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原文及译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原文及译文,第1张

  《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原文

 作者:周公旦

 衔枚氏掌司嚣。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嚣。军旅、田役,令衔枚、禁嚣呼叹呜于国中者,行歌哭于国中之道者。

 伊耆氏掌国之大祭祀,共其杖咸。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闲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之礼,执恒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其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再祼而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摈者四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而酢,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出入四积,再问,再劳。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立当车衡,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不酢,飨礼五献,食礼五举,出入三积,壹问、壹劳。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出入三积,不问、壹劳,朝位当车前,不交摈,庙中无相,以酒礼之,其他皆眡小国之君。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侯春人贡,秋献功,王亲受之,各以其国之籍礼之。凡诸侯入王,则逆劳于畿,及郊劳、眡馆、将币,为承而摈。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小客则受其币而听其辞。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朝、觐、宗、遇、会、同,君之礼也;存、覜、省、聘、问,臣之礼也。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若国凶荒,则令赒委之。若国师役,则令槁禬之。若国有福事,则令庆贺之。若国有祸灾,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乃其万民之利害为一书,其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顺为一书,其悖逆暴乱作慝犹犯令者为一书,其札丧凶荒厄贫为一书,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宫旁一门,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及其摈之,各以其礼:公于上等,侯伯于中等,子男于下等。其将币,亦如之。其礼,亦如之。王燕,则诸侯毛。凡诸公相为宾,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旅摈,再劳,三辞,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致馆亦如之。致飧如致积之礼,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逆拜辱,宾车进,答拜,三揖,三让,每门止一相。及庙,唯上相入,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宾拜送币,每事如初。宾亦如之,及出,车送,三请,三进,再拜,宾三还三辞,告辟。致饔饩,还圭。飨食,致赠。郊送,皆如将币之仪。宾之拜礼,拜饔饩,拜飨食,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各以其礼相待也,如诸公之仪。诸公之臣相为国客,则三积,皆三辞拜受。及大夫郊劳,旅摈三辞,拜辱,三让,登听命,下拜,登受,宾使者,如初之仪。及退,拜送,致馆,如初之仪。及将币,旅摈三辞,拜逆,客辟,三揖,每门止一相。及庙,唯君相入,三让,客登,拜,客三辟授币,下出,每事如初之仪。及礼,私面,私献,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门之外,问君,客再拜对,君拜,客辟而对。君问大夫,客对,君劳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趋辟。致饔饩,如劳之礼。飨食,还圭,如将币之仪。君馆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従,拜辱于朝。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国之爵相为客而相礼,其仪亦如之。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従其爵而上下之。凡宾客,送逆同礼。凡诸侯之交,各称其邦而为之币,以其币为之礼。凡行人之仪,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

译文

 衔枚氏负责禁止[在朝廷]喧哗吵闹。王国举行大祭祀,下令禁止喧哗。出征、田猎,命令军士衔枚。禁止在都城中呼叫、叹息、呻吟,禁止在都城中的道路上边走边唱或边走边哭的人。

