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6浏览:3收藏

和氏璧的资料,第1张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和氏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卞和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zifen,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 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大三国时代4

1想要自立的话首先要到云南城里面的焚乐塔、时代三本来是萌萌的家、现在改城焚乐塔了、找到文子接任务、他叫你去找老朵、然后你就去峨眉山、山顶会发现华佗、华佗身后有个秘密通道、往里面走就会发现老朵了、第二个任务是救水寿、在泰山监狱、这个久不说了、很容易找、第三个任务找龙眼、龙眼就在泰山监狱旁边有个秘密通道、往里面进开箱子就能得到龙眼、这三个任务做完了你就能自立了、前提是不能加入任何势力

2、玩家可以投入势力助人统一天下,也可以自己建国。但是建国需要玉玺,还需要虎符。玉玺从孙坚或者孙策身上爆出来避免孙坚找不到,也可以等孙坚死后找孙策,这个就是给玩家自己掌握时机,若是袁术建国后玩家将不再可以建国。玩家还可以投入势力谋权篡位,即杀死势力君主,丞相,将军便可以继承势力,其中可以有武将文官退出此势力隐退或者投入别的势力。虎符从汉朝颁布的任务中获得。 注:玩家只可以投入三次NPC势力,npc也只可以投入三次势力。

3、当汉朝没有灭亡时,玩家和npc全部隶属汉朝。玩家可以通过金钱买官或者做任务提升官位。 丞相,大将军,还有许多征战将军杂牌将军,征东将军征西将军之类的,六部尚书,侍郎,都尉,平民。 将军丞相可以领取一个虎符,每一个月。

4、当玩家或npc拥有城池时,官位为太守,与上面职位互不冲突。太守可以在城池中颁发招贤令寻找人才,太守需要条件达到才会有人应了招贤令。国军可以在全地图颁发招贤令,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有人加入。颁发一次招贤令需要10个虎符。只可以颁发5次防止玩家不出去寻找人才,只在城里不断发招贤令

5、加入炼器系统。玩家可以自己打造极品物品并可以自己命名。

6、战斗地图可以细分,水中,陆地。如果有能力可以模仿英雄联盟这个忽略了吧…,还有战斗时的那些事儿可以模仿大时代2的,多武将一起上才好。

7、加入更多的角色,更加细分的历史事件。

8、可以加入村落系统。玩家若是没有足够实力攻城前,可以攻打村落,再慢慢将村落发展成城镇。 好吧就这些提议了,希望有些可以帮到客服吧,早点出4吧

9、 苍梧左边迷宫有夜明珠

云南湖里有玉玺

普陀山有黄巾令

汉中正下有梵甲

朔方有,乾坤圈

华山有塔盾

天山有乐斧

南越左上山洞有招魂幡

上庸有和氏璧,和氏璧在上庸,城里有个树可以进去

洛阳山洞有孙子兵法

10、三国大时代4关于守城 :有人非要说什么守不住,你自动打或者无脑冲锋当然打不过。以弱胜强当然要打带跑,或者干脆把敌人士气减完让敌人自己跑。选择装备时最最重要的参数就是闪避,所以为了穿上闪避最高的鞋子,智力必须有80,至少能通过升级到80。士兵方面千万不要全冲上去给敌人

加士气。

下面就是选将思路,虽然没全实践,但凭这那么多天的经验肯定是可行的。

思路一,华佗,鲁肃之流,带青囊特技的,那回血速度刷刷的。智将被动又能回蓝,边打边跑,反正不要被缠住,看看要被包了就双击方向跳远一点,配合上法伤宝石放火放闪电足够耗死对方。

思路二,还是智将路线,如果没有青囊,那就选奇才回蓝咯,反正智将还有个最后那个加900血的技能,没血了就加咯。

思路三,统帅流降敌士气,士气降到0敌人就会逃跑不进攻,这时候你冲上去慢慢收拾他们就行了,但切忌保护好小兵,别把小兵送上去给他回士气,这个方向比较怕对方也有统帅会加士气,但如果你有张济这样降双倍士气的武将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天赋点加到出降士气天赋就够了,剩下的可以给他加在智将天赋里出个回蓝。

思路四,甘宁之流带狂骨制造伤害回血的,走游侠路线,被动加命中加回避,带着敌军拖火车就行了,不耗蓝那个小技能冷却了就朝敌军堆里一方,打的越多回血回怒气越多,然后双击方向跳出敌群再跑,而且还有闪身技能,连被打掉马都不怕,来回反复轻松解决敌军。 都这么多路线可选了,还怕什么没将守城吗?反正玩到现在感觉最最重要的还是要闪避高,其他都是可以商量的。

11 司马在宛城,诸葛亮要197年或208年左右出现 ?南阳,

12 伯乐的问题,总结下伯乐的出现规律:伯乐随界面刷新,正常情况,系统每月自动刷新一次,伯乐也刷新。特殊情况,可通过读档刷新界面,从而刷伯乐,而且一个月能刷多次。 伯乐通常出现在每个势力君主所在的城市,且活跃于官府旁 其经常活动范围大概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越偏远的地区出现概率越低 伯乐出现概率很高的城市:汝南,陈留和建邺

