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族谱的世系
69世祖华胥氏
68世祖伏羲(配女娲)
67世祖少典
66世祖黄帝(姬轩辕)
65世祖昌意
64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63世祖鲧曾(鲧的曾祖父)
62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61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60世祖鲧(颛顼的玄孙)
59世祖禹(世称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58世祖启(史称夏启,本名姒启,禹长子)
57世祖中康(仲康):启子
56世祖相:中康子
55世祖少康:相子
54世祖曲烈(鄫曲烈):少康次子,被少康封于鄫,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鄫国(缯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期的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53世祖鄫炫忠
52世祖鄫坤仁
51世祖鄫录
50世祖鄫浩源
49世祖鄫富材
48世祖鄫焜
47世祖鄫伯基
46世祖鄫锐
45世祖鄫汪
44世祖鄫志梁
43世祖鄫煌
42世祖鄫相奎
41世祖鄫世鉴
40世祖鄫政治
39世祖鄫模
38世祖鄫瑞焕
37世祖鄫垠
36世祖鄫锦容
35世祖鄫洪
34世祖鄫桂茂
33世祖鄫照
32世祖鄫培元
31世祖鄫允
30世祖鄫杞
29世祖鄫熹
28世祖鄫埙和
27世祖鄫成锐
26世祖鄫椿
25世祖鄫炯
24世祖鄫垣
23世祖鄫销
22世祖鄫福波
21世祖鄫时荣
20世祖鄫炳
19世祖鄫均祚
18世祖鄫铃
17世祖鄫仁
16世祖鄫松
15世祖鄫墅
14世祖鄫镇玉
13世祖鄫浥
12世祖鄫祥樽
11世祖鄫炷
10世祖鄫方
9世祖鄫宇銮
8世祖鄫沛恩
7世祖鄫朴
6世祖鄫世美
5世祖鄫时泰
4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曾巫,首改鄫姓为曾姓,自鄫曲烈至曾巫,共历51代)
3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2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其名失考
1世祖(父亲)曾点: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生曾参
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中国东周时期鲁国人;尊称“宗圣”“曾子”;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卒年71岁,葬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配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1世孙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二人同葬嘉祥县南武山;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2世孙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3世孙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县富春坪
4世孙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葬富山
5世孙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葬嘉祥县武山
6世孙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葬嘉祥县武山西侧
7世孙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葬嘉祥县南武城祖山
8世孙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葬东山麓
9世孙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葬东山麓
10世孙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武山西
11世孙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葬武山西
12世孙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武山西
13世孙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葬武山西
14世孙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瑒
15世孙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6世孙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7世孙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8世孙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19世孙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0世孙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21世孙曾焕(涣):西晋景阳侯,配刘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寿乡
22世孙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协);葬仁寿乡
23世孙曾勰(287-364):晋朝镇南将军司马,于广州击破前交州刺史张琏叛军,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荆田乡斧形山
24世孙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铉、曾宏(字道始)