 伊耆氏负责在王国有大祭祀时供给[收藏老臣们]的杖所用的函。军队出征,授给有爵位者杖。供给王赐予老人所需的杖。

 大行人掌管有关大宾、大客的礼仪,用以与诸侯相亲睦。春季诸侯朝见王而共同谋划[一年的]天下大事,秋季诸侯觐见王而排列各国功绩的高下,夏季诸侯宗见王而陈述各自的谋议,冬季诸侯遇见王而协调相互的谋虑,通过时会[征伐不顺服的诸侯]而向四方发布禁令,通过殷同而施行治理天下的政法。时聘的时候[对来聘的卿以礼相待]以结好诸侯,殷规的时候[通过命以政事和下达禁令]以除去诸侯国的恶行。隔一年[派使者]慰问一次诸侯并把[王的]心志告诉诸侯,赠送祭肉给诸侯以向诸侯致福,[诸侯有喜庆的事]向他们表示庆贺以增添他们的喜悦,行禬礼[赠送财物]以弥补诸侯国受灾的损失。用九种礼仪区别诸侯、诸臣的爵命等级,以统一各诸侯国的礼仪,而用以接待诸侯国的宾客。上公的礼仪:手执九寸长的桓圭,配有彩绘的九寸长的圭垫,冕服上绘刺九种花纹图案,所树的旗帜旁饰有九存,装饰马的樊和缨[都用五彩的扇]绕饰九匝,副车有九乘,设九名介,款待公的大礼用九牢,公的朝位在[大门外]与主人之间距离九十步的地方,站在当车的右轴端旁,[王迎接公]设五名摈者,在庙中[行聘礼]把桓圭授给王,并三次进献方物;王向公行裸礼,两次向公进献郁鬯而后公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飨礼款待公并向公行九次献酒礼,又用食礼款待公并向公行九次举牲肉劝饭礼,从来直到返国要五次供给粮草牲牢,[王还要]向公行三次问礼、三次劳礼。诸侯的礼仪:手执七寸长的信圭,配有彩绘的七寸长的圭垫,冕服上绘刺七种花纹图案,所树的旗帜旁饰有七脖,装饰马的樊和缨[都用五彩的厨]绕饰七匝,副车有七乘,设七名介,款待诸侯的大礼用七牢,朝位在[大门外]与主人之间距离七十步的地方,站在当车前侯处的右边,[王迎接诸侯]设四名摈者,在庙中(行聘礼]把信圭授给王,并三次进献方物;王向诸侯行裸礼,向诸侯进献一次郁鬯而后诸侯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飨礼款待诸侯并向诸侯行七次献酒礼,又用食礼款待诸侯并向诸侯行七次举牲肉劝饭礼,从来直到返国要四次供给粮草牲牢,[王还要]向诸侯行两次问礼,两次劳礼。诸伯手执躬圭,其他礼仪都同诸侯一样。诸子手执直径五寸的谷璧,配有彩绘的直径五寸的璧垫,冕服上绘刺五种花纹图案,所树的旗帜旁饰有五脖,装饰马的樊和缨[都用五彩的扁]绕饰五匝,副车有五乘,设五名介,款待诸子的大礼用五牢,朝位在[大门外]与主人之间距离五十步的地方,站在当车衡处的右边,[王迎接诸子]设三名摈者,在庙中[行聘礼]把谷璧授给王,并三次进献方物;王向诸子行裸礼,向诸子进献一次郁鬯而诸子不回敬王,王用飨礼款待诸子并向诸子行五次献酒礼,又用食礼款待诸子并向诸子行五次举牲肉劝饭礼,从来直到返国要三次供给粮草牲牢,[王还要]向诸子行一次问礼,一次劳礼。诸男手执蒲璧,其他礼仪都同诸子之礼一样。

 凡大国的孤拿豹皮裹饰的束帛做见面礼,跟在小国之君的后面[朝见王],从来直到返国要三次供给粮草牲牢,[王对于孤]不行问礼,行一次劳礼,朝位在[大门外]所乘车的前面,不行交摈传辞之礼,在庙中行授玉礼时不设相礼者,用醴礼敬孤,其他礼仪都比照小国之君。凡诸侯的卿(受君命来向王行聘礼],礼数各比他们的君降低二等,卿以下的大夫、士又相应降低二等。王国的畿疆地方千里。王畿之外方五百里叫做侯服,一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祭祀用物。侯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甸服,二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接待宾客用物。甸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男服,三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宗庙器物。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采服,四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缝制祭服的材料。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卫服,五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竹、木材。卫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要服,六年朝见王一次,他们的贡品是珠玉龟贝等自然之物。九州之外叫蕃国,一代新君即位来朝王一次,各用他们宝贵的物品作见面礼。王用以安抚各国诸侯的办法:一年[派使者]普遍慰问一次;三年[派使者]普遍看望一次;五年[派使者]普遍探视一次;七年聚集[诸侯国的]译官,告诉他们语言,协调他们的辞令;九年聚集[诸侯国的]乐师和史官,告诉他们文字,让他们听习声音;十一年颁发瑞节[的样式],同一度量单位,平抑牢礼的僭越,统一度量单位,修治法则;十二年王巡守天下,或在附近的诸侯国接见众来朝的诸侯。凡诸侯因王事而来朝,辨别他们的朝位,规正他们的尊卑等级,协调他们的礼仪,由摈者相礼而朝见王。如果有大丧,就告教并协助诸侯行丧礼。如果有四方的(诸侯国因遭兵寇而]前来告急的事,就接受他们的见面礼,听他们叙述情况(而向王报告]。凡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每年(使大夫]相问一次,若干年[使卿]相聘一次,新君即位就相朝。

