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创立家训及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花絮: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创立家训及影响,第1张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总结自己所做所为之事,归纳出八字治理格言,对其家族影响深远。

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

后来,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曾氏家训。他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工作,反对奢侈懒惰”。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居家以不晏(晚)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子弟要扫地、种菜,妻女要做饭、织布,天天如此。

曾国藩深知:“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们为何还要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勤俭持家,读书科考,首先要讲究二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治家特别要强调“考”和“宝”二字。考即:诚修祭祀,是告诫家人要诚心祭祀缅怀先人;宝即:善待亲族邻里,是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一起生活的世人。诚心、友善待人,是为人的根本,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民风。

一个地方的人,生活在一起,人人辛勤耕耘、学风浓厚、诚心待人、友善相处,就会安居乐业,人才辈出。地方出人才,国家就会人才济济。有了人才,国家就会兴旺,国家兴旺,小家哪有不兴旺之理?所以,八字家训,一家奉之,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国泰民安。

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地仙、不信僧巫。不信医药,是不要迷信医药,有病尽量少吃药,靠自身抵抗力、靠自身本有的强大修复能力恢复最好,否则形成对医药的依赖性是很麻烦的,这是十分符合科学道理的。不信地仙,是指不迷信看风水。不信僧巫,是指不迷信佛教中的唯心主义,不迷信算卦占卜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幸福是奋斗得来的。

曾国藩家族家训,是中华家风家训文化中的瑰宝,尤其是曾国藩家书,更是浓缩了家风文化的精华,被认为是曾国藩在文化上对世人的最大贡献。在曾氏优良家风家训的激励下,曾国藩家族五代,英才辈出,共走出了240位外交家、教授、学者等,堪称奇迹。而这家训的开创者就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曾国藩一生恪遵祖训,深受祖父的影响。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人物评价: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受到后人很高的的评价。他的一生勤俭廉劳,不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为官,在官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官运一直很旺。

对于自己的后代子女教育也一直受后人赞扬和学习,一生共十二位子女无一人是纨绔子弟。

文言文曾国藩家书翻译

1求以下曾国藩家书的翻译纪鸿纪泽:

今天派专人送家信,刚出发,又接到王辉四等人带来的四月初十的信件。你写的和澄叔写的各一封。借此知道了所有情况。你进来写的字都薄弱,没有骨力。字不够饱满,与你自身一贯不重视书法是一致的。你应当用油纸摹写颜真卿郭庙碑,柳公权琅琊碑,元秘塔碑,来改正你的毛病。每天留心把字写厚重饱满。不然字单薄,人的气质也变单薄轻浮了。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本来难改。只有读书能变化气质。古代的精相法,也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想求改变气质的办法,总需要先立下坚定的志向。就拿我生平来说。三十岁前最喜欢抽烟,片刻离不开。到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到今天没有再次抽过烟。四十六岁前,我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近五年很以为是一条改严格遵循的戒律。现在大事小事,我都能持之以恒。就这两件事可看出没什么事不能改变。你必须立志变得厚重。古代有金丹换骨的说法,我认为立志就是使人脱胎换骨的金丹。这是我的嘱咐。

2曾国藩家书一则中“凡仕宦之家翻译:凡是当官的人家,由节俭到奢侈的生活容易,由奢侈返回节俭的日子艰难。你尚且年纪小,切记不可以贪爱奢华的事物,不可以懒惰成为习惯,无论大户人家或小户人家,官员、农民、工人、商人,勤劳苦干而节俭的没有不兴旺的,骄傲奢侈懒惰的没有不败光的。

你读书写字,都没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不要坠了你祖先一直相传下来的家风。我们叔辈父辈,都是黎明时段就起床了,你都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是人力而为,一半则听天行事。只有学习圣贤的作风,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没有关系。

我有学习成为圣贤的志向,年少时欠缺娴静的能力,直到现在仍然免不了有时会言语、行动儿戏。你应该端正你的举止,不要随便说话,则是人的德行的基石。

原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出自:曾国藩[近代]《曾国藩家书》。

扩展资料:

文章历史背景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

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

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3求曾国藩家书《字谕纪鸿儿》的译文译文字谕纪鸿儿: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

世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家,习劳习苦,既安乐又巨人节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寒素家风,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

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农业没有不兴旺的;骄奢怠倦,家业没有不衰败的。

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

我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居家共恭谨的功夫,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由于打字实在是慢啊,这篇就打了两天,另一篇正在打,希望对你有用。

4求曾国藩家书《字谕纪鸿儿》的译文译文

字谕纪鸿儿:

