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教父杜月笙(2)
有人说,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传奇的城市是上海,上海最传奇的人物是杜月笙。
确实,杜月笙从一个小瘪三到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再到海内外闻名的“杜先生”,他的一生充满了浓郁的传奇色彩。
在上海实业界横 空出世
杜月笙时刻睁大眼睛,寻觅着更大的发展机会。他发觉法租界没有一家烟土行,如果开一家烟土行必然能够赚大钱。
1925年,他向师母林桂生提出建议,林桂生认可,还馈赠金钱让他作为自己入股的原始股本。不久,杜月笙成立了三鑫公司,公司有三个股东,黄金荣、杜月笙和黄金荣的红人金廷荪,他们各占三分之一股份,杜月笙负责公司运营,金廷荪负责财务。
就在公司业务进展顺利的时候,老朋友张啸林从杭州回到上海滩,杜月笙在上海长城大饭店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张啸林
“张兄这次回来有什么大的计划?”杜月笙问。
“招兵买马,大干一番。”张啸林笑道,“看着别人家姨太太三五成群,出门小 汽车 ,我羡慕啊!”
“我与黄老板、金廷荪开办了公司,不知道张兄可否愿意加入?”杜月笙问。
“三鑫公司步入正轨,我加进来黄老板会不会有意见呢?”张啸林急切地问。
“放心,我来沟通。我们几个人联手,不但能够将法租界的烟土生意全部拿下,说不定还能拿下整个上海滩的烟土生意。”杜月笙说。
第二天,杜月笙说动了黄金荣和金廷荪。两天后,杜月笙、黄金荣、金廷荪和张啸林齐聚一堂,张啸林正式加入了三鑫公司。
杜月笙邀请张啸林加盟,除了友谊,还看中张啸林的独特人脉,他与几个军方要人都是好朋友,这有利于鸦片的运送。张啸林拿着杜月笙给的1万元,打通了淞沪军政各衙门,他还将林桂生的妹妹介绍给淞沪护军使何丰林的母亲做干女儿,他本人和军警头目俞叶封攀了儿女亲家。
联合了驻沪部队和警察,三鑫公司迎来加速度发展时期,鸦片登陆上海,受到军警和租界巡捕的一路保护,安全运入公司仓库。三鑫公司将鸦片盖上法租界巡捕房的收条,收取烟土分销商们支付的鸦片总值10%保险费;三鑫公司将鸦片批发给法租界的烟土行,赚取一笔可观的利润,法租界大小烟馆有几千家,三鑫公司又是一笔收入;三鑫公司与法租界当局商定,凡在法租界销售的烟土,必须贴上三鑫公司的“三鑫”印花标志,否则不得出售,而贴一个印花标志就得交纳一笔费用。三鑫公司生意异常火爆,财源滚滚,公司成立第一年,营业收入达到6000余万元,当年中国财政总收入仅345亿
黄金荣看到自己挂个虚名就赚了大钱,就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造了两幢楼房,一幢216号送给杜月笙,一幢212号送给张啸林。于是,杜月笙的家从民国路钧福里搬到华格臬路,人称他的住宅为杜公馆。
做赌场生意,做烟土生意毕竟不太上台面,杜月笙考虑如何做既赚钱又有脸面的新生意。
这时,1928年春节,四行储蓄会经理钱新之来访,建议他办银行。
“以您的名望办实业才对,那样名望会更大,办实业第一要义就是办银行。”钱新之说。
金融家钱新之
杜月笙连连点头,深为所动。他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创办银行。上海滩除了“黄”、“赌”、“毒”以外,最赚钱的是开办银行。瞧瞧,外滩至江西路一带银行林立;更重要的是,银行家可是有头有脸啊。
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自任董事长,黄金荣、张啸林和金廷荪则担任常务董事和董事。开业那天, 社会 各界头面人物纷纷前来捧场。
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
1931年7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遭遇灭顶之灾,一连几天,银行门口排着长龙似的队伍,争先恐后地挤兑现金。董事长陈光甫赶忙赶到杜公馆求救。第二天,银行门口驶来一辆小 汽车 ,杜月笙下车走进大门,要求存款300万元。消息传开,挤兑的储户纷纷散去,连杜月笙也来存钱,这家银行实力强大呢。杜月笙救了上海银行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浦东、国信、亚东等银行邀请杜月笙出任董事长,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邀请杜月笙担任常务副董事长,杜月笙成为上海金融界标志性的人物。
中汇大厦