 小行人掌管有关接待诸侯国宾客的礼籍,以接待四方的使者。命令诸侯国春季进贡,秋季呈报政绩,王亲自接受,各依照有关该国的礼籍接待他们。凡诸侯来朝见王,就前往畿疆迎接并行劳礼。到行郊劳礼、为宾客安排馆舍以及(诸侯在庙中向王]授玉的时候,都担任承摈。凡四方诸侯国的使者来朝,是大客就担任摈者[引导他们见王],是小客就接受他们的见面礼,并听取他们言辞[而转告王]。奉使前往四方诸侯国,(帮助他们]演习并记录下九等礼仪[中所当实行的礼仪]。做宾客的礼包括:[春季]朝见王、[秋季]觐见王、(夏季]宗见王、[冬季]遇见王,以及参加王的会同,这是诸侯国君所行的礼;存问、看望、探视、大聘、小聘,这是王或诸侯派出的]使臣所行的礼。 出使天下各国以颁给六种瑞节的样式:山区之国用虎节,平地之国用人节,泽地之国用龙节,都用铜铸造;通行道路用旌节,出入城门和关卡用符节,经过采邑用管节,都是用竹制造的。统一六种瑞玉的样式:王用的镇圭,公用的桓圭,侯用的信圭,伯用的躬圭,子用的谷璧,男用的蒲璧。六币的配合法:[夏殷二王的后代进献给王的]圭配以马,[进献给王后的]璋配以虎豹皮;[五等诸侯进献给王的]璧配以帛,[进献给王后的]琮配以锦;(子男二等诸侯相互行聘礼进献给对方国君用]琥配以绣,(进献给国君夫人用]璜配以黼。这六种币,用以和好诸侯。如果某国因瘟疫而造成国人丧亡,就命令[其他国家]补助他们财物;如果某国遭受大饥荒,就命令[其他国家]救济他们粮食;如果某国遭受兵寇之灾[而致使国穷民贫],就命令[其他国家]救助他们资财;如果某国有福庆的事,就命令[其他国家]为他们庆贺;如果某国遭受灾祸,就命令[其他国家]对他们哀悼慰问。凡属以上五方面的事,[依照有关法令]力口以治理。将天下各国[的自然形势]对于民众有利和不利的情况记载为一书,各国的礼俗、政事、教化治理和刑法禁令能否遵守的情况记载为一书,将天下各国的反叛、暴乱、作恶和图谋违反禁令者的情况记载为一书,将天下各国的瘟疫丧亡、遭受大饥荒和民众困厄贫穷的情况记载为一书,将天下各国民众康乐、和睦相亲、安宁太平的情况记载为一书。凡此五方面情况,每国按条目分别记载,以向王报告,以[使王]遍知天下的事。

 司仪掌管迎接九等宾客的摈相之礼,以告王应有的仪容、辞令和揖让的节度。王将与诸侯会同,就命令筑坛高三层,[坛周围筑矮墙以象宫],宫[的四边]每边开一门。告诉王会同的礼仪。[王]面朝南接见诸侯,向庶姓诸侯行土揖礼,向[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诸侯行时揖礼,向同姓诸侯行天揖礼。到设摈者召诸侯见王时,各依所应行的礼:摈上公时站在[坛的]上层,摈侯伯时站在[坛的]中层,摈子男时站在[坛的]下层。诸侯向王授玉和进献礼物时也这样。王向诸侯行裸礼[进献郁鬯]时也这样。王举行燕礼时,诸侯就依照年龄大小序尊卑排列座次。凡诸公相互为宾[而行朝礼],[宾从来直到返国]主国要五次供给粮草牲牢,[要对宾]行三次问礼,[宾对于主国所致的礼]每次都要推辞三次而后行拜受礼[接受],每次都要陈列介迎接[前来行礼的]使者;主国对宾行前两次劳礼时,每次宾都要推辞三次,[然后宾与前来行劳礼的使者进入馆舍],[行进中]互行三次揖礼,登阶升堂,宾行拜受礼[接受劳礼],使者行拜送礼。[第三次]主君亲行郊劳礼,宾主交摈传辞,(宾对主君亲行劳礼]三次表达推辞之意,然后乘车[出馆舍大门]迎接主君,拜谢主君屈驾亲临,[然后宾与主君进入馆舍],[行进中宾主]互行三次揖礼,[来到堂阶前,宾要三次让由主君先升阶],[主君]推辞三次,[然后登阶升堂],宾行拜受礼[接受主君的劳礼]。宾乘车送主君,主君三次转身推辞,宾于是行再拜礼以示相送。[宾进入国都后]为宾安排馆舍也如同郊劳一样[由主君亲自进行]。为宾设便宴的礼仪也如同向宾赠送粮草牲牢之礼一样,[由主国的大夫前往进行]。到[第二天将正式行朝礼]向主君授玉时,[在大门前]通过交摈传辞,[主君]三次表示推辞之意,然后乘车[出大门]迎接宾,[下车]拜谢宾屈驾亲临。宾乘车进前[而后下车]答拜。[接着宾主进入大门,每进一门]主君都三次揖请宾先入而宾三次推让。每经过一门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礼,到了太祖庙门前,只有上相进入庙中。[进庙后]宾主行三揖三让之礼,登阶升堂。[主君]行再拜礼然后接受了玉圭。宾授玉后行拜送礼。(向主君进献礼物,或有国事要同主国交涉],每件事的礼仪都同当初一样。主君向宾[进献郁鬯]行裸礼的礼仪也同当初一样。到宾退出时,主君乘车送宾,三次请宾登车,并三次驱车前进[做出将要远送宾的姿态],(宾将要登车时]又向宾行再拜礼以相送。宾[对于主君的三请]三次转身推辞,(对于主君的再拜礼]告以不敢当并做出回避的样子,[然后登车而去]。[行过朝礼之后],主国要向宾馈送饔饩,[宾将返国时]主君要把圭璋送还给宾,[宾在主国居留期间]主君要用飨礼、食礼款待宾,[宾返国出了主国都城到达近郊时]主君要赠送财物,并到近郊馆舍送行:以上几件事情的礼仪都同宾前去向主君授玉时的礼仪一样。宾[返国前]向主君行拜谢礼的[有以下三件事]:拜谢馈送饔饩,拜谢为己设飨礼、食礼。宾用宾礼接待(到馆舍]来的主君,礼仪都如同主国接待自己时一样。