25世孙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寿乡
26世孙曾海:又名曾炅、曾吴,字海道,官黄门侍郎、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二子:曾横、曾椅
27世孙曾横(堭):配谢氏,生二子:曾兴、曾田;葬仁寿乡
28世孙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长子曾隆,罗氏生二子:曾陈、曾陂;葬荆田乡斧形山;唐太宗贞观六年(633年)闰八月十八日,中书令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请命曾氏定谱,曾氏唐谱自曾兴始
29世孙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钧;葬上罗浣
30世孙曾钧(597-650):字洪举,官(唐朝)给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谋;葬荆田乡斧形山
31世孙曾谋: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寿乡趾南
32世孙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书令,自庐陵吉阳乡上黎堡徙螺丝岭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迁永丰,为永丰房祖,娶何氏,与何氏合葬石狮岭上窑岰蜘蛛形;继娶罗氏,葬庐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33世孙曾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33世孙曾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3世孙曾略:生一子曾炀
34世孙曾宽:仍居吉阳上黎堡,死后,葬二十都鸡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5世孙曾庄:字子莅,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寿乡;配萧氏,与其合葬;继娶张氏,葬山湾高坑;生一子:曾庆
36世孙曾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卒葬荆田乡斧形山;配邹氏,生二子:曾伟、曾骈
37世孙曾骈:曾庆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荆田乡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8世孙曾耀:官南唐宫检司旋为真州刺史;配刘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39世孙曾崇范:字则模,官南唐太子洗马,家富与籍有名一时;配刘氏,合葬仁寿乡;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0世孙曾延膺:字膺修,官荫授御使兼资库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马督监;生于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于端拱戊子年卒于京,归葬永丰县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丰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频、曾顼、曾页、曾颜、曾硕
41世孙曾硕:字子沅,号伟夫,淳化壬辰进士,官黄州从事、南雄州军事判官、荣州观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寿导江县事,累阶朝奉郎;生于显德丁巳年,卒于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寿乡原栗山院背,后迁厝永丰县泷云乡六都墈下阙家屋背后;配江氏,葬青赛郭家庄;继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则;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顺、曾资、曾淑
42世孙曾淐(曾承淐):讳雍,生于雍熙乙酉年,卒于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马蹄州高丘墈下雄鹅挽水形;配张氏,生一子:曾敌
43世孙曾敌(曾万敌):字惟仁,生于祥符己酉年,卒于熙宁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4世孙曾整:字容庄,生于景佑甲戌年,卒于元符己卯年;配罗氏,生一子:曾九思
45世孙曾九思:字成义,生于嘉佑癸卯年,没于绍兴壬子年,葬西源;配罗氏,生一子:曾纹杰
46世孙曾纹杰:字卓庵,生于元佑丙寅年,没于绍兴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7世孙曾浩古:字徽柔,号信前,生于大观己丑年,于淳熙乙未年没,葬下边屋后;配刘氏,生一子:曾尚忠
48世孙曾尚忠:字省己,好学力行,孝友著于郡邑;生于绍兴甲子年四月十三日,于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没,葬西坑仓库垥;配张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49世孙曾敬父:字存诚,号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亲,野鸟来巢,生于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于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没,葬山坑飞凤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0世孙曾德(曾元德):讳旋吉,郡庠生,生于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于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没,葬屋后,配黄氏,葬渚原飞凤形;生二子:曾价翁、曾福翁。其八世孙质粹于明嘉靖年间,复归山东承袭世爵,始为大宗房中兴祖
