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家谱的辈分是怎么排的a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傅氏家谱的辈分是怎么排的a,第1张

我也姓傅,我只知道永学志国,我这辈是志辈分。

湖南宁乡傅氏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毓秀振家富”。

湖南邵阳傅氏(付氏)字辈:

荣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友廷添朝磊尧文国继世宁祝恩高”;

汉房支派:“玉卿如彦基志宗成文奇廷大朝永继世宁祝恩高”;

横江冲支派:“汝载定国侒祥祝恩高”;

茅塘支派:“良应永世德前功大其昌”;

沙湾支派:“云重明皇金春应大承正国立仁义礼文”;

杉木桥支派:“真宜文才斌必添伸廷显仁大朝元奇国正世上永”;

合族新派:“万代乐安康咸欣祖泽长化从生厚普业自力行彰积络辉先烈诒谋裕后光人材相并起清直远傅(付)扬”。

江西南城(清河)、南丰、福建邵武傅氏字辈:“崇震雨应霖源芳克思钦善道美先志扬显耀光宗”。

山东高密傅氏字辈:“日叙丙余希深联贻馨名因溥垂法迪之”。

重庆地区傅氏字辈:

彭水支派:“明任时聘壁廷作宓世应正大朝元美光显文昌方”;

涪陵支派:“治国家为孝继宗祖为师念学光先德永世昌汝基”;

奉节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国锍秀以喜(启)后(明)言(贤)”;

云阳支派:“世恒宗儒道衣冠绍祖先允承金玉志梦卜启英贤”;

巫山、巴东支派:“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武光上毕佑宙启後贤”。

重庆垫江傅氏字辈:

沈家石学堂支派:“元文德庆炳国朝世相家忠孝以为本光必大荣华”;

九龙横梁支派:“大天有宗祖可应帮子孙汝性本受用文才必重宜”;

高安协平支派:“永兴仕朝必国正天下顺”;

梁平荫平支派:“先学德元庆芝高国志兴”;

周加大顺支派:“伯嘉成日林明盛正宗兴世代昌茂远光辉永长存”;

晓兴扈姓支派:“池家应小”;

1996年各支合派:“成维世纪显达昌荣廷佐武宗盛继保衡允修懋德孝友同敦科教兴国培育群英清正廉洁万代常春”。

四川叙永、古蔺傅氏字辈:“廷纪汝太玉我其庭怀说传家之至德清河有世泽文章可华国良相人天锡先人举自商高宗师万训祖武於于书载贤君倚赞襄贻谋多典则佑启广徵祥生聚增繁盛经营历远方豫中基业建承继发南昌明代迁川省安居叙永乡熙朝隆选士揆奋庆观光学问修纯粹猷为益显扬伦常昭慎重受禄万年长。

粤鄂川渝傅氏字辈:“宣震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培(传)家策经纶华国才公侯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吉林九台满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浙江绍兴傅氏(付氏)字辈:“宏规大启垂裕后昆渊源继述孝友传家允能缵绪恪循谦恭廉让攸赖闻望远播肇其敦厚世泽绵长仁义礼智文行信嘉猷懋美厥德益勋彰永绍箕裘俾尔炽昌”。

河北承德傅氏字辈:“山金得文泰其景永长宝生国运自恒通怀”。

傅氏(付氏)一支字辈:“承家发祖士勇刚强正大光明国泰安康”。

傅姓

更多(10张)

傅姓的起源,史书说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说。相传殷商高宗武丁为使国家振兴,希望找到一位能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梦中见到一个圣人名叫说(音yue),认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找遍群臣百吏也没有,于是寻访民间,终于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部)筑土墙的奴隶中找到了说。武丁与之交谈后,认为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为说出自傅岩,于是便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

  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名句,为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基石;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落难时所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

  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历史上人们总把他敬之为“圣人”、“天神”、“梦父”及天策星。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维、司马光、苏轼,孟子等,均撰文赋诗颂扬他的卓才高德。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怀远大,懂得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民间,比较了解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冢宰代他管理,而他则从旁观察了解,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其实,他心目中是有人选,就是他在民间生活时结识的智者傅说,所谓梦见圣人,那只是他无奈中的一个手段而已。他相信傅说能辅助其成就大业,但他深深地感到,在那个贵贱等级分明的政权环境中,启用一个身份被定义为奴隶的人,就是越“雷池”。要不拘一格选拨人才,必然会遭到王公权贵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编个故事:上苍托梦引见,一个可以辅政的圣人,就在王国之境中。并叫人按其梦中所见圣人面貌神态画成了画像。先对照王朝官员进入寻找,没有一个人对得上号,便派郑达等大臣们到处去寻找。