 诸侯、诸伯、诸子、诸男相互[朝见而]为宾,各自依照相应等级的礼数,而相互接待的仪节则同诸公相朝一样。诸公的臣相互作为国客[行聘礼],就三次供给粮草牲牢,客每次都要推辞三次然后行拜礼接受。到主国的大夫前来行郊劳礼时,客陈列介迎接,并要推辞三次,然后拜谢大夫屈尊前来。[客与大夫进入馆舍来到堂阶前],客要三次让由大夫先登阶上堂,[而大夫三次推辞],[然后客先登而大夫随之]登阶上堂,客听(大夫代表主君致]郊劳辞,听毕下堂行拜礼,再上堂接受劳礼。客用宾礼接待使者也如同当初行劳礼的礼仪。到大夫退去时,客行拜礼相送。为客安排馆舍的礼仪也如同郊劳一样。到将(行正聘礼向主国国君]授玉时,主君陈列摈者(迎接客],[对于客来行聘礼]三次表示推辞,然后拜迎客,客回避君的拜礼,[接着客进入大门,以后每进一门]主君都三次揖请客先入,[而客三次推让],每经过一门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礼,到了太祖庙门前,只有主君的相进入庙中。[进庙后主君与客行三揖]三让之礼,然后客(随主君]登阶上堂。[主君]拜谢客的到来,客三次退避[君的拜礼]。客把玉授给主君,然后下堂,出庙。[向主君进献礼物,或有国事要同主国交涉],每件事的礼仪都同当初一样。到主君向客献醴,客以个人名义拜见主君,以及以个人名义向主君进献礼物时,都要向主君行再拜稽首礼,君回拜礼。客出庙走到中门外,主君询问[客的]国君的健康情况,客行再拜礼而后回答。主君回拜礼。客回避主君的拜礼而后又回答[有关国君的其他方面问题]。主君又问起卿大夫们的健康情况,客回答。主君劳问客(旅途辛苦],客行再拜稽首礼[表示感谢]。主君回拜礼,客快步出大门避开主君的拜礼。(主君派卿去向客]馈送饔饩,如同郊劳时的礼仪。(主君向客]致送飨礼、食礼,以及[客返国前]向客奉还玉圭,都如同客向主君授玉时的礼仪。[客返国前]主君前往客馆看望客,客[因不敢当而]回避,使介听取主君的辞命。接着[主君行拜礼表示]送客。主君离去时]客跟从主君,到朝[的大门外]拜谢主君屈尊亲来送行。第二天,客到朝[的大门外]拜谢主君礼赐的[乘禽],接着启程上路。(主国馈送的粮草牲牢]如同客进入主国时所馈送之数。

