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术语倒托是什么意思?
相声倒口一一相声术语,是指相声里模似方言,也称“怯口”。
相声术语介绍
1、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意思是说: 听评书要听没听过的;听戏要听熟悉的, 边听边哼哼是很有味道的; 曲艺总是听不腻的,越听越有意思。
2、调侃儿 Diào Kǎnr 春典 唇典
江湖黑话,相声业内的一种秘密****,就是“调侃儿”、“春典”“唇典” 。说文言叫“转文”,说韵文叫“上口”,说黑话就叫“调侃儿”。
3、活、这块活、使活
就是相声段子,说相声就叫使活,一段相声就是“一块活”,块是个量词。
4、量活 Liáng Huó
量活,捧哏的意思。别小看这个捧哏,在使活的时候捧哏是掌舵的,讲究“不把一个包袱扔在地上”,一般都是老艺人给新手量活,帮助掌握尺寸。
在旧社会的茶馆里,经常是老相声艺人坐在太师椅上在桌案后边量活,新演员挨个上台逗哏,老先生就一个一个的捧过来,在台上量一个晌午。
相声功底
相声演员为了把观众逗乐,在台上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玩笑,以演员的家人父母抓哏,打乱辈份进行讽刺;但是在台下,师承关系和礼貌规矩必须非常严格,不准把台上的玩笑继续。
通常在旧社会的剧团里,捧哏人因为演出需要承认自己的父母去世(比如白事会),班主还必须给该演员特殊的红包,作为一种礼貌,图个吉利。
文桥人制作和食用腊胆肝始于何年何代,具体时间已无从考究了,但据该地老辈讲,最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该乡文化站站长易著蔚介绍,他曾在上世纪六十年未看到一本家谱,记载着该族先祖在北宋时就有制作和食用胆肝,并把它当作珍馔,是贵客才让其品尝。如按最保守的年代计,文桥人制作和食用胆肝的历史应在千年以上。
制作方法
胆肝一般都是腊月杀年猪时制作的,一般与腊肉同时制作,其方法与制腊肉基本相同。杀猪后将猪肝连胆从猪腔内完整摘下后,用细盐仔细擦遍肝周(注意不要把胆搞破),然后与同样擦了盐的腊肉一同腌制在盆子内,腌约4天后翻动一次(其渍盐水不能倒出),再腌制了3——4天后(一般腌制时间为一周),将胆肝挂于通风处阴3天左右,就可放挂到火堂上,让柴火的烟熏了。象熏腊肉一样,挂位离火堂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一般距离4——5尺为宜。熏约半个月后,肝体已全部渗透了胆汁,这时要根据该肝上胆的大小采取人工排胆汁。制作胆肝的猪胆越小越佳,其胆汁质量也越小越高,这种小胆汁是不用排汁的,如果是大胆囊多胆汁的,在熏了15天左右就要排去一些,排汁的方法就是在胆囊上用锐器扎洞,让胆汁流出,排多排少随主人口味而定,有喜欢苦味的人少排一些,不喜欢苦味的人多排或排尽余汁,在烟熏约一个月后,所有肝汁全被肝吸收,肝呈黑**,手触坚硬,捏之成粉状即可食用。
食用方法
将胆肝切片配以香蒜,辣椒粉或炒或蒸均可。烹饪好的腊胆肝清香爽口,余味无穷。且有清胆明目,降火去热,健胃消食的功效。
该食品主要为文桥人制作,庙头等相邻乡镇也有人制作,但食用的人全县均爱。新中国成立以前,胆肝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难得的奢侈品。如今生活好了,就象熏腊肉一样,一般都要制作,有的家庭还要制作数个用于送礼,外乡人如果能得到一个全胆肝礼品,那是不同凡响的关系了。
秘[秘,读音作bì(ㄅㄧˋ),亦可读作bèi(ㄅㄟˋ),但不可读作mì(ㄇㄧ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职,出自秦、汉朝时期秘祝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
秦朝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最早由战国末期秦国宰父吕不韦秘密创立,以维护秦始皇嬴政的功德尊严,汉朝时期沿袭之。
“秘祝”的主要任务是,凡当有帝王国君有不详的灾难、祸事、过错等发生,就将其移过于指定的臣子名下,由该臣子承担灾过,这个过程称为“秘祝”。其职能,类似于战国初、中期的各诸侯国宫廷卜师或太史令“行褂”。不过,卜师或太史令是公开“行褂占卜”、祈算福祸,而“秘祝”则是当已发生灾祸或有灾祸苗头时,或氏在帝王国君有过错时,将其秘密地转嫁给臣子或民众。当然,“秘祝”有时也有在帝王的旨意下将祥福之事秘密转移给亲信臣子之事,但毕竟极少。
“秘祝”之官由王族贵胄或帝王极其亲信之人担当,仅对帝王一人负责,多为世袭,权势极大。汉文帝刘恒对此官职曾深感痛恶,他在汉前元十三年(公元前166年)下诏,废除了“秘祝”之官职,并且对众大臣声明:“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由此,开启了汉王朝“文景之治”的宏伟篇章,为后来的汉武帝创建雄居东方的大汉帝国奠定了基础。