  结果,在傅险(亦即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以东的圣人涧),找到一个相貌完全对号,叫做“说”的人。

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

“付”是“傅”的白字。

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

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

实际上,在姓氏的表述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文字学上考证:

“傅”,字从“人”,起初有逐渐相传之义,后意会为辅助、教导。

本意上讲,“傅”字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新兴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与“赵(赵)”字同时诞生。

“傅”,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仆人,就是当今从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领主管一类的角色;而“赵”,则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侍卫,就是当今警卫、保镖、保安一类的角色。

作为奴隶主,当然希望得心应手的大奴才代代相传地为自己服务,“傅”字便应运而生,及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因之。

作为姓氏,则主要源于官职称谓。

“付”,字亦从“人”,起初是人与人近距离传递物品之义,后意会为给予、支付,交给,后延义到涂、搽、符合、归附、附着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殷商时期名相傅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自从盘庚将商王朝的都城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后,商王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

后来,武丁在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

梦中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交界的一个叫“傅岩”(今山西平陆)的地方找到了那个叫“说”的北虞奴隶,便将其带到朝中。

因为他居住在傅岩,“故遂以傅氏之,号曰傅说”。

后来,傅说果然兢兢业业地帮助武丁治理朝政。

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还在征服洪水泛滥时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遐迩。

他尽心竭力辅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使其在位期间成为商王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

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家谱文献《赖氏族谱》的记载,春秋末期,赖国(今日河南息县包信镇)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与傅阳国(复阳国)一起被楚国所灭,赖国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国人恐为当时的楚灵王芈围所害,为避祸及,便将赖氏改为罗氏、傅氏、复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赖、罗、傅三家联宗之说。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上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

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

这个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五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尔克特氏,亦称额尔德特氏、鄂尔特氏,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龙江地区。

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ket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尔克特氏多冠汉姓为傅氏、鄂氏等。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蒙古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六个渊源

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广西 及 寺》记载: 傅氏,先世系 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留居中国,进入广西。

傅氏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清顺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一称滚子岭),后裔定居于旧村,成为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 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如今, 傅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区。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记载:

⑴满族傅佳氏,满语为Fu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福宁额(今黑龙江虎林)等地。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⑵满族傅锡哩氏,满语为FuciriHala,世居苏克特依卡伦(今新疆巩留吉尔格郎哈拉木苏克村),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⑶满族富察氏,亦称傅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尔察部,金国时期称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称为姓氏,满语为满语为FucaHala、Fucala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⑷满族福塔氏,亦称付哈氏,满语为FutaHala,汉义“绳子”,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傅氏、福氏等。

⑸满族富尔库鲁氏,亦称富勒库噜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傅氏。

⑹满族富勒哈氏,亦称富尔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满语为FulhaHala,汉义“杨树、布施”,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后,多冠汉姓为傅氏、富氏、杨氏、付氏等。

⑺满族郎佳氏,满语为Langgiya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辽阳、吉林一带地区。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有满洲正白旗将领郎佳·升,以乾清门行走往军营协剿川、楚地区的白莲教,在镇压白莲教起义过程中骁勇善战,清嘉庆皇帝十分欣赏他,特赐号巴图鲁,擢蒙古副都统,并赐改名为傅升。

在傅升(郎佳·升)的后裔子孙中,皆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⑻满族敷辰氏,满语为Fucen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两岸地区,后所冠汉姓即为傅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满族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八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傅,亦称师傅,简称傅,历为王朝总教之师,负责教导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学问。

各公爵、伯爵诸侯国亦设有太傅之官位,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

到了三国时期的曹魏王朝,开始为各封王设置师傅一名。

到晋朝时期,因为要避晋武帝司马师之名讳,去“师”,单称“傅”。

到了隋朝时期,有意改晋制,单称为“师”。

到了唐朝,又单称为“傅”,官秩为从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到了元朝时期,王廷之傅称“太师”,各王所属之傅称“师”。

在历代太傅、师傅、傅、太师、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人数甚多于上述“正统”之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九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傅御,是两周时期辅佐王政之官的名称,与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

在典籍《诗·大雅》中就记载:“傅御者,贰王诏事,谓冢宰也。”

在傅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亦各封王设置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

到了汉景帝刘启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汉景帝改称其为“傅相”,以与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别。

在傅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一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脊新莽时期官吏傅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汉末期,王莽成功篡汉,建立了新王朝。