 凡侯、伯、子、男的臣,依照他们在本国的爵位[出聘而]相互为客、相互礼待,其礼仪也同诸公的臣一样。凡来自四方诸侯国的宾客,接待他们所用的礼仪、辞命、向他们馈送的牲牢数,以及所礼赐和进献的物品,都依照他们的爵位,爵位上下差一级,就上下相差二等。凡宾客,都同样要行送迎之礼。凡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各自依据自己的国家大小来决定进献礼物的多少,[主国]则依据来宾所进献礼物的多少来决定还报之礼的厚薄。凡行人(担任摈相时]的礼仪,不正面向东,不正面向西,不正面对着主人,也不背对着宾客。

保氏是掌教小学以及负责劝谏王的官吏,并用道艺来教导国子,一为五礼(五礼指的就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二为六乐(六乐为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三为五射(五射为白失、参连、 注、襄尺、井仪)四为五驭(五驭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为六书(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六为九数(九数为方田,粟米、差分、少广、上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腰。)

也是借鉴别人的

大理国段氏皇族

金庸小说中的大理段氏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且有见于史书记载。《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明、段正淳、段誉爷三都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射雕英雄传》里的一灯大师段智兴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大理段氏基本可以算作是白族人,其实在最早的时期,也就是段氏祖先是汉人,大理段氏起源于汉代,段氏祖先是西汉时期的武威太守段贞,自段贞之后段氏一直是世居武威郡,以郡望来说大理段氏属于武威段氏。

后来历经时代变迁,段氏后人迁居云南与当地的白族人通婚,所以由汉族变成了白族,大理段氏的先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诏国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后来段思平与滇东三十七部落联合建国,推翻了大义宁国,创建了大理国。

大理国的基本制度都是承袭于当年的南诏国,而且大理段氏的姓名也非常有意思,是父子联名的方法,就比如历史上段正淳是段誉的父亲,其实历史上段誉真正的名字叫做段正严,和父亲段正淳名字非常相像,这就叫父子联名。

大理段氏自段思平建国以后,其实段氏一直都是有名无实的皇帝,因为段思平在建国时依靠了滇东三十七部落帮助,而这其中出力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主要是董氏和高氏两大部落。

因此段思平建国至其弟段思良之时,段氏兄弟主要依靠董氏家族,而董氏家族最初实力深厚,所以董氏家族的人基本世代为宰相,后来董氏家族衰败,至段思良之子段思聪之后高氏家族趁势崛起取而代之。

从段思聪以后,高氏家族世代为宰相,一直操控大理国直至忽必烈灭亡大理。

《天龙八部》小说中的鄯阐侯高升泰也是历史上真实人物,小说中他是忠心耿耿的贤臣,其实历史上他就是段正明时代的权臣高氏家族首领,他为大理国宰相,后来高升泰更是废段正明为僧,自立为大中国皇帝。

高升泰临死前叮嘱儿子高泰明还位于段氏后人,于是高升泰死后,高泰明拥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皇帝,依旧国号大理国,段正淳即位后由于中间出现过高升泰篡位的插曲,所以段正淳之后的大理国史称后大理国。

段正淳之子段正严也就是小说中的段誉是大理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且寿命也是最长的国君,段正严在历史上比较有作为,他本有望趁高氏家族衰败之时收回皇权,压制高氏,但是可惜的是高氏再度崛起,晚年的段正严在高氏操控之下当皇帝当得索然无味,所以避位为僧,段正严一直活到93岁才去世。

所以说大理国的皇族段氏自段思聪之后一直是有名无实的皇帝,虽然名为皇帝,却处处要听命于高氏家族,因此大理国历代皇帝大多出家为僧,就因为当傀儡皇帝没有太大意思。

大理国可以说段氏是有国无权,高氏是有权无国,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忽必烈灭亡大理国。

忽必烈南下攻大理国,生擒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和末代宰相高泰祥,因为段兴智常年做傀儡皇帝,所以他被擒以后第一时间投降了元朝,反而末代宰相高泰祥一幅宁死不降誓与国家共存亡的态度,忽必烈于是斩杀高泰祥,收降了段兴智,其实忽必烈哪知道大理国宰相才是真正的皇帝。

忽必烈反而认为高泰祥忠肝义胆,斩杀高泰祥后,反而厚待其家族,让其家族世代为统矢逻土司。

而段兴智投降后被元朝皇帝封为世袭大理地区总管,这一下高氏家族反而要受段氏家族管制,如果不服,蒙古人就帮段氏打高氏,这回段氏家族属于是农奴翻身把歌唱了,之前段氏都是高氏傀儡,这回段氏掌握实权,从这以后大理段氏家族世袭为大理总管,再也没有人愿意出家为僧了。