51世孙曾价翁:讳琢,邑庠生,生于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晒网形;生一子:曾霖
52世孙曾汝霖:字雨苍,生于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于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没,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学
53世孙曾崇文:字益雅,生于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于洪武乙亥闰九月廿七日没,葬马源下店乌鸦抱田形;配罗氏,生一子:曾利宾
54世孙曾利宾:字翼辅,邑庠生,孝有忠厚,旎与乡里,生于申酉年六月廿四,于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没,葬杨叶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钟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5世孙曾志(曾辅志):字思修,邑庠生,生于永乐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时,于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时没,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张氏,生于永乐甲午年四月十八日,于成化丁酉年闰二月初四日没;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6世孙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7世孙曾用(曾奋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号则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8世孙曾粹(曾质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号南武,世居吉安永丰;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配杨氏(籍永丰县温坊),生一子:曾昊
59世孙曾昊:早卒,未袭
60世孙曾继祖:字绳之
61世孙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2世孙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3世孙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4世孙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5世孙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6世孙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7世孙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8世孙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69世孙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70世孙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70世孙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曾传镇之弟曾传锡的长子
71世孙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72世孙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给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73世孙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74世孙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犯37代祖讳,故改作“倩”
75世孙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76世孙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系为:曾纪瑚-曾广莆-曾昭吉-曾宪祜-曾庆潼-曾繁琪-曾祥符;生于1946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77世孙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78世孙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郭佳氏,满语为Go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盖州(今辽宁盖州)、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郭氏。该氏族著名人物为郭佳·穆彰阿,镶蓝旗满洲人,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进士,累官至侍郎、尚书,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拜文华殿大学士。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时期,郭佳·穆彰阿极力主降,反对抵抗,是投降派代表人物。郭佳·穆彰阿仕宦四十余年,门生故吏遍布京师内外,时称“穆党”,清咸丰皇帝即位后,郭佳·穆彰阿被革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穆氏。