杜月笙又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以自身财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00万元,再向朋友借款100万元,建造中汇大厦。中汇大厦建成,其塔楼耸立云霄,是外滩至江西路沿线的一道风景。至今中汇大厦还在,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16号。1934年9月,中汇银行迁入中汇大厦办公,上海银行总经理、上海银行公会主席陈光甫将50万两白银存入一年,利息分文不取。
杜月笙雄心勃勃,又扬鞭催马进军轮船业。
杜月笙看中了名人张謇创办的大达轮船公司。大达轮船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民营轮船公司,生意一度十分红火,1926年张謇病重去世后,生意开始落败。杜月笙不断吃进大达轮船公司的股票,渐渐成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最后出任大达轮船公司董事长。他花了60万两白银,建造了一艘“大达号”客轮,下水之日,邀请各界名流前来观礼。杜月笙成为继虞恰卿之后的上海船联会理事长。
状元实业家张謇
杜月笙后来收购了华丰面粉厂,最终接替荣宗敬和荣德生荣氏兄弟,担任上海面粉交易所的理事长。
杜月笙成为上海金融界和实业界的****。
会做人的杜月笙
人们这样评价上海三大亨: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要要 社会 上善于做人,首先自己要像样子。
杜月笙一改身着短打、手戴戒指的白相人打扮,而是四季身着长衫,即使大热天在家会客也是穿着长衫马褂,他让门生弟子称他为“先生”。
杜月笙从小读书不多,为了在文化上补课,他重金聘请读报秘书,听到不懂的地方就详加追问,一直到弄通弄懂为止。他专门聘请说书先生说书,从春秋战国起,历经秦、汉、唐、宋、元、明直到清朝,他把两千年中国 历史 听了个滚瓜烂熟。杜月笙再忙还是抽空勤练书法,形成了他的书法特色。
我们来看看杜月笙是如何做人的?
民国总统黎元洪下台后到上海,不再有人追捧,可是杜月笙却热情招待,整天陪着他,还在家中大摆宴席,邀请上海名流贤达作陪;他对黎元洪的二三十名随从也是待若上宾。黎元洪深为感动,命令随行秘书饶汉祥当场作联表达谢意。饶汉祥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杜月笙很喜欢这幅对子,让名家雕刻成黒底金字的楹联,隆重地特地挂在客厅里。
杜月笙和戴笠(右)
戴笠1923年来到上海,艰苦地停泊在十六铺一带。杜月笙偶然和他认识,对他十分赏识。尽管杜月笙已经在上海有头有脸,尽管长他8岁,仍然和他成为结拜兄弟。杜月笙看他在上海滩打拼不易,就请黄金荣把戴笠介绍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戴笠来到广东拜见蒋介石,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后受到蒋介石重用,从此时来运转,开始了辉煌的人生。
章太炎先生
国学大师章太炎看不起杜月笙,因他侄儿在上海租界与权势人物发生房屋纠纷,被迫写信请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很快把事情摆平,还专程去往苏州拜访章太炎。临别之际,杜月笙悄悄把一张两千银元支票压在茶杯底下,表示对国学大师的敬仰。此后,二人开始来往。杜月笙本名“杜月生”,章太炎认为不够文雅,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笔为其修订家谱。
杜月笙对达官名流以礼相加,热情热心,他又是如何对待普通百姓的呢?
杜月笙持续多年,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按户免费发放。
1934年9月,法租界水电工人、环卫工人大罢工,法国人请杜月笙出面调解,杜月笙给主事的法国人打电话:“工人要求工资上涨一倍,你们看着办,不然我也解决不了。”
“不行,只能上涨75%!”法国人回答。
杜月笙在杜公馆召集工人代表开会,询问希望工资上涨多少。有的人说40%,有的人说20%也行。
杜月笙挥着扇子说,你们要求太低了,我保证帮你们要到75%。工人代表热烈欢呼。
“法国人不答应罢工期间付工资,你们看行吗?”杜月笙问。
工人代表都说算了。
“不能不要,你们上有老下有小,得养活家人。这样,法国人不给你,我给。”杜月笙说。
工人们惊呆了,最后,杜月笙补贴了工人30万大洋。
1930年,杜月笙曾对人说:“我杜月笙从来只干雪中送炭的事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杜月笙接济朋友有两大原则,一是给的钱不许退还,二是不许有第三者在场。有人总结,杜月笙对求助的人几乎都是三句话:“你的事情,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好!”“好,再会!”