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世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家,习劳习苦,既安乐又巨人节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寒素家风,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农业没有不兴旺的;骄奢怠倦,家业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我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居家共恭谨的功夫,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由于打字实在是慢啊,这篇就打了两天,另一篇正在打,希望对你有用。

5曾国藩家书翻译从“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弟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咸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悔之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发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讽刺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以后宜在这西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乏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去做,这是劳字的功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对于家风家教,世人景仰曾国藩。下面让我们走近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与教子之道。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 ”三不朽”被誉为「 ”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然而,他有个成就更应该被世人记住,他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 ”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唐浩明先生作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他认为曾国藩家风家教包罗万象,如果用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曾国藩写给他儿子的一句话,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那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才对?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他在给大儿子曾纪泽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让作者的高能量场影响着我们。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 ”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手,边看边写,要「 ”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思、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书。而且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西学,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看了不少书。后来,曾纪泽写成《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这两本书出版,都是曾国藩亲自批阅后为之刻版发行的。 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她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曾国藩认为,「 ”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 ”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因此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 ”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他们家日用家具是「 ”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是「 ”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 ”夜晚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 ”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 ”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 ”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 ”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 ”不用海菜”。 对于勤。曾国藩要求子女黎明即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在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除此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 ”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它五事讲的都是劳作。他反复叮嘱:「 ”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 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曾国藩「 ”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这种力量兴许比他的家书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 在工作方面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从不懈怠。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在孝的方面,曾国藩堪称模范。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曾国藩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 ”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当父母长辈稍有病恙,曾国藩深切担忧,他说:「 ”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当母亲病故时,曾国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咸丰二年七月给纪泽的信中说:「 ”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匿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真无地自容矣”!

曾国藩家族 ,曾家就极其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并且父母也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曾国藩之后的子孙中自然是人才辈出,覆盖面甚广,不仅包括政治军事领域、而且还在科技、文化、化学等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钱氏家族, 近代,钱氏家族涌现的名人智士更是人人皆知,最熟悉的钱三强、钱学森、钱永健,还有钱伟长、钱钟书、钱穆为等等,基本上人人都能叫出至少三个以上来自钱氏家族的名人。李鸿章家族,其中国内最出名的就是李道增,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而在国外有三个李家一族的人,名为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常年在海外经商,都是身价过亿的富豪,只不过现在他们生活极其低调,很多人不知道了而已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勋高柱石”的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的历史罪人,无一不是人们评价的焦点。但曾国藩的家风传承与家教实践,历来受到后人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是值得后人效仿的。他继承发扬了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反复训诲、大力提携,对妻妾恪守礼道、严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读、务勤俭、重孝友、戒骄奢的家风特色。

一、倍加珍惜的手足之情

曾国藩共有兄弟姐妹九人,一姐、三妹、四弟,曾国藩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曾国藩对诸弟的教导可谓是尽心尽力。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家中的事情都由其父亲决断,其父亲去世后,曾国潢常常仰仗曾国藩的权势借势杀人,为患乡里。曾国藩知道后,用锥刺其股,让其铭记教训。三弟曾国华跟随李续宾转战皖北,在三河镇一战中与李续宾同时殉难。曾国藩闻讯痛不欲生:“我实负弟,茹恨终古”。曾国藩对其四弟曾国荃也极其疼爱,对其管教极严,常在家书中对其进行告诫,曾国荃在军旅上颇有建树,围攻安庆,荣获首功。虽然曾国藩常年不在家中,但对诸弟的关心和教育一直没有放松,从为学治事到处世接物,无一不在家书中悉心教诲。

二、怜爱子女,灵活施教

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共育有三子六女,但长成者共七人,分别是:次子纪泽、长女纪静、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三子纪鸿、满女纪芬。因长子曾纪第早夭,曾纪泽在事实上成为曾家的长子。普天之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曾国藩也不例外。纵观历史,按照统治阶级的标准来衡量,曾国藩的教子之法是比较成功的。曾纪泽、曾纪鸿十分勤奋、谦虚。曾纪泽学识超群,诗文书画样样俱佳,并且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较具影响力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虽然早夭,但却具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曾国藩的孙子们也个个成才,这与曾国藩在教子方面的“爱之有其道”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子女,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与同时代的官宦之家相比,是极其开明的。

三、关爱后代,传承家风

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曾氏半耕半读、克勤克俭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延续。100多年来,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中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曾氏后裔大多秉承了曾国藩的教诲和家风,为人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曾家第2代、第4代中,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学术的很多,做官经商的很少。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5代、第6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他的大女儿曾梦佳也认为:“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有家风传承如此,有后辈贤孝如此,曾国藩当可含笑于九泉了。