“秘祝”的后裔以其官职之称为姓氏,以念先族威赫,世代相传,称秘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陇西南安郡古西羌豪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著名汉朝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又据史籍《西秦录》记载,“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
公元385年11月,代镇使持节、都督讨西胡诸军事、镇西将军乞伏国仁,在苑川河畔建立了西秦国,东征西讨,使西秦国雄傲一时,位于南安郡(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豪门首领秘宜,将所统部族归附于乞伏氏所建西秦国。这部分西羌族人的后裔中,有人取其氏族首领“秘宜”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秘氏。
二.郡望: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三分布:
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西秘村,河北省晋州市秘家庄、无极县、博兴县,山西省长治市,天津市等地、县,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约一万余。
四.字辈班派:
河北无极秘氏字辈:“天玉光登金如广”。
五.历史名人:
秘 宣:(生卒年待考),著名秦朝仆射(宰相)。
秘彭祖:(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将领。
从高祖刘邦于沛县起兵,东征西杀,累功封戴侯,传封七代。
秘 珍:(生卒年待考),宋朝人。
秘希涵:(公元1938~今),河北故城人。著名农机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河北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曾任故城县农机局机务负责人、农业局副局长、农机总站站长、农机局局长。河北省农机学会会员,衡水地区农机学会理事,衡水地区机械工程中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十一届县人大常委会常委。
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机化管理工程和技术推广工作。
1983年取得农牧渔业部农牧渔业技术推广荣誉证书。合编《拖拉机驾驶员应知应会问答》一书。
1984年被评为衡水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5年,负责农业机械维修网络建设工作,全省评比中名列榜首,《衡水日报》曾作报道。主持“农机综合节油技术推广”、“拖拉机、柴油机技术状态监督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及应用示范”两项科研任务,分获1987年和1988年度衡水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农机检测节能技术”项目,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集体二等奖。
1988年,主持农机技术服务工作,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先进单位。
1989年被河北省人民 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参与“棉花中低产田增产机械化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获1991年度省农业厅科技成果三等奖。曾获县 记功、记大功奖励,并被评为县优秀 员、模范党支部书记。
秘德华:(公元1942~今),河北故城人。著名民间中医医师。
现在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前沙岗诊所工作。
年少时,其母曾患哮喘难医,痛苦异常,故决心自学中医,愿为天下父母解其痛苦,治愈此症。他曾先后拜读了古今历代医圣医贤之医籍,集诸家医坛名人辨证论治之学说,立法立方之高妙,有其心得,更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民间验方秘方,治愈患者每能得心应手。
他曾在1993年被评选为优秀医师,并入录于《中国当代民医荟萃》一书,曾先后向中华民医学术联谊会发表过《春温病论治》、《痰症论》、《精神病论治》、《加味三子养亲汤论治慢性气管炎》论文四篇。