王莽特为太子设置了四位老师,其中之一即为傅丞,亦称“太子傅丞”,官秩如同大夫。

其他三位为师疑、阿辅、保拂,由当时学识、为人、武功、技艺最高的人担当。

当时,王莽以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史称“四师”。

西汉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农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

其时,曾担当傅丞的宗伯凤家族门人纷纷迁逃避难,其中有以祖上官称为姓氏者,世代称傅氏至今。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第十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傅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中央 仿汉朝制度,为属下诸王设置了“王傅”之官,总领诸位王爷部下诸事。

在王傅之下,按王爷名数设有傅尉、司马,分管文政武事。

傅尉的权力仅次于王傅,位在司马之上,下属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动范围限于王府辖域之内,不得越界。

到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执政以后,整个大元帝国有四十五个王,但只有三个王府设有“傅尉”之职,即宪彻不花王爷府、也不干王爷府、斡罗温孙王爷府,其他诸王的相应官员仅称“府尉”,地位要比傅尉低一级。

元朝灭亡后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权中仍有王傅、傅尉之官。

北元政权在明朝大将蓝玉的打击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灭亡之后,有王傅、傅尉的后裔子孙纷纷改汉姓,其汉语及文学修养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汉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汉族,以避兵祸。

此后多称傅氏,为今蒙古族傅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大由、傅说、宗伯凤、傅宏烈、郎佳·升。

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

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

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

结果在一个叫付(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

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

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因说曾居于付(傅)岩,所以称他付(傅)说,付(傅)说就成为付(傅)氏的得姓始祖。