(2)满族穆察氏,亦称谭木查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3)满族穆齐氏,亦称穆济氏,源出辽国时期的库莫奚部族,在金国时期为女真梅知部,满语为Muki Hala,世居鄂漠和索罗(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4)满族穆雅氏,满语为Muya Hala,汉义“秸”,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所冠汉姓即为穆氏。
(5)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的抹拈部,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孟氏、秦氏。
(6)满族穆达齐氏,满语为Mudaci Hala,世居瓦尔纳哈(今新疆阿克苏),所冠汉姓为穆氏。
(7)满族穆尔察氏,亦称穆尔扎氏、穆尔禅氏,满语为Murca Hala,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穆氏。
(8)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氏族(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穆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9)满族叶穆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落,满语为Yem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东(今吉林伊通西北一百三十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穆氏、叶氏等。
63代至67代(明建文2年赐):宏、闻、贞、尚、衍。
68代至77代(明崇祯元年定):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78代至87代(清同治二年定):令、德、维、垂、佑、 亲、绍、念、显、扬。
88代至97代(清同治九年赐):世、代、朝、廷、用、安、邦、治、国、贤。
1、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2、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3、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主要来源
来源一:
太子巫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2]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2]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至周灵王姬泄心五年(齐灵公姜环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在东击灭莱国(今山东龙口一带)、今烟台地区皆入齐国势力范围以后,齐国掉头西扩,不断攻击鲁国北鄙(北部边境地区),齐、鲁之间持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战争。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国仍然被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亡国之后的子孙后代,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史称牟氏正宗。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清朝时期,由山东栖霞牟东美携夫人王氏始迁关外,居于今大连市金州区。牟东美落户大连市金州区后,是否回到原籍抄写家谱,牟东美是否还有同胞兄弟,均已无据可查,故牟东美逝世后,该支宗族即以之谓第一世祖。
第一世:牟东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刘氏;牟思荣,妻赵氏
第三世:牟协,妻于氏;牟韶,妻张逄氏;牟觔,妻孙氏;牟勣,妻张氏;牟勲,妻李氏;牟胜;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槟,妻王氏;牟朝相,妻张氏
第五世:牟仁,妻于都氏;牟义,妻孙氏;牟兴,妻刘氏;牟发,妻刘崔氏;牟恒,妻杨氏;牟荣,妻范氏;牟礼,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禄,妻夏氏;牟德兴,妻张氏;牟德龙,妻张氏;牟德奎,妻张氏;牟德祯,妻侯氏;牟德元,妻闫吴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张氏;牟坤,妻刘氏;牟温;牟彬,妻刘国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刘氏
第九世:牟云镐,妻周氏;牟云升,妻梁氏;牟云路,妻赵氏;牟云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维藩,妻于蔡氏;牟维玉,妻蔡氏;牟维有,妻孙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杨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环,妻宁氏
第十四世:牟玉勋,妻李氏;牟玉涛,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鹏、牟赟鹏 相传张献忠屠川,然后湖广填四川,湖北桃源牟姓4兄弟入四川,然而四兄弟迁徙战火之中,为了防止走失后后代不能相认,所以兄弟四人把镜子一块,碎为四块,各执其一,四块镜子背后依次有风·雷·云·雨,四个字,以后找到安身之所,各一手持镜子上的字开头,形成字辈,执雷字的人来到合江,所以合江牟姓以“雷尚可学应”开头
帅氏源流总世系万旾支
西晋(公元265--317年)
1世◆昺公 字光被。晋武帝朝[注: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官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等职。
妣 朱氏。诰封夫人。子二:聪、聆。
2世 聪公 字听德。晋惠帝二年[注:司马衷,公元291年]官左中郎。
妣 王氏。
◆聆公 字孔昭。晋怀帝永嘉五年[注:司马炽,公元311年]官邯郸令。