他行医三十余春秋,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擅长治疗伤寒、温病、哮喘、妇科等疑难杂症。
秘增信:(公元1953~今),著名中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1985年加入中信集团公司,理学硕士。
2001起出任中信集团公司非执行董事,之后,以每两年轮任形式先后出任董事局副主席和董事局主席之职。2005~2006年再次出任董事局副主席,现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
在此之前,曾在中信旗下担任若干负数公司的行政管理。1992~1997年间,出任中信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中信美国与中信澳洲董事局主席,香港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秘景超:(公元1957~今),河北石家庄人。著名当代美术家。
199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油画研究会会员,河北省美学学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1979年油画《滹沱河月色》获石家庄市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1984年油画《雪后》入选河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河北风景画集》;
1986年油画《山之歌》入选《河北艺术》;
1991年连环画《天官锁》收入《中国民俗故事》丛书;
1989年连环画《机智救兰嫂》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4年油画《远去的太阳》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5年油画《大野秋音》入选中国风景油画大展获三等奖;油画《暖秋》入选中国美术家名人作品展示会获优秀作品奖;
1996年油画《沧海百年》入选“丁绍光”全国美术作品大展;
1998年油画《百年涛声》入选《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油画《月亮河》获“燕赵群星”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油画《月亮河》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铜奖;
1995年由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在石家庄举办“秘景超95年风景油画展”,同年河北电视台摄制电视艺术片《正午的太阳-风景画家秘景超》在多家电视台播出;
1996年编著《宣传实用艺术》一书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
1998年《宣传实用艺术》一书获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事迹被收入《中国美术家》等多种辞书。
秘宣宣:(公元1970~今),蒙古族,河北沧州人。著名地方司法干警。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学本科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法官,现为司法警察支队支队长。
2002年被省高院授予全省法院系统严打整治斗争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2003年被中院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04年被评为宣城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和宣城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参加全市法院第六届优秀裁判文书评比并获奖。
秘金钟:(公元1975~今),河北衡水故城五户人。中华秘氏网及中华秘氏论坛义务管理员。
秘建虎:(公元1951~今),河北晋州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曾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等职,出版著作十余部。现任国家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司长。
文|牟书会
