日,撤销三元乡,设立三元镇。 1995年9月19日,撤销程郭乡、曲家乡、寨里徐家乡,设立程郭镇、曲家镇、寨里徐家镇。

1997年1月14日,撤销柴棚乡、南十里堡乡、仲院乡、店子乡,分别设立柴棚镇、南十里堡镇、仲院镇、店子镇(鲁政函民字[1997]3号)。 1998年12月24日,撤销莱州镇,设立文昌路、永安路2个街道办事处,将南十里堡镇的阳关村、小吉林头村划归永安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三山岛镇,设立三山岛街道办事处(鲁政函民字[1998]39号)。

2000年12月19日,撤销路旺镇、珍珠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沙河镇;撤销寨里徐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土山镇;撤销东宋镇、神堂镇,以原东宋镇、神堂镇的行政区域设立虎头崖镇,镇人民 驻原神堂镇人民 驻地;撤销三元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驿道镇;撤销曲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程郭镇;撤销梁郭镇、苗家镇,将原梁郭镇的行政区域和苗家镇的大尹家、保旺王家、保旺朱家、保旺秦家、赵官庄、苗家、呼雷于家、大张家、前李家、紫罗刘家、小张家、后李家、作阳、由家、大矫家、西李、镡家、季家、桑家、辛庄等20个村划归朱桥镇管辖;撤销仲院镇、柴棚镇、店子镇,将仲院镇、柴棚镇的行政区域和店子镇的姬家、东杨家、山前宋家、吴家4个村划归郭家店镇管辖;将原苗家镇的河北孟家、吕村、罗家、龙冢家、南李、前徐、郭于、匡家、后庄头、小兰埠、小兰埠高家、城子埠、后屯、东罗台、西罗台、沟北王、西尹、保旺姜家、王河庄子、前单家、艾坡赵家、艾坡孙家、后单家、小矫家等24个村划归平里店镇管辖;将原店子镇的新村、大台头、小台头、东王庄、窝洛子、下张家、东关门、西关门、仙夼、马家夼、盟格庄等11个村划归柞村镇管辖;将原店子镇的东尹家、徐家疃、十里庄、大岚张、东洼子、崖上、后河、后店子、前店子、付家桥等10个村划归文昌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撤销西由镇、过西镇,将行政区域并入三山岛街道办事处;撤销大原镇、朱由镇,以原大原镇、朱由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港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城港南路1187号;撤销南十里堡镇,设立文峰路街道办事处,将原南十里堡镇的行政区域和永安路街道办事处的阳关、小吉林2个村划归文峰路街道办事处管辖,文峰路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南十里堡镇人民 驻地(鲁政函民字[2000]81号)。 2001年,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

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018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8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4万人。

2002年,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辖11个镇、5个办事处,1018个行政村(居委会)。

总人口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6万人。 2003年,全市总面积1878平方千米。

辖16个镇(办事处),1018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8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

莱州市辖5个街道(文昌路、永安路、三山岛、城港路、文峰路)、11个镇(沙河、朱桥、郭家店、金城、平里店、驿道、程郭、虎头崖、柞村、夏邱、土山),24个居委会、1002个村委会,1067个自然村。

八、山东烟台莱州历史地名志

我帮你查了莱州县志,包含宋家庄村地名的有两处地方。

2006年,《耶稣与考古学》说:“今天,任何有名的学者都不会怀疑,世上真的有耶稣这个犹太人存在过,他是约瑟的儿子。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现在我们已知道不少关于耶稣所做的事以及他所传讲的基本道理。”