曾国藩总结的重要家风“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一封信,是最近这段时间所读最长的一封信,总共十个小节,初读感觉到甚为不耐烦,忽然想到,曾国藩事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湖南人特有的性格,也就是  霸得蛮,耐得烦。尤其是做事上要 耐得烦,因此下定决心,潜下心来仔细研读。

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都是些书信往来,但第一小节侧重于发出的信件,第二小节侧重在所收到的新件,事无巨细,条分缕析。

第三小节侧重介绍彭山屺,这个人对于所交代的事情完成的细致又认真,真可谓值得可堪大任,值得托付,因此曾国藩在将来与之能够精诚合作,彭也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干将。

第四小节介绍家中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对待家中仆人的态度,一个是蠢且负恩,一个是老成持重,曾国藩以善于识人著称,在结合上文对于彭山屺的态度,可以看出,曾国藩识人,看出他怎样用人,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小节,言自己经济的窘况,在北京城仍需借钱度日,只不过与家乡不同的是,不会有人强迫还债。而此时的湖南乡下,就会有人强迫还债,就当然有楚善八叔的事情发生。文中提到的炭资,是在清朝合法的灰色收入,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第六节,里面提到了搬家风水之事。风水之事,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谓风水之地,就是适宜人所居住的地方。

第七节,总体介绍天下的大事。广东之事,黄河之事,知当时天下之动荡。

第八节,关于楚善八叔的事情,曾国藩反复地强调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所想,可见其办事之谨慎。又强调,家以和为贵,总是替人着想,最后,托付师友尧阶,可见其识人之准,能把握住这个人确定能帮自己的忙。

第九节,从信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此人有所风闻,所以,让家人打听此人,可见其关心故乡政治清明。

第十节文中所说,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这句话是讲学习的心态~看历史应该天天看,这句话是讲学习在于平时的积累,温习经书须先穷一经,这是讲学习的方法,先学一书,必须先通畅,然后再兼收并蓄才能转化。

这一节对于我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启发,需要深自体会,我总是一本书没有看完就着急看其他的书,所以对于读书的体会总是不够深刻,看过就忘,不能深入,以后应身自戒之。

当然,只读一本书,自然感觉到枯燥,我觉得可以同时读几本书,但是要反复研读,直到融会贯通。并且总以一本为根本才对。

反思  总是着急看其它书的原因,我觉得是选书之时不够慎重,经过反复选择买下的书,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十八日发家信第八号,知家中已经收到。六月初七发第九号,内有男呈祖父禀一件,国荃寄四弟信一件。七月初二发第十号,内有黄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

男等接得父亲归途三次信:一系河间廿里铺发,一汴梁城发,一武昌发;又长沙发信亦收到。六月廿九接丹阁叔信。七月初九彭山屺到京,接到四弟在省所寄《经世文编》一部,慎诒堂“四书”、《周易》各一部,小皮箱三口有布套,龙须草席一床,信一件,又叔父手书。得悉一切:谱已修好,楚善叔事已有成局,彭山屺处兑钱四十千文。外楚善叔信一件,岳父信一件。七月廿七日接到家信二件:一系五月十五在家写,一系六月廿七在省写。外欧阳牧云信一,曾香海信一,心斋家信二,荆七信一,俱收到。

彭山屺进京,道上为雨泥所苦,又值黄河水涨,渡河时大费力,行李衣服皆湿。惟男所寄书,渠收贮箱内,全无潮损,真可感也!到京又以腊肉、莲、茶送男。渠于初九晚到,男于十三日请酒,十六日将四十千钱交楚。渠于十八日赁住黑市,离城十八里,系武会试进场之地,男必去送考。

男在京身体平安。国荃亦如常。男妇于六月廿三、四感冒,服药数帖,痊愈,又服安胎药数帖。孙纪泽自病痊愈后,又服补剂十馀帖,辰下体已复元。每日行走欢呼,虽不能言,已无所不知,食粥一大碗,不食零物。仆婢皆如常,周贵已荐随陈云心回南,其人蠢而负恩。萧祥已跟别人,男见其老成,加钱呼之复来。

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借钱之难,京城与家乡相仿,但不勒追强逼耳。前次寄信回家,言添梓坪借项内,松轩叔兄弟实代出钱四十千,男可寄银回家完清此项。近因完彭山屺项,又移徙房屋,用钱日多,恐难再付银回家。