杜月笙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结交的朋友遍布海内外各界,每天都有上百个人到杜公馆来,“杜先生”、“杜先生”的叫唤声不绝于耳。这些朋友,成为他的 社会 资源,成为他的实力,使得他的世面越越大,名气越来越响。
杜月笙(左一)和中外名流在一起
我们再记录杜月笙关于做人的语录,和大家分享:
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场面,情面。
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上等人本事大,脾气小;中等人本事大,脾气大;下等人本事小,脾气大。
对你吹拍的人,最可能背叛你。伤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爱的人。
爱骂人的人,内心都很恐惧。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善忘是一件好事,善良的人不记得对别人好过,也不记得别人对自己坏过。
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人、何事、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看了杜月笙做的事,听了杜月笙的这些话,我们应该理解人们说他“会做人”的原因了。
(待续)
古代的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名号。但家族不是都有姓氏了么?还弄个名号做啥?
我们设想一个情境来说此问题。
一群秀才在岁试结束后聚会,有酒量的开始觅人单挑,何老三和陈小五确认过眼神后,陈小五年纪轻先起身,躬腰,举杯,“这位兄台,敢问仙乡何处?”
何老三站起身,朗声应道:“不敢,小弟——沙湾镇,留耕堂,何!”
众人目光聚向他俩,有人问:“留耕堂?是陈顺章题的留耕堂么”
何老三答:“正是白沙先生用茅龙笔所书。”
席面顿时安静,众人已鸦雀无声,何老三松了松骄傲的嘴角,礼节性的回问陈小五:“兄台仙乡?”
陈小五拔起胸脯,“不敢,小弟——石楼镇,善世堂,陈!”
此时陈小五嘴里叨叨了起来:“敝堂号由戚将军题写,那不是普通文人的书法,那字的布局就像戚家军的阵法,笔锋里带着刀意……”
由此可知,留耕堂—何、善世堂—陈要比沙湾镇老何家、石楼镇老陈家,响亮多了。
堂号就是一支家族的褒义的绰号,它像竖起的大拇指,给家族点了一个大大的zan!
据顾燕《中国家谱堂号溯源》,堂号最迟从唐朝就有,宋代为盛,明、清则几乎无族不堂了。
一支家族叫什么堂号?都有何考虑呢?简单发问就是:堂号都是咋起的呢?
一是郡望。
郡,是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战国时就有,秦时最明确,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其面积大小、行政级别高低因时势而变,到隋朝时基本不怎么用了。望,可以理解为声望。
所以,郡望从字面理解就差不多,是指某姓的先祖族,在一个古老的地方——郡,获取了声望,成为当地望族,此族的后裔念念不忘先祖荣光,不管后来迁徙到何处、发展得咋样,都笃信本支的源头就是那个郡的那个族,我们是根红苗正。
不是所有姓氏都有郡望堂号,但至少百家姓前十五位的大姓均有。比如:
李:陇西堂(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
张:清河堂(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
孙:乐安堂(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
高:勃海堂(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
还须留意的一种情况是:
一个郡望堂号并不是严格专属于某个姓氏,而是,同一个郡望被几个姓氏共有。
比如,太原堂,是王姓堂号,同时也是温姓和祁姓的,这好理解——你家先祖老王在太原挺拉风,人家老温、老祁也有一号啊。
二是由族内名人衍生出来的。
旷世而出的翘楚是本族最好的代言人,他们的作为乃至传说,风传一代或数代,就会在某个时段固化为家族的LOGO。
比如,曹姓三桂堂,说的是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冲,古往今来,比较文采和韬略,还有及得上曹氏兄弟的“三桂”天团么这说的是高门崇第的荣耀;
冯姓三元堂,北宋冯京,于仁宗皇佑年间,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宰相富弼先后将两个女儿若兰、若竹嫁给他(因富若兰不幸病逝,方有此举),“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这说的是人生的功名与富贵;