圣经关于耶稣和门徒的记载多次提及第1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请留意,圣经的执笔者路加多么仔细地记下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所发生的年份,就是施浸者约翰开始传道的时间,以及耶稣受浸并成为基督(弥赛亚)的时间。路加指出这两件事是在“凯撒提比略在位第十五年[公元29年],本丢·彼拉多做犹地亚的总督,希律做加利利的分封侯”期间发生的。“凯撒提比略在位第十五年,本丢·彼拉多是犹地亚的总督,希律是加利利的分封侯,他哥哥腓力是以土利亚和特拉可尼地区的分封侯,吕撒尼亚是亚比利尼的分封侯,祭司长有亚那和该亚法,那时撒迦利亚的儿子约翰在旷野里得到来自上帝的信息。于是约翰走遍约旦河一带,向人传讲说,要接受象征悔改的浸礼,这样罪就能得到宽恕。民众都受了浸,耶稣也受了浸。”(路加福音3:1-3, 21)除了这三个人之外,路加还提到四个重要人物的名字——亚那、该亚法、吕撒尼亚,以及希律的哥哥腓力。历史家证实这七个人的名字。

除了首要的资料来源——圣经本身——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可靠的资料来源证实耶稣是一位历史人物。例如,第一世纪著名的历史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证明耶稣确有其人,因为他写道:“大约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位睿智的人名叫耶稣,倘若称他为人是合法的话;因为他行了很大奇迹,并且教导了许多欣然接受真理的人。他吸引了不少犹太人和外邦人跟从他。”——(《犹太古史》第18卷,3章,3段)

约瑟夫斯也提到“雅各,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耶稣的弟弟”,被人用石头打死。(《犹太古史》,第20卷,200节)

在第一世纪也有不少著名的罗马异教作家提及基督和他的跟从者。这些包括历史家泰西特斯(Tacitus)。作家兼行政官小蒲林尼(Pliny the Younger),传记作家苏东尼亚(Suetonius),诗人朱文诺尔(Juvenal),苦行派哲学家塞尼加(Lucius Seneca);后者与耶稣同属一个时代,是第一世纪中叶罗马的著名知识分子。

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历史家塔西佗,说:“提比略统治期间,基督——基督徒一词由此而来——被总督本丢·彼拉多处以极刑。”——(《编年史》,第15卷,44段)

关于早期的非基督教作家,《大英百科全书》声称:“这些独立的记载证明,在古代甚至基督教的反对者也从没有怀疑耶稣是个历史人物。”

2002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指出:“除了个别的无神论者之外,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拿撒勒人耶稣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我虽然是犹太人,却被这个出类拔萃的拿撒勒人深深吸引住了。人阅读福音书,就必定会感受到耶稣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品格生动逼真、跃然纸上。任何神话故事都不可能有如此鲜活的人物。”—— 爱因斯坦

“如果把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时采用的标准,应用在《新约》研究上——我们的确应该这样做——人就不能否认耶稣真实存在过,就像不能否认许多异教人物真实存在过一样。实际上,既然这些异教人物的真实性从未受到过质疑,那么耶稣的真实性也不该受到质疑。”—— 迈克尔•格兰特(Michael Grant)历史学家,古典文明学家。

“对耶稣是否存在的质疑,是毫无根据、不值一提的。耶稣发起的历史运动,最初是在巴勒斯坦早期基督徒群体中展开的。任何有理智的人对此都不会怀疑。”—— 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新约》学教授

“站在文学历史家的立场,我敢绝对肯定,不管福音书是什么,也不是传奇故事。它们缺少了传奇故事的文采。耶稣一生大部分事情我们都不知道,人编造的传奇故事不会是这样的。”—— 克莱夫•刘易斯(Clive Lewis)作家兼批评家《基督教史》

“全部四卷福音书的执笔者都不谋而合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实在的人物,从而表明这些记载都是真人真事。”—— 威尔斯历史家(不以基督徒自居)

“这个人物实实在在,沉实稳重,无懈可击,完美无疵,深具人格,但超乎常人,绝对不可能是凭空塑造的。要塑造一个耶稣,就得有一个比耶稣更伟大的人才行。”—— 菲利普•沙夫(Philip Schaffer)《基督教会史》