妣 倪氏。子三:延伯、 延龄、延康。
东晋(公元317--420年)
3世◆延伯 字仲连。晋显宗咸康七年[注:应为成帝司马衍yǎn年号/公元342年]官会稽内史。
妣 黄氏。子三:之文、之邵、 之郇[注:xún 音旬]。
延龄
延康
4世◆之文 字季华。晋烈宗宁康二年[注:应为孝武帝司马曜yào年号公元375年]官渤海太守。
妣 尤氏。子一:孚。
之邵
之郇
5世◆孚 字处道。官太尉。
妣 苏氏。子三:鲂、 鲸、 鲤。
南北朝 南宋(公元420--479年)
6世◆鲂 字孝孙。任陕令。前五代宋文帝元嘉[注:南宋刘义隆年号。公元424—454年] 官侍中。
妣 袁氏。子二:亮、高。
鲸 官车骑都尉。
鲤 官寿春令。
妣 张氏。子二:安生,好生。
7世◆亮 字圣通。宋顺帝[注:南宋刘准年号,477—479年]召为 羽林蓝领、中书舍人。
妣 刘氏。子一:道根。
高 子二:道原、 道化。
安生
好生
8世◆道根 字巨基。官豫州刺史。
妣 徐氏。
复妣 李氏。子一:慈明。
道原 官侍御史。
道化 国子博士。
南北朝 南齐(公元479--502年)
9世◆慈明 字善之。官兵部尚书。
妣 商氏。子一:广。
10世◆广 字志广。官氾水令;以子贵诰封休宁侯。
妣 康氏。子三:万成、万登、 万锺。
唐朝(公元618--907年)五代 后唐(公元907--960年)
11世◆万成 字大五。讨贼有功,拜大司马,累迁池、庐、滁、扬 四州 都军大元帅;封休宁侯,唐封闲国公,谥忠诚。
妣 曹氏。子三:吾、镗、鐄(居濠州)。
万登 官车骑将军。
妣 邵氏。子一:磷。
万锺 官领军都尉。
12世◆吾 字振国。荫执金吾。
妣 潘氏。子二:柄、机。
镗 荫宣武郎。
妣 项氏。子一:桓。
鐄 荫议郎。
妣 王氏。子二:梓、枢。
磷 中书舍人。
妣 赵氏。子一:樗。
13世 柄 校书郎。
妣 鲍氏。子一:禹谟。
◆ 机
妣 黄氏。子二:皋谟、益谥。
桓
梓
枢
樗
14世禹谟 字克猷。河北黜陟史。
妣 王氏。子一:文林。
皋谟 官谷城。
妣 周氏。子一:茂林。
◆益谟 举进士,官大理寺丞。
妣 邹氏。子一:平林。
15世 文林 字宝书。员外郎。
妣 吕氏。子一:怿。
茂林 举进士,兵部郎中。
妣 徐氏。子二:恺、洵。
◆平林
妣 陈氏。子一:鼎。
16世 怿
妣 曹氏。子一:良器。
洵 登进士,任京兆尹。
妣 汪氏。子一:良玉。
◆鼎 字子建。
妣 魏氏。子一:裕。
17世 良噐
妣 贾氏。子二:翼龙、拱龙。
良玉
妣 胡氏。子二:扳龙、乘龙。
◆裕 字宽夫。昭宗乾宁三年[注:唐代李晔yè年号,公元896年]任祁州刺史。
妣 张氏。子二:遇春、元春。
18世翼龙 官仆射。
妣 汪氏。子一:奉古。
拱龙
妣 史氏。子一:效古。
扳龙 官祭酒。
乘龙
妣 姚氏。子一:贽。
◆遇春 字时济。后唐庄宗朝[注:五代时后唐李存勖xù的朝代,公元923—926年]官拜左拾遗。
妣 吴氏。子一:汉琼
元春 宋州刺史。
妣 郑氏。子二:汉磷。
19世奉古
妣 毛氏。子一:圭。
效古 登进士,官校书郎。
妣 张氏。子一:壁。
贽 字见之。
妣 梅氏。子一:梦畴。
◆汉琼 字德华。后周武功中书令,官拜节度使。
妣 王氏。子二:逢原、理原。
汉磷 举进士,官给事中。
妣 韩氏。子一:本原。
宋朝(公元960--1279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
20世 圭
妣 杨氏。子一:庚。
壁 官秘书监。
妣 范氏。子一:阳。
梦畴 官密院使。
妣 陈氏。子一:森。
◆逢原 字深义,号大会。官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时期)江陵都统制使。原籍浙江婺州
妣 张氏。赠夫人。子三:扬、挺、振 仍居浙江
复妣 叶氏。子二: 正、端 江西有帅氏自此始
逢原公与长子正公居分宁李村。江西始祖逢原葬江西宁州永斜,“仙人晒网”形,号“花坟”。张夫人附左;叶夫人附右。
理原
本原 官宗正司。
妣 抚氏。子一:枕。
21世◆正 字正甫。行大一[注:在大房中排行老大。]生?宋建隆庚申年 [注:北宋太祖赵匡胤yìn年号,即公元960年]官豫章教授。
妣 城东周氏国宝之女。生子五:鉴、敬、能、镶、镃。
[公殁]:大中祥符,庚戌年[注:北宋赵匡恒年号,即1010年],葬李林西墓坪。吊钟形。妣葬:黄沙桥港南蛇形地。(考注:此为总世系中记载最为详明的一代人。其正公尤为详明。
端 字平甫,号大行。官居河北,遂家焉。
扬 字汶激。宋天圣五年[注:北宋赵匡祯年号,即公元1028年]登王克成榜,士,翰林学士。
妣 陶氏。子二:镇、钥(居平原)。
挺 袭江陵都统制使。
妣 石氏。子三:钺、镒、燧。
振 字汝发。景佑元年[注:北宋赵匡祯年号,即公元1034年]登张唐乡磅(榜)进士,任豫州章教授,终南昌令。
妣 宋氏。子一:镐(仍居平原)
22世 镇
钥
钺
镒
燧
镐
鉴 字国光,行小一。徙居本州之武乡排步家焉。
妣 周氏。子三:琢、钰、珍。公妣合葬黄沙港南蛇形。
敬 字行简,号明仲。行小二,生于嘉佑四年[注:北宋仁宗赵匡祯年号,即1010年]游学江东,留就寓试。
妣 周氏。子五:瑛、琮、璇、璋、洵。
公葬西基坪;妣葬村东冲埚。
能 字时性。行小三。官廸功郎。徙居本州仁乡水车家焉。
妣 万氏。子四:良、仙、兴、元。
公妣俱葬龙冈坪。
◆让 字行逊,号兼光。行小四。迁居靖安之桃源。
妣 周氏。子二:珪、璧。公妣俱葬东冲埚燕子抱粱形地。
镃 字乘时。行小五。徙居湖南。
妣 瞿氏。子一:珍。
23世 涿 字君成。行恭十。
妣 徐氏。子四:云、霄、霓、雾。
珏 字君际。行十二。
珍 字君杰。行七五。无传。
瑛 字国宝。行二十一。
妣 良原黄氏。子三:猷、谟、谋。公妣合葬并源。
琮 字君窦。行二十二。
妣 武宁叶氏。子二:安、定。公妣合葬并源。
璇 字君玉。行二十三。
妣 万氏。子三:巽[xùn 音驯]、俊、继。公妣合墓石祖。
璋 字君章。行二十四。
妣 沈氏。 子一:道立。公妣合葬茅田。
珣 字君珍。行二十六。
妣 余氏。尚书之女。子四:四九、用中、五十、骥。
公妣合葬七都沅南台头。
良 字元善。
妣 袁氏。子四:绶、绅、绾、纽。
仙
妣 潘氏。子二:廉、宁。
兴
妣 孙氏。子三:勤、沂、傅。
元
妣 钱氏。子四:盈、有、益、富。
珪 字君执。行恭九。仍居靖安之桃源。
妣 张氏。子一:世昌。
◆壁 字君完。行恭十二。迁奉新锁石, 奉新有帅氏自此始
妣 余氏。子一:世隆。
珍
24世 云 字济霖。行三十四。
霄 字济滋。行三十六。
霓 字霖溢。行三十九。
雾 字霖润。行四十。
猷 行四十。
漠 行四十一。
谋 行四十二。
安 行三十五。
定 行三十七。无传。
巽 行三十六。
俊 字伯杰。行三十八。任武功大夫,四川兵马都监使。
继
道立 字务本。行三十一。
妣 吴氏。子一:宾士。
四九
周中 行三十七。宋持恩赠朝散大夫。(注:生活于宋代)
五十
骥 字伯逸。
绶 行十三。
绅 行十四。
绾 行十五。
纽 行十六。