韦姓、杜姓尺五堂,汉唐时,西安城南韦氏、杜氏两族出了三十多位宰相,还有杜甫、韦应物这样的大诗人,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上海大佬杜月笙曾收到一幅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这是同盟会元老、骈文大师饶汉祥为其所撰,用的就是这个典,尺五堂,这堂号,真是霸气侧漏;
包姓孝肃堂刚毅堂遗砚堂,一望即知源自包拯,“孝肃”是其谥号,刚毅说其性格,“遗砚”则说包拯在端州为官一任,任满而归,不带一枚端砚,这说的是风骨;
俞姓和钟姓共有的堂号高山堂流水堂,这俩堂号辨识率太高了,伯牙和子期,千古知音,这说的是风雅和友谊;
文姓正气堂源自文天祥《正气歌》,周姓爱莲堂源自周敦颐《爱莲说》,与其说这类堂号取自先祖的名篇,不如说是对正义、高洁精神的继往开来。
江氏彩笔堂,来自江淹,曾经才高八斗的江郎,被索回五色彩笔后才尽,看到这个美丽又苦涩的堂号,想必那些在业内曾如亮翅的白鹤、如今却挣扎在“江郎才尽”标签上终泯然于众人的文艺人士会心有戚戚然吧。
三是大众化的取名方式。
这些堂号里面有几个汉字出现的频次巨多:敦、本、德、笃、崇、伦、睦、义等等。这也是典籍里出现最多的几个字,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中国最普世的传统价值观。
带“敦”字的堂号,有敦亲堂、敦让堂、敦远堂……共49个;
带“本”字的,有报本堂、崇本堂、本立堂……共64个;
带“德”字的更多,有德兴堂、顺德堂、怀德堂、绍德堂、德泽堂、毓德堂……共190个。
“敦本堂”
是最普及的堂号,居然有129个姓氏使用。“敦”这个字,有多种释义,如:厚道、厚实、勤勉、督促、劝导等等,容易令人感到“别劲”和懵圈,于堂号来说,只需把“敦”理解为注重和推崇就差不多了,比如,“敦本”就是注重根本,这个根本是指耕读。
堂号有多少?
顾燕在《中国家谱堂号溯源》中说:“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分布于全国及海内的中国家谱共52401种,姓氏608个,堂号3776个,其中有堂号反映的姓氏共416个,占总姓氏数的68%……没有堂号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数民族姓氏。”
堂号有啥用?
一个堂号对一支家族的作用至少有两个,它正告子孙:
1、记住我们是谁、从哪儿来?
2、我们要咋做?
我们是谁、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恐怕客家人体会至深。除了上文说到的广东之外,江西、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也是客家文化繁盛地。有学者认为,这些地区自宋代以来就有大量北方来的移民迁入,初来乍到,抱团取暖,形成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
千年过后,数十代繁衍,依旧,梦里犹知身是客,于是,合族出力建祠堂。家族祠堂的基本功用是祭祀祖先及举办重大活动,深层功用是教化族众收拢族心。
在这些祠堂里最尊贵醒目的位置——中堂正厅墙上,都悬有一方匾额,这是祠堂所有匾额里最重要的一方,它就是堂号匾,族人们瞻望堂匾,恭念堂号
,每日在心中追问和回答“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记忆自孩提就融入血液,走到天边、活到终老恐怕也忘不了。
上海皇帝
三大亨里,要说名头最响,声望最高,实力最强,非杜月笙莫属,他是中国近代史里相当传奇的一个人物,有“三百年黑帮第一人”和“上海皇帝”之称。
从水果小贩到黑帮老大,从小混混到企业家,从流氓地痞到社会名流,杜月笙是如何做到黑白两道通吃,商界政界无往不利的呢?他都有些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杜月笙语录
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生于1888年,江苏川沙人,早年父母双亡,年少时以卖水果为生,有高超的削梨手艺,故有两个绰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14岁时,杜月笙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经陈世昌介绍,进入黄金荣的黄公馆打杂,在黄金荣妻子林桂生生病期间,他因尽心尽力服侍而获林桂生赏识,推荐给黄金荣重用。