“几个平凡的人在同一个世代里竟然能够塑造出这么威严有力、亲切感人的品格,这么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这么激励人心,天下一家的理想,这就真是奇迹了。这比福音书所载的任何奇迹更令人难以置信。”—— 威尔•杜兰特历史家(Will Durant)《凯撒与基督》

“一个被虚构出来,作为宗教幌子的人物,竟然能够发起一场举世瞩目的宗教运动。而这件事是许多真实的人物梦寐以求,但却做不到的,简直不可思议。”—— 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Gregg Easterbrook)《智海浮沉》。

史高一家可能是因为史姓和高姓在某些地方是可以相互改动的。例如,在安庆地区,就有“史高一家的说法”。此外,在官桥埠团山村,有高史一姓的说法,而在龙桥乡祖庄,有方许一姓的说法。这些说法可能仅局限于某些地方,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适用。改动姓名的做法可能也存在于某些地方。

海阳所,古称沙沟寨,自古为军事要塞之地。向南可防海上入侵之敌,东西可协同沿岸守御点对敌作战,北靠大陆,腹地深远。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沙沟寨修筑土墙,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时屯兵1120人,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镇抚2员,百户十员。百户所领112人,设总旗2名,小旗10名。清顺治初年,撤销守御千户所后,海阳所作为地名取代了沙沟寨。现海阳所村的居民,多系明永乐年间在此定居的军户后裔

元至正十三年,焉姓由河南省开封迁居此地,以居地西沟旁曾设军寨,取名沙沟寨(明洪武十八年迁翁家埠)。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此设海阳守御千户所,至明末,先后有许、张、马、李、刘、徐、于、孙、杨、鞠、常、赵、王、左、傅、贾、吕、陈、鲍、谢等24姓军户落籍,以此地设海阳守御千户所定名海阳所。后多数姓氏迁居他处。现有马、许、鞠、左、王等姓。

所后张家庄

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建村张家庄。1980

海阳所镇西皇岛村民

年更今名。

所后王家庄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王家庄,后郭、辛等姓迁入。1980年更今名。

所后常家庄

明永乐年间,常姓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常家庄。1980年更今名。

贾家庄

明永乐年间,贾姓从军海阳所落籍,明末迁此建村。

望海庄

明末,宋、潘、于姓先后迁此建村宋家庄,后迁走。清雍正年间,杜姓由杜家岛、王姓由海阳所迁此定居,因东临大海更此名。

吕家庄

明永乐年间,吕姓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此地建村。

所陈家

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后落籍此地建村陈家。1980年更此名。

海疃

明永乐年间,刘兰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弘治年间,落籍于海滩边立村,取名海滩。后演作今名。

赵家庄

明永乐年间,赵、徐、许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万历年间,三姓迁此分别建村赵家庄、指挥、许家埠。194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称赵家庄。

邹格

清顺治十二年,宋天洪由南泓迁此定居。天洪身亡,其妻周氏重婚生子,子以母姓立名周格庄,后演作今名。

三甲疃

唐时,邵姓在此建村邵家埠,元末迁走。明正德二年,于岱由小泓迁此

海阳所镇村民清理海域

定居,袭旧名。清康熙二十一年更名三甲。1980年更今名。

大庄

明天启二年,宋让由南泓迁向阳坡下立村称崖下,后随村庄扩大改名大庄。清康熙年间,王姓由宁海州迁居村东北建村小庄,1945年并入大庄。

池源

清康熙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为迟姓看山,称迟家庵,成村后更名池园。1942年又更今名。

金港

清乾隆四十五年,于姓由西泓于家来居,因居地附近港湾盛产鱼虾,故名。

赵东庄

明万历年间,赵姓由海阳所军户落籍迁此立村。

西泓于家

明洪武年间,于显兴由荣成县斥山迁居建村于家。后因此地南北濒海,且居海阳所半岛西部,故更称此名。

西泓辛家

明万历年间,辛坚由十里大辛家(今南黄村)迁此立村辛家,后更此名。

西泓赵家

明永乐年间,赵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再迁此立村赵家,后更此名。后于姓从西泓于家迁入。万历年间,迟姓从莱阳县迁居赵家村东南建村迟家,1946年并入西泓赵家。