我是在抗美援朝的隆隆炮火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
听老母亲讲,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六日,月亮刚刚升起,在三间土房的东间,生下了一个非常瘦小的婴儿,那便是我。
孩提时代是很难有自主意识的,更不用说襟褓中的记忆了。
印象中的土坯房是西房,北房由爷爷奶奶住着。西屋很小,南北不足9米,进深不足3米,土炕是靠南山垒成的,由于多年烟熏火燎,墙壁上都熏成了黑色,灶台上方的苇箔上经常有烟油子落下来,特别是熟饭后掀锅盖的时侯,说不定一块油泥灰便掉进了锅里。
尽管家里穷,孩提时代还是很欢乐的。三爷爷门前有一块场园,每到春天人们为了换炕、泥房、修房,拉来了很多土,堆的像小山一样。我们几个小朋友们就在这土堆上玩“中国美国”的 游戏 ,谁占领了山头(土堆高顶)谁就胜利了。小朋友们时常拿一根竹竿或秫秸当枪,做冲锋的样子,回想起来可能是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影响吧。
记的有一年冬天,我和小伙伴们在门前的老湾的冰上抽丢丢,不小心掉在了冰水里。很快就下沉了,书杰哥、金秀大叔弄来一块木板踩着,把我拽了上来。我的棉裤棉袄都湿透了,要不是有大人看见,恐怕小命都难保。他俩把我抱回家,母亲生上火,给我烤衣服,我光着屁股围在炕上。因没有第二套棉衣,只好等到烤干后再穿这一身,这是我第一次有生命危险的经历。
约五六岁时,一天下午,弟弟拿了一块饼子,大约有鸡蛋大小,一不小心饼子掉在了门前的水缸里,门前的水缸周围用麦秸和秫秸围着(怕冬天把缸冻坏)。我一看便用勺子给弟弟捞掉进缸里的饼子。由于水深,水缸周围又用秫秸和柴草围着,加之年龄小,够不着落在缸底的饼子,我刚用力往深处捞,整个身子便倒栽了下去。这时母亲正在北屋织布,可能是母亲的本能或灵感的应验吧。听到响声,她立即离开织布机,一看是我掉到了水缸里,便抓着我的双腿提了上来,我能有今天真可谓伟大母爱的造化。
说到童年,不得不说一下记忆中的家。
小时侯的老房子是西屋,门前南侧角门两旁各有一棵槐树,长的很高。靠近西屋南间窗台前国槐树下,父母把收获的花生放在那里,用箔围着。饿的时侯我经常用小手抠几粒花生吃,一旦把苇箔抠出小洞,被父亲发现,他就搬一下秫秸箔子,唯恐再掰开偷吃。
由于日子穷,至今也无法回忆起有什么象样的家具,唯一的是一件大立柜,至今还用着。它究竟是母亲的嫁妆,还是老伙里分的,我也说不清楚。记忆中用的勺子也不是铁的铜的,而是木头的,叫马勺——头像马头,把像马尾。还有一把竹子皮做的暖瓶,其它再也没有什么东西了。
夏天蚊子多,屋里热,经常在北屋房上睡,没有蚊帐,咬的实在受不了,就用蒿子点火驱蚊;冬天没有柴火烧炕,就打火簸箕,用很少的软柴禾在炕前点着,用簸箕把热气扇进被窝内,借着热气迅速钻进被窝,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穷创造吧。
过年对小朋友来说是特别欢乐的。每到腊月二十、二十五“花花街”年集,我就和哥哥一起去支案子,为卖年货的提供服务。特别是给卖花椒、大料、鞭炮的商户提供服务,有的时侯人家不用就白支了;如果用了就给我们一挂炮仗或一、二角钱。
点炮仗是小时侯的一大乐趣。因为穷,买不起炮仗,就把编织的整挂炮仗裁开,一个一个的燃放,从来舍不得整挂燃放。
大年三十下午,太阳西下之前开始请爷爷奶奶,我们点着香到坟茔的路上烧纸点炮仗,然后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到家后挂上家谱,烧纸、燃香、嗑头,摆上供品就各自回家了。
晚饭吃过后,人们在各自门前点火照庭,用干谷草伫立在门前,点着后全家围着烤火。大人讲烤手手不冻,烤脚脚不裂,还说谷草向哪个方向倒,那个方向的年景收成好。
说到年夜饭简直不可思议。母亲用地瓜面和好面团,再用白面包上皮;包饺子,白菜馅很少吃到,更多的是胡萝卜馅,三十早上仍是粗粮,喝胡萝卜黏粥。
穷也是欢乐的。每到大年的晚上,我经常拿一盏小提灯,到处玩耍(平常为了省油从不让点提灯)。有时在天井里埋上一根杆子,杆子头上绑一铁环,再弄把松柏枝绑在杆顶,把小提灯用绳子拉上去照庭,可谓高灯下亮吧。
每次打开记忆的闸门,孩提时的往事就象演**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儿时的朋友远去的很多,有的真的永别了,但经历的那些事却永远铭记在心头。我有一个叔叔叫坏子,大名叫金亮,小时侯常常跟他玩,那时穷,坏子叔偷了好吃的就分给我点。有一次在杨柳寺集上,坏子叔还请我吃了一顿面条。
回忆挨饿时的面条,简直是皇帝的山珍海味。
一九六四年八月,我小学毕业考上了中学。
农历八月十四 ,父母亲为我准备了学费、被褥和学习用品,我怀着非常喜悦的心情上了学。
说到上中学的学费,至今难以忘怀。一九六四年,生活仍很困难,常常是粮食接不上吃,春天粮荒现象时常出现,干粮以三合面(玉米面、地瓜面和少量面粉)为主,一家人生活上仅能吃饱肚子,入学的学费成了家庭的一大难事。学校让交八块四毛钱,学费17元,书费34元,住宿杂费3 3元,往哪里去弄钱呢?