廉 行二十二。
宁
勤 行十七。
沂 行十八。
傅 行十九。
盈 行二十。
有 行二十九。
益 行二十三。
富 行二十五。
世昌 字伯文。行一。徙居安义皎源
◆世隆 字伯盛。行三。
妣 熊氏。子一:韬。仍居靖安桃源
25世 ◆韬 子二:光、辉 。 保义郎。
26世 ◆光 子一:安辅。
27世◆安辅
妣 魏氏。子四:宗海、宗汉、茂荣、茂英
28世◆茂英
妣 徐氏。子三:日宣、日新、日益。
29世◆日益
妣 涂氏。子二:应旂、应明。
30世◆应旂 宋嘉靖年间任江州景濂书院。
应明 徙居抚州临川
31世◆以发
妣 聂氏。子二:谦、复。
32世 ◆谦
妣 聂氏;邬氏。子一:同孙。
复
妣 新建吴氏;丁氏。子二:隆孙、感孙。
33世 ◆同孙
妣 港口杨氏。子四:宁、应、志、憼。
34世 宁 明永乐十一年授国子监典簿。
◆志
妣 新泽章氏。生子五:恺、悌、恢、愤、悱。
35世 ◆恺
妣 涂氏。子五:珊、莹、珫、珰、碧。
36世 ◆珫
妣 许氏。子二:公顕、公道。
37世◆公道 字秉正。号万春。行景四。生理瑞河口白鹭港招赘黄氏。後迁新建县璜溪垅遂家焉
妣 黄氏。子二:海公、湖公。
38世 海公
妣 邓氏。子三:景明、景珊、景华。
◆湖公 字用行。行圣八。生于明正德乙巳年公元一五四五年四月初七日亥时。殁于明万历己亥年公元一五九九年五月十三日午时。葬围山高堎下坤艮向。
妣 港西丁氏。生于明正德丙寅公元一五六六年十月十一日戌时。殁于明万历乙酉公元一五八五年八月初七日丑时。葬清水墎癸丁向。
复妣 李氏。生于明正德辛未公元一五七一年八月廿五日辰时。殁于明万历辛卯公元一五九一年。葬围山高堎下坤艮向。子五:景荣、景富、景贵、景贤、景魁。
39世◆景富 行福五。葬罗埇垴申寅向。
妣 田坊徐氏。葬店口庙前塘上申寅向。
子二:良才、良达 。
40世◆良达 葬朱林堎庚甲向。
妣 彭氏。葬莲花山癸丁向。
入景珊次子良迪之子世荣为嗣子。
41世◆世荣 字敬吾。行宽二。生于明万历乙酉公元一五八五年六月初八日辰时。殁于康熙戊申公元一六六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戌时。葬胡周垴坤艮向。
妣 涂氏。生于明万历乙未公元一五九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辰时。殁于明崇祯辛巳公元一六四一年三月初九日未时。葬缷宝山申寅向。子三:文浩、文洪、文澄。
42世◆文澄 行魁四。生于明崇祯己巳公元一六三九年六月初七戌时。殁于清康熙丙午一六六六年十一月初十日。葬胡周垴坤艮向。
妣 宋氏。生于明崇祯甲戌公元一六三四年九月。
子二:友梧、友梅。
43世◆友梧 行有二。生于清顺治公元一六五八年农历戊戌年九月初十日午时。殁于清康熙公元一七0五年农历乙酉年正月初七日巳时。葬胡周垴坤艮向。
妣 李氏。生于清顺治公元一六六八年农历戊申年四月初二日酉时。殁于清乾隆公元一七三八年农历戊午年二月初六日亥时。葬围山。子一 履瞬。
44世◆履瞬 行欧五。生于清康熙公元一六九一年农历辛未年六月十九日巳时。葬雨祈堎。
妣 刘氏。生于清康熙公元一七0六年农历丙戌年十月初二日寅时。殁于清乾隆公元一七六三年农历癸未年九月初九日酉时。葬围山。子三 启锺、启训、启钦。
45世◆启钦 字金义。行意二。钦赐登仕郎。生于清雍正公元一七三一年农历辛亥年四月廿四日卯时。殁于清嘉庆公元一八一四年农历甲戌年十月廿一日戌时。葬杉山寅申向。
妣 熊氏。生于清乾隆公元一七四五年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廿九日时。殁于清道光公元一八二二年农历壬午年十月十三日亥时。葬杉山寅申向。
子三 佳远、佳廷、佳送。
46世◆佳远 字近和。行征一。生于清乾隆公元一七六九年农历己丑年八月十四日寅时。殁于清道光公元一八二二年农历壬午年十月初十日午时。葬杉山。
妣 李氏。生于清乾隆公元一七八0年农历庚子年九月廿八日寅时。殁于清咸丰公元一八六一年农历辛酉年三月初六日亥时。葬杉山。子四 齐政、齐坤、齐仕、齐顺。
47世◆齐政 字天顺。行五五。生于清嘉庆公元一七九九年农历己未年二月初七日辰时。殁于清道光公元一八四九年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戌时。葬围山未丑向。
妣 程氏。生于清嘉庆公元一八0二年农历壬戌年九月初五日子时。殁于清光绪公元一八八一年农历辛巳年八月初六日午时。葬杉山丁癸向。子二 国顕、国斗。
48世◆国顕 字名成。行孔三。生于清嘉庆公元一八二0年农历庚辰年十月十三日寅时。殁于清咸丰公元一八五三年农历癸丑年二月十三日午时。葬杉山。
妣 余氏。生殁不详。子一: 治享。
49世◆治享 字鹤龄。行年三。生于清道光公元一八四四年农历甲辰年十二月初九日巳时。殁于民国公元年农历一九一九己未年三月十一日未时。葬杉山巽乾向。
妣 欧阳氏。生于清咸丰公元一八五一年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二日戌时。殁于民国公元一九一九年农历己未年七月廿八日巳时。葬背后地坐西向东。
子六:万福、万禄、万夀、万龙、万源、万亮。
50世万福 字景介。行其二。生于清同治公元一八六八年农历戊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亥时。殁于民国公元一九二三年农历癸亥年十二月初六日寅时。葬太平山虎爪上丙壬兼午子三分坐南向北。
妣 周氏。生于清同治公元一八七三年农历癸酉年九月十二日酉时。殁于民国公元年农历癸丑年十月十八日亥时。葬背后地庚甲向。
复妣 徐氏。湖南安仁县石江徐氏。生于清光绪公元一八八六年农历丙戌年六月初二日辰时。殁于不详。
。◆万夀 字仁则。行吉七。生于清光绪公元一八七八年农历戊寅年二月十五日巳时。殁于民国公元一九四六年农历丙戌年九月十六日。葬禾场垴坐西向东。
妣 叶氏。生于清光绪公元一八九二年农历壬辰年八月廿四日丑时。殁于公元一九五九年农历己亥年九月。葬禾场垴坐西向东。子三:民绚、民纲、民縚。女二。
51世◆民縚 字织彩。行盘三。生于民国公元一九二三年农历癸亥年六月初五日丑时。殁于公元二00三年农历癸未年五月初七日戌时。葬塘尾山坐北向南。
妣 陈氏。生于不详。殁于民国公元一九四五年农历乙酉年一月初九日。葬杉山。
复妣 程氏。生于民国公元年农历癸酉年四月初四日酉时。殁于公元二00六年农历丙戌年三月廿八日。葬塘尾山坐东向西。子三:瞻礼、瞻祥、瞻顺 。女三:菊骨、梅骨、毛骨。
52世◆瞻礼 字根骨。生于公元一九五九年农历己亥年十月十二日卯时。殁于公元二00九年农历己丑年四月初二日未时。葬背后地坐南向北。
妣 程氏。生于公元一九六四年农历甲辰年八月十七日未时。子二:圣彪、圣豹。
53世◆圣彪 字玉平。号俊杰 。生于公元一九八0年四月廿二日早上六点半、农历庚申年三月初八日卯时。
妣 上官氏。内蒙古赤峰市。生于公元一九八三年农历癸亥年九月初二日卯时。
子一:德竣。 女一:涵丹。