后山于家

清雍正年间,于士蒿由西泓于家迁居多夼,之后族人相继落居十间房、桑树嘴、西庙、面条沟等处,刘姓从即墨县金口迁此建猫口嘴。后诸自然村合一行政村,因位于大乳山后,故名。

西山

清雍正年间,赵姓由西泓赵家迁居大乳山西定居,称西山赵家;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称西山于家。1945年,两村合一称西山。

姜家庄

清康熙六十一年,姜敬由姜格迁此以姓立村。嘉庆至光绪年间,先后有刘、李、于、辛、赵姓分别由薛格、李家、水头、西泓辛家、西泓赵家迁此,分建刘家、李家、黄金钗、风洞、北道、山前、辛家顶、狮角山等村。1942年,诸村合一称姜家庄。

西黄岛

清康熙年间,童姓居黄岛山西,故名。嘉庆十二年,姜姓由姜格迁居村北建村黄岭。刘姓在村北建村刘家河(年代无考)。后辛姓于光绪六年迁入,迟姓于光绪二十七年迁入。1952年,诸村合并称西黄岛。

双峰庄

明万历年间,辛姓由西泓辛家迁居立村,以村西有两座山峰而取名。清初,杜姓由即墨县羊山后迁入。清咸丰年间,赵、迟姓由西泓迁居葛子岭。光绪年间,姜姓由姜格迁居石匣。1952年,诸村并入该村。

杜家岛

清康熙年间,杜姓由即墨县羊山后迁险岛定居立村,因忌讳“险”字,改称杜家岛。后姜、宋姓先后从姜格、南泓北村迁此岛建村鱼河嘴、棉花山,1942年并入杜家岛。

邢家

明永乐年间,邢姓由文登县望岛迁此建村。清中期,姜、宋、马、于姓先后由姜格、大庄、海阳所、水头迁入。

水头

明天顺年间,马姓由海阳所迁此立村,因位居小河下游,故名。嘉靖年间,于姓由云南迁入。

芦头

明永乐年间,于、裴姓从云南迁此建村,因此处芦苇丛生,故名。后宋、郭姓由南泓、李家迁入。

姜格

明洪武年间,姜显成由峒岭迁此立村,后于姓迁入(后迁常家庄、翁家埠)。

李家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金乡县从军海阳所,嘉靖年间迁此立村。正德年间,张姓由海阳所迁此建村张家,后合为一村称李家。

薛格

原有薛姓居此建村取名薛家,金末战乱迁走。明永乐年间,刘姓军户落籍建村,袭旧称。万历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后演作今名。

半海山

清道光十年,宋姓由南泓迁此立村,因村后小山一半在海,一半在陆,故名。后有任、杜姓先后由任家夼、杜家迁入。

杜家

清初,姚、杨姓居此。康熙年间,杜姓由杜家岛迁此,因杜姓人盛,故名。

南泓(3村)

明洪武二年,宋彦由史家疃迁此立村。因居海阳所半岛南部,且濒临大海,故名。1950年析为3个行政村。

小泓

明永乐年间,于道德由云南迁南泓村西南处立村,取名小泓。后宋姓由南泓迁入。

南夼

明末,丛、于、宋姓分别由海阳所、小泓、南泓迁此建丛家、于家、中疃三村。因同处山夼中,1934年合为一村称南夼。

小石口

清康熙五十九年,宋启祯、宋启明由南泓迁此立村,因临海口处,鹅卵石颇多,故名。

南黄岛

明崇祯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海岛定居,初名南泓岛,清末以岛的土色更今名。

探寻家史

探寻家史是一个艰难跋涉的过程,探寻家史饱含了绿叶对根的情意,探寻家史要从一篇文章说起。 连永升先生于2017年4月22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