父亲到处借也没有借着。记的那天晚上父亲很忧愁,在昏暗的灯光下抽烟,母亲在一旁为我缝衣服,为明天上学做准备。我在一旁观察父母亲的表情,父亲仍吧嗒吧嗒托着烟袋抽烟。忽然,母亲眉宇间舒展了,像是微微笑了一下,我问父亲学费够吗?父亲仍不语,遂之便出门而去。我又问母亲,母亲说:“咱有五块银元,留下一块,其它你拿去上学吧”。第二天,我便拿着父亲东拼西凑的几元钱和四块银元去了学校。学校总务处不收银元,让我去银行兑换,在辛店银行将银元换成现金,那时一块银元换一块线,和父亲借的钱交上了学费。
母亲早已离去,想起上中学交学费这件事,母亲作为嫁妆的四块银元,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贴在我的心房。实在没有办法啊!但凡有一点办法,母亲也不会把随嫁的信物拿出来,这可算是撕心裂肺的代价了。
每当回忆起四块银元上中学之事,我心中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忘怀的感情。母亲啊,你永远看不见你那心爱的嫁妆了。儿子如今爱好古玩,也收藏有几块银元,但无论价值多高,也高不过情深似海的伟大母爱。
1969年,公社麦后组织劳力上大河,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壮年劳力都有治河的任务。
那年我刚好满18岁,初中毕业下学不久在家务农,是一名名附其实的社员,队长安排我上河,我接受了任务。
麦后不久,全队十几个劳力来到赵王河工地,住在李太丰村。那时刚毕业不久,修大河从来未干过,工地上有三大项任务:推车、发锨、拉钩,哪一样也不轻。记的那年五、六队合作,五队有一个村民看到我是刚下学的学生干不了,就讽刺我是个大肚汉,能吃不能干。我当时很虚荣,不愿面对现实,一气之下回了家。哥哥得知后说:“你别去了,我替你去挖河”。
哥上了工地,我留在家里。兄长可是干活的好手,脱坯、打墙、推车样样都行。他来到工地便和那位村民展开了较量,推大车不用绊,发大锨一人供一辆车,上坡不用拉钩,小跑小踮,最后比的那个村民服了气。回想起来那个村民其实也真是闹着玩说笑话,自己没有挖河筑堤的强劳动锻练,刚下学不久,能吃不能干完全是真实写照。
那次修河夏季施工,期间下了大雨,施工停止,干了十一天就回来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修河,也是一生唯一的一次修河, 20年后的上大河,我成了施工组织者,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治河任务。
那位和我说笑话的村民早已离世,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他是一位忠诚老实能干的好社员。
1972年1月,我当上了民办教师。每月挣四元钱。因生活所迫,白天教书,放学后还得去地里拔草拾柴禾,教书以外的拔草拾柴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柴禾做不成饭,吃烧都很困难。
民办教师那几年,结婚不久,刚分家过日子,生活苦,老伙里穷,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只分了一大筐地瓜干,二十斤麦子。好心的爷爷给了几十斤谷子。鉴于困苦的原因,我还拔草喂羊,卖点钱好打油盐酱醋。
我从1972年1月至1975年9月,先后任教不足四年,至于教书,更是艰难,因动乱,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到处充斥着要 社会 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宣扬读书无用。1974年,**《决裂》全国放映,学生们学黄帅,学张铁生,考试交白卷。记的我任四年级语文,水务学校四年级正赶上学黄帅,无论怎样口干舌燥地教,学生就是不学,常常讲着讲着学生跑没了,只剩下老实巴交的几个女生。有的去野外偷瓜,有的捉迷藏、挖地道,就是不学习。现在看24名学生,基本上学无成就,没有考上大学的,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受害者与牺牲品。
学生受“交白卷也能上大学,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非常之深,只玩不学,胡打乱闹,为了拢住学生在课堂上上好课,我就给学生讲战斗故事。至今有的学生还念起,书会老师一上课就是话说李向阳(《平原游击队》主人公)。回忆起来不是哪个人造成的, 社会 原因吧。
牟书会,男,1951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平原县王风楼镇水务村人。历任民办教师、公社文化站站长、乡政府副乡长、乡镇党委委员、副书记、乡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平原县信访局主任科员等职,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个人、优秀***员、人民好公仆。兼任平原县 历史 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平原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顾问、政协德州市委员会文史专员、中华牟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农民日报》、《联合报》、《德州日报》、《长河晨刊》、《德州晚报》、《德州电视报》等多家报社及网站发表文章近百篇,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文化成果,撰写的文章曾被多部著述、期刊选用刊登。
壹点号玉河微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相声术语倒托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16 19:44: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