◆圣豹 字玉华。号锦锋。文雅居士。生于公元一九八三年一月三日晚上十一点、农历壬戌年十一月廿一日子时。
妣 张氏。甘肃甘谷县磐安镇彭家巷。生于公元一九八四年农历甲子年三月十一日未时。
子一:德翊 。女一:涵韵。
54世◆德竣 字文竣。乳名朗朗。生于公元二00八年四月三日上午八点半、农历戊子年二月廿七日辰时。
◆德翊 字天翊。乳名满满。生于公元二0一三年八月十八日早上六点、农历癸巳年七月十二日卯时。
涵丹 乳名深深。生于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十一点、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一日午时。
涵韵 乳名媛媛。生于公元二0一一年十月五日上午十一点、农历辛卯年九月初九日午时。
1 牟姓
牟姓 牟姓的来历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 牟姓来源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2、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
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陆终。
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
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
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
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
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
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
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
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
公元八零八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
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2、平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3、荥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 堂号: “三弄”、“清风”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贤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名人精粹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
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
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后征为博士。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
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
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阝止(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
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
其子牟献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
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
有《乐在稿》。牟仲甫: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宋代画家。
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
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牟若?:台州黄岩人,元代学者。博极群书,善写。
牟姓的由来
牟姓起源于夏朝,是火神祝融之后,因封于牟(今山东莱芜县东),以子爵位建立牟国。后国灭,其族人遂以国名为姓,乃成牟姓。见《风俗通》。《姓纂》也说:“牟,子国,祝融之后。” 读mu4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牟姓的来源?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寻根溯源 牟姓来源有三: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2、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
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陆终。
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
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
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
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
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
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
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
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
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
