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1收藏

“曾氏”来源?,第1张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地址:桂林兴安

堂号:鲁阳 名人:曾国藩 始祖:曾雨亭

家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规: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辈份表:

宏闻贞尚衍 兴毓(yu)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mao)修肇(zhao)彝(yi)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刚建立时,大总统袁世凯(一说是孙中山,又说为孔子七十六代孙令贻所续)又为曾氏赐名派4句、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氏家族在统一辈序之前,各地曾氏没统一的辈序,龙山派语为:

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

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眙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

一、清圣祖玄烨帝继位后,极力推崇圣人儒家思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山东曲阜,专程拜谒孔庙降皇恩,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因曾子、颜回和孟子都是孔子的嫡系弟子和嫡孙高徒,有的还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广大,曾、颜、孟三姓遂与孔姓齐名,所以,清帝御准此三姓同用御赐派字。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曾氏东宗房向曲阜孔氏衍圣公府领受御赐派字后,在东宗房使用的同时,颁发到江西、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南宗房使用,让各地宗圣后裔辈分统一,通贯不乱。其中因避帝字,改“弘”为“宏”;又避大宗继祖公(第61派)名字,改“继”为“纪”。至此,曾姓从第63派(孔姓从第61派、颜姓从第62派、孟姓从第64派)、御赐派字从第6字开始与孔、颜、孟三姓合用取名。至此,曾氏众房系的子孙的背字在一些房系得到统一。从参公开派计算,曾氏族派延续到了第77派。《武城曾氏族谱》称之为旧派字。 二、1774年2月17日(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历帝承先帝之遗风,举孔孟之精华,继续推崇儒家思想,因而对“四姓”更加关爱,于是诏告天下:凡孔、曾、颜、孟家族后裔都必须按先帝所御赐之20字取名,否则,不准入其家谱,“四姓”家谱得到了帝王的肯定。如此皇恩,让孔、曾、颜、孟四姓在除此之外的其它姓氏中更显高贵,更具神圣性。 三、到了道光年间,为了让儒家思想更好地为皇室所用,借此提高孔、曾、孟、颜后裔的社会地位,宣宗旻宁帝又为孔、曾、颜、孟家族后裔续赐派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两句10字定辈序。曾氏族派从此又延续到第87派。《武城曾氏族谱》称之为新派字。 四、同治年间,穆宗载淳帝再御赐派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两句10字。这两句10字为曾氏南宗总局《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版)记载,南宗局推广使用,而东宗房没有使用。 五、1920年(民国九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孙衍圣公孔令贻,续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四句20字呈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咨行,曾氏族派因此又延续到了第107派。《武城曾氏族谱》称之民国派字。 六、御赐之前的派字。清帝御赐派字之前,有的曾氏房系已经自制派字自行使用。1722年,东宗房推行御赐派字后,各房系纷纷响应,但仍有一些房系继续使用自制的派字,于是形成了各地房系派字的不完全统一,出现了其它派字版本,如龙山房系的“奎璧星云瑞,人文焕国华,召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五经富的“祖制延宗孔,世修德业隆;家学文奇正,友广思聪明;尚古效先觉,居官常日新;贻燕联绵贵,乃眷上天心”等等。这些派字有的地方至今还在沿用。但不管怎样,清帝所御赐的25字派字在他姓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只要看到这25字,人们就会知道是曾姓人了。 七、颜家为何没有使用这套派字。事实上,颜姓并没有使用这套派字,因为颜家与孔家有表亲关系,需要避讳孔家,所以放弃使用,孔、曾、孟、颜四姓中只有其它三姓的后裔使用。 八、综合如上,曾氏派字如下: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旧派字)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新派字)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民国派字)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曾姓字辈  辈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字辈是辈分的代表字,中国古代每个家族的字辈谱是十分讲究、严肃的,族谱中字辈谱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统治者还专门为曾颜孔孟四姓御赐统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与“传”、“代”、“世”同义)起使用圣祖仁帝所赐的3句、15字名派: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后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2句、10个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贤扬。曾氏从六十三代开始,用与孔、孟统一的字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6�1 第59代 曾质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丰。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  �6�1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袭。  �6�1 第61代 曾继祖,字绳之  �6�1 第62代 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1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1 第64代 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1 第65代 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1 第66代 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1 第67代 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1 第68代 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1 第69代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6�1 第70代 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6�1 第71代 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传镇弟传锡之长子  �6�1 第72代 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6�1 第73代 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于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6�1 第74代 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6�1 第75代 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与37代祖讳,故改作倩。  �6�1 第76代 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6�1 第77代 曾祥符,曾繁山过继子,其世袭为纪瑚-广莆-昭吉-宪祜-庆潼-繁琪-祥符。生于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6�1 第78代 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6�1 第78代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曾子庙  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有一处历史悠久、气势辉宏的古建筑群体--曾庙。  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

曾姓的辈分不是统一排的,各地有各地的辈分。

1,四川宜宾: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智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日元维荣集学绍登鹏举。

2,四川合江:文友仲大孝,万时绍应兴。梦汝如天杰,惟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廷懋月。

3,四川成都青白江: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纹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国正添新顺,家和祖德昭。孝义能为保,诗书可作调。圣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标。

扩展资料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曾姓

“曾氏”来源?

姓氏起源: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