由于忽必烈属于帮段氏家族翻了身,大理段氏成为世袭大理总管以后,一直是对元朝忠心耿耿,尽心竭力。

元朝被南方起义军打垮之时,段氏也是对蒙古人不离不弃,元朝被红巾军打败后,北元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败逃云南,正是依靠了大理总管段功的支持,击退了红巾军。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段氏一直还在控制着云南地区,虽然蒙古人已经被朱元璋打的退出中原,但是段氏还是妄图掌控云南地区,拒绝统一,末代大理总管段明叔还妄图向朱元璋上表请求世袭大理总管,继续让段氏执掌云南地区。

朱元璋严词拒绝了段明叔的请求,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看时机成熟,决定派兵征讨云南地区,朱元璋派大将蓝玉和沐英统兵征讨云南,最终蓝玉生擒大理总管段明叔及其两个儿子。

段明叔被抓后投降,被朱元璋封为千户,迁往内地,段明叔的两个儿子被朱元璋赐名段归仁和段归义,封归仁为雁门卫镇抚使,封归义为武昌卫镇抚使。

所以段氏家族最后随着段归仁和段归义兄弟被迁往内地,也就分归到了山西雁门一带和湖北武昌一带。还有部分段氏家族留在了大理地区。

现今大理喜洲文阁村还留有段氏后人,文阁村全村两百多户人家,有一半以上居民都姓段,其实他们都是段氏后人,还留有段氏族谱,至于段归仁和段归义兄弟的后代,那就比较分散了。

大理段氏后人现状

大理段氏还有后人。

大理段氏在明朝时期被驱逐了,主要针对皇族一家,被驱散到全国各地,一切带有文献相关的资料全部销毁,家谱和以前的任何记录一点不剩,皇族一家全部改姓,不过后来恢复姓氏了。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其历史始于公元937年,在《段氏世家》、《南诏野史》载:“段氏,武威郡姑臧人也,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段姓是不是贵族姓

段姓是贵族姓氏。这个姓氏是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朝的帝系,都是黄帝的后裔。而周朝这一个支系,就是段姓的先祖。

段姓的起源

段氏起源于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黄帝。黄帝打败蚩尤后,为他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十二个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黄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孙郑武公,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代君主。

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长子庄公时难产,生二儿子叔段时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

叔段与姜氏合谋,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获悉后派兵讨伐。叔段大败,逃到一个叫共这个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后代为了纪念他,把姬姓改为段姓。

段姓是皇族还是贵族

段姓是贵族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政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

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段叔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作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封给了段叔,段叔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段叔。

段叔大败,逃到共,称为共段叔。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姓氏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段氏族谱48个字辈

段姓家族字辈排行

1、湖南黔阳段氏字辈:“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豫章垂荫远京兆肇基宏奕叶昭勋业蕃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久昌荣”。

2、湖南衡阳段氏字辈:“绍康仁崇才德光宗文明振兴天命益隆贤良代生福龄永佑朝国一家大学先修”。

3、云南昭通段氏字辈:“君大必定勇有德正显芳祖成联宗吉万代富荣昌福禄高寿喜平然传家邦文武登科榜杨名自惠香天长同地久金玉载满堂”。

4、重庆江北段氏字辈:“宝成卫君子万正玉新华祖如书凤采福上问春祥朝左安精美龙章席策家”。

5、段氏一支字辈:“延祥自吉泰绍绪振先声允佩前人训常储后代英传家敦孝义翊治笃忠贞仁美绵遗泽刚方继令名”。

6、山东曲阜段氏字辈:“起有文福守永廷兆景保振玉”。

7、湖北咸宁段氏字辈:“必发生理学先世功德立志远大安邦定国”。

8、河南新乡段氏字辈:“君宠孝登从久长存心报本自荣昌”。

意义

段氏族谱,反映了段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和思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则又集中体现在历届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均收存在族谱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是叙述本族本支的源流和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开代祖讲起。

二是借修谱的机会阐发一种同宗精神,教育后代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遵循族规,奋发图强。下面就不同时代各地的段氏族谱作一些有选择的介绍。

-段姓家谱

《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原文及译文

  《周礼》秋官司寇·衔枚氏/司仪原文  作者:周公旦  衔枚氏掌司嚣。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嚣。军旅、田役,令衔枚、禁嚣呼叹呜于国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