上古玉玺型制扁平,这个样子从西汉皇后之玺就能看出来,这样一来,和氏璧如果足够厚的话(最起码超过4厘米厚),那么来制作玉玺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既然已经是作为器物的“璧”,只取一角来做玉玺是不是很可惜,而且这个璧在当时还是价值连城,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这么几个疑点

其一,和氏璧是否真实存在,现在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文献是《韩非子》,而成书于战国早期的《左传》却没有记录这样一件事情,实际上《左传》记载与玉器有关的事情很多,为何偏偏遗漏了这么重要的和氏璧,最重要的证据是被《左传》和《国语》都记载了的王孙圉论宝这件事情,晋国执政赵简子就问楚国的国宝“白珩”而没有提及和氏璧,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和氏璧在春秋晚期,要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要么就是并不出名,或者楚王特别珍罕,所以秘不示人。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卞和先后把这个和氏璧送给楚厉王,武王,文王,那么根据出自《史记》的《楚世家》来看,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他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个楚厉王,他之前的君主叫做玢冒,而且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之后楚文王在位十二年,即使卞和三次献宝,假使他第一次献宝时10多岁,那么他至少要活了70多岁或者80多岁才有可能三朝献宝,这样看来也不大可能。再来看另外一个史书中的可疑之处,《战国策》记载说和氏璧在楚威王时被赐给令尹昭阳,而张仪某次在昭阳府赴宴时,这个和氏璧却丢失了,所以怀疑张仪,从此和氏璧在楚国失踪,直到在赵国重现,而《史记-张仪列传》只说令尹“亡璧”并未说丢失的就是和氏璧,今本《战国策》编订晚于《史记》几十年,而且对照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来看,这个事情在汉初的时候就根本没有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怀疑这个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了,另外,作为法家说理散文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他记录“和氏璧”一事,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主应该辨别人的本质,而非纠缠于这个东西本身,《战国策》是典型的纵横家语,其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很多事情前后矛盾,与史不合,那里面记录张仪被怀疑盗窃和氏璧之事,目的在于引出他“三寸不烂之舌”因此可信程度也很值得怀疑

其二,从璧的概念来看,璧在春秋战国之前,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扁平,圆形,中间有孔,且“肉倍于好”的玉器类型,其二是剖割出来的整块玉石,从这个角度讲,和氏璧更可能是后者,《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周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璧就是整块玉石的意思,用整块玉石雕琢一个玉玺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了,也许楼主问我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璧是当玉石讲,原因很简单,《左传》中这个用法不是孤例,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晋献公有“垂棘之璧”,这个璧用产地命名,而《周礼》《礼记》所载之璧则是用蒲,谷这样的纹饰来命名,或者用材质命名,比如山玄之类的,说明后者是说璧的具体器型,而前者则是侧重玉石本身

其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证据说明和氏璧当时并不大可能是“宝”更不用说什么价值连城乃至秦王要用这个东西做传国玉玺了。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先民早在殷商时期已经能够识别各种玉材,明显是更珍爱来自昆仑山的和田软玉,虽然上古玉石不分,但是从现在众多的殷商和西周时期的贵族墓地发掘情况来看,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崇尚和田白玉的习俗,当然也有鉴别和田白玉的能力,和氏璧若果然存在,它出自荆山,那么当然就不是和田玉了,因此也不可能受到那么高的重视,因此也就不会被当成宝物了,白色的玉除了和田以外,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都有出产,不过古人对玉的价值的认识是“首德而次符”,也就是说较之颜色来说,玉石的肌理质地更加重要,这也就是和田白玉的细腻润泽的质地高于其他地方白玉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从上面三点来看,和氏璧被制作为传国玺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zifen,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 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和氏璧的由来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壁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选自《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蔺相如早已荒冢草没,但那块曾经留下蔺相如手上温热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

其实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关注和寻找着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天下共传之宝。

现在我们还津津乐道于我国历史上曾经有块宝玉,和由此产生的扑朔迷离的神奇故事,从根本上要归功于韩非。他在《韩非子和氏篇》中叙述了卞和献宝的经过:春秋时的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皆以其诳而刖其足。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痛哭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泣血。终以诚而打动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玉。经良匠雕琢成璧,遂称"和氏璧"。至唐代,李白曾写《古风》以咏其事,借此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玉终见充,徒劳三见君。"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假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政权,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后,曾不惜以十万之众远征沙漠,寻求所谓"传国玉玺"。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有玉玺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印。乾隆帝一生痴玉,留下有关玉的诗文多达800多篇(首),足可以称为玉器的鉴赏家。但公元1746年,在他从中钦定25方为国玺时,却将此印剔除在外。可见也是赝品。1924年11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仲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岂不徒劳?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信有一天,和氏璧会重现于世,以解千古谜团

和氏璧的资料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