通过一系列事件,杜月笙逐渐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让其负责经营赌场“公兴俱乐部”,由于他善于结交,极具手段,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他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开设赌场,大量聚敛钱财,广交名士,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民国总统黎元洪下台后,流落于上海,杜月笙热情款待了他,有感于杜月笙的义气,黎元洪秘书长饶汉祥为他撰写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这副对联他很喜欢,挂在家中客厅两楹之上,因此有人称他为“当代春申君”,此语虽有吹捧之嫌,但也说明他待人处世确有一套,下面几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脾气
一般人飞黄腾达后,都特别忌讳早年落魄的历史,有人提起就会愤怒不已,杜月笙是个例外。每次回故地,都有一帮乞丐围着他,扯开嗓子大叫:“莱阳梨,给点钱!”杜月笙从不生气,反而叫手下多给点。
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好兄弟,一直跟随杜月笙打天下,有外人时,他对杜月笙毕恭毕敬,但私下里,他却总爱拿杜月笙打趣,拿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削一个。”杜月笙总是笑着接过去,从没丝毫不快。
有一次,杜月笙到军阀范绍曾家做客,当时满屋子的人,他一时手痒,拿起一个梨和水果刀,转眼间就将一整只梨皮呈螺旋形削下。有客人看得惊讶,赞叹说:“杜先生,你这削皮的本领真了不起啊。”
杜月笙淡淡一笑:“老兄,亏你还是外面跑的人,我是卖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
杜月笙语录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黄金荣与杜月笙基本没发生过利益冲突,唯一一次是在黄金荣退休之后,黄的门徒陈培德犯了案子,被关进淞沪警备司令部。碰巧逮捕陈培德的是杜月笙的门生,这下黄金荣不高兴了,一口咬定杜月笙故意扫他面子,怒气冲冲地要召见他。
第一时间赶到黄家后,杜月笙见一堆人守在黄的身边,可黄却全然不理他,只自顾自地抽大烟。黄不说话,杜只能乖乖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等三筒大烟抽足,黄金荣总算开腔了:“我也老了,愿打愿杀随你们的便。”杜月笙接过话:“您老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哪个敢违抗呢?”黄东拉西扯支吾了半晌,最后才高声吼道:“陈培德犯了什么错?”
这一声吼,把杜月笙吼愣了,陈培德是谁?这种发生在最底层的小事,哪里值得他去关注?但他二话不说,马上跑到门边打电话,安排手下去息事捞人。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整个过程,杜月笙一直和颜悦色,不曾皱过一丝眉头。
识人
大律师秦联奎未成名前,托朋友朱如山带他去杜公馆见识一下,进去后看到别人在推牌九,一时手痒,赌了几把,转眼就输了四千大洋,结清赌帐后,他黯然离开,懊恼的表情被杜月笙瞅个正着。
待他走后不久,杜月笙便问朱如山:“你带来的这位朋友,是做啥事情的?”朱如山如实相告,他叫秦联奎,是个开业不久的小律师,原本只说来看看热闹,没想他会下注输钱。
杜月笙把那张四千元的庄票递给朱如山,说:“当律师,用心血,摇笔杆,逞口舌,能有几个钱好赚?我实在不想赢他的钱,请你替我退还给他。”收到钱后的秦联奎十分感激,从此成为杜月笙的头号法律顾问。
杜月笙语录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在苏州讲学,原本没打算结识杜月笙,但他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侄子与人发生纠纷,他名声虽大,但无权无势,无能为力,只好拉下脸求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没啥文化,却一向尊重和仰慕知识分子,他帮章太炎的侄子摆平了纠纷,事后又亲自到苏州拜访章太炎,向他报告调解过程和结果,临走时,杜月笙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支票叠成方块,压在茶杯底下。
在送了一笔厚礼的同时,又顾全了大师的面子,杜月笙此举让章太炎感动不已,从此对杜另眼相看,他不但引经据典,将“杜月生”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笔为其修订家谱,将出身卑微的杜月笙变为名人之后。
口碑
1930年,法商水电公司员工罢工,法国驻上海领事请杜月笙出面调解,杜月笙说:“工人薪金每月要加5角,罢工期间的工资要照付。”法商公司答:“罢工期间工资可以照付,但薪金只能增加4角。”杜月笙说:“好,那就说定了。”
没想到复工条约签订后,法商公司却临阵赖账,只答应每月增加工资四角的条件,却不肯支付两千三百多工人罢工期间的工资,工人群情激愤,眼看复工就要流产,杜月笙说:“罢工期间的工资,法商公司不付的话,全部由我来付。”