付(傅)百一郎、付(傅)念九郎:南宋初迁居福建汀州上杭县治,其三世孙念九郎,后自邑治迁县南之白砂,为上福建付(傅)氏始祖。

付(傅)诩、付(傅)正:世居清河,唐朝由郓徙越。

始迁祖付(傅)正,宋初迁居山阴荷湖。

为山阴荷湖付(傅)氏始祖。

付(傅)晓俞、付(傅)胜霖:北宋大臣,世居须城城山,建炎南渡迁义乌。

十一世孙胜霖,为避元兵人侵,由豫章西洛村迁居润洲城南塔山,为始迁祖。

为润洲付(傅)氏始祖。

付(傅)盛梅:付(傅)百一郎十七世孙,清雍正间由上杭迁居衢州府西它县通仙门外三十四庄沧。

为沧洲付(傅)氏始祖。

付(傅)元午、付(傅)嘉祥、付(傅)仕和:原居福建龙岩州铜镖村。

十世孙嘉祥,于明清之际由龙岩迁居江西瑞金县上陶。

嘉祥子仕和,由瑞金转迁金堂、简州,最后定居于在都北玉局,为江西始祖。

付(傅)逵、付(傅)启远:居南城厚坪。

始迁祖付(傅)启远,清康熙三十六年由常山江家堡迁须江,初住邑之吴村上庄,继移家嘉湖荒塘尾,终居淤头庄达塘边。

付(傅)宝:唐僖宗光启间避地人闽。

为武荣付(傅)氏始祖。

付(傅)如锦、付(傅)子良:原居义乌壹门,其子子良,南宋初由壹门迁居金华雅付(傅)。

为金华付(傅)氏始祖。

付(傅)奕、付(傅)晓俞、付(傅)恩齐:唐邺县人,其十七世孙晓俞之子恩齐者,宋室南渡时迁居浙省鄞县鉴桥。

为鄞县鉴桥付(傅)氏始祖。

付(傅)仲一、付(傅)茂二:世居鄞县付(傅)家,子茂二,宋咸淳间因避疫徙居五乡契,为始迁祖。

付(傅)伦、付(傅)雄、付(傅)平:北宋自义乌云黄山稽亭里徙居邑之青岩,至孙雄,析居虞陵;曾孙平,又徙钟墟,与住表岩者合称三大派。

为义乌青岩付(傅)氏始祖。

付(傅)鹏、付(傅)崇学:唐贞观间由闽中莆田迁义乌,定居县前二十五步,建壹门,鹏二十二世孙传至崇学。

宋末避元兵,自壹门分迁邑这左溪塘、上铜塘、稠岩。

为壹门付(傅)氏始祖。

付(傅)熹、付(傅)雄:世居清河,东晋时由南阳巫仕乌伤,遂家焉。

始迁祖付(傅)雄,宋嘉佑间由义乌双林析居龙祈之虞陵。

其裔有名藻者,仕明为翰林编修,晚年还乡创建杜门书院。

后因以地名。

为杜门付(傅)氏始祖。

付(傅)继宗、付(傅)绍一:世为中原人,金人减宋,裔孙南迁越中,至十一世孙绍一,元末由余姚龙泉乡迁邑之孝义乡,为本支始迁祖。

为余姚孝义付(傅)氏始祖。

付(傅)六翁、付(傅)巍:五季由义乌迁居山阴县荷溪,十一世孙巍,南宋末避兵乱由诸暨直埠再迁萧山横山之阳,为始迁祖。

为萧山付(傅)氏始祖。

付(傅)逵:先世清河人,唐末同信州铅山迁抚州南城,至其孙,别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支,又阅二十一世,时当明季,礼房下思义、思能、思诚、思美、思玉兄弟,信房之量盛,先后由南丰迁来龙游,分居北乡之等地。

为龙邱付(傅)氏始祖。

付(傅)荣右:明洪武四年由江西丰城徙居湖南醴陵县堂宾卫。

为醴陵东乡尚宾付(傅)氏始祖。

付(傅)廷鹤:字兴旺,明正德二年丁卯六月初三日未时生,万历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初五日申时没,葬湘阴录水霞徐虎山袁树觜丑山未向兼癸丁有石志墓图。

子一:大学。

为宁乡付(傅)氏始祖。

付(傅)德厚:世居江西省临江府新喻县凤巢岭石山里。

元配:罗氏。

子二:崇道;崇宏。

为邵阳付(傅)氏始祖。

郡望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

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

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

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

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

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

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 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

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 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 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 由城关迁驻葛仙庄。

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

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

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

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堂号

北地堂:以望立堂,亦称义渠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兴商堂:商朝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

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

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

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付(傅)岩找到了一位做泥瓦匠的奴隶,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

他就是付(傅)说。

人们将他请到朝廷,他后来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我手上有全国不少傅氏字辈表,并未查到“开安传家”这个字派表。

四川省:①珙县沐滩傅家坝,傅姓一脉字辈56字:汉绍仁和启玉堂,天开文运生栋梁,祖宗功德贤裔继,华国衣冠盛世扬,忠厚传家源自远,诗书裕后代其昌,联科及第登金榜,孝子纯孙近君王。

邻水县柑子傅姓一脉字辈30字:宣振文玉启,有大上良士,诗礼传家策,经纶华国团,公候伯宰相,世德永蕃开。

湖南省:①石首县傅姓一脉字辈:清孙汝,启系嗣,山世水,以善承天引,际铭文如上,志在传家惟孝教,谋仁定国乃贤良,齐治均平宗圣学,贤宏光大永贻昌,修德明义继祖远,绍先裕后祚丕长。

②石首市锈林镇傅姓一脉字辈:江西石头老派14字:者令嗣君,文光的高,雨之玉,祖光节。续谱派14字:志在传家惟孝友,谋仁定国乃贤良。

湖北省:①房县红塔乡傅姓一脉字辈48字:坤运钰作明,绍万有贵长,仁义传家远,道德子士昌。朝忠同举,德佩祖芳,自卫相善,纪成本良,从尚中道,健全头达,四启定昌。

河南省:商城傅姓一脉字辈12字:修其先德,世守义方,前程远大,忠厚传家。

江西省:德安县邹桥乡源口傅村傅姓一脉字辈60字:宣自曰安中,肇夫一大宗,国元启允应,文良汝正崇,懋思维绍述,善学立登荣,行义达经济,观光献治功,忠孝传家宝,诗书起云龙,朝廷方有道,万永昌降。

山东省:烟台山前傅姓一脉字辈25字:坤培维世德,文章继祖业,鸿才裕国光,积普承先志,诗礼传家声。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高淳县一带傅姓一脉字辈12字:中行乃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大儿子傅雍(荣)、二儿子傅让、四儿子傅添锡