公元八零八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
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牟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巨鹿郡,秦时设置,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2、平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3、荥阳郡,三国魏设置,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 堂号: “三弄”、“清风”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贤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名人精粹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
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
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
后征为博士。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
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
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阝止(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
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
其子牟献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
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
有《乐在稿》。牟仲甫: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宋代画家。
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
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牟若?:台州黄岩人,元代学者。博极群书,善写文章,尤。
牟还有什么含义
详细字义〈动〉1(会意小篆字形从牛,从厶厶象气从口出本义:牛叫声)2同本义 [bellow]牟,牛鸣也——《说文》牟然而鸣——柳宗元《牛赋》3又如:野牛牟牟地叫4力求得到;目的在于 [seek;obtain]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韩非子》5又如:牟利6通“侔”等同 [equal]德牟往初,功无与二——《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书》〈名〉1大麦 [barley]贻(送)我来(小麦)牟——《诗·周颂·思文》2通“眸”瞳人 [pupil of the eye]尧、 舜参牟子——《荀子·非相》3假借为“眉”眉毛,眉寿 [eyebow;bow]天与厥福,永享牟寿——《鲁相韩勅造孔庙礼器碑》4通“堥”釜属瓦器皿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敦、牟、巵、匜——《礼记·内则》5通“麰”大麦 [barley (Hordeum spp)]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思文》6通“鍪”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helmet]更著岑牟单绞之服——《后汉书·祢衡传》7姓8另见 mù常用词组1牟利 móulì[seek profit] 谋取利益2牟取 móuqǔ[bleed;seek;obtain;try to gain] 谋取,尤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非法牟取暴利牟 mù基本字义1平〕地名,在中国山东省牟 Mù详细字义1——“牟平”( Mùpíng):县名今在山东省东部2另见 móu。
牟姓的宗族字辈
牟姓多正直之士,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
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山东日照牟氏族谱,(清)牟伟纂修,始修于清康熙戊寅年(公元1698年),增订于清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三修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
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山东栖霞牟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手写大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东三叫村。注:始祖为牟敬祖。
重庆梁平续修牟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正备再修。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市梁平县牟氏族谱编修委员会。
中华牟氏族谱简编,(现代)牟光兆编修,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五百册。公开出版,原稿现被收藏在四川省苍溪县政策法律研究室牟光兆处。
中华牟氏望族,(现代)牟日宝编著,2005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牟氏庄园牟日宝处。
。
牟姓的起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
这在史籍《通史志》
曾氏族谱的世系
本文2023-10-16 21:01: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