男现看定屋在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准于八月初六日迁居。初二日已搬一香案去,取吉日也。棉花六条胡同之屋,王翰城言冬间极不吉,且言重庆下者不宜住三面悬空之屋,故遂迁移绳匠胡同房,每月大钱十千,收拾又须十馀千。心斋借男银已全楚,渠家中付来银五百五十两,又有各项出息。渠言尚须借银出京,不知信否。

广东事前已平息,近又传闻异辞,参赞大臣隆文已病死,杨芳已告病回湖南。七月间又奉旨派参赞大臣特依顺往广东查办,八月初一日又奉旨派玉明往天津,哈哴阿往山海关。黄河于六月十四日开口,汴梁四面水围,幸不淹城。七月十六奉旨派王鼎、慧成往河南查办。现闻泛溢千里,恐其直注洪泽湖。又闻将开捐名“豫工”,例办河南工程也。

男已于七月留须。楚善叔有信寄男,系四月写,备言其苦。近闻衡阳田已卖,应可勉强度日。戊戌冬所借十千二百,男曾言帮他,曾禀告叔父,未禀祖父大人,是男之罪,非渠之过。其馀细微曲折,时成时否,时朋买,时独买,叔父信不甚详明,楚善叔信甚详,男不敢尽信。总之,渠但免债主追逼,即是好处,第目前无屋可住,不知何处安身?若万一老亲幼子栖托无所,则流离四徙,尤可怜悯。以男愚见,可仍使渠住近处,断不可住衡阳,求祖父大人代渠谋一安居。若有馀赀,则佃田耕作。又求父亲寄信问朱尧阶,备言楚善光景之苦与男关注之切,问渠所管产业可佃与楚善耕否。渠若允从,则男另有信求尧阶,租谷须格外从轻。但路太远,至少亦须耕六十亩,方可了吃。尧阶寿屏托心斋带回。

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簠簋不饬,声名狼籍。如查有真实劣迹,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须机密。

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厚二总以书熟为主,每日读诗一首。

右谨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曾国藩是晚清的知名人士,他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还建立了湘军,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军。是让清廷得已延续的最大功臣,因而青史留名。

然而,关于曾国藩是清官还是贪官,后人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曾家太富有了。

据史料记载,曾家共有10做豪宅别墅,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黄金堂、大夫第(、万宜堂、修善堂、有恒堂、华祝堂、文吉堂等,其中最豪的就是大夫第,占地13万平方米,里边包括公园、池子各种建筑应有尽有。因为这栋豪宅过于宽大,很多人甚至误认为这是当地庙宇。

除了拥有超级房产外,曾家还有万亩良田,要知道,曾国藩的爷爷和父亲虽然也是富裕的地主,但田地也不过100多亩,而到了曾国藩手上竟然有上万亩,可见家族资金的雄厚。

曾家有如此多“来路不明”的家产,后人怀疑是曾国藩利用手上权力贪腐所致也就不足奇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是个清正廉洁之人,他在做京为官时,工资才125两,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人民币25000元,这样的工资对于一个“厅级”干部来说,显然是低得可怜了。

因为是在北京生活,这样的工资连他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对此,曾国藩只好找亲友借钱度日。后来,因为“功绩”,他获得一笔1600两白银的奖金,才得已还清了债务,并勉强度日。两年后,这笔钱用完后,他只好又开始借钱度日。

曾国藩在京城当了12年的官,最后离开时不仅身无分文,还欠了1000多两银子,这些债务直到他当两江总督时才还清。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后,收入大幅提高,一年可以收获二十万两银子,然而,其中曾国藩管理自己湘军的开支就得六万多两,而各种应酬又要几万,也就所剩无几了。

曾国藩在任期间,并没有同流合污,根本没有“灰色收入”。

曾国藩能做到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但他的弟弟曾国荃却完全相反。

曾国藩成立湘军之后,就把曾国荃以及另外两个弟弟曾国华、曾国葆一起叫去管理湘军,做个小军官,只留下二弟曾国潢“守家”。

然而,战争是无情地,在数年的征战中,只有曾国荃成了“幸存者”。 曾国荃性格与曾国藩截然相反,曾国藩敏感谨慎,曾国荃大胆放肆,做事高调、做人也高调。

曾国荃刚参加湘军带领湘军取得第一次胜利的时候,就和部下一起进城抢夺财物,结果被曾国藩进行了严厉批评。

花絮: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创立家训及影响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总结自己所做所为之事,归纳出八字治理格言,对其家族影响深远。 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读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