  傅友德的死,使全家也遭了殃,虽然傅友德有个儿子是驸马,因此有位孙子因公主的原因被免死,并被录用为金吾卫千户,但是其他人却一律受到了株连。幸运的是傅友德的大儿子傅雍(荣),那时他已被封为将军,正镇守在外,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全家沿着水路逃了出来。据《傅氏家谱》记载,当时他们逃走时共乘有4条船,船过黄浦江时,突遇大风,4条船全翻了,人货全部沉入江底,唯傅雍一人赖一块木板之助才免了难。侥幸获救的傅雍自登岸浦东后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直到陈氏收留他,使他成为东床快婿后,他才算在六灶镇上定居下来。关于傅雍的这段经历,据说南汇艺人为此曾编写过一个评弹曲目,可惜的是这一曲目已久未见演出了。 傅陈联姻后曾生有五子。傅雍临死时曾多次告诫其子女必须牢记“颕国公立大功,受显爵最终却鸟尽弓藏,不获令终”的教训,要求傅氏子孙今后必须“勿谋仕进”。可能正是由于他的遗训,因此以后的六灶傅姓子孙虽然人丁兴旺,而且有不少人事业上亦颇多成就,像明末的傅廷彝,曾是董其昌的入室弟子,不仅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且书法造诣亦颇高,与当时的莫秉清、曹思邈和瞿然恭等曾被称为“云间四家”,但是他至死仍是个布衣,不求仕进。 在六灶镇东,今六灶路123弄内的傅家祠堂是南汇区境内建成较早的宗祠之一,建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入南汇被毁后,又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宗祠中供奉的傅姓始祖即明代开国功臣傅友德的大儿子傅雍(荣)。

傅友德 九族

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的傅友德,相传他武功盖世,战功赫赫,在明太祖朱元璋为夺取天下南征北战的年月,他是朱元璋军事上的左膀右臂,曾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于明朝江山社稷有不朽之功勋。就连农民出身,没啥文化的朱元璋也感念其辉煌战果,欣然提笔书写大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在千秋,堪比西汉战神霍去病。

傅友德剧照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最终也难逃被登上帝位的朱元璋迫害致死,屠灭九族的命运,令世人痛惜不已。

话说,傅友德生有三子,一位早年战死,另两位皆身在军中,为朝廷效力。一日,适逢朱元璋大宴群臣,觥筹交错间,朱元璋忽然脸色一变,提起对傅友德之子有所不满,接着又当众要求傅友德给予制裁。傅友德随即起身告罪。这时,早有预谋的朱元璋又假称傅友德金殿失仪,遂赐一柄宝剑,命傅友德亲手杀子,提首级上殿面君请罪。傅友德被迫接受王命,含泪杀子。事后,傅友德提着儿子的首级面见朱元璋,悲愤之情在胸中涌动着。朱元璋见状,故意说傅友德这个做父亲的太过心狠手辣,怎么忍心真的杀害自己的亲骨肉。

傅友德无故获罪,仰天长叹,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既然君王想要我父子的头,那么死有何妨!言罢,当即横剑自刎,血溅金殿。朱元璋被当面斥责,一气之下下令屠灭傅友德九族,余下女眷一律流放。可怜一代忠臣良将,竟然就此被心胸狭窄的朱元璋逼得命归黄泉。

傅友德后人

2013年2曰22日,家住上海浦东六灶的傅祥林老人捧出他与近百位傅氏后人共同编修九册大开本《六灶傅氏家谱》,向世人讲述了先祖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的生平事迹。

傅友德后人图

年过六旬的傅祥林老人介绍说,他自幼就知道家中珍藏着一套编修于光绪三十四年的《傅氏家谱》,书中详细记述了傅氏家族世祖傅友德的故事。身为明初开国功臣的傅友德将军戎马半生,曾为推翻元朝暴政,辅助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过赫赫战功。

记得当年在校时,十几岁的少年傅祥林就曾亲手翻阅过傅氏族谱,为先祖的伟大功业而感动,那时就萌生了要亲手编修撰写一套新傅氏家谱大全的愿望,想不到这个美好的梦想一直持续了六十年。

2007年,有傅氏子孙找到了傅祥林,表达了想要重修族谱的意愿。几位有志于重修家谱的傅氏成员一拍即合,当即成立了傅氏家谱编修小组,全身心投入到编撰工作中。

为重修家谱,编修小组多番取材,深入民间调查寻访。先后找到了1913年出刊《傅家家谱》与1939年初出刊的《六灶傅家家谱》不完整版。内容曰,傅氏家族历代为名门望族,明朝大将傅友德,战功显赫,却被朱元璋加罪赐死。傅家蒙难,子孙流离失所,有一脉落户上海,便是傅祥林老人的先祖。

2012年,在历时漫长的5年时间后,这套横跨600多年历史、总计60多万字、涉及13万人之众的《六灶傅氏家谱》第十二次重修本终于编修完成。这部凝聚着近百位傅氏家族成员心血的历史文献将作为珍贵的家族文脉流传后世。

傅氏家谱的辈分是怎么排的a

我也姓傅,我只知道永学志国,我这辈是志辈分。 湖南宁乡傅氏字辈:“调元名世忠国奇勋宏开先业永锡来昆端正宗儒道衣冠绍祖先文章光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