为此,杜月笙足足支付了30万大洋,但“杜先生”的口碑,也由此深入民间。
杜月笙语录
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有一年,金融巨子陈光甫的商储银行遭挤提,他向国民政府财政次长钱新之求助,钱新之让他去找杜月笙,当晚陈光甫来到杜月笙府上,杜月笙对陈光甫只说了一句:“明早开门之前,商储银行见。”
次日上午,商储门口来了一队小汽车,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上海人人皆知这是杜月笙的车。杜月笙跨出车门,申报存款三百万元。见杜先生来存钱,挤兑的客户顷刻散去。杜月笙只亮了个相,一场金融灾难便平息了。
处世
孟小冬,人称“冬皇”,大名鼎鼎的京剧名伶。几次与名满天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唱对台戏,让梅兰芳顿生爱意,梨园同行,惺惺相惜,不久二人便喜结连理。
北平肄业学生王惟琛,是孟小冬的超级脑残粉,因梅兰芳娶了他深爱的女人,怀恨在心,携枪闯入梅家刺杀梅兰芳未果,却误杀了梅的朋友张汉举,事件轰动全国,孟小冬难承压力,加上被梅兰芳原配福芝芳多次欺辱,孟小冬终下决心与梅分手。
几年之后,在杜月笙四太太,也是她的好姐妹姚玉兰牵线做媒下,孟小冬到上海跟了一直仰慕她的杜月笙。1949年,杜月笙60大寿,梅兰芳专程赴上海唱堂会祝寿,街坊们纷纷打趣,不知道杜月笙会不会将孟小冬还给梅兰芳?
**《梅兰芳》里,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
1950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赴法,掐指算了算,一共要办27张护照,这时,孟小冬在旁边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结婚那一晚,孟小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生傲气的她,最终也算是有了真正的归宿。
想看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上海皇帝之岁月风云》,想看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梅兰芳》。
杜月笙语录
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
吴开先担任国民党上海负责人时,杜月笙多次托人请他吃饭,但吴看不起杜,每次都拒绝了他。因为请的次数多了,有时实在找不到借口,就先答应后爽约。即使这样,杜月笙依然没有放弃,照样三天两头托人请他。终于有一次,吴被缠不过,横下心来,决定赴约。
这一天,吴开先准时出现在杜家,大门口,杜的总管万墨林正毕恭毕敬地等候;二道门,杜的头号法律顾问秦联奎毕恭毕敬地迎候;到内厅,杜月笙一身长衫,满面春风,见吴进门,起身相接。
看到杜月笙礼数如此周全,吴开先不由心想:前几次答应来时,他们也曾这样等过我吧?试想三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最后没等到人,该有多失望?于是,抱愧之情油然而生。
杜月笙说的第一句话是:“老早就想约吴先生过来坐坐,却因为我这里总是人来人往,实在太忙,所以一直拖到今天。”似乎吴开先此前多次爽约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含糊说道:“岂敢岂敢。”
此后,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临终
1949年解放前夕,国共双方都在争取杜月笙,一边让他留在上海,一边让他过去台湾,但两边都被杜月笙婉言拒绝,他选择了去香港。
两年后,在香港的杜月笙病入膏肓。处置遗产时,身边仅有11万美元。遗产分配如下:每个太太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
然后他让大女儿杜美如打开家里的保险箱,保险箱里装着满满的借条。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杜月笙一张一张全部撕掉,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沉默了一会,他又说道:“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终年63岁,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PS:感谢从良匪兵提供资料!下回最后一个,张啸林。
上海滩教父杜月笙(2)
本文2023-10-16 19:35: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68682.html