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儒道文化的出世与入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如何正确看待儒道文化的出世与入世?,第1张

熊春锦 提问:我们是国学院专门学习中国文学的大一新生,我们这一段学业主要学习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中讲到了以出世的精神入世。您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解答:关于入世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基本是道学、儒学和佛学三支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基础。因为这里没有投影仪演示,无法演示给大家看,我是用一棵树来做比喻的。可以说,这三个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三个主根,共同汇成了一个教育的主干,然后开枝散叶形成各学科。这三个学科,在关于是入世还是出世的问题上,实际上受历史的影响,可以说近几百年来,尤其是近800年以来,儒家的理学产生以后,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大一统的位置,独尊、独霸、占领全国教育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积极主动地将佛学边缘化,将道学的教育方法同样也进行了边缘化。这些历史现象,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朱程理学和宋明期间的历史事实,就可以看出,当时凡是要想经过秀才再到举人走仕途进取的人,是不允许研究道学,也不允许接触佛学,而只可专门要从事四书五经的学习,才能进入仕途,否则就会被边缘化。当时,在明代的几个朝代,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一些学说机构里就特别强调这些。当时的理学派人士,也积极地从佛学和道学当中汲取一些精华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站得更稳、更牢。其实,从文化的根上来分析,道学同样是入世的道学,佛学在这方面表现得稍微弱一点,但是从佛陀当年留下的《涅磐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也同样提到了佛学一定要入世,才能使更多受众接受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理,而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出世,其实是道学和佛学最后完成入世工程的一个最后阶段,而并不是在早期就提倡出世。比如说,老子的思想当中“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家庭被德化了,进入一种符合天道自然客观规律、符合地道自然客观规律的状态,那么乡邻也就都被同步感化,都能够尊道贵德。“修之邦”、“修之天下”,这一连贯的排比句,都是一步步次第而行。实际上,这就界定了道学的确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说,而是一个入世的学说。这个学说,在2500年以前儒学还没有独尊的时候,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的。包括在商代早期形成的道学入世的高峰,曾创造了一个文明期。包括了秦朝短暂的过度以后,汉代初期的“文景之治”,它也是运用了黄老学说入世治理国家。到了唐代以后,也是同样,经历了隋朝的佛学大昌以后,就迅速地衰败了。短期过度以后,到了唐朝。唐朝一开国,就开始运用老子的思想来治世,达到了每个家庭要求人手一册老子五千言,并且把是否能够背诵和研究老子五千言作为取仕的一个标准。这样,唐朝时期就比汉代还强劲地推动了道学思想的入世。因为汉朝的时候还只是宫廷学习,局限于官员学习,而唐代基本进入了普通百姓教育学习阶段,所以就创造了“贞观之治”,创造了大唐盛世这样一个良好的结果。当然,西周这个期间历史不详,不是很详细,了了几个字的记载,但也表明了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但是,汉朝这个历史非常明显,唐朝道家思想入世效用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在21世纪迎来一个老子五千言道学治世思想入世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是非常奇怪的,像一个转轮一样,总在重复、重演,这也符合道学思想、佛学思想的因果学说,称之为“因果链的循环”。像在近代,经过了国民党孙中山、蒋介石国民党短期统治的这个历史期间,非常类似于在秦朝、隋朝演绎的这个并不久远的历史循环、历史重演,然后,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经历了60年的蹒跚、寻觅、探索,为什么要花60年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五四运动以来,我们接受了西学,西方思想和一些科技进入了中国,将当时中国人的思维迅速地打乱了。当时,第一步就是完全丢弃了我们的根文化,把自己的根主动地抛弃了,这样就造成了一个迷失期。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己兴旺发达,离开了自己本民族的根文化,它是无法接续的。外民族文化移植成功的现象在世界上并不多见。这种移植常常是迅速地把本民族的文化给湮灭在移植文化之中,而消失了自己的本来面貌,但是我们中国由于有一个历经2000年的儒学基础,儒学虽然到后来离开了原儒,就是说离开了孔子的原旨思想,而进入了一个不平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历史阶段,但是它的内核当中,还是保存了道家众多的思想,所以形成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虽然在这60年的寻找当中,破了不少,找了不少,但是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西方文化自己走上了一个瓶颈期,也就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T字形终点。走到终点以后,他们现在正在平行地寻觅。在寻觅当中,就找到了中国的老子思想,找到了中国2500年前的孔学思想原旨和老子思想,认为老子思想是一个心灵、心神约会的请柬,只要进入到老子思想,就能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而找到西方文化的出路。这一点,也反过来就帮助我们中国人重新审视我们的根文化,重新认识我们的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这样,必定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使更多人参与到研究黄老思想和孔学思想之中来,在历史的井泉当中接续这个文化,就会形成一股洪流。根据生产力而言,当时唐朝的生产力在世界上达到了世界第一,经济和文化这两个系统都居于世界的前茅。这个世纪,当代中国人更多,全世界的人更多,爆发的生产力和科学创造力,以及精神文明的提升率,都将会大大地超过历史。如果说根据历史重演律来推演,恐怕第五次这种现象不会再发生。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恐怕地球已经爆满了,人已经装不下了。可能第五次,就会进入一个地球重新洗牌的时期。这个现象,西方很多研究历史并且进行预言的人的分析估计,跟中国的推背图、烧饼歌描述的情况大体类似,那个时候才是真正走入了64卦到了尽头要重新开始的一个阶段。所以就这个问题,就这位女生提出的入世不入世的问题来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相信,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儒家学说,绝对都是入世思想、治世思想。台湾有位学者,曾就出了:佛学思想就好像百货公司;儒学思想就好像是粮食店,人们天天离不开,需要天天去吃;道学思想就像中药铺一样,社会有了病,人的心灵有了病,就得到中药铺里去抓点药吃,治愈自己的疾病。实际上,这种分类也不并是太严格,但是很实用,也反映出其中的一种实质,我们在当今的世界上,既要预防疾病,求得健康,同样也要获得智慧,来推动社会发展,仅仅靠儒学来进行智能方面的提高,我们就赶不上西方的步伐。因为西方的智能发展已经到了他们的巅峰期,而我们的智能文明还只是落在他们后面,落后几十年,处在追赶的阶段。如果我们不及时把道学思想和儒学思想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质量的飞跃和品质飞跃,我们则永远也赶不上西方。所以,关键是在这个教育入世思想上,要把它协调统一起来,共构一个最理想的入世治世模式,既体现出道学入世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儒学入世思想,特别是运用道学治世思想来治理我们当前的社会,治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修之身,其德乃真”,那么我们才能彻底改变当前的一个被动局面。反而,可以迎头赶上或者超越西方文明发展的速度。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

从整体来讲,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扩展资料

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教育部表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活动,是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体育质量的创新之举。

教育部要求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进一步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

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对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定期对建设效果与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根据建设目标,2019年教育部将启动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参考资料:

***新闻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

新华网-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

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 “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

如何正确看待儒道文化的出世与入世?

熊春锦 提问:我们是国学院专门学习中国文学的大一新生,我们这一段学业主要学习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中讲到了以出世的精神入世。您对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